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
范文 |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第一单元 1、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1、学会“篱、疏、蝶、吴、莲、徐、剥、锄、蓬、赖、媚、檐”十二个生字。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谁来说说,你最快乐的事情? 今天,我们来看看,古时候小朋友在作什么?他们快乐吗?二、新课第一课时宿新市徐公店《宿新市徐公店》宋 杨万里,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追春图。新市,古县名,在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即姓徐的人开的店。诗人留宿在新市的徐家客店,用他那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一幕。“篱落疏疏一径深”。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幽深。这句的意思是: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头花落未成阴”。未,没有。阴,树阴。这句的意思是:树上的花落了,但是叶子还没有长茂密。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急走,奔跑。这两句的意思是: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1.简介作者,请学生根据已知进行介绍。反复读题,理解题意。 2.铺垫性练习,为学习诗句打下基础。 (1)照样子填近义词。例:了(停)宿()篱()未()追()寻() (2)交流所填的结果。 3.出示游戏题,自学理解诗的内容。 (1)围绕“诗人杨万里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2)宣布游戏规则:讨论分两组进行,自愿组合。一组经过讨论后使诗的内容“胖”(扩句)起来;一组讨论后使诗的内容“瘦”(缩句)下去。 (3)开始计时,10分钟后,小组分别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可以补充。 (“瘦”的结果:篱疏径深,花落未阴。儿童追蝶,入花无寻。“胖”的结果:农家菜园边有一道稀稀疏疏的竹篱笆,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很远的地方。路边树上的花朵已经凋谢,但是树叶长得还不茂密。只见小路上奔跑着一个小男孩,咦!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在追逐黄色的蝴蝶。呀!蝴蝶不见了,原来它飞入了黄色的菜花丛中。) (4)交换各自的学习体会,并将不同的理解摘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4.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 5.拓展性练习,运用上述的方法学习新诗。出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第二课时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宋辛弃疾 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生活劳作的图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茅屋。溪,小溪。这句的意思是:茅屋又小又低,小溪上长着绿油油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醉,酒醉。吴音,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媚,柔媚。好,问好,闲谈。这句的意思是:酒醉中,有人用柔媚的南方话语相互问好、闲谈。“白发谁家翁媪?”翁,老翁。媪,老婆婆。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婆婆呢? “大儿锄豆溪东”。这句的意思是: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豆子。“中儿正织鸡笼”。这句的意思是: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无聊,无所事事。这句的意思是:最可喜的是小儿子感到无聊,趴在小溪岸边剥着莲蓬。1、我们继续来读《清平乐村居》。2这是怎样的村居呢?你能看到怎样的图画呢?自读两遍。 3你看到什么样的图画? 一条小溪两岸上长满了青草。一对老夫妇坐在屋檐上,十分亲热,一边喝酒一边聊天。 解释相媚好。4板书“茅”。 5如果你是一个被贬的官员,你看到一个茅屋,你能觉得()。 6这温馨怎么来的? 7和睦的家庭怎么读出来的。 8他看到老夫妇俩在聊天的那一幕,齐读。 板书:相媚好。 9这里的媚是媚好的意思,谁来组词〉这些都是描写什么的?。翁媪。 10读,就是老头子老太婆? 11老婆子老头子喝酒聊天,絮絮叨叨,为什么在辛弃疾眼里就那么美好呢? 12他肯定很羡慕这对老人,他们是那样的无忧无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齐读,想象辛弃疾略带一点醉意,沿着小溪前行,看到一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看到这样的情景,他怎能不感到媚好呢?再读。 13这里的醉仅仅是喝醉了吗? 14是谁在陶醉? 15我们在读的时候,谁在陶醉。自由练读。指读。齐读。 16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村居? 17刚才我们从文中看到了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通过我们读书,体味,却发现村居是和谐的。下阕你能不能发现看似有矛盾的地方吗? 自读。指读。 18古诗中,一般都不能重复,但是课文里却有三次用了溪。 板书:溪上、溪东、溪头。 19为什么小儿子无赖,却是最喜欢呢? 作者用了三个溪字是不是重复呢? 20我还有一个不明白,如果你到农村去旅游,你看到有人在锄豆子,有人在织鸡笼,你会感到有诗意吗? 21你觉得他的心情如何? 22我们从平淡琐碎的细节可以看出,是怀着平民的心态的去看,是因为心中有诗意,才能看到诗意,是对农民生活有美好的情感。 指名朗读。感觉的缺了点什么呢? 配什么样的音乐? 开心的,优雅的,有乡村气息的,悠闲自在的。 最美的音乐还是在我们的心中。这节课我们听懂了清平乐,听懂了辛弃疾的声音,这声音从以前多年前传来:茅檐低小—— 齐读。 23这个声音是清平的,作为爱国词人,他发出的更多的是慷慨激昂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我们以后再去听。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茅——醉? 相媚——翁媪? 溪上、溪东、溪头 最喜——无赖?教学后记:这两首诗词除个别语句外,大部分诗句并不难懂,因此完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读书、交流讨论。 2、天 窗 教学要求 : 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2、正确读写本课生字及10个词语,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并会用“像……似的”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说说自己透过玻璃窗观察景物的所见所想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 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 拓展目标: 把生活中透过的各种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天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6课《天窗》。 二、 初步阅读。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音。 2、请同学们理解词语“慰藉”、“一瞥”、“神奇”、“威力”。 三、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想一想,每节各讲什么?可以合并成几段? 2、讨论交流(第一段1-3节,天窗的来历;第二段4-7节,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第三段8-9节,天窗是神奇的。) 四、 讲读课文第一段。 1、谁来读一读第1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城里的房子和乡下的房子有什么不同?(乡下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板窗) 2、乡下人为什么要开天窗?请同学们找一找句子来读一读。 师小结:乡下人为了使关上木板窗的屋子里有光线,所以开了天窗,来,我们齐读课文第一段。 3、漆黑的屋子有了天窗,有了亮光,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通过学习第二大段,解决“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慰藉”,理解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体会运用比喻句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第一大段,知道了乡下人为了采光而在屋面开了一个小方洞,装块玻璃,成了天窗。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出示板书: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慰藉”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唯一”、“唯一的慰藉”呢? 3、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1) 找一找“唯一的慰藉”在第二段中出现了几次?(二次)(2) 那么,我们可以把第二段分几层?(分两层) 2、学习第一层4、5小节。 (1)(出示学法1)初读,想一想4、5小节主要讲什么?小结:我们通过初读,知道了夏天阵雨来时,天窗成了孩子们的唯一慰藉。 (2) 再读课文,了蟹在夏天阵雨天时,为什么天窗会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1自由读课文,找找划划文中语句,用“因为……所以……” 句式回答。 ○2理解词语“顶,偏就不,关”这些词语体现孩子心情不愉快。 (3)(出示学法2)精读,了解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4)夏天阵雨来时,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子里了。(出示比喻句) ○1这是句什么句子?(比喻句) ○2读一读。 ○3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屋子比作地洞) ○4这个比喻好不好,为什么?(写出了屋子的静和黑)(5)请同学在这两节中找找,有没有这样的好句子? 出示句子:“透过……闪电一瞥。” (6)(出示学法3)细读,体会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 请同学们听着音乐,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这风、这雨、 这雪、这雷、这闪电是怎样扫荡这世界的?学生交流。 孩子们的想象要比真实的大十倍百倍,真是无穷无尽啊! 板书:无穷无尽 (7)总结:我们学习了第4、5节,运用了初读、精读、细读“三读”课文的方法,知道夏天下雨时,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慰藉的原因,体会了文中比喻句的精妙之处,展开了想象,深刻理解了天窗是孩子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慰藉。 3、我们现在用这种方法自己来学第二层6、7节。 (1) 初读。课文讲什么? (2)精读。四人讨论:“为什么是唯一慰藉?” (3) 细读比喻句。 (4) 现在孩子们在屋中除看见的事物外,又想到了什么?(5) 有感情地读6、7小节。三、 总结全文: 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的仅有的光明,通过天窗看见了雨点、闪电、星星、云彩,这些都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另外,我们这堂课还学习运用了初读了解内容、精读解决问题、细读体会语言的“三读”读书方法。 第三课时 课时要求: 进一步理解天窗对孩子来说是神奇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下雨天,孩子们从窗外看到了什么?是怎样想的?二、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你有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我们先来理解(出示句子)“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会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物”这句句子。 (1) 句中的两个“它”指什么?(天窗) (2) 自由读句,完成练习。如果有了 ,你就会永远 。(3) 句中有两处否定,改成肯定形式是怎样的?谁能说一说?(因为有了天窗,你才会联想想到种种事情) 3、“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会知道怎么从……”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学生交流,师小结:因为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富有变化的,所以想象到的内容要比看到的更真切、更复杂、更确切。也正因为天窗使孩子的想象丰富,比实际看到的更多更好,所以说天窗是神奇的。