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教学课件 |
范文 | 数学教学课件 数学教学课件1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理解,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重难点: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提问:什么叫公因数?什么叫最大公因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2。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l)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试着找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2)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在全班交流。 先分别写出18和27的因数,再圈出公有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 方法二:先找出18的因数:①,2,③,6,⑨,18 再看18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数,再看哪个最大。 方法三:先写出27的因数,再看27的因数中哪些是18的因数。从中找出最大的。 27的因数:①,③,⑨,27 方法四:先写出18的因数:1,2,3,6,9,18。从大到小依次看18的因数是不是27的因数,9是27的因数,所以9是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2.引导学生看教材第81页的“你知道吗”,指导学生自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4和36的最大公因数=2×2×3=12。 指出:两个数所有公有质因数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完成教材第81页的“做一做”。 学生先独立完成,独立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哪些特殊情况? (1)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当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是1。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最大公因数(二) 两个数所有公有质因数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方法一:先分别找出18和27的因数,再圈出共有的因数,从中找出最大公因数。 方法二:先找出18的因数,再看18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数,再看哪个最大。 教后反思: 优点:本节课主要学习例2,学生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能独立找到解决的办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多角度思维,找到多种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不足:首先在分层练习的时候题目较简单,没有体现由易到难,分层练习这个过程。其次本节课从整体上来说更像一节纯粹的做练习课,缺乏必要的讲解和语言文字的修饰,更只是简单的习题罗列。 数学教学课件2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量的除法比较关系 1、谈话导入 今年杨老师35岁,黄文祈12岁,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我们的年龄关系? 六(1)班有男生4人,女生4人,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年龄关系? (根据回答板书) 2、旧知导入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的速度快? A:3千克15元。B、9元2千克。C、12元3千克。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 3、小结 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表示两种数量它们的关系,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常常要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叫做比,研究生活中的比。 二、生活中比的意义,让学生探究、理解比的意义。 1、介绍比的表示方法 刚才的例子中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35÷12,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成老师与同学年龄的比是35:12.其他两个量的关系如何用比的形成来表示在小组内说一说。 2、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比,总结比的意义。 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列出除法算式,再改成比的形式。 老师举反例:小明有10元钱,花了2元钱,还剩几元钱?这道题怎样列式,10-2=8(元)可以写成10:2吗?(不能,因为两个量是相减的关系,不是相除的关系。) 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三、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学生自学,总结,同学们想想怎样求比值?进行求比值练习。 强调:7÷2可以说成什么?2÷7可以说成什么?它们一样吗? 四、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讨论:1、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填表格) 2、比与除法、分数又有什么不同? 五、应用知识做练习。 (1)求比值。 105:35 1.2:2 (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17:8 4:1 102:113 (3)选择题 买4支钢笔用12元,钢笔总价和总量的比是( ) A、4:12 B、12:4 C、 (4)判断 小明今年10岁,他的爸爸今年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的比是10:37.( ) 一项工程,甲独做7天完成,乙独做9天完成,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7:9.( ) 大圆半径是4厘米,小圆半径是1厘米,大圆半径和小圆半径的比4 .( ) 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 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习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数学教学课件3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教科书第36至37页例1、例2及“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2、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用尺各一把,一分硬币一枚,纸条若干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来个“游园夺奖比赛”活动,比赛的规则是:只要你能正确地回答园中设置的题目,你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品,最后再根据每组得奖的多少,评出三个优胜组。各组同学有没有信心夺奖? 一、游“记忆园”(复习旧知识) 幻灯出示“记忆园”中的问题,并逐一显示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 )和( )两种长度单位? (2)一米=( )厘米 (3)13厘米-7厘米=( )厘米 (4)比划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 (5)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大概长度。 (上述问题如果学生答对了,奖给小红旗一面) 复习阶段活动小结:(鼓励获奖同学,导入新课教学) 教师导语:以前,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距离应该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要量更小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更精确,该用什么来作长度单位呢?请跟着老师走入“求知园”,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 的认识(留一定的.