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
范文 |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篇1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观察和分析人体的血液样本,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基本成分。 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血液的主要功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被染色的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比较三类血细胞。 尝试解读血液常规化验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血液化验的意义,远离疾病诊断误区,正视健康体检和珍爱健康。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血液的基本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难点】 正确认识血液化验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到医院看病抽血化验的视频,设疑:为什么医生能根据血液成分的变化来诊断疾病呢?为何因意外失血过多的人必须马上输血?否则危及生命?从而进入本节课。 (二)新课讲授 1.资料分析——血液的分层现象的演示实验。 教师简述并演示实验,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并注意血液各部分的颜色和比例大致是多少。 出示讨论题: (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止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 (2)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血液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应该分别在什么层? (3)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完善。鼓励性评价。 2.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1)血浆;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图4-31血浆成分示意图,看一看血浆中主要含有哪些物质。并结合血液的组成,思考血浆的功能。 (2)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实验; 让学生回顾在医院做血常规化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预习教材的实验:观察人血永久涂片,明确本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及方法步骤。 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②你是怎样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③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 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教师鼓励性评价。 (3)血细胞; 【红细胞】 继续设疑:刚才我们用显微镜观察了红细胞和白细胞,而且知道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红细胞最多。那么请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红细胞为什么是红色的?可以归纳出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鼓励性评价。 设疑:如果一个人的化验结果显示他的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他可能得了什么病?健康会受到什么影响?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讨论,分析并作出回答。教师讲述:缺铁性贫血症和营养不良性贫血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白细胞形态及功能】 设疑: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白细胞形态是怎样的?有何功能? 展示红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白细胞的功能。 联系实际:化脓与发炎。 【血小板形态及功能】 学生结合教材图4-34感知血小板的存在,认识血小板的形态。教师联系实际介绍血友病及血栓的形成及预防。 (四)小结作业 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血液的成分和作用。教师鼓励评价。 作业:请同学们课下关注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了解骨髓的移植,学习为他人和社会奉献一份爱心的精神。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篇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能力目标: 1、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三种血细胞功能的了解,学会运用知识,描述贫血、发炎、血流不止的现象及原因,培养学生看典型贫血化验单,发炎化验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 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1、课前准备新鲜的血液,放入抗凝剂,静置数小时,留待上课观察 2、作课件辅助教学 3、收集整理数份血液常规化验单,供学生分析。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什么?(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2、一些物质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由大分子组成的,它们必须经过(消化系统)逐步分解成(简单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才能被人体吸收。 讲授新课: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输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血液) 其实,上面这些物质都是由血液来运输的,而血液就像是流过田野的溪水,灌溉了两旁的田地,给它们带来了养料并将废物带走,而这些田地就像是我们体内的细胞。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血液,这个流动的组织吧! 提问: 1、血液是呈什么状态?(液态) 2、那为什么我们平时吃的猪血、鸡血不是液态的呢?(凝固) 示“血液分层图”,请同学们思考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分几层? 血浆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细胞血液 血细胞 示血浆成分示意图,提问血浆中的主要成分示什么?(90﹪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等) 由学生归纳出血浆的作用: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液分层后,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你有过作血常规化验的经历吗?检验科的医生从我们身体上抽取一滴血,放在载玻片上制成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知道检验科的医生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呢?(示显微镜下血细胞图) 学生思考讨论: 1、血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2、如何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 3、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 4、为什么红细胞中间呈白色? 学生自行阅读课本然后完成表格。 分类 形状 数量 细胞核 大小 功能 红细胞(RBC) 白细胞(WBC) 血小板 (PLT)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篇3一、设计意图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人教社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血液,立足于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小肠内壁血管中的血液运往全身;进入血液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不能进行直接交换,必须依靠循环系统的运输功能才能完成,而运输是靠血液的流动来实现的。