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说课稿 |
范文 | 说课稿模板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课属于书信体文章,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在一起,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内容感人,由此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从教材所处的位置分析,其任务主要是在承接学生前阶段已掌握的“多读、多想、多体会”这一读书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读与悟,获得真切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为本组课文后续两篇课文《黄河魂》《镜泊湖奇观》的学习作铺垫。 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以及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比较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他们缺乏深入的了解,也很难想象出作者雷利的痛苦心境这一认知实际,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特在教学时利用配乐朗读、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激发孩子们的情感,从而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初步了解战争,了解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据此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用两个课时来完成: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解疑和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与态度:通过学习课文,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和理解信中“我”的呼吁。 教学难点:加深对当今世界和平环境的认识,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二、说教法: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教的方法无疑是决定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已有知识,在本课教学中,围绕“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理念,第一课时我主要采用设疑激趣、情境创设、问题探究、活动体验、角色移位等方法进行教学,巧妙地将教学寓于读悟体验活动之中,注重教师的积极指引和学生情感的自我建构,努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读议互动中自主交流、充分体验,让学生沿着小作者的情感阶梯,迈向情感高潮,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得到启迪。第二课时我采取“质疑导向”的方法,以复习第一课时有价值的问题为切入点,为学生明确了探究的主要任务:“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 3、作者呼吁什么?他为谁而呼吁?”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这些任务进行感悟交流,把教学重、难点循序渐进地解决。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总结讨论并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学法: 素质教育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精神作为核心内容,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应特别注重学法的渗透。本课在学法指导上,力求体现“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的理念,课前通过收集资料;课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自读、自学、交流、概括、质疑、感悟、讨论等活动;课后通过情感朗读,全方位地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生发,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读、思、议、悟、写中,激励其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的统一。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兴趣是推动学生认识活动的巨大动力,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上课伊始,我们便以课前学生所收集到的反映我们生活现状的图片或资料展示作为导入,当学生正为幸福所陶醉时,屏幕相机切换至弥漫着硝烟的伊拉克战争片断、震撼人心的美国“911”事件现场,这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将以强烈的对比冲击学生的感观,在一种视觉和心灵震撼中引导他们较为深入地了解战争,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而老师随之抛出的问题:看到这些情景,你们想说些什么?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题的引出埋下伏笔,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雷利呼声的兴趣与热情。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所以在初读课文环节,我们设计了任务型的初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想想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等任务进行初读,而在随后进行的“汇报交流自读情况”环节中,则通过汇报自学生字的收获,提出易错之处,交流难记字的写法以及对字词的“检测读”、对文段的“正音读”等,引导学生在读的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识字的能力,达到将课文读通顺、读准确、读明白的初读目的。经过了对全文的自读、默读以及对印象深刻文段的“正音读”等多重铺垫,学生对课文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初步印象,在此基础上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既降低了难度,也提高了环节操作的实效性。 3、自读感悟,交流讨论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得以逐步实现和完善的过程,可以说,学生每一次的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与体会,如果说初读课文环节,是让学生“走近”文本,对课文形成整体的感知,那么再读文本,则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了捕抓学生读文时情感的生成与问题意识,首先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在有感而发处写下感想,在不懂的地方作标识提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读书的收获与困惑进行组内交流探究,通过研讨,组内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并进行问题发布。