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说课稿 |
范文 |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说课稿(通用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说课稿(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说课稿1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5658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本课是在学生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内容,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练习中注重让学生体验运算律简便的价值,这样的安排,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为以后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建构新知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制定: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程序 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 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 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引导探究,建构模型。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口头列式。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 2、引发猜想,举例验证 问: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板书:猜想验证)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举例验证猜想。学生写等式。然后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规律。 3、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问:观察这些等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4、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①教师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汇报: 预设1:我们用数字(文字)表示 2:我们用符号表示 3: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 出示板书:a+b=b+a 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括能力。】 (二)研究加法结合律 1、再次出现主题图 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后,板书等式:(28+17)+23=28+(17+23) 观察比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丰富表象,初构规律 完成书上的两组算式,再次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变”与“不变。 问: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确认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举例验证规律。 得出加法结合律,尝试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 【设计意图:围绕“变与不变”这一关键点,通过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初步感受规律。接着再经过学生个性化的验证及交流,从而确认加法结合律并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样,既渗透了“猜想、验证、建模”的数学理性思想,又发展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讲第4个是交换和结合律一起使用 2、完成第2题,重点让学生说说后面两题两个数结合了有什么好处。 3、比一比,谁算得快。 38+76+24(88+45)+12 4、拓展560+(140+70)=(□ + □)+ □ (64+□)+27=64+(□+27) 71+68+ □ 你认为□里填什么数会使你的计算简便?怎样简便计算? 5、游戏:找朋友。 (1)哪两个同学手上的树叶的和是100? (2)同桌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一个与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数。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全课总结,引申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那么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重视学法总结。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板书设计: 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28+17=45 17+28=45(人) (28+17)+23 28+(17+23) 学生算式 猜想验证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说课稿2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运算律第1课时,是一节新授课。教学内容有两个:一个是加法的交换律,另一个是加法的结合律。例题主题图是“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通过提问:“跳绳的有多少人?”引入加法交换律;通过提问:“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引入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运算律是小学数学最基础的一种规律性知识,学习加法的运算律,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加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还能使一些计算简便,而且以后学习也要经常用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学好这一部分知识。 设计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 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律。 二是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大致应该经过以下几步: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到规律。 三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学会合理灵活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因此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下面说说主要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课前:创设了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这个情境让学生们在笑猴子受骗的同时也得到了一点启示,同时通过此例使得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提前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参考县里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激趣·引探·释疑·导练·启思”教学模式,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成四个大环节。 一、情境激趣——提出问题 通过谈话“学校每天上午都会进行大课间活动,你们喜欢大课间活动吗?瞧,这些同学也在开展活动呢”然后,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问题意识。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了素材提供与铺垫。创设情境是为了引出问题,情境要为问题服务。这里的的设计,既有学生的提问,又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提问,做到了教学内容与学生思维对接,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二、尝试探索——互动释疑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解决第一题“跳绳的有多少人?”由问题得到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写成等式28+17 = 17+28 2.解决第二题“女生有多少人?”由问题再次得到两个算式,写成等式,加强感知 3.举更多案例 我以为,教学运算律主要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我想努力让广阔的数学王国展现在学生的视野中,一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甚至更大的数和特殊的0,都满足这样的规律。 对于运算律的教学,不少教师只注意让学生举出实例进行验证,而忽视了能否找到反例的问题。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来说,举出的正例越多,则意味着结论的可靠性越大;但若发现了一个反例,则可推翻结论。因此,我设提了“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无法找到反例,加深了对结论可靠性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和体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 4.概括规律 教学运算律,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概括与提升是教学的关键。虽然新课程现在不要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加法交换律,但我觉得适度的强化语言表述对于理解和表达式有好处的。因此,我指黑板上等式问:那谁来说说,像这样的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自由说)大家看,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是几个数相加?(两个)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得数和变不变?(和不变)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这个规律?哪个会?引导学生大致说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5.表达规律 根据教材的要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规律的认识,让学生经历由数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概括与提升,又能发展符号感。