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6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 : 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流连忘返、飘飘欲仙、瞬息万变等词语的意思。会用流连忘返、秀丽造句。 3、继续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4、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准备: 投影、录音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有同学去过或者在电视杂志上看过有关庐山的介绍了吗?那就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 结合谈话看照片(例如庐山瀑布、五老峰) 2、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 板书:庐山的云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 A、读准生字音,将课文读正确。 B、用------划出文中的新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时正音。 增添(zeng tian)姿态(zi tai)遮挡(zhe dang) B、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 第一节: 这小节有好几个成语,你通过自学,懂得了哪个成语的意思? 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 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 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 第二节: 绒帽(rong)缠绕(chan rao) 系 ji 系鞋带 xi 关系 这小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请同学来帮帮忙。 弥漫:(雾气)布满、充满。 缠绕:环绕。 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第三小节: 这小节也有好几个成语,你理解了吗?让同学也来享受你学习的成果。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极快。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四蹄生风:形容马跑得非常迅速。 第四小节: 云遮雾照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云遮雾罩、流连忘返。 三、同桌互读,把课文读流利。 1、默读,理清文章脉络。 几遍读下来,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课文用四个小节来介绍庐山的云雾,每小结分别写了什么? 1)、总学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2)、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3)、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4)、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四、作业 : 1、抄写词语三遍。 2、摘抄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语等学习方法体味庐山云雾的奇丽,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特别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尤其)(神秘美) 3、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__________________,漫步山道,__________________)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象__________________。 4、那么奇丽的云雾想想细细去欣赏? 三、精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山头的云雾(象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象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象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 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小句好在哪里。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小节。 2、指名说这一小节的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你怎么读吃来的?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对,是作者看到云的想象,你能象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写写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4、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小节。) 五、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 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想说什么? 六、作业 : 1、练习册。 2、朗读背诵课文。 3、仿照文中二、三小节的结构写法,写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山头 绒帽 千态姿态 半山 象玉带 庐山的云雾 山谷 大海 奇丽 瞬息万变 眼前刚刚 转眼间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活动目标: 1、倾听童话故事,感受故事中三只小猪团结互助的美好情感。 2、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只有勤劳、不怕困难才能造出结实的房子。 活动准备: 1、挂图(三只小猪盖房子) 2、语言磁 活动过程: 1、师幼谈话,引出话题。 教师:你们看见过用什么材料造的房子?(如木头、草、竹子、砖等) 教师:你认为用什么材料造的房子最结实? 教师:有三只小猪,他们每个都盖了一幢房子。他们为什么要改房子?使用什么材料盖的房子呢?房子结实吗?我们来听听故事(三只小猪盖房子)。 2、教师结合挂图讲述故事第一遍,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三只小猪为什么要盖房子? 教师;三只小猪分别用了什么材料盖了房子?(小黑猪用稻草,小白猪用木头,小猪用砖头) 教师:那么,哪只小猪盖得房子结实呢?让我们再来听一遍故事。 3、教师讲述故事第二遍,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那只小猪盖的房子最结实?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那么,小白猪和小黑猪盖的房子结实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不结实,因为被大灰狼用力一撞就撞到啦) 教师:小白猪和小黑猪的房子被撞倒了他们逃到了哪里呢?(小花猪的房子里) 教师:带灰狼为什么没把小花猪的房子撞到呢?(因为小花猪的房子是用砖头造的) 教师:三只小猪是用什么方法来对付大灰狼的? 教师:故事中谁是最勤劳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你最喜欢哪只小猪?为什么? 教师:那么,你想对小猪们说些什么呢?(如小白猪,以后做事可不能贪图省力,勤劳的小猪才能造出结实的房子,小花猪你是一只爱劳动的小猪,我喜欢你)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情况分析: 我们生活的地方是四季如春的云南,对于孩子们来说很难亲眼看见下雪。因此我设计此次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视频来感知雪花的外形,再让孩子自己尝试撕“雪花片”,同时也赋予雪花有七彩的颜色。既锻炼了小班幼儿的撕纸的能力,也让孩子认识了三种基本的颜色。 活动名称: 美术 活动内容: 七彩雪花 活动班级: 小班 活动目标: 1、学习随意把纸撕成大小不同的碎片,练习撕纸的能力。 2、认识红色、黄色和绿色。 活动重、难点: 学习随意把纸撕成大小不同的碎片,练习撕纸的能力。 活动准备: 红、黄、绿颜色的彩纸,幼儿每人一个装雪花的篮子,下雪的视频或图片。 活动过程: 一、欣赏下雪的视频(或图片),感知雪花的外形特征。 1、教师:小朋友,你看到的是什么季节?你见过冬天下雪吗? 2、教师:雪花是怎样的?它是怎么从天空中飘下来的?请你做做看。 二、引导幼儿学习用撕纸的方法表现雪花。 1、教师:雪花是什么颜色的?老师这里有七彩的雪花,你们看!(教师撒出七彩雪花,边撒边说“下雪了”。) 2、教师:老师的雪花有哪些颜色? 3、教师:你们想不想也来玩下雪呢?你手上有哪些颜色的纸?怎么把 它们变成小雪花呢? 4、教师边和幼儿互动,边示范讲解:两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纸,一只手用力往下撕,这样一片雪花就撕好了。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提醒幼儿将撕好的雪花放在篮子里。 