这样的形式与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反映了其独特的感受,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人翁意识。当各组把问题都呈现出来之后,我们并不急于让学生去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和疏理,将众多零散的问题整理为具有共性的三类问题: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 (3)作者呼吁什么?他为谁而呼吁?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指引,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也为第二课时围绕问题所开展的学习与感悟活动埋下伏笔。 4、三读课文,自主探究 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在本环节教学中,围绕师生刚才共同归纳整理出的三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围绕问题,再读课文,自主探究。这是学生个体层面的探究活动,它通过带着问题进行自读、静思,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及自主探究的空间,可以说这样的读与思,将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探究活动二:带着自己对问题的初探所得进行组内互动式的合作探究。相对而言,本次活动属于学生群体层面的探究行为,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自探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中的交流互探,达到互相启发、共同促进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提高了学习的成效。 5、课后活动 本节课安排了两项课后作业:“抄写生字新词”及“搜集现代战争的图片或资料”,意在继续巩固字词写法,并为第二课时读悟结合的教学作铺垫。 第二课时 此课时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导向——感悟交流——总结讨论(学习升华)——拓展延伸。具体如下: 1、复习问题,质疑导向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因此,上课伊始,我便引导学生回忆起第一课时已梳理出的三个有价值的问题:“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 (3)作者呼吁什么?他为谁而呼吁?”借此来明确学习方向,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埋下伏笔。 2、感悟交流,解决疑难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尤其要注重情感体验、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所以在第二个环节,我特意以感悟交流的方式来理解学习课文。因为在第一课时时已经让学生就这三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了小组内讨论,因此在这环节中,让学生默读完课文后就直接在班上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当然每个问题汇报的方式侧重点有所不同: (1)汇报交流对爸爸的认识,侧重于理解重点句子。 (2)汇报交流对当今世界和平环境的认识,侧重于情境的渲染,借助了学生课前搜集的图片或资料以及老师搜集到的电视报道录象。 (3)汇报交流作者在为谁呼吁,侧重于感情朗读。 3、总结讨论,感情升华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在有感情朗读全文后,抛出一个联系实际的问题;“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让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 4、拓展延伸 让学生勤动笔,综合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仍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大任务。基于此,我特意在这安排了一个动笔的练习:“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你对他们的同情与关心。”这既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可更好地检验一下学生对本文思想感情的把握,可谓“一箭双雕”。 5、课后活动 本节课安排了两项课后作业:“熟读课文,读出真情实感”及“把印象深刻的词句摘抄下来”,意在整体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以及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阅读习惯。 说课稿 篇2一、说活动教材 现在正值秋季。秋风习习,落叶飘飞,跟孩子们一起看落叶、捡落叶、玩落叶,恣意地想象,感受秋天的气息,享受其中的乐趣,这种感觉真的很好。描写这一景象的诗歌、故事也有很多,《落叶飘》是选自语言老教材中的一首比较经典的诗歌,之所以选择它为教学内容,是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抒情叙事诗,它还有着一种引人入胜的情节,刻画出了动物们可爱鲜明的形象,从构建一幅有声有色的秋景图中,讲述了充满生机的大地,符合幼儿的欣赏特点,更容易激发幼儿的欣赏愿望、学习兴趣,引起美的情感和共鸣。 二、说活动目标 1、活动目标 依据《纲要》中语言教育的要求——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及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任务,从认知、情感、能力三方面出发,制定了三个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知诗中优美的语句,体验诗的优美意境; (2)把握诗歌运用的想象、拟人手法,格式等进行仿编,发展幼儿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关心周围事物的情感。 2、活动重点 大班上学期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为这次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幼儿缺乏仿编诗歌的经验,基于这一点,确定教材的重点是:理解掌握诗歌内容。 3、活动难点:根据诗歌的句式结构仿编诗歌,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三、说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1)设计与诗歌相匹配的课件; (2)音乐磁带; (3)落叶若干 2、经验准备 利用各种机会让幼儿欣赏秋天的景色,发动家长带孩子到大自然的怀抱里进行畅游,积累经验。 四、说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结合幼儿已有经验,让幼儿谈谈落叶飘飞的情景,引导幼儿进入谈话情境,大胆地说,大胆地想,活跃气氛,也可以说是预热。然后让孩子动起来,学一学落叶飞舞的样子,动静交替,在游戏中欣赏理解诗歌第一段,感受其中的意境。 第二环节: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穿插直观性的提问,提供给幼儿听、看、说,大胆表现的机会,。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回答的过程中逐步总结出诗句,留下深刻形象的印象,为整体欣赏理解作好铺垫,也为后面仿编活动打下一定的基础。 第三环节:通过欣赏教师的配乐朗诵,激发幼儿朗诵的兴趣,巩固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 第四环节:进行仿编,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口语表达能力,解决难点问题。