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二年级数学教案 |
范文 | 二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 使学生借助于算盘读写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感,掌握数的组成,能用数的组成进行相应的口算。 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读写数及相应的口算。 教学难点: 能利用数的组成去探索开放性的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计数器、算盘 教学过程: 知识再现 1.出示“练习三”第1题。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小组合作。在算盘上先拨出下面各数,再一边拨一边接着数出6个数。 小组内指名汇报怎样边拨边数。 2.出示“练习三”第2题。 指着第1题的“六百九十五”问: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教材这两幅图你知道他们的组成吗?课件出示第2题。 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3题。 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注意对第(4)小题的生成信息,根据反馈采取教学策略。 千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完成“练习三”第4题。 看来同学们对千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得还是挺好的,你们会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吗?出示第4题。 指着第一组问:这样一组口算,我们该怎样想呢?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进行口算。例如320-20,320里面有3个百、2个十减去2个十,还剩下3个百,结果是300. 3.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完成“练习三”第5题。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小游戏,拿出你们准备的小卡片,拼成一个三位数,让你们同桌读一读。 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6题。 师:你能写出横线上的数吗?说一说在你的脑袋里面这两个数到底有多少? 完成“练习三”第8题。 出示题目。右边这两个杯里面有多少粒黄豆呢? 找规律,在计数器上面表示数。 完成“练习三”第7题。 这个小火车上面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呢?请你们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交流好了以后,指名评价。 师拿出计数器,问:现在老师要在计数器上面放5个算珠表示三位数,可以怎样放?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完成“练习三”思考题。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年级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感性认识3的乘法口诀,然后记住3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3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类推、概括、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各式和样的练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争先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记忆和运用。 教学难点: 对“数学故事”的理解、表述和解疑。 教学准备: 挂图、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手工吗?谁能说说你会用自己的这双小手做些什么呢?” “这是一个周末,方方想给自己的好朋友每人送一辆自制的三轮车,就把各个零件拿出来进行组装,聪明的小朋友们,你能帮他算算,一共需要几个轮子吗?” 二、问题探究 谈话: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2辆需要6个,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要几个轮子? 三、体验感悟 1、拿小棒摆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用几个小棒?能列乘法算式吗?编制口诀? 3、板书:1×3=3;一三得三。 4、组织学生摆2、3、4、……个三角形,写算式,编制口诀。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 1题:找朋友。 2题:找规律填数。 3题:动物运动会。 数学故事。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10页。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1×3=3;2×3=6;3×3=9;3×4=12。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 3×5=15;3×6=18;3×7=21;3×8=24。 三五一五;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 3×9=27; 三九二十七。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掌得不错,记忆方法也能掌握。口诀大部分同学能在课堂上背出来。应用方面还有欠缺。 二年级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二、智能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正确把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互助的精神。 2、教育学生思考问题应该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学生唱《数字拍手歌》,配动作。 内容如下:一二拍拍手,三四点点头,五六挪挪腰,七八不说话,九十快坐好! 2、练习九第1题的挂图。 3、制作多媒体电脑课件。 4、制作卡片(内容为练习九第2题和补充的乘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交谈导入,提高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游乐园玩吗?那么这节课学习认真,积极动 脑筋的同学,老师就带他到游乐园玩,好吗?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请看图,这五个小朋友在干什么?(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 2、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每个小朋友用了多少根小棒?) 3、那么请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在堂上练习本上列式算一算,看哪个小组算得快,算得准。 4、请学生汇报,师分类板书: 14+6=20xx+10+10=30 4+4+4+1+1=145+5+5+5=20 3+3+3+3+3+3=18 5、我们一起看黑板上的这些算式,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左右两边的相同点都是加法算式,不同点是左边的算式中加数不都相同,右边的算式中加数都相同。 6、我们再次看这边的算式,你能照样子再编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请在本子上写一写。注意要求算式中的每个加数都要相同的。 7、让学生说出自己所学的算式,师质疑:如果再添加上5个、10个......这样的数,那说起来很容易漏说或多说几个,这怎么办? 学生引导说出:几个几相加。 8、那么你们能说说右边这3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呢?你们所写的算式是几个几相加呢?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 9、看来这些算式用几个几相加说真简便,那么写有没有方法能写得简单一点呢?稍让学生思考。 10、我们可以用另一种运算方式-乘法来表示。(板书乘法)齐读课题。 11、现在以这一题(3+3+3+3+3+3=18)为例,相同加数是几? 有几个3?得多少?板书(63=18) 12、在6和3中间写上这样一个符号,(63=18)读作6乘3等于18。) 13、那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乘号与我们认识的加号、减号一样,是一种运算符号,那像什么?(提醒学生书写要端正,不要与+混淆。 14、那么在这个乘法算式中,6和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15、6个3连加除3这样(63)写外,也可以先写相同加数3,再写6,写作36=18,那这个算式又怎样读? 16、质疑:请打开书45-46页,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17、小结:同学们,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可以应乘法计算。