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范文 |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上学期间,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一、基本概念 1、质点 2、 参考系 3、坐标系 4、时刻和时间间隔 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6、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 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 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 8、加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定义:(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 二、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 1、x—t图象(即位移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三、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 2、纸带分析; (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 (3)、可计算出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基本关系式v=v0+at x=v0t+1/2at2 v2-vo2=2ax v=x/t=(v0+v)/2 二、推论 1、 vt/2=v=(v0+v)/2 2、vx/2= 3、△x=at2 { xm-xn=(m-n)at2} 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 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 (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2)、求解运动学问题时一般都有多种解法,并探求最佳解法。 三、两种运动特例 (1)、自由落体运动:v0=0 a=g v=gt h=1/2gt2 v2=2gh (2)、竖直上抛运动;v0=0 a=-g 四、关于追及与相遇问题 1、寻找三个关系: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两物体速度相等是两物体有最大或最小距离的临界条件。 2、处理方法:物理法,数学法,图象法。 五、理解伽俐略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一、三种常见的力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弹力 (1)、形变、弹性形变、定义等。 (2)、产生条件: (3)、拉力、支持力、压力。(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 (4)、弹簧的弹力的大小和方向,胡克定律F=kx (5)、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 3、摩擦力 (1)、静摩擦力: ①产生条件 ②方向判断 ③大小要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2)滑动摩擦力: ①产生条件 ②方向判断 ③大小:f=uN。也可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3)、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摩擦力。 二、力的合成 1、定义:由分力求合力的过程。 2、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求合力的方法 ①作图法(用刻度尺和量角器) ②计算法(通常是利用直角三角形) 2、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三、力的分解 1、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2、分解原则:按照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即已知两分力的方向) 3、把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 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解是唯一的) ②、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解是唯一的) (注意:通过作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判断) 4、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三、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或“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揭示物体不受力或合力为零的情形) 2、两个概念:①、力 ②、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 二、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表述) 2、公式:F合=ma 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要点: ①式中F是物体所受的一切外力的合力。 ②矢量性 ③瞬时性 ④独立性 ⑤相对性 三、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1、内容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①等值、反向、共线、异点 ②瞬时对应 ③性质相同 ④各自产生其作用效果 3、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异同点 四、力学单位制 1、力学基本物理量:长度(l)质量(m)时间(t) 力学基本单位:米(m)千克(kg)秒(s) 2、应用:用单位判断结果表达式,能肯定错误(但不能肯定正确) 五、动力学的两类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v0 v t x )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F合或某个分力)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1)明确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情况分析,画出受力示意图。 (3)建立直角坐标系,以初速度的方向或运动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与正方向相反的力为负。在Y轴和X轴分别列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 (4)解方程时,所有物理量都应统一单位,一般统一为国际单位。 4、分析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1)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联系的桥梁——加速度。 (2)分析流程图 六、平衡状态、平衡条件、推论 1、处理方法:解三角形法(合成法、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封闭三角形法)和正交分解法 2、若物体受三力平衡,封闭三角形法最简捷。若物体受四力或四力以上平衡,用正交分解法 七、超重和失重 1、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2、超重指加速度向上(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超了ma;失重指加速度向下(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失ma。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重力及其相互作用 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变; ②改变运动状态。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用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二、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 ①接触; 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滑动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 2、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G)成正比。即:f=μN 4、μ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0<μ<1。 5、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6、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弹力),相对运动/趋势。 7、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9、计算: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研究静摩擦力 1、当物体具有相对滑动趋势时,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这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限度,这个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 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外部受力情况决定,与正压力无关,平衡时总与切面外力平衡。0≤F=f0≤fm 5、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m=μ0·N(μ≤μ0) 6、静摩擦有无的判断:概念法(相对运动趋势);二力平衡法;牛顿运动定律法;假设法(假设没有静摩擦)。