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
范文 |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教材分析 《光和影》这篇课文内容的安排是从手影游戏开始引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进而深入研究影子的几个特点。同时让学生认识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及产生影子需要什么条件这一活动导入。 第二部分:联系实际说明什么叫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影子的位置、大小及形状变化的特点。 第四部分:简单介绍投影的运用。 学情分析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五年级学生喜爱游戏及动手实验的特点,应按教科书的安排及要求,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不同彩色粉笔分别记录投在“屏”上的影子。再根据影子进行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中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使人能看物体的那种物质。 2、影子的形成条件:光、遮挡物、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3、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所发出的光。 4、影子的特点:①位置 ②大小 ③形状 5、投影:光源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如我们教室里的实物投影仪。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2、分组进行光和影的三个实验。 3、分析、推理影子的特点。 4、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过程要用直观的演示及实验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台、电筒、大号电池(作遮挡物)各八只,4开图画白纸24张,红、黄、蓝彩色粉笔各八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2、板书课题 3、通过闭眼活动引出下一个环节 二、认识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1、打开实物投影仪。 2、用手在投影仪及黑板中间作各种手影。 3、让学生认识什么叫光源及影子的形成需要的三个条件。 三、进行影子特点的三个实验 1、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分发实验器材。 2、说明三个实验的方法与步骤,放下窗帘、准备工作。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归纳影子位置、大小、形状的特点。 四、巩固运用 打开投影仪做游戏,验证我们发现的影子变化规律: 1、改变光源位置,影子有什么变化。 2、改变遮挡物在光源间的距离,影子有什么变化。 3、用手在光源及屏中作不同侧面的变化。 4 、投影是用移动光源远近进行物体大小变化。 五、课外延伸: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 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5光与热 假设: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记录我们的数据: 八、教学后记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 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 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 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 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 “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适当的气温 阳光 2、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 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 水能力。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试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察试验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试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材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材是天然材料,了解木材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重点: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察试验中体验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各种各样的木材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谈话;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家中的家具吗?一般的家具都是用什么做的?学生自由回答,从而导入新课。 活动二 上课伊始,教师先检查同学们带来了哪些木材,知道哪些品种的木材,让学生谈谈搜集过程中的体会。 探究过程; 1、提出关于木材的问题 (1)学生自由提出问题:你想研究关于木材的哪些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讲问题一一板书出来。 (3)让学生根据研究方向进行分组,研究兴趣相同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 3.对所选的问题尽心分组研究 (1)小组同学共同制定研究计划。 (2)汇报研究计划,其他小组提出有效计划 (3)各小组在其他小组建议的基础上,对原有研究计划进行适当修改,形成新的探究方案 (4)教师进行试验前的指导,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提醒学生注意试验安全,出示“研究提示”。 (5)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4、各小组进行实验成果展示 (1)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记录、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 (2)教师、其他组同学进行适当补充。 5、进行二次交流,获得认识。 (1)教师提出要求;对各组同学的研究进行汇总,有哪些收获? (2)总结;木材的共同特点。 6.认识木材是天然材料,要珍惜木材 (1)展示一棵树长到成才的时间材料。 (2)认识到木材是天然材料。 (3)展示生活中对木材的浪费情况。 (4)小结;木材生长期长,来之不易,要珍惜木材。 7、创新想象有什么材料可以代替木材? (1)学生自由想象 (2)20年后木材的展望 (三)自由活动 1、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分成两组;一组观点是提倡使用一次性木制品,另一组观点是不同意使用一次性木制用品。 2、学生充分展开辩论活动 3、教师针对同学的辩论进行总结 (四)拓展活动 调查:一天中,一个中等规模的饭店共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照这样计算,一年会用掉多少木材?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6教材分析 1、《测量力的大小》是五年级上册第四章《运动和力》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安排是先让学生认识感受几种常见在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然后深入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而本课是让学生学习测量力的大小,既是对力的概念更深入了解,同时也是为深入研究力做准备,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本节课让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测量力的大小是适时的。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还能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弹力的认识。 2、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来解决接下来要碰到的问题。这节课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且在这个能力培养在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很多未知的事情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去解决,这也是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学情分析 学生们对力和弹簧测力计其实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自己的感性经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生活中常用物理量的多少,比如1厘米有多长、1秒钟有多长等问题的答案,但很少有学生知道力的大小是如何测量的,力的单位是什么,甚至不清楚力的大小应该怎样表示。 在前面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使用尺子、温度计、量筒、天平、钟表等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基于此在《测量力的大小》一课中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技能发展需要的,对各种测量工具的回顾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建构有关“测量”的知识框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性质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知道测量不同的物理量可以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 过程与方法目标: 动手操作,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同时学会制作简单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统计梳理已有知识,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树立细致、有步骤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自己制作简单的橡皮筋测力计。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