手写空间,留待后面在补上完整的课题) 二、游“求知园”,认识毫米 幻灯出示“求知园”认识毫米的有关问题(逐题显示) 1、仔细观察尺子,看看1厘米中间还有什么?(有很多小格) (学生举手答,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2、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10个) 注意引导学生怎么数,数得快的同学奖“速度奖”牌一面。 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1厘米=( )毫米(引导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学生举手抢答,答对的同学奖“思考奖”牌一面) 4、用手比一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指名同学比给大家看,其他同学跟着比,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5、量一量:量一根长10毫米的纸条剪下来、量一分硬币的厚度是( )毫米、量数学书的厚度是( )毫米。 6、说一说:回形针长( )毫米、铁钉长( )毫米。 (答对5、6两题的同学,分别奖“勤于动手奖”一面和“小星星”一颗) 活动小结:(照顾后进生,巩固“毫米的认识”) 刚才,我们在“求知园”中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同学们在夺奖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下面我们把机会让给那些没有得奖的同学,请他们来回答几个问题(指名后进生回答)。 1厘米=( )毫米 1毫米大约有多长? (各组同学的得奖情况对比,表扬先进组,鼓励后进组)。 三、继续游“求知园”,学习分米。 导语:在“求知园”中,我们认识了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也有我们没有认识的长度单位“分米”。老师只知道分米是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关于“分米”的其它知识,还要同学们在游完了“求知园”之后才知道,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夺奖识分米”(补充课题,使本节课的课题完整)。 幻灯出示“求知园”中有关认识分米的问题(逐一显示): 1、量一根10厘米长的纸条,然后把它剪下来,看谁剪得快? 告诉学生:10厘米也叫1分米。 2、填一填:1分米=( )厘米。 3、数一数:在米尺上10厘米为1段地数,看看整好可以分成几段?然后填空:1米=( )分米。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数1米的硬纸条。 4、做一做: 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剪一根3分米的纸条给大家看看。 三、活动总结:(强调知识重点,表扬先进小组) 这节课,我们通过“游园夺奖”活动,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和 “分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在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出色,下面我们进行评比。对获奖小组及获得奖品的同学进行鼓励。 四、课堂作业:练习八第1、2题。 数学教学课件4教学目标 1.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并且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了解补0占位的意义. 2.能正确地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探索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且理解商的`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了解补0占位的意义,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想补0占位的意义,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卡片若干张或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口答.) 42÷2 62÷31 66×4 75÷5 51÷3 84÷2 54÷27 20×40 2.说出下面各题的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商是几位数?(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回答.) 3.笔算:(教师出示题目,找个别学生板演.)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 (1)教师用卡片出示 (2)教师指名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口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商是多位数且商中间有零的计算法则. 2.教学例13. (1)出示例13:2835÷27 启发思考:首商写在什么地方?商是几位数?学生试做. 引导学生讲述:求出商的百位上的数之后,百位上的余数是1,把被除数十位上的3落下来以后是13,比被除数27小,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 教师列竖式板书(注:0字用彩粉笔写上,提醒注意): (2)学生讨论.为什么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呢?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我们在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对着哪一位商0,然后把被除数的下一位落下来继续除. (3)继续试商:第二次除,当移下3后,13不够除,直接移下5,这时商5不行,因为商已确定是三位数,不写0,商便成了两位数15了,0起到占位作用. 师生共同解答: (4)师生共同小结: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要对着哪一位商0,然后再把被除数的下一位落下来继续除. (5)反馈练习.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计算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在哪一位上面写0,然后再把被除数的下一位落下来继续除.可通过先确定商的位数的方法来检查商中间是否丢掉了0. 数学教学课件51.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 2.方向:指东,西,南,北等方位。 3.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若ab=c(b≠0),用积数c和因数b来求另一个因数a的运算就是除法,写作c/b,读作c除以b(或b除c)。其中,c叫做被除数,b叫做除数,运算的结果a叫做商。 4.除法法则: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不够商一,0占位。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数是小数,要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5.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非零自然数,商不变。 6.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如:300÷25÷4=300÷(25×4)。 7.被除数、除数、商的关系: 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 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8.笔算除法: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9.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10.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11.第一级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12.第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13.数据:数据也称观测值,是实验、测量、观察、调查等的结果,常以数量的形式给出。 14.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组织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使之成为信息的过程。 15.数据分析的步骤和应用: 数据分析有极广泛的应用范围。典型的数据分析可能包含以下三个步: (1)探索性数据分析,当数据刚取得时,可能杂乱无章,看不出规律,通过作图、造表、用各种形式的方程拟合,计算某些特征量等手段探索规律性的可能形式,即往什么方向和用何种方式去寻找和揭示隐含在数据中的规律性。 (2)模型选定分析,在探索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类或几类可能的模型,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从中挑选一定的模型。 (3)推断分析,通常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所定模型或估计的可靠程度和精确程度作出推断。 16.平均数 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 在统计工作中,平均数(均值)和标准差是描述数据资料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两个最重要的测度值。 17.二十四时计时法 (1)分段计时法(十二时计时法):深夜12时是一日的开始,1天的24小时又分为两段,每段12小时。从深夜12时起到中午12时叫做上午,再从中午12时起到深夜12时叫做下午。生活中通常采用这种计时法。 (2)二十四时计时法:这是是广播电台、车站、邮电局等部门采用的0到24时计时法,按照这种计时法,下午1时就是13:00,下午2时就是14:00……夜里12时就是24:00,又是第二天的0:00. 18.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xx(积) 19.乘法的运算定律 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消去律。 随着数学的发展,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群中的乘法运算不再要求满足交换律。最有名的非交换例子,就是哈密尔顿发现的四元数群。但是结合律仍然满足。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分配律:(a+b)×c=a×c+b×c 20.乘法表 21.面积:物体的表面—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23.一般测量较大的面积用到公顷和平方千米。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24.面积计算方法 长方形:S=ab{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S=a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S=ab{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S=ab÷2{三角形面积=底×高÷2} 梯形:S=(a+b)×h÷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圆形(正圆):S=πr2{圆形(正圆)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25.面积计量单位及进率: 1平方千米(k㎡)=100公顷(ha)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d㎡)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c㎡)。 26.公顷:公顷的单位符号用“h㎡”表示,其中h表示百米,h㎡的含义就是百米的平方,也就是10000平方米,即1公顷。 27.小数: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的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小数来补充整数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所有分数都可以表示成小数,小数中除无限不循环小数外都可以表示成分数。 28.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计数单位变了。而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29.小数写法:整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前,小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后,中间用小数点隔开。 30.小数的读法: (1)按照分数的读法来读.带小数的整数部分按整数读法读;小数部分按分数读法读。 例如:0.38读作百分之三十八,14.56读作十四又百分之五十六。 (2)整数部分仍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若几个零重复,不可只读一个0. 例如:0.45读作零点四五;56.032读作五十六点零三二;1.0005读作一点零零零五。 数学教学课件6教学内容: 江苏教育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上册58-60页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备课重点: 长、正方形的特征,已有的学情分析都表明学生是大致认识的。这样的状况并不表明,教学就此轻松,而恰恰给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性——因为似懂非懂,新知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吸引力;因为一知半解,教学也就更不易组织和深入。因此,备课中重点思考:怎么基于而又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在处理教学细节时,突出了: 特征的揭示,怎样出自学生自己,而且又是兴趣盎然的? 验证的安排,怎样超越细枝末节而又重点突出,在取舍中凸显教学智慧? 生活的联系,怎样从司空见惯中提炼新的题材和赋予更多的数学思考? 特征的运用,怎样紧扣两个图形的特征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金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长方形特征 1.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小朋友举举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形是什么样的? 在桌上找一找什么颜色的图形是长方形? 学生找到了大大小小的长方形。 2.通过以前的学习,大家对长方形已经有了大体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 “猜猜它是不是长方形”的游戏,看看大家对于长方形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①号图形(一个角是锐角的图形),是长方形吗?用手中的长方形说清楚理由。反衬出长方形内角是直角。 ②号图形(直角梯形)这个是吗?从边和角两个方面去看,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3.组织学生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 长方形真的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吗?用手中的长方形验证一下,再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验证,再交流汇报。 ①量。由于学生手中的长方形有大有小,所以测量出来的数据各不相同,但每一个个体的测量结果都证明了长方形对边相等。 ②折。不借助工具,直接把长方形纸上下对折,发现上下边重合,从而得出长方形上下边相等;再把长方形纸左右对折,发现左右边重合,得出左右边相等。折两次,也能说明长方形对边相等。 4.我把这个图形这样放,是长方形吗?这样呢?通过变式,让学生体会到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它的形状,它仍然是长方形。 5.介绍长方形的长和宽 长方形一组对边长、一组对边短,通常我们把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组织学生指一指手中长方形的长和宽,说一说屏幕上长方形的长和宽。 二、承上启下,揭示正方形的特征 1.多次缩短长方形的长边,让学生体会长方形长和宽长度关系的变化。并由此想象,会不会变成一个特别的长方形? 这个特别的长方形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叫——正方形。 2.根据已有学习经验,推测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呢? 3.重点说明正方形边的特征。 你能想办法说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吗?用手中的正方形做一做,再和同桌说一说。 ①量 量四条边,发现四边相等。 ②折 从学生中搜集各种不同的折法,全班交流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得出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4.介绍正方形的边长 既然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我们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5.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 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有哪些特征,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 三、链接生活,综合运用 1.