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一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
范文 | 初一生物教学工作计划10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一起对今后的学习做个计划吧。你所接触过的计划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生物教学工作计划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篇1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现有学习情况(基础技能、能力发展等)分析: 通过上期的生物教学,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有较大的改善,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对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其中有一批学习较优秀的学生,需要加强指导和培训,可望取得突出的成绩。但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后进面还较大,实验和学习的习惯较差,应对这些学生多关心、多指导、多督促,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抓紧教学落实,力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本期教材内容(学科知识体系、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新的课改要求与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本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从第一章、人的由来” 到 “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共七章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其中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教学重点和难点;而第四章和第五章是生物学内容是社会讨论和考试的热点。通过教学改革落实“双基”,发展能力,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和观念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课程的学习,要求达到以下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5)初步获得生物圈中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知识。 (6)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生理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7)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8)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方法及其措施 1、认真分析了解学生情况,熟悉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拟订教学计划。 2、采用多种措施,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多实施生活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生物,主动地学习生物。 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好实验课。课前教师要自己先做一次,熟悉实验操作,课上认真指导学生操作。使学生通过实验来体验探究过程,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4、上好探究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课,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5、对学生严格要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后认真复习总结,有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提出马上解决,争取把当天学习的知识消化,布置的作业及时认真完成。 6、每一章测验一次,随时关注、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7、期中、期末认真组织学生复习,争取在考试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取得好成绩。 8、在教学过程中,至少做一次教学质量调查,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 六、教学进度及内容安排 第四单元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2课时 第二节 人三生殖 2课时 第三节 青春期 1课时 第四节 计划生育 1课时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2课时 第二节 消化与吸收 2课时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 1课时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课时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2课时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2课时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2课时 第三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2课时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2课时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1课时 第五章 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1课时 第二节 人粪尿的处理 1课时 第六章 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2课时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2课时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2课时 第四节 激素调节 1课时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1课时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2课时 第三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1课时 初一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篇2一、教学知识要点和教学目标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是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本套教科书在教学资料的处理上,是以生态学为主线,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同时渗透了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的教育,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还注重对学生潜力的培养,构建了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潜力体系,强调对学生的观察、操作、探究、思维和应用等潜力的培养。