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物理教学反思
范文

物理教学反思(集锦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教学反思1

一.物理学习急不来

学习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为了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要特别注意循序渐进。古时候有个典故叫做拔苗助长,告诉我们过于急于求成,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同样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切忌不可以成为那个过于心急的农夫。

正确的做法,教师应该首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允许学生犯错误。然后要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了解清楚问题出在哪里。问题的出现可能是多样的原因。可能是教师的进度太快;可能是以前的知识没有明白;可能学生畏惧物理;还可能是有其它方面的心理负担等等。

教师应当给学生带来学习的自信,鼓励学生不要被暂时的失败所吓倒。教师应该明白,教师的宽容和鼓励是学生前进的无限动力。解决了遇到的问题,学生才不会从心理上远离物理,才能够不断地找到学习物理的方法,今后的物理学习也就会更加轻松了。要注意层次教学物理课堂教师只有一个,学生很多个。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差异是不科学的。教师若不顾学生差异,课堂教学没有层次,这样的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肯定不高,所以高中物理教师的授课一定要有针对性。依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我们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后进生有能够学得懂的,让优等生能够吃得饱,各取所需。当然,实际操作的过程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有矛盾的时候,甚至不可调和,这时候教师要坚持的原则就是为了大多数学生学好物理。

二.规范的例题讲解必不可少

高中物理的难点主要就在于这是一门思考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落脚点在于解决物理问题。高中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多次地示范。若不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大部分高中生解物理题是比较盲目的。做对了,他很开心;做错了,他不知道错在哪里。因而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亲自示范解题的时候规范性一定要特别注意。

在很多初学高中物理的同学心中,求解物理题的目的好像就是得到最后正确的结论。其实这种想法是很不正确的,物理的目的偏重于“理”,而不是数字。什么才是“理”的最好表现呢?那就是基本的物理方程。注意,方程必须是基本的物理方程,而不是变形公式或其它推导公式,而这些也正是高考中所强调的。强调规范,是为了少走弯路,明确方向.因而物理教师对学生规范解题的训练是保证物理课堂真正有效的关键一环。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中,良好的师生交往也是很重要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双方。近年来的研究已经更强调了合作、交流、“共同体”对教与学的作用,强调文化、社交、活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学习被看作是一种主动的、合作的建构过程,师生交往永远是教学的核心。

四.课堂需要学生动起来

教师教学中要“敢放”“能收”,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下让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和教学的策略。然而。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翻新。为“动”而动,为“活”而活,疏于管理,则会导致事与愿违、“活”而不“实”的后果。“动”起来的学生中应当包括对教师、甚至对教材产生质疑的学生;“活”起来的课堂上。应当容纳学生质疑、反问、争论的声音戒以为这才是“让学生动起来”的最高境界。

五.善于反思、勤于总结

“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反思实质上属于一个自我监控的过程。有许多优秀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善于自我监控,善于反思。这样,通过学习、比较,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地进行扬弃、集优,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提升教学水平,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有效教学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善于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和具有科学气息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想、敢问、畅所欲言。教师能够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抓住学生出现的闪光点,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探究,则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物理教学反思2

今天下午在初三(5)班上了一节组内公开课《功》,之前在2班已经上过了同样的内容,所以我想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完善一下本节课的内容,争取根据讲学稿内容按照三个必须要求完成这堂课的教学。

本节课有个演示实验,就是“探究斜面”的活动,因为之前在2班做这个实验时能根据所测数据得出想要的结论,所以在今天这节课,我是让学生上台演示,然后其他学生在下面观察,看是否有错误之处。结果问题真出现了。这名学生在拉动弹簧测力计时,应该是在匀速拉动时读数的,但他却在拉到顶端时停止运动时再读数了,所以导致了测量的F偏小,并且三次都是如此,因此最后计算出的FS比Gh小了,这个明显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但是我当时考虑到时间问题就没有展开来讲,就直接跟学生说,这个通过这个数据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发现,FS近似等于Gh,然后就接着往下面讲了。并且在这里,我还用了语言加板书说这里的FS等于一个定值,这肯定是不科学的。

所以总结这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指出来,也包括在以后的课堂中是需要注意的。

第一,在让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时,既然说了让下面同学仔细观察,看有无错误之处,就应该留点时间给学生回答,也许学生还真能看出学生演示过程中的一些毛病出来,这就避免了之后产生的很多麻烦。

第二,在课堂上语言必须要经过思考之后才能说出来,并且要讲究精炼。有时自己认为这种说法可以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其实效果却适得其反,学生甚至可能误导。

第三,在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应在旁边不断引导指导学生,而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己做,这个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产生,甚至,想通过一个演示实验起到一个好的效果,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甚至效果很不理想。

之前经常听人说起,教书是一门艺术!我不是太理解,现在,我在教学岗位上已经是第六个年头了,有时,一个人静静的躺在床上想着今天的课堂教学时,突然感觉到自己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自己的上课水平还远远不如其他年轻教师,想到自己还需要进一步打磨打造,突然对“教书是一门艺术”这句话有点理解了,这是一门很高深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追寻其中的奥秘,需要我们更用心的去从课堂中找出更多的问题,解决更多的问题,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全新理念!

