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
范文 |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通用11篇)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总结吧。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篇1人们常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那几道坎,过了那几道坎,乘风破浪,也就畅通无阻了。高一就是这样的一个坎:刚成功通过人生中第一个重要考试——中考,暑假里无所事事,在精神上有点懈怠;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阶段,对新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不了解、不适应;加上高中教材本身知识体系的脱节,给新阶段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障碍。确实,这一问题正是在初高中衔接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之前,是长期困扰广大师生的一大难题。那么与初中语文相比,高中语文哪些特点呢? 一、高中语文内容更加广泛、丰富 从高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几乎包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各个时期的作品。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将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的作家做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都在学习范围之内;而外国文学则重点学习历史上著名作家、政治家的有较大影响的诗歌、小说、散文、演讲词等作品。从风格看,更是不拘一格,例如:在二战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也选入教材中。 二、知识性强,系统性强 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比如学习诗歌,初中要求是读读背背,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理解诗意,而高中则要求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学会初步鉴赏和感悟。 三、语文学习时间相对减少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量并无多大变化,但高中的周课时由6节减为4节,比初中少了三分之一。高中学习的科目比初中要多,高中一年级文化课就有8门,而且都是省级会考科目,再加上数理化的学习负担加重,这样,学生在课外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这样两个"减少",实际上就给语文学习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要求。 四、学习的自主性更强 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不只是"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这样,学生自己用"拐杖"走路,就必须培养自主能力、发展自主能力。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篇2新学期开始,很多同学由初中步入到高中,然而对于这个跨度,很多同学都不适应,尤其是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更是一筹莫展,想要学习好高中语文就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希望下面的方法对你有所帮助。 1、多读:阅读课文是复习的第一步。通过阅读,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识点。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读法:教读课文需精读,字、词、句、篇等各个知识点全方位掌握,精彩语段达到成诵;自读课文需泛读,有的还需跳读,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也是近几年高考考查项目之一。 2、多划:即在阅读课文同时,把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词,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既能加深印象,又便于复习巩固,一目了然。遇到规范句子,不妨划分句子成分,复句还需标明关系,典型语段要划分层次、归纳层意。遇到疑难,还要作标记,便于以后向老师同学求教。 3、多查:查什么呢?查工具书。字典、词典、参考资料,只要用得上,尽可能发挥工具书的作用。亲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学习方法、摸索学习规律的过程,也是提高运用工具书能力的过程。对于似曾相识的语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学过的课文,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经过分析辨别,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4、多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复习过程免不了有疑难,要独立钻研,实在解决不了的,要善于向老师、同学请教。有时自己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老师很可能不止讲一个问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你融会贯通。 5、多写: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遍。无论平时学习还是考试,有的同学往往把常用字词写错,为什么呢?就是缺少写的训练。生字、生词、重点语句不妨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反复写一写。又如一些作文题,往往看似容易写来难,也要动笔写写,切忌眼高手低。 6、多练:就是通过做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题要把考题的目的、意图弄清,要注意归纳总结,寻找规律,触类旁通,增强应试能力。做练习题,既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也要自觉地做。我们反对搞“题海战术”,但不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也谈不上质量。练然后知不足,及时反馈矫正,以求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7、多想:复习的内容可以通过“想”来巩固。可以从点到面,也可以从整体到部分,或纵向或横向,把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印在脑海里。当某个知识点联想不起来时,要经过查找及时巩固。想的时空受限制,无论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都可以尽情地利用时空。当你“山穷水尽”之时,通过联想,也许会步入“柳暗花明”之境。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篇3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在高中时,曾经组织了一个语文小组来练。首先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从基础题练起走。什么是基础题呢?就是选择题的前六道。我毕竟考高中的时候已经是三年前了。你应该清楚前六道是什么题。这个没有捷径的。慢慢练吧。踏踏实实的积累。等你认认真真的把那些题做了,会感到有不同的。 接着是阅读部分了。阅读不外乎就是古文和现代文阅读。古文无外乎就是考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一是对课文的理解。