根据大班上学期幼儿语言领域发展目标提出的要求,在仿编活动中要求幼儿通过改换词句,使诗歌画面出现新的内容。我为幼儿准备了一些形态各异的树叶,将看、想、说等形式结合起来,同时让幼儿和好朋友一起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随机指导,让幼儿乐于合作,幼儿之间取长补短,更好的完成仿编任务,然后请他们在集体面前朗诵自己编的诗句,为幼儿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进一步调动幼儿情绪,让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五、说活动特色: 1、贴近幼儿生活的教材。秋天是每一位孩子都经理过的,也是他们所熟悉的,选用这个内容,使幼儿有话可说,有物可想,能激发幼儿创编的兴趣,是幼儿能获得成功感。 2、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幼儿更好地掌握诗歌内容,帮助幼儿理解诗歌中蕴涵的优美意境,激发幼儿进行大胆地表述。 3、以人为本的理念。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有些幼儿的想象力丰富,但表达能力不强,有的幼儿能说会道,但又缺乏一定的创造性,在仿编活动中让幼儿和好朋友一起谈论,幼儿之间取长补短,更好地完成仿编任务。 说课稿 篇3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七单元《买球》。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 学法指导和 教学流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 《买球》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七单元第76—77页的内容,本课知识是在已经掌握了2—7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编制口诀的基础,教材在口诀的引入和解决问题时设计了买足球、买蓝球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得出8、9的乘法口诀。在8和9的乘法口诀中,没学过的`口诀只有3句,教材创设的情境中的两个问题都是针对还没有学过的口诀提出的。这部分知识是为学生以后学习乘法、除法打基础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及本课教材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 1)让学生经历编制8,9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探索中掌握8,9的乘法口诀。 (2)能正确运用8,9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合作意识,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8、9的乘法口诀。 难点:发现8、9 乘法口诀的规律,探索适合自己记忆的方法。 二 、教法运用 新课标提倡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一数学理念,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我采取以下教法: 1、创设问题情境,运用迁移规律,做好知识铺垫。教师创设一个买球情境,再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情境中的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8×8=? 9×9=?的算法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已知的口诀来推算,然后组织小组或全班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探索、概括、推理能力。 三、 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学法有: 1、自学研讨法:学习8、9的乘法口诀时,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8×8=? 9×9=?的算法,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研讨,然后在班内汇报交流,质疑解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自学探索过程中,主动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精神和概括推理能力。 2、尝试法:教学中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编出口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讲出自己的依据,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使整个学习过程轻松、自由,学生在探索与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加深对学习知识的理解。 四、 教学流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将采用以下步骤: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索新知——深入探究、寻找规律——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课堂小结、激励评价五个环节组成。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体育用品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导入新课。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取有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解决问题一,“买8个足球一共要花多少钱?”。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然后班内交流。在学生探索8×8=?的算法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已知的口诀来推算。然后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计算独立编出8的乘法口诀,师板书。 2、解决问题二, “买9个蓝球一共要花多少钱?”,编出9的乘法口诀。 (三)深入探究、寻找规律 1、让学生观察8、9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可能出现5—6种情况)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做出评价,并指出这些规律可帮助记忆口诀。 3、教师与学生交流记忆口诀的方法“手指游戏”记忆法。使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记忆口诀的方法。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对口令,同桌合作;1只螃蟹8条腿,2只螃蟹几条腿? 