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习作七》教案设计 |
范文 | 《习作七》教案设计 资源分析: 本次习作的教材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例文的简单介绍。 说明这篇习作讲述的是小作者参加一次体验活动的经历与感受。第二部分是例文《“护蛋”》,是柳倩影小朋友的一篇习作。第三部分是习作要求。要求组织一次体验活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并与大家交流。 策略分析: 小学生受年龄限制,再加上当代学生在学习重压下,社会给于的“活动思维框”缩小,对生活的自然认知与体验也就相应减少。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习作不也是如此吗?因此,习作之前,首先要准备好“下锅之米”——与这次习作话题具有相似性的习作素材。本次习作,采用情境体验法,帮助并教会学生直接有效地储备习作素材。而此情境设置,与学生的生活认知经验具有相似性,容易对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刺激。 小学生知觉的有意识性、目的性发展,但水平有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因此,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意识与目的的强化,让个性化的体验在督促中不断生成。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一次体验盲人的活动,回味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并有详有略地描写出来,特别注意能写下自己对这次活动独特的感受。 2、通过阅读例文《“护蛋”》,了解只有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才能把体验写生动。 3、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体验,平时多储备,做个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的体验、感受更清晰,能组织成文。 难点:习作指导过程中,突出学生个性化的体验。 课前准备: 1、学生座位不变,讲台排成长条会议桌型,桌上放若干玻璃水杯,桌下放热水瓶若干(热水瓶中装冷水,这一点对学生保密)。 2、学生每人准备一块蒙眼的布,或黑色胶带。 教学流程: 一、明确体验要求 1、本堂语文课我们要来一次不同寻常的体验,有兴趣参加吗?瞧这架势,一定有意外的收获等着大家呢! 设计意图: 小学生年龄特征,喜热闹,从众,这一环节,算是习作的动员与号召,燃起学生如运动一样的激情,让学生在热闹兴奋的状态下抛却语文学习的压抑感,轻松进入体验状态。 2、公布体验项目:做一次盲人,完成倒一杯水拿到自己桌上的任务。 3、立体验规矩,出示: (1)体验过程中,记住你始终是一个盲人! (2)体验过程中,必须听从指令,拒绝交流! (3)体验过程中,可以思考,把每一个感受在脑子里备份! 请思考30秒,能做到的,严阵以待! 设计意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将规矩立得煞有其事,让学生明确规则的重要性,尤其是30秒钟的“规矩记忆”,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而更好地转化成活动过程中的自律行为。 二、展开体验活动 1、在半分钟后你们将成为一名无助的盲人,请再看一眼这个美好的世界吧,记住这个教室每个方位的布置,可能你在“失去光明”后,会非常需要这份记忆!(静静观察30秒) 设计意图: 为成功体验埋下伏笔,体验结束时,能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明确“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教育学生于细节处用心,养成处处留心的好习惯。 2、蒙上眼睛,预祝大家都能出色地完成体验任务! 设计意图: 调侃式的加油鼓劲,再度激发学生的体验欲望和体验热情。 3、体验一:预设的困难 师:现在你就是一位无助的盲人,将要走上讲台,倒一杯水,然后端着水回到自己的座位,这一路,你会走得如何艰难?你想过了吗?好好地思考一下吧。(思考3分钟) 设计意图: 此时的学生只有即将活动时的兴奋,并没有进入到真正的“盲人状态”,教师利用感染性的语言,让学生把困难进行充分估计,理清自己的思维,预定展开活动的方式等。3分钟,让学生在静中“热身”,拾起一根有目的活动的“拐杖”。 4、体验二:任务的艰辛 (1)师:马上要开始接受任务了,先请第一横排的“盲人”同学站起身来,后面的“盲人”同学凭借自己的直觉,也可以伸出手来摸索,如果你确定前一位同学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座位,那么你就可以开始行动了。静静地用脑子和耳朵去认识这个社会吧!活动开始! 设计意图: 盲人就是用耳朵和大脑去感知社会的,让学生在这一趋于真实的状态下展开活动,也许活动未必能进行得流畅、完美,也许教室里会水洒一地,但相信学生的感受、体验是真实真切的,这就是我们组织活动的目的所在。 (2)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语言辅助引导: A,如果你是一位“盲人妈妈”,你的孩子饥渴难忍,你要立刻为他倒上一杯水; B,你没想想这是一杯怎样的水吗?万一…… C,听,这个声音,你应该猜想得到,你的“盲人同学”遇到了什么状况; D,还没轮上你,你有没有一种焦躁感?是不是非常渴望有人提醒一下,该你上场了; …… 设计意图: 在教师很感性的语言情境引导下,学生的游戏心态越来越被真实的体验心态所替代。语言的刺激能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思考也会更接近自然、人性。而这些思考,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习作的素材。 