前几道题都是考些古代多义词比如之乎者也啊那些。那就要求把那几个字和词弄熟了。没多少,还算好弄。然后,多读些肯定是必要的。要知道那些多义词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是什么。当然也要多读点人物传记,特别要对那几个文人墨客熟一点,至少看到一首诗,晓得这个到底是哪个写的。是那个忧国忧民的杜甫?还是那个豪放不羁的李白。 对于现代文阅读,一般都是科技文阅读。我对那个几乎都记不得了,因为我没有特别练。不过现在在练托福,也是科技文,我想那是相通的。最重要的当然是主体,这是答题的轴心,其次是结构,作者是怎么构思的。然后看修辞,修辞手法啊,有什么作用啊,那些。 到作文了。这个我最有心得了。我刚开始的时候,也就刚刚40分,然后慢慢练,就成了老师每考必念的了。其实我这人的文学细胞基本没有,现在都是。高中作文需要真正的有很多的文学造诣?你认为改卷的老师会花多少时间来研究你那个作文有好深的寓意?我告诉你,最多不超过5分钟,一般就是3-4分钟吧。你觉得老师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怎么判断一篇作文的优劣?就是在可能出现闪光点的地方看你到底有没有闪光点。我们要做的也就是知道那些得分点是什么,然后把它写在最显眼的地方。我练得时候,我记得很清楚,我的第一篇文章被老师念的不是全部,而只是一个结尾,第二篇被念的是一个开头。所以我是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练的。什么最重要,首先是一个构思,不需要多的,只需要比别人想得深那么一点点。想好了,20分得到了。标题,这个需要花点功夫,一个让人很激动的名字,一个让你自己感动的名字。不需要长的,我的一般就是两个字,但是这总能给老师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然后,开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一个精彩的开头,有很多,自己去琢磨哈。至于中间,那个好说,无外乎就是例子嘛,我的观点是,例子不在多,关键是自己要精灵一点,随便什么题都能找到例子套。还有中间老师能看得第二个得分点,就是你的结构,这就意味着你的每段开头句,也就是分论点也很重要。老师一般看中间时,也就是看一下分论点,然后看一下你的例子丰富不丰富。最后一个得分点,就是结尾了,这也是点睛的一笔,找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结尾,跟开头一起练吧!!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篇41、听。 作为学生,首先要听好课。掌握老师分析课文的要旨和方法,理清课文的脉络。倾听同学们的说话,了解同学说话的意思,帮助理解课文。同时,在生活中,也应倾听别人的说话,能听出某些人说话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2、说。 听了别人说,自己应积极思考。学会自己说。参与同学互动,边说边可开发智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发达的本质是智力发达)。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先说出来。能说会道,是学好语文的前提之一。 3、读。 读什么?读文本,读书。先读课文。要读得抑扬顿挫,读得声情并茂,读得行云流水。名篇要背。再读课外读物。可根据爱好适当读课外书。但,其中与课搭桥的诸同步作文,则是读的一个重点! 4、写。 写,先要写好字,笔顺正确,构字端庄秀丽,初窥书法门径。其次要练出一定的书写速度。一句话,写字又快又好!在此基础上,会听了,会说了,会读了,最后归宿,要会写文章!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这就是作文!说生活感受,是口头作文,看同步作文,是范文引路,但只有写出优秀的作文来,才算学好了语文。 5、练。 面对应试教育,练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做题做得多,自然就会产生熟悉感,正所谓“唯手熟尔”。练题我们可以用找答案软件,语文试题十分全面。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篇51、钻透课本。 语文复习倘若漫无边际,走马观花,那将事倍功半,徒劳无益。复习前要领会考纲精神,明确考试范围,对复习的主流及重点做到心中有数。从各种类型的考试命题来看,包括诸多基础知识、课内阅读题、古诗文言知识,它们都来自于课本中,虽然重点考查了课外阅读,也是课内知识的迁移与延伸,也是在课内学习基础上进行的扩展,只有钻透课本,对课本中各类知识理解并会运用,临场时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读”“思”“问”相结合。 学语文“读”是根本,复习语文“读”还是根本。当然不是盲目的读,而是有选择不可少的环节。因为通过精练,不仅可以巩固旧知识,又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解题经验。高度肯定和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中外学者所共识。早在二千多年前,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近代著名陶行知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国外也有很多学者极力推崇问题及问题意识。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3、注重作文复习。 作文写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的高与低,而它又不是靠一日之功就能提高的。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人物,接触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在复习中可进行梳理,把有价值的材料制成“半成品”,供你临场时依照题目的要求选用;还可选择各种文体中有代表性的文章来读一读,仔细分析它们的拟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优点,以便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提高临场作文的能力。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篇61)多读书:也不一定要看鲁迅、矛盾的小说,并不一定会有效果的。多读是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的。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内涵。整个高中期间,“我”都反复看课文上的文章,将精彩之处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2)多练习协作,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不管是杂文、散文,还是小说,都可以写,写完了要反复修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要多思考,学而不思则惘。 3)多注意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4)语文的习题训练:并不是多多益善,做题是为了掌握思路、掌握方法如果要做一项如何学习语文的问卷调查,大概会有不少于80%的学生觉得语文学习犹如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纵然是足踏登云梯身在摩天岭,也难以找到入门之路。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固然是语文这块“天”实在是无边无垠,寥廓旷邈,它涵盖了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可以说生活的空间有多广,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大,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B· 科勒涅斯所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是另一方面恐怕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无关系。 