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练习设计: 把生活中透过的各种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A”:选择一个下雨的天气,透过自己家的玻璃窗看看外面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B”:乘汽车或火车时,仔细看看窗外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C”:以《窗外》为题,选择你看的景物,展开想象,写写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备注:“A”为学习困难学生完成,“B”为中等学生完成,“C”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板书设计: 天 窗 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看见 想象 雨脚 闪电 星云 无穷无尽 教学后记:在讲这节课时,我启发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谈感受,写感受。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笑玩具?这样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 3、快乐的足球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理解诗歌内容,能例举说明这是异常快乐的足球赛。感受诗歌所描述的这场足球大赛的情趣。 3、能背诵、默写自己认为最生动的几节诗句。 4、发挥想象写一段话。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足球赛——快乐的足球赛。 2、这场球赛,什么地方是让你感到真正的快乐的? 3、给课文分段。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生动的小节。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1、作业指导。 2、改写成短文。理解诗歌内容,能例举说明这是异常快乐的足球赛。感受诗歌所描述的这场足球大赛的情趣。 能背诵、默写自己认为最生动的几节诗句。 4、芦叶船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宣布课题,设疑激趣。 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船、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芦叶船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呢?我们来读课文《芦叶船》。(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学生互动学习,互相检验自学效果。 提示会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如:喇港竖等)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 1、个人朗读课文,达到准确、流利。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注音或,也可以问同学。 3、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5、想一想: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再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悟。 1、把你感兴趣的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 2、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3、你喜欢“我”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有怎样的童年生活? 三、理解句子。 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 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 只见这只芦叶船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只见这只芦叶船顺 3、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 读后进行议论。 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 板书设计 芦叶船 把芦叶船放到家乡的小河、长江里。 我和表哥到长江边去放芦叶船。 我的遐想和对未来的向往 教学后记: 在学习这节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 5、女孩乌塔 教育目标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建议 ⑴可以先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快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⑴自理能力强。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⑵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 ⑶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⑷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⑸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⑹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四、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出示幻灯片2) ⑴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⑵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⑴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⑵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⑶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 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五、布置实践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2、小调查《从乌塔中外小学生的不同》。查找资料,分析原因,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1.打工挣钱 乌塔 周游欧洲 2.阅读书籍,了解各国 3.懂得自保、自救 教学后记: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与乌塔进行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单元计划 《我们家的猫》是老舍先生家的,但是,它毕竟还是猫,所以它有着自己的性格和特点。这特点是什么呢?老舍先生写出来了,读者需要读文才知道。这些特点是 “好”还是“坏”,全凭人来判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是吗?这不就是我们说的那面镜子吗?再说点有趣的事,一般的宠物都有个名字,这只猫该叫什么名字呢?让学生们一起来说一说吧。如果您这当老师的也童心未泯,那就一起来吧! 《小狮子爱尔莎》让狮子这种“庞然大物”一下子可爱起来——因为这里介绍的是小狮子和人在一起。爱动物,好理解,但是这“爱”的方式也有个说道。对小狮子的照顾和体贴是我们平时所常见的爱的方式;,要把小狮子放归自然呢?这也是爱。于是,我们就又有了一面镜子。不是吗?《树上的鞋》这题目就让人奇怪:鞋为什么会跑到树上去呢?这个问题其实就出现在这篇课文的题目旁边。为什么?因为人们就是这样来阅读的——看到题目,想到了问题。小鸟落下来,它需要一个“家”,于是,它找到了那只“鞋”。我爱小鸟,想给它一个温暖的家,于是,那只鞋就不再是“鞋”,而成了——成了什么呢?这也是一面镜子呀?给这只鞋起个温馨的名字吧! 人和人相处需要一个过程,人和动物相处、相知也需要时间来见证。《老人和鸟》中的这位老人,来到森林中的时候,鸟们不了解他。后来,老人爱树、爱鸟的行为让老人可爱起来。人到底可爱不可爱?小鸟不就是一面镜子吗?于是,我们看到了神话中才会有的情节,看到了诗中才有的意境,成百上千的鸟儿用树叶和花瓣,陪伴老人步入天堂……那《自然之道》呢?也是一面镜子。人要爱动物,那没错。但是该怎样去做呢?肉吃多了会腻,糖吃多了会厌,那爱要是太多了呢?绿龟的故事在对我们提醒:人有人的活法,动物有动物的活法,也许最好的爱动物的方式就是互相留一份空间,各自留一分余地,彼此留一份自由。6 我们家的猫 2.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汇报讨论: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可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归纳出以下两个方面: (1)老人有爱心,他把小鸟当成朋友。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动作的句子,和“老人是一尊真正的山神”等语句,初步感受体会老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关心爱护小动物的美好心灵。 (2)小鸟们也爱老人,信赖老人。可以引导学生把鸟儿们开始的表现和后来的表现联系起来,初步感受动物的灵性,老人的善良,自然的美丽,生命的美好。 三、激发想象,品读悟情 1.深入读文悟情。首先在初读时充分朗读、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以课后第二题“爱心记录”为依托,勾画、批注,在静思默想中潜心于文本。 2.反馈交流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反复品读、想象画面,真正做到 “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章的真味。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问题: 教学准备:挂图或课件、麦哨实物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介绍作用 1.板书课题,质疑。 2.解释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麦哨》,麦就是--(麦子),哨呢--(口哨), 3.介绍作用:用麦秸做的哨子。把麦秸削孔,然后放在口中吹,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出示词语,生读 湖畔 肚兜 嫩荚 麦穗儿 麦芒 擎起 包裹 嚼嚼 吮吮 直沁肺腑 撩起 你呼我应 此起彼落 茅茅针 麦秆似的 结出 黑白相间 乐谱 剥开 和着 多音字:和、应、结、剥 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 三、品读课文,初步感悟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2.组内交流。 (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地快乐游戏) 3.师: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牧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 4.学习写法: 师: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 (小结:课文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让我们一直沉浸在麦哨所吹响的田园牧歌里。)就像一曲合奏曲。)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过渡: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请大家自读自悟,边读边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A、孩子们衣服美、外貌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了无数美丽的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 B、田野里花果美: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圈划出来: 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 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圈划:前几天、转眼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 4、仿写练习:(出示图片,看图,用“谢了……结出”说一个排比句。) 这段不但写出了田野里花果美,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田园里丰收乐。 C、田园里丰收乐: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圈划: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 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 看到这么美的麦田,你想说什么呢?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整个田野就好象是一篇完整的,优美的丰收乐章。) D、小伙伴游戏乐: “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如果你在这个运动场上玩耍,心情会怎样?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孩子们说?(读!) 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E、茅茅针滋味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 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那种滋味会象什么呢?