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5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 教学准备: 1、用于演示把圆柱体积转化成长方体体积的教具。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学会了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体积?(指名回答,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我们学会计算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呢?(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1、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揭题: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其中我们学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3、教师: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圆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课件演示。 二、自主探究,精讲点拨 1、教师:那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圆柱的体积,能不能也像刚才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一样,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推导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呢?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同学们自己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1)你准备把圆柱体转化成什么立体图形? (2)你是怎样转化成这个立体图形的? (3)转化以后的立体图形和圆柱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学生交流,教师动画演示。 (1)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2)怎样转化成长方体呢?(指名叙述:把圆柱体底面分成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你会操作吗?(学生演示教具) (3)教师说明:底面扇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4)教师:这个长方体与圆柱体比较一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形状变了,体积大小没变。) (5)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讨论:切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教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板书: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高 V = S h 三、运用公示,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如果要求圆柱的体积,你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 ①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习七的第1题:填表。 ②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试一试。 ③知道圆柱的底面积直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一练的第1题: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④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一根圆柱形零件,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四、迁移应用,质疑反馈。 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3、智慧屋:已知一个圆柱的侧面积为37.6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为3厘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且能够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提醒大家一定正确计算出圆柱的体积,并且能灵活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六、作业布置: 完成作业纸上的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可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让学生套公式练习;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 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不足之处是: 1、 2、 留给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少。 教学时教师语言过于平缓,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标 1、认识“先、鹿”等14个生字,会写“干、赶、起”三个生字。 2、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的意思。 3、抓住小路的“美丽”,体会感叹句的语气,并练习说感叹语气的句子。 教学重点 认识“先、鹿”等14个生字,会写“干、赶、起”三个生字。 教学难点 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孩子去和森林里的动物交朋友。找到它们需要经过这样一条小路。(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学生自由发言) 2、师:是呀,多美的小路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美丽的.小路》。(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交流识字。 1、师:动物朋友们在这条美丽的小路上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师:这篇课文里出现了哪几位我们喜欢的动物朋友呢?点名回答。 3、师:老师发现这位同学在说这些动物朋友的时候,把最后一个字念轻轻的,听起来很亲切,我们也这样一起和他们打打招呼吧!