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范文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知识摘要 1.天体和天体系统 2.天体类型及特征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知识结构 一、 宇宙 1、天体:概念和类型 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 二、太阳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A光球层:太阳黑子 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 C日冕层:太阳风 (2) 对地球的影响 A 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B 磁暴和极光 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 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 (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知识摘要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 (2)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 (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2、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2)产生时差: 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 (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知识摘要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知识结构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 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 (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2)度数:目前是23°26′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 第二章 知识摘要 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 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 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1、岩石圈的结构: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都是由岩石组成。 2、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构造、化石(仅沉积岩中有);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 (1)突破口----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岩浆岩。 (2)环节名称: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外力作用---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重熔再生---岩浆 4、地质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5、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板块相撞,大陆--大陆:山脉 大陆--大洋:大陆上形成山脉或岛屿,大洋处形成海沟。 板块张裂,裂谷、大洋中脊(海岭)。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中脊 重要例子: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地中海逐渐缩小)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东亚岛弧链、马里亚纳海沟: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落基山: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安第斯山: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 6、概念辨析: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断层 地貌、地表形态:山岭、谷地 7、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峡谷、瀑布、河流上游V形河道。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沟谷发育 流水沉积:冲积扇(山前);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入海口) 8、风力作用: 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新疆魔鬼城 风积地貌: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成因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地壳物质的循环 沉积岩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4 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2、分类: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 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 (一)昼夜交替 1.(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二)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 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三)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 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四)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⑴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6 1.抓“概念”重“消化”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3.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向)、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如,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所处地形区、农业基础、原料来源、历史因素、技术力量等方面综合评估。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水蚀、风蚀,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恢复。这一恶性循环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足以证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内在联系性。 4.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每一区、一地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就是同一区域内部也不会一模一样。 如:为什么欧洲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却没有?为什么亚洲季风盛行而欧洲却没有形成?这一问题要从海陆位置、气压差异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上去思考,也只有从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这类“个性”问题还有很多,如:为什么地处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为什么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为什么纬度较高的吐鲁番盆地成为全国夏季温度的地方? 5.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6.抓“一般”推“特殊” 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可推知个别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从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图上,可找出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知,英国、法国西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智利西部南纬40°—60°的地带,同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7.抓住“对比”找“异同” 用比较法学习地理是一种常见而且有明显效果的方法。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的内容可多可少。即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既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横向比较;既可对同类事象比较,又可对相关而不同的事象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8.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从各种考卷中,发现仍有不少学生计算不过关,因粗心大意或基础太差,失误很多,影响成绩。 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运算能力,要作以下分类练习: (1)比例尺与图距、实距换算。 (2)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3)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垂直气温的计算。 (5)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昼夜长短的计算。 (8)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等。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的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9.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现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培养查阅、填画地图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学生会勾画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4)对于老师来说,讲课时要做到边讲边画。 10.抓“新知”拓“视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 (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这些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灵活掌握地理知识很有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7 1.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的判读 ①根据地区判读:发达国家、韩国、新加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低低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高低高);个别经济极为落后的地区(原始部落)为原始型(高高低)。同一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或城市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影响,人口再生产类型也有所不同。 ②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判读:通常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1%,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传统型;低于1%或为负值,为现代型。 ③根据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判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形状为“下宽上窄”,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传统型;“上宽下窄”则为现代型。 (2)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 ①原始型:出生率高,能满足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死亡率高,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 ②传统型:劳动力充足,促进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加大经济、就业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加剧贫困,引发资源、环境、社会问题。 ③现代型:利于社会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兵源短缺,导致人口老龄化,社会负担加重。 注意: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始型到传统型的转变是通过死亡率的下降实现的;传统型到现代型是通过出生率的下降实现的。 (2)人口增长模式和人口增长:原始型人口增长缓慢,传统型人口增长迅速,过渡型人口增长速度减缓,现代型人口缓慢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 2.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①环境问题: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物种减少等。 ②社会问题:医疗、教育、交通、居住、就业困难,粮食匮乏,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等等。 ③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人口老龄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①对社会: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国防兵力不足。 ②对个人:养老负担加重,精神孤独,老人保障不够。 ③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