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主要的功能。通过运用现在教育手段,使学生获得对血液的整体认识; (2)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的提出,通过学生之间的分析与交流,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2)在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收集信息、,解读数据、交流表达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倡导主动参与、与人合作,汲取不同意见,要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要有质疑精神。 (2)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体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实施策略 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见血的经历,对血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那些成分及其各成分的主要功能。因此,要重在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重在设计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的过程;重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讨论质疑,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中训练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 二、案例参考 组织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观看课件——繁忙的交通运输线和人体血液循环路线动画 教师:同人类修筑的任何一条运输线相比,我们自身的运输线都要更复杂的多,它的大小支干无数,蜿蜒曲折,延伸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这条运输线使身体的没一个细胞都得到所需的物质,并能及时把细胞产生的废物带走,而血液正是运输的使者。血液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血液同学们都知道那些内容呢? 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说出有关血液的知识。 教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生活中很留意,我们知道了血液是咸的、有营养、有腥味、有血糖、有血细胞并且是红色的,那么为什么呢?大家想知道吧?请仔细看我手中的试管(出示血液分层现象演示实验及分层图),在新鲜的血液里加入抗凝剂,静置半小时后,可以观察到血液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仔细观察并思考:试管中的血液分几层?各是什么颜色?各层比例大致是多少?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 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结论: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教师:血浆里面溶有多种物质,请同学们看血浆成分示意图,看看主要含有那些物质?并通过成分推断—下血浆的主要功能。 学生:看图、分析、推断了解血浆的组成和功能。 教师:血液中还有很多的血细胞,它们与液体状的血浆共同构成了血液,它能完成我们体内物质运输的力能,所以说血液是一种组织,又可流动,我们把它称作“流动的组织”。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各种血细包的尊容,他们是如何工作的? 学生:分小组表演;要求头戴各自血细胞的模型,以各种形式介绍表演。配备了齐全的运输工具——红细胞, 2设立了清除异物的特种部队——白细胞,3组成了养路队来保证运输路的完整——血小板。 教师:表演的真精彩,同学们对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有时,我们到医院看病医生会让我们做血液常规化验,那么血常规化验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出示化验单,请同学们阅读血常规化验单,都有那些内容?这个男性的血液值是否正常? 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化验单上的内容,讨论交流。 教师:课前各小组同学提交了你们在预习和查询资料中想到的一些问题,问题都很好,同学们的知识面广,有一些在学习过程中已经解决,还有,些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来交流。 1、血液为什么会凝固? 2、发炎后流出的脓是死亡的白细胞吗? 3、白细胞多就是白血病吗? 4、血友病、血吸虫病、血癌都与血液有关吗? 学生:据学过的知识,自己查寻的资料,分析交流,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教师:关于血液的成分和作用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吗? 学生:概括总结 教师:我们对血液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想不想看看血液的真面目?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提出问题深化本节的内容。 教师:最后请同学们关注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了解骨髓移植,学习为他人和社会奉献一份爰心的精神。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师生共同商讨解决书后练习。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新课程理念,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血液的组成及功能,具有了一定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不仅感受到血液为人类带来的一切,而且懂得要关爱身边的人热爱生命。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篇4教学目标: (一)、知识: 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 2、说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血液在全身是循环流动的,它为什么不会停息呢? 生:由于心脏的作用。 师:对,心脏就像水泵一样,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推动着血液不停地流动,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二)、进行新课 【展示模型】揭开人体模型的胸腔,慢慢取出心脏,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教师在展示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观察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等(学生认真观察后,会轻松地回答出来)。 【学生总结】人的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大小与本人拳头差不多。 【结构展示】把心脏模型解剖开,让学生观看。 师:心脏的内部结构到底怎样呢?引入正文。 【观察讨论】看看心脏有几个腔,各腔之间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别,连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点,是动脉,还是静脉……学生们积极地讨论,预习过的能积极带动其他学生参与。 【学生体验】取一个新鲜的猪心脏,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感受心房壁与心室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想一想这与心脏的功能有何关系。观察连接心 房和心室的血管,联系所学动脉、静脉的知识,了解其特点。有的女生胆子小,不敢用手摸,应鼓励。对学生的疑问注意引导分析,不要盲目地进行解释。有异议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观察血管时,可对学生适当提示,以巩固动脉、静脉概念。 【交流总结】心脏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心室与心房比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释:左、右是以人体的生理结构为依据的)。 心脏四腔分别连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学生体验】:学生4人一组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设计实验,列表或绘制曲线图表示运动与心率的关系 【讨论】:为什么人的心率在运动状态下比在平静状态下高? 【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教师提示:血液实际流动方向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情况一致吗? 