物理教学反思3

高三物理总复习的目的是透过总复习,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熟练掌握物理规律、公式及应用,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为了达成以上目的,我们在高三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抓住考纲、回归课本

1、“考纲”即“考试说明”,它是考试出题的依据,因此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应紧紧抓住考纲逐一落实考点,用考纲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状况,才能做到全面无遗漏;要对照考纲一个一个知识点落实,从考纲对知识点的要求的程度对照学生掌握的状况看是否达标。

2、在复习备考时,应以课本为本,充分发挥课本的主导作用,在复习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研读教材资料,使其看书有必须的目的性,便于弥补自已基础知识弱点,融会贯通教材的基础知识结构,使其回归课本目的性强,才能充分利用时间,真正到达查缺补漏的目的。

3、正确处理好“热点”与“冷点”。最后阶段复习中,不仅仅要注意考纲中的热点问题,在看书时要重视考纲中的重点资料,同时更要关心所谓的“冷点”。因为前一轮复习中在综合试卷里所谓的重点知识、热点知识出现的机会较多,通常都进行了反复的强化,恰恰在所谓的“冷点”的地方出题较少,重复的机会少,有的甚至没有考查过,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必要的给以加强。如:今年高考实验题对示波器的考查。以后应注意在“冷点”上的复习,以防止在高考当中出现一些知识上的死角。

二、夯实基础,培养潜力

在高考复习备考时,要处理好“基础”与“潜力”的关系,个性是在第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重点是复习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等基础知识。但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还应当有目的的加强以下几种潜力的培养。

1.加强信息迁移问题的训练,提高阅读潜力、理解潜力和分析问题的潜力。信息迁移问题一般都是给出一段文字或图片信息,要求透过阅读该信息去回答或解决一些物理问题,信息迁移问题着重考查学生临场阅读,提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加工、处理,以及灵活运动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力,如:给出有关磁悬浮列车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要求学生透过阅读资料,去回答和分析有关磁悬浮列车的问题。

2.加强科技应用问题的训练,提高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纵观近年的高考卷,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的物理问题已成为高考中的热点。平常的物理教学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缺少与科学技术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在物理教学及有关问题训练时,往往是简化后的物理对象、场景,把所有物理问题变成了理想化、模型化,而实际生活问题则往往不同,它并不明显给出简化或理想化的对象及物理场景,因而需要培养学生学会抽取物理对象和物理场景的环节。

3.加强实验技能训练,提高实验潜力。推荐在高三复习阶段重做高中阶段已做过的重要实验,开放实验室,但不要简单重复。要求学生用新视角重新观察已做过的实验,要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同时要求在实验中做到“一个了解、五个会”。即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会控制条件(控制变量)、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解释结果得出相应结论,并会根据原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带复习,设计新的实验。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明确认识结论、过程和质疑三要素,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打下基础。学会正确、简练地表述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和结论,个性是书面的表述。

4.加强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创新思维潜力。创新思维题是近几年高考物理试题或理科综合潜力测试题中考查学生能否寻求独特而新颖的,并具备社会价值的思维方法解决尚无先例的问题的潜力,这些题大多数属于开放性的实际应用题,创新思维的主要成份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尽可能多种多样的答案的思维,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特点;而集中性思维则是依据已有的信息和各种设想,朝着问题解决的方向求得最佳方案和结果的思维操作过程,发散性思维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为主,而集中性思维则在这些可能的途径中选取和比较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三、做好归纳,注重综合

1、要善于归纳总结,不仅仅要构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对物理习题最好能构成自己熟悉的解题体系,从而在高考中应对陌生的试题能把握主动。

2、注重学科内知识的综合,重点应放在力学、电磁学的综合,加强训练、归纳、总结,反思、提高分析综合及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潜力。

四、重视训练,注意答题的规范化

1、平时训练中要让学生抓住自己有困难的问题认真分析,针对性的训练。最后的阶段应避开难题、做少量的练习。要选取难度适中,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题目和一些基础题目来做,要保证质量和做题的效率及情绪和信心,透过做题持续良好的解题潜力。

