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的教案 |
范文 | 有关数学的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数学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数学的教案1〖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圆的对称性及有关性质的过程. 2.理解圆的对称性及有关性质. 3.会运用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垂径定理等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 什么是中心对称图形? (2)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研究中心对称图形? 二、探索活动: 活动一、按照下列步骤进行小组活动: 1、在两张透明纸片上,分别作半径相等的⊙O和⊙O 2、在⊙O和⊙O 中,分别作相等的圆心角∠AOB、∠ ,连接AB、 . 3、将两张纸片叠在一起,使⊙O与⊙O 重合(如图). 4、固定圆心,将其中一个圆旋转某个角度,使得OA与OA 重合. 在操作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请与小组同学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上面的命题反映了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对于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你还有什么思考?请与小组同学交流. 你能够用文字语言把你的发现表达出来吗? 有关数学的教案2教学内容: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及其简单应用; (2)掌握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三角形外角性质定理及其推论的证明和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探究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定理,能够运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小组协作讨论,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独立观察思考的习惯,感受数学学习中转化的巧妙。 教学重点: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2)三角形外角性质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尝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边,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我们已经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虽然度量的方法可以验证一些具体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但是形状不同的三角形有无数个,我们不可能用度量的方法一一验证。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拼图实验: (1)教师展示图(1)的拼法,并利用此拼图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分析拼图:在图(1)中,由内错角相等可得,移动后∠B的一条边平行于边BC;同理,移动后∠C的一条边平行于边BC。由“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可得,移动后∠B的一条边和移动后∠C的一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这条直线平行于边BC。 (3)提问: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想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方法吗? 由上面的分析,启发学生过△ABC的顶点A作直线?∥BC,即可实现“角的拼合”,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进行证明。 (4)指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过程,规范证明格式。 已知:如图,△ABC 求证:∠A+∠B+∠C=180° 证明:过A点作直线DE∥BC ∵DE∥BC ∴∠DAB=∠B,∠EAC=∠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DAB+∠BAC+∠EAC=180°(平角的定义) ∴∠BAC+∠B+∠C=180°(等量代换) 应指出辅助线通常画为虚线,并在证明前交代说明。 (5)每个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两个内角剪下,和第三个内角拼在一起。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拼法。 (6)学生口述利用图(2)证明的过程。 已知:如图,△ABC 求证:∠A+∠B+∠C=180° 证明:作BC的延长线CD,过点C作射线CE∥BA ∵CE∥BA ∴∠B=∠EC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AC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CA+∠ACE+∠ECD=180°(平角的定义) ∴∠A+∠B+∠ACB=180°(等量代换) C D C D A E 2、小结证明思路:通过作平行线“搬两个角”,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角的定义证明。 3、发散思考: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搬两个角”来说理。如果只“搬一个角”行吗? “搬三个角”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在课后研讨。 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5、巩固练习: 说出下列图形中∠1的度数: (2) 6、外角: (1)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如图,∠ACD是△ABC的一个外角。 问题:①一个三角形一共有几个外角? ②判断下面图形中∠1是不是三角形的外角? (2)性质定理及其推论: (1) B (2) 推导:由∠A+∠B+∠ACB=180°,可得∠ACB=180°-∠A-∠B 由∠ACB+∠ACD=180°,可得∠ACD=180°-∠ACB 所以 ∠ACD=180°-∠ACB=180°-(180°-∠A-∠B)=∠A+∠B 性质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3)巩固练习:说出下列图形中∠1和∠2的度数: D 北 (2) (1) 三、应用举例: 例1 如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方向。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 解:由题意可知 ∠1=50°,∠1+∠2=80°,∠4=40° 所以 ∠2=30° 由AD∥BE,可得∠1 +∠2+∠3+∠4=180°。 所以∠3=180°-∠1-∠2-∠4=180°-50°-30°-40°=60° 在⊿ABC中,∠ACB=180°-∠2-∠3=180°-60°-30 °=90° 答: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90°。 提问:你还能想出其他的解法吗?其他解题思路: (1)如图1,过点C作AD的垂线,交直线AD于点M,交直线BE于点N。 (2)如图2,过点C作CF∥AD。 图1 北 F D 北例2 如图,∠BAE,∠CBF,∠ACD是△ABC的三个外角,它们的和是多少? 