学生开始活动,按课本提示进行,5分钟后大屏幕展示:动画“三种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 问题:你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哪种血管,是怎样区分的? 学生小组讨论:血流速度快,逐渐分支的血管是动脉;血流速度慢,逐渐汇合的血管是动脉;血流速度最慢,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教师质疑:血液流动方向呢? 学生小组讨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由尾部流向头部,实际是由头部流向尾部的血管是动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由头部流向尾部,实际是由尾部流向头部的血管是静脉。 提醒学生:将鱼放回水中,不要损伤鱼。 教师质疑:刚才我们看到了血管内的血液流动情况,那么所有血管内的血液颜色是否都是鲜红的呢? 【演示实验】: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颜色变化。 1、实验材料 制氧气装置一套,制二氧化碳的装置一套,量筒两个,杯子一个,竹筷一根。 2、实验方法 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若干毫升,再制取不凝固的血液。方法是,取少量鸡血,把血液装入杯子内,立即用竹筷搅拌杯内血液,搅拌6~10分钟后,竹筷上便缠有一团团的丝状物,把竹筷上这些丝状物质去掉,继续搅拌,直到再没有丝状物在血液中出现为止,这样制得的血液就不会凝固了,可以供做实验用。再将血液分成两份,分别倒入两只量筒内。 (1)把制得的氧气通入血液中,可观察到量筒中的血液有气泡生成,紧接着血液呈现出鲜红色。(因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通进去的少量氧气结合生成为氧合血红蛋白。含氧合血红蛋白的血液是鲜红的。) (2)向另外一只盛有血液的量筒里通入制好的二氧化碳气体,结果我们发现当二氧化碳气体进入量筒中的血液里后,血液瞬间变成了暗红色了。(因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通入的二氧化碳结合生成了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含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血液呈暗红色。) 通过上面两个演示实验,同学们可以加深对动脉血、静脉血的理解。 教师质疑: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 生:血红蛋白在氧气浓度高时与氧气结合,而使血液变得鲜红,这样的血叫做动脉血;在氧气浓度低时与氧气分离,而使血液变得暗红,这样的血叫做静脉血。 【质疑】: 1、什么叫血压?什么叫舒张压?什么叫收缩压? 正常血压范围是多少? 2、什么叫高血压?高血压病人应注意些什么? 【交流讨论】:学生阅读课本后对以上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知识应用和自我评价:课本51页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篇5知识目标 1、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 2、通过录像、VCD的演示、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通过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通过对出血的初步护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救护的一些方法。 5、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 2、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通过出血的初步处理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4、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所以本节成为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血压是本节的难点。解决办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入手;从感性入手——让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及VCD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 关于《血液循环》: 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 (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 (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 (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 (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挂图归纳并板书血液循环途径(见板书设计)。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结构里,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关于《血压》: 联系有关医学知识,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安排几人一台血压计让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用血压计来相互测量血压,学会血压计的使用方法,同时加深学生对血压的理解。 在用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血压计的结构,并找几个学生上讲台来示范,演示测量血压的完整步骤及介绍如何读数,如果是老式血压计,教师要介绍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换算关系: 1mmHg=0.133千帕 1千帕=7.5mmHg 学生在测量时,首先是血压计的摆放:如果两人一台,将血压计摆放在实验桌的两个同学的中央,若四人一台,则让前面的两个同学和后面的两人为一组;血压计带有水银柱刻度的朝向学生,不要倒放。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篇6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2.知道出血的初步护理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三种血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通过学生对三种血管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 3.通过实验知道止血带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 1. 通过学习毛细血管及心脏的结构特点与功能,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热爱体育锻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三种血管的功能与结构相适应 三、学情分析 学习了血液的组成,对于运输血液的管道并不陌生,但具体的特点以及功能还不了解 四、教学方法 挂图法 实验法 观察法 分类比较法 五、教具 挂图 止血带(布条) 木条 教学双边活动 一、 引入新课 提问 1)我们每天都用水,那你每天用的水都是从那获得的呢? 2)现代化的家庭中,用天然气做饭,那天然气的运输需要什么呢?(天然气管道) 3)人体内有血液,血液在人体内是怎么样流动的呢?(运输血液的管道) 二.讲授新课 出示)血流示意图和血管示意图 讲) 根据血管内血流方向和血管的结构,功能,划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观察)血流示意图,说明三种血管 实验1.摸手腕动脉 观察)动脉的结构特点 (管壁厚) 师生总结)动脉的其他特点和功能 (血流速度快,布在身体较深部分,把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各处 过度:动脉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如同树干,与分越细,最后与毛细血管相连 提问)图中哪个是毛细血管? 生)第三个 观察图并总结其特点(管壁极薄,血流速度很慢,分布在全身各处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 过渡:毛细血管的另一端与静脉相连 实验2.观察手背的的静脉 提问:静脉是那一个? 学生:第二个 问:管壁又有何特点?血流速度又怎样?分布在哪里? 师生总结:管壁较薄,血流速度较慢,有的分布较深,有的较浅 讲:静脉功能(将血液从身体各部送回心脏) 小结:整体看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过度:生活由于磕碰划破,就会引起血管出血, 你都见过什么样的出血? 学生自学出血的初步护理 试验3演示:用止血带止血 总结:本节主要学习了三种血管的结构及功能,还知道了出血的初步护理 习题:课本P55填表 想一想:1,2题 思考:动脉血和动脉有何区别? 静脉血和静脉有何区别?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