2、规范答题。物理试题的解答比较重视物理过程和步骤,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在解答物理题时要规范。解答计算题时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有必要的图示,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要有方程式和必要的演算步骤,计算结果要思考有效数字和单位。让学生在练习时尤其在做高考题时要仔细看一看计算题就应怎样样表述,答案的评分标准如何,力争做到能做对的题目就必须不丢分。

总之,在高考物理复习过程中,必须要有周密的计划、科学的方法、得力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高考的胜利。

物理教学反思4

一:课堂提问要注重质,而不是关注形式、数量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都是拙劣的提问。那种“是不是?”的提问仅是表面的热闹,对学生是有害无益的。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因此一个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应具备三个特征:

1、诱导的启发性。提出的问题必须有利于启发学生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的过程。

2、层次的渐进性。课堂提问有时要注意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扎扎实实步入知识的殿堂,同时,以不同层次的提问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要把问题一下提高到较高的层次,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

3、时机的选择性。课堂提问要选择恰当时机,以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要在学生经过思考达到“心求通而未提,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提问。

二:提问要目的明确,表述清楚

教师提问要考虑到提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还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提问。是关注教学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还是能力目标。同时一个好的提问必须表达清楚,准确严密,词不达意的问题会让学生茫然失措,浪费时间。

三:课堂提问要讲究新颖性、灵活性及调控性

课堂提问要讲究新颖有趣。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变换一个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课堂提问要灵活多样,不同方式的提问,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提问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

课堂提问要及时调控。对问题提出后学生不同的反应实施问题调控:如学生一声不吭时就要来点启发、点拔;学生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时就要拨乱反正,回答的虽没有错,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段距离时就要进一步诱导。

因此,教师要避免低效率的提问,关键是要多了解自己的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提问方式:

1)激趣式提问:即提一些有一定趣味或悬念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在导入新课或引入新概念、新公式时比较常用。

2)变式提问:即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某个知识点来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引伸、推广问题或从正、反等不同角度设问让学生开拓思路,理解思考问题的本质。

3)铺垫式提问:学习抽象程度较高,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可分若干“台阶”来提问,形成思维跨度合理的“问题链”,为学生架设从已知通向未知的阶梯。

4)设疑式提问:设疑式提问就是在学生似懂非懂及思维的盲点处提出问题,让学生辩析、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提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

5)反馈式提问:在学习新课后或复习时,针对相关内容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概念性强、典型、讲究变式,有利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以便有针对性进行矫正训练,从而深化对旧知识的理解。

物理教学反思5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本文谈谈笔者在习题课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及体会.

1、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要求学生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2、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物理教学反思6

老师为物理复习课辛勤劳累,有时候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经过这段时间思考,我反思以下两个方面:

1 、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一改过去老师讲,学生的听的做法,而是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问题是物理的心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道理就在这里,因而也就理所应当地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2 、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习课中,以往是出示典型例题后,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物理复习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课前针对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几组题目,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溶于其中,换言之,即以题目为骨架编拟课时教案,在具体教学中,以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它),然后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

一组题目解完后,带领学生回过来反思,本题复习了哪些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重演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基本技能,重温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可以推广,引申变式?哪些题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把后两个疑问交给学生,使他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物理教学反思7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马本琪

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物理教学观摩上,我执教的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制作手段先进,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位;还有精彩的点评。为我们基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一,物理语言的科学性。物理是一门严瑾的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有时会给学生造成误解或科学性的错误。

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演示调光台灯的调节,问: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由什么决定?新课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做出猜想后,用投影片打出思考,要求学生先确定研究的方法,再选择实验器材,最后考虑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后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这是根据新课程理念而设计的有节规律探究课。在本课设计时,教师将演示实验变成了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本课改变了以往物理课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还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提示,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猜想可能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最后总结出猜想。这个环节从创设情境到

提出问题到猜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探索动机。 在猜想后教师马上要求学生考虑实验所用的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再设计实验步骤。学生通过激烈讨论,明确研究方法:必须控制变量。教师的引导很注意次序,先要求学生讲方法,方法的确定才能明确实验分两个大步: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在此,教师特别强调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为后面的实验步骤设计做好准备。由此很自然的进入第二个环节:实验器材的选择。到实验步骤的设计,在明确上面两个环节后,已经是水到渠成。

实验中,学生两人一组,先画出电路图,再实验探究,边做边记录,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合理,做个别辅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和教师、教材、同学交流,思维不断活跃,在开放发散中探索,既有异又有序。

学生在实验后分别有代表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规律和结论,同时说明这个规律是欧姆用了十年的时间研究得出的,让学生体会到坚持不懈的重要。实验结论的得出,也是对学生探究的一种鼓励和肯定。最后学生再一次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加深印象。