2、比一比、连一连; 3、根据图中的素材解决问题; 4、“九九歌”;农谚中的“九九加一九,共多少天”? (五)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结合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 五、板本设计 买球(8、9的乘法口诀) 一八得八 一九得九 二八十六 二九十八 三八二十四 三九二十七 四八三十二 四九三十六 五 八 四 十 五九四十五 六八四十八 六九五十四 七八五十六 七九六十三 八八六十四 八九七十二 八九七十二 九九八十一 说课稿 篇4【教学内容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本单元的五篇都是不同类型的科学小品文,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 本文属是作家吴刚的一篇佳作,被评为20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学习这篇课文,在文体上,能了解报告文学的知识;在内容上要把握两点: 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走出罗布泊,走进家乡、走进全国、走向地球,深刻认识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的严重后果,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本文教学可结合课文,进行更多更深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以小及大、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科技小品文的能力,能自主扫清字词障碍,能快速阅读并能概括内容要点,能在自主阅读中获得相关科学知识.因为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无法从网上去获取资源,视野不够开阔,这就需要教师从文本中,从网络中挖掘更多的资源,丰富学生的见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学生联系生活,而且对于语言的赏析感悟能力较差,能在朗读学习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会想不会用正确简洁美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相关知识. 2.能速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消逝的原因,培养学生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提取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3、通过朗读、品读,揣摩语句,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2.能速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消逝的原因,培养学生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提取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3、通过朗读、品读,揣摩语句,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 揣摩语句,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我确定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兴趣诱导法、诵读法、指导点拔法、探究式教学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随机相应地提示、点化、诱导. 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圈点勾画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学生纠正补充法、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协作、整理、迁移知识的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大环节,六小环节来组织教学.以下我将具体说说我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彭加木、余纯顺殒身罗布泊的图片,配以事件文字说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出课题,你从课文的标题中可以读取到哪些信息? (抽生交流,借助百度百科区分 “消逝”与“消失”的不同) 看到这个标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哪些问题? 生交流,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罗布泊曾今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 是什么原因使原先美丽的仙湖消逝了? 二、整体感知,品读感悟 (一)今昔罗布泊 1.教师出示自读提示,学生选用自己的方式速读课文感知内容. (出示自读提示) (设计意图:用呈现出自读提示,清晰直白,学生任务明确有利于学生有效阅读.) 2.展示罗布泊今昔景象的图片,配上对比鲜明的音乐,抽生解说,师生互评. (设计意图:画面与文字相结合,激发学生想象,罗布泊的今昔景象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荡,思想产生共鸣.) 3.教师指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相关语句. (出示罗布泊今昔变化的段落,朗读时同步播放群鸟鸣叫及凄凉忧伤的背景音乐.) 昔日的罗布泊景象……(读出感情:轻松、欢愉) 今日的罗布泊景象……(读出感情:沉重、惋惜) (设计意图:用提取整合文中的重点段落,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全神贯注,背景音乐的播放,可促进学生全身心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 (二)悲剧谁之过 1.问题:罗布泊从生命的绿洲变成了生命的禁区,是谁造成了这种恶果? 2.当一回律师:请你在文中找出人类“犯罪”时及“犯罪后”的证据. 学生思考交流的证据可能有: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人们拼命地向塔里木盆地要水.”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学生找到证据后同步朗读,在朗读中交流个人的体会. 3.最美丽的胡杨树,世界的90%在中国.中国的90%在新疆,新疆的90%在塔里木. ⑴展示胡杨树变化前后的图片,学生提取文中语言,发挥想象,解说罗布泊的胡杨树. ⑵在作者笔下,胡杨树成了一个有感情的人,这是一个不愿倒下的身躯,在向世界伸出求救之手,他用手想要诉说什么? ⑶听到了胡杨的诉说,作为人类的一员,此时此刻你又想对胡杨说什么?用我们血管内汩汩流动的少年之热血精神和它交流吧! ⑷变形文本,合作交流.(把本文变成一篇短小的平实的说明文读一读,和原文比较有何不同: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引出报告文学,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出示报告文学的特点,学生笔记): (设计意图:通过变形文本,引出报告文学,比上课初直接介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呈现报告文学的知识,学生笔记更准确.) 4.情雅成诗: (三)一错怎再错 1.提问:罗布泊是近代人类酿成的一个大错,这样的悲剧停止了吗? (设计意图:引出文中涉及到的青海湖、月牙泉,播放它们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共鸣) 2.这些悲剧除了在远隔万里的新疆上演,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类似的悲剧呢? (设计意图:引出我们身边的汉江,播放近年来汉江被污染前后的图片,震撼学生的心灵:盲目破坏就在身边,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3.除了身边的家乡,全中国、全地球处处都有这些悲剧的影子.出示资料链接: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关注国家,关注地球,激起学生环保的忧患意识) (四)我该怎么做 1.作为人类一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课堂小结 学生就文本内容、学习情况做课堂小结. 