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地理城市化课件 |
范文 | 高中地理城市化课件 如何设计高中地理的城市化这一章节的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地理城市化课件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逆城市化现象。 3.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重点、难点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考点及考试要求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一、城市导致的地理环境改变 1.景观的改变 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③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④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2.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①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⑤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城市环境问题 1.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貌)改变原有下垫面性质;(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植被)破坏原有环境生态;(气候)改变小气候;(土壤)混凝土全面取代天然表土等。产生了大气、水、生态等方面的环境问题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景观与生态系统;改变了地方文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但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困、治安、人口老龄化和城市传统文化风貌破坏等) 2.城市环境污染及其危害 污染类别 危 害 大气污染 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筑物 水体污染 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噪声污染 破坏生活环境 固体废弃物污染 影响环境卫生和人类健康 光污染 刺激人的视觉,诱发交通事故 电磁波污染 影响人体健康 3.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4.原因:城市是人类产业活动高度集中的区域;长时期和高强度的产业活动;不合理的城市规划等。 5.逆城市化:又叫城市郊区化 6.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 ①建立卫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控制污染物排放量,适当分散污染源;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案例分析】P45活动“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 【点拨】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并且违反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 2、因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上游失去了森林,则下游失去水源补充,致使水资源缺乏;使河湖淤塞,增加了洪灾的机率,加大了防洪投入。城市是区域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区域环境受破坏,城市也会遭殃,产生一系列城市病。 3、生态城市是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做到:①统一规划; ②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 ③尽量种植适生的本土草和树; ④要花、草、灌、林相结合; ⑤依法保护绿地。 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①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②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③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④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⑤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⑥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高中地理城市化课件二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本节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四个问题。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化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 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没有什么知识基础,要求教师多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给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 1、图表、图片展示法 2、学案导学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初步把握城市化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 1、人口高度集中 2、建筑物高大密集 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 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点拨: 出现 导致 引起 形成 发展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时间 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产业革命后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城市发展迅速,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来源:ks5u]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 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 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 特点 发达国家 早 慢 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晚 快 低 城市发展不合理 过渡: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阅读知识窗“城市热岛”了解城市对气候的影响。 材料二:阅读课后活动及其图“2-1-8人口密集的`城市” 结合材料,思考城市化对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占用大量土地,是耕地面积减少 2. 地下水等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生态问题 3. 环境污染严重 4.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来源 危害 大气圈 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人们的健康 水圈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生物圈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变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岩石圈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 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其他 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 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的发展会带动社会的进步。但随着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也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经验和教训都表明,在经济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你提出建议如何解决? 二、就如何协调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课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嗯 一、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条件 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点 二、 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三、 城市化对地理化境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2. 不利影响: 十、教后反思 1、要给学生展示充分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自己梳理一些知识点,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给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适时点拨,最大限度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如引导学生针对城市化的发展对地理化境的影响展开讨论,不要让学生被条条框框。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