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方法的形成,并且能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上。这也就是完成一个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任务(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6.回顾旧知 得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我启发学生回顾一下以前学习什么知识时已用过了这两个规律,以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形成知识结构。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也是差不多教学流程。 有一点说明,就是:学生在得出(28+17)+23=28+(17+23)后,教师没有要求让学生自己写出这样的等式,而是出示了类似结构的几组等式,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思考这些等式之间是否相等。毕竟,加法结合律这一数学模型相对而言要复杂些,由学生举例有一定困难。 三、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当我们的教学使学生经历了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在问题的控制下解决问题之后,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形成技能,教学要十分重视设计新知学习过程中的基础性练习和探究新知后的变式练习、发展性练习,巩固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和理解,培养他们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基本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这里就是,借助媒体演示加数交换和结合过程,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把抽象的思维过程转化成了形象的思维过程,突破了难点。 (二)提高题 1.游戏“快速反应”。 通过这道题,你对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看题要仔细) 2.比赛。 ⑴不公平 ⑵公平 师指出:看来,运用刚才所学的加法运算律进行凑整,凑成整百数再加,可以使计算简便! ⑶凑整专项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师:你能很快找出哪两片树叶上数的和是100吗?培养学生凑整的意识和能力。 四、总结全课——拓展启思 1.全课总结。 2.阅读质疑。 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看书内化,比较反思,让学生体验成功。 3.练习启思。 “考考你”: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4○10=10○4(2○3)○5=2○(3○5) 在恰当的练习中,发现新的问题,引出“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否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为后续学习打下伏笔。这样,既总结当课的教学内容,又产生悬念,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探索、发现、创新。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说课稿3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2、目标分析 (1)教学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二、说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这部分分成4步进行 1、感知规律 课的开始出示第56页的例题(前两幅图),通过解决“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得出一个等式,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并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验证规律 (1)组织学生观察这个等式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3、概括规律 (1)通过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出规律,尝试用语言表述。 (2)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着重强调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的简便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4、巩固规律 出示一组填空,根据加法交换律填出所缺的数字 (设计意图:一个规律教授结束就配以针对性的练习,既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建立,同时也及时地巩固了新知。)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1、感受规律。 在学生解决“三个项目共得多少分?”过程中得出等式。学生交流各自列式,并让学生说清列式理由。选择两种不同列式,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 2、验证规律 (1)教师出示两组题目,判断左右两边是否可以写等号,分别算一算。 (2)学生依据自己经验,开始写出这一类型的等式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与锻炼,并体会认识加法结合律。 3、揭示规律 (1)小组讨论,观察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按照这种规律,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3)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 (设计意图: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4、巩固规律。出示针对结合律的一些填空,巩固新知。 三、实践应用 1、书面训练 (1)想想做做4,每个学生选一组题独立完成,使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应用加法运算律有时可以使两个加数的尾数凑成整十数,使计算简便。 (2)想想做做5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为后头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打好基础。) 2、活动训练。游戏“找朋友” (1)如:师说出“2”,学生要找出它的好朋友“8”,因为“2”和“8”和是“10”,教师配合学生完成。 (2)找出与一个数和是100的数。同学配合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说课稿4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8 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三个例题,分5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是其中的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设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通过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组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并经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具学具:为了便于操作、交流和展示、及时与学生互动,本课准备多媒体一套。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这部分分成4个环节进行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课始从学校参加吴中区小学生运动会话题作为课堂信息,要求学生根据提供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两个式子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字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3、在反思中概括规律 (1)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的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和概括的能力) (2)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4、练习 (1) 填空、(2)判断、(3)验算 (设计意图:新课刚结束就配以填空、判断、验算多种形式的联系,既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建立,同时也及时地巩固了新知。)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 1、在情境中感受规律。 以上面4、练习题为内容,让学生提问题过渡到下一环节,非常自然, (1)学生一起解决“三个项目共得多少分?” (2)交流学生各自列式,并让学生说清列式理由。 (3)选择两种不同列式,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 2、在计算中验证规律 (1)教师出示两组题目,让学生观察结果是否相等,为学生接下来题目,探究打下基础。 (2)教师写出左边算式,让学生写出右边算式(与左边相等),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3)学生依据自己经验,开始写出这一类型的等式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与锻炼,并体会认识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揭示加法结合律 (1)小组讨论,观察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按照这种规律,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3)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正直组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三、实践应用 (设计意图:我准备安排基础训练和拓展训练两个练习层次,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1、基础训练,分三个层次 (1)想想做做1:运用了加法的什么定律? 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方法进行练习,女生代表加法交换律,男生代表加法结合律,让学生体会在每个等式中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想想做做4,每个学生选一组题独立完成,使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应用加法运算律有时可以使两个加数的尾数凑成整十数,使计算简便。 (3)想想做做5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为后头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打好基础。) 2、拓展练习,分二个层次 (1)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通过用图形式字母表示数来巩固加法运算定律,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 (2)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30+28+70+45+72。通过该题训练把一般的规律推广到更多的数字计算中,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鼓励 (设计意图:及时评价总结,肯定学生的学习,以促进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使本课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更高层面。) 五、教法、学法 以上是本人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新授和练习尽可能从贴近学生身边的素材撷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的、纲领式的板书反映本课主要内容,体现本课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性、系统性在整个板书中充分体现。)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说课稿5◇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P28-2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鼓励猜想 1、出示图片牛顿与“万有引力” 2、引入“牛顿因为一只苹果掉下来打到他的头上,大胆猜想,是不是所有物体都往下掉呢?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在平时也要学会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努力从中探索规律。 二、合作交流,探索猜想 (一)故事激趣,初次猜想 1、朝三暮四 猴妈妈给小猴们分配桃子,“早上给你们每人3个,晚上每人4个桃。”小猴们很不乐意,“太少了,太少了!”吵着要妈妈多分一些。猴妈妈说:“好的,早上给你们每人4个,晚上每人3个。”小猴们拍手欢呼。听了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我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说点什么吗? 2、初步感知,大胆猜想 出示:3+4=4+3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适时板书) (二)广泛举例,验证猜想。 师:这里是3和4的位置交换了,和没变。仅凭一个例子就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结论,似乎草率了一点。我们不妨把这个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教师随即将生1的结论加上“?”) 师:既然是猜想,想不想知道猜的对不对? 生:想。 师:我们还得举例验证。 1、举例要求: (1)任意两个数,求出他们的和; (2)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求出两个数的和: (3)比较两次的结果,判断式子是否相等。 2、学生汇报,师板书。 3、小结:根据自己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猜想是对的。(同时将“?”改成“。”) 4、揭题: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叫什么呢? 学生交流后,师板书。 5、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1)观察自己仿写的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然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 (学生可能使用文字,图形,符号等方式) (2)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6、追问:加法交换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7、原来,猴妈妈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加法交换律中的“变”与“不变”,轻松的解决了分桃的问题,其实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也不知不觉的运用过?(加法计算“验算”的时候) (3)出示教材56页的例题情境图。 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45(人)17+28=45(人) (三)规律延伸,猜想拓展。 1、根据反思,拓展规律。 师:同学们真棒,从个别例子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获得了加法交换律。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的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那么“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其它三种运算中呢? 生可能会说出以下几个想法? “猜想二: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不变?”“猜想三:乘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积不变?“"猜想四:除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商不变?” “猜想五:几个加数时,变换加数的位置和也不变?“ 2、举例探究,验证猜想。 师:现在同学们又有了不少新的猜想。这些是与众不同的、全新的猜想!如果猜想成立,它将加大我们对“加法交换律”的认识。那这猜想对吗?又该如何去验证呢?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用合适的方法试着进行验证。 3、汇报交流,验证猜想。 师:哪些同学选择了“猜想二”又是怎样验证的?请生汇报,观察、总结 小结:a、验证的结果是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会变,猜想不成立:b、只要能举一个反倒,就能验证猜想肯定不成立。 (2)验证猜想三。 师:哪些同学选择了“猜想三”,又是怎样验证的?学牛汇报,观察、小结:乘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积不变?验证结果是积不变,猜想成立。这就是我们将来要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简洁交换律:axb=bXa。 (3)验证猜想四 师:哪些同掌选择了“猜想四”,又是怎样做的? 学生汇报,观察、小结:验证结果是“除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商会变。”猜想不成立。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说课稿6【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完成P58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朝三暮四》视频)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猴子很笨,同学们很聪明,栗子的总颗数有没有变化呢?什么发生变化? 引入: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朝三暮四》,在数学中也有类似《朝三暮四》故事里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谈话:天气渐渐转凉,学校要组织大家参加冬季比赛了,看,四年级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一说) 提问: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到的问题可能有: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三、探索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问题(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提问: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提问: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跳绳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谈话: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连接起来。改写成28+17=17+28 板书:28+17=17+28(学生齐读这个等式) 提问: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提问:你能照样子再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学生动笔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三个)。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得完吗? 谈话:既然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板书省略号)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并作相应辅导。教师实物投影出学生写得情况。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是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说来说说怎么表示? 生:a+b=b+a 提问:a和b分别代表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加法运算律中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我们这节课就是来研究加法运算中的规律。 板书课题:加法的运算律 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 考考你: (1)您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吗?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75+25=25+75 46+59=46+59 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学的真不错,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同学们的反应快不快。 游戏:对口令 师:83+17=生:17+83= 97+44=35+65= 88+75=300+600= a+b=785+68= (4)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四、探索加法结合律,自主合作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其他同学提到的问题,看看有什么发现。 出示问题(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你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23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