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1)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形 生活中你在哪见过长方形或正方形,找找看。 (2)长方形餐巾纸 这是什么?从这里也能找到长方形吗?这是一张多大的长方形纸巾呢?产品规格里就有,找找看。 能看懂什么意思吗? 介绍餐巾纸的规格。你知道这个规格介绍和这张长方形的纸巾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猜想,并通过测量的方法验证。 (3)正方形餐巾纸 到超市里买正方形的纸巾,根据包装盒上的介绍应该选哪一种呢?说一说理由。 (4)卷纸 能看懂这个规格介绍吗? 这筒卷纸上哪里有长方形?知道长方形纸巾的规格吗?一卷完整的纸巾一共有多少段?把它全部展开会是一个怎样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呢? 2.路线图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机器人从家出发,去书店走了多少米?如果去书店呢?去商场呢? 路线图上只标注三个数据,能说出机器人去三个不同的地方分别走了多少米吗?引导学生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解释没有标到数据的路线的长度。 3.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1)你们会画长方形吗?在方格纸上画一个。 (2)你画了一个多大的长方形呢?怎样才能说清楚。请几位同学边展示边说清楚。 (3)在刚才的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你画出的最大正方形和原来的长方形有什么联系? (4)一位同学说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其余同学猜一猜他画的最大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厘米? (5)(随机)长方形中剩下的小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几厘米? (6)(随机)从他的长方形中,我找到了两个一模一样的正方形,正方形边长是()厘米,你知道他画的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四、总结提升:交流今天所学的内容,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数学教学课件7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出发,层层深入地逐步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 2.培养孩子迁移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建立“数一数”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感悟乘法的意义和必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我给大家出一个谜语,如果想到的同学可以举手回答。“叫猫不是猫,象熊没熊高,人人喜欢爱他是咱中国宝” 学生:熊猫。 同学们真聪明,一猜就能猜到,老师真佩服你们。今天呀老师请来了很多小小熊猫到我们请室和大家一起来上课,大家快来数一数有几只?(出示熊猫图) 二、数数活动 1、活动(一):数小猫 A、学生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数,在数的基础上列式子计算。 B、汇报各种不同的`数数方法以及不同的计算方法。可能是: ① 1个1个地数,数出15个1。 1+1++1=15(只) ② 3个3个地数,数出5个3。 3+3+3+3+3=15(只) ③ 5个5个地数,数出3个5。 5+5+5=15(只) ④ C、让学生观察全部算式,说说哪一种数法比较好。 D、结语:像这样有规律排列的事物,横着一排一排地数或竖着一列一 列地数,计算起来比较简单。 2、活动(二):数方格 A、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数法,并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 B、汇报,此时绝大多数小组会出现以下良种有规律的数法。 ① 横着数:每排有8个,共4排。 8+8+8+8=32(个) ② 竖着数:每列有4个,共8列。 4+4++4=32(个) C、让学生观察全部算式,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所有算式中的 加数都是相同的。 3、活动(三):数苹果 ①出示苹果图。提出问题: A、5盘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3+3+3+3+3=15(个) B、10盘呢? 3+3++3=30(个) C、95盘呢? 3+3++3=?(个) ③ 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孩子把算式写完整。然后让孩子谈谈想法: 随着盘数的增加,用加法表示太麻烦了。教师引导:有没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呢?(为下节课乘法的教学作好铺垫) 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结题:对于有规律排列的物体,我们学会了横着数和竖着数;发现这两种数法算式虽然不同,但结果相同;明白了相同加数的个数较多时,用加法表示太麻烦了,应该找到一种更简单的方法。 四、作业 【板书设计】 数 一 数 1、一共有多少只小猫? 3、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1+1++1=15(只) 5盘:3+3+3+3+3=15(个) 3+3+3+3+3=15(只) 10盘:3+3++3=30(个) 5+5+5=15(只) 95盘:3+3++3=?(个) 2、一共有多少个方格? 8+8+8+8=32(个) 4+4++4=32(个) 【教学反思】 课时教案 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4-P5 课题:儿童乐园 教学目标: 1、让孩子了解乘法的具体意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乘法表示的简便性,从而喜欢数学的运算符号和表示方法。 3、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乘法的含义,学会用乘法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儿童乐园挂图”、P5试一试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激趣:“星期天,儿童乐园中的小朋友真多”引入情境。(板书:儿童乐园挂图) 2、发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一):有多少人乘坐飞机? 2+2+2+2=8(人) 4×2=8(人)或2×4=8(人) 要求:A、求加数相同的和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 B、明确乘法算式中4和2的含义:2表示每架飞机上有2个人,4表示有四架飞机; C、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数、乘数和积。会读、写乘法算式; D、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调换位置,积不变。 2、活动(二):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4+4+4+4+4+4=24(人) 4×6=24(人)或6×4=24(人) 要求:(与活动一相同) 3、活动(三):划船的有多少人? 3+3+3=9(人) 3×3=9(人)或3×3=9(人) 要求:(与活动一相同) 4、活动(四):坐在椅子上的有多少人? 1+2+3=6(人) 质疑: A、上面的求和算式能用乘法表示吗?为什么?(加数不同,不能用乘法表示) B、怎么调位置坐,才能用乘法表示? ① 3+3=6(人) 3×2=6(人)或2×3=6(人)[空一张椅子,每张椅子坐3 人] ② 2+2+2=6(人) 2×3=6(人)或3×2=6(人)[每张椅子坐2人] 三、巩固应用 完成“试一试”中的第1、2题。 要求: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3、汇报,订正答案。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结题: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比用加法表示更简;学会了乘法算式的读写法。认识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五、 作业 【板书设计】 儿 童 乐 园 加 法 乘 法 1、 有多少人乘坐飞机? 2+2+2+2=8(人) 4 × 2 = 8(人)或2×4=8(人) 2、 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4+4+4+4+4+4=24(人) 4×6=24(人)或6×4=24(人) 3、 划船的有多少人? 