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教学设计方案3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2、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情? 二、新授 1、板书课题。 2、问:两件事情中哪件是作者耳闻的?哪件事情是作者目睹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这两件事情给作者一个共同的感受,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温暖) 三、为什么会让人感到温暖呢?通过“读、悟、议、再读”,重点体会人物的感情 文章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学习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 学生自由读两个小故事,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反复读,体会阿姨和母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 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 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为什么不抱怨护士?”展开,让学生各抒己见,明确了母亲把护士看成女儿,宽容护士的举动。“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再读: 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文中人物的高尚品质所折服。 5、想: 如果你就是文中的人物,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课文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作业设计 提供两个情景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并交流。 【板书设计】 阿姨为奶奶推门──听说 温暖 母亲原谅护士──亲历 温暖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要求: 1、能正确拼读课文,和表达课文主要内容的句子。 2、说出海通和尚和石匠们凿乐山大佛的经过。 3、能找出写乐山大佛的句子读一读。 教学重点:由衷赞叹祖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己读通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老师纠正字词的读音 乐山 一尊 石匠 凿成 雕像 脚趾 端坐 情不自禁 赞叹 智慧 3、齐读全文 二、自学课文 1、小组自学讨论,回答问题 a 乐山大佛坐落在哪里? b 海通和尚和石匠们是怎么凿成乐山大佛的? c 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出乐山大佛的大,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d 为什么说乐山大佛是祖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2、检查自学效果 理解石匠、凿、世界奇景、情不自禁、赞叹在课文中的意思。 3、检查指导课文朗读。 三、学习生字 扩充词语:拂尘奴隶 四、延伸学习 1、除了乐山大佛,我国还有很多驰名中外的古迹,你能说出几个吗? 2、口头描写他们的雄伟和特点。 3、按照本文的样子也写一篇有关的小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目标: 1、知道乐音由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特征。 2、常识性的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3、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常识性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4、通过观察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 5、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观,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教学重点: 音调及响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音调及响度的区分 2、音色 教具选择: 刻度尺 橡皮筋 铅笔 音叉 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声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比较声在固、液、气三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人耳的听声频率范围以及频率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⑴ 播放两段音乐的片段,其中一段为音乐歌曲,一段为机械噪音。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是哪一些,由此提出乐音和噪音的区别。 ⑵提出问题:其中音乐歌曲都属于乐音,那他们同样是歌曲,又有什么区别?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声音又大小,高低之分。同时,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的声音各有什么区别。 ⑶总结乐音的三个特征。 并提出问题:这些特征又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呢? 2、过程展开 A、音调:声音的高低。 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组织学生用刻度尺做此实验。然后进行讨论: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记录下表 伸出长度 振动的快慢 振动的频率 发声的音调 1/4 1/3 1/2 3/4 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强调一下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大,主观感受的音调就高。 学生阅读书43页“一些声音的频率表”, 总结:音调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一般说,儿童的音调比成人的高,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的高。 实验探究:探究吉他弦线在以下哪种情况下弹拨时发出的音调高? 让学生用橡皮筋模拟吉他弦来做这个实验。 结论:越细、越短、越紧的声源发出的音调更高; 越粗、越长、越松的声源发出的音调更低。 B、响度:声音的大小(强弱)叫做响度,也叫音量。 提问:如果你想要听到更响的声音,你会怎么办?那你觉得响度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活动:把直尺的一部分伸出桌子,保持伸出桌子的部分长度不变,分别用不同的力度拨动直尺。 注意观察 1、 刻度尺的振动幅度有什么不同? 2、 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1)结论:力度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老师活动:敲击音叉,前面和后面的同学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差别。可以让同学到教室外边或者更远的地方来听。 (2)结论:响度与人与声源的距离有关。 总结: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距声源的距离等有关。 C、音色:又叫音品。 两个同学同唱一句歌词(或者同说一句话),让学生区分分别是哪位同学演唱(说)的,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凭什么区分出他们呢?学生会感性地认识到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不同就是音色的不同。 ①、不同人的音色不同 D、声波的图形 (书中第44-45 页分别介绍) 波形图有:波峰、波谷。频率的高低:图形曲线中,波峰(波谷)出现的个数多少,表示频率的高低。 振幅的大小:对应着声源振动幅度的大小. 三、小结:乐音的三个特征、定义、决定因素 A、振动越快,频率越大,声音越尖锐,音调越高 B、越细、越短、越紧的声源发出的音调越高 教学反思 1、以听声为主线,恰当的使用了农村教学的实验器材,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声音的三个特征,使学生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很好地突破了“音调与响度这两个易混淆概念、声波图”等的教学难点。 2、以学生参与为主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分工协作、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不同展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提高了学习效率。 3、学生对乐音三个特征的认识和展示实验探究过程,学生代表的准确描述、学生间的密切配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很好的做到过渡自然、流畅、科学、有效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合作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教学过程中讨论交流、听声、实验探究等,都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来展开,让学生在体验、合作和探究中学习声音的三个特征,气氛热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