解:如图,因为∠BAE=∠2+∠3,∠CBF=∠1+∠3,∠ACD=∠1+∠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所以∠BAE +∠CBF+∠ACD=2(∠1+∠2+∠3), 因为 ∠1+∠2+∠3=180°, 所以 ∠BAE +∠CBF+∠ACD=360°。 提问:你还能想出其他的解法吗?(利用平角的定义) 归纳结论: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1、必做题:教材P76 习题7.2 第1、4、7题。 2、选做题: (1)已知:P是△ABC内一点。 求证:∠BPC>∠BAC (2)已知: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E 是AC边上一点,BE与AD交于点F,∠ABC=45°,∠BAC=75°,∠AFB=120°。 求证:BE⊥AC B 有关数学的教案3教学目标: 1、启发孩子学习将一物品分为相等的4份。 2、探究物品等分的数种方式,启发孩子对等分的兴致。 3、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观测和察看能力、比较能力。 教学预备: 1、教学材料纸:圆形、正方形、长方形。 2、物品:饼干 3、数学练习册 教学过程: 一、集体教学 1、用变戏法的模式引进教学课题。 师:今日,我们班来了一名魔术师,此刻请魔术师为我们表演变戏法,好不好? 2、幼儿教师展示1根绳子。 师:孩子看,这就是啥?(绳子)多少根绳子?(1根)孩子想学魔术师变戏法吗? 师:魔术师可将1根绳子变为4根,你们信么? (1)请个别孩子表演变戏法,先将1根绳子变为两根一样长的绳子。 (2)再请个别孩子表演变戏法,由两根绳子变为4根一样长的绳子。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变来的?你是怎样明白它们是一样长? 3、幼儿教师演示圆形的四等分。 幼儿教师接着以变戏法的模式展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教学材料纸,请孩子演示。 师:请孩子比比:等分后的部分是不是一样大,及原本的图案与分后的各个部分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4、孩子动手操作,请孩子探究种种图案的四等分的`数种不一样方式。 5、幼儿教师在小黑板上演示用笔将图案四等分。 二、个别教学 师:请孩子把练习册打开到43、44页。 师述说动手操作要求:1、下列每一组图内的物件是四等分吗?把准确的圈起来。 2、将下列图案四等分,有几种方式?用笔画线。 三、教学点评 师:请完成的孩子与好伙伴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孩子沟通) 师:真会动脑子,说得真挺好。 四、扩展教学 师:请孩子课后区域教学时可玩玩《卖饼干》的游戏。 有关数学的教案4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半径。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初步掌握变换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4 5 8 2、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 C=d c=2r 3.142 23.144 =6.28(厘米) =83.14 =25.12(厘米) 二、新课。 1、提出研究的问题。 (1)你知道表示什么吗? (2)下面公式的每个字母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公式又表示什么? C=d C=2r (3)根据上两个公式,你能知道 直径=周长圆周率 半径=周长(圆周率2) 2、学习练习十四第2题。 (1)小红量得一个古代建筑中的大红圆柱的周长是3.768米,这个圆柱的直径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已知:c=3.77m 求:d=? 解:设直径是x米。 3.773.14 3.14x=3.77 1.2(米) x=3.773.14 x1.2 (2)做一做。用一根1.2米长的铁条弯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已知:c=1.2米 R=c(2) 求:r=? 解:设半径为x米。 3.142x=1.2 1.223.14 6.28x=1.2 = 0.191 x=0.191 0.19(米) x0.19 三、巩固练习。 1、饭店的大厅挂着一只大钟,这座钟的分针的尖端转动一周所走的路程是125.6厘米,它的分针长多少厘米? 2、求下面半圆的周长,选择正确的算式。 (1)3.148 (2)3.1482 (3) 3.1482+8 3、一只挂钟分针长20cm,经过30分后,这根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经过45分钟呢? (1)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30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 ,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 。而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20xx.14=125.6(厘米) (2)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45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 ,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 。则: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 20xx.14=125.6(厘米) 45分钟走了多少厘米? 125.6 =94.2(厘米) 4、P66第10题思考题。下图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 作业。 P65-66 第3、6、7、9题 教学追记: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不复杂,但这个公式如何得来,公式中的固定值是如何来的,都是值得学生研究的问题。因次,教学中,我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来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因为是自己操作的所得,再加上我在课中介绍了一些相关资料及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所以学生对 的含义就理解得特别透彻,也学得有兴趣。 有关数学的教案5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4和“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的: 通过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使学生了解生活中这种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学习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及其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明确两步应用题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成为三步应用题,三步应用题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和问题变成两步应用题;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计划与实际相比较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答 1.8×50.78-0.330.6÷0.12 6.3+2.90.08×0.77.3-0.7 4.8÷0.62.4+0.521.5×40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出示例4:“学校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道题是怎么一回事?