四、做游戏“下雪了”。 1、教师: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下雪”吧! 2、请幼儿拿起装雪花的篮子,一起撒雪花。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生字词,学写“词”、“识”、“求”三个字。 2、学习课文二至六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词句,进一步体会霍金爱问、会问的特点,并从中文学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识记生字字形,观察并写好生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了解霍金从小就善于动脑,爱问为什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也象霍金那样,爱动脑筋,多提问题。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生字词,写好“词”、“识”、“求”三个字。 2、学习课文二至六自然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知道霍金是个从小善于动脑,爱问、会问的孩子。 教学难点: 体会霍金霍金爱问、会问的特点,并从文中学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教学准备: CAI,词语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初步体会霍金爱问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复习生字词 1、回顾霍金爱问的特点,齐读课题。 2、创设情景,复习生字词。 二、 品读课文2至5自然段,感悟体验 1、弄清霍金问了什么。 (1)自由朗读课文2至5自然段,思考:霍金问了些什么? (2)生答,相机出示句子。 (3)指导学生读好两个问句。 2、了解霍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的问题。 (1)思考:霍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这两个问题的呢? (2)生答,引导学习第二和第四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① 理解“摆弄”一词。 ② 指导读好第二句话。 ③ 体会霍金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真是会问。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妈妈的话,指导读出妈妈的“慈爱”。 (2)引导学生从妈妈的话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第四自然段 ① 指导朗读句子 ② 体会霍金能在书本中发现问题,真是会问。 3、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解答霍金的问题的。 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弄清爸爸说了几句话,分别告诉了霍金什么。 (2)重点学习第二句话。 ①理解“必须”一词。 ②指导读句子。 ③引导学生从爸爸的话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4、分角色朗读2至5自然段。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六自然段,思考:霍金听了爸爸的话是怎样做的? 2、指名说,并指导读第一句。 3、想象此时的霍金会想些什么。 4、指导学生读好第二句话,读出霍金的决心。 四、回顾全文,拓展升华 1、读课文第一句。 2、师简介霍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3、再读课文最后一句。 4、学生交流学文后的收获。 五、指导写字 1、识字游戏。 2、出示“词”、“识”、“求”三个字。 3、指名说记字方法。 4、师指导书写。 5、学生练写生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小儿歌,认识8个汉字,体会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2、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汉字偏旁与字义之间的联系,提高归类识字的能力。 3、辨析两组同音字,能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使用同音字。 4、进一步巩固用音序法查字法查字典的知识,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 5、正确朗读并背诵四则歇后语,大致了解其意思,初步体会歇后语这种语言形式的特点。 6、阅读故事《狐狸和乌鸦》,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巩固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练习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同音字,初步了解歇后语这种语言形式。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小儿歌,认识8个汉字,进一步体会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2、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汉字偏旁与字义之间的联系,提高归类识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关联旧知,激趣导入 1、出示《识字3》的内容,生自主朗读,说说在这一课中“青”字加上偏旁组成了哪些新字。 2、师激趣:其实在汉字中,像“青”这样特别爱交朋友的汉字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再来认识一位(板书:包,指名生认读)。 3、师质疑:“包”加上不同的偏旁,又能变成哪些新的汉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趣味识字”吧! 二、学习“趣味识字” 1、生自主阅读小儿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生朗读小儿歌,正音识字。 (1)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出示词语卡片:吃饭、能干、吃饱、茶水、泡茶、轻轻、抱着、鞭炮。 (2)指名生认读,相机正音强调:“能”既是鼻音,又是后鼻音;“茶”是翘舌音;“轻”是后鼻音。正音后再次抽读卡片,巩固学生认读。 (3)生再次练习朗读小儿歌,将儿歌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3、巩固识字。 (1)单独出示儿歌中出现的八个生字,指名生认读,口头组词,加强理解。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教师识记方法。在此过程中,师适当指导:“饱、泡、炮”这三个字都是“包”字加上不同的偏旁构成的;“饭、茶”也可以通过借助偏旁来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轻”与“经”比较记忆。 (3)师再次随机出示卡片,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等方式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4、发现规律。 (1)师引导学生找出儿歌中由“包”字加偏旁组成的六个汉字,交流这六个汉字是由“包”加上什么偏旁组成的。 (2)指名生交流,师出示六个汉字:饱、泡、跑、抱、袍、炮。指名生说说这六个汉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师适当小结:相同点是六个汉字中都有“包”字,而且读音与“包”相似;不同点是偏旁不同,意思也不一样。 (3)鼓励学生结合儿歌内容说说这六个汉字的偏旁与汉字的意思有什么关系。 (4)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当小结:“包”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了六个汉字,这六个汉字的读音与“包”相似,而不同的偏旁表示了汉字不同的意思。像“饱、泡、跑、抱、袍、炮”这样的汉字叫做形近字,与我们在《识字3》中学习的由“青”字组成的一组汉字一样,声旁表音,形旁表义。汉字中的大部分字都是形声字。 三、学习“我的发现” 1、师过渡:同样的汉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可以组成很多新的汉字,同样,同一个偏旁加上不同的汉字也可以组成新的汉字。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神奇有趣,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吧! 2、生自主认读“我的发现”中的三行汉字,读准字音,并与同位轻声交流自己的发现。 3、指名生分行朗读汉字,并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第一行汉字都是口字旁,第二行汉字都是提手旁,第三行汉字都是足字旁。 4、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每一行汉字在字义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指名生交流,师适当小结:第一行四个口字旁的汉字所表示的意思都与嘴巴的动作有关;第二行提手旁的汉字表示的都是手部的动作;而第三行足字旁的汉字是与脚部动作有关。 