想象着这种滋味,我们也来好好尝尝吧!(读!) 五、学生自读,交流美句 1.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2.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 一声呼,一声应玩累了,喊渴了 密密的鼓鼓的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一张张一朵朵 一蓬蓬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3.你还有不会的吗?那么,课文为什么以“麦哨”为题? 总结:文章以麦哨为线索,以首尾呼应的音律,呈现了一派丰收在即的田园风光,从而隐喻出生活在田园里的孩子们,童年的生活就像麦哨的声音,这哨声是那么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领略了美好的田园风光和孩子们的欢乐,了解了作者的一些写文章的方法,希望你们也能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准确而恰当地表达出来。 四、拓展延伸。 1.乡村的生活是如此的欢快、柔美,让人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但是这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同学们可以想想你们身边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之间与“欢快、柔美”有关系吗?老人们健康长寿;孩子们聪明可爱;夫妻们恩爱美满;邻居们和睦相处。是呀,乡村的景色是怡人的,乡村的人们更是美,美在:朴实、热情、善良、纯真,美丽的景色和这些可爱的乡亲们构成了一副欢快、柔美、和谐的画面 2.有一位读者读了《麦哨》这篇课文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3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插图的挂图及投影片。 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去过乡下吗?说说你对乡下的了解。 我们基本生活在城市里,还是挺喜欢乡下的生活的。作家陈醉云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为我们具体的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感受乡下生活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同桌互读,交流新字生词的读音。 三、再通读课文,找找中心句,谈谈乡下人家给你的印象。 全班交流:“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你是怎样理解“独特”和“迷人”的? 小结: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四、练习书写,巩固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二、品读课文,想象画面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乡村生活是多么淳朴自然,又富有情趣。能否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一同来感受美、品味美。 三、组内品读,交流感受。 全班交流,指导朗读。a.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感觉生动、自然) b.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对比的手法使人感觉别致生动、亲切可爱) c.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体现了宁静、和谐的农家生活画面) 四、默读课文,对照插图,想想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小组交流: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随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出示画面)瓜藤满架、花红竹绿、雨后春笋、鸡鸭觅食、院落晚餐、花香月夜。 同桌一起细细品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风景,划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的读一读。(指导朗读) 句式训练:出示句式:乡下人家,不论 ,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用上这个句式来说说你现在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小结就是这样的乡下人家,门前花果香,屋后竹成行,真真切切的让我们感受到了--生齐读: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五、拓展练习: 除了课文中描绘到的画面,你能结合自己看到的,想像到的也来描绘一道独特、迷人的乡村风景吗? 出示句式“乡下人家,______ 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交流:乡下生活留给你什么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画面。 仔细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并把它们背诵下来。 六、阅读链接 1.自由朗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2.想一想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说说你的感受。 3.全班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七、布置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品读名言,交流感受。 媒体出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2.这两句名言告诉我们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用生动的故事诠释了二千多年前古人的这两句名言。 3.板书课题:将心比心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根据“自学要求”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课文写了几件事?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画下相关语句。 2.检查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 (1)奶奶讲了一件事,一位阿姨在奶奶前面开门,一直等到奶奶进门才松手,面对奶奶的道谢,阿姨说:“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板书:帮助推门) (2)我亲自遇到妈妈看见实习护士扎针技术欠佳,鼓励她再来一次,护士连声感谢,妈妈说:“我的女儿……也能得到宽容和鼓励。”(板书:理解过失) (3)指导学生按要素概括主要事件的方法。 (4)师小结: 本课讲了两件事:一件是一位阿姨为奶奶开门以及说的话让人感动;另一件是我的妈妈鼓励护士并谈及自己的女儿的话让人深思,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生活中要将心比心,多一份宽容和尊重。 三、深入探究,理解重点句 1.阅读第一节,这节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读给大家听。 (1)媒体出示句子: “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①“这种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沉重的大门一旦松手,就不容易打开,而且很可能会撞到紧跟在后面的人。) ②阿姨希望自己的妈妈能获得他人的帮助,她自己是怎么做的? 媒体出示: 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 ③你从阿姨的做法中读懂了什么? 阿姨希望别人能帮助自己的妈妈,可她首先想到的是去关心、帮助他人。 用行动告诉我们想获得别人的帮助,首先要自己先去关心、帮助别人。 老师随机点拨:是啊,关爱老人是人类美好的道德修养,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在诉说着关爱老人、爱护孩子的可贵和必要。阿姨的行为折射人生的至理、至情,温暖了我的心许久。让我们一起以深情的朗读来赞美这位高尚的阿姨。 ④ 齐读第一节。 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1.媒体出示: 一天,我陪患病的母亲去医院输液,年轻的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也没有扎进血管里,眼见针眼处鼓起青包。我正要抱怨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神——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 (1)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2)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3)因疼痛而痛哭,埋怨或是责备,但母亲为什么还那么“平静”,难道不疼,你猜猜他当时怎么想?(从哪里看出母亲的敏感、关爱理解别人的心?) 2.媒体出示: 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 (1)“不要紧,再来一次”这简短的一句话,是简简单单就能说的出口的吗?为什么让你感到不简单? (已经打了两针了,而且还起了青包,当时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 (2)引读: 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当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母亲分明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有可能面临第三次的失败,她同样鼓励着—— 如果我就是母亲,我会这么说——“不要紧,再来一次。”如果你是母亲,你会怎么说—— (引言:啊!这是宽慰的说,鼓励的、耐心的……) (3)你认识到了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善良、宽容、和蔼可亲…… 3.媒体出示: 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我,平静地对护士说:“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1)文章已经是第二次出现”平静”这个词了,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平静这个词,你体会到母亲对一个孩子的什么感情? (爱孩子,想着自己的孩子,心里装的都是孩子。) (2)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 (不是。原来是抱怨的。) 小练笔: 原来想责怪护士的我,因为母亲的话语,而感到温暖和幸福。将心比心,激动地想:“ 。” 母亲的角度:母亲太爱我了,真是我的好母亲。 我自省的角度:我为什么就不能像母亲一样体谅别人呢?我太小气了。 道理的角度: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宽容对待,学会理解。只要我们将心比心,才会获得快乐与幸福。 四、拓展空间,升华情感 同学们,这一撇一捺的“人”字本就相互支撑。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所以文中的阿姨和母亲这样想: 1.媒体出示:阿姨对奶奶的话。 “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媒体出示:妈妈对护士的话。 “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3.我们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话,肯定也会这样想着: 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4.媒体出示最后一节。 将心比心是什么意思? 拿自己的心去比照别人的心。 体会别人的心理,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 齐读。 五、回归文本,自然拓展 1.课文学完了,我们的心中一定不会是空荡荡的。这就是我们每位同学的一颗滚烫的心,为了勉励自己,应该在自己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重的词,你会装入什么词? 2.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3.小结:孩子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抄写名言: 3.拓展作业: (1)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我把座位让给抱着孩子的阿姨坐。 (2)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我帮素不相识的老奶奶找她所需要买的东西。 (3)大街上,我帮助一位残疾的叔叔捡他掉在地上的东西。 要求: 1.选择一个内容来写。 2.把自己做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板书设计] ↗ 帮助推门 8* 将心比心 ↘理解过失 (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分享: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趵突泉》一课是小学语文教科版第6册第四单元一篇写景的文章,而且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学好这篇文章可为今后学习写景的文章及学生的写景习作奠定基础。 