题中告诉我们计划烧40天,为什么又问可以烧多少天? 教师:这就是说,计划烧的和实际烧的都是这1吨煤。要想求实际可以烧多少天,必须先知道实际每天烧多少煤。实际每天烧多少煤题中没有直接给出,只告诉我们“每天节省5千克”。谁知道怎样算出实际每天烧多少煤。 小组讨论数量关系,指名回答。 教师:好,数量关系弄清楚后,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这道题。注意算出得数以后,要先检验再写答案。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分析、列式。最后集体订正。 2、改变例4的条件和问题,进一步练习分析解答应用题。 教师:如果我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了,你们还会解答吗? 板书: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了10天,实际每天烧多少千克? 先由学生自己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在练习本上解答。然后,请一、两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或者做在黑板上。最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书第54页做一做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同时指名板演,然后让他们给大家讲一讲,应该怎样分析和解答这道题。 2、练习十三第4、5题 这是两道与例题有所不同的'题目,解答时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其意义,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关系。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而且还通过改变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进一步研究了怎样分析和解答应用题。一道题三步应用题还是两步应用题,要在分析了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后才能确定。以后我们还要做这方面的练习。 五、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2、3题 六、教后感: 有关数学的教案615.2 乘法公式 15.2.1平方差公式 教学目标 ①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归纳能力. ②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用公式的结构特征判断题目能否使用公式. 教学准备 卡片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了整式的乘法,知道了一般情形下两个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某些特殊情形下的多项式相乘.下面请同学们应用你所学的知识,自己来探究下面的问题: 探究: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你能发现它们的运算形式与结果有什么规律吗? (1)(x+1)(x-1)= (2)(m+2)(m-2)= (3)(2x+1)(2x-1)=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所发现的规律,允许学生之间互相补充,教师不急于概括. 注:平方差公式是多项式乘法运算中一个重要的公式,它的得出可以直接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利用多项式乘法推导乘法公式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对今后学习其他乘法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可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思考: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学生在发现规律后,还应通过符号运算对规律进行证明. 举例 再举几个这样的运算例子. 注: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人在组内举一个例子(可口述或书写),然后由其中一个小组的代表来汇报. 验证 我们再来计算(a+b)(a-b)= 公式的推导既是对上述特例的概括,更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证明,在此应注意向学生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特例→归纳→猜想→验证→用数学符号表示. 注:这里是对前边进行的运算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鼓励他们发现这个公式的一些特点,如公式左右边的结构特征,为下一步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打下基础. 概括 平方差公式及其形式特征. 教师可以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鼓励学生发现这个公式的一些特点:如公式左、右边的结构,并尝试说明这些特点的原因. 应用 教科书第152页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填表: (a+b)(a-b) a b a2—b2 最后结果 (3x+2)(3x-2) 2 (3x)2-22 (b+2a)(2a-b) (-x+2y)(-x-2y) 对本例的前面两个小题可以采用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抢答的形式完成;第三小题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要求学生在给出表格所提示的解法之后,思考别的解法:提取后一个因式里的负号,将2y看作“a”,将x看作“b”,然后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注:(1)正确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广泛含义,是正确运用这一公式的关键.设计本环节,旨在通过将算式中的各项与公式里的a、b进行对照,进一步体会字母a、b的含义,加深对字母含义广泛性的理解:即它们既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含字母的整式. (2)在具体计算时,当有一个二项式两项都负时,往往不易判明a、b,如第三小题,此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有助于学生思维互补、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更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3)例1第(3)小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可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教科书第152页例2计算: (1)102×98 (2)(y+2)(y-2)-(y-1)(y+5) 此处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自主发言,口述解题思路,允许他们算法的多样化,然后通过比较,优化算法,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 注:(1)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数的简便运算的关键是根据数的形式特征,把相乘的两数化成两数和与两数差的乘积形式,教学时可让学生自己寻找相乘两数的形式特征. (2)第二小题要引导学生注意到一般形式的整式乘法与特殊形式的整式乘法的区别与联系,强调:只有符合公式要求的乘法,才能运用公式简化运算,其余的运算仍按整式乘法法则进行. 