本课在探究教学上可以说是完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设计的,但探究课比较忌讳重形式而轻实效。如果在探究结论得出后再加上一道习题,加以巩固,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对电流=电压/电阻的理解加以说明和强调,那么整个探究显得更有实效性。毕竟,电流=电压/电阻这个公式的理解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很容易在这个公式的理解上出错。

本课从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把握上做的很好,这也花了教师大量心血和时间。从实验的引导到实验器材的准备,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如何上好一堂探究课,关键是创设好的情境,引导猜想和实验前的设计引导,做好这些,才能上一堂好的物理课。

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周华福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

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之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反思之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笔者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磨擦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案例:

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物理教学反思8

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个深刻的体悟: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下面我先讲述一下我的上课思路,我从让学生认识杠杆开始:

1、通过用钳子、羊角锤、起子翘图钉为例,让学生从这三种工具中选择一种工具将图钉翘出来。并比较这几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比较容易将图钉翘起来,更省力一些?比较实用这三种工具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点?通过讨论,总结杠杆的定义。

2、以撬石头为例,讲解关于杠杆的几个名词(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我在对于杠杆五要素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一边画图一边讲解,同时让学动手和我一起画图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引出杠杆的五要素。特别是力臂概念的引出,我考虑了很长时间,如果直接引出,可以节省时间,但不利于学生对力臂的理解和记忆,这样也不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对于画杠杆示意图,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画垂线段时始终画不垂直,究其原因是画图方法不正确!老是利用刻度尺上的刻度来画垂线,由于刻度较短,很难保证所画的垂线段与力的作用线垂直。在这里我着重强调一定要利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垂线段!课本中只是提到力的作用线,我对什么是力的作用线做了进一步的讲解,如何画力的作用线给学生进行了讲解:分三步来画,第一步,找力的作用点;第二步,找力的方向;第三步,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虚线。对于画力臂,分为四步进行:第一步,找支点;第二步,画力的作用线;第三步,花垂线段;第四步,标力臂。这样讲画力臂这个难点分为几个小问题,大大降低其难度,使得学生极易于理解,又容易接受,有效地突破了难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然后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我采用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并同时加以引导:

分三种情况进行探究,

第一种情况:保持力臂L1、L2不变,改变阻力F2大小,测量动力F1大小;

第二种情况:保持阻力F2、L2不变,改变动力臂L1的大小,测量动力F1大小;

第三种情况:保持动力臂L1阻力F2变,改变L2的大小,测量动力F1大小;

研究数据时,我针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杠杆平衡的条件是①动力=阻力;②动力臂=阻力臂;③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逐个进行研究,最终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形成科学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这一节课的关键是对数据的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实验结论隐藏在数据中不易被发现,因而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数据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得出结论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产生疑问,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然后,通过等式观念的讲解,使学生在明白“如何处理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中,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杠杆这一工具,在我国古代使用较广泛,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

但由于在实验结论得出结论之前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并不是很明确,我在上课时就规定学生怎样操作,这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探索。所以以后上这一节课应在课前布置好预习工作。

但是,我感觉我的课堂语言过于单调,有时感觉有种语塞的感觉。我决定以后要加强语言方面的锻炼。我认为不足之处就是:情景条件引入的不够生动。以后要多加注意!!

所以我想说: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教一些探究方法是可允许的要求,要想真有什么探究教学,在很多章节上都只能是做个样子(当然这个样子也是必要的)。也就是说:传授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多时候是巨大价值的。

物理教学反思9

学生在高中阶段对物理学科的学习普遍感到比初中难学,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实验课教学、课后习题设置、作业批阅、章节测验、期中和期末考试的试卷难易程度等方面,都应认真思考,以学生为中心,认真组织教育教学,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物理学科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多方面的体验,学生的这种体验反作用于教师,也将不同程度地塑造教师的教学风格。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相长,每天要满怀热情地进入课堂,以饱满的激情投入教育教学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激发起他们学好物理的思想火花。

一、教师要有一颗爱岗敬业的心

教师所从事的这一特殊职业,是一种良心活。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就要产生一种激情,这种激情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是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力量。这种动力和力量鞭策着我们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实自我,使我们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做到学生喜学、乐学、学有成效。

二、要注重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对知识的渴望比较迫切,对每一个学科都有我要学好的信心和决心,我们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这一心理要素,认真组织好教学。

1、减小高、初中知识的台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认真备课和组织教学,把高深的物理学知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如何理解概念、定义、定理和规律,切忌把大学普通物理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引入中学,以展示对物理概念、定义、定理、规律的严密性,否则反而增加学习的难度和深度,因为学生智力、所学知识、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达不到这一层次。

