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绩效审计论文 |
范文 | 绩效审计论文(精选13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绩效审计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绩效审计论文 篇1一、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理论基础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权力是对有价值资源的控制公权力的行使就是占有和支配公共资源。政府通常通过税收或提供垄断性服务的方式获得公共资源来服务社会大众,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公众与政府的委托代理一旦确立,政府就掌握了国家资源进行国家事务管理,而社会公众的控制力和约束力是不足的,故社会公众希望政府的政策制定、权力行使、资源的利用能公开透明化,避免滥用权力和资源,规避政府人员作为理性经济人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能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政府为了能够更好地成为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懈怠地履行社会公众的受托责任,不仅要对公共资源的合法合规性负责,而且还要对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负责。总之,公共受托责任是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内生性动因,政府绩效审计也因公共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传统的公共管理体制不断暴露其冗长的组织结构所带来的政府效率低下、公共预算总额盲目扩大带来的经济财政危机等引起公众强烈不满的问题,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不断变化、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民众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掀起了政府改革运动,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这场改革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增加顾客导向理念来改善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从注重机构、过程和程序转为注重项目、绩效和责任,来创造一个高效、负责的新型政府。在新公共管理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是对政府绩效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的一种有效工具。同时这种背景也为政府绩效审计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发展动力。 二、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 (一)以水利工程项目 绩效审计目标为指导首先要厘清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的思路,明确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的定位,确定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的目标,以目标为导向来确定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的内容、范围、方式和方法。 (二)针对不同水利工程项目 绩效审计目标设计评价指标水利工程按目的或服务对象可分为防洪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力发电工程、航道和港口工程、供水和排水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环境水利工程等。因此在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评价时,不能设计一个通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而是要根据不同目的或不同服务对象“量体裁衣”地设计针对性的评价指标。 (三)选择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评价的尺子,具有指导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在水利工程项目已经存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相关主管机关制定的标准,可以直接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中,但要注意归纳并注意更新修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水利工程建设程序管理暂行规定》、《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水利部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作为评价定性和定量指标的标准。对于在水利工程项目中存在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标准,要与水利工程项目的人员进行沟通改进并能得到项目人员的认可。对于在水利工程项目中缺少某些可以应用的评价标准,听取在相关领域有深造诣的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再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商讨,由它通过法定程序制定。 (四)灵活运用审计技术与方法 跟踪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结合,加大了绩效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理论角度反映建设程序各个关键环节的逻辑关系,从管理角度对绩效进行描述,使得绩效审计所要获得的审计证据远远要多于传统财务收支审计所要获得的审计证据。除采用传统财务收支审计技术和方法外,要针对不同关键环节的内容和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从而提高审计证据的准确性和适当性,能更好进行绩效评价。如在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绩效审计过程中,利用财务收支审计的分析程序,可以发现资金管理的问题;利用穿行测试可以发现水利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采用调查问卷法获得社会公众对水利工程项目的满意度;利用环境保护专家的工作评价水利工程项目对自然灾害、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影响;采用结果导向分析评价水利工程项目的效果,采用问题导向分析水利工程项目问题产生的原因。实践是检验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找到水利工程项目各个环节不同内容和问题的最适合的方法。 (五)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有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目标,其中经济性评价可以量化,而政治、社会、环境评价难以量化,只能通过定性衡量,如水利工程移民对移民工作的满意度,水利工程对古迹和自然景观的影响等。对于经济性指标,要从不用角度、不同层次设置定量指标,使定量评价结果更加准确,更具有证明力和说服力,如从资金到位率、资金利用率、资金有效率、结余资金率、资金挪用率、资金损失浪费率来评价资金在筹集、使用、监督管理方面整体效益。而对定性评价指标,要有较强的原则性,全面完整评价,提高定性评价的科学性。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一味地追求量化使评价体系简便化,也不能一味追求定性指标使评价体系更加准确而忽视量化带来的简便。 三、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缺陷 (一)传统审计观念制约 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成熟,传统审计观念根深蒂固,无法发挥起促进作用的能动性。审计人员在对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还没有跳出传统审计的圈子或是不自觉地将重点转向财政收支审计,没有从整体宏观的角度,长远发展的角度对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进行深入的探讨,停留在概念和框架上。 (二)审计管理体制制约 水利工程项目的开展涉及到我国多个政府部门的审批和监督。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工程项目的立项、审批;财务部门负责水利工程项目资金的拨付;水利部门的建设与管理部门监督指导水利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以及工程质量和安全等;审计各级机关负责对不同级别的水利工程项目进行财务决算审计;有关主管部门负责水利工程项目的日常运营管理。因此在这种多重领导监督体制下,各个部门可能会出现不协调的现象,造成监管不当和失控。而且审计机关与其他政府部门共同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领导,千丝万缕的利益纽带使得难以克服的审计超然独立性问题。 (三)审计资源制约 绩效审计与传统的财务审计相比,审计范围更广、审计内容更多、审计程序更复杂、所消耗的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所需的资料有很多是从外部获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存在滞后性,对其评价需要长时间的数据收集和调查。审计资源受到限制会使审计范围缩小,获取的审计证据变少,审计结论不准确,审计风险加大,给审计人员对水利工程绩效审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压力。 (四)审计人员素质制约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水利工程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加上我国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使得民生水利工程项目比重加大,尤其是农田水利工程,只有基层审计人员才能了解其具体情况。从审计专业知识结构来看,开展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审计人员除精通财务、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水利工程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这与开展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的人员数量和质量要求存在不匹配,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五)绩效审计方法与技术制约 由于我国绩效审计起步较晚,在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工作经验不足、案例研究与总结的成果不多,政府绩效审计未形成一套通用的评价体系,更不用说基于行业、类别细分的水利工程项目。虽然国外有大量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但是由于每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评价指标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而且对于不同的审计项目审计方法和技术也有所区别。 四、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完善措施 (一)树立正确审计观念 为了更好的开展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必须树立正确的审计观念。审计机关和人员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绩效审计,从事前、事中、事后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水利工程项目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而且要评价水利工程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发挥绩效审计“免疫系统”的作用。 (二)强化审计独立性,进行体制转变 在我国行政型国家审计管理体制下,审计机关难以独立实施监督。通过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腐倡廉,但是监督成本高且监督层次较低。只有从根本上改革审计管理体制才能解决审计独立性问题。美国立法模式使国家审计独立于行政部门行使审计监督权、法国司法型模式使国家审计独立于行政与立法部门行使审计监督权、德国和日本独立型模式使国家审计独立于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行使审计监督权,其中美国立法模式的独立性是最强的。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立法型审计模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领导和监督审计署,审计署只对全国人大负责,向全国人大报告工作,审计署对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实行直线管理。审计署经费实行单独的财政预算,确保审计机关在经济上的独立性。 (三)合理配置人员与整合审计资源 分工和专业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资源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在审计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在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审计部门下设立专门的绩效审计部门,再分设不同项目的审计小组,与不同领域的专业审计人员进行匹配。可以通过设立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组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另外加强对现有审计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加强审计内部人员之间、审计人员与外部人员、审计人员与水利工程项目的人员进行有效沟通,达到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优化审计人员结构 具体包括:一是引进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水利工程技术、环境保护等专业人才进行综合培训,使其专业知识与审计知识相结合。二是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增加与水利工程有关科目的专业知识,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作用。三是目前审计成员中没有水利工程方面的专家,在保持审计独立性的前提下,可以利用水利工程专家的成果,发挥各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 (五)创新审计方法与技术 任何审计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持,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也无例外。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绩效审计技术和方法,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采用了统计抽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方法。传统的审计检查监督方法与数学评价法、经济分析法、技术论证法等相结合。通过审计信息化建设,实现水利工程数据资源共享,审计人员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意见,更好的为水利工程绩效审计服务。在运用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解各种审计技术和方法的优缺点,鼓励采用不同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在不影响审计质量和审计结论的情况下,对于不同审计方法和技术都能解决同一问题的,选择审计成本最低的那种。 绩效审计论文 篇2一、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现状 1.绩效审计的全球化发展趋势。绩效审计这个概念源自于美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对政府要求更加公开透明,并对人民负责。因此,像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对绩效审计均已经有了丰富的实践。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席卷全球,绩效审计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公共管理运动重视绩效管理,要求对政府部门提供服务的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评估标准与绩效审计的“3E”标准大体一致,以达到降低政府运作成本,提高行政能力为目的。各国绩效审计发展情况不同,评价标准体系也就有所差异。但是总体而言,各国都比较注重相关的规范建立。美国早在1972年颁布了《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准则》,这是比较完善的一套审计准则。加拿大在1977年就颁布了新《审计法》,绩效审计在综合审计中的比重和地位也在日益增长。 2.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现状。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审计理论界就开始探讨绩效审计,并提出审计工作应向绩效审计转变,但实际,政府审计主要还是围绕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范畴开展,绩效审计一直未付诸实践。2001年,国家审计署组织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资金审计、农村电网审计以及2002年组织的重点机场审计,在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有关政策的完善性方面,开始进行试点。《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深化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的结合,全面推进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刘家义审计长在北京举行的“2010世界审计组织第六届绩效审计研讨会”上表示,到2012年,中国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将开展绩效审计。总体而言,我国实施绩效审计的起步较晚,存在审计覆盖面较窄,规范程度较低,缺乏明确适用的绩效审计准则与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 二、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难点 1.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基础薄弱。绩效审计是建立在绩效管理基础之上,其审计评价是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管理的鉴证与再评价,因此绩效管理是探索和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要保证。