本文通过让学生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学习和体会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的情趣。作者笔触细腻,文章凝练含蓄,记叙了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美丽景色,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多娇,读后会激发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和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大泉、小泉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归纳总结,注重思维训练,加强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播放课件)这堂课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游览《趵突泉》。(板书课题)解释“趵”:跳跃;[水] 往上涌 看看这些生字你都认识吗? 清浅 鲜洁 垂柳 幽静 妩媚 水藻 晶莹 摇曳 有没有不懂的词?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请大家自由的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二、读课文 1、师:济南的三大名胜是什么?学生汇报: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 2、师: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单讲一讲趵突泉? 学生汇报: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 三、精读课文,抓景物特点 1、学习“泉水”部分(大泉、小泉) 师:没错。作者还没来到趵突泉,出了济南的西门,在桥上就已经感受到趵突泉泉水的美了!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然后说说从趵突泉流出来的泉水给老舍先生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 找到体现泉水特点的句子。 学生汇报,同时课件出示句子,理解词语活水、清浅和鲜洁的意思。 师:泉水真美呢,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一个“活水”体现了作者对泉水的喜爱。正是这泉水滋润着岸边的杨柳,使济南城树水相映,幽静美丽,作者不禁发出感叹,出示句子(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儿的妩媚) (出示课件) “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儿的——” (美丽,美好,美)现在你知道妩媚的意思了吗?这样的良辰美景,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笔下的古诗《小池》所以,老舍先生认为,济南美,是因为那里有三大名胜,而三大名胜中,最美的是“趵突泉” 2、资源整合,多种形式读并汇报。 (1)大泉和小泉各有什么特点? (2)你最喜欢哪一眼泉?为什么?(幻灯片) 大泉的特点是 小泉的特点是 【学生解答问题】(1)大泉的特点:永远不停的冒(翻滚),泉水不知疲倦,。(2)小泉的特点:不断冒出各种形状的水泡,优美,有趣。(3)大泉给人的印象:令人感到自然的伟大。(引导学生谈感受,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4)小泉给人的印象:令人感到优美、有趣。(引导学生谈感受,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指名读 齐读 “一年四季,昼夜不停”指大泉永远不停的翻滚。 读出大泉的持久和持续不断。 指导读 个别指名读 创设情景读:当我们站在翻滚的大泉旁的优雅别致的小亭中,你看到的是:“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3)出示句子: “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① 抓住“纯洁”“活泼”“鲜明”理解大泉的清浅。 ② 抓住三个“冒”理解泉的活力和泉的翻滚。 1).注意“冒”的字形 师:这个“冒”字很特别,上面是个“冒”字头,和“日”不同的是它要写得扁扁的,和“曰”不同的是它中间一横和封口的这一横既不挨着左边一竖,也不挨着右边的横折。请大家把这个字写3遍。 2).理解“冒”的意思 师:“冒”是什么意思?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生回答指可能:往上窜 翻滚 跳跃 奔腾 钻 3).主干问题:为什么作者连用三个“冒”? 师:为什么作者连用三个“冒”?同桌读这一段,并交流想法。(学生同桌讨论) 生可能回答如下: 生1:因为趵突泉的大泉有三个泉眼,所以作者用了三个“冒”。 师:(指图)一个泉眼一个“冒”,三个泉眼三个“冒”,冒,冒,冒。那如果有五个泉眼呢?那就用五个“冒”?冒,冒,冒,冒,冒?八个泉呢?所以,你的说法乍一听挺有道理,仔细一想,有点牵强。 师:不过,你提醒了大家趵突泉一个重要的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有三个泉同时在冒。【时间长、生命力强】 生2:作者用了三个“冒”,还让人感觉泉水冒得时间很长很长。 师:读这段文字,你还可以从哪里感受到趵突泉冒得时间已经很长? 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趵突泉冒得时间已经很长:“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师:是啊,这是一眼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的泉读“冒、冒、冒。” 师:这是一眼永远不感到疲乏永远不停息的泉读“冒、冒、冒”。 生3:作者用了三个“冒”,让人感觉泉水不断往上冒,冒得很高,速度很快。 师:说的有道理,根据他的回答来读一读“冒、冒、冒”(注意读时速度快一些,节奏鲜明。) 生4:用了三个“冒”,让人感觉到这泉水很有活力。 师:说的好,这是一眼有活力永不停息的泉读“冒、冒、冒” 老舍先生在济南生活了七年,明媚的春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炎热的夏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凉爽的秋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他去看趵突泉,它还是在——冒,白天去看趵突泉,它在——冒;晚上去看趵突泉,它也在——冒。所以数次游览趵突泉的老舍在文中这样写——(读)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指名多次朗读】 你觉得趵突泉这样冒了多长时间呢,你猜猜看!(生猜) 早在3500多年前,就有文字记载趵突泉。趵突泉就这样在3500年的历史中汩汩奔腾,奔腾出自然的伟大,生命的永恒!通过大家的朗诵,老师也感受到了大泉无穷的生命力和爆发力。 那小泉呢?(读书,展现小泉的美) 【学生解答问题】 小泉的特点:不断冒出各种形状的水泡,优美,有趣。 小泉给人的印象:令人感到优美、有趣。(引导学生谈感受,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怪作者发出感叹(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儿的妩媚) 此事此刻,我想对老舍说: 导入“都说你文章写的好,我发现你写作的奥秘了!” 你擅长在文中用“比喻”“拟人”的写作手法。(找一找) 我还发现,文中带颜色的词与前一句话的关系。(先概括,后具体) (幻灯片:先概括,后具体,并使用排比句。) 我也会写。 一、先概括,后具体 练习: 1、下课了,操场上热闹起来。 排比:下课了,操场上热闹起来。同学们有的玩滑梯,有的玩乒乓球,有的玩翘翘板。 2、我课余生活很丰富。 排比:我课余生活很丰富,有时看书,有时跳绳,有时画画。 5、小明来到公园玩。 排比:小明来到公园玩,他一会儿拍皮球,一会儿放风筝,一会儿踢足球。 四、总结全文 师:通过学习《趵突泉》我们不但感受到了文章的语句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更是学会了作者的写作手法,在一篇文章中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的写作手法,让我们的文章写得更好。同学们,加油!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俺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新授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划下来。 (师副板书) ⑴ 你都读懂了什么?(4人) (假如同学只从句段说,提前布置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你来你说你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⑵ 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5人) 对问简单的词语,可以说: 你来谁来帮帮他?你明白了吗? 请你说你能帮他解答吗?懂了吗? 对同学有发明性的提问,可以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多么独特的想法呀! 与众不同,有创意。 敢于向权威挑战,了不起! 这个问题值得俺们研究。这个问题待会解决(副板书)老师把它记下来也把它记在这。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局部中你最喜欢哪局部,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身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俺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局部?(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 为什么喜欢?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生读。(读得好时) 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生。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时变化。(读得不好时) 师:谁来教教他?你再来试一试!假如都读的不好,师范读,加手势。 师:听老师来读一读。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褒扬。听老师来读。谁来和老师竞赛? 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时变化。 师:俺们一起来读读吧! 3、外洞: 师:你还喜欢哪局部? 生:俺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俺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大约只能坐二、三百人,而内洞中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觉得拥挤。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一生读。他读的外洞大不大?你能读读吗? 4、孔隙: 生一:俺最喜欢孔隙这一局部。(课件:第4段的字幕)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俺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生交流。 师:读了这局部你有什么感受? 生:俺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课件:点击热区,将此句划线) 师:谁还有? 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课件:热区--划线) 师: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局部? 生二:俺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局部的。(实物投影)大家看,俺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俺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马上带头鼓掌。)你是通过画图来体会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孔隙的动画)请看。这两位游客上船了, 刚才通过朗读、画图,俺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现在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身练练。谁来试试?你来。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哪儿不好?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读得很好。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5、内洞: 师:你还喜欢那局部? 生:俺很喜欢内洞。 师: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无常、颜色各异) 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俺们一起走进内洞。 (放内洞局部录象) 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谁再来说? 其实俺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局部,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 (假如没有谈的) 师:比方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谁再说说?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说了这么多,现在能把内洞变化无常、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 (字幕:首先当然是……值得观赏。) 