2、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

由于高中物理知识层次加深,对应的课本中的练习和习题的难度加大,特别是教辅资料中的一些题是高考题,有的比高考题还难,学生完成这些题感到比较困难,学习基础差一些的同学感到无从下手。为此,教师在讲解例题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题意、审题,把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来,能用图形表示物理思想和内容的,尽量画出图形能帮助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使解题思路更明确,解题的准确程度更高。同时要诱导学生做物理题时,首要的就是进行过程分析。只有把物理过程分析清楚,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题,分析过程时要注意把复杂的过程分析为若干简单的过程,再分别对这些简单的过程进行解答。这样,题目的难度就降低了。如果没有弄清题意和物理过程,那么解题的思路是混乱的,解题的准确度就会大大降低。

另外,教师要强调画图在物理考试中的重要性,对应一个物理过程,必存在一个过程图,那么,我们画一个清晰明了的过程图,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整个过程。还有,画出的图形是不动的,而且一些复杂的运动根本无法用图形表示,这就需要在头脑中建立起物理图景,让物体“动”起来。如果学生在平时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做一道题,第一步就是根据过程分析画出过程图或受力分析图,就能逐渐养成一种习惯性的解题步骤,从而增强学生的过程分析能力。其次,画图有直观、简捷、明了等特点,常常是解题的好工具。物理图的直观性更强,更重要的是有些关系式必须通过图像来得到,有人把受力图或过程分析图称为“题眼”实不为过。

3、认真批阅作业和检测题,规范学生的解题模式

学习物理不做习题和检测题肯定是不行的,但学生做了习题和检测题教师不批阅或抽查是不能全面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答题的规范程度的,教师只有认真批阅作业,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了解了自己教学中的得失,能根据学生的存在问题及时给学生讲解和改进自己的教法,教师批阅作业能促使学生及时做作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深和巩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审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得到提高,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基础打得更坚实,为高三学习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做好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误差及误差产生原因的能力,同时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做实验时,首先要弄懂实验原理,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实验步骤的顺序和合理性,遇到问题时才能以理论为依据加以解决。做实验的过程是对综合能力很好的训练,一定要把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做实验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做实验之前,教师要对实验的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给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做实验时就心中有数,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效果好,学生收益大。实验后,教师批阅实验册,发现存在的问题,属个性的与学生单独讲解,属共性的在班上讲解。

5、一份好的测验题和考试题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测验和考试是对学生学习阶段性考查,我们命题时想要测量到一个什么样的分数,我们有没有按照已有的信息考查学生近阶段学习中的主要内容,而根据这些内容所拟的题目在日后的会考和高考中对应了一定的能力水平和要求。

我们不可想象一份较为正式的试卷让全班的学生平均分不足60分带来的负效应,即便它能够非常有力地提醒学生抓紧学习,永不松懈,学生怎样能

够坦然地对待自己试卷上具体的通常用红笔标注的分数!

为此,教师命题要根据所教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考虑学习基础,命中偏上的试题,每份试卷都要有10%—15%的题让学习好的同学感到能发挥其特长,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加刻苦努力学习。一份好的物理试卷,能把好、中、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从心理上感到物理学科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认真学、认真练、勤思考、善于归纳总结是可以学好的。

三、高考物理复习的时间分配和复习方法

物理教师们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要搞好复习备考,就要采取科学、周密、完整、详细和符合学生整体实力的高考物理总复习,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单元复习训练,时间约从高三上学期的第二个月开始至高三下学期的头一个月上旬(上年10月至下年3月上旬约5个月),这一阶段主要针对单元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复习的重点在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二轮复习:按知识块进行小综合复习训练,时间从第二年的三月中旬到4月底。复习的重点在知识板块内进行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与理解,基本规律在小综合应用,总结小范围内综合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第三轮复习:时间为第二年五月。这一段时间里做几份高考仿真题,通过批阅试卷,有的放矢地讲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同时归纳解题的方法与技巧,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

最后一周要求学生回归课本,根据考试说明梳理知识,同时做一份两年前的高考试题,使学生真正进入高考前的临考状态,从而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走进高考。

四、高考物理试题涉及的知识点

今年高考物理试题共8道选择题,属不定向选择,其中三个单选题,四个双选题,一个三选题,由于多向选择的题增多,所以导致难度加大。

第14题考查了气体性质,热力学第一定律;第15题考查了振动图像,波长、周期、波速、振幅;第16题考查了自由落体、动量、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律;第17题考查了偏振光;第18题考查了能级、能级图、能级公式、光速、频率、波长的换算,一个光子的能量计算式;第19题考查了库仑定律,匀速圆周运动、磁场、洛仑兹力,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向心力公式,牛顿运动定律;第20题考查了万有引力定律、功、能、机械能守恒定律。第21题考查电动势方向、感应电流方向、右手定则,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第22题实验题,第(1)小题考查了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第(2)小题考查电流表内组的测量,仪器的选择,误差大小的判断。

