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体制创新分析
范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体制创新分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体制创新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梦游天姥吟留别体制创新分析

杜甫称誉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思不群”不仅体现在诗歌的整体构思上,而且也反映在诗体的创新上。即如留别诗,唐人多用近体,如孟浩然《留别王维》(“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李商隐《板桥晓别》等,都是这样。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仅选用七言古体,充分发挥和利用其容量大、无拘束的优势,而且熔众体于一炉,揉诗赋散文为一体,各体律绝形式、各种散文句法,皆为其所用,因物赋形,随意选式,挥洒自如,工整的对仗、虚词的运用和手法的变换,形成长短参差、错落有致而气势雄浑的艺术效果。学界讨论古代各种文体的相互影响,言及“以文为诗”,往往以为杜甫发其韧、韩愈扬其波,其实,李白的这首诗不论在句法形式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大量吸收了散文的艺术因素,可视之为较早以文为诗的成功范例。

首先,作品合理吸收了散文的叙事成分,加强了诗歌的叙事性。诗歌和散文是人类发展史上产生最早的两种文学形式,中国古代,仅就汉民族文学而言,诗言情、文记事,功能各有偏重。李白此诗被认为是“记梦”诗,这本身就说明了两点:一是体现了明显的“记事”性特点,二是说明将散文因素融人了诗歌。叙事的完整性、顺序的一维性是记事散文的突出特点,在这里有着充分体现。故方东树从以诗记梦的角度认为此诗开记梦之先河,是韩愈“《记梦》之本”(《昭昧詹言》)。

其次,作品使用了大量赋与散文的字法、句法和章法。诸如“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些句式不仅字数参差,而且节奏有异。《唐宋诗醇》称李白七言歌行“穷极笔力,优入圣域”,前人谓《天姥吟》“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扬欲仙”,都与体制的创新相关联。当然,这种体制上的创新与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密切相联,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深厚的文化积淀:融化典实与浑化无迹

正如中国古代的诗歌风格多样、绚丽多姿一样,李白既有“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这样“清水出英蓉,天然去雕饰”的妇孺称颂、雅俗共赏之作,也有如《蜀道难》一类“黄钟大吕”式学林激赏的高雅之篇。而后者往往含纳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梦游天姥吟留别》即属此类。

文化积淀表现在作品的艺术形式、内容、风格等各个方面,其中融化典实是主要的表现之一;该诗全篇22句,作者明用、暗用、引用、借用、化用前代神话故事、历史事实、民间传说、古代典籍、前人诗赋等达30种以上,几乎句句含典实,字字有来处,而内容又紧紧围绕仙游。其引用《史记》、《汉书》、《述异志》、《十洲记》、《白羽经》中的故实自不必说,即如点化《楚辞》之《九歌》、《天问》、《云中君》,张衡之《西京赋》、傅玄之《吴楚歌》、郭璞之《游仙诗》以及《上元夫人步元曲》等作品中的诗句典故无不如此。天姥山本身就充满神奇色彩,其名字含纳着美丽的神话传说(《后吴录·地理志》)“剡县有天姥山,传云登者闻天姥歌谣之响。”》,而该诗从彷徨到解脱的整体构思则胎息于楚辞《远游》[1]。很多典故的使用达到了浑化无迹的境界,不仅含蓄深厚,而且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熟知出处,虽然拍案叫绝,而不知掌故者亦不影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如“势拔五岳掩赤城”以夸张渲染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峻,其中“赤城”,由于作者暗用《登真隐诀》“赤城山下有丹洞,在三十六洞天数”之道教传说的内容,故除指山名外还可使人想到道教的三十六洞天。“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写梦游过程中在峭崖陡壁的半山腰即看到海上日出之情景、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叫声。《述异志》载:“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云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诗人化用此掌故,不仅使意境更加雄奇而且增加了浓郁的神话色彩和深厚的情趣。再如“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写俯视悬崖之下所看到的那种昏暗浩渺、云雾缭绕之情景以及当时所产生的“日月照耀金银台”之幻觉。“金银台”乃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处点化郭璞《游仙诗七首》其六“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之诗句和班固《汉书》关于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而黄金白银为宫阙,末至,望之如云”的说话,极写幽谷令人眼花缭乱的感觉和幻化的奇光异采。诸如此类浑化无迹的用典,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高雅情趣,意境更开阔,也更耐人品味、寻味。刘熙载认为“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而于嗣宗之渊放、景纯之隽上、明远之驱迈、玄晖之奇秀,亦各有所取,无遗美焉”,该诗甚为典型。

梦游天姥吟留别体制创新分析

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其作年一说公元745年(天宝四载),一说公元746年(天宝五载)。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返回东鲁(在今山东)家园。之后再度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大约作于李白即将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时。

梦中的恣意是在令人失望的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诗人梦醒之后悟出:“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尘世间的欢乐其实也像梦境一样短暂而虚幻,因梦而悟,所以,读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使我不得开心颜”时,身心为之一快。

清代沈德潜《说诗语》论太白七言古诗“想落天外,局自变生”,确然此诗虽是七言,但李白大胆解除规则限制,随性挥洒,灵活使用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甚至九言,还信手借用骚体,语言错落生姿,文势离奇酣畅,唯李白之诗能给人以这等审美愉悦。

古诗中写梦的诗不少,但李白却把梦境写成了仙境,在这个仙境中,有现实的山水、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有在游仙过程中的惊叹与惊惧,有恍惚,也有清醒,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理想世界,足以慰藉李白内心的失落与政治上的失败。

也正是在诗中创造了一个自己向往的理想世界,李白才实现了人格升华—他虽然也曾承诏作诗,释天子之愁,但骨子里终归追求的是不摧眉折腰的自由与超越。李白的诗不仅表现自我,更重要的是创造自我。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笔随兴至,体制解放,堪称绝世名作。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5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