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鱼我所欲也》九年级教学设计 |
范文 | 《鱼我所欲也》九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1)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3)把握本文比喻、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2、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领会文章思想内涵。 (2)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通过启示、点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把握古人说理的方法。 3、情感价值 (1)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候,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2)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而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孟子的主张“舍生取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与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用默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论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己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孟子有怎样的道德主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的诵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根据提示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扫清语言障碍。 3、学生齐读全文,找出本文作者的道德主张。 《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明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样一定有所感受,那么作者在本文提出了怎样的道德主张呢?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质疑解难、疏通文意。 1、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群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让穷乏者得我与 (4)分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2)分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3)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4)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论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论理方法: A、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主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得兼,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 B、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用巧妙设喻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然后说明其原因: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而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例证法、对比论证) (3)本文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比,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论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2)教师总结: 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1、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自由发言。 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层建瓴。 生3: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 五、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教后反思 一直以来很喜欢孟子收入初中教材的几篇论理散文,如《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但唯独对于《鱼我所欲也》有些钟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喜欢于第一小节的推理论证,又是因果推理,又是假设推理,一下两下连老师也被绕晕了,更别提对因果推理、假设推理一无所知的初中生了,以往几轮教到此处我总仅强调一个中心论点,其它如接下来的的论证过程等我就稀里糊涂带过去了,于是下课后总有心里郁闷、颇感失落。但所幸今天却一反常态,教得得心应手,下课后也心情愉快颇觉轻松。仔细回顾,颇有收获。因为这一课我突发奇想,巧妙地采用了举例法来阐述孟子的正反道理论证,因果推理,假设推理等把较为深奥的道理巧借妇孺皆知的刘胡兰一例及春节期间发生在本县三洲镇勇救车内落水乘客而英勇牺牲的肖勇和付绍移的事例阐述得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教者自己理清了论证思路,学生也轻松地接受了推理方式,所以较难背诵的第一小节在此基础上再检查默写就迎刃而解了。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