因为当前学生中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漫不经心,懒散无为,认为语文学习就是那么回事学了长进不大,不学也不会考不及格,与其白花功夫作无谓的付出,不如痛痛快快地学其它课程。另一种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愿做细致琐碎的积累工作,企图一日吃个胖子,幻想着一朝一夕十天半月语文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不克服这两种心理,要学好语文恐怕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具体可归纳为“三步曲”(理解—识记—运用) 一理解: 语文学习固然要多看课外书籍,多读好文章,多看报纸,甚至标语、广告,古人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多频道、全天候地接收外来信息,但是有些同学因为对所学的东西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理解,所以进中学默写小学学过的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倍”会写成“备”、“被”,“渭城朝雨 轻尘”,“轻尘”会写成“清晨”,我想如果学生真正懂得这句诗的意思,是不会产生这种错误的。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错别字特别多,而且稀奇古怪,不懂词义是主要原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无疑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识记: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前学后忘,学期刚开始教的内容到中途就忘却了,时过境迁就不再有什么印象了,分析原因主要是没有用心去读用心去记,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颂外必要的还要做笔记,好记心不及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徐特立老师有一条重要的读书经验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现在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要写读书杂记,也正是出于这 一原因,这是积累知识的好办法。 三运用: 俗话说“学以致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积累的多少和运用的好坏,都在作文中体现出来。现在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是学归学,写归写,把学与写绝然分开,不会模仿名篇的构思布局,学了那么多优美的词语不会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去,文章内容空洞枯燥乏味。学与用是相辅相存的,常用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而学又为写提供了源头活水。 学语文难,难在需要你持之以恒地积累,难在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运用“理解、识记、运用”的方法,坚持多看、多思、多写,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阅读和写作能力是会逐步提高的。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篇7走进了美丽的xx大,雨中徜徉其中,也像置身于一幅水墨画。在这五天的学习中,让我对理解性教学理论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对文本细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现就这五天的学习所得的收获进行总结。 首先是理解性教学理论。 初次接触这个术语时感觉主要是学习教师自身如何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如何把这种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理解。通过学习和阅读,我对理解性教学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真正的理解不能只局限于对事物表层的理解,而应能把知识内化、迁移,在此基础上能够把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和创造。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对所教知识的识记,也就是表层理解。而对理解发生的条件,专家们认为,理解要发生在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应发生在学习者“前理解”的基础上,要发生在视域融合中,要生成在合作、交往中。这里我的理解是,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宜学生建构的教学情境,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而不能照搬其他学校或同事的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应该是合作与交往的有效方式。我们连云港市推进的建构式生态课堂我想就非常符合理解性教学理论。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交往,我想理解性教学将会得到最优化的实现。 其次是文本细读的相关策略。 我最初接触文本细读理论是基于孙绍振教授的文本细读理论。当时主要是因为感觉文本教学浮于表面,对教参的依赖程度深,没有自己的观点。我想那时的情况可能就是没能够和文本、教材、编者进行有效的对话。孙教授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提出了一个有效的方法——还原法。也就是把审美对象置于其现实图景中再与其在审美图景中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其美感所在。高侠教授从审美(文学的本质特征)、体裁、关注学情三个方面对文本细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让我对文本细读有了更深入地认识,使我的阅读视角进一步拓宽。尤其是关注体裁特征这个方面。自从接触孙绍振教授的文本细读理论后,在教学中我对文本体裁的把握就淡化了很多,但是结合王荣生教授关于教学内容确定的观点,我认识到体裁,尤其是散文体裁对作者认识经历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是处理教学内容的方法。 关于王荣生教授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观点我早几年就有所关注,但是如何处理教学内容却十分模糊。这次学习中,王荣生教授首先提出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两个概念。他指出在语文学科中,课程目标是抽象的,是能力目标而缺乏具体的课程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着一文多教的现象。其次,他提出要处理好两组关系,即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过于模糊,与教学内容不相符的现象。因此,处理好这两个关系十分重要。具体的解决方法是一篇文章理解、感受的关键点是语文教学要教与学生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学目标应写为:学生能感受/理解。而这里的省略部分就是教师在备课时确定的应教予学生的文本理解感受的观点点。在这里,王荣生教授又指出,在备课时应对文本的体裁有所把握,应对大学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通过这五天的学习,我对理解性教学理论有了一个初步的正确了解,对如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实施理解性教学理论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感谢xx大,感谢名师。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篇8自从踏上网络研修这块土地,我每天跟时间赛跑,虽然疲劳,但看到丰收的果实,便喜上眉梢。