先自身练一练。请你来。(一生读)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自身练练,谁来?读得怎么样?老师也认为很好,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三、练习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课件: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规范,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师: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空虚进来。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参与竞聘。 谁想来介绍入山?(找一人)谁来介绍外洞、孔隙、内洞?(四人在前面一字排开)来, (挂导游牌,发小旗) 师:俺们由金华城动身。小导游们,开始吧! 生1:(出示录象──入山图) 假如导游开始没自俺介绍,师要喊停。 问:平时俺们外出旅游,见到的导游也是这么说的吗? 生:对,要先自俺介绍。再来说说。 导游: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俺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真是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迎着溪流,俺们继续往前走。 导游: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师:(拍肩)该轮到你了! 生2:外洞 俺叫XX,大家叫俺X导好了,将由俺和大家一起游览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你们看,洞口的形状真像桥洞,这么宽。 导游:让俺们走进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你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外洞的终年洞温坚持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比起天然空洞,更是过之而不可及。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师:谁还查找了其他有关外洞的资料? 一生读:俺还知道了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生出示图片)大家看,它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上网) 师:利用上网来查阅资料是一种便利的方式,可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3:孔隙 导游:(图)俺叫XX,大家叫俺X导好了。请看,这就是孔隙,可以容下一只小船进出。……这就到了内洞。 生4:内洞(录象) 导游:让俺们一起去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无常,颜色各异,你可以依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俺觉得也很值得观赏。假如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师:导游工作结束了,现在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示? 祝贺你们! 四、谈收获 1、(指副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安排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身对双龙洞的喜爱,下课。 课后反思 俺十分重视这次的教学活动,态度是端正的。变压力为动力,很早就开始准备:认真备课,认真制作课件;多次修改课件、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俺想重点讲解“空隙”的局部,引导同学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同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局部。最后,同学自学“路上见闻”局部。如此布置,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一起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同学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局部有趣,激发同学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同学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公开课教案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同学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教学时,使用许多自身制作的课件,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1、实现两个目标: 培养同学考虑、表达和搜集资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同学依据课文内容,搜集资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2、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 教学时,俺重点讲解“空隙”的局部,引导同学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同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局部。最后,同学自学“路上见闻”局部。如此布置,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缺乏之处: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缺乏;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同学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7教材简析 《海的女儿》是一篇童话故事。主人公小人鱼是一个舍弃了安适的海底生活,在海上大风暴中,义无反顾地拯救他人,不惜牺牲自己,追求爱情的形象。她美好的心灵打动着每一个读者。课文用诗一样的语言讲述着小人鱼向往人类世界、渴望得到王子爱情的动人故事。小人鱼善良、执著、勇敢的精神品质,可以启迪孩子的心灵。本课形象生动,故事性强,有很高的情感教育价值。 设计理念 语文课本不是教本,而是读本。教学中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自行发现,自主感悟,体会文本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复述课文,通过朗读和复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小人鱼的内心活动,感受她执著地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和勇敢、善良的品质。 3.认识生字“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人鱼的内心活动,感受她执著地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和勇敢、善良的品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激发兴趣 1. (课件出示美人鱼的铜像)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入口处的海面上,有一座铜像冒出水面——它告诉人们这就是丹麦。但铜像既不是丹麦的开国元勋,也不是丹麦某一个王朝的杰出英雄,而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坐在一块石头上,若有所思地望着大海。她在沉思什么呢?谁也猜不出来。她没有腿,只有一条鱼尾。原来她是人鱼 ——“海的女儿”,是丹麦作家安徒生所写的一篇童话中的主人公。丹麦人民就是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安徒生的崇敬。 过渡语:说起安徒生,同学们并不陌生,说说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2.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安徒生的资料。(出示课件指两名学生分别读课件作者简介及有哪些主要作品) 3.过渡语:安徒生一生中共写了170多篇童话故事,读过的每个作品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他的童话世界——《海的女儿》(板书课题:“海的女儿” 师同时播放课题课件) 二、汇报预习情况 师:同学们已经回家预习了,下面就来汇报下预习情况吧。 出示课件:师读问题指学生回答后再出示答案 (1、“风暴”的含义 2、什么是人鱼? 3、童话的定义:) 【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丰富、共享资源。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下面的阅读做准备。】 过渡语:通过同学们的预习,我们对课文里相关知识已经有了简单了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童话故事。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浏览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读书后汇报交流,教师相机与学生共同梳理: (二)汇报字词(出示课件) 我会认“娶”(注音、组词(娶亲)(迎娶)、解意:把女子接过来成亲或男子结婚) 词语卡片:近义词辨析“忍受”、“忍耐” (三)与学生共同梳理课文 师: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全文可以分成哪几部分?(指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故事梗概) (1)小人鱼憧憬人间——序幕 (2)小人鱼救了王子爱上王子——开端 (3)小人鱼忍痛变成人形——发展 (4)小人鱼爱情失败没有加害王子——高潮 (5)小人鱼化成泡沫——结局 (6)小人鱼牺牲了自己——尾声 (四)概括童话的主要内容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8一、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悟、栓、浆、编、镊、型、控、腕、脉、液、畅、恭"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借助字典,辨析“神通、畅通、清理、清除、惊奇、好奇、神奇”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了解“小孙悟空”神通广大表现在哪些地方。 2感受生动形象的语言,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新课 1 (板书“孙悟空”)说说你们印象中的孙悟空是什么样的。 2 (板书“神通广大”)孙悟空是大家最崇拜的人物!它给我们的感觉是机智勇敢,神通广大,几乎无所不能。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小孙悟空”。(板书“小”)它是谁?又有什么本领呢? 3齐读课题。这个课题和我们平时见过的课题有些不一样,你发现了吗?“小孙悟空”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学完课文后,你就知道答案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同桌互相读自己画记的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名轮读课文,引导学生评价。 4通过读课文,你认识了哪些生字?把你的好方法与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吧!(指名说。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纠错正音) 重点指导:“浆、型、控、畅、恭”是后鼻音;“栓、畅”是翘舌音;“镊”的声母是n。 “恭”字最后两点应并排写,而不是上下各一点。可以通过进行形近字辨析来识记生字,如“语一悟”“奖一浆”“碗一腕”“咏一脉”“掖一液”。 5出示词语:孙悟空、脑血栓血浆编故事镊子微型控制手腕动脉血液畅通恭恭敬敬 ( 1 )从课文中找到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 2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 l )机器人)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思考。神通广大的“小孙悟空”是谁?(能够进人脑血管里做手术的微型机器人) ( 2 ) “小孙悟空”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这篇课文并不是介绍神话里的孙个空,而是指和它一样具有神通广大本领的微型机器人) 学生交流反馈。 讨论:说说“小孙悟空”神通广大表现在哪些地方。 第二课时 (一)比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随晓蒙一起了解了“小孙悟空”,还认识了很多的生字,课文应该更加流利了。请同学们将课文认真地读一读。有滋有味。我们要比一比,谁读得 2指名分自然段读,引导学生评价。 (二)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说说“小孙悟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外用哪个词语概括最合适?(神通广大) 2 “小孙悟空”神通广大表现在哪些地方?找出有关句子美美地读一读。 ( 1 )张叔叔端出一个盘子,用镊子夹起一个小蚂蚁似的东西,说:“你要知道的‘小孙悟空’,就是这个微型机器人。” ①为什么说这样的“小孙悟空”神通广大?