计算题难度加大,导致今年理综平均分、及格率下降,高分层次的学生数减少,理综最高分相对去年、前年低十多分。

第23题考查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向心力、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物体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第24题考查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守恒、能量守恒定律、弹性碰撞在微观粒子中的应用;第25题考查了电场力、洛仑引力,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编转、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工作中要取得优异的成绩,需要教师与学生密切配合,是双方刻苦努力学习的结果。如果教师的引导正确,能正确把握高考的难度,考试的重点、难点,能及时采集到高考的信息,给学生正确引导、鼓励,学生的成绩就会有显著提高。

今年我在高考复习中由于对高考试题的难度估计不到位,由于受到去年、前年的高考试题难度适中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没有鼓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去解综合性强、较难,或问题设置复杂的题,从而导致所教学生综合科成绩没有拿到最高分,这是一种遗憾。

物理教学反思10

一、教学反思及其必要性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什么是物理教学反思?物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我们物理教师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笔者在两年的新课程教学中做了些初步的探讨。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二、物理新课程的特点

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过去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主要特点有:

1、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

例如,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旨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学习;有的高度概括,从科学技术的现代应用开始,启发学生思考;有的则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指导学生从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学的问题;有的导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则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将学生引入课堂。教材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这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物理学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

2、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

教材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的优势,强调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循序渐进,注重内容表述言简意赅、条理分明、深入浅出。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目标。

3、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体现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整体结构上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留下了空间,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有趣的小实验和低成本实验的引入,这不仅让学生们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让他们经历一些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由此看出,物理新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现代科学知识发展的日新月异,教师不可能在学校教育时间里,把物理学的事实和原理都传授给学生.但是让学生理解了科学的过程,就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依靠自己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三、新课改物理教学中的反思案例

新课改前,我校积极地提倡“启发式”教学,坚决地废除“满堂灌”,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学习成绩的提高只能代表学生“获得到了更多的知识”,意味着这批学生将来会比较顺利地步入重点大学的殿堂。但是这些学生离开学校、离开了老师的怀抱,究竟有多大的能耐?他们能否在人类高科技的激烈

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的教育真的成功了吗?真的无可挑剔了吗?笔者经过反复的学习和论证,深深地体会到,教学成绩只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这一维目标。让学生动起来,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这才是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如何由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进发呢?笔者作了大量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下面就以“原子物理”的教学为例,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在“原子核式结构”的教学中,过去是教师引入新课,如电子的发现使科学家想到原子的结构问题,因为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是中性的,正负电将如何分布呢?著名科学家汤姆生提出了诱人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这个模型是否正确呢?接着教师呈现出几个重点问题:什么国家的哪位科学家做了一个什么实验,得出了何结论?这个结论与“葡萄干布丁”模型是否相符?为了解释这个现象,科学家提出了原子的模型是怎样的?用这个模型又如何成功地解释了实验现象?……诚言这种授课方式,比起传统的“满堂灌”优越了许多。但同新课标要求的教会学生用科学家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相差甚远。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教师先将学生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教师提出问题: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是否正确呢?假如你是科学家,你如何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然后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大家各抒已见,热闹空前,有的小组提出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但立即受到这样的反对,当时有电子显微镜吗?有的小组提出做实验,但不能拿出具体可行的实验方案,大家激烈地讨论了许多分钟后,终于有同学提出用极细的子弹打击物体中的原子,从而探讨原子内部的结构。教师欣喜地表示,这是个了不起的主意。同时启发学生,探索物质的内部结构通常采用黑箱原理,就是先向黑箱输入某些信息,看它的反馈信息,从而对黑箱的内部结构作出推理。教师进一步引导:极细的“子弹”如何获得呢?“子弹”如果能“带电”,我们就能根据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如何获得“极细的、带电的”子弹呢?让我们来看科学家是如何探究的吧。同学们兴趣十足,这时再引导学生看课本及动画“α粒子散射实验”。最后教师同学生一起得出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究中,科学家的思维是:提出问题(电子的发现导出了原子正负电荷如何分布的问题)、作出猜想(汤姆生的原子模型)、设计实验并做实验(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获取数据(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作大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分析论证(汤姆和的原子模型站不住脚,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交流评估等。最后教师因势利导地鼓励同学们,有些同学很有创意,他们对生活的用品稍作改动就成了方便实用的新型工具,这些同学就是善于用科学家的思维来探究问题。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界仍有很多问题未得到解决,同学们要奇思异想,敢于质疑,大胆猜想,大胆实验,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为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做出自己的贡献。