要注意弄清楚相同加数是几和有几个相同加数。 三、练习巩固,掌握新知。 1、现在老师准备了一些算式卡片,你们会读吗?我们开火车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结束后,全班同学再齐读一次。 2、读会读了,那同学们还能把另外这两个算式(10+10+10=30、5+5+5+5=20)和你们所写的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吗?请在本子上做一做。学生汇报。 3、打开课本48页,做第3题。学生汇报。 4、继续做第4题。学生汇报。 5、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很好,老师真想马上带大家到游乐园。请再打开46页,看做一做的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荡秋千?)请在书上做。学生汇报。 6、好,现在我们一起唱着《数字拍手歌》到游乐园玩吧! 7、(课件显示44页游乐园情景图)。我们来到了游乐园,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图意) 8、你能根据这些情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请四人小组的同学分工:①提问题;②列算式;③判断对错。 学生汇报。 9、同学游乐园的另一个角落还有这些小朋友。(出示48页第1题的挂图)。你们看,谁能帮助这只小鸟解答这个问题(共有几个小朋友)?请在本子上分别用上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来解答,学生汇报时,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想①每个跷跷板上坐4个小朋友,有2个跷跷板。②两个跷跷板的每一端坐2个小朋友,有4端)师鼓励学生:同学们思考问题应该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四、拓展练习,扩阔思维 1、同学们真是一个聪明的乐于助人的小朋友,那能不能把4+4+4+4+1+1=14这个算式部分改成用乘法表示呢?(可小组讨论)再汇报。 2、玩了这么多,有点口渴了。这里有几瓶水(在讲台上摆成000000)列成加法算式是什么?(1+2+3=6) 那这个算式能不能改成乘法算式?那谁能移动一瓶、两瓶或三瓶水,使它们能够用乘法算式表示?指名出来移,并说出乘法算式。 (引导学生抓住相同加数去想。从这些方面去移,变成000000或000000或000000) 五、畅谈收获,归纳总结 1、游乐园真好玩,是时间回去了,我们又唱着《数字拍手歌》回去吧! 2、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3、师总结:当出现相同加数连加的时候,可以把加法算式简写成乘法算式。这只是对乘法的一个初步认识,以后我们会学习更多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设计: 乘法 14+6=20xx+10+10=30(103=30) 4+4+4+1+1=145+5+5+5=20(54=20)43+21=143+3+3+3+3+3=18 或34+21=1463=18读作:6乘3等于1836=18读作:3乘6等于18 二年级数学教案4教学分析: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这一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量一量我们的课桌面有多长。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质疑: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呢?(用同一种测量工具)看来,只有在测量时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你知道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尺子)对了,尺子就是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尝试感悟,探索新知。 1、认识尺子。 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尺子有些什么? 师小结: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刻度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0刻度,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其实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尺上指 1厘米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点击课件,出示“1厘米”) 生:从0到1。 师:对了,这就是1厘米。(课件出示)除了这一段,你还能找到哪段也是1厘米吗? 师:(小结)我们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叫做一大格,(板书:1大格)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板书:1厘米)也可以写作1㎝(板书:1㎝)。 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这个我们以后来认识。 (2)用手比 请小朋友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指给同桌看。 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比划得正确吗?用尺子去检验一下。 轻轻地把尺子移开,手指不要动,观察比好的1厘米,你感觉怎么样?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把它记在脑子里了吗? (3)生活中找 睁开你的眼睛,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吗? 师:现在,老师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注意听清楚,这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我们的食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说一句奖励一个贴画。(田字格的边长,橡皮的厚度,数学书的厚度,文具盒的厚度--) 3、认识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能找出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吗?3厘米呢?4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归纳出: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 4、学习用厘米量。 (1) 先让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一根小棒有多长。让学生说出答案。 师:究竟谁量得对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量的。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小棒放平,使尺的0刻度对准小棒的左端,再看小棒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小棒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小棒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长。” (3)学生再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次。 (4)判断。 课件同步,出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那种测量方法对。 (5)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板书) 三、练习 四、总结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板书 认识厘米 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 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二年级数学教案5【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经历计数单位(千、万)产生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万”,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具:主题图、小棒、方格、木块(课件或挂图)、计数器。 学具:小棒、学生用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调查感知、情景引入 1、学生交流课前学习成果 组织学生课前调查:生活中比100大的数有哪些?举出几个例子说一说。对于比100大的数,还知道些什么? 2、情景引入 教师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汇报: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有哪些发现?