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
范文 | 实用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人教版全日制聋校数学第六册第一单元,乘数是一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第16页例7)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连续进位乘法是在学习了不连续进位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要比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更复杂。如果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进位的方法或者计算不熟练,会造成计算上的错误。通过这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每位积都满10都要向前一位进位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减少乘法计算的错误率,按此顺序进行教学,既完全符合学生坚持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又利于建构起科学的知识网络。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二、三、四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法。 (3)使学生愉快的学习,体会成功的喜悦。 4、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重点是指导学生准确地进行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法计算,某一位上的乘积加上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的情况是一位数乘法计算中的难点。 二、说教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法则,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坚持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探究、表述、练习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进行整体教学,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和保护学生的乐学情绪;体验自己排除思维障碍,获取最全面的思维成果,体会成功喜悦。 三、说学法 教学中,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乘法计算法则,切实提高各自的计算能力。 1、要求学生严格依照法则进行计算。 运算法则是对计算过程实施细则所作出的具体规定,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法则的自觉性和法则的掌握水平,在计算中尤其是刚总结出法则之后的计算中,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严格依照法则进行计算,让他们自我意识到法则对其计算的指导,一方面用法则保证计算过程及其结果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则意识,使他们逐步养成自觉依照法则去规范自己的计算过程的良好习惯,为熟练运用法则打下基础。 2、逐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法则的水平。 为了让学生能灵活运用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老是要求学生按照法则步趋地进行计算,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算法则的普遍规定性和计算过程中的具体灵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逐步摆脱运算法则的依赖性。 四、教学程序设计 共有四个环节:铺垫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归纳→游戏 (一)铺垫导入 1、乘加算式的口算为笔算乘法做好了铺垫。 3×8+5=6×9+8=5×7+6=4×6+7=8×7+5=9×3+4= 2、笔算(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321×4=2418×3=424×4= 3、这组题各是你所学过的什么内容?指名学生说出第三题的计算过程,并 说出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是什么?(用投影片出示其法则)本节课要继续学 习“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识 1、出示第16页例7,创设买牛奶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要求,“谁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将这个图用应用题形式表述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学生看图后能正确列式:454×4= 3、学生尝试计算,计算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同桌商量着完成.同桌互查,反馈信息。 指名板演,说出计算的顺序和过程,集体订正. 这题的计算完成了吗?为什么?(还得在横式的等号后填上得数和单位)。以此培养学生观察仔细,办事严谨、认真,从不敷衍了事的好作风。 4、比较:刚才同学们做424×4时,既快又正确,做例题454×4,怎么有的同学觉得有点困难呢?这两道题在计算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不同点是:424×4是一次进位,454×4是连续进位)(板书:连续进位) 5、用乘数乘被乘数的十位时,要看个位上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同样地,用乘数乘被乘数的百位时,也要注意进位问题。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6页下面的"做一做"中的两道题。 教师巡视,且及时级予个别辅导。全班完成后,指名说出每题计算的全过程,予以共同订正。 (四)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观察例7和"做一做"的板书,让学生思考,计算乘数是一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回答后,教师着重指出:“连续进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的知识点.在一位数乘法中,不论数字多大,数位多高,计算的法则都是一样的,计算中一定要仔细认真。重点强调每位上乘得的积都要加上前一位进上来的数。 (五)游戏 游戏以“给小动物喂食”的形式出现:把各类食物上的算式算正确,喂给小动物们。使枯燥的计算变的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 板书设计: 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454×4=1816(克)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一、教材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70-76页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计算它们周长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面积的意义,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思维基础。教材中从学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现实生活来体验面积的含义并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每个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这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目标。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培养能够使用适当的参照物比较图形面积的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增强动手操作、归纳与进行合理选择的能力。并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合理选择测量单位,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乐学”,在实践操作中感知与体验面的大小,让学生积累学习感情,享受在求知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法 根据本堂课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学具,以多媒体课件,注意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 2)比较法。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五、说学法: 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我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既重探究的过程又重学得的结果,湛透基本的数学思想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空间观念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表象。对小学生来说,受到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及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让学生经历感知再到表象最后到形成概念应用的过程。因此有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动手操作学习法。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六、说教学流程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尽可能把实践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我出示两幅面积差别较大的没涂色的画,比一比,谁最先涂完,让学生进行选择。 (通过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出教学内容,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可直观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这样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初步感知,理解面积意义 (1)学生通过自己找、摸,感受什么是物体的表面。教师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同时板书) (2)刚才大家摸的都是什么图形呢?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图形呢? 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共有的特点:{首尾相连,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再让学生比较图中长方形和圆形的大小,}质疑:这些封闭图形也有大小,这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同时板书) (3)先由学生自己小结面积的定义,教师再作补充,师生共同得出面积的定义,指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里把板书补充充完整。 (面积概念的建立学生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因此在教学面积的第一层含义时,我让学生摸一摸,找一找,充分感觉到“面”的存在,并发现物体表面是有大小的。再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比较出封闭图形的大小,使学生充分体会“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一概念的具体含义。)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较面积大小,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 为了让学生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 (1)提问:如何比较黑板的表面和课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观察法)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练习本封面的面积谁大谁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重叠法) (3)比较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拼摆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是怎样进行拼摆的,指出要用统一的图形为标准来拼摆。 (从观察、重叠的直接比较法到通过摆图形的间接比较法,学生自主选择学具和测量方法,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通过投影展示、小组交流、学生互评从而得出“方格大小不一样,不能比较”、“只有面积单位统一才可以比较出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这样就使统一面积单位成为学生思维的需要。)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画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并板书) (2)再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有物体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学生举例) (3)应用:先估计一张正方形的纸有多大,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到底它的面积有多大? (4) 请大家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桌子的大小,学生认为不合适,教师顺势指出我们要用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引出平方分米。并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板书:平方分米) (5)如果用1平方分米来测量整个会场的大小,合适吗?引出平方米,用实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学生先估计黑板表面的面积,教师进行测量。(板书:平方米) (三个面积单位,我将平方厘米作为教学重点,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图象、声音、文字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结合学具,引导学生量一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摸一摸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大小,闭眼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找一找面积与它相近的物体,先估一估再测一测一张绿色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整个过程,有观察、有想象、有联系实际、有动手操作、有实际运用,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平方分米、平方米时,则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猜一猜,想一想,在找、看、估等轻松的活动中,建立正确的面积单位表象。) (四)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投影出示例题。 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 2.移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蓝纸,并出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在1平方米白纸的下面出示1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不同? 3.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通过直观比较,揭示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本质区别。] 5.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课桌面的宽______________ 教室门的高______________ 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三)区别周长和面积。 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 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周长可以拉成一条线,面积却不可以。我们可以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 [这两句话便于学生区别和记忆。]} (四)、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为了使学生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会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 {(1)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数学课本长20__________;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____________; 铅笔盒长19____________; 一所学校的面积是500__________; 课桌高70______________; 小红的身长是125______________。 3.下图的正方形分成甲、乙两部分,下列哪句话是对的? {(1)甲的面积比乙的面积大。 (2)甲和乙的面积相等。 (3)甲的周长比乙的周长短。 (4)甲和乙的周长相等。} [这组判断题,有助于学生比较和区别周长的面积的不同含义,建立清晰的概念。] (巩固练习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让学生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知识展开想象,达到活跃思维、发展个性,使信息反馈的创造性和深刻性达到新的境界。)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七、教学建议: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认识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 1、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先测量吸管的长度,再通过牛奶盒的吸管,知道10厘米长的线段可以用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画出一分米的线段,最后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2、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测量卡的厚度,硬币的厚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体验1毫米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或磁卡,感觉1毫米的厚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单位的实物来。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引导学生知道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再数一数有几小格,从而得出结论。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