笔者在整个原子物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都一直在灌输科学探究的思想,从汤姆生电子的发现,到卢瑟福核式结构的提出;从核式结构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到玻尔的原子模型,到量子论的“电子云”……,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手段,体现当时科学发展的历程。让学生生动体会到粒子世界的奇妙和微小,体现攀登科学高峰的艰辛与喜悦。枯燥抽象的原子物理学,变成了一个生动活泼、曲折动人的原子结构发现的故事,变成了提高科学探究素养的乐园。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但学到了新的知识,更重要的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物理学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物理定律的发现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够精心策划好每节课,适时地渗透科学探究的理念,就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这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这正是新课教的初衷和目标。

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的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反思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四、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要丰富物理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要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

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做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

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物理教学反思11

课堂上动员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宽松的复习活动中去。这时,学生们看、想、说相结合,对自己产生的问题或同学们所提出的若干问题会比教师直接提出的问题感兴趣。此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同学围坐在一起,商讨问题,各抒己见,各显神通,共同探究。这样,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中求索、在参与中发展。其间,浅显的问题同学们合作探究、互相帮助解决,这里关键的是指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归纳,如把最主要的内容摘录下来,编写成复习提纲,编成练习题或编成问题的形式,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不再是分散孤立的,加深了理解,又便于记忆。学生在编写提纲、练习题或问题的过程中,抽象、概括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学生结合具体例证,对于重要知识加以说明或进行编题训练、一题多解的训练,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我们将怎样反思复习过程和展示我们的复习结果?

复习告一段落,结束前让学生回忆复习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已经掌握了,怎样掌握的,还存在哪些问题,可以用什么方式展示自己的复习成果。这样学生不但将学到的知识有条不紊地储入到“知识库”,而且培养了探究精神,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增加了合作精神,促进反思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加强。

各个复习程序中,教师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尽量创设“协商”情景,创设“问题”情景,创设“合作探究”情景,力求每堂课从复习目标、复习内容到复习方法,师生能共同商量,统一意见,力求形成这样的复习课课堂结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一个,而是几十个,评价与反馈也不再限于教师,而是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纵向、横向的多元反馈评价网络,每个学生都成了复习的主人。

既要保证合格率,又要避免因刺激过程多、过强而引起的心理烦躁或产生逆反心理现象的发生。

由于学困生与一般学生之间无论是在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还是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存在差异,因此学困生能不能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知识梳理、问题研究等成了复习课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调动数学学困生参与复习课的积极性,我们常常把补差工作放在课堂教学之前,变“亡羊补牢”为“防患于未然”。既课前将一部分学困生找来,找一些有关下堂复习课的话题,同他们聊聊、议议,相机给他们补补差。这样课堂上他们就能和一般的同学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复习、探究,获得成功的机会将大大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将得以体现。

物理教学反思12

今天上了一节校内课题研究展示课,讲的是九年级总复习第八章电功率的单元复习。电功率是初中物理重难点章节之一,由于本章内容较多,共由六节内容组成,所以我今天的复习内容侧重电能和电功率的复习。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及时总结。

课前给学生发了复习指导案,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呈现,包含一些填空,公式等,让学生自己看书复习基本知识。但从上课学生的表现来看,自主复习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一些概念、物理意义、公式等还是不能准确熟练的表达出来。所以上课时,在重难点解析时占用的时间较长,对学生的薄弱之处又进行了强调和梳理。由此,在后面的做题时间就相对的少了些,没有完成预设的习题。

本节课的优点在于:

一、整节课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来复习讨论问题,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所有的知识点和练习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与点评,让学生明白自己解题的对错,问题出在哪里。

三、练习题大都集中了这几年的中考题的题型,让学生明白中考的考试方向。

四、本节课始终贯彻“先学”、“后教”、“做中学”的有效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理念。

物理教学反思13

本节课为《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复习课,教学目标是掌握动能概念,理解动能定理,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熟练应用。

本节课从教学设计上来说,提问问题设计语言不巧妙,意图不明确,会使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与自己备课时没有认真思考提问语言,想着直来直去的提问或者直接提问学生最明白,而实际上是恰恰相反,提问一个问题之前最好能做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或给学生以适当的提示,这样应该会好点。在概念的梳理上,应做到更加简练,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在例题的选择上,应追求对例题讲解透彻,从一个问题中可以引申多个问题,或者增加变式,引发学生全方位思考,从而理解透彻,而不是追求多而不精。一节课要想让人留下深刻印象,需要有亮点,在复习课中对典型例题浓墨重彩,是让课出彩的一种方法。比如最后的一个例题,是一个很好的动态生成资源,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可在此题上多加设计。另外要注重学生思维力度,合力设置问题,为学生铺设好台阶,加深学生理解。

