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南渡北归名著读书笔记
范文

南渡北归名著读书笔记范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南渡北归名著读书笔记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南渡北归名著读书笔记范文1

《南渡北归》是一本描绘大师的佳作,虽然在我看来,许多大师的风骨并没有表现得太淋漓尽致,是零散、琐屑的片段构成了一个个大师的剪影。梁启超,只是众多大师中的一位,但对我个人而言,他是主角。

梁启超的一生,似乎都在与变革、混乱的时代背景联系在一齐,他在慌乱中逃亡,在变革中崛起,他曾在一系列文章中对奴隶性的表现、产生根源及其严重危害作了系统、深入的剖析。在与革命派论战的过程中,梁启超创造了一个新词:中华民族。他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七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词。他认为,中国人家庭观念、乡土观念浓厚,但毫无国家意识,只明白服从权威和统治者,不知服从国家和主义。他在那些举国困苦的年代,为了中国文学的未来而担忧,他一面主张引进西学,一面主张中国人要学会创新,在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梁启超拿起文学的笔,书写下了他的新思想。岁月的流年带走的是他青涩的无知和淡淡的无奈,陨落的梦想是凋落的栀子花,芳华犹在,悠悠地飘落,跃然于脑海的'信念是青春最完美的记忆,在成长中沉淀却不消逝。记录下的缱绻是生命中悠长的河。少年的梦想在风中实现。

大时代中的大人物和小人物

穆旦说:“但如今,突然应对着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明白我的全部努力,可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可是,在那动荡的年代,那些学者们只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南渡北归”的含义在于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胡适、梅贻琦、傅斯年等等,随着内战爆发,带着自我的个人梦想和抱负,越过台湾海峡,进行第二次南渡,并最终长眠台湾,死后倍受哀荣。而陈寅恪等一批知识分子,则在南渡中突然改辙更张,回归故土,但仓皇张望时,却不知如何适应,最终在大时代的革命洪流中哀婉地死去,身后情境凄凉。更有一批原地不动的知识分子,紧守故土,进取改造,其晚境凄凉;也有一部分投靠江青等权贵,红极一时,最终又陷于世人皆曰杀的尴尬之境,令人悲叹。这不仅仅是大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抉择,也是小人物在大时代的缩影:有的人选择了逃离,有的人选择抗争,有的人选择固守不动,有的人选择投靠他人……《南渡北归》用学者们的选择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中每个普通人的抉择,知识分子精英的变迁只是那个年代中一个小的倒影,而南渡的远远不止知识分子精英,南渡的还有中国人民的精神和财富,那些大人物的远去,不仅仅是个人的远去,也是一个时代的远去。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每个人在读完这本书后,都会为此感叹和扼腕,可是,我们何必为了已经远去的大师在独自叹息呢?大师真正的魅力不再于让我们为之感叹,而在于很多年后,当他们远去,却能把那坚定的足迹留给后人。他们在应对国破家亡时毅然投入救亡图存的潮流中,且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学科研,保住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他们拥有强烈的自强精神。而此刻,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却每一天在应对着他们辛苦捍卫的中华文化时抱怨,没有了当初的力量与活力,是时代造就了他们,还是时代糟蹋了我们?

一本书的好,不再于别人对他的评价,而在于它对我们心灵的升华,《南渡北归》让我明白,纵使路途坎坷,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勇往直前;纵使前途渺茫,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坚持不懈;纵使北归无期,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坚强不息。

南渡北归名著读书笔记范文2

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读完《南渡北归》,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归,第三部:离别。所谓南渡,描述抗战发生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而北归,则是指他们再回归中原的故事。第三部:离别,是全书最揪心也是最发人深思的一部。一代大师,七零八落,悲欢离合,一言难尽……

《南渡北归》让我从另一个视角看历史。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明白傅斯年、梅贻琦、陈寅恪等这些人的名字。如果不读这本书,我不明白在这些人名字的背后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和厚重的历史。如果不是读这本书,我会认为用伟大来形容一个人的人格似乎太矫情。但读了《南渡北归》这本书,我明白,用伟大形容这一颗颗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珍珠,实在不够。我甚至为自我以前不清楚这段历史而深感羞愧!