3+3+3=9(人) 3×3=9(人)或3×3=9(人) 4、 坐在椅子上的有多少人?1+2+3=6(人) 3+3=6(人) 3×2=6(人)或2×3=6(人) 2+2+2=6(人) 2×3=6(人)或3×2=6(人)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课件8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数学68-69面的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小节的口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小节的内容例1是整十数乘一位数,而这一例题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从表内乘法的计算2×9扩展到2×10;第二部分是任意的整十数乘一位数。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是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来学习口算乘法的,所以让他们在9乘几的基础上计算10乘几推出几十、几百的数乘一位数,这样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得出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对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等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正确进行口算。 难点:发现、归纳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及理解口算原理。 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学生练习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我们在二年级已经学完1—9的乘法口诀,大家忘记了吗?那好,老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请看……(出示口算卡片) 2、同学们,老师想请你们帮忙解决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吗?请仔细看……(课件逐题出示,学生口答) 6个十是( ) 20个十是( ) 12个百是( ) 5个千是( ) 40里有( )个十 300里有( )个百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那老师今天就带你们一起到游乐园去玩一玩,好不好?(课件出示儿童游乐场情境图)(生观察) 2、引导学生看情境图,寻找信息、捕捉信息。 师:从这幅情境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口答) 3、小精灵语(点击播放)嗨!我是你们的朋友小精灵,你们能根据这幅图上的游乐项目价格表提出一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交流汇报。 三、学习新知: 1、学习例题1(1) (课件出示情境图) 根据学生的提问适时的出示例题。(课件出示) (1)、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答案,师板书:2×9=18(元) (2)、课件出示: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10人要多少钱? ①、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师板书: 2×10= 想:2乘1个十等于2个十,就是20 适时提问:你会做吗?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③、根据学生的计算方法进行小结: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那哪种方法口算更简便呢? (3)及时反馈4×10 = 3×10 = 10×7 = 10×5 = 2、例题1(2) (1)、课件出示: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①学生列出算式,师板书: 20×3= 想:2个十乘3等于6个十,就是60 ②思考:20×3=?小朋友们先自己独立地想,然后同位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不同的思考方法。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想法: a、因为3个20是60,所以20×3=60; b、因为2×3=6,所以20×3=60; c、2个十×3=6个十,6个十就是60 …… 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同学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来口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口算乘法。(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 同学们,请看!一列过山车开过来了,小朋友只要回答对以下闯关题就可以免费乘坐了。想坐吗?那好!看看能否闯关成功。 1、考考你(课件出示) 闯关题:2×3= 20×3= 200×3= 20xx×3=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四道算式,你认为怎样口算最快。 把你的想法与同位说一说,在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出:我们在口算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时,可以先把这些题目看做表内乘法,计算出积,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下面就运用我们刚刚得出的规律来试试看,好吗? 3、及时反馈(比比谁最棒哦) 20×4= 7×60= 80×5= 3×600= 700×8= 200×5= (学生回答后问:400×5的积后面为什么不是两个0而是3个0) 4、玩一玩(让学生上台自己点击) 师:同学们,一群勤劳的小蜜蜂出来采蜜,可是它们都迷路了,你们愿意帮它们找到回家的路吗?——(课件出示):①7座小房子上有7个不同的数字140、12000、400、80、90、180②6只小蜜蜂的胸前挂着6个不同的算式:80×5= 7×20= 30×3= 90×2= 8×10= 4×300= 请学生上台点击小蜜蜂的房子,让蜜蜂飞回家,最后出现这6只小蜜蜂的画外音——亲爱的同学们!谢谢你们,你们真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我们会感激你的! 师:啊,太感人了!同学们真棒,竟然能利用咱们刚学的知识帮助迷路的小蜜蜂找到家了,真是了不起啊! 小朋友,我们刚才帮了蜜蜂一个大忙了,愿不愿再去帮帮超市的工作人员呢?(愿意)请看! 4、小试牛刀(课件出示) 一种牛奶每箱卖40元,昨天下午毛家超市卖了这种牛奶8箱,请你帮毛家超市算算这8箱牛奶卖了多少钱? 五、做游戏:找朋友 六、动脑大比拼 同学们,我们现在放松一下吧,好吗? 请每位同学写出两道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式,然后让同位做。再指名学生说出刚才出的口算题,考考老师,老师故意说错几题。 七、谈收获和感受。 同学们,本节课中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和感受呢?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哦。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2×9=18 2×10=20 20×3=60 想:2乘1个十等于2个十,就是20 想:2个十乘3等于6个十,就是60 数学教学课件9第一课时 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1~4页例1及P5做一做1、练习一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知道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心目中认为什么样的景色是最美的?(鸟语花香、晴空万里、茫茫草原、雪景??)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冰城哈尔滨去看看。(课件出示) 美吗?(美)欣赏图片。 (二)情景延伸 复习旧知 咱们一起到“冰雪天地”去看一看吧!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从图上可以知道:滑冰区有72人,滑水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同学们仔细想一想,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 2、交流、反馈 同学们真棒!根据三条信息就可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还能够解决问题。 (三)学习新知 算法探究 同学们,咱们到滑冰场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下面请听滑冰场的负责人向大家介绍: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你们也进去看一看吧!