引入新课:既然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比100大的数,那就肯定会有比“个”、“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小朋友想知道吗?板书:计数单位。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回顾旧知 出示小棒,单独1根,1捆10根,1捆100根,让学生猜一猜各是多少根,并说一说10根1捆里有多少个一,100根1捆里有多少个十。板书: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教师:“一”、“十”、“百”是以前学过的计数单位,有了这些计数单位,才能帮助大家数数和读数。 2、探索新知 教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猜一猜比一、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千) (1)认识一千。 ①数一数。 课件(或实物、挂图)出示一千,先让学生猜一猜一千里有几个一百,然后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数:一百,二百,三百??一千。 提问:一百一百地数,几个一百是一千? 教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说明:“千”是比“百”更大的计数单位。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200、300、1000。学生之间交流自己是怎样拨的,然后抽学生汇报。 ③填一填。 说一说线段上的括号里该填什么,为什么?填好以后,一起数一数。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00、500、1000、20xx,让学生快速的看出是多少,并说出前两个数里有几个一百,后两个数里有几个一千。 (2)认识一万。 ①数一数。 教师:你会一千一千地数吗?谁来数数看?然后出示课件(或实物、挂图)演示,师生一起数一数。教师介绍计数单位“万”。 出示例2示意图。一摞纸是1000张,这里一共有多少张?学生在示意图上独立一千一千地数一数,并和同桌一起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10个一千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0、20xx、3000??10000。 3、整体认知计数单位,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 (1)看一看、读一读。 教师出示计数单位对比图(第3页例3),让学生看着图,读一读:一、十、一百、一千、一万。 (2)拨一拨、说一说。 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次体验一、十、一百、一千、一万产生的过程。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归纳: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三、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互相说一说。 ()张1角是1元,()张1元是10元,()张10元是100元,10张100元是()元,10个一千元是()元。 (2)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4题,学生独立思考,试做。然后小组交流,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集体反馈,评价课堂活动。 [点评: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3)挑战题:看图思考。 10箱里面有多少个乒乓球? 四、课堂小结 教师: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 教师引导学生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也对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第2课时 数数(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数百以上、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 2、正确地用万以内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3、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数“翻坎数”,万以内数的组成。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1)教师用课件(或挂图)出示两堆小棒:一堆97根,另一堆5根。让学生猜一猜两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二、主动探究,建立模型 1、数一百零几 (1)99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100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强调“一百”与“一”之间一定要加1个“零”。 (2)101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看着上图一起数一数,明确一百零几中间有1个 “零”。 2、数一百零几与一百几十 (1)学生拿出整的100根小棒和散的20根小棒各放一堆。 (2)同桌相互数一数,检查一下是不是符合要求。 注意109是“100”与“9”合起来,110是100与10合起来,突出101与110的区别。 (3)引导学生观察120根是1个100,2个10。(让学生动手捆1个大捆,2个小捆) (4)引导学生发现120就是由1个100和2个10组成的。 3、在计数器上数一百九十几到二百几十 (1)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197,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197的组成。 (2)让学生接着往下数,当数到199到200时,怎样拨? ①观察个位,9个一再数1个一是多少个一?(10个一)10个一又是多少?(10个一是1个十)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在个位上拨去10个一,在十位上拨上1个十) ②观察十位,已有10个十。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在计数器上又怎样表示?(在十位上拨去10个十,在百位上拨上1个百) 4、类比迁移 (1)突出990与1000。 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990,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990的组成。请学生再拨上10,怎么拨?怎么数? [点评: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计数单位,突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突破由十到百、由百到千这个翻坎数。] (2)突出1010,1020。 ①10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十位)拨几个?(1个)1000加10读作一千零一十,突出必须在“一千”与“一十”之间加1个“零”。 ②1010之后再数10怎么拨? ③从1020再拨到1300怎么拨? ④从1300拨到1400可以怎样拨? ⑤同桌互动:使用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拨,从880拨到1100,一边拨一边数。提醒学生遇到困难,可以寻求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然后抽学生演示,教师重点指导990、1000和一千零几十的拨法及数法。 (3)突出20xx,20xx。 ①19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拨几个?是多少?(1910)依次到1990。 ②1990之后再数10,十位上是多少?(10个一十)十位上怎么办?(10个一十是一百)百位上是多少?(10个一百)百位上怎么办?(10个一百是一千)千位上又是多少?(2个一千是二千) ③从20xx到20xx,在计数器上可以怎样拨? 三、巩固新知,深化拓展 1、接龙游戏(教师重点指导“翻坎数”) (1)一个一个地数,课堂活动第1题。(老师和全班学生接龙) (2)一十一十地数,课堂活动第2题。(男、女同学接龙) (3)一百一百地数,课堂活动第3题。(各大组接龙) (4)一千一千地数,课堂活动第4题。(全班齐数) 2、拨一拨、说一说 (1)先拨3500,再说由()个千和()个百组成。 (2)先拨4020,再说由()个千和()个十组成。 (3)先拨6003,再说由()个千和()个一组成。 3、说一说 (1)5400是由()个千和()个百组成。 (2)4070是由()个千和()个十组成。 (3)2496是由()组成。 四、课堂小结 你会数万以内的数吗?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通过学习你还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教案6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新课教授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11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子。