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蝈蝈与蛐蛐教案 |
范文 | 蝈蝈与蛐蛐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蝈蝈与蛐蛐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蝈蝈与蛐蛐教案1一、教学目的 培养儿童兴趣爱好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初步掌握儿歌,念出“儿化”音。 2.体验和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 3.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蝈蝈、蛐蛐图片各一张。2.电脑、电视机、转换仪。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儿歌内容,初步掌握儿歌,念出“儿化”音。 难点:体验和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景演示法、直观感受法、、设问导答法。 六、教学过程: 幼儿学习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1.组织幼儿倾听老师念儿歌。 2.提问: (1)刚才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这首儿歌有趣吗?哪个地方有趣? (2)蝈蝈和蛐蛐儿是怎样吹牛皮的?听我再来说一说。 (3)你听“蝈蝈”和“蝈蝈儿”有什么不同?我念“蛐蛐”的时候跟儿歌中的“蛐蛐儿”有什么不同? 3.小结:儿歌中念的时候有“儿化音”,因为这是北京人说话的京味儿。 4.指导幼儿份角色念儿歌。 (提醒幼儿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 5.组织幼儿完整念儿歌。 蝈蝈与蛐蛐教案2学习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 学习方法 1.诵读法: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下列字词。 虔(qián)信颤(chàn)抖镶嵌(qiàn)深邃(suì)晨曦(xī)河畔(pàn)瞰(kàn)望黝(yǒu)黑 2.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济慈、叶塞宁的资料。 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1821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和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夜莺颂》《秋颂》《忧郁颂》《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和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大的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叶塞宁(1895~1925)原苏联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他五岁开始阅读,八九岁就能写诗。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他的诗早期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应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他的抒情情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的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3.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4.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下来,相互交流。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星,今天让我们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去走一走。(复习田园诗的知识: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归园田居》《饮酒》等田园诗。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请一生介绍作者。 2.范读。其余学生听读,在课文里标记节奏、重音与情感。交流朗读体验并进行片断范读。 3.齐读。 4.提问,如果让你给诗歌添加一个副标题,你会怎么加?为什么? (借此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5.激发想象,感受画面。 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从这首诗歌里,你看到了怎样画面?用散文性的语言描述出业。 6.大自然的歌声还有哪些?(鼓励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如:蝉的叫声,蛙的叫声、树林的鸟叫声、风穿过树叶的声音、冰雪覆盖下的流水声、、、、、、 7.学生模仿课方吟诵一节诗: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三)指导自读《夜》。 小组合作学习法。 1.小组合作配乐朗读。(先自由练习,再配乐范读。把握语调:轻柔舒缓,体会意境,静谧美丽。) 2.小组合作完成以下练习。 (1)诗歌抓住了夜的什么特点来写? 明确:诗歌写出了夜静谧美丽的特点。 (2)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诗人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在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比较本课两首诗在内容和手法上的异同。 明确:内容上,两首诗都在描写大自然,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第一首重在表现大自然的生机,第二首重在表现大自然的静谧和美丽。 