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
范文 |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精选14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评析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一下你的调查,好吗? (小组交流。) 师:有一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63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7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9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生1:600+700-1000=300(元)。 生2:不对,786元接近800元,应该是600+800-1000=400(元)。 师:哪位同学的结果更接近精确结果? 生:第2位同学。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632+786-980=1418-980=43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洗衣机的价钱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522元,再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84元,因此需要攒3个月。 (列式: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要买一台洗衣机是960元,还少84元,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3:我们组的想法和第二个同学说得差不多,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而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生4:我们组的想法是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买洗衣机还不够,再加一个月的节余是1314元,这就足够了,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438=1314(元),需要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屏幕显示:小刚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问题,你们的好方法我已经学会了。再见。”)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重点难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学会了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用所学知识继续来解决“派车”这个问题。 板书:派车 二、探索新知 1、先让学生观察本题的情境图,理解图意,找出必要的信息, 提问: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学生回答。 (有25人要乘车,小汽车限乘3人,面包车限乘8人) 2、再让学生独立思考: (1)可以怎样派车? (2)你认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 3、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集体交流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如第(1)小题解决方法有: (1)派4辆面包车; (2)派3辆面包车,1辆小汽车; (3)派2辆面包车,3辆小汽车; (4)派1辆面包车,6辆小汽车; (5)派9辆小汽车。 以上五种派车方案学生只要说出其中一种就可以了。 4、在引导学生探究第(2)小题的解决方法时,要求学生要说出道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学生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 如:要想派车辆数少一些,便于管理,而且每辆车坐得宽敞些,就派4辆面包车;要求没有空座,就派2辆面包车,3辆小汽车。 …… 让学生用“试一试”中表格的形式呈现答案。 三、巩固练习 第9页“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填写后集体订正。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篇3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教学资源: 例题插图,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兔妈妈买了10个萝卜,小兔一天吃了7个,还剩下几个? 2、小免妈妈买了10个萝卜,小兔上午吃了2个,下午吃了5个,还剩下几个? 小结:刚才的题目,都是求它吃了几个后还剩下几个,大家都反应很快,真是不错。今天我们就要用刚才这股热情来解决一些实际。 二、互动探索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1、教师引导:图书馆里的书架上共有民间故事书185本,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 根据这些信息,你准备解决什么问题呢?怎么解决呢?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进行评析。 教师引导:要解决“还剩多少本这一问题该怎么办? 你能想一个办法吗?想好后试着将算式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和你的同战术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185-36=149(本) 36+52=88(本) 149-52=97(本) 185-88=97(本) 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2、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 重点突出每种解法先算出的表示什么。 3、小结: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算出上午借出36本后还剩下多少本?也可以先算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借出了多少本,再求还剩下多少本? 这样从不同的方面,选择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但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我们在解决有些像今天所碰到的这类问题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中第1题 出示情境放大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 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解答时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回答后小结:买东西如果在一个柜组中购买的一般先算出所购物品一共需要用多少钱?