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4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略 二年级数学教案7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七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教材第8~1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认、读、写整百数和一千,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第二段,教材第11~13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读、写几百几十,口算几百加几十及相应的减法; 第三段,教材第14~16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读、写几百几十几; 第四段,教材第17~18页的练习二,是前三段内容的综合练习; 第五段,教材第19~20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第六段,教材第21~22页的练习三,是千以内数大小比较的练习。 第七段,教材第23~25页的复习,是本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由方块表示的数算珠表示的数认、读、写的过程,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计数特点,掌握读、写方法。 除小棒之外,方块(小正方体)是学生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另一种好的学具。由10个小方块拼成一条、10条方块拼成一板、10板方块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不仅能使学生具体感知千以内数的多少,而且也直观地显示了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进一的基本特点。算珠表示的数,则介于直观与抽象之间,说它直观,每个数位上的数看得见、摸得着;说它抽象,相同颗数的算珠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值是不一样的。借助这一中介,再进行相应的认、读、写的活动,学生的抽象思维便能顺利展开,对相应的千以内数的认识也就更加清晰。 2.重视数(shǔ)数在认数中的作用。 教材第8页,在认识整百数时,让学生借助方块图(或拼成的整板正方体实物),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教材第11页,在认识几百几十时,让学生借助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数,从370数到430,从890数到1000;教材第14页,在认识几百几十几时,又让学生借助计数器,一个一个地数,从598数到611,从988数到1000。这样的安排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有利于学生从数序的角度丰富对千以内数的认识;第二,有利于学生丰富对一千的认识,逐步形成对一千的良好数感;第三,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思考的基础:甲数和乙数,如果按顺序数数,甲数在乙数的前面,则甲数小于乙数,反之,则甲数大于乙数。 3.选择丰富的认数素材,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丰富对数的认识,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拓宽知识视野。 教材在选择认数素材时,既注意了学生熟悉的事物,也注意了学生能够理解的、感兴趣的事物;既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重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把素材的趣味性、前瞻性及其数学内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具体来说,本单元的认数素材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日常生活素材。如书的页码、方格纸上每页的方格数、电表上的读数、公路边的路程提示牌、门牌号码、自行车价格、身高的厘米数等。第二,环保素材。如,我国野生亚洲象的头数、世界上龟的种类数、我国人工饲养的东北虎的只数等。第三,自然奇观。如,世界上最大的圆形叶子的直径、世界上最大的花的直径、世界上最高植物的高度等。 4.引导学生根据对数的理解探索有关的口算方法;通过口算进一步巩固对有关数的理解。 教材第9页,在认识整百数后,安排例题教学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并让学生在练习中自主探索整百数减整百数的口算方法。教材第13页,在认识几百几十后的想想做做中,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和对几百几十的已有认识探索几百加几十以及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再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上述安排,把对数的认识和相关的口算联系起来,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在探索和掌握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加深对整百数和几百几十的理解。 5.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不同方法比较数的大小。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其基本规则与百以数的大小比较是一样的,都是要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考虑到新旧知识间的这一内在联系,教学时,主要应抓住两个环节。第一,不出数的大小比较的法则,而是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先用不同方法去比较,再在交流中逐步掌握比较方法。如第19页例题比较312与285的大小的教学,可以启发学生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因为312比300多,285比300少,所以312大于285;如果数数的话,312在285后面,所以312比285大;如果在计数器上拨数,312的百位拨3,285的百位拨2,百位上3比2大,所以312大于285;把百以内数大于比较的方法进行类推,从最高位开始比,因为百位上3比2大,所以312大于285等等。第二,启发学生用不同方式描述数的大小。如教学第20页的第3、4、5题时,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呈现的对数的大小的不同描述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有关数的大小比较。 6.结合认数过程,灵活安排估计。 对小学生来说,估计是一种需要着力培养的意识,是一种需要逐步掌握的技能,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的过程,有时侧重对数的大小的判断,有时侧重进行以相应口算为基础的粗略计算,有时则是为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本单元教材安排的估计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结合数的认识进行的估计。如,第17页第5题估计哪几个数比较接近600,把它们圈起来。第二,结合数的大小比较进行的估计。如第22页第7题,第8题等。第三,结合简单推理进行的判断。如,第10页第6题,第25页第12、13题等。 7.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巩固对数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的数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在应用中巩固对数的意义、大小、读写方法的认识,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里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际问题。如第10页第7题,以学生非常熟悉的走路上学为题材,让学生根据已走的米数和还要走的米数,求从家到学校的总米数;根据总米数和已经走的米数,求还要走的米数;根据总米数和还要走的米数,求已经走的米数。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进一步认识整百数的意义,而且还能体会数量间相依互变的函数关系。又如,第18页第9题,让学生根据几种果树的棵数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选择信息、组合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对数的特点及大小的直觉判断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案8教材、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并能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学认识1000以内的数。