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孟子见梁惠王》文言文阅读 |
范文 | 《孟子见梁惠王》文言文阅读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孟子见梁惠王》文言文阅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孟子见梁惠王》文言文阅读1【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③然问曰:天下恶④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⑤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⑥作云,沛然⑦下雨,则苗浡然⑧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⑨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⑩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⑾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 (2)语(yù预):告诉。 (3)卒:通猝,突然。 (4)恶(Wū乌)平:怎样,如何。 (5)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 (6)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 (7)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 (8)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 (9)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 (10)领:即脖子。 (11)由:通犹。 【参考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1)语:告诉 (2)卒然:突然 (3)恶:怎样 (4)定:安定 (5)一:统一天下 (6)孰:谁 (7)嗜:喜欢 (8)与:归附 2.翻译 (1)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 (2)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能阻挡得住呢? 3.简要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本文主要论述孟子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不要滥杀无辜,人民才会引颈而望,进而定于一。孟子在文中以禾苗喻百姓,以雨水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孟子见梁惠王》文言文阅读2【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①?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①时日害(hé)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杂然而前陈者 ⑵太守谓谁 ⑶顾鸿雁麋鹿 ⑷予及女偕亡 8、下列句中加点字与“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中加点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往来而不绝者 B.溪深而鱼肥 C.贤者而后乐此 D.而民欢乐之 9、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颓然乎其/间者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不贤者/虽有此 D.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⑵贤者亦乐此乎? 11、简答题。(5分) ⑴请找出【乙】文中能体现【甲】文“太守之乐”的真正原因的句子。 (2分) ⑵【甲】文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7、(4分,每题1分) ①摆开。 ②为,是。 ③回头看 ④同“汝”,你。 8、D(2分) 9、C(2分) 10、(4分,每句2分) ①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②有品德修养的人也以此为乐吗? 11、 ①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2分) ②(3分)生活态度1分,联系实际谈看法2分。 示例: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随遇而安、醉心山水、宽容而闲适)。 在实际生活中,我每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调整自己,积极应对。 参考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此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