5、拓展巩固。 (1)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口字旁、提手旁、足字旁的汉字,看看这些汉字的意思是不是与偏旁有这样的关系。 (2)指名生交流,师适当板书:喊、喂;打、抱;路、跃。师教读,并适当讲解意思。 (3)师出示三点水旁、木字旁,鼓励学生写出几个带有这样偏旁的汉字,进一步体会带有相同偏旁的汉字所表示的意思与这个偏旁有关。 6、师小结:我们在学习汉字的时候,可以通过关注汉字的偏旁来理解这一类汉字的意思,这样识字更有趣,也更有效果。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很多的汉字朋友,而且发现了汉字的字形和字义之间的有趣联系,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识字中,也能关注到这一点,进一步提高自己认识汉字、理解汉字的能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辨析两组同音字,能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使用同音字。 2、进一步巩固学习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 3、正确朗读并背诵四则歇后语,大致了解其意思,初步体会歇后语这种语言形式。 教学过程 一、出示汉字,谈话导入 1、师出示几组同音字:香—乡;青—清;再—在;夕—西,指名生认读,说说这几组汉字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师小结:每一组的两个汉字读音相同,意思却不一样,这样的字叫做同音字。 3、师谈话:汉字中的同音字有很多,虽然它们的读音相同,但是在用法上却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区别它们。 二、辨析同音字 1、生自主朗读“选一选,填一填”中的句子,尝试将正确的汉字填在括号中,再读一读。 2、指名生朗读句子,并交流自己所填的汉字是什么,为什么填这个汉字。 3、根据生的交流情况师明确: “青”指的是一种颜色,“清”是三点水旁,一般用来表示水很干净,所以第一句话应该这样填;“远处有(青)山,近处有(清)泉。” “再”一般表示再见、再一次的意思,“在”表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等”,所以第二句话的括号中应该填:“放学了,大家(在)教室门口和老师说(再)见。” 4、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巩固“青—清;再—在”这两组同音字的不同用法。 (1)师出示相关练习: qīng:()色、()水、()蛙、()洁 zài:()会、()哪里、()也不会了、我()早晨读书。 (2)生根据同音字的不同意思自主进行填空,并说明原因。 5、拓展练习。 (1)师出示另外两组同音字:香—乡;夕—西。指名生认读。 (2)鼓励学生分别用“香”“乡”组词,体会二者意思的区别,师小结:“香”指的是味道;“乡”指的是家乡、故乡。 (3)鼓励学生分别用“夕”“西”组词,体会二者意思的区别,师小结:“夕”指的是傍晚、夕阳;“西”指的是一个方向。 6、师小结:辨析同音字,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词语和句子,根据汉字的意思来正确区分。 三、巩固音序查字法 1、出示“语文园地三”中学习的《音序查字法口诀》,生齐读,并指名生说说音序查字法的几个步骤。 2、在生交流的基础上师带领学生复习:第一步:找汉字音节的第一个大写字母;第二步:在字母栏下找到相关音节,看看它在第几面;第三步:翻到字典正文的这一面,依次寻找,就能找到这个汉字。 3、根据以上方法,生用音序查字法在字典里查到“溪、解、准、楼、伯”五个字,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指名生交流自己是如何查到这几个字的,在交流中进一步巩固音序查字法的基本步骤。 四、学习“日积月累” 1、生自主朗读这四则歇后语,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短语。 2、指名生分行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师适当正音。 3、正音后再次让学生练习朗读,师提醒学生每行短语的中间部位要注意停顿。 4、师举例引导学生体会歇后语的表现形式: (1)出示第一则歇后语,指名生朗读,指名生交流这个短语中出现了什么物品(小葱、豆腐),它们是混合在一起的,所以叫“小葱拌豆腐”。 (2)师出示“小葱拌豆腐”的图片,生结合图片和生活体验说说这两种物品放在一起是什么颜色(有绿色和白色)。 (3)生再次朗读第一则歇后语,师引导学生体会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5、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生自主朗读并比较每则歇后语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6、指名生朗读剩下的三则歇后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师适当讲解并小结:这几则短语,前半部分讲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现象,后半部分则是一种比喻的意思,整句联系起来十分生动有趣。像这样的语言形式就叫做歇后语。 7、大致理解这四则歇后语的意思。 师描述一种情况,鼓励生说一说用哪一条歇后语比较适合。(如:一位同学期中考试没有考好,当他拿着试卷回家的时候,心里十分紧张,担心爸爸妈妈会批评他,这个时候他的心情就可以用“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来形容。) 8、通过师生对读、自由朗读、联系意思等方法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四则歇后语。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汉语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歇后语就是其中非常有趣的一种,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到歇后语,希望同学们能记住它们,并且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它们。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故事《狐狸和乌鸦》,分角色朗读对话。 2、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明白狐狸是怎么骗到乌鸦口中的肉的。 3、通过阅读,让学生明白爱听好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 4、初步了解《伊索寓言》这本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1、出示狐狸和乌鸦的图片,指名生说说这两种动物的了解。 2、师相机小结:在人们的心目中,狐狸是狡猾的,一肚子的坏主意;而乌鸦呢,浑身长着黑色的羽毛,叫声也很难听。这两种动物遇到一起,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3、师板书故事标题:狐狸和乌鸦。指名生朗读题目。 二、初读故事,了解故事大意 1、师播放故事的录音,引导学生认真倾听。 2、生借助拼音自主朗读故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相机正音,指导学生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学生或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1自然段: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 第2自然段:狐狸主动向乌鸦打招呼,乌鸦没有理睬。 第3自然段:狐狸问候乌鸦的孩子,乌鸦还是没有回答。 第4自然段:狐狸夸乌鸦的羽毛漂亮,嗓音动听。 第5自然段:乌鸦得意地唱起了歌,结果肉从嘴中掉了下来。 第6自然段:狐狸叼起肉跑掉了。 4、生再次轻声朗读课文,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在交流的过程中,师适当引导学生把故事的内容说清楚,说完整。(狐狸想骗乌鸦嘴里的肉,就主动向乌鸦打招呼、问候乌鸦的孩子、夸乌鸦的羽毛和嗓音,结果乌鸦上当受骗,嘴里的肉被狐狸骗去了。) 三、再读故事,理解被骗原因 1、师过渡:狐狸是怎样一步一步骗到乌鸦嘴里的肉呢?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故事,看看狐狸都用了哪些方法?乌鸦的反应又如何? 2、生自主阅读故事,边读边与同位轻声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3、指名生交流,师在以下地方重点指导: 狐狸的表现: (1)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眼珠一转”体会狐狸在动脑筋,想办法与乌鸦套近乎;抓住“亲爱的”“您”这两个称呼体会狐狸对乌鸦的尊敬。 (2)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赔着笑脸”体会狐狸为了达到骗到肉的目的,不在乎乌鸦的不理睬,通过问候孩子来向乌鸦示好。 (3)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摇摇尾巴”这个动作体会狐狸继续讨好乌鸦的心理。 (4)师质疑:狐狸是真的喜欢乌鸦,才会主动与乌鸦打招呼、问候乌鸦的孩子、夸赞乌鸦的吗?引导学生在刚才阅读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狐狸是为了骗到乌鸦嘴里的肉,才主动与乌鸦打招呼套近乎、问候乌鸦的孩子、说假话来拍乌鸦马屁的。 (5)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狐狸的话,结合狐狸的动作和表情读出狐狸的虚伪和讨好的语气。 乌鸦的表现: (1)指名生交流乌鸦的变化:没有回答—看了一眼还是没有回答—非常得意,唱了起来。 (2)引导学生思考乌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结合狐狸的表现和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乌鸦在狐狸一步一步的讨好下,逐渐放松了警惕,把狐狸的假话当成了真话,最终上当受骗。 4、鼓励学生探究乌鸦上当受骗的真正原因,指名生交流,师适当小结:爱听好话和假话,喜欢别人奉承,就会让别人抓住你的弱点,从而上当受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狐狸和乌鸦》这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伊索寓言》这本书(师多媒体出示《伊索寓言》这本书),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很多既有趣又深含哲理的小故事,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读一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6一、教学目标 1.了解镜泊湖景色形成的条件和景物特点。 2.让学生体会奇在何处。 3.学习按景物的不同特点,领会镜泊湖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二、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在教学中运用读一读、说一说、填一填、议一议四步进行教学,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灵魂的教学思想,整堂课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民主、活泼的学习环境,课堂上让学生全体参与,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 课题中哪个词是关键词?(奇观) 解释:奇观 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提示:镜泊湖在什么地方?是个怎样的湖?有什么奇观,有哪些景点,各景点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二)讨论 1.镜泊湖在什么地方? 2.它是个怎么样的湖? 3.它有什么奇特的景色?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 2.说一说 (1)说说课文中神话故事的梗概。 (2)神话与现实生活的相同点是什么?这个湖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3.填一填 传说中()是罗女的从天上掉下来形成的。 4.议一议 (1)文章引用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再转入镜泊湖,从传说中怎样表现人们对美好品质的赞美。 (2)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内容:传说镜泊湖是红罗女的宝镜从天上掉下来形成的。 (三)学习第二、三段。 1.默读第二、三段 2.说一说 (1)这一段的第一句话与下面的两句话有何联系?(总分关系) (2)第三自然段中主要内容是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分几层来写? 3.填一填 (1)镜泊湖位于(),是因为()形成的。因为()所以称为镜泊湖。 (2)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是()和(),它的自然朴实表现在:除了有精致的别墅外,这里只有()的、()的、()的。它的奇丽多变表现在:四周(),有的()、有的(),湖心(),湖中(),美不胜收,通过这些描写,写出了镜泊湖的()美。 4.议一议 (1)文章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镜泊湖景色的自然朴实、绮丽多变? (2)第二自然段介绍镜泊湖的什么?第三自然段概括介绍了镜泊湖景色的什么特点?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 2.说一说 (1)说出这一自然段中景点名称、位置、景点奇特的地方。 (2)吊水楼瀑布为什么不结冰?它与瀑布飞流直下的句子有什么关系? (3)说出课文从几方面写瀑布的动态美。 3.填一填 吊水楼瀑布奇特的地方是(),课文从()和()两方面写出它的美。 4.议一议 课文是怎样描写瀑布气势和美景的? 五、学习第五段 1.指名读 2.说一说 (1)地下森林是怎么一回事? (2)说说本段中各景点名称形成的条件和景物? 3.填一填 地下森林是指(),它形成的条件有:(1);(2);(3)。地下森林()物产丰富,林中有种类繁多的树木,还有()和()。第五自然段是()描写。 六、小结 1.体会动静描写手法。 2.引导学生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对镜泊湖的介绍,说明了它的景色极其壮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赞美之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7知识教学点 1、认知目标:自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记叙“我”细心照料一只小喜鹊,小喜鹊和“我”结下深厚感情的故事。课文描写的内容富有情趣,反映了儿童的真实的生活情景。重点、难点是:从“我”对喜鹊“小花”的照顾爱护、“小花”对我的感情中,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动物的关心、爱护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要原因。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查找收集有关的资料帮助学习。本篇略读课文讲的又是儿童真实的生活情景,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去解决问题。教师充分利用电脑网络资源优势,让学生在网上查阅相关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把语文阅读教学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本节阅读课文的特点,教师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分析课。本课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感情,从而受到爱护动物的教育。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在解决重难点上,主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课件上完成练习,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人类对动物的关心、爱护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要原因。其次,让学生结合实际,自由发言,以身边的事为例,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最后,学生在“扩展知识”板块上网中查阅相关资料,并回归课堂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实践中探求知识,在实践中受到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房(能连接到Internet、学生一人一机):情景导入时应用其广播功能;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时应用其监控、个别辅导、小组讨论等功能;学生示范、作品评价时应用其转播功能。课件: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时根据需求选用学习资源,借助网络,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以达到解决问题及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的目的。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与分析 一、欣赏图画,激趣引入 1、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春天就在我们面前:请看一幅鸟语花香的画面。 2、(课件演示)课题画面12鸟情。 3、小鸟也有感情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课文吧! 媒体播放一组鸟类画面,最后定格在一幅人鸟和谐相处的画面。由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向学生展示集音、色、光于一体的课题画面,给学生以极大的吸引力。带着问题进入。 二、听录音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件演示)本课插图 1、(媒体播放)听课文录音朗读,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反馈)(课件点击)喜鹊图 2、学生质疑:这只小鸟为什么和小男孩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展示清晰的课文插图,便于学生观察;多媒体播放课文内容,在伴着轻音乐的朗读声中,学生更容易感受到小鸟和“我”的亲密关系。