三、布置作业(自选其一) ⑴实践作业:小组合作调查我们周围的环境状况,看看有哪些突出的环境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写一份实践报告. ⑵罗布泊经历了如此的沧海桑田,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罗布泊的自述”. ⑶拟写一份保护环境的倡议书或一条宣传语. (设计意图:呈现三个差异层级作业,学生可自主选择练习,既能兼顾全体,又能照顾差异.) 说课稿 篇5一、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体育与健康》六年级用书。分腿腾越(第四课次);身体素质练习(复习)。 二、指导思想 本节课依据《体育课程标准》运动技能领域水平标准,结合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体育与健康》六年级用书。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为总目标,以学生的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体差异以及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腿腾越的学练过程。 三、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腿腾越是六年级的支撑跳跃类教材。“山羊分腿腾越”是一项技术动作复杂,难度较大,对身体协调能力、力量等要求较高的体操类跳跃项目,对发展学生的腿部、腹部、肩带等部位的力量及爆发力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发展速度、灵敏性、协调性及身体的配合及控制能力,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使学生逐步学会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及帮助的技能,树立安全意识。此教材单元计划设计为6次课,本节课是第4次课。由于分腿腾越的运动负荷不是很大,学生身体素质有待提高,因此辅助教材搭配身体素质练习,以提高学生运动的负荷,培养学生在比赛中积极竞争,遵守规则的意识。 四、学情分析: 我教六年级的体育课程,因此对整体学生的身体及学习情况比较了解,三个班学生年龄都在12岁左右,普遍存在身体体质、运动技术有待提高的现象。六年级学生在体育课中比较易兴奋,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对于说教过多、技术要求的教学因其理性思维还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相反,对于直观的、易于模仿的感性思维的体育课比较喜欢,学习兴趣较高。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山羊分腿腾跃动作,重点改进推手、挺身动作。发展灵敏素质及身体协调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演示、巡回指导及学生的分组练习、评价等多种学习方式,促使知识在师生间、生生间的做到有效沟通,促进学生不同能力的均衡提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积极参与、注重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建立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推手迅速 挺身动作明显 2.难点:落地平稳 七、教学手段: 1.通过教师讲解示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明确本课复习重点。 2. 加强教师巡视时针对学生个体问题进行的有效指导。 3. 用激励性语言,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 通过对学生动作进行技能评价,使学生认识自己掌握技术动作的程度,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 八、教学方式与方法 1.教学方式:采用分组不轮换的组织方法。 2.教学方法:讲解示范法、分组互学法和游戏参与法。 九、教学资源: 1.田径场地一块。要求:平整无杂物,确保运动安全。 2.器材:山羊4个、大体操垫4个、踏跳板4个 十、教学流程:分为四个部分 开始部分1-2分钟、准备部分7-8分钟、基本部分24-26分钟、结束部分3-5分钟 下面我分别介绍一下每一个部分的内容 (一)开始部分(1-2分钟) 教学步骤: 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宣布本课内容及要求并安排好见习生。要求学生积极思考,积极体验,大胆尝试,挑战自我,同时学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加强合作与交流。 目的:加强组织纪律,明确教学任务。 组织队形:四列横队 (二)准备部分(7-8分钟) 教学步骤: 1. 徒手操及辅助练习 组织队形:体操队形 教法:共六节,每节4*8拍,由师、生交替口令,教师领作。 目的:是学生身体各个关节得到充分的活动,通过让学生喊口令,培养学生口令的能力。 2. 小游戏:跳山羊 教法:教师讲解并示范跳山羊动作,强调安全,保持好距离。提醒学生做体前屈时(直膝),要低头,身体尽量稳定,不要晃动。 组织形式:学生两人为一组进行练习。 目的:为学习技巧做好身心准备,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三)基本部分(24-26分钟) 1.分腿腾越(16-18分钟) 教学步骤: A、教师讲解示范动作,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提示保护帮助方法。 B、复习助跑踏跳。要求:推手位置准确。 保护帮助:保护者面向练习者站在起跳板一侧,当练习者踏跳的时候双手扶住练习者的腰部进行保护帮助。 C、学生分组进行完整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提示保护帮助到位,注意推手、挺身动作。 保护帮助:保护者站在跳箱正前离跳箱有一臂距离。当练习者踏跳支撑时保护者对练习者做双手顶肩保护动作,主要是防止练习者失去重心,使练习者保持平衡。 D、请掌握动作较好学生示范,师生重点观察推手、挺身动作及完整动作的稳定性。 E、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改进推手、挺身动作,提高落地稳定性。教师巡回指导,提示进行保护帮助,注意安全。 F、学生进行小组内相互评价。优秀:推手挺身动作明显,落地稳;良好:推手、挺身及落地稳做到两项;合格:能够独立完成完整动作。 G、根据个人能力选择不同高度山羊的练习。要求:注意安全保护到位。 H、教师小结教学情况,学生总结学习收获。 2.身体素质练习(8-10分钟) 教学步骤: A、按规定路线(以跳箱组成障碍跳跃线路)进行跳跃练习 B、障碍跳跃线路学生创编结束动作 C、学生自行设计障碍路线进行比赛 教法:教师讲解示范、巡回指导、评价、监督。 目的:培养学生控制身体能力,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组织队形:两列纵队 (四)结束部分(3-5分钟) 教学步骤: A、在音乐伴奏下,教师领做放松操,学生模仿练习。 B、教师总结讲评。 C、师生道别,归还器械。 目的:有组织的结束教学活动,逐渐恢复学生机体功能,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 组织队形:四列横队 十一、教学效果预计: 预计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预计课平均心率120--130次/分。运动密度30--35%。 