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爬山虎的脚教案 |
范文 | 爬山虎的脚教案3篇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案3篇,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爬山虎的脚教案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六、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爬山虎的脚教案2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圣陶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二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背诵2~3自然段。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 四、教具准备: 1、爬山虎实物展示。 2、学生准备水彩笔及白纸一张。 3、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八张。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实物,你在哪儿见过?爬山虎是一种植物,一般的植物都是怎么组成的?(由根、茎、叶组成,可爬山虎还有脚,觉得奇怪吗?) 学了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么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课件出示)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世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初读检查 1、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找一找课文中那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检查交流: 1、开火车读,齐读词语。(课件)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随机理解“叶柄”、“重叠” 2、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3——5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呢?(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生长的位置和叶子。) 3、小结:作者按顺序先写 再写 最后写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作者在哪儿看到了爬山虎? 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都在墙上) 2、教师小结:作者这样写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其实爬山虎还可以长在岩石上。 3、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4、再读第一自然段。 四、讲读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2、小组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3、品味语言。随机理解:新鲜、舒服、均匀、拂过、漾起等词语。 新鲜指爬山虎的叶子绿得醒目,叶子生长旺盛,充满生机。 舒服指看上去会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当你心情烦躁的时候,看一看爬山虎,会觉得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当你悲伤的时候,看着它心情会舒畅。当你疲惫的时候看到它会觉得神清气爽。 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这句话写出了爬山虎的动态美。我们一般描写植物只会写植物的静态,而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动态也写得惟妙惟肖,值得我们借鉴。 区别“荡起”与“漾起”的含义。 5、指名朗读,要求读出对爬山虎叶子的赞美之情。 6、练习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 )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 )起来的,也不留(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7.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出示课件,读相关句子。 交流讨论:生长位置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脚的样子:枝状的——指六七根细丝构成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指每根细丝的样子。 脚的颜色——嫩红的。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茎上添画叶子和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的语言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4、再次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的脚作者却描写得那么细腻,这都是因为作者在仔细的观察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指导写作方法。我们不了解爬山虎的脚,但是看见过蜗牛的触角,即使没有看见过蜗牛的触角,你也能想象得出龙的爪子,所以说采用比喻的写法能让我们对描写的事物了解得更加具体、形象。那么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呢?它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爬山虎的脚教案3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自渎课文,重点学习本课第1、2段。 (3)学习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然后学习如何去观察一个事物。 (4)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然后那有没有会爬墙的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会爬墙的植物。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解疑,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生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2、可见出示本课生字,生词,学生读,师纠正 3、读课文,找出课文的哪几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4、教师讲解本课体裁——说明文。 三、讲读课文。 1、课文的1、2自然段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A、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写什么? B、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C、齐读思考:你能从这两句话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2、讲读第2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B、这一段共有几句话?然后每句话写什么? C、叶子颜色的美表现在哪里? D、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3、导读。 A、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 B、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颜色很美。 C、爬山虎的叶子长的很整齐。 D、爬山虎的叶子的很均匀。 E、当风吹过,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4、理解:拂漾 5、齐读课文,个别读 6、归纳短意。 四、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小结,准备下课。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