巩固 教科书第153页练习1、2 练习1口答完成;练习2采用大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其中(1)(4)由两个大组完成,(2)(3)由另两个大组完成. 注:让学生通过巩固练习,达成本节课的基本学习目标,并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解释 你能根据下面的两个图形解释平方差公式吗? 多媒体动画演示图形的变换过程,体会过程中不变的量,并能用代数恒等式表示. 注:(1)重视公式的几何背景,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几何直观理解、解决有关代数问题. (2)此处将教科书的图15.3-1分解为两个图形,是考虑到学生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掌握的不够熟练;利用两个图形可以清楚变化的过程,便于联想代数的形式. 小结 谈一谈:你这一节课有什么收获? 注:这儿采取的是先由每个学生自己小结,然后由小组代表作答,把教师做小结变成了课堂上人人做小结,有助于学生概括能力、抽象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由于人人都要做小结,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主动性加强. 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56页习题15.2第1题 2.选做题:计算: (1)x2+(y-x)(y+x) (2)20082-20xx×20xx (3)(-0.25x-2y)(-0.25x+2y) (4)(a+ b)(a- b)-(3a-2b)(3a+2b) 教学后记 有关数学的教案7活动目标 1、对书写感兴趣,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再次认识数字3、4,知道3、4所表示的数量; 3,学习3、4的书写笔顺,能按正确的格式在数学本上正确书写3、4. 活动准备有笔画的数字3、4;操作材料:数量实物卡4--5张,铅笔、数学本。 活动过程 1、幼儿操作材料--找3、4. (1) 幼儿在自己的实物卡中找到数量是3、4的卡片。 (2) 幼儿将所有数量是3的卡片贴到黑板上,教师提问: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什么?用哪个数字表示?数字3像什么? (3) 幼儿将所有数量是4的卡片贴到黑板上,教师提问: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什么?用哪个数字表示?数字4像什么? 2、教师引导幼儿学习数字3、4的`笔画。 (1) 教师出示数字卡,引导幼儿看数字3、4的笔画。 (2) 幼儿用右手手指在空中和教师一起练习书写3、4. (3) 教师在数学本的格式示范数字3、4的写法。 3、幼儿做书面练习。 按照格式要求独立书写数字。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数字3、4,知道3、4所表示的数量,学习3、4的书写笔顺,能按正确的格式在数学本上正确书写3、4.,这节课课堂纪律较上一节课有很大的改善,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正确的书写3,4,也能清楚的认识3,4所表示的数量,在这节课中幼儿的收获很大。 有关数学的教案8活动目标: 1、在情景和游戏,理解5以内的加法。 2、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有用。 核心内容: 数量的分合包括具体的分合与抽象的数的分合两个部分,数量的分合包含着分解和组合两个方向,是指一个总数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数(量),几个部分数(量)可以合成一个数量(总量)。 活动准备: 数字卡片,符号卡片,PPT,操作图纸,经验准备5以内的分成。 活动过程: 一.引入 教师出示PPT水果园背景图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水果园,这个水果园是这位老奶奶的,她要来考考我们的小朋友。她带了来了五个香蕉,他问我们5可以分成几和几? 二.学习五的.加法 1.教师出示PPT苹果园 师:老奶奶要开始考我们了,老奶奶在苹果园里摘了3个大苹果放在箩筐里,她觉得不够,又去摘了1个小苹果,现在老奶奶一共摘了几个? 师:谁用我这里的数字卡片,谁能帮我来列一个算式。(3+1=4) 师:3表示什么? 师:1表示什么? 师:4表示什么? 2.教师出示橘子园PPT 师:老奶奶先摘了3个大桔子,然后又摘了2个小桔子,现在一共有几个桔子,请小朋友摆一摆算式。 师:3+2=5,除了这样摆还能怎么摆? 师:它前后的数位置交换一下,结果不变。 3.教师出示西瓜园PPT 师:老奶奶来到了西瓜园,他摘了1个大西瓜,然后又去搬了4个大西瓜,老奶奶现在有几个西瓜?请小朋友摆一摆算式。 师:试试你能摆几种。 师:原来这里也可以摆出两种,1+4=54+1=5 4.5的加法算式 教师列出5的加法算式:1+4=54+1=53+2=52+3=5 师:原来5的算式有这四种。 三.游戏“破解电话” 师:小朋友真聪明,老奶奶说当我们都成功时,打电话给他,我来看看老奶奶的电话号码。 师:咦,怎么是6个空格啊,看样子需要我们自己破解电话号码。 四.开火车 师:老奶奶打来电话,邀请我们去她的水果园,你们想去吗?他给我们准备了一张火车票,需要我们自己算一算自己坐在哪一节火车厢。 在开火车的音乐声中做开火车的动作。 有关数学的教案9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是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活动: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和走100米要几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并用手势表示长度。 2、填空:2米 =( )分米 60厘米 =( )分米 300厘米 =( )米 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①单人书桌的长度是60( )。 ②深圳国贸大厦的高度是160( )。 ③有一项田径比赛是200( )跑。 4、 ①请同学们找到首都的位置,再找到我们省会的位置,从北京到杭州的铁路这段长1651( ),你知道填什么长度单位?还能用以前学过的单位名称吗? 计量较远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板书:千米)所以北京到杭州的铁路长为1651千米。 ②让我们再去欣赏北国冰城的景象吧!从北京到哈尔滨的铁路长1388千米(这个单位由学生说)。 ③你还想到美丽的春城去参观世博会吗?从北京到昆明的铁路长3179千米(这个单位也由学生说)。 5、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认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揭示课题)。 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提出学习目标:(1)、了解千米的实际长度;(2)、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3)、千米的应用。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建立“千米”观念: 我们现在知道“千米 ”这个长度单位大吗?(大!) 刚才我们从地图上认识了“千米”,那现实生活中,1千米到有多长呢? 上课前老师带领你们在操场上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根据这道公式, a、出示画面讨论一下问题: ①用等号相连,说明他们的长度怎么样? ②等号两边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③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④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⑤米可以用符号m表示,千米可以用符号km表示,那么上面的等式可以怎样表示? 