而目前,我国相关政府部门还存在专项项目决策论证不够科学、绩效目标执行不到位、绩效管理资料不全、控制管理效果不佳、招投标程序流于形式等问题,绩效审计缺乏必要的审计依据与“抓手”。 2.绩效审计法律法规的不明确。目前中国还没有一套完整法规体系适用于绩效审计,已出台的法律法规中涉及绩效审计的内容较少,除了一些地方制定的条例外,无一套有权威的并适合中国审计的绩效审计操作指南。1994年《审计法》第二条第三款只是原则性地规定审计机关对“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因为《审计法》并没有明确授予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权限,对财政财务收支的效益性审计也没有明确具体内容,审计机关在这种法律框架下开展绩效审计存在许多障碍。《审计法》在2006年修订时仅在第一条中增加“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的提法,但绩效审计的法律授权实属不够充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对于绩效审计在第六条中虽有体现,但仍未以一个专门的准则来规范绩效审计,绩效审计审什么、怎么审、怎样衡量和控制其质量等都没有明确规定,这使得具体实施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和行为规范。 3.绩效审计目标和内容的深度不足。中国绩效审计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实践上,都比较肤浅,在目标范围的确定,计划的制订以及程序、方法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绩效审计的模式。目前的绩效审计仅以揭露问题为主,重点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而不能像国外那样搞全面的绩效审计和政策性绩效审计。同时,绩效审计的主要类型非完全意义上的绩效审计,而是融进了一些绩效审计目标和内容的传统审计:要么是传统的财政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密切结合,使真实、合法、绩效目标和内容融为一体;要么是绩效审计与审计调查密切结合,诸如审计署近年来开展机场建设审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审计等审计项目就是融进了绩效理念的审计调查。 4.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不健全。目前开展绩效审计最大的难题就是缺少统一且公正权威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和可供遵循的准则与程序,绩效审计评价的标准与指标难以确定。评价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绩效,既有货币量化衡量的经济效益,又有不易于货币量化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对专项资金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评价的复杂性等,都给绩效审计增加了难度和风险性。 5.审计观念与人才建设的滞后。受传统审计模式的影响,审计人员习惯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以及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进行审查与判断,对经济活动效益性的分析与评价尚缺乏一定的经验积累。由于绩效审计工作立足于宏观,着眼于微观管理与效果分析,若审计思路宏观性不够,审计结果揭示的问题往往深度不够,代表性也不强,导致绩效审计评价的充分性与恰当性存在一定的控制风险。审计人员是绩效审计实践的主体,也是关键要素。不仅审计观念的转变,而且开展绩效审计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胜任能力,都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绩效审计需要对被审计单位与项目资金实现政策目标的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进行分析评价,不仅要有综合的审计工作能力,还要有创新的审计技术方法,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多学科和多领域的知识结构。目前传统领域的审计人员视野相对狭窄,缺乏必要的评价财政绩效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我国审计队伍中,绝大多数是财务、审计类知识结构背景,而其他方面的专业人才比重明显偏低,复合型人才更是紧缺。 三、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策 笔者认为,推进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首先应明确责任主体与审计思路,即项目建设单位是绩效目标管理主体,财政部门及主管单位是绩效评价主体,而审计部门则是绩效目标管理与评价的监督主体。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主要对绩效目标管理与绩效评价情况进行鉴证监督。其次,要转变观念突出重点。既要摆脱绩效审计“高不可攀”的畏难情绪,又要在正确理解把握依法审计的同时,勇于开拓创新,摸索总结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与实施经验。在审计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资金流程这个主线,从立项、拨付、管理等环节着手进行检查,评价投资效果,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以及实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何。再次,应不断健全统一绩效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使推进绩效审计有据可依。具体来说,推进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策如下: 1.加强绩效管理夯实绩效审计基础。加强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是推进绩效审计的前置性工作与基础。虽然审计部门在实施绩效审计时强调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过程延伸”,但毕竟审计人力资源与时间有限,在审计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情况下,绩效审计主要还是以事后监督为主,对绩效管理薄弱的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实施绩效审计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只有不断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工作,增强有关部门单位绩效管理的意识,健全并有效执行绩效管理相关制度,如: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落实财政资金项目的绩效目标管理,严格执行绩效评价制度等,在完善绩效管理上优化绩效审计外部环境,进而促进绩效审计的顺利实施并趋向成熟。 2.建立健全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强化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让绩效审计有法可依,有据可考。应在《审计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对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审计权限、范围、目标等加以明确,以便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还要认真总结以往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中效益评价方面的经验,结合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准则,制定比较系统、操作性较强的绩效审计准则。在准则中要对绩效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基本形式等作出具体规定。 3.拓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和内容。我国近年来逐步加强与完善了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管理,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开展提供了有效“抓手”与载体。通过分析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特点,其使用方向与决策审批涉及到权力的运行,资金使用支出的管理控制与监督情况,梳理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着力点,即:围绕“权力使用”与“职责履行”,紧扣“项目进程”与“资金流向”的主线。具体来说,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立项决策审计。首先,查看立项论证情况,看立项是否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内容是否完整、技术经济论证是否充分、立项条件是否具备、有没有脱离本地实际违背发展规律而盲目上项目的问题。其次,查看申报程序,看有没有虚假立项、重复申报的问题。最后,查看项目概预算情况,判断是否经济合理,有没有高估冒算、虚列概算等问题。在项目立项与审批决策的绩效审计中,重点关注权力运用与职责履行情况,即资金投向上是否正确,是否向民生、社保以及基础设施改善等重要领域倾斜,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是否用在“刀刃”上。专项资金的管理绩效审计。对专项资金管理的审计,首先要全面掌握资金项目整体规划、实施计划和上级部门的批复,并以此为依据审查资金分配是否与上级部门批复的项目名称、投资额度相符,有没有不按计划分配资金的问题;然后检查各环节应到位及已到位资金、数额是否真实及其到位时间;同时揭示各级主管部门是否按指标、计划、进度或规定程序,及时、足额地拨付了资金,具体查看有无滞留、截留、挤占、挪用等现象。重点关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健全与执行情况,监管措施与程序落实是否到位,确保财政专项资金在使用方向与用途上不走样,符合政策规定与要求。支出绩效审计。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是决定专项资金效率的关键,因此这一环节的审计工作应该是重中之重。主要审查项目包括使用过程中项目执行单位是否按规定的用途和范围对专项资金进行了使用,是否存在截留、克扣、挪用及虚报冒领等情况;检查资金使用过程是否存在随意扩大项目规模、随意提高建设标准、高估冒算、扩大项目建设成本等资金浪费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对使用专项资金实施项目的质量与效果进行评价,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和效益。 绩效审计论文 篇3摘要:信息科技是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引领产业创新和驱动转型。本文探索围绕信息科技绩效审计的针对信息系统审计,重点从信息系统建设、信息系统运行、信息系统外包三个方面探索信息系统绩效审计。本文为信息化时代,高质量、高效率、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信息科技;绩效审计;信息系统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不断加深,我国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快速推进,信息科技成为未来主要的生产动力。围绕信息科技展开的审计工作,也成为审计监督机制的重要审计领域,围绕信息科技的审计工作可分为两方面,第一方面是针对信息科技系统的审计,包含信息科技建设、运维、安全等相关情况,第二方面承载在信息系统上的业务审计,即审计信息化,包含大数据技术应用、审计方式创新、审计全覆盖等。 1、研究概述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出台,指出信息化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各行业领域以十三五规划为契机,纷纷规划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如金融业规划的《中国金融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完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健全网络安全体系,推动新技术应用,深化金融标准化战略,优化信息技术治理体系等。十三五国家审计规划指出加大信息化建设项目审计和大数据技术的审计应用,始终把绩效理念贯穿审计的始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近些年关于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较为热点,主要集中在大数据审计、审计信息系统建设和审计信息化。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刊《会计视野》2015年第二期出版大数据专刊,如大数据对审计判断与决策影响,美国《审计实践与理论》期刊讨论审计大数据分析。《金融电子化》2017年第八期出版信息科技“三道防线”专题,“三道防线”承担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是现代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核心,是一个整体即相互独立、制约、又相互促进,其中内部审计部门是第三道防线。针对科技风险的防范,审计部门建立规范IT审计机制、创新审计方法、构建审计平台、锻炼审计队伍。基于大数据技术研究构建信息科技审计监督体系。基于目前大规模信息化系统建设与投入使用,以及审计对象信息化的特点,本文围绕信息科技探索信息系统的绩效审计。 2、信息系统的绩效审计 2.1信息系统建设审计 我国相继出台两化(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等一系列规划,促使我国信息系统资金投入和建设步入快车道。信息系统建设的除了审计资金使用和流程合规性审计,还应关注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信息系统不是建设越多越好,也不是与信息科技相关的项目就有建设的必要性。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从现有的信息系统规模与功能出发,立足建设项目作用,防止项目建设的重复性,以及项目建设与目前信息系统是否很好地交互性,防止增加不必要的后期运维成本。信息科技发展与更新迭代日新月异,信息系统的建设审计应考虑未来技术发展,避免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因技术因素使用寿命过短,甚至淘汰。 2.2信息系统运行审计 信息系统的运行包含连续性和安全性两个重要指标。信息系统运行审计应重视非现场审计,非现场审计的主要矛盾是审计人员对非现场审计的期待与初级的现状。系统的连续性审计除了关注系统的连续性指标和科技人员的运维等常规性审计,还应关注系统出现故障的原因,以及影响系统运行连续性的风险,科技人员是否进行相应的分析,是否拟定相应的对策。系统安全性审计包含系统本身和数据安全两个方面,维护系统与数据的安全,是科技人员工作主要任务,也是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关于安全性审计,应杜绝安全泄露事件发生,发现安全隐患,充分发挥好监督审计作用。审计人员利用信息与网络安全知识,保证网络、信息系统和信息内容的安全手段,进行试探性与检测性相结合方式进行审计,确保系统与数据的安全。 2.3信息系统外包审计 信息系统外包审计关注日常运维和专项升级服务,其中日常运维审计涉及操作权限、运维规范、日常检修、问题处理、安全风险等因素,专项升级审计即针对信息系统后期必要的升级和扩容审计,主要涉及升级部分对现有系统影响、科技人员是否做出风险分析与评估等。日常运维的绩效审计以人员为因素、系统安全为考核目标,深入审计系统日常的检验操作、运维人员的专业水平、系统日志以及安全风险,促使外包人员的考核正规化和标准化,杜绝滋生日常运维大意应付,系统出现不必要的风险。美国信息系统审计项目时间长和方面广,也验证信息系统审计涉及的广与深。针对系统外包升级和扩容的绩效审计,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与系统建设时期规划作比较,是否存在系统拆分建设、套取建设资金;与未来信息科技建设战略规划作对比,是否符合业务需求、战略规划。 3、结语 围绕信息科技开展绩效审计,完善审计的范围与作用,促使尽责廉洁履职,高效高质完成本职工作,规范业务种类与流程,参与战略规划。更好地完成信息系统的深入审计以及基于信息系统的业务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信息科技专业知识、审计方式不断创新、审计制度完善、搭建信息化审计平台。审计具有监督和服务职能,根据审计对象发生变化,不断调整审计的方式与制度,加大人员专业技术培训,打造一支专业审计人才、适应业务发展,下一步研究基于基于信息科技的业务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论文 篇4一、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内涵概述及工作的意义分析 (一)绩效审计是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基础依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保险制度也从不完善逐渐深人。当前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在提高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也处于不断地调整之中,而如何具体优化调整社会保险制度,需要通过绩效审计工作对现有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分析,进而制定合理的改进措施 (二)绩效审计是评价社会保险风险问题的关键 社会保险的管理关系到收人分配以及风险的回避,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风险规避的关键,保险体系中,管理不慎极有可能影响社会保险收人分配以及支付功能,为了确保社会保险体系的正常稳定运转,就需要通过绩效审计工作,评价分析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为管理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参考。 二、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由于我国审计机关设计的领域众多,并且内容较杂,加上当前很多审计机关人力以及财力投人不足,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力度不大。再加上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制上存在的漏洞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与纠正,而且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审计目前主要停留在合法性审计阶段,审计工作函待完善。 (二)社会保险基金的绩效审计工作不全面 我国传统的绩效审计主要是围绕着收入和支出这两个环节展开,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工作还停留在这两个环节中就显现出了不足,还存在着审计不够细致深人,审查不全面的问题,不能充分全面的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映 (三)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工作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当前我国社会保险审计工作还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不明确,体系不完善,并且现行的一些社会保险基金审计评价标准非常少,没有全面的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准则等相应的可操作性指导文件,导致社会保险基金绩效的评价缺乏指导。 