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在滑冰吗? 列式计算,并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反馈交流。 (1)72-44=28(2)72-44+85=113 28+85=113 72-44表示什么?28+85又表示什么? 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方法(2)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因此更简便。) 4、运用方法(2)列式。 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8人,又进来50人,下午离开37人,现在有多少人呢? 请学生自由列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78+50-37 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5、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这两题以后我们来观察这两题的计算顺序,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有加有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 总结评价 “冰雪天地”参观得差不多了,我们该回到学校去了。路比较远,咱们就乘公交车吧! 1、(课件出示)咱们在“城南站“上车,公交车上原有乘客36人,下车12人,又上车15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1)请学生快速地列出算式。 (2)完成后同桌说一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运算顺序又是怎么样的? 2、到校了,我们去图书室看会儿书,请听图书管理员阿姨为我们介绍:同学们,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借故事书的人特别多,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了46本,返回25本,你知道现在图书室里有多少本故事书吗? (五)全课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哪里还掌握得不够好? 第二课时 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4~5页例2及P5做一做2、练习一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列出算式,分析算式的意思,使学生明确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遇到乘除混合运算式题学生能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要让学生来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能够看算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昨天咱们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谁能说一说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回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只有加减法的算式里,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咱们来看两题,结合具体的题目咱们再来分析一下运算顺序。 2、说说运算顺序并计算。 25+78-91105-58+46 (二)展开新课 看来同学们掌握得不错。大家用掌声表示对自己的鼓励。今天咱们再到“冰雪天地“去看一看,那里会不会有什么新情况。 1、出示例2。 “冰雪天地“3天接待了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2、请一位学生读题。 3、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每天接待的人数,按3天接待987人计算。 4、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解题方法,可以借助线段图来理解,列出算式,想一想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组织交流: A、分步列式:987÷3=329(人)329×6=1974(人)综合列式:987÷3×6 =329×6 =1974(人) 线段图: 3天接待987人一共接待几人?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线段图画在黑板上,特别是评价表示6天接待人数的线段的长短。 987÷3表示一天接待多少人。 329×6表示一天接待的人数乘天数6就能算出6天接待的人数。 比较分步列式与综合列式哪个更简便?(综合列式比较简便,他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 B、6÷3×987 6÷3表示6天里含有两个3,即2个987人。 6、小结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只有乘除法的计算式题里,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7、总结出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法或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三)巩固深化 1、口算。 27÷3×7 3×6÷9 25÷5×8 45+8-23 63÷7×8 24-8+10 28÷4×7 35+24-12 48÷8÷9 开小火车的方式进行,每说一个,其他同学判断是对还是错,前面的同学说错了,后面的同学进行更正。要求越快越好,如果前面的同学慢了,后面同学可以快速进行抢答。 2、一箱橙汁48元,芳芳要买三瓶,共需付多少元? 请学生按照第二题的方法进行解答。可能有的同学会问这道题做不来的,缺少条件,引导学生看图找条件。 (四)小结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自己哪方面进步了? 第三课时 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6~7页例3及P7做一做、练习一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让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两节课,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有关“冰雪天地”游乐场的一些情况。今天,老师带来了“冰雪天地”游乐场接待人数的统计表。大家来看看这张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出示下表: 教师可提示他们提出一些两步计算的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3天一共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一周预计接待多少人? 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计算顺序。 导入新课: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大家说说到了“冰雪天地”游乐 场门口,得先干什么呀?(买票)大家看,游乐场到了,牌子上都写得清清楚楚,你能看懂它的意思,会买票吗? 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交流获取的信息,小组汇报。 谁能用语言完整地叙述问题? 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成人票每张24元,儿童票半价。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提问:成人票每张多少元?半价是什么意思?儿童票每张多少元?要买几张成人票?几张儿童票?要解决什么问题? 提问:要求购门票一共需要花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2)列式解答。 生1:24+24=48(元)24÷2=12(元)48+12=60(元) 生2:24+24+24÷2 生3:24×2+24÷2 师板书,提问:这三个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个算式是分步列式,二、三两个算式是分步列式,后两个算式的意思其实一样,24+24和24×2都是在算两张大人票要多少钱?) 24×2表示什么意思?24÷2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独立解答。 (3)明确综合算式的解答方法。 24+24+24÷2 24×2+24÷2 =24+24+12 =48+12 =48+12=60(元) =60(元) 以上两种综合算式的解答方法进行呈现,虽然两种算式都是来求购门票需要多少钱?但写法却有所不同。 (4)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复习题的算式与例3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提问: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什么? 生回答,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2、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小组讨论并交流。 学生可能提出: (1)买1张成人票,3张儿童票,一共要付多少钱? (2)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计算顺序。 3、比较:这些算式与例题算式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小结,深化运算顺序。 4、反馈练习:第7页“做一做”第1题。 运算顺序一样的画“√”,不一样的画“×”。 (1)2×9÷3 (2)36-6×5 (3)56÷7×5 2+9-336÷6×556+7×5 (三)巩固提高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03-134÷2 28+120×8 97-12×6+43 26×4-125÷5 先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上来板演,其它同学在自己草稿纸上完成。完成后进行校对,有错误的及时指出。 2、解决问题。 (1)同学们植树,四年级140人,每人植树2棵;五年级120人,每人植树3棵。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2)果园里有苹果树48棵,桃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2倍,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和桃树的总数多12棵。果园里有梨树多少棵? (四)课堂小结 自己评一评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请你的同桌评一评你这节课学得棒不棒? 数学教学课件10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 给每对同桌学生提供3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观察引入: 1、观察(出示教科书第115页墙面图、地面图) 师:小东家厨房装饰得真漂亮,你能发现瓷砖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如果学生只看到斜行的规律,则教师酌情启发学生注意横行、竖行的规律,要是还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启发) a、每行有几种瓷砖? b、这几种瓷砖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1)学生交流 (2)揭示课题:找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的图形排列规律,并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规律,帮助总结: (1)从看的方向不同来寻找规律 (2)从图形的不同来寻找规律 (3)从图形的排列来寻找规律 2、把同学们发现的规律进行分析,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地排列,我们叫这种排列为循环排列规律。 3、每个同学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或别人好的想法说一说。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1、如果你是小小建筑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美丽图案?老师和同学拿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卡片,请大家设计一些有循环规律的图案。 2、展示:□○★△、△□○★、★△□○、○★△□ 3、让学生按要求去思考,下面的图形应当怎样摆。 生:这图形是后面的向前循环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应该是□○★△,与第一个图一样。 4、出示练习题:a、一只鸭子头像和两只鸟的头像循环排的 b、看书第115页,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规律? 五、提高练习: 出示小黑板: 1、我爱数学、学我爱数、数学我爱、。 2、上下、下右、右左、左右、上左、下上、。 3、1234、4123、3412、。 数学教学课件11↑ 表示8个十万 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4个数位是一级。 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三、巩固新知 1、 做一做的1题数数 2、 做一做的2题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 3、练习一的第1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做一个数位顺序表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十进关系。 数级 说出数位顺序表 数位 学生说出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 学生两人一组,按要求数数,互相检查。 学生举例说明 知道数级、数位。 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理解位值的概念 通过数数,理解并掌握计数规律。 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教学课件12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情 多媒体出示情境,小朋友们,这是我们美丽校园的一角,图上都有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预设说出:校园的一角,有一张石桌,两张石登,边上还有一盏路灯,两棵树,一棵苹果树,一棵梨树 有两个小朋友在跳绳,两个小朋友在滑滑梯。 小朋友在这美丽校园的一角,还蕴藏着数学知识呢 ! 二、自主探究,体会方法 1、比长短 出示小朋友跳绳图,仔细观察,哪根绳子长?长的画钩。 交流,你认为哪根绳子长?你是怎么比的? 引导学生说出:把绳子的一端对齐(出示画面) 总结:原来比较物体的长短时可以把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在比。 2、比高矮 出示滑滑梯图,提问,哪个人比较高? 交流:预设:前面的小朋友高 后面的小朋友高 一样高 怎么会有这么多答案?这样比公平吗?怎样比才公平? 让他们站在地面上比(出示画面) 这样一下子就看出谁高谁矮了。 总结:比较物体的高矮,要让人站在同一地面上比。 3、比轻重 出示石榴和柿子,让一位学生用手掂一掂,提问:石榴和柿子哪个重? 怎样一下子知道谁重谁轻呢?我们可以把他们放到天平上比。 出示天平比较图,介绍天平。比较谁重谁轻?你是怎样比的?(天平的托盘沉下去说明重) 总结: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用用手掂一掂的方法,也可以用天平来称,沉下去的一端的物体重。 4、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比较苹果树和梨树的高矮 三、巩固升华,学会比较 1、想想做做1 出示情境,明确要求,4人小组合作,每人拿一枝铅笔,先每两个两个比一比谁的铅笔长?再四个人比一比哪枝最长? 小组活动 选择几组交流比较结果,说说比较方法。 2、想想做做2 出示情景,学生尝试 交流结果,提问:男孩和女孩谁高?怎样比的? 男孩和女孩看上去差不多高,他如果站起来就比女孩高。 教育学生帮助病人、残疾人。 数学教学课件13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意参透教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 数学目标要求 1、理解集合及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掌握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的解法,掌握函数的概念及指数函数,对函数和幕函数的性质和图象。 2、理解角的概念的推广和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基本的三角函数公式和三角函数巅峰性质、图像,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3、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并会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 4、掌握平面向量时有关概念和运算,掌握直线和圆的方程的求法。 5、掌握空间几何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方法。 6、掌握概率与统计初步里的计数原理,理解三种抽样方法,会求简单问题的概率。 二、教学建议 1、深入钻研教材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计划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计划。