思考:1千米到底有多长? 提出问题:谁能用身边的例子说说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如果在100米长的路上来回走一次就是200米,那么来回走几次就是1000米?(5次) 你们都已记下自己走100米路的时间,照这样计算,走1千米大约需要几分钟? 找一找,从学校出发到哪个地方大约是1千米的路呢?(从学校到……)你还知道哪段路程也是1千米左右?(学校操场200米一圈,跑5圈是1千米左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B、出示几组常规画面,强化“千米”概念。 ①成人每小时可行5千米。 ②自行车1小时可行15千米。 ③公共汽车1小时可行40千米。 ④火车1小时可行驶80千米。 ⑤飞机1小时可飞行700千米。 2、学会米与千米的换算: (1)、例1教学:2千米 =( )米 2千米500米 =( )米 ①想:你会推算上面两题吗?尝试做一做,再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②反馈:(指名回答)2千米 = 20xx米,因为1千米是1000米,2千米是2个1000米,就是20xx米; 2千米500米 = 2500米,因为2千米是20xx米,加上500米,就是2500米。 ③练习:3千米 =( )米 8千米=( )米 6千米720米 =( )米 3千米25米 =( )米 做后,把方法说给同桌听。 (2)、例2教学:4000米 =( )千米 4350米 =( )千米( )米 ①你再来试着做一做,再与同桌交流思考方法。 ②反馈:4000米 = 4千米,因为1000米是1千米,4000米里有4个1000米,就是4千米; 4350米 =4千米350米,因为4350米可以分为4000米与350米,4000米是 4千米,4350米就是4千米350米。 ③练习:6000米 =( )千米 2400米 =( )千米( )米 全体同学自由说推算过程。 7005米 =( )千米( )米 (3)、自学课本P84-85。 三、练习巩固: 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到智慧宫去闯一闯,只有动脑筋,开了金银锁,你 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准备好了吗? (1) 银锁题: 1、练一练2,填数轴。 2、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珠海到广州距离151( ) 数学课本厚( ) 学校操场长250( ) 成人3小时行15( )。 3、在 里填上“>”、“<”或“=”。 20xx米Ο3千米 5千米20米Ο5020米 4100米Ο4千米 8千米Ο8006米 (2)、金锁题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①汽车每小时行60米。 ( ) ②1千米又叫1公里。 ( ) ③跑道长400千米。 ( ) ④50千米和5000米同样长。 ( ) 2、把下面的速度与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T3 3、改错题: 小明的日记 20xx年4月19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丛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10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叮叮,叮叮问:“小明,上那里去?”我说:“去江心屿放风筝。” 叮叮说:“石坦巷离江心屿很近,才3米呀!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你现在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有关数学的教案10教学内容: 教材第50-51页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并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并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并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师板书:37×82 65×31 59×64 39×43 让学生先做题,并说一说这四道题的共同点是什么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这四道题,请四名阩到黑板上完成,完成后,指名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巡视指导,让学生注意计算的准确性和书写的规范性。让学生意识到好的书写是正确计算的基础。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复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完全一样,只不过进位乘法是每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在进位计算的.过程中注意书写要规范、认真。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76×1845×3689×4638×21 可以让学生任选两题计算,计算完后同桌互相讲述计算过程,互相订正结果和书写是否规范,然后老师指名学生把练习本拿来集体订正,做得又对又好的同学将一枚小动物印章。 让学生在书中完成第51页第6题。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蜜蜂应该落在哪朵向日葵上采花蜜,请同学们赶快帮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 让学生用连线的形式帮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并鼓励学生“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请找得又对又快的同学介绍方法,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2、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第51页的第7、第8题) (1)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这两道题。 (3)通过集体订正,及时改正不正确的解答方法或计算结果。 让学生看第50页的第4题。 (1)读题,并说明题意。 (2)说一说,这道题和刚才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题,但这道题要解决的是一套16元,56套一共多少钱?所以“每套12张”这个数据信息可以不用)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26×3568×5318×2448×7924×28 2、一种邮票每套14张,售价38元,今天上午卖出20套,下午卖出15套,这一天共卖了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说一说,下面各题错在哪里,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8 6 2 3 1 8 ×7 8 ×1 7 ×2 5 6 4 8 1 6 1 9 0 6 0 2 2 3 2 6 6 6 6 8 1 8 4 3 5 2、菜园收了36筐白菜,连筐共重1728千克,每筐白菜重43千克,你知道这些筐有多重吗?