这儿就是先算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共用多少钱,再算出应找回多少钱? 2、完成“想想做做”中第2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指名两个板演。 集体评析。让板演的同学说说解答时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小朋友做了哪几种颜色的花。 做了黄花24 朵,紫花15朵,做的红花呢?那么做的红花跟黄花、紫花有什么关系? 现在你能列式求出做了多少红花吗? 独立解题。指名口答,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新的想法? 五、综合运用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形成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策略。经历探索减法验算的过程,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资源: 投影、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这切课继续来学习怎样更好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2题。 (1)请学生们看图后,完整地口述题意。 (2)学生们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时,请说一说解题思路。 2、完成“练习五”第4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时,请说一说解题思路。 小结:在解答像刚才这两题时,我们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思考。但在解答时一定要注意:只有相互联系的条件才能求出问题。 3、完成“练习五”第9题。 (1)理解题意:女孩比左边男孩矮15厘米,右边男孩比女孩高24厘米。 可以分别给3个人取上名字。 (2)学生们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时,说说解题思路。 4、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5、小结。 解答像这些题目时,要先理解题意之后再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估算练习 1、完顾“练习五”第1题。 注意了解全班的速度和准确率,发现错误要及时改正。 2、说出下面各数接近几百。 602 398 799 101 209 3、把下面算式看作几百加几百,再估算结果。 503+192 797+296 498+307 (1) 学生们进行估计,老师相应板书。 提问:为什么用约等号? (2)将3题的加号,改为减号,请学生们估计老师依次板书结果。 (3)提问:像这样的减法,如何估计出它的结果? (把被减数和减数分别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进行计算。) 4、完成“练习五”第5题。 学生们独立完成,注意“≈”的书写格式。 5、完成“练习五”第3、6、7、8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组织交流,说说各自的想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从生产实践中使学生掌握连乘、连除的运算顺序。 2、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发展学生数学化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教学重、难点: 理解连乘、连除算式每一步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用多媒体或投影片展示包装车间包装奶粉情景)师:请学生讲解包装流水线的过程。(4听装一盒,2盒装一箱) 二、新知学习 (一)连乘 1、师:装了3箱奶粉,一共有几听?小组讨论、汇报。板书:3×2=6(盒) 6×4=24(听)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先算出一箱有几盒,再算出6盒有几听) 2、师:两个式子也可以合并成一个式子,计算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板书:3×2×4 =6×4 =24(听)答:一共有24听。 师小结:通过例题知道,连乘算式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板书:连乘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 3、做练一练师:怎样计算?为什么?4×2×9 5×6×2(连乘的算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独立练习,汇报: 4×2×9 5×6×2 =8×9 =30×2 =72 =60追问:为什么先算4×2?5×6? (二)连除 1、师:32听奶粉可以装几箱?小组讨论。 (先算32听可装几盒:32÷4=8(盒),再算8盒可装几箱:8÷2=4(箱)) 2、师:两个式子也可以合并成一个式子,学生汇报。板书:32÷4÷2连除的算式又如何计算?讲清每一步算式的意义(按从左往右的次序除)32÷4÷2 =8÷2 =4(箱) 答:32听奶粉可以装4箱。 3、师:连除的运算顺序也是:从左到右追加板书:连除 4、做练一练,独立完成核对。 81÷9÷9 64÷8÷4 三、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师:想一想怎样用连乘来表示一共有多少块积木?4人一组共同研究,有困难可以看书。(1、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有2层积木块,每层都有3排,每排都有4块积木,这样就是2层“3×4”组成,算式是:2×3×4。2、不同的方法交流:填书。)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尽管可列6种不同的连乘算式,但结果都是24,连乘可以进行交换律。) 四、总结连乘、连除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次序乘或除,连乘同样满足交换律。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2.能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出去玩吗?都是怎么去的?你们坐过船吗?有一些小朋友正要乘船出去玩呢!(出示课件:过河) 教师:看看这幅图,讲一讲发生了什么事。说一说图意、数学信息及问题,相互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清楚、说完整。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独立探索 试着独立解决问题,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关注学生参与情况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方法。 2.小组交流算法 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互比较、借鉴、反思。 3.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同的算式,可能有: A.29+25=54(人)54÷9=6(只) B.29+25÷9 C.(29+25)÷9 D.29÷9+25÷9 教师:看看这些不同的算式,你想说点什么吗?