表现手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复吟诵的表现形式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第一首是以静衬动,后一首是以动衬静。 三、学生小结学习感受。 蝈蝈与蛐蛐教案3知识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当堂做完《目标检测》 教学课后记: 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蝈蝈与蛐蛐教案4教学目的: 1、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了解诗歌用语同散文的区别。 蝈蝈与蛐蛐 济慈(英国)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诗歌联想的特点。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区别。今天我们要学习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感受一下外国作家笔下的大自然的美好。 2、朗读课文。(根据前面学过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在读诗之前先给诗歌划上节奏和重音,然后自由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二、解题 1、请一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诗人济慈。 2、请说一说你对“蝈蝈与蛐蛐”这个题目的理解。 3、诗人写这两种小动物是为了给我们介绍它们的生活习性吗?(回忆《绿色蝈蝈》) 明确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济慈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1、朗读全诗。划出的重音处要强调一下。 2、将你认为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地方作上记号,并且在旁边写上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3、抽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4、小结: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喜悦之情,在朗读时要读出高兴的语气和赞叹 四、分析诗歌构图的特点 1、提问诗人是怎样描写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样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如何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的含义? 分析这道思考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在朗读中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了解作者的 夜 叶赛宁(俄罗斯)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认识诗人的写景技巧、比较两首诗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朗读诗歌。回忆以前学过的写夜的诗歌。提问人们对夜的认识是怎样的? 2、关于叶赛宁。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1、问题:诗人在《夜》中主要想表达一些什么思想呢?(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补充。) 明确《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 2、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划出节奏,标明重音。仔细体会诗句中传达出的情感。 蝈蝈与蛐蛐教案5蝈蝈与蛐蛐活动教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教学设计模板,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调幽默诙谐,具有北方戏曲的演唱风格。整首作品以蝈蝈和蛐蛐吹牛皮这一事件为主线,以幽默的故事情节引起幼儿演唱欲望。幼儿通过活动,不但能了解北方戏曲的演唱风格,还能获得表现力、创造力和社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由于这首歌的歌词较长,演唱风格又是孩子们不常接触的戏曲类型,因此要分三个课时来进行,我本次执教的是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体验和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 2、了解北方戏曲拖长腔、回环的特点,并能初步分角色演唱歌曲。 3、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的道理。 [活动准备] 1、幼儿事先学会与教师分角色朗诵歌词 2、歌曲原声带和伴奏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朗诵歌词导入 教师与幼儿一起有节奏的朗诵歌词。 二、欣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 完整听音乐一遍,提问:这首歌有趣吗? 哪个地方有趣?[拖长腔、儿化音] 跟我们以前学的歌有什么不一样?[听起来像唱戏] 三、学唱歌曲 1、提问:这首歌是不是从头到尾一直都在唱呢?[教师范唱,幼儿找出并学唱歌曲中说白的两句话] 2、提问:蝈蝈和蛐蛐在介绍自己时是怎么唱的?[幼儿学唱前四句,并总结出前三句旋律一样,第四句的音低下去]之后分角色演唱第一段。 3、提问:吹牛皮是什么样子?[幼儿模仿吹牛皮时得意的样子]之后换角色演唱。 4、提问: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时候谁来了?大公鸡是怎么把他们吃下去的?[幼儿学唱最后一段] 四、不同形式演唱歌曲 1、小结学唱歌曲部分。 2、完整演唱一遍,要求要把歌词唱清楚。 3、自己选择角色演唱一遍,要求表现出得意神情。 五、游戏中提升经验 1、教师扮演大公鸡,幼儿扮演蝈蝈和蛐蛐,进行游戏。 