既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基本素养和业务综合能力,又为个人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研修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专业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构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有这么一个平台,使我们得以向其他优秀的教师学习成功的经验。 一、研修解决了教学中许多疑难问题。 在这次研修过程中,大家坚持每天进行网上学习,认真观看各个专家的视频录象,通过学习,解决了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使自己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班级管理、教学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更新了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经验,为今后从事语文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结识了许多优秀的教师,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 二、研修,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 我积极投身网络研修的学习当中,切实做到了三个自觉:自觉参加上级组织的网络学习培训,自觉参加讨论,自觉上交作业。自己认真完成必修作业和选修作业,积极评判他人作业,通过研修,使我更熟练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新方法、新思路;明确了现代教育的本质及课改给教师提出的高要求;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增强了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三、通过研修,引发了自己多层面的思考及深刻的感悟。 我积极参加网络研修培训,聆听专家的讲座,细心琢磨每一节的课程资源,对语文几大版块的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评价体系都使自己对语文教学与教研工作不得不重新审视和重新思考。 四、通过研修,激发了动力,加快了继续努力、力求完美的步伐我的研修 虽然己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待加强和完善的内容,研修的动力将驱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克服惰性、无计划性,要通过各种学习,力求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切实为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而不懈努力。继续强化教师素质意识,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向名师迈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完善,争取有更多的、更新的教研成果。 总之,教师们在这次研修中的收获是沉甸甸的。对于现在已经尝到了网络研修甜头的我们来说,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研修中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教会了我们怎样去面对困难,需要经常性的进行研修,并且要肯下苦工夫,勤于砖研,才能有所收获。这次远程研修,教会大家敢于面对困难并和困难进行斗争的不屈精神。让大家认识到,其实教学过程也是一样,要想在教育领域里有所砖研有所贡献,你一定要敢于面对困难并进行不屈的努力,这样才会促进学校、学生的发展。同大家一起在网络研修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篇9第一,抓好起始阶段 古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上会高度重视,善于思考,勤学好问,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迈步向前,为初中三年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丰富充实自己 在认真学习的同时,你们要努力发现其中乐趣,特别是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这样既调节了学习状态,充实了学习生活,也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第三,养成良好习惯 大家常常谈论“学习”,即“学的习惯”。人生的每一天,你们都要学习新的事物。实际上,语文是一门趣味无穷的学科。这种趣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书籍文章。优美的散文、通俗的戏剧、琅琅上口的诗歌、情节生动的小说,这些,都值得去学习。 此外,初中语文学习的十大习惯,帮助同学们顺利过渡小升初,提前适应新初一: 1、熟读、背诵课文的习惯; 2、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 3、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4、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5、记日记的习惯; 6、规范书写的习惯; 7、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 8、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 9、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10、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只要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就可以帮助学习插上翅膀,飞得更快、更高。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篇10一、“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有重大的意义,课程专家们一致认为:“它(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用教材教”这种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 于是,一倡导“用教材教”,就有人不顾这种理念形成的历史语境,不加分析地断定“教教材”就是不对,语文教学就必须“用教材教”、只能“用教材教”,似乎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精神。 于是,当前的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教《孔乙己》,就带领学生替孔乙己打官司;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组织大家审判鲁达;上《孔雀东南飞》,便让大家讨论“如何正确处理婆媳关系”问题,诸如此类的“非常态”教学却被认为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典范。应该说,这样的教学的确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但却只是利用了教材的某一点,然后从这一点出发,教了一个语文之外的东西。这种教学,有学者认为,这是典型的“泛语文、非语文”。 二、关于对话 1.对话阅读教学问题 阅读教学中过分强调对文本主题的多元解读。对话式阅读教学将实现学生个性化、主体性的发展目标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强调注重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文本,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这是对阅读教学的一种解放,也的确产生了学生切中主旨、视角独特的个性化阅读行为。