三、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完善策略 (一)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管理体制 对于审计机关来说,应当首先认识到这个工作对于保护人民保险基金资金的安全和推动国家保险基金的运营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体系,尤其是提高社会保险基金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为了便于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工作的开展有指导有遵循,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绩效审计法以及绩效审计准则,可以通过出台文件的方式明确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工作的目标、内容、程序以及方法 (二)确保社会保险审计工作的全面性 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的审计来说,审计工作具体有四个方面,分别是保险基金的筹集、投资运营、支付以及影响。在基金的筹集阶段,重点是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是否及时、足额,程序是否合理,征缴比例是否适当等内容进行审计监督。在投资运营审计阶段,则重点是对投资运营是否公开透明,是否存在将基金用于贷款抵押等现象进行审计,以确保基金的安全与完整为目的。在支付审计阶段则主要是对保险金的支付合法性、支出是否符合预算计划、领取人员条件以及领取数额是否符合规定等内容进行审计。在基金影响审计上,主要是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发放对参保群体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对社会保障水平进行评价。 (三)构建科学的社会保险基金审计评价指标 在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标准上,应本着适度、使用、科学、规范的原则进行。在具体的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应该包括经济型评价标准、效率性评价标准、效果评价标准、公开透明性评价标准以及真实合法性评价标准,通过这此评价指标,准确的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成本、收益情况、投资运营效果、相关信息的公开情况以及收支管理等程序规定的履行情况。 (四)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的人才培养 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由于审计对象、审计方式的不同,因此审计工作也有着较强的特殊性,对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索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审计机关应该在政策、法律法规、绩效审计专业知识、金融、投资运营管理等方面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提升审计工作人员在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工作方面的专业技能水平 四、结束语 强化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绩效审计,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工作,也是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与效益,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监管的基本手段。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发挥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体系建设,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合法性、真实性,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管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水平,强化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力度。 绩效审计论文 篇5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我国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土地资源问题不断涌现。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土地资源管理工具,在加强自然资源管理、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已开始发挥明显作用。土地资源绩效评价作为衡量土地整理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被日益重视。 当前,土地资源绩效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实现科学的审计评价。与其它领域相比,土地资源审计起步较晚,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套完善的关于土地资源绩效审计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这一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在具体对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指标的选择运用上,国内外存在一些差异, 如国际上逐渐开展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指标在不同的国家,称谓,方法选择有所不同。 在澳大利亚称为“污染土地审计”,在美国为“房地产交易评估”(PTA)中的一部分内容,在加拿大为“环境现场评估”(ESA)中的一部分[1].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目前已逐渐形成两大流派,即以美国为主的PTA三阶段说和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SCA四阶段说。 英国学者Black(布莱克)认为[2],传统的土地绩效审计关注法律规章的遵循,但当土地绩效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它应更多地关注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杜冰清[3]主要从如何审计土地出让金(现称土地出让收入)的角度提出了如何对土地资源开展审计,以及为避免缺审漏项,审计应关注的主要内容和采取的方式。 王秀华在研究了国际自然资产审计的方式、内容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理论框架,包括审计的主体与对象,审计的依据、方法,以及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与自然资产会计的衔接等重要问题,文章提出审计可以再利用会计信息的的基础上,发挥资金审计和绩效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优势,对自然资源管理情况及效益情况进行审计。 王建刚[4]在 2002 年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关于土地污染如何实施审计的程序及其发展的历程,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当时针对土地污染开展的审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炼了当时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王瑷玲、赵庚星[5-6]等人从反映土地资源项目审批、决策、实施、验收至后期维护全过程的角度,建立包含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生态环境效益。 1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概述 审计是遵循绩效原则, 建立起一套系统规范的包含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及评价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并对财政支出过程及效果针对社会经济、政治进行理性客观的综合评估。而绩效审计则更加具体,其用于被审计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对土地资源及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为主的综合效益因素所进行的评价。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对土地资源及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为主的综合效益因素所进行的评价。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包含以下几点: 1)相关性评价:即项目指标与生产需要之间的相关性,一是国家层面的相关性,二是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相关性。 2)效果性评价:即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从预期效果,成效及相关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 3)效率性评价:讲求投入与产出之间效益最大化,包含征地率、周期率、储备计划完成率以及闲置率等方面进行评价。 4)可持续性评价:是指项目实施后,其后续的管理、资金、财务等方面的可持续能力的评价。 5)合规性评价:是指项目运行过程中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评价,从审计发现的问题和落实整改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6)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绩效大部分具有数量特征,可以通过量化的方法来体现,另一方面有部分绩效内容不具有数量特征,无法通过数据计算来直接体现。 2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发展现状 审计部门陆续开展了土地整改、土地出让金、标准农田建设、政府存量土地等方面的审计,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就绩效评价而言,还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 制约了对土地资源项目审计的绩效评价,因此需采用一系列指标对审计范围内的项目绩效进行评价。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 1)部分评价指标体系存在漏洞,与现实脱节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整体经济实力上升,对土地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强烈,土地使用率越来越高,同时粗放式的发展导致了用地粗放、低效浪费等问题,审计部门运用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土地管理系统。而当前的部分指标体系与时代发展的高速轨道并为并轨,出现了部分与现实脱节的现象。 2)部分评价指标体系未考虑长期绩效,不可控因素 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是一个长期过程,其目的在于从宏、微观不同的角度,运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全方位判断土地管理的现状。全面系统地剖析当前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土地管理部门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平。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为考虑长期绩效,对一些不可控因素为设置预案。 3)部分指标界定含糊,对评价结果未予全面重视 我们出具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报告还是以反映直观问题为主,审计评价主要集中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很少全面、客观地对土地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3 关于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建议 1)完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加强可操作性 根据《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国家的政策要持续贯彻,并渗透到基层政府,全面的开展土地资源绩效审计。由于人员素质、方法复杂、贯彻不力等因素,导致评价指标的效能并没有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这使得完美的评价方法成为纸面文章,没有实际利用价值。同时土地管理中也存在相当的不规范情况,多头管理、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现象,使得审计人员要系统全面地收集绩效评价所需要的基础资料难度较大,理论性太强的审计评价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无法适用。因此在完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时, 一定要加强可操作性。 2)指标要注重长期绩效与短期绩效并重,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相结合 不可控因素是不能为某一级政府、某个职能部门或个人的行为所制约的因素,不可控因素一般是无法选择或不存在选择余地的而且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性。对土地资源绩效进行的审计评价指标制定时,关系到相关职能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在制定评价指标时要注意区分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对于评价对象无法控制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应尽可能排除,否则会有失公平。 绩效是社会经济管理活动的结果和成效,按照绩效体现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绩效和短期绩效,管理活动要达到的既有长期目标也有短期目标,对土地资源进行绩效审计评价,不能只评价短期行为,忽视土地资源的发展潜能,也不能只评价长期效益,忽视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评价指标的设立要考虑到长短期并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绩效审计评价的全面客观。 3)参考指标建议,注重全面评价结果 采用绩效评价,可以将各专业审计项目的结论引入到相应的绩效评价内容中,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这样做既拓宽了土地资源审计的领域,又整合审计资源减少了审计成本投入,还能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率。运用土地资源审计绩效评价,可以根据报告利用者的关注重点选择评价指标,根据报告利用者的关注目的选择评价标准,审计报告可以从各个角度对土地绩效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基本满足各类报告利用者的关注需求。 结论 我们实施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虽然已涉及到土地整理、土地出让、土地储备、土地经营等诸多方面,审计范围正在逐步向土地管理绩效的各个方面扩展,但鉴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绩效涉及面广,宏观性强,专业技术要求高,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供参考,审计人员准确评价土地资源绩效的难度较大,因此以往我们出具的土地资源绩效审计报告还是以反映直观问题为主,审计评价主要集中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很少全面$客观地对土地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参考文献 [1]Bouma J, Hordijk L,Stcin A.Soil remediation:A systems approaeh.J.P.Okk,1998. [2]Philip C,James M,John H .Regulating contaminated land in the UK[R].London:PSA.2005. [3]杜冰清。对国有土地资金审训的思考[J].中国审计,1994(105):38-39. [4]王建刚。西方发达国家污染土地审计的引介[J].中国标准化。2002(225):112-113. [5]王暖玲。区域土地整理时空配置及其项目后评价研究及应用[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6. 绩效审计论文 篇6一、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 充分了解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是审计人员必备的理论知识,能够有效的缓解和规避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中的风险和失误,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笔者就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内容以及特征等理论基础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研究。政府绩效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采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政府及其部门、其他组织所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客观的审计和评价,并提出相关的指导意见的过程。从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层次分析和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分为公共部门绩效审计,即对政府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整体的分析和评价;公共项目绩效审计,即重点层面的评价,主要审计内容为政府的职责履行情况,也可以理解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绩效审计;公共资源绩效审计三个层面,公共资源绩效审计是指单项层面的绩效审计,即主要对政府使用的公共资源的合理性、经济性、效益性进行绩效审计。而就政府绩效审计的特点来看,主要表现为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审计标准和方法的多样性、审计过程的延续性、审计结论的建设性几个方面。 