教材先安排教整百数,再教几百几十,最后教几百几十几,这样的安排遵循了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应该要密切联系生活:通过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通过学习用学具表示千以内数,使学生准确、直观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使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眼力,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难点:接近整百、整千的数的数数、写数。 教学课时:八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整百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8~10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整百数的含义,并能进行正确的读写。 3.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计数器、方块模型图 教学过程: 一.认数 1.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并说说组成。236596 2.数百以内数。(出示方块图) 1)一个一个的数,从1数到10。2)一十一十的数,从10数到100。 问:10个一是几?10个十呢?(板书) 这么一板,有多少小方块? 3.教学例题。 1)问:一板表示几个百?三板就是几个百?也就是几百?8个百呢? 2)师生一百一百的数,数到九百,再摆一百。 问:九百添一百就是几个百?(板书:10个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一千)问:10个一百合起来就是多少? 二.写、读整百数: 1.计数器拨珠。 1)出示计数器,指名说说已知的数位排列顺序。 2)想一想: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400吗? 学生动手拨,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拨的。 3)说明:计数器上表示几百,就在百位上拨几个珠,就表示几百。 4)练习:拨出200、600、1000。 2.写数。 1)怎样来表示我们刚刚拨的数呢? 说明:4个百就是4百,在拨珠时,只有百位上拨了4个珠,在写数时,在百位上写4,十位和个位上一个珠都没有,就写0。 学生练习,问:十位和个位上的0能不能不写? 2)根据计数器上拨珠的情况,请学生写数,指名板演:300、600、700、900 3)在百位上再添一百,问:此时是几个百?也就是多少? 想一想:一千应该怎样写? 3.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做完后,请学生先顺着读一读,再倒着读一读。 问:数轴上的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讨论:200和1000,哪个数更接近700?(指名汇报) 2)完成第2题。 看图先读一读这些数,再说说是从哪看到这些数的。(指名说,要举例) 3)完成第3题。 三.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1.出示小猴图,指名说图意。 1)列算式。 2)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从中可以选出好的方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练习。2)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四.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案9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教学过程: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 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火柴游戏,层层导入: 同学们还想知道知道数学更多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来一起玩一个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游戏好吗?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1、下图是用24根火柴杆排成1大1小两个正方形,只能移动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变成3个正方形,你会吗? 2、六角星变菱形用18根火柴摆1个六角星(见图)。请你移动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变成6个面积相等的菱形。你知道应该怎么移动吗?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具体如下: 数学谜语: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解析:“一”字、加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 谜底是:王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解析:“一”字、减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 谜底是:三 3.+-×(打一成语) 解析:把支分解开即为“+、-、×” 谜底是: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打二个数学名词) 解析:学习成绩是用得分的数目计算的。问“多少”,可以换一个说法,改问“几何?”在中国古代数学书里,问一种物品有多少个,总是问“物有几何?”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买东西问价钱,还是说“几何?”所以,问“成绩多少”,等于是问“分数,几何?” 谜底是两个数学名词:分数、几何. 二、探究拓展题: 4、现在小明一家过一座桥,过桥时候是黑夜,所以必须有灯。现在小明过桥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妈妈要8秒,小明的爷爷要12秒。每次此桥最多可过两人,而过桥的速度依过桥最慢者而定,而且灯在点燃后30秒就会熄灭。问小明一家如何过桥? 第4题答案: 第一步: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三、自主创作题: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数学教案10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10-P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编制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小松鼠和妈妈来到了森林里采集松果, 准备过冬,它们采了很多的松果,可是不知道到底采了多少?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是最聪明能干的,你能帮助他们数一数吗?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你打算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学生说出各自不同的数法。) ①1,2,3,4,?1个1个地数。 ②5+5,10+5,15+5,20+5,??连续加5算出得数。 ③5,10,15,20,?5个5个地数。 ④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也是5个5个地数。 ?? 师:大家的数法真多,你喜欢哪一种数法?为什么? 生:我喜欢5个5个地数,这样简便。 2.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3.提问:指着第一堆松果提问,这堆松果有五个,是1个5,一共是5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4.提问:指着第一堆和第二堆松果提问,这两堆松果有两个五个松果,是2个5,一共是10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5.谈话: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小组交流) 三、体验感悟 1.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这样看来简单多了,可是还是不能很好的记住它,有什么能记住这些算式的好办法吗? 3.引导学生整理口诀。 当然是乘法口诀了,它可是专门用来记这些算式的,小朋友,你能编出这些口诀吗? (有的学生会想,1个5是5,2个5是10,3个5是15,4个5是20......这样记住的) 师:这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记的 (有的学生会说出乘法口诀来) 师:利用口诀来记又顺嘴,又方便。刚才有同学说1个5是5,如果把“个”字去掉,变成“一五得五”,把2个5是10变成二五一十就顺口了。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把编制好的口诀读给大家听。 熟记口决。(给2分钟时间看谁读得次数多。) 师: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玩个对口令的游戏呢?