但同时也存在着牵强附会的任意性解读现象,而有的教师害怕背上压抑学生个性和遏制学生思维的恶名,对学生偏颇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不置可否,因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各执一词、不得要领,无所适从。对话处在一种无序和混乱的状态。 我们认为任何阅读都是在当下语境与历史语境的交融中展开的对话,是现实视界与历史视界的融合。的确,对于文本的解读,不同的主体由于认知结构、人生态度、性格爱好和阅读经验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从而呈现出文本意义的丰富性。但这种多元解读并不是对文本的无限衍义。对文本的解读理应受到作者和作品的制约。正如接受美学所认为的:文本的规定性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的意义作随意理解和解释。 因此,在对话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而另一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独立、个性化的理解未必一定是正确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话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寻求共同的认识,达成较为一致的理解,同时又允许保留个人合理的多元理解。 阅读教学中教师刻意寻求“对话”,不敢讲授,不敢分析,致使主导地位失落。阅读教学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和满堂说,使教学对话滑向学生的独白篡位,教师无节制地放纵学生的“你的理解”、“你的理由”、“你的生活体验”、“你的看法”,学生的发言也很热烈,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有些教师不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学生的深层次思维没有被真正激发起来。阅读教学的对话变成了以对话为目的的对话。 我们认为对话的实质是交流。所以讲授和分析未必就不是对话,浅显的问答也未必就是实质性的对话。教师如果不能把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向深入,其结果不是听任对话在一个肤浅的水平上滑行,就是眼睁睁看着课堂陷于一片混乱。语文课程标准反对教师的话语霸权而倡导平等的对话,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里强调的是不应“代替”而不是不应“分析”。在学生对作品的言语形式和言语意义缺乏正确而深刻感知的情况下,讲析仍不失为一种最快捷的方法。对话教学不应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的自主阅读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而且从阅读的角度看,只让学生自己来“说”,是不够的,学生自己的“说”,既可能是体验、鉴赏,也可能是误读,甚至是个人的“独白”篡位;既可能是脱离文本语境的“似对话”,还可能是无视文本的“不对话”。从教学的角度,教师不仅应该维护学生的话语权,而且应该通过教学的对话,引导学生朝着学会与文本的“对话”的方向发展,因为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有效的倾听、正确的言说。 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时从文本内容的某一点生发开去,进行所谓的拓展与延伸,却始终徘徊于文本的语言之外。他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花了大量的时间介绍科学术语和相关知识,却脱离了对文本语言的探究,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艺术课或者其他的什么课,但就不是语文课。这实际上是缺乏阅读的诚挚、缺乏对作者应有的尊重,是以游离、疏离甚或脱离文本的方式进行的假阅读。这只会助长自我中心式的狂妄和无知,使阅读对话的内容趋向空洞、趋向滑稽!语文姓“语”,文本的任何价值均应通过语言得以实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将自己创造的形象转化为语言,再将文学语言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这一转化的过程,应让学生自己来完成。 当然,对话式教学的困境不只是以上这一些,也有着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观念上的原因。有的教师长期以来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对他来说以平等的心态倾听学生的声音并非轻而易举的事,而学生对话意识的欠缺也成为制约真正对话关系建立的“瓶颈”。比如评价方面的原因。因为对话式教学在评价上也难以操作,师生精神层面的交流无法落实到评价中,也影响着对话教学的深入展开,这也会使对话教学因缺乏科学的导向而迷失方向。 以上凸显的种种观念与行动中的困惑与偏差,反映出走向对话的阅读教学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和艰巨的摸索过程,这样一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研究、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上升过程。既要正视困难与问题,又不能因此而失去信心。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是我们应有的行动。 2.阅读教学真正走向对话的途径 我们认为,阅读教学真正走向对话,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实质性的努力: (1)走出对话教学认识的误区 有的教师对对话式阅读教学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对话教学就必须利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于是阅读教学中呈现出这样一片所谓“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虚假景象:待小组讨论的口令一宣布,教室里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迅速热热闹闹、旁若无人地讨论,教室里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声。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开始汇报个人意见……这种讨论看似气氛活跃,人人参与,但仔细观察问题就出来了。小组成员间的发展机会不平等,看似全员参与,却是好学生的一言堂,学困生只能是旁观者;一些小组的学生还在闲聊,尚未进入讨论状态;小组活动的时间不充分,学生还未进入真正的学习状态或对问题还没有足够的探究,教师就要求每组派代表汇报,草草收场;讨论有相当部分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缺乏明确的目的。对话式阅读教学并不排斥讨论。关键是究竟什么样的讨论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 首先,讨论的话题要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话题应该是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讨论热情,又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是单个学生难以独自完成的,是学生感到疑惑不解、易于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必须经过争议、交流和思维碰撞才能明确的。 其次,讨论要分解任务,明确个人分工和职责,使小组里每个成员都能充分、主动参与到讨论中。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有效接纳别人的见解,有质疑和争辩,但不讥讽和嘲笑别人。 (2)不断充实学生的前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叹:教师理想中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很难对大多数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亲和力,优美的诗歌、散文,内涵丰蕴的小说、戏剧不能吸引他们。学生对教材中经典的文学作品认识不深刻,理解不了,感觉味同嚼蜡,甚至非常厌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前理解的缺乏。所谓‘前理解’,是学生理解文本前就已经具备的阅读经验、价值观念、知识、思维方式等。学生的阅读对话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的,越是“清白的历史”,就越会造成学生对话的困难,这是因为个体已有的经验、习惯等将大大地影响着当前“对话”的进行。要使阅读教学中对话顺利进行就要不断扩充学生的前理解,包括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的扩充、课外知识的扩展和图片资料的充实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从而使对话顺利的进行。 (3)建构合理的师生关系 有学者曾说过这样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的是学生,站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地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这是那种“一言堂”独白式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真实写照。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致使教师与学生之间难以达到心灵的沟通和视界的交融,教师以知识权威自居,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从教师的嘴里发出的“知识的溪流”,师生只是简单的知识授受关系,二者虽然进行着交往,但这是以教师、知识为中心的不平等交往,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我们认为合理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因为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的理念,这为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打开了更大的空间,提供了更合理的阐释基础。 对话教学中,师生需要尊重对方,接纳对方,因为不尊重对方也就是不尊重自己,不接纳别人也就是拒绝自己。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从而构筑一个自由对话的平台。“通过对教师的学生(students-of-the—teacher)及学生的教师(teacher-o~the—students)等字眼不复存在,新的术语随之出现:教师学生(teacher-student)及学生教师(students—teachers)”(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也是受益者,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教育教师,师生在课堂生态系统中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生命潜能中共同生长、共同进步。借用生命哲学家西美尔对眼睛的社会学分析的话说,“当一个人通过注视把他人引入自身时,它也在展现自己”,“这种注视无疑成就了人类关系域中最完满的互惠关系。”教师在对话中感受到自身学识与境界的提升,体验到心灵的自由和前所未有的解放感,享受着与学生平等对话所带来的自由轻松的生命体验。在和谐融洽的对话情境中,师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思想,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学生自觉地提升自己,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并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音发言,在与教师的自由对话中生发出前所未有的情感体验,感受着作为真正的人的全部尊严,享受着对话带来的无穷愉悦。学生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生命而得到了尊重。 教师是对话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也是善于创造对话契机和场景的引导者,他要从象征着权威的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他走向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珍视每个学生的意见。为此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教师要充满爱心。教育缺乏爱,师生就没有真正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师生之爱使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情感纽带,使师生的精神格外亢奋和充实,从而使教学成为心灵对话的过程。美国的查尔斯库利认为:“爱是伴随着人性通过交流健康地发展而出现的正常感情,在它的刺激下又产生更多的交流。”对学生的爱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内在组成部分。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具有完整人格的生命个体看待,向着学生敞开心扉,实现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渗透与融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叠”,谱写一曲和谐的“多声部”交响乐,从而达到对学生人格、心灵全面唤醒的目的。 第二,教师要学会倾听。倾听与言说是对话的两种基本行为,二者构成了对话的基本结构。倾听作为一种交流行为,是对对方态度、情感的反应,它本身就向对方发出了一种信息,是沟通的基本前提。教师在倾听中会认识到学生是一个生命的存在而非“物”的存在,同时也感悟到自己的生命存在,从而树立起生命教学观。 阅读教学中教师缺少“倾听”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言说”以其被历史赋予的意义超越了“倾听”而具有无上的权威,于是课堂中存在大片受压抑的沉默区域,我们难以听到来自学生的声音,教师成为空旷舞台上孤独的“独白者”。教师需要倾听,在“倾听”中使课堂教学化生出生命的急流与诗性,以完成教育那永不休歇的神圣使命;教师需要倾听,在“倾听”中疗治“言说”过多带来的伤痛,以拯救课堂中那战战兢兢的灵魂;教师需要倾听,在“倾听”中领悟生命的美丽与真谛,以愉悦的心境体验自己职业生活的庄严与神圣。倾听的“缺席”,对话将不可能存在,遗忘了“倾听”,也就无法“被听”,教师的“言说”也将变成只有他自己才能理解的私家“独语”。用心听是倾听的最高境界。正女口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学会用心灵去倾听、理解感受被称为儿童世界的这种音乐,首先是光明愉快的曲调。不要只当儿童世界音乐的听众、欣赏者,还要当它的创作家——作曲家。”①在倾听学生精神世界的音乐中,教师仿佛进行着一次“愉快的旅行”,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感受到“他者”的美好,从而打破自己的封闭状态,走出自己狭小的圈子,与“他者”不断进行着精神上的拥抱和融合。 第三,做学生友好的学伴。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对话,要与学生友好相处,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交往中。师生之间在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和互动,彼此成了合作的伙伴。这样,教师关注的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果,也是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状态。 (4)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建构 评价是极为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发展方向。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评价的目的是区分,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也明确要求,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是说,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各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评判;既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语文活动中的过程与方法、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一种全新的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以人为本,提倡多元的、多角度的、过程化的、全方位的评价,其目的是唤起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其参与对话、进行自主建构的热情,促进学习者的持续发展。 (三)语文陶冶性教学的探讨 我国的语文教育就持守着陶冶的传统:说它是个“新题”,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只是单纯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忽视并冷落了语文的陶冶性作用。 所以,我们对语文陶冶性教学的探讨,就是寻求语文陶冶性的回归,即从汉语文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切入,揭示汉语文教学的陶冶性本质,重启语文教学的陶冶功能,大力倡导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陶冶学生心灵、洗练学生性情与人格、建构学生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过程。 简而言之,就是把语文训练的过程视为陶冶生命的过程,倡导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完整性建构,力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说明:语文的世界是一个陶冶的世界,语文教学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完整性建构的活动。 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曾经说: “国语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文字或字母用法和段落或句读的问题,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内容问题。 国语不是训诂之学,而是活的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可以说,语文是人类川流不息的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命活动的记录和标示。 我们倡导语文陶冶性教学,就是从语文这个特性出发,关怀生命的成长,以人的生命陶养和完整性建构为指g],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培养人生能力,给人以安身立命之本。 以此为基本出发点,许多老师作了多层面的探讨,包括语文陶冶性读写教学、诗性语文的陶冶性教学设计、生命语文的陶冶性教学、审美语文的陶冶性教学、绿色语文的陶冶性教学探究等等。 注重陶冶性教学,是我国语文教育源远流长的一个传统。 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启了以“兴观群怨”为价值取向的诗教源头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主事父,远主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与[形式的教育相比,诗教更体现出潜移默化、沦肌浃髓的效用,使学生在阅读嗓与感化中,身心得以涵养,精神得以澡雪,实现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升此后,这种诗教传统历经数代而不衰,滋润着一代代人的民族气质,涵养着世代人的人生品位,且承载着东方文化精华世代传扬。 但是,在中国古代的传:育中,教育家多半将陶冶作为自发因素,很少有人把它上升为理论阐释,使智化和目的化。 在当今建构和谐社会的新时代,我们应继承中华民族的语文:传统,系统深入地研究陶冶性教学,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特有的陶冶功能,腿学生的生命成长,实现对学生的完整性建构使命。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教学价值观的追求,所以,针对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语文的工具性功能现象,近年来不少有识之土大声疾口乎: “语文教育要通’立言’来‘立人’”,不少有思想创见、有责任感的教师通过自己的执著追,努力,诠释着语文的人文意义和陶冶价值,精心维护着一块块充满诗意的语:育的芳草地,使我们在重重危机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因此,有人提出:国文化根本秘密正在于中国诗学之中。”关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北京大学教师群便是发出这一口乎声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口乎唤“诗教传统”归来》一写道: “不仅是中国,世界许多民族,特别是希腊、印度这样的古老民族,都个‘诗教’传统。 ……诗教‘不仅适合儿童的天性’,而且在保护与开启,:儿童的自由想象力方面能够发挥特殊的作用。 儿童心灵自由的保护与培育,生命中最伟大的事件’,这不仅对于儿童个体的终身发展,而且对于民族精,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统观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会发现一个重要的趋势,这就是语文教学正在回归传统、超越传统,而追求一种真正的陶冶性教学。 在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新时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如何继承并超越传统实施陶冶性教学,无疑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 (四)新课程的沟通理论与教学范式转型 第一,新课程学科教学与沟通理论的阐释,这是钟启泉先生开创的一个理论建构。 由于汉语文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召唤性和对话性的文化特质,所以,这种沟通理论对汉语文教学富有启迪真义和智慧的唤醒作用。 从沟通理论的角度来说,汉语文课程就是一种沟通课程,汉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沟通教学。 第二,新课程学生观的建构与“为生命而为”的价值追求。 语文新课程学生观的建构,表现出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怀和完整发展的关注,即不再把学生只作为接受的“口袋”,而是将学生作为生动活泼的生命主体来对待,视学生为体现着独特个性的生命、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生动成长的生命、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完整建构的生命。 这种新课程学生观体现着语文教学“为生命而为”的价值追求。 具体些来说,新课程学生观的重建大致包括三方面: 一是新的学生本质观,即从生命成长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本质,:将学生视为不断走向个体完善的独立的生命存在、在语言中栖息和生成的生命存在、在文化中浸润和丰富的生命存在。 