在教学模式上,复习课宜采用导练的方式。与学生点对点的互动起到的效果较差,一个学生回答时,其余学生会显得无所事事。宜采用学生相互补充相互评价的方法,让整个课堂有紧迫感。

物理教学反思14

21世纪的教师,是要在每一节课中都得到创造的满足,发现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欢愉;教师不仅是付出,更是生命价值和意义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和延伸。所以现在的教师的职责不是越来越多的追求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激励创造。为了适应新课表,教师的角色至少要发生这样的变化:由传授者转化为研究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实践者转化为研究者。职业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成为反思型的教师,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反思研究者,才能成为教学改革的主动参与者和很好的适应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成功的经验行为,还要有理性的思考,应全面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完善自己的教育实践。

教师反思的内容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上,反思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情景中的技术和技能的有效性。第二层面上,教师应该批判性的反思分析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切行为的合理性,分析解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三个层面上,教师要将课堂与更广阔的社会联系起来。我们首先是在第一个层面上进行了实践,实践中我们可以把一节课的反思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教学前的反思,第二是教学中的反思,第三是教学后的反思。下面联系我在实施反思教学的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结合《功的原理》这堂公开课进行一下交流。

教学前的反思: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功的原理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应用到的知识较多,承前接简单机械、功的有关概念和计算,启后为后面的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打下基础埋下伏笔。因而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理解功的原理及其成立条件;(2)能力目标:会用实验经验功的原理,会用功的原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3)情感目标: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2、对教学方法的反思: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单凭教师用语言进行讲授不容易让大多数学生明白,因而我考虑用实验来突破这个难点。(1)考虑增加实验:课本中仅用杠杆和动滑轮两个演示实验进行教学,经过反思我觉得功的原理作为一个普遍的物理规律,只用两个实验是不足以说明它的普遍性的,因此我考虑增加实验。反思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可以增加的实验有:定滑轮和滑轮组。但又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最后决定增加滑轮组这个实验。(2)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决定增加实验后又思考:三个实验若都是演示实验,说服力上也可能有问题,不如让学生亲自对手去做。回想学生学习动滑轮和滑轮组时都曾经亲自对手做过这两个实验,知识和操作上的基础都较好,因而改为学生实验问题不大。(3)对学生的具体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考虑到毕竟是一个新的实验,学生测量的部位和操作技巧可能都有问题,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并减少学生走弯路的可能性,我想应该有一个演示实验:杠杆不省功。为了学生看清所测量的部位,可用投影和教学录像片进行精确的指导。(4)实验简化:上述实验若严格来证明功的原理理论上必须测量力的大小,但如果测量力的大小,实验结果因为额外功的缘故必然不准,不能得出功的原理,但前面已经学过杠杆、动滑轮、滑轮组等的省力规律,因而实验中的力可以不测,并且可以节约实验时间。

3、对教学资源的反思:通过对实验方法的反思后,下一步要解决的就是教学资源的问题。教学中涉及到的实验器材实验室中都可以准备好:铁架台29个,滑轮29对,细线29条(长约60cm),刻度尺29只,钩码29盒。此外,电视机、放像机、动画录像需要提前准备好,投影片需要提前制好:其中要突出实验中要测量的两个距离的部位:手移动的距离s和物体移动的距离h。

4、对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的反思:为了使课程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需要提前对教学思路进行设计:根据以上的分析,决定采用“实验探究、诱导发现”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演示引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应用结论、反思深化,强化练习、评价反馈。

教学中的反思:

1、在口述教学目标的时候发现能力目标少写了一半,口述时加上。

2、调节投影仪时技术不够熟练,不能一次判断准确调节方向,浪费时间。

教学后的反思:

1、课程开始的时候,有些紧张,从提问到转入新课的的衔接上有些生硬。

2、指导学生实验时,自以为装备工作做的比较细致,因而觉得无事可做,对学生的实验现场指导上不够积极主动,结果有个别小组在连接完滑轮组后测量的部位不准,影响到了实验的结果。

物理教学反思15

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本事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以往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忙,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异常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构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很多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经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仅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主角。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主角,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供给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教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能够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异常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供给很多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采用。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我的计算机水平,异常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梦想实验法(如伽利略的关于力和运动的梦想实验),控制变量法(如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数学归纳法(如牛顿第三定律)等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必须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本事。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7 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