我读上句,你接下句,看哪个同学接的快! 师:现在和你的同桌来玩这个游戏,男生先说,女生对。然后女生先说,男生对 (生生互动) 四、巩固应用。 练习一: 对口令 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 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练习二: 师:老师想和大家玩个游戏,我说一只手,你来告诉老师用哪句口诀知道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那两只手呢?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你知道哪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哪些地方能用到5的乘法口诀) 五、拓展练习。 师:有一天,学校乐队的同学准备到广场演出,一共有19个人,他们打算乘出租车去,每辆出租车能坐4个人,5辆车够吗?为什么? 二年级数学教案11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3、使学生学会倾听并能够和同学进行有效交流。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学情分析: 学生认读时间已经不是问题,但是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出错,所以这节课要多练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 1、师:同学们,又到了我们快乐学数学的时间了。今天,老师把我们的一位老朋友青请到了课堂上。走,一起去微课视频里和它见见面吧。 (播放微课视频。)师:看完了这段视频,老师想问问你们的老朋友时钟在生活中都有什么用途啊?设计意图: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2、师:聪聪也是一位会记录时间的孩子,上个星期天,聪聪过得非常快乐,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他都做了些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每张照片,看看他们什么时刻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知道图中聪聪在干什么。 师:你们很会描述图片中的时刻和活动,那你能给这四幅图排排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时刻的先后顺序。 二、新授。 1、师:现在大家知道了这么多关于时间的信息,如果老师想知道聪聪玩碰碰车需要多长时间,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需要知道事件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那“用了多长时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开始时刻到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出了聪聪玩碰碰车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到底怎么求出来呢?请大家拿出学习单,根据学习指导一,自学这部分内容。 学生自主尝试根据提示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问题。 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数法:从开始时刻往后数时间,一直数到结束时刻,分针走过3大格,每大格表示5分,一共经过15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9时45分-9时30分=15分引导学生注意单位相同才能相减。 师:求出来的15分也是时刻吗?师生共同探讨时刻和时间的区别:时刻是指一天中某一特定的时间点; 时间是指从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的间隔。 2、师:通过自主学习,我们知道了聪聪玩碰碰车用了15分。如果老师还想知道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学生找出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同样我们可以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这个问题。先来试试数数法吧。 先让学生尝试数出分针走了几大格,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师:大部分学生没有数出来,没关系,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小妙招:先找出一个中间时刻,把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数,再相加。我们就能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了。想不想试一试?请学生拿出学习单,根据学习指导二自学这一部分内容。 在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一数:从开始时间9:10数到中间时刻10:00,经过50分,在从10:00数到结束时刻10:30,经过30分,一共经过80分。 还可以从9:10数到10:10,经过60分,再从10:10数到10:30,经过20分,一共经过80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10时30分-9时10分=1时20分师:为什么数数法和计算法得出的结果不一样?是算错了吗?引导学生推导出80分=1时20分。 3、师:你们真聪明,老师想考考大家,如果聪聪和爸爸因为堵车9:50才进入公园,还是10:30离开,你能用计算法求出来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吗?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习单上吧。 10时30分-9时50分=40分分不够减,要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小结:我们通过自学探讨了计算法的两种情况,当结束时刻里的分够减,直接相减; 当结束时刻里的分不够减,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3、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自主学习,你们肯定对时间有了一定的概念。接下来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一估聪聪做下面事情需要多长时间吗?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 1、生自主完成练习单上习题1。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计算过程。 2、师:请你们当时间小管家,安排一下自己的时间吧。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时间安排。 四、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货?你有什么想对时间说的吗?生自由回答。 二年级数学教案1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本班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进行统计,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对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有所体验。 教学难点: 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格子纸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师:大家看,小男孩在做什么?(过生日) 1、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4,5, 6,7,8, 9,10,11, 12,1,2, 2、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呢?(生猜测) 教师贴春,夏,秋,冬 3、学生欣赏四季景-片。 老师准备了绿,红,黄,白四种颜色的纸卡来分别代表这四个季节。绿色代表什么?红色呢?-?白色? 同桌记一记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4、每位同学选代表自己生日的纸卡。小组内相互检查每人是否拿对了。 5、老师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调查呢?(生汇报)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站排的方法来统计。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生答) 2、合作调查。 3、汇报交流 三、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打开书90页。涂一涂。注意每个小格代表一人。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自由说 四、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老师听说我们班要转来一名新同学,你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呢?