5、体验三:盲人的生活 (1)师:现在每个同学都完成了体验任务,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老师还想强调的是,你们的体验只是盲人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盲人还会遇到怎样的艰辛呢?(静静思考1分钟) (2)摘去蒙眼的布,回到光明中来,观察教室后,请表达一下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 多制造一些思考的空间给学生,这样生成的个性化的东西就比较多。我们的孩子不是没有个性,而是不会思考,在老师监督下,让学生进行强制思考,久而久之,思考也就成了一种习惯,那我们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两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为了拓展学生的习作思路,给于一定的想像空间后,体验也就自然地升华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爱护,对自己现有生活的满足。《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习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也就顺理成章地达成了。 三、回忆体验过程 1、对教室进行简单地清理,边清理边回忆刚才的体验过程。 2、师生共同完成板书:做任务前做任务时做任务后 3、选择体验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一点交流。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纯粹是为了帮助学生梳理一下思路,在习作的谋篇构段上作个引导,具体的.细节还需要学生自己去书写,过多的扶反而会失去一些个性化东西的出现。 四、书写体验之旅 1、师:刚才同学们在体验过程中思考的肯定要比交流的多得多,提起笔,开始习作,注意:着重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2、学生习作 设计意图: 就习作教学而言,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把得于心的东西,创造性地转化成应于手的成果。前一轮交流,要收在热闹处,顺水推舟,进行习作,一定会让学生产生“乐于书面表达”的内在动机,表达欲望增强了,习作自然可宣可赞的地方也会不断增多。 五、分享体验甘苦 1、《“护蛋”》引路 (1)阅读例文《“护蛋”》,小作者写了些什么?(逐段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自己的做法;自己的担忧;同学的“碎蛋”经历……) (2)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情节? (3)小结:只有写出属于自己的,最真实的感受,你的文章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设计意图: 例文只是例子,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不能把例文变成了限制学生自由表达的“样板文”。在指导学生修改的过程中用书中选取的例文引路,旨在明白佳作之佳在于有清晰的思路和自己的特殊体验。其它由例文引发的旁枝错节都应该去掉,让学生修改有所依托,但又没有限制,能在“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上着力。 2、阅读自己的文章,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 3、自改,把遗漏的感受添加进文。 4、同桌互改:(1)语句是否通顺;(2)标点运用是否得当;(3)错别字;(4)分段是否合理。 设计意图: 一篇文章三分写七分改,可见修改是多么重要,小学习作第三学段的要求是,“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在四年级下半学期这个过渡时期,我们应该着力培养起学生的自改、互改的能力。在修改过程中实现吸纳与倾吐的交融与互动。 “同桌互改”这一环节为了减少盲目性,拎出四个修改方面,而这四个方面均来自《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习作第二学段所强调);“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习作第三学段所要求);“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5、作文誊写。 六、拓展体验思路 1、生活中我们可以参与体验的活动还有很多,如当一回聋哑人、残疾人;当一回小老师;当一回家……说说你最想体验的活动。 2、体验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就像老师帮大家准备的体验盲人活动一样,给你的体验活动列个体验提纲或者定个体验方案吧。小组合作讨论。 3、利用课后时间,自主体验,需要的话,老师可以给于一定的帮助。希望你们能把自己的体验过程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 一次体验习作完成了,但我们不能只将目光停留在完成了一项教学任务上,要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增强储备习作素材的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 我们一定要抓住、用好这一个动笔的时机,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习作能力,让动笔写作真正成为开展饶有兴趣活动的一种需要、一种必然。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