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和练习,学生学会利用估算、只计算个位的乘积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计算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所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关数学的教案11设计思想:本课教学设计依据利用音像教材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课题研究目标,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培养智能型、创造型人才为目的,试图通过对教学的科学设计,实现音像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渗透,充分挖掘音像教材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探究解答方法,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全课采用启发式电化教学,本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首先设计一道准备题,通过微机演示让学生感知相通问题的结构特点,然后通过列表、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提供多种信息与表象,在教师适时启发点拔下,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积极思维,探索和发现相遇问题的解答方法,在巩固练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实际问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培养过程。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相遇问题的学习及解决问题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勤学善思、主动进取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教学目的: 1。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量间的相依关系,以及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 2。能根据相遇问题的题意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说出解题步骤。 3。能正确解答相遇问题中求路程的应用题。 4。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电教媒体:微机及配套大屏幕、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展示设疑 (一)前提诊测(投影片) 1。张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654=260米)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李诚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 ? (由学生补充问题再列式计算) [评析:旧知的再现,针对性强,抓住与新知密切相关的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为学习新知识作了适 当的铺垫。] (二)引人课题 我们以前学习的都是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如果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二、引导思疑 1。创设动态情境,准确理解题意。。 微机屏幕显示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华、李诚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微机演示)屏幕显示张华、李诚两家用太阳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华、李诚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李诚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 学生观察后提问:有几个人在运动?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 板书:人:两个 时间:同时 地点:两地 方向:相向(相对) 结果:相遇 [评析:运用微机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加深学生对 两地、同时、相遇关键词的分析和领会,形象深刻地提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结果,使学生准确理相遇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功能优势,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扫除了障碍。] 2. 观察、思考、分析、填表。 教师利用微机逐分逐分地演示两人走的时间与路程变化情况,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完成下准备题中的表格。。 根据以上微机的演示让学生填写下面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 走的时间 张华走的路程 李诚走的路程 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 现在两人的距离 填完上表后让学生讨论: ①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 ②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评析: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准备题的设计正是考虑了这一要求。通过微机演示让学生感知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然后通过列表、讨论、分析每经过1分、2分、3分两人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准确理解到: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这里充分运用电教媒体的优势,适时启发、点拔,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从而为下面的例题提供丰富的信息与表象。] 三、引思解疑 l。出示例5: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①让学生说说小强和小丽是怎样运动的?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微机屏幕显示线段图(标出运动方向、有关数据及问题)。 ③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复述题意,同时想象两人同时从家里走向学校的过程。 (3)分析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问:怎样求两家的距离? 启发学生说出两种解法: ① 求两人各自的路程,再加起来。 644+704 ②求每分两人所走的路程和,再求4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 (65+70)4 4。比较两种算法。 让学生说说两种解法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两种解法算式不同却结果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 [评析:前面准备题已通过微机向学生提供了直观、多彩、形象、生动的表象,又通过填表、分析,学生已准确理解了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例5的解答已经是水到渠成。然而教师并不急于呈现答案,而是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先启迪学生复述题意、想象两人同时相向而行的情景,再画出线段图,进一步激发学生解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通过学生自身努力找到答案,化解难点,真正体现了启发式电化教学解决难点的媒体策略思想。