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拓展应用 小明看到同学们都表现这么棒,想邀请大家一起参加今天晚上的生日聚会,可不知该买什么口味的蛋糕。各组用喜欢的方法调查,分组统计,完成统计图。 六、游戏 同学们经常玩剪刀石头布,今天我们每人玩10次,看自己赢了几次,输了几次,平局几次,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学生每人1张白纸,用来记录) 七、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自由说) 板书设计: 生日 3,4,5,春 6,7,8,夏 9,10,11,秋 12,1,2,冬 二年级数学教案13【教学内容】课本14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2、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指名学生板演:34+25= 2、口算。 5+7 8+6 50+30 6+28 34+9 57+3 师问:6+28=34你是怎样想的? (把28分成20和8,用6加8得14,再用14加20得3。)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师问:在笔算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学习新的内容,(边说边板书:35+37=)这道题写成竖式怎么写? 生:相同数位对齐。(教师板书竖式) 师:从哪位加起?(从个位加起) 师:个位5加7等于几?满十了吗?(个位5加7等于12,满十了) 师:个位满十了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进位加法。(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边摆边说。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35根小棒,在第二排挂37根小棒。学生在画有计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 师:35和37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7是由3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师:个位是几个一加几个一,得几个一?(个位是5个一加7个一,得12个一) 师:几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吗?(十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 师:12满十了,在竖式里怎么写呢? (2)边摆边算。 师:个位5加7满十,将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挂到十位上,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也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 师:个位上还有2个一怎么办?(留在个位上)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2。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加3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7个十。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7) (3)看竖式叙述计算过程。 师:35加37,个位5加7得12,满十向十位进一,在个位写2;十位上3加3再加进上来的1得7,在十位写7。找上、中、下各一名学生看竖式口述计算过程。 (4)仿例练习:56+37=93。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6~9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时首先计算个位,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两个数先相加在与个位上进的1再相加得出最后的计算结果。 二年级数学教案14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36—37页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也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分数量比较多的物体。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20块糖果平均分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操作,感受大数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 教学难点: 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在实践和交流中,培养优化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糖果一袋,糖果图片,小棒若干根,统计表若干根。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复—均分。 1、老师带来了8个糖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他俩都高兴?什么是平均分? 2、猜猜我用20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几位小朋友到乐乐家给乐乐过生日,乐乐拿出了一些糖果与大家分享。可是遇到难题了,他们不知怎么分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这节课我们和乐乐一起分糖果。(课件出示图片) 师: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获取信息。能够发现“有5个小朋友”和“20块糖果”。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可能会提出“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也可能是“分一样多,怎么分?”“够分吗?”“能正好分完吗?”等等。 教师接着学生说:“这正是乐乐遇到的难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思考:创设情境不但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更是为了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以帮助小朋友分糖果为情境,让学生本能产生互动,同时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参与。]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示范分一分并记录。 教师提出,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可以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出示表格) 师:现在通过这个表格,你能了解老师分的过程和结果了吗?是不是看上去更方便,更清楚呢? 2、用学具代替糖果小组内分一分。 师:我们就用5个圆片代替5个小朋友,20个糖果图片代替20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然后,动手分一分。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之上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怎么解决,引发学生思考,使下面的活动为解决问题而进行。同时,用统一的学具代替实物分一分,为脱离一切物质属性,抽象出除法算式打下基础。] 师:同学们都很快地利用学具分一分,可是老师发现你们的分法并不一样,谁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组分的过程? [设计意图:给每个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分法会不相同,正好可以从中体会分法的多样性及结果的一致性。对于记录这样复杂的活动过程,学生是有困难的。所以,先让学生感受到做记录在活动和交流中的优势。让所有学生试着记录自己的过程,既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有序,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枚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也为后续的小组活动打下重要基础。] 3、交流方法,比较、反思。 师:请观察不同分法,哪种方法和你的一样,你能来介绍一下吗? 生介绍分的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的分法不同,可能分的时候有一次分完的,有多次分完的,你更喜欢哪一种? 预测:更多的学生会喜欢一次分完。理由是简便快捷。也不排除会有喜欢多次分完的,教师要给学生时间,等待学生从下面的大数目的分小棒活动中,自己发现用乘法口诀帮助平均分的好处。 师:那好,你能根据你所喜欢的分法,再分一次数目更大些的吗?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交流、倾听,体验分法的多样化与结果的一致性。