(课件出示:鹿先生 鸭先生 兔姑娘)(相机学习生字“先”、“鹿”。) 4、师:这篇课文里像这样轻声的词还有很多,请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捂鼻子 拍脑袋 喜欢)(相机学习生字“鼻、脑、袋”。) 5、师:有时轻声还会躲到词语的中间去。(课件出示:散散步 说说话 洗洗澡 浇浇水) 6、师:孩子们读得真好听,我们其它生字词语也跟着跑出来,想让大家读读它。(课件出示其它生字词。相机学习词中的生字的读音。) 7、师:去掉拼音还能读吗?(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词。) 8、交流识字方法。(课件出示本课的所有生字。)学生从字音,字形等方面交流自己识记的方法。老师指导多音字“干”和轻声词“脑袋”的“袋”单独读的读音。 9、检查识字情况。点名读。 10、课文里还有这样的长句,你能读好吗?(课件出示:1、鸭先生的小屋前有一条长长的小路,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2、可是过了不久,小路上堆积了许多垃圾,苍蝇在小路上嗡嗡地飞来飞去,美丽的小路不见了。3、没过多久,一条干干净净的小路又出现了。) 11、师:请大家再把这三段话连起来用心地读一读,读着读着,你们发现小路有什么奇妙的变化?(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美丽——不见——又出现) 三、精读课文1~3自然段。体会美丽。 (一)、感受美丽。 1、师:你想知道这条小路美在哪儿吗?课文里是这么说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这条小路哪里美呢?请你用课文里的词语说一说。 结合课文插图体会“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意思。练习用“五颜六色”或“花花绿绿”说话。 2、师:小路这么美,你能美美地读一读,让大家通过你的朗读感受到小路的美吗?(点名读)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体会感叹的语气 1、“朋友们都喜欢在这美丽的小路上散散步,说说话”。瞧,谁来了,他说什么呢?(课件出示2、3自然段) 2、谁来模仿一下他们说话的语气吧。(点名读。) 教师预设:你为什么要把“多美”和“啊”字读得又重又长呢? (这样可以表达出对小路的赞美之情。) 师:瞧,这种表达自己内心强烈的感情的句子,末尾就需要用上“感叹号”。(板书:!) 师:当老师悠悠地从这美丽的小路上走过,不禁感叹:--------------(生答:啊,多美的小路啊!) 当孩子们蹦跳着从这美丽的小路上走过,不禁感叹:--------------(生答:啊,多美的小路啊!) 当我们来到百花盛开的公园,你会不禁感叹:-------------------(课件出示图片,点名说感叹句。) 当我们看到可爱的松鼠正吃着松果,忍不住感叹:-------------------(课件出示图片,点名说感叹句。) 师:老师看到我们班的孩子学得这么认真,忍不住感叹:啊,多可爱的孩子们啊! 四、指导书写 师:小路这么美,孩子读得也这么美,能不能写得也这么美美的呢?(课件出示:干、赶、起) 1、你怎么记住这三个字的字形呢? 2、跟随课件按笔顺书空。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写。(预设学生会说“赶”和“起”。) 3、指导书写“赶”。一观察“赶”字的结构,二观察两部分的大小。三观察主要笔画。 4、描红。发现了什么?(预设:发现走字底的横的右边要短,捺很长,要稍平着写。) 5、书写两次。同桌互评结构和主要笔画写得怎么样。 6、展评,集体评议。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目标 1、能把学做一件家务事的过程写清楚,做到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要点: 把劳动的过程写具体 教学难点: 文章要有开头和结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做家务的经过,把事情基本说清楚。 2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二)教学经过: 一、课前谈话,激发写作兴趣 1、聊聊自己在家里的生活情况,会哪些家务活并交流做家务的感受. 在学做家务的过程中,你感到最困难、最有趣的是哪一次?遇到什么困难?出了什么洋相?是怎样克服和改进的? 2、要求写下你做家务的经过,你会怎么写? 学生自由发言 二、我们看看范例是怎样写的?(读范例,懂得写学做家务事的方法和要求) 学生总结写作方法:这次作文是写什么的,要求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老师归纳 写作内容:学着做的一件家务事 写作要求;把做事的经过写清楚 注意事项:写之前要先想好 (1)写哪一件家务事? (2)这件事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和谁一起做的? (3)做的过程有没有遇到困难?有了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3、选好内容后,请同学们自己定一个作文题目,开始动手写作 三、学生自己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对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作文,并进行适当的修改,使文章连贯通顺 2、从劳动中获得快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教学经过 (一)学生继续作文,教师巡回指导,初步完成后,先同桌相互检查评论. (二)再由学生推荐觉得写得好的文章,全班评议 1、用投影仪投影文章 过程有没有写清楚?开头和结尾有没有写好?学生自由提修改意见! 选出你觉得好的文章,说说好在哪里? 2、各自修改作文,再抄到作文本上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目标 : 1.复习巩固字的笔顺规则,归类掌握字的4种间架结构,提高识字、写字能力。 2.复习巩固学过的字,积累词语,大部分会用。 3.进一步建立句子概念,提高听、记句子的能力。 4.初步培养表述亲身感受和参与活动的说话能力。 5.通过逐项对照自己的行为及老师、同学对自己的评议,初步养成言行一致、尊敬国旗、尊敬长辈、热爱老师、帮助同学、上学不迟到、专心听讲、按时回家、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7种笔顺规则和4种问架结构;看图说话;复习10项行为规范要求并进行检查评议。 教学难点 : 10项行为规范检查评议,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评议的结果真实性程度较难把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掌握学过的7种笔顺规则;复习5种基本笔画名称,巩固学过的字,掌握汉字的4种结构,提高识字能力。 2.复习巩固学过的词语,积累词语,扩大词汇量。 3.进一步建立句子概念,提高听、记。写句子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人,明确学习任务。 1、看书交代学习任务。(第1至5题) 2、回忆已学的识字方法,说明今天要进行集中复习、巩固。 二、有机结合,综合练习 1、复习笔顺规则,练习第一题。 ①示:十、人、点、你、同、小、国,读一读。 ②指名7个学生在黑板上按笔顺规则写一写,其余学生各自练写两个。同时想一想,你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③反馈:a.