(因为这个“小孙悟空”是一个微型机器人,机器人能做成小蚂蚁大小,实在很难得) ②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重读“小蚂蚁似的”。 ( 2 )这个微型机器人,也有电脑控制它的行动。不过,它的电脑要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 微型机器人都只有蚂蚁大小,可想而知这个控制它的电脑有多大了。你觉得这句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指导朗读,学生评议。 ( 3 )“我们在你爷爷手腕的动脉上,割开一个小口子,把微型机器人放进去。它就随着血液进人脑血管,清除堵塞脑血管的勃稠血浆。血液循环畅通了,你爷爷的病就好啦。” ①比较词语。 这里如果把“清除”换成“清理”,行不行?( “清理”意为彻底整理或处理;“清除”意为扫除,全部去掉,比“清理”程度更深) 如果把“畅通”换成“神通”呢?( “畅通”意为无阻碍地通行或通过;“神通”指特别高明的本领。意思完全不同,不能互换) ②你能用以上任意一组词语写句子吗? ( 4 )神话里的孙悟空,变成小虫子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科学家造出的“小孙悟空”,能够进人脑血管里做手术,神通更大哩! ①这里是把谁和谁作比较?( “神话里的孙悟空”和科学家造出的“小孙悟空 ②它们各自有什么本领?你认为谁更神通?(神话里的孙悟空能变成虫子捉弄铁扇公主;而科学家造出的“小孙悟空”能够进人脑血管里做手术,为人类造福。所以“小孙悟空”神通更大) ③指导朗读。注意引导学生重读“更”字。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1 、叙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分角色练习读一读。 2、指名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评议。 (四)拓展延伸 1晓蒙了解到“小孙悟空”帮爷爷治好了病,便恭恭敬敬地向它敬了个礼。我们也认识了“小孙悟空”,一定也有自己的感受。你想对“小孙悟空”说什么? 2齐读最后一句。齐读课题。让我们再来夸一夸这位神通广大的“小孙悟空”。了 板书设计 神话里的孙悟空:变成小虫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神通大) 神通广大 “小孙悟空”:微型机器人一一进人脑血管做手术(神通更大)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9一、 谈话导入新课,明确要求。 1. 从六一儿童节谈话揭示话题。 2. 板书话题:学做节目主持人。 3. 指名读本词说话要求。 4. 师小结归纳要求: ① 要了解当节目主持人的注意事项。 ② 想想担任班级庆“六一”联欢会的主持人该怎么说。 ③ 当众演一演。 二、 指导。 1. 联系生活经验,想想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表情、动作、语言。谈谈你认为当主持人要注意些什么。 2. 指名读。 3. 师小结,板书:一要有表情地说普通话; 二要学会主持人常用语; 三要说好应变的话。 4. 讨论主持人的常用语。 5. 指名说。 6. 师小结,板书:节目开始前要用敬语; 节目之间要有衔接语; 节目结束要说祝贺的话。 三、 练习。 1. 根据书上的节目单,分组讨论如果你担任这次联欢会的主持人,你会怎么说。教师巡回指导。 2. 指名上台表演。 3. 学生评价,指出不足。 4. 针对不足,再次表演。 5. 小结:鼓励学生今后积极争当班队主持人。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崇高品质。 2.了解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原因和过程,体会巴斯德在给小孩治疗过程中的心情,进而体会科学家崇高的责任感。 3.认识9个字,会写13个字。理解带有生字的词语。 教学重点: 1.品位、感悟巴斯德在给小孩治疗过程中的心情,进而体会科学家崇高的责任感。 2.了解课文的结构,学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体会巴斯德征服狂犬病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他崇高的品质。 2.“搏”的右上最后一笔是横折,不是横着钩;区别“搏”与“博” 3.了解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叙事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巴斯德的有关介绍资料 2.课件 3.生字、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并学习生字,提出问题。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巴斯德与狂犬病的资料。 [进入本学期学习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自己查找资料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拓展学习空间。] (二)谈话引入 了解巴斯德与狂犬病、学习第一自然段。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闻名世界的人物,他就是—— 2.板书课题:巴斯德 3.经过查找资料同学们一定知道巴斯德是怎样一个人了,谁愿意说一说你了解的情况? 4.课件出示链接资料 5.课文中第一自然段也简单地介绍了巴斯德。打开书,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6.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主要介绍巴斯德的什么事? 7.板书:征服狂犬病 8.齐读课题 9.理解:征服 10.交流对狂犬病的了解。 课件出示:指名读 狂犬病 人和各种动物都可感染,其病原是狂犬病病毒。病犬主要表现狂躁不安和意识紊乱,攻击人畜,最后发生麻痹而死亡,因此又称疯狗病。 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畜的脑组织及脊髓中。病犬的唾液腺和唾液中也有大量病毒,并随唾液向体外排出。病犬出现临床症状前的10~15天,至症状消失后的6~7个月内,唾液中都可含有病毒,因此,当动物被病畜咬伤后,就可感染发病。有些外表健康的犬、猫,其唾液中也可含有病毒,当它们舔人或其他动物,或与人生活在一起时,也可使人感染发病。除此之外,很多野生动物,如狼、狐、鹿、蝙蝠等感染本病后,不仅可发病死亡,而且还可扩大传播。如有些品种的蝙蝠,感染狂犬病病毒后,它们经常袭击人畜,使之感染发病。呼吸道分泌物及尿液污染的空气,也可引起人畜的呼吸道感染。野生动物可因扒食病尸而经消化道感染。由此可见,狂犬病的感染途径不像过去既认为的只是通过咬伤感染。 11.再读课题 12.引导质疑:你对题目中的哪个词最感兴趣? 13.导入: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读读课文。 [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适当的方法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正音。 (2)板书字音不准确的字的音节:如:潜、孜、靡……、 (3)课件出示会认字:齐读正音。 3.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质疑、解疑、指导书写。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生字、新词的学习,教师点拨、辅导重点、难点问题。] (2)重点指导“博”、区分“博”与“搏” 课件出示:“博”的笔顺,通过重点笔画变色强调有上边的“横折”不要写成“横折钩”。 课件演示:“残”右上两笔横稍斜,不是撇。 课件出示:“博”与“搏”的组词练习,进行比较。 (3)书写生字。 (4)布置作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课文,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词卡片(或课件出示) (二)整体感知,理解“征服” 1.自由读课文,继续思考课题中“征服”一词说明什么? 2.交流认识。 3.理清文章写作顺序:课文按什么顺序叙述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经过的? 4.默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5.小结: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经过。 (三)研读课文2、3自然段 1.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狂犬病很可怕) 2.指导学生朗读出狂犬病的可怕。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旦”“数日之内便会死亡”、“极为罕见”、“无数人”、“谈‘犬’色变”。 (2)学生互相评读。 [引导学生正确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肯定别人优点,善意提出意见。重视人文素养的提高。] 3.引导学生体会巴斯德研制出狂犬病疫苗的艰难和是否适用于人体的疑虑,并读出感情。 (1)自由读,感悟巴斯德的情感变化。 (2)指名对比读,引导学生听读、评议:他们读得是否一样?你听出怎样的感情? (3)你想怎样读? [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思考的习惯。] (4)再评议、朗读过程中理解“五年”、“孜孜不倦”、“终于”,感受征服狂犬病的艰难;同时体会巴斯德为疫苗能否使用于人体的焦虑、疑惑,理解其崇高的责任心。 4.小结:巴斯德经过长达五年的时间,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在征服狂犬病的道路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但是强烈的责任感却是他对如何驱除狂犬病对人体的危害而忧虑不安。接着发生了怎样的事情使他最终征服了狂犬病?我们接着看课文。 (四)研读课文4—12自然段 1.整体感知:自由读4—12自然段。 思考:这部分内容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情经过中你感受到巴斯德是一个怎样的人? 2.研读感受 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默读课文,划出表示巴斯德情感的语句 (2)反复品读感悟:从这些情感变化你中体会到什么? (3)怎样读好这些语句? 3.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1)代表汇报本组对某一语句的理解。 (2)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相关语句。 (3)其他组评议、补充。 [在学生汇报、补充和朗读评议过程中,教师随机出示课件,投影相关语句,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感受交流和朗读,体会巴斯德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崇高的责任心。充分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热情,在互动中提高认识,加深理解。] 4.朗读自己最感动的句子。 (五)总结 可见出示名言和补充资料 “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巴斯德 巴斯德的这句话给他的一生做了的总结。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坚持精神,巴斯德的科学之旅硕果累累。 作为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的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他于1843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双晶现象研究”和“结晶形态”,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1856年至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1857年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1880年后又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由于巴斯德的开创性研究工作,他甚至还成功地挽救了法国处于困境中的酿酒业、养蚕业和畜牧业。 (六)布置作业 继续查找、收集有关巴斯德的资料,有关动物病毒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把办法。 [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复习、交流资料,写出防病措施。 教学步骤: (一)复习生字新词 1.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 (二)归纳文章结构 1.回忆文章写作顺序。 2.完成课后49页练习。 (1)自己完成。 (2)反馈定正。 (三)交流相关资料 1.小组交流。 2.个人展示。 (四)汇报了解到的防治动物病毒传染的措施。 (五)积累词语 1.填写词语花篮。 2.交流自己欣赏的词语。 3.抄写词语。 (六)听写词语,反馈、纠正。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1一、 学习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过程: 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 盲姑娘只能用手来触摸春天、用心来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游乐恢复健康的可能。 2 板书课题,激发读书兴趣。 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盲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二、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正音。 