让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学习习惯。 三、细读片段,探究人鸟深情 1、(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⑴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⑵边读边动手把不懂的地方画记号; ⑶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发现的问题。(学生质疑,由学生自己帮助解答。教师适当点拨。) 2、(点击课件]出示问题)为什么“小花”对“我”有如此深厚的情谊?喜鹊“小花”对“我”有那么深厚的感情表现在哪儿?(结合课文内容回答,教师在朗读上加以指导。) 3、(点击课件链接)出示合作探讨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伴随优美的鸟语声机上完成“脑图”练习。 4、(视频转播)学生完成情况。多媒体展示阅读要求,让学生明确阅读课文的阅读方法。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阅读课文,自疑自答,教师引导点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多媒体展示的两个问题正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重难点。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步骤,已经基本上能解决。教师重在指导有感情朗读,体会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这一媒体环节的应用,目的在解决本课的难点:“我”对“小花”的关心、爱护,是“小花”对“我”对我有深厚感情的基础。应用计算机网络来让学生完成此题,通过师生交互、人机交互,可以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视频转播功能,可以将做得快、答得对的习题及时展示给全体学生。 四、点拨总结 1、(点击课件)思考: ⑴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受到什么启发? ⑵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人类应该怎么做? 2、(课件点击)结合学生回答,逐一点击本文板书内容。 3、(点击课件链接)阅读相关的奇闻趣事。课件出示教师设疑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思考、谈想法,培养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从中受到爱护动物的思想教育。多媒体的应用,把本课的板书设计一一展现,便于突出本文的重难点,也利于全文作总结。设计此链接内容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感受人与动。 五、结合实际,升华情感 (点击课件)出示问题:平时你喜欢什么小动物?你和它之间建立了怎样的感情?能举例说说吗?过渡语;人与动物能存在如此深厚的感情,人与人之间呢?)说说你们小组的同学是怎样与同学及长辈相处的?结合实际来谈,进一步体会只要人付出感情,动物也会回报真情,人与动物就能和谐相处。此题为“情感的迁移”处,通过小组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六、扩展知识与回归课堂(点击课件)出示网上冲浪题: 1、教师提供几组有关爱护动物的网站学生自由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2、说说你在网上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大家来评议,来总结。学生借助网络查询、浏览自己喜欢的网站。网上的资料,已把学习扩展到课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飞禽走兽的种类和相关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回归课堂,谈谈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旨在用现代信息教育手段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使其有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练习设计 1、利用课件完成“脑图”。 2、根据老师提供的网址浏览相关网站。附“脑图”: 教学设计方案 篇8一、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折叠、泡染的方法染纸,感受染纸活动的乐趣。 2、体验不同折法染纸产生的色彩、图案变化,感受对称美。 3、尝试重叠晕染的效果,感受深色能遮盖浅色的颜色特性。 二、活动准备: 盘子、颜料、纸巾若干。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积极参与染纸活动,尝试用多种折叠、泡染的方法染纸,感受其乐趣。 2、活动难点:尝试重叠晕染的效果,感受深色能遮盖浅色的颜色特性。 3、指导要点:引导幼儿观察不同折法染纸所产生的奇妙变化,掌握染纸的折叠、泡染等方法。 四、活动过程: 1、感知欣赏,激发幼儿的兴趣。 (1)欣赏印染作品。 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图案像什么?每件作品中图案都一样吗?这些图案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2)感受色彩、图案的对称美。 2、谈话讨论,引导幼儿观察美丽的印染作品。 (1)这些美妙的图案是怎样变化出来的? (2)为什么它们是对称的? (3)我们怎样才能染出不同的颜色、图案? 3、尝试创作,鼓励幼儿大胆用多种折叠、泡染的方法进行染纸活动。 (1)先将纸折叠,把需要染色的部分泡入颜料中,感受纸泡在颜料中的长短与染色面积大小的关系。 (2)泡染的面积大,泡染在颜料中的时间就要长;反之,泡染的时间要短些。 (3)染好后慢慢将纸打开,平放在旧报纸上晾干。 4、观看重叠晕染效果,尝试进行重叠晕染。 (1)尝试重叠泡染,感受同一部分先后泡染在不同颜色中会产生奇妙的色彩变化。 (2)为了避免后染的颜色完全遮盖先染的色,第二次染色可以不要泡染太深,时间简短些。 5、请幼儿自由尝试多种泡染方法,并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感受到深色能遮盖浅色的颜色特性。 6、分享交流。(延伸活动) (1)将幼儿作品放置在展览区中。 (2)请小朋友互相欣赏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染纸方法,感受染纸的艺术美。 教学设计方案 篇9一、设计思想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六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插图叙述故事。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读,分自然段读。然后在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及学习需求各不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即关注学生阅读“期待视野”。 2、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能够用比较通顺的语言回答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3、教学中围绕角色间的对话来学习。理解什么是称赞?谁对谁的称赞?为什么要称赞?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五、重点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介绍獾的图片文字资料,词语卡片。 3、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刺猬、小獾的头饰以及板凳、椅子等道具。 八、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乡镇意见 教师体会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称赞》,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什么是称赞? 课文中谁称赞谁? 因为什么而称赞? 称赞的结果怎样? 2、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让我们共同到文中去找一找答案吧。(打开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读书时,带着问题去读。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知道通过读书要明白那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2、再读课文。 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大声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3、小组内自习生字,游戏“你指我读”。 4、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读的怎么样?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生字:你是怎样记住它的?指名汇报。