请与组内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1: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不同的算式,对每种方法的正误交换意见,并进行解释。 学生活动2:指名汇报讨论结果,说一说想法与理由。其他小组可以赞成,可以反对,进行辩论。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给予适当点拨。 教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新朋友吧?叫什么名字?有了小括号的算式怎么读呢? 学生:认识小括号的学生介绍小括号的名称及读法。 4.探索出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学生在本子上脱式计算(29+25)÷9。教师展示一名学生的书写,并请这名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是先算小括号里的。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教师:加上小括号就可以先算加法了,小括号的作用大不大?想一想身边的数学问题,有哪些能用到它? 学生独立思考,可以相互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2.算一算,比较:94-(25+19),94-25+19。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篇6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的整理与复习。 复习课不好上,提起做练习,同学就苦闷的不得了。有没有方法让同学在复习课中也感受到快乐呢?心中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将课定位为“快乐除法。”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系列活动,让同学自主参与除法练习,体验除法计算的意义和价值; 2.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提高同学的计算能力和区分能力; 3.通过整理《除法表》培养同学的归纳整理与应用能力。 定下了教学目标,我进行了第一次公开课教案,过程为: 1.情境引入:引出除法在生活中的普遍性,让同学了解学好除法的意义; 2.除法接龙:让同学进行除法计算能力的初步检测,并交流提高能力的方法,使同学发生向上的动力; 3.合作计算:4人小组合作完成81道表内除法算式题。 4.合作整理:4人小组合作整理81道算式,形成《除法表》。 5.应用提高:结合同学的学习,为同学提供应用的时空。 自我感觉预设得很完美。当我做好教学准备兴冲冲的走进教室,却是灰溜溜的走出来。一堂课足足花了51分钟,同学仍停留在整理除法表这个环节上。他们忙乱而不得法,个个喜笑颜开,何来快乐可言?“问题究竟出在哪?”冷静的考虑一下,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我的设计脱离了同学的实际水平,要4人合作整理81道表内除法算式,要求太高了,简直是为求同学的活动而活动,假! 有了一次失败的教训,我在选择教法和学法时,更多地考虑同学学习中的体验,更多地引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既然81道算式对于小朋友来说很多很多,我就让他们感受到多,问同学又什么好方法来把这么多的算式进行有效的整理。把主动权交给同学,相信他们能想到好方法来达到最优的效果。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猜一猜) 1、提问后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2、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通过刚才的猜一猜,我们知道要猜出准确的答案,必须要找到有利于猜想的依据或线索,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这些依据和线索呢?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后,同学们一定会明白。 二、新知探究 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3位小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学习, 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1、出示1(课件演示) 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小丽呢? 2、学生回答问题并说出理由: ①请同学们仔细读题,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②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该如何思考呢? A、从三个已知的信息,你能猜出小红拿的是什么书吗? B、从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话能分析推理出什么? ③通过刚才的分析、推理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位同学各拿了什么书,那么现在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④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呢?(学生说教师板书后再演示课件) ⑤回顾刚才的分析过程再次加深理解。 已知小红拿的是语文书。 又知小丽没拿数学书,肯定拿了品德与生活书。 那么,小刚拿的一定是数学书。 小刚拿的是( )书,小丽拿的是( )书。 3、教师小结: 像这样,通过分析同学们说的话,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叫做简单的推理,换句话说,推理就是依据所给的条件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出正确的答案。 4、质疑提问: 像上面的例题中,如果我们只分析小丽说的话而不看小红说的话,能得出正确答案吗? 由此可见,在简单的推理时,一定要全面地分析,仔细推敲才能准确判断出正确答案。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推理,并且学会了怎样运用已知的条件推理得出未知的结果。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检查一下同学们学得怎样?敢接受老师的检查吗? 三、应用提升(闯三关) 1、讨论完成P109“做一做”(第一关)。 2、猜一猜,猜图形(先猜再出示课件)(第二关)。 3、连线(第三关)。 四、拓展思维 恭喜同学们顺利的闯过了三关,我想同学们对我们今天学的推理这一数学知识已经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你们知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什么职业什么人对推理这一数学知识运用的最多吗?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位有名的侦探,想知道是谁吗?请听黑猫警长告诉我们什么?那你们想当小侦探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当小侦探吧! 1、课件出示 ①神探出击; ②神秘暗号。 刚才同学们经过紧张的学习、思考,现在老师让你们轻松一下好吗? 2、学儿歌 我是一名小侦探, 根据线索猜得准, 能确定的先确定, 确定哪个先排除, 剩下越少越好猜。