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及创新与发现政府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据调查,虽然现阶段国家的审计机构逐渐意识到了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因素、人为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因素等一些主客观因素使得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对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大多研究的还是国外绩效审计的先进经验及做法,尚未形成基于国情的理论体系;第二,随着政府经济活动和资金使用范围的不断拓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工作量,同时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建立相对滞后,导致绩效审计开展难度大、评价无标准的现状;第三,现阶段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还有待提高,政府绩效审计人才还比较匮乏,此外,一些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不够,进而给政府绩效审计工作埋下了潜在的风险。而创新与发展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不仅能够有效的解决现阶段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且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是促进政府形成廉洁、高效的工作氛围的需要,同时能够有效的提高政府的财政支出的绩效,在确保政府相关职能正常发挥并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促进国民经济和民众事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政府绩效审计创新与发展的途径研究 由上述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创新与发展政府绩效审计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所以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创新与发展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途径,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创新政府绩效审计的理念。创新政府绩效审计的理念是创新与发展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所以需要从以下四点出发,第一,要明确政府绩效审计工作开展的终极目标,即以提高国家治理水平、优化国家治理结构、改善国家治理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为政府绩效审计的终极目标;第二,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的绩效监督和审计原则;第三,要改变被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工作的认识程度,从被动的接受绩效审计转变为配合和重视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第四,审计人员要把政府绩效审计的重点放在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公共项目的审计上,使其能够切实的发挥既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使得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率都得到稳步的提高。 2.创新政府绩效审计的计划管理工作。计划管理工作是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所以创新计划管理工作对于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创新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计划管理工作的创新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要完善计划管理机制,即在充分的掌握和了解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中最需要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以稳增长、惠民生为根本原则确定政府绩效审计的重点项目和资金,以做好政府政策实施效益的审计工作;第二,要优化审计项目立项机制,也就是说在确定审计立项的项目库时要做好立项前的分析和调查工作,充分调查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以确保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第三要完善项目计划执行和控制机制,即政府绩效审计工作开展时要确保审前调查、编制方案、现场审计、草拟报告以及出具报告等各个环节的严格开展,确保每个环节的有效性和应有价值的发挥。 3.创新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政府绩效审计工作方法的创新是创新与发展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关键,所以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以优化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模式和思路,提高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优化和扩充政府绩效审计工作既有的方法,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除了使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广泛使用的审阅、观察、计算、分析等审计方法之外,还可以使用调查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经济分析法等方法,将审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有机的统一和结合;二是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推进政府绩效审计的信息技术体系的建设和实施,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和联网跟踪审计等方法在减少审计人员压力的基础上提高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引进现代化的绩效审计方法,例如平衡积分卡等方式,从不同的维度对政府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审计和分析,利用量化的数据充分的展现绩效审计的结果。 4.提高审计人员的创新意识。众所周知,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所以要想创新与发展政府绩效审计工作就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审计部门一方面可以引进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比较高,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对既有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其数据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政府绩效评价方法,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要完善相关的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将其与相关工作人员的绩效直接挂钩,以提高政府绩效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四、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研究发现,相比国外发达国家的政府绩效审计工作,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工作还处于一个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其未来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但政府绩效审计的创新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和研究,所以业内人士一定要以提高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绩效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掌握我国的国情和现阶段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及时的提出创新和发展的建议,这样一来能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的提高,进而为国民经济的进步和民众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康海新。关于绩效审计研究的新思考。[J].《经济视野》。2014(02) [2]张玉杰 .政府公共财政绩效审计研究。[D].《河北大学》。2015 绩效审计论文 篇7许多国家的审计机关在20世纪下半叶取得的一个突破性发展,就是将以评价与监督政府部门所管理的公共资源或公共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目标和内容的绩效审计引入其审计职责领域。目前,绩效审计已成为这些国家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内容。实际上,中国审计理论界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审计制度建立不久,就开始探讨绩效审计(或称经济效益审计)问题①。不少学者在探讨中提出中国审计工作应该朝绩效审计方向转变。但我们在2002年针对中国审计问题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和实地采访调查结果却显示,中国审计机关目前仍主要是以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为主,很少甚至尚未开展过(特别是在地方审计机关)绩效审计②。 一、中国绩效审计发展状况 资料显示,中国的审计机关“尚未开展过的效益审计”主要是指“独立类型”或审计署领导认为的“国外的那种正规的绩效审计”,而中国审计机关搞过的绩效审计则是指那种“非独立类型”的绩效审计,也就是审计署所认为的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这类审计主要是以查处和揭露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专项资金审计。审计署领导对这两类绩效审计的态度和选择是“提倡搞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不能照抄照般国外”。 何为“独立类型”或“国外的那种正规的绩效审计”?在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第十二届国际会议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中,绩效审计被定义为是对公营部门管理资源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即“三E”)所作的评价与监督。《总声明》确立的绩效审计目标包括:为公营部门改善一切资源的管理打好基础;使决策者、立法者和公众所利用的公营部门管理成果方面的信息质量得到提高;促使公营部门管理人员采用一定的程序对绩效作出报告;确定更适当的经济责任。从上述绩效审计的定义和目标可看出,绩效审计强调的是被审机构是否经济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其资源(诸如人力、财产和场地等);由权力机关确立的项目或资金使用的预期结果或效益是否达到;是否考虑了可能以较低成本达到预期效果的其他可供选择的办法。可见,中心在于评价和提高资源利用或管理上的有效性。显然绩效审计就与“被审机构提供的财务报表是否根据公认会计原则公正地说明了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遵守了可能会对财务报表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规定”为目标和内容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财务审计)有很大区别①,而且一般不用或很少再用财务审计做铺垫。英美等多数发达国家审计机关中开展的绩效审计多是如此。 那么现实中,中国审计机关是否开展过符合上述国际绩效审计概念的绩效审计?应该说是开展过一些。如2002年深圳市审计局对深圳市卫生局所辖医疗机构使用财政资金采购医疗设备以及有关设备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审计、2001年审计署组织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资金审计②、2001年组织的农村电网审计以及2002年组织的重点机场审计③,尽管也包含了一些财务审计的内容,但主要还是解决资金使用效果和政策、决策的合理性有效性问题,即从资金支出效果或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评价资金绩效。严格讲,这几项绩效审计工作因为包含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内容与英美等国的那种纯粹独立类型的绩效审计存在一定区别,但却接近于加拿大的综合型绩效审计,基本还是符合国际绩效审计概念的。 但中国的绩效审计与国外的不同点在于:一是这类绩效审计具有与财务审计不同的审计方法、评价标准和工作体系,而这些内容目前在中国的确尚处在探索和初建阶段;二是这类绩效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目前从整体上看中国审计人员还不具备;三是当前财经领域违法乱纪问题还相当严重,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任务还很重;四是中国审计人员具有比较丰富的财务审计经验和技能。毫无疑问,这类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不是国外的那种正规的绩效审计,但是不是中国审计工作的新发展或者是“积极探索的绩效审计的新路子”?我们认为,目前的那种在专项资金审计中通过以揭露和查处损失浪费来促使人们提高资金效益的审计,严格说仍然属于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性质,仍是财务审计致力要解决的问题。如,在财务审计中通过对长期挂账的或不正常的或有其他疑点的往来账项或长期投资等相关账户进行核实和进一步的检查和分析,就可以揭露出被审机构是否存在违规担保、投资和借款以及是否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这就是说运用财务审计的程序、方法和标准,依然可以实现这样的审计目的,而这类审计工作也是当前中国审计人员都可以胜任的。辽宁省审计学会早在1992年就认为“不能把所谓‘延伸审计’或‘审计延伸’理解为理论上的概念,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严格讲,所谓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应该被称之为“开创了财务审计新路子”。 实际上,一些审计学者和地方审计机关对审计署关于中国特色绩效审计的认识和发展之路存在不同的看法。如,有学者在评论审计署《规划》时说到,中国目前开展绩效审计最直接的难题来自于概念和评价标准,国内缺乏一套对政府机关、公共部门资金使用效益的衡量指标体系,而对于政府部门使用资金的社会效益也很难量化评价。显然,这是以所持有的国际绩效审计概念来评价《规划》中的绩效审计问题。如此看来,如果用国际绩效审计概念来衡量,当前绩效审计的开展在中国审计机关中只是个例而不是普遍情况。 二、现行审计体制下的绩效审计发展问题 我们认为现行审计体制下审计机关事实上从一开始就是政府的“内部审计”④,而这对审计机关发展绩效审计是不利的。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剖析。 1.现行审计体制下,审计监督在政府层次上留有空白。从法律上讲,政府层次(包括政府首长)应该受到审计监督。一方面,审计机关要审计本级财政预算;另一方面预算执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如隐瞒转移收入、挤占挪用资金等许多问题无不与政府息息相关。特别是当前公共支出的决策和使用权集中在政府或个别负责人手中时,权力集中且缺乏透明度。但“内部审计”下审计监督对象主要是财政和其他预算执行部门以及下级政府,不包括政府层次。这样一些问题特别是那些与政府或政府首长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就难以深查,对发现的问题,也难以对外都披露。 2.现行审计体制下,审计监督受政府首长个人意志左右。在此我们同意一些被采访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这种现象是行政型体制下必然出现的一种情形,是有其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依据,也是政府首长履行其行政管理职责的必然结果。这样审计工作的任何安排就与政府首长工作职责、政绩评价甚至个人偏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3.现行审计体制下,审计监督是为了强化党政监督而不是人大立法监督。许多被采访者持这样的认识: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审计制度之时,人大作为中国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和权力还主要体现在宪法和理论上。这样中国审计机关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围绕着党政工作中心实施审计监督工作。当前在中国经济改革和财经领域中所存在间题及其成因,一个重要方面恰恰是政府公共权力过于集中、公共决策过于“暗箱操作”、缺乏权力约束机制。而构建和实施以立法监督为主的有效的外部监督与约束机制是各国宪政历来所重视的。 但法律和体制决定了政府对审计机关拥有实质性的制约力和决定权,目前的绩效审计仍难脱政府“自我检查”之嫌,再加当前在公共权力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在公共投资决策或公共资金管理上仍然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现行体制下绩效审计的深化及其实效。 三、从国外绩效审计的产生看中国发展绩效审计的条件 国外国家审计发展表明,审计制度的任何革新都基本是审计机关以外的各种政治力量和权力关系博弈的结果,其中立法机关始终起着关键作用。当今国外审计无论选择何种模式,基本都独立于政府体制并把政府对立法机关承担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列为主要审查和评价范围,把为立法机关的服务摆在首要或重要的地位。这与立法机关的推动作用有关,是立法权力制约行政权力的必然需要和结果。 美国首创绩效审计之先河,而促使美国审计总署改变职能(从财务审计转向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动力来自国会。国会为了确保制定和执行政策所需信息来源的独立性和质量,便促使审计总署扩展其审计职能。1967年美国国会发出了第一个要求审计总署对项目进行评估的指令。许多国会议员长期以来一贯认为,如果审计总署集中力量进行项目效果评估、审查经济活动和提供新的建议,其工作将会更有意义。1972年美国审计总署的文件《政府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标准》比较全面地提出了绩效审计的要求。这在世界审计史上是第一次。该标准对绩效审计的基本目标表述为:为了公众的利益,帮助国会履行宪法职责,改善联邦政府的绩效和责任。可见,绩效审计的产生根源于政府公共支出不断膨胀和国家经济资源有限的矛盾发展中,公众和立法机关要求政府加强对所使用和管理的公共资源提高“三E”,从而更好地履行对公众和立法机关所承担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需要,而立法机关的权力及其实施是将这种需要变成现实的必要保障条件。 同样,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政府公共支出需求与国家财力供给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提高政府所管理的公共资源的“三E”更为迫切。