具体资料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认识生命,那里总括地介绍了生命的世界里有形形色色的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也简要的介绍了生物学的来历和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第二单元是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单元具体介绍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和细胞透过分裂而增殖。同时用实验和演示的方法介绍了细胞分化构成组织,验证了生物体由器官和系统组成。这两单元资料不多,具有综合性,但务必要慎重对待,个性是要介绍本学科的重要性,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要讲究方式方法,使同学们一下子进入学习生物学状态,而且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第三单元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本单元的资料较多,分三部份:第一部份是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它具体详细的介绍了绿色植物是怎样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作用、蒸腾作用和运输作用。这 部份是本单元的教学的难点。也是、本教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多运用生活实例,让同学们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学。第二部份是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在这儿告诉我们了种子萌发构成幼苗、营养器官的生长和生殖器官的生长。第三部份是绿色植物与生物圈,这部份是需要同学们多看课外资料,多观察生活环境,明确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到为什么要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城市。 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关注大多数学生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在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不是只关注将来有期望成为生物学家的少数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最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但同时也要注意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留有空间。所以在全书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潜力安排他们参与科学探究过程,并鼓励同学之间合作交流。 二、教学措施及教学方法 在教法方面,课前充分备好课,包括教材、教参、相关教具及学生上节说学习状况。上课严肃纪律,首先自己不迟到,不早退,也不拖堂;上课有教学目标,突出教这重点,引导学生攻破难点。维持学生课堂秩序,持续大部分同学进入学习状态。适当活跃课堂气氛,让部分同学能对本科产生浓厚兴趣。在学法方面注意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生物知识。例如:可布置课外做实验、观察、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但提高了潜力,也获得了知识。同时注重训炼学生的自学潜力,使他们能利用现有资源:教科书、课外书、网络资源获生物学知识。还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给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的课题题目就是:校园绿化设计方案。本学科运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多种教学方式,提倡以探究为核心的主动学习方式是本学科的教学改革研究主题。探究是生物学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学教学就应在必须程度上体现生物学的这一特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他们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科学的特点,获取知识和潜力,构成科学态度,本教材在每个单元中根据教学资料设计了不同选题的探究活动,本人就根据本校的实际条件,向学生带给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对 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认真的观察、记录、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寻找相关信息、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收集数据、做出解释,并与他们协作和交流,探究性学习活动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但不应成为唯一的教学方式。所以本人在教学中会运用多样化的教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资料,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到达课程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本人根据教材资料、要求不同,计划采用以下教学方式:讲授与演示、模型制作,小组讨论、主角游戏等。另外本人将与其他老师结对子,进行互帮互助,使教学工作得到更大的进步。 三、布置作业和单元测试 配合教学进度按时完成教材课后设计的作业,及《名校学案》作业,可适当提示、辅导,每教完一章要求学生上交作业(《名校学案》)进行批改,并进行讲评。可不需要另外布置作业,以减轻学生负担。期中、期末之前各进行1次单元考试,第10周要进行期中复习。期中考试题不能出得太难,让好学的学生有较好的成绩。期末统考前要留有充分的复习时间。 四、课外兴趣活动 为了加深和巩固本学科的知识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和倡导学生勘察本校园绿化状况,画出示意图,收集资料绘出设计校园绿化方案示意图。平时注意收集好作品,配合学校进行优秀作品展。 初一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篇3知识目标 1、了解的概念和用茎繁殖的主要方法; 2、了解嫁接的意义; 3、了解组织培养的意义、原理和在实践上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植物操作的实习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组织培养技术所取得的成果及其应用实例,增强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继续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嫁接的概念、方法和意义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从茎繁殖的种类看:嫁接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但是,和其它两种比较(压条、扦插)操作起来较复杂,技术性相对较强。 从嫁接的意义上看:嫁接又是果树栽培上一种广泛运用的方法。它能使一些通过种子繁殖不能保持亲本的优良品质的植物,利用嫁接而保持下去。还可以通过嫁接提高植物的抗寒力、抗旱力和抗病虫害的能力,此外通过嫁接还可以改善果实的品质。所以说:嫁接的技术在农村是有用武之地的。 