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简单的推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更复杂的推理,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你们一定会利用推理这一数学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剪一剪 ,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 2 3 4 5 6 7 8 9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篇9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方法: 游戏参与法,动手操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1、2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5页的第3题,先摆一摆。 板书设计: 除 法 12÷4=3 ↓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篇10教学内容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 推理 教学目标 1、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师:日常生活中常常通过一个现象或是一句话就能推测出未知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推理,今天我们学习推理。 二、新课: 1、出示例题1:把知道的信息说一说。 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小红拿的是语文,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请猜一猜小刚拿的是( )书,小丽拿的是( )书。 2、请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师:从三个知道的信息,你能猜出小红拿的是什么书吗? 师::从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话能分析推理出什么? 提问:小丽拿的是什么书? 4、教师小结:通过分析同学说的话,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叫做简单的推理,推理是依据所给的条件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出正确的答案。 师如果我们只分析小刚说的话,而不看小红说的话, 能得正确的答案吗? 5、小结:在简单推理时,一定要全面地分析,进行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答案。5、做一做。 1)欢欢、乐乐和笑笑是三只可爱的小狗。体重分别是7千克、5千克、9千克。乐乐比欢欢重,笑笑最轻。你能写出他们的名字吗? 2)小冬、小雨和小伟三人分别在一、二、三班,小伟是三班的,小雨下课后去一班找小冬玩。小冬和小雨各是几班的? 三、练习。 1、游戏——帮小动物找家。 森林里的小鹿、熊猫、小羊、猫和小兔分到了新房子。小鹿说:猫在我的左边。 小羊说:我家的左边是熊猫家,右边是小兔家。 小兔说:右数第3家就是我家。 你能帮他们找到各自的新家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猜一猜下面小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公鸡、小羊、熊猫、梅花鹿和松鼠去旅游,它们住在宾馆里的1—5号房间,服务员告诉他们:熊猫住的不是1、3、5号,梅花鹿住的号码比熊猫多一倍,小羊住在梅花鹿的右边,公鸡住的离熊猫最近,熊猫住在公鸡的右边。 猜一猜,这几只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四、动笔练习。 让学生自己说出已知的信息,然后解答。 思考题:甲、乙、丙三位老师分别教语文、数学和英语。 已知: 1、每个老师只教一门课。 2、甲上课全用普通话。 3、外语老师是一个学生的哥哥。 4、丙是一位女教师,她比数学老师年轻。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篇11一、教学目标 1、能用所学额统计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描述、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进行简单的统计 难点:根据统计数据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知道还有谁和你一天过生日吗?你想知道那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最多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统计我们班同学的生日情况。 2、实践操作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知识,不仅知道了怎样收集数据,还学习了很多统计的方法,下面请你在的小组讨论交流,怎样统计同学们的生日情况。 (1)小组交流 先收集同学们的生日数据,(同学们可以用写字条的方式,由小组长收集交给老师,也可以组长举手统计……) 再整理数据(举手统计,画正字统计,画其他符号统计等等) 最后全班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方便大家共同整理,老是把12个月的表格贴到黑板上。 全班同学生日情况统计表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 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2)贴一贴 说出自己的生日月份,到组长处取彩色小圆片,并贴到表格中对应的位置 (3) 整理数据 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数据,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汇报结果 (4)说一说 根据数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小熊文具店(书96页1题) 2、汽车的快慢(书96页第2题),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3、喜欢的动物。(书96页第3题)能够准确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4、下面是丁丁小组14名同学喜欢看的漫画书统计情况 西游记熊出没喜洋洋和灰太狼 3人5人( )人 (1)补充完表格 (2)看了上面的表格,你知道喜欢看( )的人最多,喜欢看( )的人最少 (3)买一本《熊出没》9:00元,买6本需要( )元。 (4)买一本《西游记》要18元,买一本《喜洋洋和灰太狼》要9元,买一本《熊出没》9:00元,丁丁带了40元去买这三本漫画书各一本,他的钱够吗?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篇12一、学习目标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算法的多样和优化。 三、学习准备: ppt课件 四、学习过程 活动一: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出示准备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 活动二、教学新课。