整个例题的解答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运用前面提供的表象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把外部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从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到意义建构的较高层次。] 5。做一做(投影)①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面对面走来,经过6分钟两人相遇(如图),求两地间的路程。 每分60米 每分75米 a。相遇时甲行了多少米?()()=()米 b。756表示( ) c。两地间的路程:()()+()()=()米 另一种解法: a。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的和是:()+()=()米 b。两地间的路程是[()+()]()=()米 ②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4小时相遇,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8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2千米,求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两种方法解答) 四、拓思创新 1。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修筑一条公路,14天修完,甲队每天修280米,乙队每天修300米,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2。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6小时后两车还相距30千米,求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多层次,先表述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促使知识内化,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已知条件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有关数学的教案12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帮助幼儿积累10以内数量组合的经验。 2、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大中小体操圈若干、数字点卡 活动过程: 一、介绍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你们玩过“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吗?今天老师想和你们玩一个“狼抓羊”的游戏,玩游戏前请听清楚游戏规则: (1)小羊躲到圈里,狼就不能抓羊。 (2)每个圈里只能站一只羊。 (3)没轮到游戏的小羊们要保持安静。 二、游戏——狼抓羊 ●6的组合 1、第一次游戏:六只小羊六个圈。 请六只小羊做游戏。 小结:六只小羊六个圈,每个圈里都站了一只羊,狼就不能抓羊了。 2、第二次游戏:六只小羊五个圈。 提问:拿掉一个圈,让六只小羊全部站在圈里,有什么办法? 出示大圈,一个大圈可以站两只羊,用五个圈做游戏,怎么换? 六只小羊做游戏,并请幼儿用点卡表示。 3、第三次游戏:六只小羊四个圈。 提问:用四个圈行不行?怎么换? 六只小羊做游戏,并请幼儿用点卡表示。 4、第四次游戏:六只小羊三个圈。 提问:圈的'数量还能再减少吗?你觉得最少几个圈就能站下六只羊? 小结:每个大圈里站两只羊,一共有三个圈,合起来是六。 ●8的组合 1、第一次游戏 提问:增加小羊的数量,请八只小羊做游戏,你们觉得最少要用几个圈? 提问:四个怎样的圈?请个别幼儿放一放,数一数。 八只小羊做游戏,并请幼儿用点卡表示。 2、第二次游戏 提问:还要减少圈的数量,行不行?你们觉得可以怎样做?(教师出示最大圈)这个圈可以站几只羊? 请幼儿换圈,再次游戏。 小结:原来圈的数量一样,放的方式不一样。 3、第三次游戏 再次减少圈数,进行游戏。 ●10组合 1、第一次游戏 提问:再次增加小羊数量,请十只小羊做游戏,需要几个圈? 请幼儿放圈,进行游戏。 请幼儿用点卡表示。 2、第二次游戏 减少圈数,再次游戏。 请幼儿用点卡表示。 三、延伸活动 如果还要减少圈的数量,我们就需要更大一些的圈,下次我们再来一起游戏吧。 有关数学的教案13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法减法。 2.通过复习,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和第79页 教具、学具准备 小鹿头饰、信卡、补充算式的减法表、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设计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本单元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好。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1.猜一猜。 出示第78页第1题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生:有三个小朋友坐电梯。 师:他们分别说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他们的谈话内容,猜一猜小男孩住在几层?小女孩呢? 生:小男孩住6层,小女孩住8层。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2.联系生活,说一说你的家住在哪道街?几号楼?几单元?几层?学生踊跃发言,介绍自己的住址。 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师:我们已经学过10以内数的组成,你都知道哪些数的组成? 同桌两人共同表演,用拍手或对口令的形式告诉给大家,好不好? 学生活动,上台展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出10以内各数的组成。 自行探究,找出规律 师:咱们来做“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好吗? 生:好! 请一生扮演邮递员小鹿(头戴头饰,肩背邮包)。今天,小鹿送的信可真多呀!这些信的信封上写着10以内的加法算式,如果你能算出得数是几,就送到黑板上的几号信箱。 学生拿到信卡,认真计算后纷纷到黑板上送信。 师:小朋友们看,黑板上的信都是10以内的加法算式,这些算式排列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没有顺序,有些乱。 师:怎么排列比较好? 生:按一定的顺序。 (根据学生的汇报,重新排列。) 师:这是小朋友们自己整理出的10以内数的加法表,仔细观察,说一说,竖看、横看、斜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根据算式的特点和规律,你想想用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它? 小组合作,实践操作 在屏幕上出示如下减法表。 师:表中写出一些减法算式,还有一些减法算式没有写出来。大家仔细观察这个表,看它是怎样排列的,然后按表中确定的排列顺序把其余的减法算式写出来。学生分组边讨论边完成填表的任务。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填写算式的过程,看看表里的减法算式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发现了哪些排列规律。顺着表上某一行算式的顺序,让学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教师任意指定一些算式让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学生分组活动:一个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加法算式的得数,另外的学生很快说出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和得数。 