此外,中国的政治制度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首先,从理论和中国宪法实质看,全体人民及其代议机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公共资源的所有者,委托作为受托者的政府去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管理好和利用好受托公共资源是“主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受托者的应尽职责。通过绩效审计促使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符合中国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法思想,也符合“委托代理”双方的共同利益。这也是中国人大开始关注和推动绩效审计发展的根本原因①。其次,绩效审计的发展与国家机关之间的分权与制衡关系有关,国家机关之间的分权和制衡关系是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的政治制度比西方更需要和更有利于人大立法机关实施监督职能或采取用于监督目的的各种措施。 四、中国发展绩效审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认为,中国发展绩效审计必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绩效审计与政治体制关系紧密,因为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就意味着政府及财政资金成为主要的审计对象,这就涉及到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问题。而立法监督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财政预算监督,立法机关的权力被形象地称为是“管钱袋子的权力”。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推进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这样一方面可使政府公共权力受到削弱并走向透明化;另一方面使人大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以及预算监督得到实质性加强。 此外,还应及时解决好两个问题: (1)人大预算监督的深化应结合绩效预算制度的建立。建立绩效预算制度意义重大,它既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大预算审批和监督的深度,又能提高人们对绩效审计重要意义的认识。其出发点在于要以“产出”或“绩效”评价问题,并以此影响预算安排。这就有利于人大行使对政府预算的审批权和监督权。现行的基数法预算下,预算单位所获得拨款与其业绩不挂钩,且预算不够细化,人大代表对此很难发表意见。绩效预算下,人大对预算的审查重点不是各部门的总预算,而是每项具体支出的合理性和效益性,这样就深化了人大的预算监督。绩效预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需要公共财政制度和绩效审计制度的配合。绩效审计运用比较全面、具体的方法和指标来衡量资金支出或投资完成后取得的成绩和完成工作的情况,按绩效项目来核算和考察其支出,从而为人大绩效预算审批和监督提供技术和专业化支持。 (2)应加大审计体制改革力度。广东省人大和深圳市人大之所以通过政府所属的审计机关进行绩效审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人大毕竟没有属于自己的专职审计监督组织。改革是大势所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8%的答卷者赞同或基本赞同国家审计的立法型体制改革。 五、结论 当前中国审计机关尽管也开展了一定的绩效审计,但从整体上看绩效审计的开展受到了现行审计体制的严重限制。审计体制是影响任何审计开展最根本的因素,而且审计监督的深度和力度越大,审计体制的影响就越大,作为高层次审计监督的绩效审计就更难以摆脱审计体制的制约。关键是现行审计体制的“内部审计”性质限制了绩效审计对政府层次及其公共资金使用进行深入的监督,限制了现行审计机关审计职责和工作重点从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的全面转移,限制了审计监督与人大立法监督的深入结合。相信一旦束缚绩效审计发展的体制桎梏被打破,中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就会在审计实践中充分彰显出来。 绩效审计论文 篇8摘要:工业化大生产虽然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人们现在已经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环境绩效审计作为环保的一个重要手段,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我国对有关环境绩效审计理论问题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在分析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后,以千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环境绩效审计为例,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环境绩效审计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环境绩效审计;问题;意见 1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学者还在积极的探索环境绩效审计。各种理论、方法百花齐放,其中主要的观点总结有以下:汤孟飞(2011)认为环境绩效审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环境绩效审计应用方法作深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开展,完善环境审计的方法,丰富环境审计的内容。许松涛、陈霞(2010)对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美国环保局、英国标准所的BS7750、欧盟EMAS和ISO14000系列的环境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作了简要回顾与评述。指出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需在环境管理系统审计、环境绩效审计标准、与其他审计之间的关系、将环境绩效审计作为环境管理工具等方面借鉴国外研究成果。近几年来,我国的审计部门开展了对相关环境保护工作的审计和评价,但总体而言,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下面,笔者将选取千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某钢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 2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应用研究 2.1某钢公司基本情况 2.1.1自然情况 某钢公司1956年建厂,1998年由工厂制改建为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我国北方A省的B市。某钢公司属于国有控股企业,2009年末实收资本96亿元。 2.1.2重大工程项目情况 (1)高炉煤气循环发电项目。根据项目初步设计,项目建成后年供电量为12.l*10*8Kwh,此项目可为公司每年节省电费3亿元。 (2)干熄焦项目。干法熄焦可以回收红焦显热,出炉红焦的显热约占焦炉能耗的35%、40%,这部分能量相当于炼焦煤能量的5%。2006年2月~2009年1月,某钢公司共新建和改造干熄焦项目7个,累计投资3.5亿元。 (3)污水处理厂项目。污水处理厂总占地7000平方米,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为7.2万立方米。项目2008年6月5日正式开工,2010年4月试运行。累计投资9675万元。 2.2某钢公司环境绩效审计过程 2.2.1审计目标 受政府的委托,本次环境绩效审计的审计重点是公司环境绩效管理情况、国家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环境治理情况、资源节约情况以及节能项目建设情况。 2.2.2审计内容 (1)环境绩效管理审计;(2)国家政策法规执行审计;(3)环境治理审计;(4)资源节约审计;(5)节能项目情况审计。某钢公司环境绩效审计指标的权重设置如下。根据指标的设计以及调查了解的情况,对一级目标的权重做出以下确定:环境管理20%、环境绩效40%、节能25%、项目环境15%。具体指标体系和权重如表1所示。 2.2.3审计方法 本文采取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传统的审计方法;第二种是审计调查方法;第三种是专业技术方法。 2.2.4审计结果 最终结果如下文所示。 (1)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方面得分12.5分,在本部分评价指标及格线以上。总体上看,某钢公司的确建立了相关管理部门,但是,存在高层重视程度不够、重大工程项目进度缓慢、落后产能的淘汰率不高等问题。 (2)环境绩效指标:某钢公司得分33分,得分率高达82.5%。证明公司的环境绩效工作完成的比较理想。但是,一些分项目标还存在诸多问题。如2009年某钢公司吨钢二氧化硫、吨钢化学需氧量(COD)分别为4.73千克、0.11千克,高于相关领域的政府标准。 (3)节能绩效指标:这部分公司得分15分,恰好达到及格线。审计调查中发现,按年度对用水量、初级能耗情况以及固废量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显示,这三个指标都呈现逐年恶化的趋势。2009年,公司部分项目导致大量能源消耗,同时出现废弃物排放污染环境的情况,但是这些项目却没有实现利润增长,导致公司亏损3亿元。 (4)项目环境指标评价。某钢公司得9分,也恰好达到及格线。在调查中发现,公司在没有拿到环保部门审批的情况下,擅自开始重大项目的施工,严重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2.3审计建议 2.3.1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建议某钢公司调整战略目标,着眼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基于这样的战略目标,同时依据行业发展趋势、市场供需情况和公司产能,建立科学合理的未来发展规划。 2.3.2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规定 建议某钢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将之细化至每个部门。具体措施如下:一是认真学习国环保相关政策规定;二是完善环境保护制度;三是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 2.3.3积极建设环境治理项目 首先争取最大限度的环保专项资金,从而使某钢公司技术改造有足够的资金保障,进而顺利进行。然后,在每年的年度预算中,要提取一定比例的环保专项资金,建议环保专项资金的提取比例逐年加大。最后,节能减排工程要如期完成,确保能够充分发挥工程的节能减排效益。 2.3.4加大新技术的研发 高新技术科技对公司发展必不可少,为了跟上日新月异的技术换代,建议某钢公司在以下两个方面认真完成:一是保持与先进钢铁企业的联系,多进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二是与科研部门通力合作,为某钢公司中长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证。 参考文献 [1]刘燕华.应对国际二氧化碳减排压力的途径及我国减排潜力分析[J].得力学报,2008(07). [2]贺桂珍.荷兰的政府环境审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审计研究,2006(01). [3]穆贤清.国外环境经济理论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4(02). 绩效审计论文 篇9摘要:本文结合高校绩效审计工作实际,阐述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和要求,并提出了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一、高校开展绩效审计面临的关键问题 绩效审计的概念,在我国《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中定义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本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通俗来说就是“3E”审计。 高校内部绩效审计是由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本校教育活动的一种控制行为,它通过对审计对象进行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评价,促进高校为完成既定目标,不断改进相关措施,加强目标责任的管理,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当前,我国的审计工作正处于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转向以绩效审计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审计阶段,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也面临着同样的转型。 高校开展绩效审计,要对审计对象进行审计评价,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指标体系以及标准来进行衡量。而高校管理体制、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活动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内部绩效审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从目前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实践来看,虽然也有了不少的探索,取得了不少的成效,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健全。缺少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无法对审计对象进行客观、完整的审计绩效评价,这就是目前高校开展绩效审计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要开展好高校内部绩效审计工作,必须要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设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考虑的因素 1、高校绩效审计的目标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内部审计的总体目标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从而帮助实现组织目标”.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也规定内部审计“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绩效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标与整个审计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根据我国现阶段政府对公共资金管理的特点和要求,绩效审计的开展还要结合合规性审计进行,因此,高校作为一个公共部门,绩效审计的总体目标应注公共资金和自筹资金管理的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绩效审计的目标有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一般目标是对学校总体的评价;具体目标是对高校某个方面的审计评价。因此,作为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及其采用的评价标准,它的设置必须随着审计目标和内容而设置,服从于审计目标。如果指标体系的设置脱离审计目标和内容,则难以正确衡量和评价组织的绩效,起不到“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的作用。 2、绩效审计的内容 目前,高校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为: (1)审查高校既定目标的适当性、相关性、可行性和实现程度,以及未能实现既定目标的情况及原因; (2)审查高校在管理和使用资金过程中制定的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及相关经济、业务活动是否合法性、合理性、恰当性及节约性; (3)审查高校的各项活动是否以最小的资金投入取得既定的产出效益,是否存在严重损失浪费; (4)高校是否在既定的资金投入下取得最大的产出,即是否以较低的劳动耗费和资源占用,提供了较高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5)审查高校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情况; (6)审查高校的计划、决策、指挥、控制及协调等主要管理活动的效率。而以上这些审计内容,它的对象具体来说就包含在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资金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管理、图书管理、基建管理、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而审计的内容可以是学校全面审计,也可能是上述某个方面的审计或更低层次的控制活动的审计等。 高校绩效审计的内容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的影响主要在:不同的审计内容,由于具有不同的管理活动的特点,从而都要有不同的审计要求,如何去正确评价不同的审计对象,就必须要针对不同的审计内容设计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需要我们在设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时,要结合审计项目的内容进行设计。 3、现有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高校绩效评价现有指标是多方面的,这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构成了评价指标体系部分内容,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一定要考虑如下因素: (1)国家有明文规定的指标。这些指标具有法定的强制性,所涉及的相关评价指标必须在学校审计评价指标中具体体现出来; (2)部门或行业指标。高校是公益性事业单位,办学主体是各级政府部门,高校的大部分资金来自于国家财政拨款,因此,加强对高校的管理和监督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具体体现在各级政府部门对高校的资金管理、教学管理等也都出台了有关法规和制度,其中也有不少的绩效评价的标准和指标,如财政部门对学校设有财务评价指标等,教育管理部门要求有办学设施、教育质量的指标等,这些指标都带有强制性,因此,在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时,也必须在学校评价指标中具体体现出来。行业组织公布的行业指标,它代表着该行业该项指标达到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尽管它不具有强制性,但却有很大的权威性,一般情况下应参照执行; (3)高校内部制定的各种指标。它是高校管理目标的具体落实,审计机构和人员要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相应的绩效考评指标; (4)要参照学校的历史数据。高校审计绩效评价是建立在符合学校实际水平基础上的,否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必须要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设置合理的指标和评价标准; (5)要参考国内外高校的先进指标。