2 说说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3 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三、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 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为大家深情并茂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回感动你。 3 课文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讨论讨论:你从中一会到了什么? 四赏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 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请你带者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2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的对话。 3 交流感想: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学们谈一谈。可以对文中的某个人物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事物本身阐发议论。 五课外延伸,实践活动: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 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课后反思: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积累并运用语言。 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小珊迪的品格。 3、认识“馆、纠、轧”三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当”,会写“旅、薄、零、孤”等14个生字。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感受小珊迪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教学准备: 小黑板、写话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由己及彼产生对小珊迪的同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我和大家一起学习生活了两年了,不知道你们对我的印象如何?你们能用“()的老师”来形容一下我吗? (2)、我也想听一听你自己了解的自己,或者是你的同桌、朋友,你的同学等,现在请同学们用“()的***”说一说! 2、导入新课,在情境中初步体会小珊迪的可怜。 从刚刚的谈话中我看到了快乐的你,幸福的他,淘气的男孩子,爱唱歌的女孩子……这一切都告诉老师,你们生活在幸福之中,你们的生活是甜蜜的。可是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在一百多年以前的英国,有很多孤儿没有衣穿,没有饭吃,不得不流落街头靠卖火柴勉强度日。你们还记得童话大王安徒生笔下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吗?在他们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幸福,没有甜蜜,有的只是饥饿、寒冷和无穷无尽的痛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中的另一个,他的名字叫——小珊迪。(板书课题) “珊迪”是他的名字,那么作者为什么又在前面加上了一个“小”字呢?透过这个“小”字,你想到了什么? 珊迪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他的世界去认识一下他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1、初读课文,把字音读清楚,把句子读通顺。 请同学们打开书到14课,让我们读一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注意要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生字 你们都知道,课文中有很多新朋友,不知道通过预习你们认识他们了没有? (出示生字卡片。) 3、边读边思考,初步感知小珊迪的`可怜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呢? (板书“可怜”) 三、细读课文,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小珊迪的可怜。 1、抓住外貌描写 (1)、快速浏看课文,看看课文中那些词语或句子让你体会了小珊迪的可怜,把它画下来。 (2)、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如:“又薄又破,瘦瘦的,冻得发青,赤脚,冻得通红”。 (3)、在理解的基础上引读,进一步体会小珊迪的可怜。 ①、出示小黑板“他穿着()的单衣,()的小脸冻的(),一双赤脚()。” ②、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啊,他身上(生解读)…… ③、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小男孩,他徘徊在街头乞讨着,他身上只传了一件(生解读)…… 2、体会对话描写。 (1)、抓住关键词语朗读体会对话 ①、在这点对话中,那个词语让你体会到了小珊迪的可怜? ②、他在请求着什么?(一点点钱) ③、他还在请求着什么呢?(一点点生活的希望) ④、你能请求着读一读吗! (2)抓住“乞”字的字形进一步体会小珊迪的可怜。 ①、他为什么要乞求?不仅仅是他饿,还有谁饿?是啊,家里还有弟弟在等着他,等着他带回一点点吃的、等着他带回一点点希望。他是在为自己乞求,也是在为弟弟乞求。,为这一天一丁点的希望乞求着。你能乞求着读一读吗? ②、大家看这个“乞”字,你看到了小珊迪一个怎样的形象? 小珊迪似乎都要跪下了,他就那样拉着我的衣襟苦苦的乞求说(引读)…… (3)、去掉提示语,直接进行对话,再次体会小珊迪的可怜。 (4)、过渡 ①、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孩子,他拿走了我的一个先令后却始终没有如约而至,这勾起了我很多的遐想:我猜想(生接读)——“我猜想,可能上当[dàng]了。但是当我想到那孩子的面孔,想到他那流露出的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②、我为什么如此断定?小珊迪不是哪种人? 四、展开联想,体会小珊迪的可敬。 1、读小利比的话。 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我不愿意相信小珊迪是哪种人,可是他却真的没有带着那一个先令找回来的零钱来见我,他没有如约而至,究竟发生了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再去读一读课文,如果你找到了答案,就请你多读几遍。 指导朗读:“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到了,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还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 2、展开想象的翅膀。 同学们,你们能和老师一起回到那故事中去吗?让我们一起我看一看在小珊迪回来的路上,究竟都发生了些什么事? 情景(1)、体会得到钱的喜悦。 小珊迪握着刚刚换回的12个便士,高高兴兴的往回跑。他想…… 情景(2)、体会小珊迪的痛苦。 就在这时,在前方的路口处,一辆马车飞奔了过来,小珊迪来不及躲闪,被马车撞到了。那马车不但……,反而…… 情景(3)、体会小珊迪的坚强。 此时的小珊迪已经浑身是血,他用手四处摸索着,你们知道他在找什么吗? 情景(4)、体会小珊迪对弟弟的爱。 小珊迪的双腿已经断掉了,他已经不能站起来了。他挣扎着,强忍着剧痛艰难的向前爬着、爬着,他要爬回家去,因为…… 情景(5)、体会小珊迪诚实、守信的可敬。 ①、就这样,在几个小伙伴的搀扶下,小珊迪终于回到了家。迎面扑来小利比,惊慌失措的喊着:“哥哥,你怎么啦?”珊迪告诉他发生的一切。小利比说:“我们拿这钱去找医生吧,他一定可以治好你的腿的!”小珊迪却说…… ②、可是小利比着急啊,他哭着说:“那位先生不会在意的,求你了哥哥,我们去找医生吧!”小珊迪仍然坚持说…… ③、小利比伤心的说:“你是伤这么重,说不定你会死的!”小珊迪仍然摇摇头说…… 3、通过这段情景,我们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小珊迪?(可敬) 他可敬是因为他……(诚实、守信、善良) 五、体会作者的情感,丰富小珊迪的形象。 1、观察图画,展开联想,激发对学生的同情心。 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张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推开小珊迪家破旧的房门,你们看到了什么? 2、带着你自己的情感,用心地读一读,让我们一起去倾听一下小珊迪在生命垂危之时那奄奄一息的声音在说些什么吧? 指导朗读:“我换好了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我的两条腿都断了,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 3、感受小珊迪的形象 就在小珊迪生命垂危之时,就在他奄奄一息之际,他想到的不是他自己,而是……(想着的是对我这个陌生人的承诺,想着的是可怜的弟弟今后的生活,)此时此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小珊迪?(可怜的,更是可敬的) (1)、面对这样的小珊迪,我们的心情和作者是一样的。那么,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深情的对小珊迪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2)、面对这样的小珊迪,我们同情的同时也深深的敬佩他,那么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握着他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3)、面对这样可怜又可敬的小珊迪,我们和作者一起许下我们重重的承诺:“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六、读写结合,情感升华。 小珊迪听了我们的话,目不转睛的看着我们,似乎在表示感谢。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他……真的不忍心用一个“死”字来说小珊迪。我们宁愿相信他走了,到了一个没有饥饿、没有寒冷的地方去了。 小珊迪走了,但是他带给我们心情上的此起彼伏和情感上的波动却依然没有退却,他身上那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的心灵,他恪守着自己的诺言,尽管在生命垂危之际,也不忘叮嘱弟弟去还钱。这是多么让人敬佩啊!孩子们,就在刚才,我们也曾对诚实善良、恪守诺言的小珊迪许下我们重重的承诺,但是我们都知道,小珊迪已经走了,小利比也不曾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那么,你打算怎么来兑现你的诺言呢?现在就请你们拿起笔,将自己的想法写在你的日记本上! (学生练笔,汇报) 总结:因为时间关系,也许我们不能将自己想说的话表达的淋漓尽致,但是,哪怕只有只言片语,那也是我们最真、最切的内心独白。就让我们用自己最响亮的声音为小珊迪送行吧!起立:“小珊迪,再见!”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3《高山流水》是西师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下面是西师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高山流水》教学设计,为大家提供参考。 教学过程: 一、 复习生字,导如课题。 1、 齐读生字卡片上的生字。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小结:高山流水不仅是美景,而且是古筝名曲,还隐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想去了解一下吗?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 学习课文 (一) 、了解俞伯牙。 1、 自渎课文1、2自然段,思考哪个词说明俞伯牙是个了不起的音乐家,要找到一个了解他音乐的人很难? 2、 读第二段,体会俞伯牙遗憾的感情。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虽然他是个音乐家,但是找个了解他音乐的人却很难,就在这时,伯牙出使途中,来到汉阳江口,他只能对江弹奏,这时伯牙弹的是《高山流水》。 2、自渎3、4段,想一想哪些地方描写伯牙在弹奏《高山流水》时的情景,抽生回答。 3、让我们一起走进有美景,有琴声的傍晚。播放《高山流水》,生感受,师读课文。 4、你们听的就是《高山流水》,抽生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了这段音乐你们想说点什么? 5、正当伯牙弹起这段音乐的时候,钟子期听到这段音乐,自渎5-7段,勾出描写钟子期神态和语言的句子。抽生回答。 6、出示钟子期的句子: 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A、 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B、 从哪些词说明子期夸的妙,读出气势磅礴的语气。 C、 抽生读,齐读。 D、 理解“啧啧赞叹”。(不停的赞叹)。 E、 赞的是什么?(伯牙的音乐美妙),怎么赞的?再读。 7、再来看看子期的第二句赞叹。 子期又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A、 读一读。 B、 伯牙弹奏的是什么?子期赞的是什么? 8、区别体会两句的感情不同,自己体会对比读一读。 9、听了子期的赞叹,伯牙的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当伯牙弹“志在高山”时,伯牙是什么表情?(惊讶,只是看了一眼子期)。是什么原因? 当第二次赞叹是,伯牙是什么表情? 齐读伯牙的语言: 这时,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猛地站了起来,拉这子期的手说:“高山流水,知音难遇。想不到在这里能遇上您这样以为真正了解我的人啊!” 从这句话体会伯牙什么样的心情? 齐读,读出伯牙此时激动不已的心情。