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师:智慧爷爷也来参加我们的做题比赛了,它给我们带来了两道题。(课件演示:出示第79页第5题)谁能解答出这两道题,谁就能得到智慧爷爷的礼物。你想得到这些礼物吗? 生:想! 师:好,开动脑筋,加油。 生:动作表示。 学生先讲图意,再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生:7+3=10 生:7-2=5 全课总结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帮智慧爷爷解决了难题,我相信,你们不仅能学好数学,还能用好数学,解决好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这节课安排的内容,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数学知识。为了使学生在头脑里对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切实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在对10以内数的认识的整理和复习时,结合教材第78页的第1、2题,引导学生全面复习10以内数的认识,并让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家住在几号楼几单元几号,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理“10以内的加法表”时,我注意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帮助小鹿送信,激发了全体同学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积极思维,认真计算,通过送信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排列顺序,让学生自己说出应该怎样排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掌握整理算式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整理复习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在整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找出规律,想想怎样才能记住它。学生的思维再次被调动起来,并在此处得以升华。 整理减法表时,先向学生出示不完整的减法表,只在表中填出一些具有提示性作用的算式,其余的放手由学生自己去整理、填写,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减法算式排列的过程中去,并说出自己的排列规律。这样学生对所发现的规律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总之,在教学中,我潜心设计了“小小邮递员”、“击手掌”、“对口令”、“智慧爷爷带来的问题”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学生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互相交流,争先发言,展示自己的计算结果。让学生动手、动脑,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感受应用数学的乐趣。 整理和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建立网络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教师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之中,“猜一猜”、“拍拍手”、“扮演小小邮递员”等,使数学知识变为鲜活的富有生命的小精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进一步认识数学知识。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减法表的复习中让学生先观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把表补充完整。这节课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寻找问题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本节课重视掌握基础知识,落实教学目标。在课改中,既体现了改革的思想和新教法,又继承了我们过去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练习形式,使不同层面的学生达到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目标。老师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横看、竖看、斜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的方式找出规律,使学生脑子里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为以后的整理和复习打下基础。 有关数学的教案14教学要求:熟练解答关于直线与椭圆、双曲线的相交弦问题,能运用方程的思想,以及关于直线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熟练分析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线距离公式? 2.知识回顾:直线与二次曲线的相交问题解法(联立方程组) 二、讲授新课: 1.教学典型例题: ①出示例:设AB是过椭圆 + =1的一个焦点F的弦,若AB的倾斜角为 ,求弦AB的长。 ②先由学生分析解答思路,教师适当引导。 ③学生试练→订正→小结:相交问题解答为联立方程组,并用直线上两点距离公式及韦达定理解决。 ④出示例:过点P(2,-2)的直线被双曲线 - =1截得的弦MN的中点恰好为点P,求:直线MN的方程;弦MN的长。 ⑤先由学生分析解答思路,教师适当引导。 ⑥师生共同解答,主要步骤提问学生。 解法:设直线的点斜式→联立方程组→消得到x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中点坐标公式求→再用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MN长。 2.练习: ①已知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 x,截直线=x所得的弦长为 ,求此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② AB是椭圆 + =1 (a>b>0)中不平行于对称轴且不过原点O的一条弦,M是AB的中点,求证: 是定值。 三、巩固练习: 1.设直线=x+与双曲线 - =1的两支分别交于点P和点Q,同时与它的两条渐近线分别交于点R和点S,求证:|PR|=|SQ|。 解法:分别联立方程组,证明两组交点的中点坐标相同。 2.课堂作业:书P132 11、12、14题。 有关数学的教案15活动目标: 1.以自身为中心,尝试辨认左右位置关系。 2.感知对称,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发展空间知觉。 活动准备: 1.提供对称的实物,图片若干,展示在活动区域。 2.纸、笔、剪刀每人一份。 3.事行画好游戏场地,提供会跳的动物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以握笔绘画,拿筷子吃饭、敬礼等引出活动主题。 2.游戏活动:看谁点得快又准。 3.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活动区域的对称实物,说一说它们共同的特点。 4.倾听幼儿的发言,从中选择有价值的观点,组织幼儿交流,讨论。 5.请幼儿找一找自己身上什么地方是对称的,如眼睛,耳朵等。 6.游戏:动物跳方格。 7.引导幼儿两人一组,以猜拳的'形式,决定角色。请扮演小动物的幼儿戴好头饰,站在格子中间的方框内,听口令跳入前后左右四个相应的方格中。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