指名说一说:先写什么,后写什么?b.找一找,还有哪些字也是这样写的? ④小结:笔画笔顺不仅是识字的一种重要工具,也是写好字的重要条件。 2、复习笔画名称,练习第2题。 ①读题,想想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②示:(5种基本笔画),指名说说这5种笔画的名称。也可同步用媒体演示这5种笔画,注意这4种笔画的区别。 ③让学生照例用直线把字与笔画连起来。 ④反馈小结:a.用实物投影仪示一学生的练习或用其他手段出示,进行反馈矫正。并让学生说一说,如:船的第8画是横折弯。b.掌握汉字的笔画名称也是识字的一种基本方法。 3、复习间架结构,练习第2题。 ①由第2题引人:谁能说说船、课、过、奶各是什么结构?(指名说) ②读题目3,想想: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③出示:冷、过、雪、国、病校、园、星、起、座,说说这些字的间架结构。 ④以这几个字有几种结构开头,用有有还有句式进行说话练习。先自由说再指名说。 ⑤根据结构分类把这些字写下来。 ⑥反馈。是否能正确区分,可根据学生做的情况,每个结构补充说几个。 ⑦小结:间架结构也是识字的一种重要工具,有了结构,识记字形就不需要一笔一笔地记(独体字除外),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记,这样识字更快更好。 4、小结:笔画笔顺、笔画名称。问架结构是识字写字的基本方法,我们要学会,更要会用。 5、复习词句,练习第4、5题。 ①读第4题,说说题目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 A.读词语。(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注意正音) B.说说回家、新年等词语的意思。 ②读第5题,想想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 A.指导:听写句子首先要听清老师讲什么,然后要记住,才能写出来。 B.练听。老师说一句,学生复述一句。内容是:谁怎么样或谁干什么句式的短句。 C.听写句子。(先听,自己复述一下,再写下来,然后读一读是否对,同时注意标点。这里的读、复述当然是不出声的) ③抄写第4题中的词语,每个两遍。 三、课堂总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5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随机事件的概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课。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随机事件的概率》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概率》的入门课,也是一堂概念课。不仅要学习随机事件和概率的概念,而且要初步感受概率的实际意义和思考方法,将直接影响到对后续概率课程的学习。这节课不仅是全章内容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向学生指明了概率课程的研究方向就是进一步揭示随机事件的规律性。概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分支,它真正直接地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反过来服务生活。同时,概率也是每年高考的必查内容之一,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以及生活中的随机事件的概率的计算,都是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含义和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同时,概率的定义与性质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基石,其中也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因此,我确定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如下: 2、教学重点:①事件的分类;②概率的统计定义;③概率的性质。 3、教学难点:随机事件的发生所呈现的规律性。 4、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教学辅助。 三、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也在初步形成中,但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思维活跃却不够冷静、严谨,因此较片面。虽然概率来源于生活,却也要深刻地挖掘生活中的事例,学生会因为一点阻碍而产生厌学情绪,同时由于这堂课主要学习的是概念,学生会觉得枯燥而产生烦躁的心理。 四、过程分析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主体,更是课堂的主角。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带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尽力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知识的主动者,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走出学习数学概念的烦琐与困境。 五 、教法与学法 在课标的说明与建议中提出:概率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正确理解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并尝试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错误认识在初中教材中,已经对随机事件和概率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和分析,因此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但是初、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并不完全相同,对比而言,高中教材的表述更加严谨,而且知识体系建立得更加完整,后续内容更加抽象。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能简单的回顾、对比,而是要打下更好、更准确、更严谨的基础。 在经历用试验的方法探究概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统计意识、发展概率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及交流与协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课前在全班同学中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是:学校要举办“三分球投篮”大赛,那么你会推荐班上哪位同学参加呢?调查结果:高一(3)班郑同学得票最高。 问题1:全班三分之二的同学选择李同学参加比赛,但是大家能确定这位同学在比赛中第一个球能投进吗? 