评价指标设置的一个原则是要具有先进性,这样才能推动高校的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必须要了解国内外先进高校他们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了解该项指标国内外高校的达到的水平,提出适合本高校有关指标实现的目标; (6)审计机构或其他管理部门经过科学测定的有关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客观的实际情况,是制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基础,通过对数据的梳理,设置相关的指标,确定合理的审计评价标准。 三、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要求 1、设计指标必须做到可靠性、客观性和可比性 根据我国《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的规定,绩效评价指标要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不同的评价人员运用同样的标准能够得出同样的结论。审计评价指标应该客观公正,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偏见或分歧的影响。此外,要参照以往审计有关指标的设计和运用,设计的指标能够具有连续性的可以对比分析的数据,才能正确评价绩效的提高或降低。 2、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 定量指标是审计人员通过各种数据能够计算出来的,一般来说更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了审计对象的绩效,也便于横向单位之间的对比,为大多数单位或人们所接受,但在绩效审计工作中,往往会出现许多无法用量化指标来评价的活动,比如,评价高校一个内部管理部门的绩效,很难单纯用一个量化指标来完成。因此,在评价指标设计时,要两者相结合,根据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在精心设计一些定性指标,同样也能达到评价的效果。 3、指标内容全面,层次要分明,重点突出,操作可行 高校的经济及活动是多方面的,有学校层面的,也有管理部门及学院的甚至更低的层次,因此,审计指标的设计要全面反映能够对学校的综合评价,即要有综合指标,又要能对活动过程以及某项活动的评价,即具体单项指标,具有总指标,又有分项指标。高校的经济管理活动是方方面面的,但也有重要和次要之分,绩效审计工作不能涵盖学校的所有活动,因此,在设计指标时,在突出重点,针对重要活动设计评价指标。而对于学校总体目标的完成起间接作用的活动,可以忽略设计评价指标。此外,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既要体现审计机构的意图,也要为审计对象所接受,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便于操作,一方面许多基础数据仍然是依靠各部门人员提供,如果提供的数据不准确,审计机构就不能得出客观准确的评价,达不到审计的目的;另一方面评价指标为人们所认可了,可以便于内部单位之间进行对比,对促进工作起到很好的作用。 4、做好沟通和协调 高校内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设计审计评价指标时,要深入基层,充分了解各个内设单位的业务和管理等情况,掌握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审计绩效评价指标及标准的建议,并将由有关部门组织人员进行讨论提出意见,然后征求有关职能管理部门的意见,最后提交学校管理层审定后实施。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被基层单位做好沟通,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确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只有这样,绩效审计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得到各部门的支持,审计结果才能得到认可,通过审计整改,提高部门管理工作的水平,降低资源耗费,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1、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 根据高校绩效审计目标和审计的内容,高校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应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个方面的指标内容: (1)经济性指标是指高校在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而耗用最少的教育资源的指标。它反映了高校的资源消耗是否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和节约。占用或使用的资源越少,表明经济性就越明显。通过对经济性指标的分析,可以促使高校加强管理,合理使用人财物等资源,努力降低消耗。 (2)效率性指标是指高校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它反映了在完成相同的工作目标的情况下对高校资源的占用和消耗的程度。占用和消耗资源越少,表明效率性就越高。通过对效率性指标的分析,同样可以进行对比,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3)效果性指标是指高校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指标,它反映了高校为实现目标在消耗教育资源后取得的成果。取得的成果越多,表明投入的效果越好。通过对效果性指标的分析,找出影响目标完成情况的原因,调整教育资源的投入,努力完成总体目标。 另外,由于目前开展绩效审计一般都是与合规性审计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设计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将合规性有关指标纳入其中。 2、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设计过程的分析 ①从投入产出的理论上来分析,高校资源的运行包括了从投入-消耗-产出的过程,从而也产生了衡量资源在各个运行阶段的绩效的衡量指标:即投入指标、消耗指标、产出(效果)指标。这些指标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对一个组织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绩效审计评价,必须结合各项指标来进行分析,才能作出恰当的、正确的评价。 ②从资源的投入去向来分析,高校资源的投向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图书管理、信息管理、基建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这些方面是都是资源消耗的主要环节,对资源使用的控制和管理起关键的作用,从而它们也是绩效审计的对象,因此,不论是对高校整个组织的绩效审计,还是其中上述某方面的绩效审计,都必须根据审计的对象设置不同的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而各个方面的指标体系综合起来就成为一个对组织进行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简单地说,每一项管理活动都会有一个总的目标,而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会将总目标分解为若干层次的分目标。绩效审计指标的设计也一样,应围绕审计对象的不同工作目标或内容,设立绩效评价总指标或一级指标,然后再分解为二级指标或三级指标,这些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根据资源流绘制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图 笔者认为,在对高校进行绩效审计中,作为审计评价的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和效果性指标都融合在同一个审计项目中,不是单独的运用。因此,设计审计评价指标应从上述所说的资源投入流向去设计,这样便于审计人员在进行绩效审计中起到参考的作用,也便于被审计单位了解审计评价的内容,自我评价与自我监督,也利于被审单位开展审计整改工作。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图如下: 3、高校绩效审计常用的评价指标 根据高校绩效审计开展的情况,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资金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图书管理、基建管理、后勤管理为例,综合起来主要运用如下评价指标(见图)。这些指标都有可能在不同的级别指标中体现。 五、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运用要注意的问题 1、上述所列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只是对一般性的审计项目所设计,由于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所设计的指标还是有差别的,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特别是对专项审计更应结合审计的要求来设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2、上述图所列的主要是定量指标,各高校在设计审计评价指标时,要结合实际,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来进行分析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小玉。高校绩效评价指标系统构建述评。财会通讯。综合,2014年第12期(中)。 [2]张健。高校绩效审计标准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刘鑫。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重庆更大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4]魏乾梅。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_省略_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项目的经验证据。会计之友,2011年第6期下。 [5]童燕军。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财会通讯。综合,2010年第12期上。 [6]曾凡昌。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5期。 [7]于秋生。建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第5期。 [8]冯彦妍。高等教育经费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9]杨萍。内部审计对高校治理绩效的影响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10]鲍国明刘力云。《现代内部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4年3月。 绩效审计论文 篇10一、中外政府绩效审计价值取向比较分析 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原则的广泛应用也逐渐渗透进了政府的绩效审计和评估中。以绩效评估为核心的政府改革运动是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公共选择理论为指导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创始人胡德(Hood)从现代经济学和私营管理理论与方法中吸取要素,提出了政府管理应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实行绩效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有效性,以及界定政府绩效目标、测量与评估政府绩效。Osborne,D.和T.Gaebler.也主张把企业或私营部门经营的一些成功的管理方法移植到政府公共部门中来,主张政府应像企业那样引入竞争机制、树立顾客意识、视服务对象为上帝。可见,西方政府绩效审计价值取向在于以企业家精神改造传统的政府部门,强化政府的竞争意识与服务意识。最大限度地提高政府效能。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价值理念也经历了审查考核经济责任到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考察的绩效审计、从传统的以过程为导向的机械效率观到现代的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观的转变。我国政府于1998年提出了三大职能转变问题,即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明确提出要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政府审计的工作范围也从单纯的财务审计向更广泛的绩效审计扩展,并在促进公共资源有效利用方而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价值理念也应逐渐趋同于促成服务型、绩效型、责任型政府的建设。 二、中外政府绩效审计内容比较分析 同时明确指出“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另外,提出积极开展资源环境审计,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为目标,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发挥审计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落实以及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各国政府绩效审计形成时间、法律依据和内容如下: 比较上表内容,西方各国与我国在审计立法方面都注重被审计对象效益性的审计。但不同之处是,国外绩效审计不论是机构、项目或者资源都强调审计必须关注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而我国则侧重从财政金融、企事业组织和政府部门等机构角度考察其财政支出或资金管理水平的效益性,而且仅仅从经济效益考察,未能兼顾政府行政产生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中外政府绩效审计评估方法分析 20世纪7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广泛开展为各种管理方法在绩效审计中的运用奠定了理论背景。尤其是“顾客导向和降低政府成本的理念为政府运用企业绩效评估技术提供了理论前提”。目前国外绩效审计通用的评估方法有“3E”评价法、标杆管理法和平衡记分卡法。“3E”评价法即评价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主要是评价政府绩效的经济性和结果满意度,但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性而与社会追求的其它价值目标可能发生冲突,而逐渐发展为包括“公平”的“4E”指标。“3E”评价法存在的内在矛盾促使政府绩效评估方法的进一步探索。同时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企业化政府、市场化政府呼声的高涨,政府管理借鉴私营企业的做法越来越多,标杆管理法的应用就是其中之一。标杆管理法的核心是设计一套科学、合理、全面的指标体系,使政府全面考虑自身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第一步是确定标杆,作为政府奋斗的目标,在每一个实施阶段结束后都把结果与确定的标杆相比较,进行总结评估,以对下一阶段的方法作出调整,直至最后达到标杆水平,确定更高的标杆。这里比较和评估完全融为一体,通过比较实现评估,以评估促进与更高水平的比较。而“3E”评价法仅仅集中于实施结果的审计,缺乏标杆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而政府绩效审计的平衡记分卡是一种新型的借自于企业的绩效评估方法。从顾客、财务、内部业务和内部创新与学习四个角度来管理组织的绩效。与标杆管理法不同之外在于指标体系从若干层次进行设计,侧重于从建设一个服务型、责任型和学习型政府理念进行政府绩效考核,体现了把政府对社会发展所承担的眼前责任与长远责任结合起来,政府不单单要学会花纳税人的钱实现财政收支的平衡,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引导社会良性发展的重任。 我国常用的绩效考核方法主要有经济审计、目标责任制考核和群众评议法三种。经济审计是绩效审计的最初形式,主要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机关组织的专项资金审计,忽视了对其他目标理念的关注。目标责任制则是以目标完成程度为考核标准的绩效审计方法。群众评议法主要由单位内部职员对政府行政行为或领导治理能力进行评价,考虑了政府行为的群众满意度,但实践应用中可能流于形式或者受主观因素影响。上述方法在评价标准上,缺乏全面、综合、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方法上,往往只注重定性分析,而忽略定量分析。因而无法真正发挥出全面促进政府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觉醒以及引导政府行为,提升政府效能的作用。我国财政部等部门于1999年6月联合印发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解释》可以看成是绩效审计的配套法规。除此之外,目前尚无绩效审计的具体规定,造成了对绩效的评价无据可依,影响了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价标准是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关键。 四、中外政府绩效审计制度实施的比较分析 中外政府绩效审计内容和评估方法的不同,对中外绩效审计制度实施方式必然也会产生影响。美国审计总署将政府绩效审计视为一个由若干环节构成的系统,在实施审计前调查被审计单位的概况和制定审计计划,这一阶段主要考察依据所了解的情况决定是否实施绩效审计工作;设计绩效测定系统并完善考评指标体系,其中对具体到各部门的特别指标进行专项修正;实施审计,通过提问或者面谈、分析、证实、调查和评价等审计方法获取能应用于考评体系的指标性证据;比较分析指标考评结果,计算与指标标准值的差异程度并找出影响绩效实现的原因;收集补充的信息以找出或估计能消除或减少造成低效率的原因的影响所需的成本和估计增加成本以提高效果所能带来的效益;传递审计结果,提出改进缺陷建议并向适当的政府决策机构提交报告。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实施主要通过对经济责任和目标实现考核进行审计的。实务应用中一般遵循财务审计流程实施绩效审计,通常将审计程序划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审计阶段。其中后续审计阶段主要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的执行情况,通过该阶段可以贯彻审计结论和反馈审计效果。但通过比较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尚未形成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审计指标体系,而该体系是判断政府绩效实现状况的定量数据支持系统。对此,应设计一套系统的适合我国政府绩效考评实际情况指标体系。 绩效审计论文 篇11摘要:大数据将对高校绩效审计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加快建立高校绩效审计信息系统,通过利用外部信息资源和校园网的高校内部信息资源,借助于大数据,可以较快地从多方面对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的绩效进行审计监督,从而提高审计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综合性。 