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也与矣
范文

也与矣

                            hezhenling

    例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例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在文言文中,“也”和“矣”作为语气词,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就词语本身的用法和意义来说,“也”有两种用法:㈠语气词。①用于判断句尾,表示判断语气。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②用于因果句尾,表示解释。商君书画策:“黄鹄之飞,一举千里,有必飞之备也。”③用于疑问句尾,常与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相配合,表示疑问或反问。荀子强国:“人之所恶何也?”④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引起下文。论语先进:“回也视予犹父也。”㈡副词。表示承接。庄子让王:“古之得道,穷亦乐,通亦乐。” 

     

    “矣”只是作为语气助词来使用。㈠表示陈述。①表示已然。左传僖公二八年:“晋侯在外,十九年矣。”②表示将然。论语阳货:“诺,吾将仕矣。”③表示坚决、肯定。易系辞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㈡犹“哉”。表示感叹。书牧誓:“狄矣!西土之人。”㈢犹“乎”。表示疑问。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㈣犹“耳”。战国策赵三:“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㈤犹“也”。诗小雅车攻:“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辞源》 

     

    例一中,“矣”与“也”出现在前后内容转折的两个句子中;例二两段文字,除了结尾省略两个的表示结论的句子外,前段文字一组排比句句末用的都是“也”,后段文字一组排比句句末用的都是“矣”。 

     

    从这两个事例出发,参考对“也”和“矣”的认识,就例一来说,“也”只能解释为“用于判断句尾,表示判断语气”;而“矣”可以解释为“陈述中表示已然”或“表示感叹”。而解释为“陈述中表示已然”又似不妥当,从句意出发,“尝终日而思”是已然,“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已然。因此,此句中“矣”解释为“表示感叹”是最好的选择。那么“也”解释为“用于判断句尾,表示判断语气”是否恰当?“不如须臾之所学”在文言文中不能说是判断句,不能说是表示判断语气,应是表示肯定的语气。所以,例一两个转折句中,前句应是表示感叹,后句应是表示肯定。 

     

    就例二来说,首先来看看两段文字中的内容。从整体出发,揭示的都是只要采取措施,老百姓就可以丰衣足食这一问题。内容是一个,这两段文字是不是重复,我们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不仿从“也”和“矣”这两个语气词出发,探讨一下内容上的区别。就第一段排比来说,“也”就是表示肯定的语气。排比句揭示的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句意注重规律性的特点。而第二段排比句中的“矣”出现在表示假设的句子中,解释为“表示感叹”是最恰当的。排比句的内容重在“事在人为”,强调“按照规律去做”,较前一段内容推进一层。因此两段文字阐述的是“王道”的具体内容,描述的都是美好的生活情景,但是内容上没有重复之嫌。 

     

    这么看来,上两例中“也”和“矣”分别表示“肯定”和“感叹”的语气。 

     

    认识了“也”和“矣”,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把这语气读出来,把作者或者说人物的情感读出来。 

     

     E-mail:hzl00009@163.com

                          来自: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