掩卷长思,感触最深的是那一代人的信仰。那个年代的留学生,没有一个人想在国外长久地呆下去,也根本没有人想做这样的梦。那时的海归与几十年后的新生代“海龟”有较大的不一样,在当年海归的梦想里,有成就一位学术界大师的心愿,没有捞个大官或弄个百万富翁的追求。心中装满的是科学救国、振兴民族的梦想与抱负。在他们回国后选择职业的时候,也没有人会研究到地域、薪资、职称的问题。那一代留学回国的知识分子身上的高尚品格唤醒了失落的灵魂,这让我明白了,简单而执着的人在任何逆境中都有充实的'人生,而抵不住诱惑的心灵,终究没有依托。

《南渡北归》第三部“离别”中有的部分写得过分实在,怒气和怨气都跃然纸上,有点儿像中国的工笔画,重彩。相比之下杨绛先生写的《干校六记》,更像是中国的水墨画,写意,叫读者自我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去体会平淡中的惨痛。

也许是家庭与年龄的原因,我读《南渡北归》第三部“离别”更加有感触,也更想走近那个时代了解那段历史。

家父郭可信1941年夏考大学时也曾赶上空袭,可是招考的大学和考生都有准备。考试时间过半赶上空袭,试卷有效,否则在警报过后用第二份考题重考,考生也都分配有躲警报的防空洞。家父就是在这隆隆的炸弹声中考上当时在遵义的浙江大学化工工程。当时的浙大找不到一个地方能够容纳一千多名师生,只好在遵义、湄潭和永兴场三处。那时遵义都没有电灯,更别说是湄潭和永兴场了。当时一年级的学生上课住宿都在永兴场的江西会馆及楚馆。二年级学生理、农在山清水秀的湄潭,文、工、师范在历史名城遵义。黔北比较偏僻交通不便,好似远离战火的一块安乐土。加上风景优美,更有名师授业,难怪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来到湄潭后说浙江大学很像剑桥,有一种田园诗般的乡土生活和宁静的学术空气。

家父1946年夏从浙大化工系毕业后考上公费留学,去瑞典学冶金。九年后,学成归国。

这三个月的时间,与大时代完全交融在一齐,忘却了自我,也忘记了整个世界。所谓安静,那是真正安静的三个月,自我仿佛是一粒穿越时空的浮尘,在那战乱频发、炮火纷飞的年代,跟着那一个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穿梭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感受着他们的感受,呼吸着他们的呼吸。情恸难抑之处,泪水长流,不能自已。

我经过《南渡北归》这本书,走近那个年代,走近父亲......读完已两月有余,灵魂似乎还在那段历史中徘徊,深感与父亲同在,不愿归来......

南渡北归名著读书笔记范文3

其实《南渡北归》有三本书,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归》、第三部《别离》。战火纷飞的年代,傅斯年、胡适、陈寅恪、李济、梅贻琦、梁启超、梁思成、童第周、董作宾、郭沫若、王国维等国之大师,为祖国而奔走,为民族崛起而奋发。想当年,他们也曾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精力充沛的想要在各自的领域开创一番事业可在人生最该得意的时刻,却遭受日军侵华带来的国破家亡的痛苦,万里迁徙,在西南一隅忍受贫困疾病,为中华民族保存文化血脉。抗战胜利后,本该欢天喜地继续自我的事业,怎奈又逢国共内战。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在他们一生中,遭受了很多的艰难困苦,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折磨下,依然能够勤于治学,并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做出如此辉煌的成绩,不得不给人以很大的震撼。

有时为大师的趣事儿逗乐,王国维担任清华四大导师前特意跑到溥仪那里请示。有时为大师的决绝震撼,“思想如不自由,毋宁死耳”的王国维毅然地投湖自尽。童第周的形象也鲜活了起来,他不再只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还是在田垄边卷起裤管和妻子一齐捉青蛙的李庄人。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那些在李庄生活的知识分子开心的走向街头的'描述也令人为之深深感动。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甲骨文的发掘与识别对中国历史的意义。那些大师们不仅仅只是名字印在脑海里了,他们事无巨细的生活呈现了活灵活现的人物。还有一些可能被我们误解的历史在那里也被澄清。

读这本书的时候思绪万千,却发现写读后感时却无从下手,资料太多,自我功力有限,不知如何讲起,如何总结,说一些感悟吧。我看南渡时是最活力的,虽然战火纷飞,但每个人都是活力四射,眼中充满光芒的,他们为国家保留礼貌的火种。北归是有些伤感,离别是极度伤感。南渡、北归、离别,人生也就几十载,折腾着、折腾着,人老,发白,曲终人散。也能够说这是一本带有情绪的中国近现代史,三本书看完除了对大师们有了比较形象地理解外,也对真实的历史有了必须的思考。人是活的,思想是自由的,而所有记载下来的东西都变成了死的,固化的,一味地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所有记载下来的书都对我们有所指导,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自我的确定与审美。

《阿甘正传》里说: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涵盖,什么都能够理解。相反,我觉得那应当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明白自我最重要的是什么,明白不重要的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简单的人。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2: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