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 5、把生字带回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通过自学初步学会生字,再读中学会生字。学会生字后在去读课文,这样读文和识字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 同学思考:听了这个故事后,你知道什么是称赞了吗? 2、如果你得到别人的称赞心情会怎样呢? 3、课文中是谁称赞谁的事?怎样称赞的呢?为什么呢? 4、学习小刺猬称赞小獾。 指名朗读课文, 回答:他们是怎样称赞的? 指导朗读。 5、学习小獾称赞小刺猬。 小组自学汇报。 6、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为什么?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学生从读中感悟,并能回答出相关的问题。能够深入的理解课文的意图,使学生受到启迪。】 (四)分角色表演读 小组练习,指名汇报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表演读,然后在向大家汇报。】 (五)写字指导 学习本课中的'“采”、“背” 指名认读,组词。 师范写,学生写仿。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留下写字的时间。每一课中的生字应分散在不同课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九、板书设计 18、称赞 小刺猬小獾 消除疲劳有了自信 (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十、作业设计 1.自己选一个同学,夸夸他的优点。注意选择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发现他们的长处。把你对他称赞的话儿写下来,并亲自对他说说。 2.回家选择合适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试着称赞你的家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一、教学目标: 1、认识“蒙、喃”等7个字。会写“并、夜”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能用“快活”等词说句子。 4、读写结合,扩展阅读,激发学生从小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从字里行间去感受“父亲”那份非同寻常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字词卡 小鸟图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播放鸟叫的录音,引导学生谈话。你喜欢小鸟吗?你了解小鸟吗? 2、是啊,鸟儿是大自然中的精灵,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鸟有关的故事-------《父亲和鸟》(板书课题)。 3、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的脑袋瓜里会迸出那些问题?父亲和鸟有什么关系?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父亲和鸟”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快读读课文吧! (要求:先自己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检查反馈,课件出示词语,指导认读; 雾蒙蒙 鸟味 猎人 黎明 一瞬间嗯 喃喃地说 焐得热腾腾 浓浓的草木气味 (1)借助拼音,指名领读。重点正音:蒙和腾是后鼻音,瞬是翘舌音,前鼻音。“热腾腾”变为第一声 (2)去掉拼音了,你们还会读吗? (3)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了哪个字?学生自由记字形,再交流识字方法。 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喃 浓 嗯 味 换一换的方法:焐---悟,猎----借 (4)开火车读词语,齐读词语。 3、指导难句子朗读。 句子1: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句子2: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句子3:父亲又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读准多音字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朋友真能干,不但读准了词语,而且能把难读的句子读通了, 相信你们也能把课文读通顺了,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进行评价) 2、交流感受。读完了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 父亲和鸟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课文中句有一句话已明确告诉我们,快速找一找。 3、生汇报,引出第一自然段: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 ①指名读句子 ②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父亲知鸟,爱鸟) 父亲是不是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知鸟,爱唱歌的小鸟吗?下节课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和鸟的故事。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观察讨论:在这些字中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提出来讨论,交流,提出解决的办法。 2、指导书写: (1)比较“并、喜、重、群”,发现规律;一个字中有多个横画,排列的距离应当大致相等,每个字中只能有一个长横。 (2)教师范写喜和重,让学生观察体会,进一步感悟以上两条写字规律。 (3)学生临写,再进行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词语朋友,这些词语朋友你们还认识吗?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齐读第一自然段: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 说说知道了什么?(父亲知鸟、爱鸟) 过渡:父亲是不是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知鸟,爱唱歌的小鸟呢?这节 课让我们再来来读一读父亲和鸟的故事吧。 二 品读课文 ,感悟情感 品读之一——体会“父亲的知鸟”之心 1、 那么,你们又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父亲的知鸟呢?请大家快速读课文,划出有关体现父亲知鸟的句子。 2 交流反馈,深入研读 (1)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A、 雾蒙蒙的树林是什么样的? B、 “喃喃地说”是怎样地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轻,这样慢地说? C、 谁能学学父亲说话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D、父亲在雾蒙蒙的树林边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师:父亲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师:父亲用鼻子闻了又闻,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2)父亲真了不起,简直就是一位鸟类专家!这鸟类专家为什么知道树林里有不少鸟呢?谁来读一读? 出示: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很轻,生怕惊动了鸟。 谁知道,父亲在说的时候,会有什么动作、表情呢? 在“嗯,还有鸟味。”前又会有什么动作或神态呢?说话的声音呢? 你能把父亲的话读出来吗?(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轻一点,别惊动林中的小鸟! (3)真的有鸟味吗?出示:“有。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冬天,我们的小手都快冻僵了,妈妈拿什么为你们焐手的?小鸟们是怎样将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4)父亲还知道什么? 父亲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什么时候鸟最快活?你能给快活换个词吗?你什么时候最快活?快活的时候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到林子里感受他们的快乐吧! 是啊,此时在我们的眼里又多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小鸟们成群地站在枝头上,面对着初升的太阳尽情地歌唱。他们在空中时而盘旋,时而低飞,那么活泼,那么可爱!你听,它们掩藏不住内心的喜悦向我们诉说________ 教学设计方案 篇11教学目标: 1、了解染纸艺术,初步掌握染纸的特点。 2、掌握不同的折纸方法及染纸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染纸艺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请所有的同学都面朝黑板坐。 