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掌握知识和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吧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 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教学思想方法的参透。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材,以学生为账户提,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加强课堂研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工作计划。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亲切合作,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根据材料个章节的重难点制定教学专题,积累教学经验。 6、落实课外活动内容,组织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加强对高层次学生的竞赛辅导,培养拔尖人才。 三、教学进度 1-4 复习初中知识和集合 1-3 数列 4-6 平面向量 5 充要条件 6-7 不等式 7-9 直线的方程 8-10 函数 10 期中考试 11 期中考试 11-12 圆的方程 12-14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13-15 立体几何 15-18 三角函数 16-18 概率与统计初步 19-20 期末、总复习、考试 9-20 总复习与期末考 数学教学课件14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 活动准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需要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比较方便。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活动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面积单位。 (1)一张银行卡的面积大约是40( )。 (2)数学书的封面面积大约是2( )。 (3)我们所在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 )。 (4)我校田径场的面积大约是1( )。 2.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面积单位?联系实际说一说。 二、揭示课题 面积单位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此之前,同学已经学习和掌握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些较小的面积单位。在生产、生活中,往往需要度量较大图形的面积,如:某林业局要对当地一块沙漠地区进行绿化,绿化区域是一个长为5千米、宽为4千米的长方形,他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列式计算,5000×4000=20000000平方米,即面积是两千万平方米,用学过的面积单位平方米来表示这个较大的数不方便,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与“平方千米”。 三、活动感知1公顷的大小。 1.你认为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请你发挥自己的想像猜一猜。 2.师指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算一算: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公顷是比平方米大得多的面积单位。 3、2公顷有多大呢?5公顷呢? 4.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到底有多大?联系日常生活实例找一找。 5.出示边长为50米的场地。 (1)这个正方形有1公顷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2)多少个这么大的地方就是1公顷了?你会怎么把它们拼起来呢? (3)展示各种拼法。 6.出示边长10米(几位同学手拉手为边长)的图。 (1)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2)多少个这么大的地方就是1公顷了?你会怎么把它们拼起来呢? (3)展示各种拼法。 7.你能判断我们整个学校有多大吗?你是怎样判断的?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我们的教室面积有多大?多少间教室面积大约是1公顷? 8.在我们学校周围有没有1公顷大小的地方?能举例说明吗? 小结:在估计时,你们都运用了什么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1公顷的大小,形成1公顷的表象。) 四、想一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1、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它比两个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还要大。 2、平方千米和平方米、公顷之间有什么关系?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等于多少公顷?学生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由此得出: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为40公顷,1平方千米相当于几个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呢?比两个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还要大,相当于2个天安门广场的面积。 数学教学课件15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 人手一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把直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就叫“线段”。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弯曲的……) 2、能不能想办法变出一条线段? 生尝试。 师(出示准备好的毛线):把毛线拉得直就出现一条线段。 请一生上来摸一摸。演示:这直的一段叫线段。 3、同桌合作:一个拉,另一个指出这条线段在哪里。 请两生演示。 一生想办法拉出线段,另一生指出: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线段。 演示,问:垂下来的这一段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4、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2)认识端点 1、两头粘上去的'叫做线段的什么?(端点)(师把毛线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有两个端点) (3)总结概念 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4)找线段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边都是线段。小朋友找找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生:课桌边、黑板边……(让生用手感知) (5)折线段 1、指出白纸中哪些边是线段? 2、在白纸中折出一条线段。(折痕) 3、再折比刚才短一点的线段。 4、在这张纸中折出最长的线段。(摆擂台,让擂主说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结 通过刚才的拉、折、指,你认识线段了吗? (7)画线段 1、生自由画在白纸上,然后反馈评价。 2、指定条件画。 A、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师演示方法:用0刻度尺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反馈:要求非常准确。(进行认真做事的思想教育) 3、小结:线段有长有短。(板书) (三)巩固 1、找一找,下面那些是线段?(小黑板出示) 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有几条线段组成的。 3、过任意两点,能连起几条线段? 3点能连几条线段? 4点呢,每两点连起来,共有几条线段?(生思考,动笔画。) 4点位置方向有不同。 思考: 4、比较:看看哪条线段长? 演示:一样长。(生活中经常用到这样的数学知识。如:穿竖条衣服的人看上去瘦一些,穿横条衣服的人看上去胖一些等) (四) 总结 这节课,小朋友有哪些收获?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