2、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和意义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从概念上讲,组织培养指的是:在人工配制的营养物上(培养基)、在无菌的条件下,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这种技术虽然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研究,但真正成熟和大规模发展及利用还是近几十年的事。它是植物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植物生物技术的组成部分。 从原理上讲: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离体情况下,培养植物体上的一个体细胞使其生长发育成为一株完整的植物体。 从意义上讲:组织培养可以广泛的应用在:植物学基础理论研究、植物快速繁殖、植物品种改良和细胞大量培养上。 3、理解“细胞的全能性”和准备的教具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学生一般认为: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都是由种子发育而来的。而植物体上的一个细胞在特定的环境中也能培养出一株植物体,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教师要设法使学生能够明白:植物体上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含有全部的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下,这些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产生完整的植株。 教法建议 本节课的重点,不是要求学生学会的具体技术,而是把与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联系起来。例如,扦插时为什么要选择健壮的枝条?这可以联系有机物的贮藏。 关于扦插的直观教具,可以提前剪取健壮的月季、天竺葵等的枝条,将枝条的下部浸在清水里,在温暖向阳的条件下,不久就在枝条下部长出不定根,上课时可以展示长有不定根的枝条。 关于嫁接的直观教具,可以提前对红梅、碧桃、菊花等进行嫁接,上课时展示嫁接成活的植物体。 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本章还安排了一节实习。为了便于上好实习课,也可以指导学生用番茄、菊花以及仙人掌科的植物等进行操作练习。 关于组织培养,最好在课前收集一些图片资料,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组织培养具有多项用途,千万不能让学生得出片面的结论,以为组织培养只是一项用来进行的先进技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嫁接的概念、方式和意义;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和在生产实践上的意义。 难点:通过演示实物或直观教具,让学生增加对和组织培养的感性认识。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观察相结合。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录像介绍让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了解,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提出问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绿色开花植物是靠种子来繁殖的。那么,你能举出不靠种子繁殖的例子吗?”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引入新课题:植物体依靠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的繁殖,称为。 二、讲授新课: (一)用茎繁殖: 播放录像:介绍扦插、嫁接、压条的具体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讲解三种的特点。 提出问题:你认为这种的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 总结:用可以保持植物体的优良特性,加速繁殖的速度。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讲解: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即:任何一个植物细胞内都含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下,这些遗传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或组织)产生出完整的植株。 播放录像:介绍组织培养的过程。 讲解:>组织培养是指:在人工培养基上,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 提问:你认为组织培养的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利用组织培养,快速、大量地生产有经济价值试管苗,移入苗圃栽培,供应市场需要。 2、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工厂化育苗。 3、大量生产无毒苗,改善苗木的质量,提高经济产量。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一、用茎繁殖: 1、扦插 2、嫁接 3、压条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探究活动 植物部分器官的生根 用一花盆装入潮湿的沙子,并放在阴凉处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另外要保持沙子的湿润,你可以在沙子中栽上下面的任何一种植株: (1)各种球茎; (2)切一段秋海棠或天竺葵埋于沙中; (3)切下一块甘蔗茎埋于沙中; (4)一段竹子,把节埋在沙里; (5)胡萝卜、小萝卜和甜菜每样都要带些根; (6)一个洋葱头; (7)一段鸢尾属植物的茎; (8)含有芽眼的土豆块; (9)一根柳枝等。 观察根的生长情况。 初一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篇4教材分析 前面一章已经介绍了细胞的基本结构,本章将围绕细胞是构成生物体功能的基本单位,讲述细胞的生活。细胞作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具有与生物体相似的特征,这是生物体在不同水平上的一致性。从当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来看,从细胞水平认识生物活动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应该对细胞的生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研究细胞的生活还与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健康密切相关,对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与第一章相比,本章的内容也比较抽象,与学生的距离较远,教学难度也比较大。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见市里进行知识的迁移,教学方法尽量多样化,避免单纯讲授。对本章的要求达到教材介绍的程度即可,不要扩展、加深,在以后的相关的单元和章节中还会陆续介绍有关细胞的知识。 教学目标 1、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2、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3、认同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认同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物体内特定的物质。 