二、趣味导入 小魔术: 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下面老师为你们表演一个魔术! (魔术过程:教师展示宣纸,折叠——浸染——展示染纸作品。) 师:神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神奇的画笔第三课美丽的染纸。 三、学习新知 1、了解纸性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看,这是普通白纸,滴上水,怎么样? 师:再来看看在宣纸上有什么不同效果。 师:看来宣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能。所以我们要使用它来进行染纸。 师:还有哪些纸也可以用来染纸? 生:(餐巾纸、毛边纸等吸水较强的纸。) 2、展示范作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作品,想不想看看!(出示作品) 师:看来,想染出美丽的作品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3、研讨制作过程 师:先请回忆一下,刚才染纸时老师先做的什么?再做什么的? 生:…… 师:先折后染。 教师板书——折、染 四、研讨折法: (1)、介绍“米字折” 师:老师刚才是先对折,再斜折,展开就像“米”字,我们称之为“米字折”。 (2)、折纸竞赛:还有哪些不同的折法? 师:嘘!别说,下面我们要求来一个折纸比赛。 师:好,请坐好,听比赛规则:请用纸将你想到的折纸方法折出来。比一比,看谁折得又快!又好!(注意边要对齐) 师:不要打开。(为后面的染纸作准备。) 教师简单讲解,并同时出示板书:米字折、田字折、折扇折、辐射折等。 师:折法很重要,折法不同,决定了染纸的效果。 五、研讨染法 浸染法:刚才老师是将纸直接浸入颜料染色,这种方法称之为浸染法。 滴染法:将彩色墨水滴在折好的纸上,并将纸进行挤和捏。 点染法:用毛笔点的方法。 师:一点、一滴就行了吗?如何染透? 小结:染时笔里要蘸满色和水,可以将纸进行挤和捏,正反染,中间张开加染等。其实几种染法可以结合使用,瞧,刚才这张作品(太空)颜色太淡,我们还可以加染,这样就丰富,更美丽。 六、研讨色彩 师:我们再来看看色彩,这一张作品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由一种颜色染成的! 师:我们称为单色染纸。单色染纸美吗?谈谈自己的感受。 单色染纸:质朴明快,单色染纸朴素简洁,清新明快。 师:再看看这一部分的作品,色彩怎样?谁来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一下! 彩色染纸:五彩斑斓、色色具全、五彩缤纷等等。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有的地方还是空白,这是为什么呀? 这么多的作品,你最喜欢哪幅作品呀! 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染色位置、色块大小、色彩搭配,色彩深浅。 七、染纸作品展 1、染纸作品真是太美了!那么今天我们自己也来举办一个染纸作品展,好不好?请同学们尝试用各种折法、染法多染几张,最后每个同学选一张自己最漂亮的作品来参加我们的展览。 2、作品展示 3、作品评价 (1)你最喜欢哪幅作品?美在哪里? (2)你认为哪些作品还需改进?怎么改进? 八、课堂延伸 师:同学们的作品真是太美了, 那么,这些美丽的染纸有什么用途呢? 瞧!(这衣服)这些书签、窗花也是用染纸做成的。 这些作品漂亮不漂亮呢?同学们的染纸太漂亮了,课后也用染纸设计几幅窗花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2【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白杨 二、导语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 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 理解生字新词。 3、讲: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五、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六、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白杨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1、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⑴ 看图、听读、思考: 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⑵ 默读思考: 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划出主要词句。 ⑶ 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① 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② 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⑷ 教师小结。 2、讲读第二段: ⑴ 学生自由读,思考: 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⑵ 读后讨论交流: ① 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② 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 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③ 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 “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⑶ 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⑷ 教师小结。 3、讲读第三段: ⑴ 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⑵ 教师小结。 ⑶ 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 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13【教学目的】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用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在这次战争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听写词语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烧灼 偷袭 间歇 耸立 匍匐 颤巍巍 僵硬 舀水 腋窝 揣在 屏障 肃穆 精疲力竭 二、导入 1、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作者: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撒伐河岸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时的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注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这个南斯拉夫母亲在战争中饱受苦难,她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亲人,她的爱和恨是鲜明、深沉的。作品刻画老妇人没有语言,只有动作,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战士的爱,让读者感知到这位母亲伟大的内心世界。 3、揣摩人物心理练笔: 阅读这段文字,设想下段落中的老妇人会有怎么样的心理活动,写下来,一二百字。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只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用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注意引导从老妇人对战士的崇敬和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把握。 四、问题研讨 1、文中的“蜡烛”有何作用? 2、文中多次提到“德国人的炮火轰响”有何作用? 3、文章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一段老妇人的外貌。 3、预习下一课。 教学设计方案 篇14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用词得体的习惯,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2.通过诵读帮助学生积累词句。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敢于发表意见,说话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句子,看看莹莹写给姑妈的信用词得体吗?问题出在哪、 (2)通过一读二思三议四改的步骤,指导学生知道如何用词得体。 (3)小结。 2.教学第二部分。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词得体,体现文明与礼貌。读下面的词,你知道它们用在什么场合吗?小芳日记。 (2)学生读词。 (3)交流。 (4)出示《常用客套话》,让学生诵读。 3.教学第三部分。 (1)从上面的词语中选择合适的填入括号里。 (2)集体交流,评议。 (3)总结。 二、诵读与积累 1.出示与春夏秋冬有关的准韵文。 2.学生练习流利朗读12个词语。 要求:读准字音,尝试理解词语。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所理解词语的意思。 4.练习。 (1)练习诵读,学生自练,再分组练习。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三、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大江保卫战》。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此字与相邻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间架要匀称。 (5)教师重点指导军旗、军徽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练习。 (1)练习诵读,学生自练,再分组练习。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七嘴八舌话环保。 教学过程: 1.审题。 (1)学生读题,并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略加讲解:为环境保护提建议是用来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维护公共的利益,提建议时应全面考虑。 (3)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着提出各自的建议。 (4)学生在小组中说出自己的建议。(想一想为什么提这样的建议) 2.练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15教学目标 : 1、懂得借别人的东西要爱护,并能按时归还。 2、能看图连贯地说一段话,并能使用借书和还书时的礼貌用语。 教学重点: 能抓住人物的言行把借书、还书的过程说清楚。 教学难点 : 看图连贯地说一段话,注意每两幅图之间过度要自然。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老师这儿有几本新书,你们想看吗? (想) 2、你们想看老师的这本书,可得向我借(生齐说) (板书:借) 3、你准备怎么向老师借这本书呢?谁先来说一说,看老师愿不愿意把书借给你!(生说) 看来,同学们都能从老师这儿顺利地借到书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愿意把书借给他们吗?) 板书:有礼貌 (他们用了哪些礼貌用语啊?) 板书:请好吗 4、今天啊,明明也买了一本新书,丁丁很想看,于是,他向明明借书。那丁丁又会怎么借书,怎么还书呢?这节听说训练课,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看课文中四幅图,读读课后问题。 2、能说说你自己都看明白,读明白一些什么吗? 3、学生自由交流。如果你愿意向老师交流就和老师说,愿意与同学交流就和同学说。注意把话说通顺,让人能听明白。 三、逐幅看图,练习说话 (过渡:看着同学交流的兴奋劲,真想听听同学们是怎样把一幅图一幅图说清楚、明白的。愿意说给大家听吗?) 1、出示图1:你准备怎样把这幅图的意思表达明白? A、指名说.谁有补充吗? B、多请几个同学说。 2、出示图2:是的,丁丁也顺利地借到了书。看,回到家,他在干什么呢? 3、从这里可以看出丁丁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爱书) (2)你能猜猜丁丁这时是怎么想的吗? (3)请你连起来把这幅图的意思说一说,好吗? 4、图3包好了书皮,丁丁在干什么了? (板书:看书) 看你能用上哪些好词好句?(板书:津津有味专心致志) 5、图4过了一个星期,丁丁把书还给了明明。还书时,丁丁会怎么说?明明又会怎么说呢? (板书:还书) 从时间上看,丁丁还书非常按时。 四、把4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 注意图与图之间过度要自然。 1、自由说 2、指名说 五、表演《借书》 1、自由组合练习表演 2、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议。对话是否正确,是否有礼貌。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向别人借东西是否有礼貌?按时归还了没有?准备今后怎样做? 教学设计方案 篇16教材简说 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炎,一场雷雨,送来了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如能把看图与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后的不同特点,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孩子观察这一自然现象,相信同学们会有新的发现。 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哗哗哗的声音)学生猜。它有可能是雨的声音,雨的声音都有哪些种呢?什么样的雨才会是这样的声音呢? 二、识字 1.初读生字。 自由地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问问周围的同学。 2.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然后用不同的方法识字。如,用动作记压、垂;用联想法记乱。联系自己观察的情景,想象狂风中的小树乱摆的样子从而记住乱字;用换偏傍识字法记虹。 3.巩固识字。 (1)联系文中的词语、句子巩固识字。如: 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2)联系自己的生活和阅读实践巩固识字。 三、写字指导。 (1)我的发现。 ①读音:垂、沉、阵、蝉、蜘、蛛都是翘舌音,彩是平舌音。 ②同偏旁:虹、蝉、蜘、蛛四个字都有虫字旁,蜘的虫字旁最瘦。 ③压、逃、越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逃是走之旁,越是走字旁。 ④垂字中间宽,上下两头窄。 (2)我能写好。 请学生先把每个字临写一个,对照总结之后,再临写一个,争取第二个比第一写得好。 (3)示范讲解 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笔处要在一条垂线上,第二撇起笔处在横中线上。虫字旁的扁口上宽下窄;蜘字中的虫字旁要写得瘦长。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展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看到和听到了什么? 二、朗读感悟 1.比较课文插图,激发初读兴趣。 出示课文的两幅插图,比较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中的不同景象。 图1: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空中狂风怒吼、大雨哗哗、树枝乱摆;小朋友关上窗户观赏雨景。 图2:蓝天白云、彩虹高挂、空气清新、树木新绿,小朋友惊喜若狂。 2.同桌互读互评,培养合作精神。 如果你的同桌读得比你好,请你向他学习;如果你的同桌哪里读错了,或者哪里没有你读得好,请你读给他听。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从而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默读课文,想象图景。 边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整体感悟课文的意境。 4.选读积累,研读交流。 朗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勾画描写这些景象的词句,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归类整理词语。 从以上的词语中,你体会到雷雨前后有什么特点?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小组研读,读后交流朗读体会。 5.汇报交流,欣赏评价。 小组表演读喜欢的那一部分,其余同学听读欣赏,品评读得好的词句。如: (1)压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乌云来势很凶猛。 (2)挂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空中,它十分美丽。 (3)垂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风特别大,蜘蛛特别害怕。 (4)坐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能感觉到蜘蛛的悠闲和愉快。 6.再读课文,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积累运用 1.词语串串烧。 越来越亮 越下越大 越()越() 一动不动 一声不响 一()不() 2.你一言我一语。 (1)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2)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3)()了,()也()了。 3.完成课后读读抄抄练习。 (四)实践活动 1.创造情境,以我为你广播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学气象员向市民广播天气预报。市民可以通过打电话向气象台咨询不明白的问题。 2.课外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写一篇日记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