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学生数学教学课件 |
范文 | 中学生数学教学课件 中学生数学教学课件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0以内数目表一张、例8放大图两幅、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列各数。 35、76、89、90、96、100 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 六十九 九十三 八十 三十 一百 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 (2)一个数,百位上是l,十位、个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 二、新授。 1、教学例7。 (1)按照数的顺序.学生逐行独立完成。教师出示放大的100以内数目表,指定学生填写。 师生共同订正。 (2)让学生回答例4提出的两个问题。 ①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引导学生逐项完成。 ②你从表里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横行看、竖行看等来发现。 从横行看:第一行是填单数,第二行是填双数.每一横行的个位都是1、2、3、4、5、6、7、8、9、0。 从竖行看:每一竖行的个位数都一样,十位上的数是0、1、2、3、4、5、6、7、8、9排列(0没写出来)。 教师提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第5行第8个数是多少?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2、教学例5。 (1)出示小棒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根小棒?右边有多少根小棒?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 37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小棒,哪边的多?(左边多)42和37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42和37相比较,42大,37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2)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23 25.又问:“23和2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里填上“<”大家齐读式子两遍。 另一幅图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3、做课本第42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学生可对照数目表,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练习。 1、把下列卡片按数的大小顺序,先从小到大排,再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35、60、71、90、19、100 教师先指定一个学生按从小到大排,排完后,齐读各数。然后打乱次序,再指定一个学生把这些卡片按数的大小,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2、比大小,在○填上“>”、“<”或口填适当的数。 47○37 88○90 □<95 □>66 35○36 61○59 □<75>□ □ 3、游戏题:找朋友 四、布置作业 中学生数学教学课件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构造三角形的全等解决实际生活中测量距离问题。 2、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及书写。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4、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激发他们勇于探索、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1.读题能力; 2.辨别运用全等三角形测量距离。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已知”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课前热身 找出下列图案中有哪些全等形?有几种全等三角形?分组活动,找出相应图形并说明道理。 注:1、老师提问全等形的类别,学生讨论回答。 2、进一步提问有哪几种全等三角形,每种各有几个。 活动二、情境创设 某地质勘测队要测量河两岸相对两点A、B的距离(如图所示),可先在AB的垂线AF上取两点C、D,使AC=CD,再过D作AD的垂线DE,使B、C、E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这时DE的长就是AB的长。请你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解析:由题意知,AB⊥AD,DE⊥AD,所以∠BAC= ∠EDC=90?. 在△BAC和△EDC中, 所以△BAC≌△EDC(ASA)。 所以AB=DE. 注:1、一学生读题,其他学生思考。 2、分组讨论,学生把答案书写在学案上。 3、教师点评订正答案。 活动三、变式探索 如图,河边有一条笔直的公路l,公路两侧是平坦的草地。在数学活动课上,老师要求测量河对岸B点到公路的距离,请你设计一个测量方案。要求: (1)列出你测量所使用的测量工具; (2)画出测量的示意图,写出测量的步骤; (3)用字母表示测得的数据,求出B点到公路的距离。 解析:方法一:用活动二的方法。 方法二:(1)测角器、尺子; (2)测量示意图见图; 测量步骤: ①在公路上取一点A,用测角器测得∠A=90?; ②在公路上取一点C,用尺子测出AC的长,记为m米; ③用测角器测得∠ACB= ; ④在公路的下方过点C作射线CM,使∠ACM=∠ACB = ,交BA的延长线于点D; ⑤用尺子测出AD的长,记为n米。 (3)由测量步骤知, 在△BAC和△DAC中, 所以△BAC≌△DAC(ASA)。 所以AB=AC. 因此B点到公路的距离为n米。 注:1、学生齐读题目。 2、学生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教师深入小组指导。 3、教师引导一题多解,老师点评方法一、方法二,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活动四、课堂演练 1、 在墙上有一个很大的圆形设计图,O是圆心,A,B在圆周上,现要想测量AB的距离,但墙很高,又没有梯子,不能直接测量。如果给你一根超过直径的竹竿和一把卷尺,你能测量AB间的距离吗? 画出设计图并写出步骤,解释其中的道理。 注:1、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目的条件,并如何转化构造全等三角形,教师板书示意图。 2、学生完成方案设计。 活动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注:个别学生回答,鼓励赞美学生说出真实的体会。 2、构造全等三角形测量距离的一般步骤: (1)审题:理解题意,根据测量条件与测量目标,选择最佳的测量方案。 (2)建模:确定关键的点、线和角,画出示意图。 建立三角形全等的数学模型。 利用三角形全等可以把实际问题里的未知线段转化为已知线段。 (3)测量:测量已知线段的长(求数学模型的解) 。 (4)结论: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得出实际问题中两点间的距离 (求实际问题的解) 。 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活动八、作业布置 现有测量工具(皮尺、测角仪或量角器、标杆)可供选用,如何构造三角形全等,来测量学校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就实践情况,写一份测量报告。 注:学生课外完成,并要求上交批改点评。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