说课稿 篇6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信客》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 说教材 《信客》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本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使学生感受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再联系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学习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2能力目标: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余秋雨的大文化散文,把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内涵丰富打动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有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因此,我就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上这类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将教学的难点放在:揣摩质朴,典雅而又警辟的语言。 二、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教与学的和 谐完美统一。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准备以诵读品味法,讲授法,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1,诵读品味法: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以速读、品读、美读和疑读等途径深入品味课文。2,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给学生。3,合作探究法:能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会自主发展,探究问题。遵循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具体的学法是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积极读书;2朗诵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三、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我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信”字。让同学们说说看到这一个字最先想到的是什么?通过学生们的发言我写下“信件”和“诚信”两个词。这两个词融合了信客这一职业特点,紧贴课文内容。我设计的导语是:有这样一种人,不为人们知道,他们普通,他们是专门为远途的人送信和物品的人。这种人必须具有诚信的品德,这种人就被称为‘信客’。此导语的设计使学生从感性上对信客生涯有一个整体感悟。改导入新课的方法不仅可以顺利导入到这篇与信件,诚信有关的课文,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迅速进入课文。 环节二、落实基础。 1, 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其中蕴含着作者或愉悦、或悲愤、或心酸的情感心路,几乎每一篇优秀作品都是作者呕心沥血的心灵自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涉及文本的人文因素,通过对作者以及作品背景知识的介绍,扫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障碍、实现语文教学的主旨。 1, 讲解字词注音。 对字词的讲解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并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 环节三、整体感知。 1, 让学生分段读课文,并概况出每段的大概意思。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读书的过程就是初步与文本对话并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找出每段的大概意思,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对课文结构有一定的把握。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也实现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 让同学们谈谈信客这个职业怎么样? 在了解了信客的大概工作后再让同学们来谈这个问题就更加的轻松。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就自然而然的突出信客工作的不容易。同学们对提出来的问题共同探究交流最后共同解决。这样既能让学生们学有所思也会学有所得。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 环节四、研读赏析。 1, 分析信客的品格。 要同学们分析信客的品格,实现了从文字层面到精神层面的探究,学生不仅感悟到信客这个“小人物”身上的大精神,而且会不断的审视自己,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2, 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老信客? 通过这一问题能够引出老信客的那一段话,从而提炼出文章的文眼“信”。并以此为主线系统展开全文。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使文章的主旨,信客的品质一步步明了。 这一环节轻松的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使学生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使我的教学活动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诚信素质的目的。同时也顺利导入到现实生活关于诚信的话题。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环节五、品味语言。 学生通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归结学生提出的看法和例句,并引导体会。让学生们对文章语言有了更深解读,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环节六、课后作业。 让学生们为这名优秀的信客写一段墓志铭。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更主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信客的认识,对诚信的认识。 四、 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的将授课内容传授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就是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附: 板书 信客 余秋雨 经历:从业原因→怎样做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 →当教师,校长是好样的 苦差事 信客 小人物 城市乡村纽带 诚信无私 品格 任劳任怨 大精神 宽以待人 说课稿 篇7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一个数除以分数》。 一、说教材 Cod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完成了分数乘法的学习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 本单元教材,先教学了分数除以整数,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概念。紧接着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这其中包括了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两块内容。