教学重点: 1、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2、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教学难点: 1、说出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2、认同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认同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物体内特定的物质。 教学过程: 前面学过,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面我们就从细胞的层次来进一步理解生物,理解生命现象。 细胞作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具有与生物体相似的特征。我们的身体是由数不清的细胞构成的。在你不知不觉中,有些细胞在长大,有些细胞在变老,有些细胞在死去。细胞生活的每时每刻,都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世界是物质的,作为生物体基本单位的细胞也是由各种物质构成的,有哪些物质呢? 谈论话题: 1、吃苹果、西瓜时的口感; 2、推测这些水果中会含哪些物质:水、糖类 3、医院里用的生理盐水浓度为0.9﹪,这是为什么?无机盐 4、人的头发、指甲、蜘蛛网、鸟类羽毛是由什么构成的?蛋白质 鸡蛋、牛奶里含有大量蛋白质。 5、肥胖的人体内含有的什么物质多?脂肪 炒菜要用植物油。这都属于脂类。 这些都是组成细胞的物质,我们可以把它们进行分类:无机物和有机物。 师:有机的原意是有生命,无机就是无生命。早先,人们已知的有机物都从动植物等有机体中取得,所以把这类化合物叫做有机化合物。到19世纪20年代,科学家先后用无机物人工合成许多有机物,从而打破有机物只能从有机体中取得的观念。但是,由于历史和习惯的原因,人们仍然沿用有机物这个名称。 师: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 有机物:一般分子较大,含有碳元素,能燃烧 无机物:分子小,一般不含碳元素,不能燃烧 可见,细胞中含有多种物质。不同细胞中各种物质的含量会有所不同,但所有细胞的组成物质的种类却大致相同。 构成这些物质的基本原料,是地球上常见的化学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等,这些本来无生命的`物质在细胞中组合、转化、相互作用,就能够表现出神奇的生命现象。这说明,生命和非生命世界是统一的。 讨论: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那么细胞需要营养物质细胞吗? 2.细胞产生的废物会一直停留在细胞内吗? 3、为什么地瓜经过晾晒变成了地瓜干,吃地瓜干为什么会感到有甜味? 水分子通过细胞膜散失到空气中;糖类物质没有通过细胞膜到细胞外去; 学生讨论得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解释现象:糖醋蒜腌制的原理是什么? 共同看课本68页图,说出其中点和箭头分别表示什么? 不同的点表示不同的物质,箭头表示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向。 多媒体展示,人和其他物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能量。 总结:能量的形式:光能、化学能、热能等 思考:细胞要想维持正常活动需要能量吗?细胞内的能量如何转换? 师:能量有不同的形式。食物(有机物)中的能量属于化学能。阳光中的能量属于光能。物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属于热能。 蜡烛燃烧时,其中的化学能变成了光能和热能。 说明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那么细胞能不能进行能量的转变? 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植物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它能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叶绿体: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有机物中的能量,必须释放出来才能被细胞利用,那么有机物中能量如何释放? 无论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都含有线粒体,线粒体就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被称为是细胞的“动力车间”。线粒体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当做燃料,使这些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线粒体: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生物体所需要的能量 做当堂练习题。 人类的活动不仅需要物质和能量,还需要信息。公共汽车站的标牌告诉你乘车能到达的地方,天气预报提醒你出门是否要带雨伞,电视新闻告诉我们国内国际每天发生的事情,这就是信息。信息的传递需要载体,如书刊、报纸、电视、互联网、电话都是信息的载体。我们的生命始于一个小小的受精卵,由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现在的身体,也同样是因为受精卵内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是由父母传下来的,因而叫做遗传信息。那么,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细胞的什么部位呢? 学生分析讨论70页资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 得出: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提问: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呢? 教师解释: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NA(一种有机物)。DNA上有一些叫做基因的片段。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控制各种生命活动,并保持子代和亲代的相似。 总结:细胞核控制生物的遗传,是遗传信息库 板书设计: 一、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水 无机物无机盐 构成细胞糖类 的物质有机物脂类 蛋白质 核酸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三、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线粒体: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生物体所需要的能量 四、细胞核控制生物的遗传,是遗传信息库 初一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篇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根的功能和形态特点以及根系的类型。 2、知道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了解根的组成,培养学生对植物结构的观察能力和分辨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使学生建立起植物体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观点。 教材分析 1、根的组成和根系的概念及根系的种类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根的形态主要由根的组成决定。只有分清根的组成,才能理解根系分类的标准,才能更好地了解根系的特点。 (2)根系的概念作为教学重点,原因有二。其一:根系是指,一棵植物生有的所有根的总和。它包括植物地下部分的所有根,也包括地上部分的根,如气生根、不定根等。其二:根系在土壤中分布应该是很广泛的,所占的体积应超过地上部分的体积(实际往往受地下环境的影响,而没有达到应有的体积),至少应该是相同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根系的支持和吸收的作用。 (3)根系的种类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因为:根系的种类可做为植物分类的一个依据,了解这一依据,对认清植物的属性是有帮助的。 2、须根系与不定根的关系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从以往的教学经验看,学生往往容易把须根系误说成"须根",或认为须根系主要是由"须根"组成的。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说明:主要由茎基部节上产生大量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须根系。也可比喻为:须根系中的根彼此间几乎没有粗细之分(与直根系相比),外观似胡须,故称之为须根系。强调:植物的根主要有三类,即主根(由胚根发育而成的根)、侧根(长在主根上的根)、不定根(长在茎、叶上的根),没有"须根"。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根的组成;根系的概念及种类 难点:须根系与不定根的关系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知识相对来讲都比较抽象,所以可以通过不同根的实物,让学生直观的学习根的组成和根系的特性,分析根的生长特性,并利用探究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提问:种子萌发时,哪部分最先发育出来? 2、组织学生回答。 3、组织学生分析根的功能。 4、总结,引入新的课题。 根有固定植物于土中,并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无论什么形态的根,它们的作用基本相同。根为什么能吸收水和无机盐?根的结构是怎样的?要想弄清这些问题,就要先了解根的形态。 二、讲授新课: (一)根的形态: 1、组织学生观察课前准备好的根的实物样本,让学生认识主根、侧根和不定根的特征。 2、利用实物投影出示菜豆、小麦的根,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二类幼苗的根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 (2)二类幼苗的根主要是由什么种类的根组成的? 3、总结: (1)主根是由胚根生长发育而成的根;侧根是在主根生长到一定长度时,在主根上生出的许多的分枝根;在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的根为不定根。 (2)直根系:主根与侧根有明显的区别。 须根系:主要是由不定根组成。 (3)一般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单子叶植物的根系为须根系。可作为鉴别不同类型植物的依据之一。 (二)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 1、实物投影出示完整的根系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根系有向地生长的特性--向地性。根系地下分布的深度甚至可以超过地上主茎的高度。 2、提出问题:根系的这种特性与什么因素有关? 3、组织学生分析原因并设计有关探究根的生长与水的关系的实验。 4、讲解: 根除了具有向地性,还有向水性和向肥性。这样有利于根广泛的吸收营养物质。如果土壤中的水分、肥料不均匀,就会引起根系生长不均匀。所以在灌溉和施肥时,不仅要使水分和肥料在土壤中分布均匀,而且一次灌溉要浇透、施肥要深层,这样有利于根系的生长。 初一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篇6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能说出动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的共性和区别,知道观察动植物细胞的方法。 3、能说出细胞分裂和生长的大致过程及意义。 4、能够运用细胞分裂、生长的知识解释生物生长的现象。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进一步熟练使用显微镜。 2、练习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画细胞结构的简图。 3、会用对比观察的方法分析并说出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情感目标: 1、通过在本章中的各项观察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并能够遵守实验纪律。 2、通过学习有关细胞的知识,初步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细胞 重点: 1、细胞结构及各部分主要功能的知识。 2、临时装片的制作。 难点: 1、制作和观察临时装片。 2、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动态过程。 教学手段: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同步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 1、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中详细地列出了临时装片制作过程的具体步骤的图片。要求学生熟记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步骤并得到初步的练习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可以利用第一课时中的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制作,让学生初步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利用第2课时中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进行巩固。 2、细胞结构及各部分主要功能也是本节的重点。学生只有了解清楚细胞的结构和结构,才有可能理解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及后面各章里的知识。由于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并不完全清楚,所以在学生观察临时装片,要给出相应的挂图或用实物投影展示装片中的实际状态。并在学生观察之后,教师要详细的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准备 1.对学生提出要求,在不知道其用途和用法之前不能动实验用具或用品,要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生物实验的用具多是一些易损物品,材料也多为活体材料,所以要仔细认真,不要损坏和浪费实验用具及材料。 2.仔细检查实验器材。在实验台上有固定的放置位置。(可把实验器材的品名顺序写在一块小黑板上,便于学生检查。) 3.准备示范镜。 教学过程:(本节内容分3课时) 第一课时:洋葱鳞片叶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一、引言: 请一位同学介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由其他同学找出错误,大家一起回忆显微镜的使用。引入课题:“在练习显微镜的使用时,我们曾使用了永久装片。但当我们要研究某一新的生物材料时,就必需不断的进行显微观察,这时,我们就要制作临时装片。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二、讲授新课: 1、临时装片的制作: (1)让学生按要求将显微镜安放好,对好光,准备使用。 (2)介绍实验用具及其用途: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碘酒……等等。 (3)制作临时装片:教师先示范并强调注意事项,学生跟着教师一步一步完成。 强调:①擦拭的重要性。 ②滴水太少容易产生气泡或干涸,影响观察,滴水太多容易溢出载玻片而污染显微镜。 ③撕取或洋葱鳞叶表皮,以0.5cm×0.5cm为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镊子将其仔细展平。 ④盖玻片时防止出现气泡及气泡的识别。 ⑤调焦观察应严格按照显微镜的操作规程进行,为在急于看临时装片的内容 (4)在完成后可让学生独立地再做一次。 (5)小结,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可归纳为“擦”、“滴”、“取”、“放”、“盖”、“染”、“观”等(染色不是必须的基本步骤)。 