学生齐答:不能确定。 师:为什么不能确定? 学生齐答:因为它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师:正确。我们把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那么同学们还能举出生活中随机事件的例子吗? 学生1:明天会下雨。 师:好,这是随机事件。那么从事件是否发生这一角度思考,除了随机事件,还有其他吗?(学生思考片刻) 学生2:除了随机事件以外,还有一定发生和一定不发生的事件。比如: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这是一定发生的。掷一枚色子出现7点,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师:那么,我们把这两种事件分别称作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08页。(明确三种事件的概念) 问题2:既然三分球的命中都有随机性,为什么大家会选择李同学参加比赛,而不是其他同学呢? 学生齐答:郑同学赢的可能性比其他同学大。 师:大家根据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 学生齐答:平时比赛时这位同学的投篮命中率比较高 师:也就是说大家使用投篮命中率来估计的。那么命中率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3:是把投篮命中的次数除以投篮总次数。 师: 这实际上就是频率,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用频率估计概率。 在此基础上,导出课题。 (二)试验探究 问题3:怎样用频率估计概率? 师:抛掷一枚硬币正面(有数字的一面)向上的概率是二分之一,这个概率能否利用刚才计算命中率方法──通过统计很多掷硬币的结果来得到呢?接下来大家一起来做试验。为了减少误差,在动手操作之前,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试验的规范有哪些?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互换观点想法,教师巡回指导,听取学生不同观点,对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鼓。最后,全班交流,得出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1。质地均匀的1元硬币一枚。 2。在同一高度(以数学课本竖直放置高度为准)竖直下抛,落地不计。 3。全班共分15个小组,每小组抛30次,记录正面向上的次数。 师:现在开始试验。(大约五分钟后,学生试验结束,统计试验结果,填入电子表格1) 表1(小组抛掷情况统计表)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做出各组频率折线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表,你能估计抛掷硬币出现正面向上的概率是多少吗? 学生4:大概在0。5到0。6之间。 师:那就是还不能确定具体的数值是多少。也就是说数据还不稳定。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数据更稳定,能观察出明显的规律呢? 学生:(思考片刻,几乎齐声回答)多做几次试验。 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把各小组数据进行累计,得到表2 表2(各组累计硬币抛掷统计表)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做出累计数据频率折线图 师:再次观察图表,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 学生5:发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正面向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0。5 师:这种说法还不够严谨,认真观察图表,能说得更准确吗? 学生6:应该说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正面向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0。5,并在0。5 附近摆动。 师:好。接下来我们利用计算机进行抛硬币的模拟试验。 增加试验次数,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发现在大量重复试验下,正面向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0。5,并在0。5附近摆动。) 师:历史上有许多数学家为了弄清其中的规律,曾坚持不懈的做了成千上万次的掷硬币试验。 师:观察频率在0。 5附近摆动幅度有何规律? 学生7:再次说明大量重复试验下,正面向上的次数稳定在0。5,并在0。5附近摆动。) 师:你们认为出现的规律与试验次数有何关系? 学生8:总体上试验次数越多频率越接近0。 5,即频率稳定于概率。 师生共同小结:至此,我们就验证了可以用计算投篮命中率的方法来得到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 问题4:为什么可以用频率估计概率? 师:其实,不仅仅是掷硬币事件有规律,人们在大量的生产生活中发现:对于一般的随机事件,在做大量重复试验时,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一个事件出现的频率也总在一个固定数附近摆动,显示出一定的稳定性。 由于大量重复试验的频率具有稳定性,由此可根据这个稳定的频率来估计概率。 归纳: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概率m/n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P(A)=P。 问题5:随机事件的概率P(A)有什么范围?对一个随机事件A,用频率估计的概率P(A)可能小于0吗?可能大于1吗? 学生9: P(A)=m/n 因为0≤m≤n,所以0≤P(A)≤1。 用频率估计的概率P(A)不可能小于0,也不可能大于1。 (三)巩固练习 1。某射击运动员在同一条件下的射击成绩记录如下: ①计算表中相应的“射中9环以上”的频率(精确到0。 01); ②这些频率稳定在哪一个常数附近? ③根据频率的稳定性,估计这名运动员射击一次时“射中9环以上”的概率(精确到0。 1)。 2。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抛一枚硬币有可能出现正面,有可能出现反面。 (2)在上面的掷硬币试验中,掷一枚硬币正面出现的概率为0。5,是否连续掷两次质地均匀的硬币,一定是一次正面朝上,一次正面朝下呢? (3)掷一枚硬币正面出现的概率为0。5,所以抛掷一枚硬币16000次时,很有可能出现8000次正面朝上。 问题6:频率与概率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学生思考、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不能概括、归纳得完整,由教师直接出示答案。 (四)总结反思 问题7: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教师梳理、概括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揭示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五)作业及实践活动 1。