(抽生读) 10、回顾过渡。 子期第一次赞叹,伯牙弹的是“志在高山”,第二次赞叹,伯牙弹的是“志在流水”,对比读一读子期的赞叹和伯牙的话。 (二)《高山流水》悼知音 1、子期和伯牙一见如故,于是有了来年的约定,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他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自渎8-12段,说一说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2、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 3、再听《高山流水》,师读文10-12段。 4、用读体会伯牙的痛苦、伤心。 A、抽生读。 B、抽生评。 C、齐读。 (三) 小结。 1、钟子期和俞伯牙的相遇,让伯牙激动万分,而这一次的离别,又让伯牙心碎不已,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才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碎琴山,古琴台也因此而得名,高山流水、知音也有了新的含义。 2、默读课文13、14段,想一想读后的收获,在生活中,你有自己的知音吗? 3、再读课题。 学了这课,你对高山流水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学了这课你该怎么对待自己的朋友? 4、师小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学了这篇课文,在钟子期、俞伯牙如泣如诉、感人至深的故事中我们了解了知音的真正含义,请同学们珍惜自己的朋友,珍惜自己的宝贵的友谊,好吗? 教学建议 《高山流水》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以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音的动人传说,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故事中,让我们品味到友谊的真谛。 课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高山流水》遇知音,第二部分为《高山流水》悼知音。 在巧遇知音这一部分中,尤其以伯牙两次抚琴为重点;在凭吊知音部分,又以伯牙摔琴为重点。整篇课文洋溢着真挚的情感,就如一曲动听的曲子,令人回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要抓住描写人物表情、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寻。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4语文园地三教学目标: 1.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2.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3.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4.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难点: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教学准备: 搜集人类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师出示课件,讲述一个人类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选择、自主交流 1.请学生阅读口语交际的要求,说说口语交际的内容 2.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主练说 3.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互相交流 4.小组内交流,推选一个代表到台上交流。 5.学生对上台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要求:语言准确、清楚、连贯,态度大方 6.评出最佳发明家、最佳资料员 三、自查,同桌再次互说 1.生针对自己的说再次修正,并给同桌说,纠正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习作 教学过程: 一、明确写作要求 1.生自读写作提示,说说这次作文写什么? (写综合性学习的发现、或活动过程、或心得体会) 2.师引导: 注意:写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而不是面面俱到,其次,不能全抄资料。 二、自己书写 三、同桌互改 第三课时 习作评改 一、学生自改、互评 1.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看看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连贯,有无错别字,标点使用是否正确,并用勾出好词好句。 2.请生在展示台上展示自己写得最精彩的段落或词句。 3.请写得好的同学上台诵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同学指出写得好的地方。 二、同桌互改、写评价语 三、师总评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一、读一读 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重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四、请生说说类似的例子。 日积月累 一、读一读,说说谚语的意思 二、交流自己知道的一条谚语的意思 三、自己背、同桌背、集体背 四、交流自己搜集的气象谚语 展示台 根据展示台的要求自己准备,利用课余时间交流、展示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具体描绘的方法,感受梅雨潭独具特色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移步换景) 3、体会文本优美的语言,积累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追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再次走进“梅雨潭”,(板书课题)齐读。 二、品读课文: 1、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作者是在哪些地方进行观察的呢?我们一同来回顾课文,指名分段读文。学生听读回答问题。(板书:梅雨瀑、山边、梅雨亭) 2、作者在山边看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生边听边想: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预设:①介绍了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②我知道了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小结:这一段的前两句话告诉我们梅雨潭与梅雨瀑的关系及梅雨瀑的位置。 ③我还知道了作者“走到山边,便听到呈现于眼前了。”(出示句子)走到山边,便听到呈现于眼前了。 仔细读读这句话,梅雨瀑给你的印象是什么?(白而发亮)小结:由于这里温度大,岩石上布满了暗绿色的青苔,远远看去,暗黑的岩壁与洁白的瀑布形成鲜明对比,瀑布显得尤为白而发亮。 瀑布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有气势,长) 引导理解“带”这个词,“带子”有什么特点?(长、细、易飘动),“一带”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瀑布狭长飘逸的动态之美。 如果此时,你就站在山边,望着这洁白鲜亮,流动飞泻的瀑布,你最想做什么?把你们的这种感受送到文字中读一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3、过渡语:这白而发亮,灵动飘逸的梅雨瀑深深吸引着我们,我们不由得想看看它的全貌,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梅雨亭更好的观赏梅雨瀑。自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①介绍了梅雨亭正对着梅雨瀑,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②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 (出示句子)“这个亭距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浮在天宇中一般”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方法?你能用动作做做展翅的雄鹰的样子吗?梅雨亭的样子是不是像你们做的那样呢?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梅雨亭图片),再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象梅雨亭的样子。指导朗读这句话。 过渡语:坐在亭中,望着三面青山,会有一种怎样的感觉?(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小结:身处这悬浮半空的亭中,眼望那飞泻而下的瀑布,我们仿佛成了这亭的一部分,这水的一分子,这美妙的自然之景怎能不让人心动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动的感觉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4、过渡语:读了作者对梅雨亭的描写,我们不仅赞叹造物主的神奇,同时也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传神的描写而叫绝,但更令人称奇的还是作者近看梅雨瀑的描写,现在,就让我们快快走进第三自然段,去细细观赏梅雨瀑吧!自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①边读边用笔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地方。 ②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语言。 重点感受:“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儿,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从“冲、扯”中,你感受到瀑布什么特点?(水流急,下落迅猛);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引导:“作急剧的撞击,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感受“飞花碎玉”“晶莹而多芒”的美。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白梅”的形态,进而感受水花飘落的动态美。指导学生读出这种美的感觉。 引导:看到这飞溅的瀑布,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呢?(引读最后两句话)抓住“送、钻”两个动词,体会水花飞溅时的可爱和作者对梅雨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③这美丽、迷人的瀑布,你们想不想见一见?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去领略那神奇的梅雨瀑吧!(配乐朗读最后一段,引导学生通过再造想象来进一步感受梅雨瀑的美)三、总结升华: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一同欣赏了梅雨潭的绮丽风光,那悬浮的亭子,飞溅的瀑布,一泓静而深的潭水,已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那么回顾这节课,除了诗情画意般的美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还有哪些收获? 预设:收获了作者优美的语言。 小结:是啊!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着意描写,层层渲染,把梅雨亭、梅雨瀑描写得神形兼备,妙趣横生。这种细腻准确的描写方法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预设:收获了写作方法(观察顺序) 小结:作者从山边远看瀑布的样子到走近梅雨亭近看瀑布,这种以地点转换的方式描写景物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移步换景”法,这样描写,使文章则显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文章题目为“梅雨潭”,可内容却重点介绍了梅雨亭和梅雨瀑?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篇课文是节选自朱自清的散文《绿》,原文中,的确是以梅雨潭为主的,课后有时间,大家可以读一读原文。 板书设计: 梅雨潭 移步换景 山边(远看)梅雨亭(近看) 一带↘梅↗几绺儿 雨飞花碎玉 白亮↗瀑↘晶莹多芒 白梅、微雨 喜爱、赞美 教学反思:《梅雨潭》是选自朱自清的散文《绿》。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传神。文中运用大量的比喻句形象地描绘出梅雨瀑狭长飘逸、水花飞溅的动态之美。教学中,我力求通过优美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进行再造想象,感受梅雨瀑的秀美。但是,由于太过注重引导学生抓词抓句去感悟,反而破坏了文本的整体美,学生独立阅读品味的时间不多,对文本的悟读少了,学生变得沉默了,课堂成了教师在唱独角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达到阅读教学的这一理想境界,我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吃透教材,关注学情,合理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接触言语,让学生欢悦地、投入地、感性地走进文本,在潺潺流动的语言文字中进行体验,有所收获。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