2、临时装片的观察及植物细胞的结构: (1)出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与挂图所示相对应的各个结构,并认清它们的位置。 (2)老师利用挂图和细胞立体模型来讲述细胞各结构的特点、位置和基本功能。 注意:①讲述顺序应由表及里。 ②明确细胞壁只起支持和保护作用,是不具有生命活动的,而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则是生活着的。 第2课时: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一、引入:先让一位同学,指出植物细胞结构挂图中的各部分结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画出植物细胞示意图。引出课题:“组成动物的细胞又是怎样的呢?” 二、讲授新课: 1、临时装片的制作: (1)阅读课本中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指出与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不同的步骤。教师总结。 (2)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2、临时装片的观察及动物细胞的结构: (1)提问:动物细胞在结构上与植物细胞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组织学生对照挂图观察临时装片,并进行讨论。 (2)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口腔上皮细胞示意图,边总结动物细胞的结构。并组织学生对照板图得出结论:细胞的基本结构是:细胞膜、细胞壁、细胞核。 3、小结:由此可见,细胞是植物体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画生物图的要求:(结合板图讲解) 要求: (1)真实。 (2)注意图的大小、比例。在图纸上的位置要恰当、美观。 (3)画好图后,要注明各部分结构的名称。指示线应水平画在图的右侧,指示线末端注明名称,字迹要工整。图的下方,要注明这个生物图的名称及放大倍数。 (4)用3H铅笔。 (5)较暗部分用密集的铅笔点来表示。明亮部分则用稀疏的铅笔点来表示。(点点时,要求铅笔与纸面垂直,点出来的点应是细圆点。) 要求学生对照显微镜下的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画生物图。 第3课时:生物的生长 导入: 先请学生描述生活中熟悉的生物生长的现象。提出问题: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引出课题:生物的生长是由基本单位——细胞的某些改变引起的。 讲述新课: 一、设置学习情景: 提出问题:一粒种子长成一棵苍天大树,生物体内的细胞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总结:生物体的生长是体内细胞增多和增大的结果。 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1、利用挂图、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学习细胞的生长的过程。(录像或课件可以让直接学生建立动态的认识)观察后提出问题:细胞在生长各部分的结构有什么变化?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细胞的生长主要是细胞内液泡增大的结果。 2、通过提出问题:细胞的生长是否一直生长下去?组织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此问题(详见附录)。教师总结:对于体积相同的个体,如果组成的单位结构最小,总的表面积就越大。 3、利用挂图、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学习细胞的分裂。组织学生观察不同细胞的不同分裂方式、讨论细胞的分裂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总结: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植物细胞在中部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动物细胞中部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 4、小结: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生物体由小长大。 四、设置新情景,引出下节课题。 提出问题:生物体内的细胞形态是否都一样?是否都具有分裂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叶横切切片,得出结论:生物体内的细胞的形态是不相同的。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 板书: 第二节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一、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制作步骤:擦、滴、放、盖、染、观 二、植物细胞的结构: 三、动物细胞的结构: 四、生物的生长 细胞体积的增大→细胞的生长: 细胞数目的增多→细胞的分裂 附: 请按要求完成下列计算: 1、正方体边长=4cm 总体积= 总面积= 2、各正方体边长=2cm 总体积= 总面积= 3、各正方体边长=1cm 总体积= 总面积= 结论: 探究活动 一、对胞间连丝的观察 实验课题:茄科植物胞间连丝的观察 实验目的:认识多细胞植物体的活细胞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联系。 实验材料:新鲜的红辣椒果实、显微镜、刀片、载玻片、盖玻片、红墨水 实验步骤: 用刀片沿新鲜的红辣椒的果皮表面平行方向,切取一薄片(或把辣椒的果皮里面朝上平放桌面上,用快刀刮去肥厚物质,使之很薄),加碘液染色制片观察。在高倍镜下,可以看见其表皮是由不太规则的细胞群构成的,细胞中有着淡黄色的细胞质。细胞壁很厚,着深黄色,壁上有小孔(纹孔),孔里有细胞质丝穿过。此实验可用红墨水染色30分钟,然后吸去多余的染料,加水封片镜检,可见其细胞质被染成粉红色。也可观察到纹孔和胞间连丝。 初一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篇7一、教学总目标 1、认识生物的主要分类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知道动植物的生殖大多是通过有性生殖来完成的,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3、获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 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5、增强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6、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一改过去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教材安排了丰富多采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生活动。 (二)学生情况 生物知识、现象与人类密切相联,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但八年级学生通过一学年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大部分对本科的学习兴趣浓厚。七年级学生对生物知识还是新知识,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热情。 三.