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在对学生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的。 新课程学生观对学生本质属性的这种认识,体现了新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追求。 二是新的学生发展观。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新课程教学必须重视语文学习在学生生命成长中的基础作用,即强调要立足学生发展的终身性,为学生的完整性发展奠基。 同时,要增强学生发展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力求实现学生发展的个性化,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三是新的学生角色观。 与传统教学把学生视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不同,语文新课程强调学生生命主体的能动性,:将学生视为言语活动的实践者、平等交流的对话者,即“真正的语文学习的主体”。 同时,新课程还确立了学生作为课程评价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这种新课程学生观不是把学生作为“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把他们视为“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语文教育必须要建构这种学生观,点燃生命的火种,真正将学生视为在语言中栖息、在文化中浸润的鲜活的生命存在,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引领学生走向生命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促进学生“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 第三,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与发展性教学理论。 新课程学生观的建构,也促进了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和发展性教学的探索。 应该说,整个语文教学都在面临着深刻的转型,即由传统的“授受”范式向“对话”范式转变。 对话理念支持下的教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壳点。 没有教学范式就不会有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积累和进步。 学做教师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旅程,这段旅程充满刺激与挑战,我们须怀着追求卓越的愿望,努力成为理论、实践两个层面的教学专家。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篇11同学们,你们好!首先恭祝你们顺利的通过了中考!人们常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那几道坎,过了那几道坎,乘风破浪,也就畅通无阻了。高一就是这样的一个坎:刚成功通过人生中第一个重要考试——中考,暑假里无所事事,在精神上有点懈怠;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阶段,对新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不了解、不适应;加上高中教材本身知识体系的脱节,给新阶段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障碍。确实,这一问题正是在初高中衔接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之前,是长期困扰广大师生的一大难题。那么与初中语文相比,高中语文哪些特点呢? 一、内容更加广泛、丰富 从高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几乎包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各个时期的作品。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将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的作家做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都在学习范围之内;而外国文学则重点学习历史上著名作家、政治家的有较大影响的诗歌、小说、散文、演讲词等作品。从风格看,更是不拘一格,例如:在二战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也选入教材中。 二、知识性强,系统性强 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比如学习诗歌,初中要求是读读背背,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理解诗意,而高中则要求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学会初步鉴赏和感悟。 三、语文学习时间相对减少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量并无多大变化,但高中的周课时由6节减为4节,比初中少了三分之一。高中学习的科目比初中要多,高中一年级文化课就有8门,而且都是省级会考科目,再加上数理化的学习负担加重,这样,学生在课外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这样两个"减少",实际上就给语文学习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要求。 四、学习的自主性更强 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不只是"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这样,学生自己用"拐杖"走路,就必须培养自主能力、发展自主能力。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面对新的学习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学习的方法上应有哪些相应的准备呢?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勤读课外书 2、勤做读书笔记 3、勤查字词典等工具书 4、勤于朗读背诵 5、勤于独立思考 6、勤于求教探讨 7、勤于写日记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有坚强的毅力,要持久地有意识地培养。只要有决心,良好的习惯就一定能养成。这对我们来说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终生享用不尽。 二、提高语文学习的三种技能 1、学会快速阅读 2、学会快速书写 3、学会快速笔记 同时,巨人专门推出了初高中语文衔接课程,以期使这些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首先,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教材本省知识体系的脱节问题。严格按照初高中《课程标准》对知识点进行一一对应,并在此基础上对初中阶段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更加入了对初高中教材脱节知识点的讲解、初高中对接知识点的点拨,让同学们进入高一学习之前,在知识结构上得到无缝链接。 其次,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学习方法、学习模式的衔接问题。初中是以获得知识为主,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高中则以探究性获取为主,是一种主动式的学习。两者差别很大,很多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别,导致刚进高一不久就迅速"掉队".所以我们的课程不仅设有专讲对高中学习方法、高中课程设置进行介绍,更在具体知识点、具体例题讲解中融入了学习方法地渗透,帮助同学迅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