关键词:绩效审计;大数据;高校 一、前言 近几年来,审计机关在推进绩效审计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由于绩效审计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审计业务,需要建立有完善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受这些条件的制约,高校内部审计在推进绩效审计方面举步维艰。在高校绩效审计理论的研究方面,目前也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张健构建了高校绩效审计的标准体系;[1]陈晓芳等探讨了高校绩效审计的定义、实质和内容;[2](P28~29)蒋乐仁提出了完善高校绩效审计的建议;[3](P37~38)周庆西探讨了高校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4]张存彦和周少燕提出了基于三维结构模型的高校内部绩效审计指标体系;[5](P28~30)郑玉洁提出了地方普通高校推行绩效审计的策略;[6](P286~288)邹建生、[7](P143~144)刘骏[8](P34~35)分别就学科建设经费的绩效审计的成因和绩效审计的内容进行了探讨。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标志着中国高校绩效审计已经步入新的征程,但中国高校绩效审计仍然处在起步阶段,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也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有关高校绩效审计的研究比较少,且多数仅涉及高校的资金审计而忽略了对人力资源和资产的有效配置的绩效审计,而对大数据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更是空白。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高校校园网公用信息平台的建立和完善,为高校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技术支撑和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为适应教育经费监管和绩效管理的需要,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有必要加强大数据在高校绩效审计中应用的研究,为高校全面开展绩效审计提供借鉴和指导作用。 二、高校绩效审计与大数据的关系 高校绩效审计不仅从量的方面对审计单位进行考量,还要从定性上考量审计单位的绩效,同时还要考虑到审计单位数据来源及计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才能有效地完成审计工作。审计信息系统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 当前国内虽然研发出不少审计软件,但其功能大多基于传统的手工审计流程建立起来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这些审计软件处理的数据基本上来源于会计系统,均为结构化的数据,而对大量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则无法处理,也不能共享被审单位的其他数据,比如物资储备和利用现状、合同及其执行情况、各种法规条款等。而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将学校的各种管理系统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实现被审单位审计资源的共享,同时利用云计算对庞大审计数据集和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文本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数据中的非线性关系,使得业务处理响应时效性强,系统业务实现智能化处理。因此,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对高校绩效审计产生重大影响: 一是审计人员从手工审计向审计系统智能化辅助人机联合审计转变。高校绩效审计由计算机自动执行各种检验、核对、判断、监督以及对系统各功能实用的权限控制等,基本不用手工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手工录入系统,从而节省了时间,降低了审计成本,提高了审计效率。 二是由于绩效审计的数据资料不仅包括从财务系统及其他调用的结构化数据如数字和表格,也包括从其他系统调用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图片等数据。这些数据分别是存储在分布式的各种异构数据库中,它们的采集、汇总、整合、分析、对比等在当今的主流技术中是无法实现的。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则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高校绩效审计能够方便地从被审计单位获取真实、完整和有效的数据资料,保证了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报告的价值。 三是审计方法不再停留在因素分析法、图表法、统计分析法等传统方法上,而是利用审计系统实行联网审计,实现了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 四是在审计评价上,可以通过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采用合适的评价标准,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所审部门的离散存储于不同系统中的海量数据间的彼此关系进行深度挖掘,全面考察、分析和评估,以发现其在配置、管理和利用学校资源中出现的经济、效率和效果问题,从而得出客观的审计结论。 五是大数据技术应用给绩效审计工作带来了风险。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的绩效审计以计算机为基础。计算机硬件的损坏、程序的错误运行、外部的恶意攻击、内部的蓄意破坏,都会造成系统运行的失误,导致审计结论出错。因此,在建立审计信息系统时要注意通过立法立规以及技术控制来保障系统的安全。 三、大数据在高校绩效审计中的应用 1.建立绩效审计信息系统的管理体系 绩效审计需要调用许多部门的数据,对于被审计单位而言,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有时会隐瞒一些情况,不会很乐意审计部门完全掌握他们的信息,可能还会阻止审计部门调用相关数据。因此,需要强有力的高校绩效审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制度来保障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一是建立全校性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从制度上,规定各部门支持审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绩效审计所需的数据必须提供;规范各部门在统一的平台上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规范各子系统各模块的操作权限;规定审计人员可对审计中的有关事项向有关部门(人员)进行调查并索取证明材料。 二是建立审计部门应特别遵循的规章制度。规范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操作以保护审计部门或相关部门的秘密;规范绩效审计调用任意数据的权限,规范数据的共享方式;规定审计部门可以随时查询和调用各部门的相关数据;以对各部门进行事前、事中及事后的绩效审计;规定审计人员的工作规则;规范审计的内容包括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合同审计、专项审计、离任审计、责任审计等。建立这一系列的规范的管理体系,不仅可确保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也能保障各部门乃至学校信息管理平台的安全。 2.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高校绩效审计信息系统 高校许多业务部门的信息关联度相当高,但往往各自为政,产生的数据形成一座座“信息孤岛”而难以被其他部门所共享,难以进行数据的积淀和汇集,不易从中挖掘到需要的信息,只有利用大数据技术在统一的数据平台上建立起数据共享中心,并且统一各子系统的数据标准和信息编码,以便各子系统数据库数据能整合到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上,从而方便审计部门调用这些数据,为绩效审计提供基础数据。因此,需要在学校统一信息平台上建立审计信息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数据管理模块:包括从学校各部门数据库调用数据的直接导入、更新和删除功能,同时也具备综合查询功能。操作的数据对象为各部门所建立的数据仓库,包括结构化、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和数据库。要使系统的这三种信息能通畅流转,就必须利用非结构化操作标记语言对数据进行标引,将非结构化、半结构化信息转换成可以互操作的信息,使各类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管理、全面的共享和快捷的搜索。 二是审计分析模块:包括财务报表分析、专家分析、数据挖掘和数据透视等功能。报表分析可进行单年和历年分析等,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年份和报表类型的选择,会出现对查询所需项目的提示,如报表的结构分析和历年趋势分析,并以可视化形式展示。专家分析主要是将一些审计方法、审计案例、审计对象输入库系统里,通过检索所需审计的信息,借助计算机人工智能得出一系列的审计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提示,能给审计人员提供审计的思路。数据透视就是用数据透视表和透视图来展示综合查询结果和报表分析结果。数据挖掘则利用聚类、关联等方法,对海量的审计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寻找海量数据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本质特征,从而发现问题的蛛丝马迹,并提供给审计人员,推动审计逐渐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为主转变。 三是审计工作底稿模块,包括外观、数据来源和计算公式、取数公式等。审计工作底稿没有人工录入的数据,它是由审计软件预先埋入的取数公式和计算公式,在工作时先自动从结构化、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库中提取所需的数据(会计或者文档、图片等)并将数据自动导入工作底稿,然后进行公式计算或非结构化分析,最终形成结构化或者非结构化的工作底稿。审计小组成员均有自己搜索、创建、修改底稿的工作权限,所提取的数据与创建好的工作底稿均存于系统的服务器端,方便审计小组的协同工作。根据工作底稿自动生成审计报告;根据工作底稿与审计报告事项的对应关系自动生成底稿汇总表。审计完成后自动归档并进入项目档案,项目档案具有只读性,不能再修改。 四是法规及其他文库模块,包括数据内容(各种法律法规、评价标准文件及资料等)、检索方法(审计法规和文件资料的条目、发文单位或资料来源、发文时间及法规、文件和资料内容等等)。要求能够在对评价数据进行审计分析时,能进行自动快速检索(及时检索出有关文件的篇章)。 五是设备等物资采购单价和工程(服务)定额数据库模块,能即时更新,便于多途径查询,以满足绩效审计的事前和事中审计需要。 六是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报表管理、专家知识管理等功能。用户和权限管理确保系统的安全性。报表管理包括报表内置所需的一些公式、函数等。专家知识管理主要是对专家经验进行更新和补充。 3.大数据在高校绩效审计中的应用实例 以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审计(不含基建投资)为例,审计的内容主要有如下方面:(1)审查固定资产配置的合规性。(2)审查固定资产配置的合理性。(3)审查固定资产采购的合规性。(4)审查固定资产采购的经济性。(5)审查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性。(6)审查固定资产购置的效果性。(7)审查固定资产的完整性。(8)有关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效果等。审计部门在确定审计内容后,应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一系列的审计评价指标,并参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有关行业标准、各高校达到的水平、本校的历史水平、专家测评等确定评价指标的标准,然后通过实地审计,对各种实际数据抽样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达到的指标统计数值,对照绩效审计指标标准计算出分项分数,最后汇总得出审计评价总分,做出综合评价,这就是高校绩效审计实施的全过程。 而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建立高校绩效审计信息系统后,首先可以将通过系统的“法规模块”和“数据管理模块”较快地收集到有关固定资产管理的全面信息资料。其次,审计人员需对“审计分析模块”进行有关操作,通过各种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固定资产管理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有关的结果。第三,审计人员通过“审计工作底稿模块”,对分析后自动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综合和修改,最后形成固定资产管理绩效审计报告。因此,建立高校绩效审计信息系统,通过利用外部信息资源和校园网的高校内部信息资源,借助于大数据,可以较快地从多方面对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的绩效进行审计监督,从而提高审计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综合性。 四、大数据时代高校绩效审计的发展趋势 1.从事后审计向持续性审计发展 传统的审计模式主要是事后审计,不利于经济活动风险的防范。而在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化审计,使得高校可以常态化地开展对高校整体及部门绩效审计,并对被审部门进行持续性的关注和持续性的监测相关审计内容,能够持续性地进行专项分析和项目跟踪,动态掌握被审计单位业务开展的情况,发现其业务活动中存在的风险等问题,突出了审计的同步性、时效性和协同性。实现了从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变,也将使持续性审计模式成为现实。 2.从抽样审计模式向总体审计模式发展 传统的审计由于无统一的规范,加之受支持审计所需数据量的限制,只能采取抽样审计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从被审计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评估,以此评估结果来推断得出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的结论。因此,抽样审计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如果审计人员专业判断错误,设计不得当,就会影响到审计的结果。而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审计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审计项目的整体数据,通过审计信息系统对取得数据进行处理,把握项目各方面的总体情况,从而得出的审计结论更加客观和准确。 3.从单一审计报告向综合审计成果应用发展 由于绩效审计不仅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检查,而且对其所有的管理活动进行检查,对公共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全面的评价。因此绩效审计报告也就不再是单一的财务审计报告,而是综合的审计报告。审计部门不仅要将综合性的审计报告提交给学校和被审单位,而且还要对该报告进行综合的应用。首先,审计报告揭示的问题以及提出改进的建议,将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其次,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审计人员可以挖掘广泛性、共同性、偏向性的问题,分析出这些问题与数据的相关性,从而全面发现被审计单位的各种问题,然后将问题规则化并进行智能化处理,自动计算或判断问题的发展趋势,向被审计单位预警。最后,信息化处理审计成果,即将审计结果与被审计单位关联,为下次审计提供比对,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同时将审计结果在社会上或者高校内部公开,促使被审计单位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提高高校治理的整体水平。 4.从精确的数字审计向高效的数据审计发展 目前许多高校审计技术建立在只能获取“小数据”的环境下,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被精准数字量化,审计人员通过对数据收集和分析,得出审计结论。而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通过系统收集到的已不是一般有限量的精准的数据,而是海量的杂乱的各种数据,审计人员需要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探寻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从而认清事情的真相。大数据存储、处理和检索方法使应用超大数据体量和占相当比例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绩效审计成为可能。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对大数据时代存在的数据模糊性和混乱性要有充分的认识,明白获取的数据可能存在错误并对错误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找出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在控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绩效审计的方向,定位疑点,找到绩效审计的关键性问题。 5.从重数据轻安全向注重信息完整性和安全性发展 传统的审计对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也有明确的要求,但基于审计方式和技术的不同,其要求尚未如大数据技术下的绩效审计那么显得重要。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绩效审计,其可以处理的所有数据不再依赖于随机抽样,而是从学校信息平台上调用,不仅有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和管理数据等结构化数据,也有可研报告、会议纪要、项目立项审批文件、项目实施过程记录、政策法规等非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数据,既需要学校的内部数据,也需要主管部门等外部数据。总之,基于大数据的审计注重的是数据的完整性和混杂性,能从被审单位大量的、杂乱无章的海量数据中发现潜在的有用信息,从而得到正确的绩效审计结论。数据的产生和存在依赖于学校的信息化以及信息系统的安全。可见,基于大数据的审计对数据的要求已向注重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发展,从而也要求对大数据的使用流程和使用权限等进行规范化处理,加大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张健。高校绩效审计标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陈晓芳。高校绩效审计若干问题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9)。 [3]蒋乐仁。高校绩效审计方法初探[J].科技创业月刊,2009,(7)。 [4]周庆西。高校管理审计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5]张存彦,周少燕。高校内部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构建---基于三维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2,(14)。 [6]郑玉洁。对地方普通高校绩效审计的思考[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7]邹建生,李彩霞。