主要措施和方法 (一)措施 1、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倡导探究性学习 3、渗透的教育 4、改进教法,加强课堂教学 5、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二)方法 1、实验探究法:明确探究课题--获得结论--氧平衡(第19周)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20周) 总复习 (第21周) 初一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篇8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养成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初一教材内容为“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安排了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创设学习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真正让学生了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进而领悟生物圈对于人类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与生物圈最密切、最直观的关系,就是人类的生存需要从生物圈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初一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很新鲜好奇,作为教师应唤起他们的热忱,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产生学习动力,以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 四、具体措施: 1、备课标、备教材 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确定三维目标,同时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2、备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 (1)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学生接受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问题。 (2)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3)教师能在每一堂课上找到与学生能产生共鸣。 3、备教法、备学法 根据新课标,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突出设计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最优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 4、备习题 要精选习题,以消化、巩固当堂所学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1 第一单元 第一章 认识生物1节 2 第一章 认识生物2节 3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1、2节 4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2、3节 复习第一单元 5 国庆放假 6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第一节 显微镜使用 第二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7 第三节 动物细胞 第二章 第一节,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8 第三章 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二节植物的结构层次 9 第三节 单细胞的生物 10 复习第二单元 11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绿色植物 1、2节 12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1、2节 13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3节 14 第三章 绿色开花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1、2 15 第四章 绿色开花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3节 16 第五章 绿色开花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1、2节 17 第六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18 第七 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 19 复习 20 复习、考试 初一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篇9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起始。本学期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在识别身边生物的基础上,描述生物的生命现象,认识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动物、植物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这些知识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说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各类动植物的特征,了解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想适应,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学生对于生物的生命现象已有不少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找到学习生物的规律,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原因: 1、学生对生物比较感兴趣。 2、学生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能完成实验报告册,课堂练习认真。 3、课堂管理也很关键,如果管理不好,再好的方法与技巧也无济于事。 4、注重通过课堂培优补差,以使部分成绩差的学生鼓足学习的勇气和信心。 5、注意学生的自主管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意识很重要。 6、注重对生物知识的探究、观察,从感性到理性。 二、本学期的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 认识生物 第一章:奇妙的生物现象 第一节 生物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严整的生命结构 第一节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第二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节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第四节 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三章:生物的生活环境 第一节 生物圈与栖息地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 第二单元 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第三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四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五节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 第一节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二节 动物的运动 第三节 动物的行为 第四节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第一节 病毒 第二节 细菌 第三节 真菌 第四节 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四章:生物的分类 三、新课标对本学期内容的要求: 1、理解科学探究: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用假设。