及时表扬利用口诀一次平均分的学生,同时引导学生比较和反思,优化自己的策略,提升数学认知,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四、拓展活动,巩固提升。 1.提出问题。 要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怎么分呢? 2.活动准备。 (1)小组分工,明确要求。 师:一会儿大家要在小组内分一分,并把分的过程记录到这张表格上(出示表格)。 (2)小组商定方法。 师:请各小组先商量一下,想想怎么分,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每个人都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共同选择一个分法。动手分一分,做好记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有了分糖果活动的基础,学生会想到用口诀来平均分,但40根小棒相对于20块糖果,是一个大数目。让学生先商量一下分法,能够避免盲目、无效的活动。另外,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历不是很多,缺乏经验,需要教师引导分工和组织示范。] 3.小组活动 学生小组内分一分。 4.汇报交流。 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本组的学生做补充,其他组的学生做检查。 [设计意图:展示一些小组的记录,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同时,引导学生交流,意在让学生评价一下哪些分法更简便、更合理,给学生反思、调整的机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反思、优化自己的策略。] 五、数学游戏,活动延续。 师明确游戏规则。 抓一抓,分一分,算一算,比一比。 师:这个游戏有趣吗?课后可以和家长、同学继续进行。 [设计意图:此游戏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续进行平均分的活动。也是给学生一个自主经历不定的数目平均分的过程,为以后除法中有效试商打下坚实基础。] 六、总结收获,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进行了许多分一分的活动,都是怎样分的?从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小结:在分糖果和分小棒的活动中,都是平均分的;可以有多种方法,结果却是一致的;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帮助快捷地完成任务;有时会正好分完,也可能会有剩余…… 七、布置作业 1、课后找一些大数目的物体分一分,利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 2、回去后和家长继续玩分糖果的游戏,可以自定游戏规则。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课的活动,说一说收获,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梳理,再次提升。实践性作业是与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联系起来,是对大数目的平均分活动的延伸。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亲身操作,完全能够获得最终结果,并记录下来,积累平均分的经验,为下节课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二年级数学教案15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画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大家都认识潘老师,你们一定不知道潘老师还会变魔术吧。不信,你们看,老师可以用手中的这张纸变一个大家都认识的老朋友!你认识吗? 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一个角。 生:像国旗角,桌子角,都是直角。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周末了,同学们都喜欢去游乐园吧,今天潘老师就带大家去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找一找,图中哪里有角? 师:同学们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课件演示:去掉背景图后所显示大小不同的角。)它们长得一样吗?你们能根据它的特点分分类吗? 1、给“角”分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卡片,先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类?想想可以怎么分,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1)分成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2)也可以分三类:直角分一类,比直角小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可以为一类。 师:这样分更细致一些,我们发现不是直角的角里,有比直角大的角,也有比直角小的角,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1号角和3号角就比直角大?而4号角和5号角就比直角小呢? 师:嗯,如果这些角比较接近直角,开口的大小和直角很相近,我们看不出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验证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所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这样就可以比较这个角的开口是不是比直角大或小。) 2、揭示“角”的名称。 师:在这三类角中,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家族中的直角,其实其他两类也是叫的兄弟,一个是直角的弟弟,一个是直角的哥哥,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说4号角和5号角是直角的弟弟吗?(比直角小)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就是锐角,直角的哥哥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钝角。今天我们就老学习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师:角家族我们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 师:那么给这3个兄弟排排队吧,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现在老师提两个问题,我敢谁第一问题,提出后,所有人的小手都能举起来,而第二个问题提出来后,举起小手的就会寥寥无几了。信不信? 第1个问题:什么样的角水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第2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开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 师:(得出结论)和直角比,开口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来,但开口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我们可以利用三角板的指教来验证。 师:既然大家已经找到好办法了,我们在来用一用,看看我们的高招灵不灵。(课件出示几个不用的角,请同学来判断) 教师出示两张实物卡片,角的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请同学们到前面来验证。 师:看来这样的问题难不倒大家,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倒题。 3、找找生活中的“角”。 师: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藏在游乐园里,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在哪里见到了角,是什么角? 很好,其实数学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有知道的,也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等待大家去发现。 4画“角”。 师:既然我们认识了锐角和钝角,想不想画一画,那谁来说一说,你想怎么画一个锐角或钝角呢?(先画`````后画`````)(课件出示画法,请学生来画) 师:你能试着画一个尽可能小的锐角和一个尽可能大的钝角吗? 三、教画人物简笔画 师:角在美术中也有妙处!在美术中有一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一些简单动作,像这样用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四肢(胳膊和腿)。 师:请同学试着创造,用我们学会的角来表示四肢,看看你能创造出那些姿势。(学生作品展示) 四、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