2、讨论:吹牛皮有什么不好。 3、小结:以后都不做吹牛皮的人。 蝈蝈与蛐蛐教案6【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模仿儿化发音及角色的音调,尝试用不同动作来表现儿歌内容。 2、在听、说、看、演、玩中感受体验京韵儿歌幽默诙谐的独特韵味。 3、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的道理。 【活动准备】 PPT 课件,录音,头饰道具若干,双响筒。 【活动过程】 1、听蝈蝈和蛐蛐叫声,引起幼儿的兴趣。 2、看国画风格的图片,认识蝈蝈和蛐蛐小哥俩儿。 3、在看看、找找、说说中学习儿歌前半部分,发现并体验儿歌的独特韵味。 (1)教师在节奏鼓点中,表演儿歌前半段,引发幼儿学习愿望。 (2)共同寻找儿歌的特点,模仿儿歌里有趣的发音、动作。发现带儿化音词眼,模仿体验北方人说话的特点。 (3)用儿化音、动作、不同音色表演第一段儿歌,在说说做做中感受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4、学习儿歌的后半部分,大胆表现哥俩吹牛的语言和动作,体验儿歌幽默诙谐的风格。 (1)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述来解释吹牛的含义,为后半部分儿歌内容作铺垫。 (2)听录音,感知儿歌的句式结构。 (3)看图帮助了解对白含义,借助动作提示儿歌内容,表现相互吹牛皮的得意和自大模样。 (4)分角色练习对话,在呼应表演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儿歌的内容和动作。 5、完整表演儿歌,体会并大胆表现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小结:说大话、爱吹牛皮可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我们小朋友平时能不能说大话。 蝈蝈与蛐蛐教案7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2、课后练习 蝈蝈与蛐蛐教案8【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模仿儿化发音及角色的音调,尝试用不同动作来表现儿歌内容。 2.在听、说、看、演、玩中感受体验京韵儿歌幽默诙谐的独特韵味。 【活动准备】 PPT课件 录音 头饰道具若干 蛙鸣筒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了解儿歌中角色的称呼。 1.听蝈蝈和蛐蛐叫声,引起幼儿的关注。 2. 看国画风格的图片,认识蝈蝈和蛐蛐小哥俩儿。 二、在看看、找找、说说中学习儿歌前半部分,发现并体验儿歌的独特韵味。 1. 教师在节奏鼓点中,表演儿歌前半段,引发幼儿学习愿望。 2. 共同寻找儿歌的特点,模仿儿歌里有趣的发音、动作。 发现带儿化音词眼,模仿体验北方人说话的特点。 ② 发现角色发音不同,尝试发出有粗细轻重区别的音色。 ③ 发现动作夸张有趣,表现对应角色的典型动作。 3. 用儿化音、动作、不同音色表演第一段儿歌,在说说做做中感受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三、 在听听、玩玩、演演中学习儿歌的后半部分,大胆表现哥俩吹牛的语言和动作,体验儿歌幽默诙谐的风格。 1. 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述来解释吹牛的含义,为后半部分儿歌内容作铺垫。 2. 听录音,感知儿歌的句式结构。 3. 看图帮助了解对白含义,借助动作提示儿歌内容,表现相互吹牛皮的得意和自大模样。 4.分角色练习对话,在呼应表演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儿歌的内容和动作。 四、 语言、声音、节奏、动作、头饰配合完整表演儿歌,体会并大胆表现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1. 戴头饰两两结对表演儿歌,拍手打节奏欣赏同伴的.表演。 2. 教师以京韵大鼓的唱腔揭示儿歌的结局,体会幽默结局中蕴含的道理。 活动反思: 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幼儿,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蝈蝈与蛐蛐教案9教材简析:《蝈蝈和蛐蛐》是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它俩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歌曲的曲调汲取于北方戏曲(如京剧)、说唱(如快板书)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歌曲以趣味性与理论性为一体,学生在演唱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表现这“小哥俩”的丑态,边唱边表演去体验音乐的诙谐性。 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五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一个独立的思想个体,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五年级学生刚好处于青春期的转折阶段,害羞、被动,而且对京剧有着固有的观念:乏味、无趣。只有把握学生的心理,由浅入手,运用大量的音频、视频、示范及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听觉、视觉刺激,提高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加强他们的参与感,才能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摒弃固有观念,不再害怕,不再厌烦,轻松学习京剧。 教学方法:点拔、示范、引导、游戏、评价、激励、创作法等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京剧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 3、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简单的了解京剧,同时学会演唱京韵儿歌。 教学重点: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准确把握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唱出京韵。 