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经费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17) [8]刘骏。高校学科建设经费绩效审计探析[J].老区建设,2008,(11)。 绩效审计论文 篇12摘要:本文对跟踪审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对当前我国政府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跟踪审计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促使我国审计工作的全覆盖,提升跟踪审计的质量与效果,促进财政专项资金能够物尽其用。 关键词:专项资金;绩效;跟踪审计 跟踪审计指的是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事项出现后依法对政府的财政资金的运行、使用进行全过程、持续性的审计。审计部门对政府的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审计,其目的是为了对政府的财政专项资金的配置、使用、管理及其效果进行监督,掌控资金流向及流动环节是否合规,监督资金流动过程有无挤占、挪用、浪费等违规违纪行为,对于存在的问题由审计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被审计单位据此做出调整,完善不足处,从而使资金能够得到有效的使用。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方式,跟踪审计一经出现便获得了广泛认可,并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尽管如此,政府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跟踪审计还存在许多的不足,需要在将来的跟踪审计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一、当前我国政府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跟踪审计所面临的问题 1.配套法律法规不尽完善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方式,跟踪审计与传统审计方法相比,在工作逻辑、工作重心以及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等多个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审计人员在对政府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跟踪审计的过程中,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责任。配套的法律法规是审计人员对政府的财政专项资金进行跟踪审计的主要依据,是对审计人员行为进行规范以及审计结果进行衡量的标准。虽然跟踪审计在我国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相应的内部管理办法、操作指南等,均存在着较大缺陷,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处于空白,这给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带来了困难,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常陷入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这使得审计风险被扩大,审计人员对专项资金的跟踪审计质量也得不到保障。2.评价指标缺乏统一性评价标准的规范统一是审计人员开展跟踪审计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结论的根本保障,但我国现有的跟踪评价体系尚不统一,审计机关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主要依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宏观指标及其他一些报告开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由于不同审计人员在工作能力、思想认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不同审计人员做出的结论也就不同,随意性较强。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了部分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出现了常规性错误,引发了审计质量低下的不良后果。此外,还有部分审计人员由于没能及时找到合适的标准对审计证据进行评价,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这些现象的存在均严重制约了跟踪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也加大了审计风险。3.审计介入时间滞后审计介入时间的不及时是造成审计质量低下的主要因素,跟踪审计需要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全过程进行跟踪,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何时开始对资金进行跟踪审计各地做法不一。如政府的基本建设投资,对于从招标阶段开始跟踪还是从施工阶段开始跟踪存在不一致的情况。长期以来,我国开展绩效跟踪审计工作介入时点往往滞后,事后审计的情况较为常见,比如基本建设投资的资金审计,采用的是竣工决算的审计方式,而对于其他环节的审计工作十分匮乏,前期审计准备工作不足,导致专项资金的使用失控。事后审计虽然能够发现一些问题,但时机已过,即便发现问题也只是事后补救,损失难以得到挽回,审计效益无法得到体现。4.审计队伍的审计能力薄弱审计队伍的能力薄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计队伍的人员数量不足,二是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对于跟踪审计而言,无论是对审计人员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还是审计小组的人员数量均有很高的要求。绩效跟踪审计工作专业性强、复杂多样,需要审计人员具备多方面、跨学科的综合业务能力,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审计工作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导,审计人员普遍缺乏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储备,对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运用较少,综合素质尚未跟上当前的发展形势,难以满足绩效跟踪审计的高要求。除了高素质人才的短缺外,审计队伍人员数量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效能的发挥。 二、促进政府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跟踪审计效能提高的对策与建议 1.统一标准与绩效跟踪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的匹配完善配套法律法规是审计人员进行跟踪审计的主要依据,也是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对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充分发挥审计职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法律法规的配套不尽完善制约着跟踪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出台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审计人员提供审计依据,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促使审计工作法制化,对于与实际审计工作有冲突的条款应该进行修改,立法空白处结合实际情况增加。需要出台完善的跟踪审计指南,为审计人员进行工作提供指导,促使审计工作程序化、合法化。此外,应该出台相应的执行标准来统一各地审计机关的审计行为,以减少审计人员工作行为的随意性,降低人为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明确的权责划分有助于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通过立法赋予审计机关相应的权限后,还需确立相应的追责制度。追责机制应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被审计责任人的追责;二是对审计人员违规违纪行为的追责。由于我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对相关责任人的追责只在一些经济损失重大的案件中得以体现,审计工作不足以震慑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相关责任人,也无形中加大了审计机关的工作负担。随着国家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重视,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于当前的形势而言,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跟踪审计制度势在必行,也是财政资金得到有效利用的急切所需。此外,应建立完善的制度对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行鞭策,以此提升政府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跟踪审计的效果。 四、适时介入审计 审计工作介入时间滞后导致了审计作用得不到发挥,要促进政府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跟踪审计效率得到提高,就需要审计工作人员适时、及早地介入,如基本建设资金的介入时间应提前到项目设计阶段,通过及时审计相关责任人,并评价专项资金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不同的经济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审计人员在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展工作的同时,综合衡量各种因素之后再确定审计工作的介入时间,但应避免事后审计现象的出现,尤其是一些影响重大的经济活动。 五、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 人才是提升审计工作效率与审计效果的关键,当前审计人才的匮乏制约了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因此打造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十分重要。此种形势下,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力,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审计工作。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知识技能,拓宽审计人员的知识面,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此外,还可以面向社会吸收、引进一批综合素质能力高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佳.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探析.现代经济信息,2014(02). 2.甘肃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国家审计与政府绩效管理.审计研究,2012(06). 3.陕西省审计厅课题组.跟踪审计风险与防范措施.现代审计与经济,2015(04) 绩效审计论文 篇13摘要:通过分析绩效审计目前的现状,以及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促进企业绩效审计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企业;绩效审计;思考 开展企业绩效审计就是对本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经济性所关注的重点是一项经济活动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使用人力、物资、装备等资源成本的最小化,即是否节约,有无浪费;效率性所关注的重点是所生产商品、提供服务或履行职能过程中与所使用资源之间的关系,即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效果性所关注的是完成经济活动或预算项目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和效果。 1、绩效审计的现状 目前,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属于一个初级的起步阶段,大部分都是对财务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或对单位负责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进行评价,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审计模式较为单一,从绩效审计的角度看,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模式为“延伸式”或“结合式”,通常做法是在对国有企业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方面给予关注,很少有单独的绩效审计开展。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国有企业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绩效审计的重要作用是一定时期内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2、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绩效审计的评价一般分为两个部分:①年底经营业绩指标完成情况评价;②主要财务绩效指标在同行业中所处水平情况评价。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以企业与系统主管部门签订的经营业绩责任书确定的单项指标为准,统计计算领导人员任职期间各完成会计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的实际完成数,并与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数进行比较,计算出企业经营业绩完成情况得分。财务绩效指标通过对领导人任职期间完整会计年度企业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财务风险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等4个方面8个财务分析指标的实际与行业标准值进行比较,计算出各年度企业财务绩效完成情况得分,再将各年度得分加权平均得出领导人员任职期间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的综合得分。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及标准值参照国资委每年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 在经济性评价方面,有些项目会考虑设置一个“财务费用节约率”指标,将项目批复的财务费用概算金额对比以判断是否实现节约。例如,工程结算或决算审减率指标,审减率越高表示节约越大,得分就越高,而在我国绝大部分工程建设项目都存在工程造价申报金额虚高的情况,假如施工单位申报金额越虚高,审减率就越大,从而得出的经济性评分就越高,但这并不是真正实现了节约,所以设置这个指标会致使审计组不能客观评价项目的经济性。 3、审计项目的选择 国家和地区政策和环境存在差异,审计对象也千差万别,绩效审计衡量的标准也不完全相同,由于审计项目的多样性和负责人工作的多变性致使最后绩效评价结果有着较大的出入,因此,选择符合目前国有企业现状的评价标至关重要。 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充分的了解,做好审前调研工作,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寻求一种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重大分歧的评价标准,并使被审计单位对评价标准认可,一些不能量化的评价指标也应拟定大概的评价标准。 绩效审计侧重于对项目实现的绩效进行评价,现状是什么水平,与理想现状还有多少距离,而不是侧重于揭露违规问题,强调评价职能,以改进改善为主要目标。审计人员应跳出传统审计思维,在对现状做出客观评价的同时指出能够改进的地方,提出审计建议要注意有前瞻性、全面性。在最终选择审计项目的时候,重要的一点是要考虑从该审计中能够得到的价值增值,需要对审计受益进行初步的评估。 例如某公司内设职工餐厅每年亏损几十万元,审计人员通过调查了解与有关人员讨论的绩效审计预期目标有:公司领导层的决策关系到工作效率目标、餐厅成本核算关系到经济效益目标、餐厅工作人员关系到就业目标、厨师菜品质量关系到健康营养目标、饭菜价格关系到公司职工的福利目标。 因此,对于类似的问题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仔细、多方面去分析,评价指标设置要考虑实际情况,避免设置无效或不适用的指标。 4、绩效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4.1 绩效审计要发挥指导生产经营的作用 审计人员应深入生产经营实际,学习掌握生产经营知识,发现生产经营中存在的 内在问题,并针对问题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途径。审计中要向生产经营部门、人员学习,进行真诚、深入的交流。不能仅停留在表簿册等表面与形式方面问题的发现,提出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 4.2 绩效审计应注意研究生产经营指标体系 审计人员要学习研究生产经营指标,掌握其内在联系。从而提出改善生产经营组织措施、指标,实现增收节支目标。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由生产指标的变化知道对财务指标的影响,由财务指标的变化发现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某铁路单位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盈亏收支平衡指标,制订了增收节支措施若干条,为了保证生产指标与财务预算保持平衡,其中一条是货物运用机车要每天节省30台,一季度执行结果,运输部门报告完成了机车控制目标,节省机车35台,实现节支1750万元,可财务决算结果反映,货运机车运行支出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但并没有减少很多,造成盈亏指标不仅没有完成,反而增亏不少。审计人员到机务段发现机车都在院里停着,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没有运量,造成机车闲置。由于是冬季,为了保持机车随时能投 入运用,还 得 开机打温。结果,收入减少了,成本还节约不下来。运量下降造成收入减少,机车运用成本并没有相应 减 少,结 果就是亏 损 扩大。经审计人员分析提出审计建议,机车控制标准由数量标准调整为效率标准,以机车日产量作为判断节省的标准。 4.3 绩效审计应与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相结合 通过绩效审计促进企业建立完善增收节支、提高生产要素运用效率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激励机制,调动生产经营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邓明明。绩效审计的特点和技巧[J].财经界,2015,(21)。 [2] 李红杰。甘肃省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7)。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