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采薇》教学目标 |
范文 | 《采薇》教学目标 《采薇》融情于景,景中含情,情景两浑,天衣无缝,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 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 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 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 提出预习要求。 2、 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 确定主题。 1)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 八佾篇·第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3、积极回忆《论语》中写到《诗经》的相关条目。 《论语》是高一年级必读的经典,分散在各节课堂之前讲解,能培养学生每日读论语的习惯,同时,通过老师的解读,更明白经典的精髓。孔子与《诗经》有着非同小可的关系,所以,这节课前解读《论语》可以作为导入,自然引入课堂。 课文探讨 温故知新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的背景 复习学过的知识,了解本篇课文的背景。 通过复习这些知识,能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好这些知识点。 重点探究:戍边思乡主题 列出六个题目作为探究台阶: (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 (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4)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 (5)这首诗最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6)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学生结合问题以及自己预习的情况展开讨论,师生互动,逐步推进讨论的进程。 学生可以畅谈自己的独特理解,并深入感知本文主人公复杂的心理。 重点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通过教师设计小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如何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问题。 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延伸探究:边关思乡( 征战不归,身不由己的天涯羁旅) 柳中庸《征人怨》 李益《从军北征》 范仲淹《渔家傲》 李白的《关山月》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