教学难点:在实践中感受、体验京剧的韵味,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互联网、教材、报刊等)搜集相关资料、多媒体教学平台、课件、道具、音乐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用京剧方式问好 教师用京剧的唱腔问:同学们好 哇 !(初步感受、体验京剧的韵味) 导入1.导入新课 师:老师刚才是用什么样的腔调和大家问好的呢? 生:京剧。(可能不会直接打出来,需要老师的引导) 师:对了。我们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那么你对京剧有哪些了解呢?我想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有关京剧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京剧。 生:踊跃举手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资料。 师:等学生念完资料后,点击课件将同学们说的知识罗列下来,给学生梳理知识线条。(课件出示)当学生回答到相关的主题时教师马上加以详细的说明介绍。讲到动作时,教师抓住机会介绍京剧动作中的虚拟性,并请生一起模仿喝酒、开门、关门、骑马、摇船等 讲到脸谱时,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曲艺(说唱音乐) 聆听《故乡是北京》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融合了戏曲中的京剧和曲艺中的快板书和大鼓的一首京韵儿歌。 师:现在我们来辨别一下我带来的两幅图片。(课件出示两幅图片)谁知道这两只小昆虫分别是什么? 生:(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 师:这两只小昆虫十分相像,就像一对小兄弟。绿色的这只叫蝈蝈,褐色的这只学名蟋蟀,我们北方人叫它蛐蛐。它们栖息在房间地头,吃庄稼的根、茎、果实,是危害农作物的害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京韵儿歌《蝈蝈和蛐蛐》。(课件出示课题) 学唱歌曲 1.读歌词(解决歌曲中的`节奏,进一步感受京剧咬字的特点,做到字正腔圆) 师:我是蝈蝈。生:我是蛐蛐。 师:我是蝈蝈儿。生:我是蛐蛐儿。(与上句对比,强调儿话音) 师:蝈蝈和蛐蛐吹牛字正腔圆。 师:我是蝈蝈。(加音高唱,钢琴单手旋律)生:我是蛐蛐。(跟琴唱) 师:我是哥哥。(加音高唱,钢琴单手旋律)生:我是弟弟。(跟琴唱) 师:哥哥吹牛真高调,弟弟就比较低调。(强调后句音高不同) 生:我是弟弟。(跟琴唱) 师生交替,字正腔圆地按节奏读歌词 2.轻声跟唱(再次跟唱歌曲,熟悉歌曲,巩固学习方法的运用,进一步分清间奏) 师:老弟们真聪明!在演唱过程中用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例举学生所用的方法),还注意到可以用拍腿来表示歌曲的前奏和间奏,带上这些方法来检查下自己学会了没有! (播放范唱音乐) 3.跟钢琴唱(进一步解决歌曲中音准、节奏等问题) 师:学会了吗?让我们跟钢琴来演唱。 师弹单旋律,生视谱轻声唱歌词,间奏时拍腿。 4.跟伴奏唱(再次感受音乐,检查学生歌曲学习的情况) 师:唱得不错,加上音乐伴奏会更好听!来! 师放伴奏,跟唱 生视谱跟伴奏唱,间奏时拍腿 5.师范唱(通过教师的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感受歌曲的京韵) 师:你们不仅学会了,而且有些地方还唱出了京剧的味儿,比如:(抓学生唱的好地方点评并在此体验)。你们唱得很好,我想来PK下你们,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 (播放伴奏) 6.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总结歌曲中的京剧特点)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好!(预设) 师:为什么觉得好呢? 生:唱得有京剧的韵味儿(预设) 师:小组一起讨论下,看看歌曲哪些地方有京剧的特点? 生分组讨论,师巡视 7.师生交流、分段处理歌曲(通过交流及演唱,进一步感受、掌握京剧中装饰音、儿话音、念白、拖腔、数板方面的特点,并分段处理歌曲,实现从会唱到演唱的提升) (1)师: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京剧的特点? 生:有动作。(预设) 教学生简单的京剧动作 学生随音乐模仿教师的动作(播放伴奏) (2)师:除了动作,还有哪些地方能感受出京剧的特点呢? ①根据学生找出的乐句总结属于京剧中哪种特点并贴出图片(装饰音、儿话音、念白、拖腔、数板) ②每总结出一京剧特点,引导学生按京剧的韵演唱该段,并加入小鼓、快板为适合的乐段伴奏 师:你们太能干啦!正是刚才你们找到的这几大特色让我们这首歌曲更有韵味儿! 没想到走来一只大公鸡前面恰当运用了一个八分休止符,弱拍起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大公鸡来的突然,要把半拍休止出来。 生:(重点唱这一句)师:下面听老师唱一遍第三乐段,听一听老师唱的与大家唱的有什么不同。(范唱第三乐段) 教师小结1.师:本堂课你有哪些收获?生:认识了蝈蝈和蛐蛐还知道了做人的道理;简单了解了京剧;学会了一首京韵儿歌。2、总结:谈收获及知识回顾师:京剧艺术作为国粹已经登上了国际舞台。在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京剧短短几分钟的表演撼动了全世界。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更有责任把这种文化传承、发扬下去。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人将京剧元素、现代音乐元素融合,创作出了具有时代性的优秀作品。希望我们同学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 [设计意图]回顾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内容,强化学生记忆,为日后学生的继续深入和学习打好基础。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并以中华民族文化为荣,继而发展之,最后自然过渡延伸到地方戏曲文化的学习。3.唱出京剧的韵味,为我们《京韵》这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