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1、力和力的图示 2、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3、力能力物体发生形变 4、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施力物体 (2)受力物体 (3)力产生一对力 5、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6、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受的力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几何对称中心质量分布不均匀,由质量分布决定重心质量分部均匀,由形状决定重心 7、四种基本作用 (1)万有引力 (2)电磁相互作用 (3)强相互作用 (4)弱相互作用 二、弹力 1、性质:接触力 2、弹性形变:当外力撤去后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 3、弹力产生条件 (1)挤压 (2)发生弹性形变 4、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5、常见弹力 (1)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 (2)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物体 (3)拉力:沿绳子收缩方向 (4)弹簧弹力方向:可短可长沿弹簧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6、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F=kx k劲度系数N/mx伸长量 三、摩擦力产生条件: 1、两个物体接触且粗糙 2、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产生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0≤f≤Fmax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有相对滑动大小:f=μN N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弹力N可能等于G μ动摩擦因系数没有单位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等效替代 力的合成:求与两个力或多个力效果相同的一个力 求合力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是以两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角线长度即合力的大小,方向即合力的方向)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1、合力可以比分力大,也可以比分力小 2、夹角θ一定,θ为锐角,两分力增大,合力就增大 3、当两个分力大小一定,夹角增大,合力就增大,夹角增大,合力就减小(0<θ<π) 4、合力最大值F=F1+F2最小值F=|F1-F2|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替代F的两个力原则:分力与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本质: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找分力的方法: 1、确定合力的作用效果 2、形变效果 3、由分力,合力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连接 4、作图或计算(计算方法:余弦定理) 五、受力分析步骤和方法 1.步骤 (1)研究对象:受力物体 (2)隔离开受力物体 (3)顺序: ①场力(重力,电磁力......) ②弹力: 绳子拉力沿绳子方向 轻弹簧压缩或伸长与形变方向相反轻杆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面与面接触优先垂直于面的 ③摩擦力 静摩擦力方向 求2.假设 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滑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速度相反 ④其它力(题中已知力) (4)检验是否有施力物体 六、摩擦力分析静摩擦力分析 1、条件 ①接触且粗糙 ②相对运动趋势 2、大小0≤f≤Fmax 3、方法: ①假设法 ②平衡法滑动摩擦力分析 1、接触时粗糙 2、相对滑动 七、补充结论 1.斜面倾角θ 动摩擦因系数μ=tanθ物体在斜面上匀速下滑 μ>tanθ物体保持静止μ<tanθ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 2.三力合力最小值 若构成一个三角形则合力为0若不能则F=Fmax-(F1+F2)三力最大值三个力相加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基本要求: 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掌握静摩擦力的值及变化范围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4、会运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5、知道动摩擦因数无单位,了解动摩擦因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6、能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1、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1)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难看出,判断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关键是判断“相对运动的方向”、要做到这一点不是很难,因为物体的运动是比较直观的,但千万不要认为“相对运动的方向”是物体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方向,这是初学者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所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的运动方向、例如,你在运动的汽车上推动箱子时,箱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箱子相对于汽车的运动方向相反 (2)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当然这里的关键也是判断“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而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又难以判断,这就使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成为一个难点、同学们可以采用下列方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①用假设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我们可以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判断物体将向哪滑动,从而确定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进而判断出静摩擦力的方向、②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摩擦力大小的确定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遵循关系式F=μFN,式中的FN是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称为正压力(垂直于接触面的力),性质上属于弹力,它不是物体的重力,许多情况下需结合物体的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式中的μ为动摩擦因数,它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两物体间的正压力及是否发生相对滑动无关,μ没有单位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与物体的运动性质无关,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只要出现相对滑动,滑动摩擦力恒为F=μFN (2)静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推力的增大而增大,所以静摩擦力的大小由外部因素决定,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来确定其大小、目前可根据初中二力平衡知识求解静摩擦力、当人的水平推力增大到某一值时,物体就要滑动,此时静摩擦力达到值,我们把它叫做静摩擦力(Fm)、故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是0 3、正确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效果 (1)两物体间产生摩擦力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①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粗糙; ②两物体间存在弹力; ③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因此,若两物体间有弹力产生,不一定产生摩擦力,但若两个物体间有摩擦力产生必有弹力产生 (2)静摩擦力中的“静”指的是相对静止,滑动摩擦力中的“滑动”指的也是相对滑动,其中应以摩擦力的施力物体为参考系、静摩擦力产生在相对静止(有相对运动趋势)的两物体间,但这两个物体不一定静止,它们可能一起运动,所以,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滑动摩擦力产生在相对滑动的两物体之间,但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可能是静止的 (3)在两种摩擦力的定义中都出现了“阻碍”一词,所以有些同学就认为,摩擦力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其实不然,摩擦力的方向只是与相对施力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阻碍的只是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的运动,对于物体的实际运动(通常以地面作为参考系),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例如:人跑步时地面给人的摩擦力就是动力;传送带上的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向上运动时,摩擦力也是动力 压强知识 1、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1 g/ cm3 2、 1m3水的质量是1t,1cm3水的质量是1g。 3、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4、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5、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6、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7、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 ①同一液体 ②液体静止 8、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9、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10、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2、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浮、悬浮、沉底。 13、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重力 14、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排= V物 15、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电动势的方向知识点 电动势的方向可以通过楞次定律来判定。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指出:感应电流的磁场要阻碍原磁通的变化。对于动生电动势,同学们也可用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也就找出了感应电动势的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楞次定律的应用更广,其核心在”阻碍”二字上。 (1)E=n_ΔΦ/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sinA(切割磁感线运动)E=BLV中的v和L不可以和磁感线平行,但可以不和磁感线垂直,其中sinA为v或L与磁感线的夹角。{L:有效长度(m)} (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其中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学中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它显示了电、磁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对其本质的深入研究所揭示的电、磁场之间的联系,对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电磁感应现象在电工技术、电技术以及电磁测量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