在此基础上,把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概括了统一的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数除以分数。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形成从多角度解决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说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握了有关除法的一些知识:整数除法、商不变性质、小数除法、分数与小数的互换,以及第一单元的分数乘法,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打下了知识的基础。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有所欠缺,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发现,不习惯从多角度思考去解决问题。(这个多角度解决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方法的多样化。)本节课力图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2、教材的组织与安排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我放弃了教材上对知识的直接呈现方式,而是先通过一组复习题,为学生从多角度解决问题做好铺垫,同时教给学生“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渗透“转化”这种数学思想;然后通过两道习题,引导学生在这些算法中选出更“普遍”的算法,即完成算法的优化。 三、说教学方法 基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探究能力,本课主要采取了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优点在于遇到问题,让学生先猜测,先想办法,教师的引导只限于帮学生打开思路。 对学生而言,本课的主要学法是:主动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合作式学习,以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倾听他人的习惯。 四、说教学手段 本课的教学手段十分简洁,教学过程中只需要投影来交流学生们的算法和结果,在反馈环节方便快捷的出示习题,对于完成本节课的目标来说,已经足够。 五、说教学设计 (一)考考你 1、把下面分数化成小数。 4/5= 17/20= 3/16= 9/15= 2、竖式计算下面的除法,并说一说这样算的理由。 1200÷500 1200÷0.5 3、计算 7/10×5/6= 12/19×11/24= 100×4/5= 8/9÷4= 48×25×4= [三道复习题,其实是为学生解决问题而设置的三条“通道”,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第1题复习分数化小数的知识,2小题复习了小数除法,渗透了对商不变规律的复习。第3题复习分数乘法和乘法结合律。这些都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课 1、导语 只有学好了以前的知识,才能顺利地学习以后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同学们确信已经以上“旧知”掌握好了吧!(确信!) 那好,下面我就出一道更难的题挑战挑战大家,有信心吗?(有) 出示例2 一辆汽车 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导语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教学,告诉学生“温故而知新”,提醒学生要经常复习旧知识。]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然后试着在草稿纸上画一画,用线段图表示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然后选择学生们画得好比较的线段图展示给学生们。 [我总觉得,培养学生的画图的习惯十分重要,尤其是分数应用题。画图可以形象直观、简洁地呈现题意,辅助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3、学生列式,引导思考 学生列式如下: 18÷2/5= 教师引导:一个数除以分数,大家以前没有学过,该如何计算呢?这就用到了旧知识,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跟除法有关的知识?相信大家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解这个问题。 [提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总题] 4、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有了复习题的铺垫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如下: ①18÷2/5=18÷0.4=45〔运用分数化小数的知识,将分数除法转化为小数除法〕 ②18÷2/5=(18×5)÷(2/5×5)=90÷2=45〔运用商不变规律,将分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 ③18÷2/5=18÷2×5=45〔根据图解题。这种方法,学生们看着线段图一般都可以想出来,类似于以前学过的“归一”问题,先算出一份有多少(即1/5小时行多少千米),再算出五份是多少。〕 这时,教师引导:你能不能把18÷2/5转化成一道乘法? 如果学生想不出,则提醒学生观察第③种算法,然后引导学生 18÷2×5=18×1/2×5=18×5/2=45 这就把一道除法题转化成一道乘法题。 [渗透的“转化”的数学思想,即把“不会的问题”转化为“已经会的问题”。 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后,学生再计算分数除法时,会在适当的时候,将分数化为小数或将小数化为分数;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商不变规律,更加灵活的解决问题。] 4、算法的优化 请同学们运用合适的算法计算24÷2/3 24÷24/33 [计算第一题,学生们发现第一种算法失效,认识到“把分数化成小数“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这不是一种普遍的算法,此时,第二、三种算依然有效;计算第二题,学生们发现第二种方法虽然有效,但是比较麻烦,从而认识到第三种方法是一种比较“普遍”、好用的一种算法。 这个过程就是在告诉学生,不仅要想多种办法解决问题,还要在方法挑选出更好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1、叔骑自行车上班,3/5小时行9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 ①学生做题。 ②说一说这道题与上一题有什么想同的地方?(都是知道了部分和部分相对应的分数,求整体) ③知道了部分和部分相对应的分数,求整体,用什么法计算?〔为以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基础。〕 2、8/45÷4/5= 这道题如何计算?也就是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做出来后,自学29页例3,看一看“8/45÷4/5=”这道题做得对不对。 六、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18÷2/5 ①18÷2/5=18÷0.4=45(运用分数化小数的知识) ②18÷2/5=(18×5)÷(2/5×5)=90÷2=45(商不变规律) ③18÷2/5=18÷2×5=45(“归一”方式) 18÷2×5=18×1/2×5=18×5/2=45 (转化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板书设计为学生总结了本课所学内容和学习方法,凸显了“转化思想”的重要性,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