科学探究要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取,同时也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更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与合作。 2、理解有关细胞的知识,教师为学生提供机会,引导学生探究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初步学会显微观察的方法和技能,激发探究的兴趣。 3、指导学生用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到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让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十分重要。 4、加深学生对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理解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并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动物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6、理解病毒、细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四、认识领域: 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知识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五、情感领域: 1、了解我国的生物资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不责任感,提高环保意识;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2、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六、能力领域: 1、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2、根据自己所学的卫生保健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3、让学生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4、初步学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本学期的主要措施: 1、提高课堂效率,向课 堂45分钟要质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形成为志趣。 3、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科学探究,学生探究的一般方法。 4、加强优化课堂教学的研讨工作,以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 5、扎实落实好新的教学改革,将新课改落实到每一节课。 6、加强教材研讨的力度,使自己能灵活把握新教材,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 八、教学进度表:见下页。 学期教研课题及重大教学 活动安排: 一、教研课题: 1、加大课改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争取课堂教学改革有较大成效。 2、努力进行校本教研。 二、重大活动安排: 1、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发挥其优势。 2、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探索新的适合学生的特点的教学方法。 3、积极听评课,进行课堂研究。 4、扎实落实教务处的各项常规。 初一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篇10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进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对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果实的比较,从而归纳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并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松的形态结构对干旱陆生环境的适应。 难点:松的形态结构与干旱陆生环境的适应。 设计思想: 学生对于裸子植物的生活环境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可以由此入手,分析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由于上一节学习了被子植物,所以也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对于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的这方面内容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 手段:以学生观察、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松子和杏仁,提出问题:带硬壳的松子是松树的什么器官?杏仁又是什么器官? 2、学生回答出二者都是种子后,出示松树带种子的雌球果(已裂开)和杏的果实(可用刀剖开),引导学生观察松子和杏仁分别长在松和杏的什么结构上?种子是否裸露? 3、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并总结: (1)松的雌球果并不是松的果实。 (2)杏的种子长在果实内,种子是不裸露的,属于被子植物。松的种子长在雌球果上,种子是裸露在外的。这一类种子植物称为裸子植物。 二、讲授新课: (一)松的生活环境: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平时在自然界,在电影电视中所见到的松树的情况,说出松树的生活环境,使学生了解松树不仅广泛生活在陆地上,而且还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贫瘠的地方,甚至是岩石的缝隙中。 (二)松的形态结构: 1、出示有关松的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松的根、茎、叶等结构的形态特征,分析松为什么能适应干旱的陆生环境。 2、组织学生讨论、汇报 3、总结、补充:松树的根系十分发达;茎杆高大、粗壮;叶呈针状。 4、出示录像或挂图:简单介绍松的生殖过程。 注意:由于学生没有较多有关传粉、受精等概念,所以介绍的内容一定要很简单。 重点强调一点:受精后第二年,才形成种子,且种子是裸露的,带有翅。 (三)其他裸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录像:介绍我国的裸子植物。 2、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并总结裸子植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纠正和补充。 (四)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和经济意义: 1、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出示有关介绍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 3、总结、补充。 三、作业: 请学生列表总结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