请同学们下课后多注意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件。 2、书本P113 练习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在初中的学习的基础上,有些学生具备了用试验的频率来估计概率的经验。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做”,缺乏思考,导致在分析问题、分析数据时会出现偏差。因此从学生熟悉的命中率入手,首先说明这种方法来源于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得出投篮命中的可能性不相等,由此引发认知冲突,导入新课。 (2)选择抛掷硬币试验的原因:①所需条件容易实现,可操作性强;②硬币试验历史上积累了大量数据,更有利于问题的说明。规范试验的条件,使数据更真实有效。合理分组,可以减少课堂时间消耗,同时在培养动手能力与探索精神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对图表的分析本节内容的难点,需要把对数据、图表的直观印象转化为抽象的概率定义。注重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把图形上的规律用数去描述,把数据上的规律用图形去验证,这几个图表的给出可以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率地得到相关的试验数据及整理描述数据,为分析数据作准备。 (4)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辨析,进一步揭示概率的内涵──概率是针对大量重复试验而言的,大量重复试验反映的规律并非在每一次试验中反映出来。 反过来,试验次数太少时,有时不能合理估计概率。 (5)通过小结与反思,明晰频率与概率的联系与区别,渗透辩证思想,同时,深化新知,突破难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对核心思想方法有了更深的体会。 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评析: 一、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根据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学习数学概念 数学来源于现实世界,又反应现实世界。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对教学内容并非一无所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应当关注他们是否具备与进行的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知识与方法。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概率的概念,并且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对随机事件的大量感性认识。任课教师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三分球投篮命中率)引入,创设了一个生动的学习情景,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益于学生理解随机事件意义,体现数学的本质。无论是在随机事件概念、还是在概率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都将学生带回到现实中,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身处现实问题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借助综合、概括、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对常识性材料进行精微化,向科学概念发展,达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概念的本质 在课标的说明与建议中提出:概率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正确理解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并尝试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错误认识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取决与这种方法能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掌握课堂知识,能否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锻炼思维,提升能力。学习不是教师“灌输”知识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内化为能力,知识可能随时间推移,会逐渐遗忘,但能力会不断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合理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环节,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显得尤为关键。在本节课中学生动手进行抛硬币试验正体现了主动探究,建构新知的过程。学生在动手试验的数学活动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感悟在大量重复实试验中,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发生的的频率所呈现的规律性的基本事实,体会试验结果的随机性和规律性之间的关系,顺理成章的形成了概率的统计定义。 三、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恰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揭示概念的本质 教师为上好这节课,作了精心的准备,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丰富的、直观、生动的信息,创设了浓厚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思考。本节课主要利用了多媒体设备的两大优势:一是强大的图表计算功能,二是计算机的可视化。在师生的共同探究过程中,利用Exel的计算功能和绘图功能,迅速统计小组试验所得数据,准确绘制频率折线图,不仅迅速、准确,能够同时从数、形两方面观察试验结果,而且有效的配合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为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判断、概括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较为广阔的空间,收到较好的效果。使得多媒体不仅仅表现“描述”式的数学,而且表现了需要深层思考的数学概念。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