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活动流程: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爷爷去商场买电器,买了一台大电视机,和一台冰箱。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由说一说 问:(1)爷爷一共花了多少钱? (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 (3)买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想一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根据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进行并汇报。 学习卡一: 一共花多少钱?用加法计算 算式:2014+1000=() 1、交流算法 ()个千加()个千是()个千,也就是() 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买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进行小组交流,讲明白你的想法,听懂他人的想法,选择你想计算的算式。 算式是:2014-1000=() ()个千减()个千是()个千,也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3、完成“做一做”,第1题 活动三: 1、你能用80、50、130这三个数写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算式吗? 学习卡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80+50=13050+80=130 130-80=50130-50=80 2、在练习本上做做、想想应该怎么算? 学习卡三:900+600=9000+6000= 1500-600=1500-600= 组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集体校正 3、完成“做一做”,第2题 4、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认真看图,说说图意,解决问题。 五、拓展性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新知。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整百、整千数不进(退)位加减法计算时,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的个数的0。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先把整百整千看作几个百、几个千再相加减,实际上是把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转化成10以内、20以内的加减法。 板书: 1000+ 2014=3000 1个千+2个千= 3 2个千- 1= 1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篇13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计划和决策的能力,逐步发展创新思维。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师:学校组织小朋友去郊游,游玩前我们应考虑到哪些问题呢?(出示:时间安排、车辆安排、春游收费、游乐项目) 2、出示课题:小练习 (3)——郊游 二、计划决策、解决问题 1、时间安排。 (媒体出示时间图) (1)看图说一说时间。 (2)这天我们将在外面度过多长时间?你是怎样想的? (3)多媒体演示。 2、安排车辆。 (媒体出示:1班31人,2班28人,3班30人,每辆客车能乘坐50人) (1)收集数学信息,思考解题思路,可以考虑班级总人数、车辆载重人数。 (2)渗透估算:从最邻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 (3)学生独立计算:可以列竖式。 (4)渗透巧算:观察数的特点,可以先凑整。 (5)请你安排,3个班级如何坐这2辆车?可以把一个班级进行分拆。 3、春游收费。 在学校收的费用1、往返车费:4元1角2、入场费:5元8角3、午餐费:? 师:学校发下一份通知,你们能看懂吗? (1)计算:往返车费与入场费是多少?(4元1角+5元8角=9元9角)(2)学校准备一份食品,价钱一共是多少? 4元+3元5角+5角+8角+1元3角=10元1角(3)在学校,一共要收费多少呢?(9元9角+10元1角=20元)(4)20元,你打算付给老师( )张( )元? 4、游乐项目。 (媒体出示游乐园图)(1)找一找,有哪些游乐项目?(介绍项目及单价)(2)如果每一项都能玩,那需要多少钱?(50元)(3)根据要求设计方案:给你25元(全部用光,可以重复玩),你可能怎样玩? ①最多可以玩几次?(5次)②最少可以玩几次?(2次)③如果想玩3次,你可以怎么玩?④如果想玩4次,你又可以怎么玩? 三、课堂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新本领?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篇14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3、使学生学会倾听并能够和同学进行有效交流。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学情分析: 学生认读时间已经不是问题,但是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出错,所以这节课要多练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 1、师:同学们,又到了我们快乐学数学的时间了。今天,老师把我们的一位老朋友青请到了课堂上。走,一起去微课视频里和它见见面吧。 (播放微课视频。)师:看完了这段视频,老师想问问你们的老朋友时钟在生活中都有什么用途啊?设计意图: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2、师:聪聪也是一位会记录时间的孩子,上个星期天,聪聪过得非常快乐,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他都做了些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每张照片,看看他们什么时刻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知道图中聪聪在干什么。 师:你们很会描述图片中的时刻和活动,那你能给这四幅图排排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时刻的先后顺序。 二、新授。 1、师:现在大家知道了这么多关于时间的信息,如果老师想知道聪聪玩碰碰车需要多长时间,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需要知道事件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那“用了多长时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开始时刻到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出了聪聪玩碰碰车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到底怎么求出来呢?请大家拿出学习单,根据学习指导一,自学这部分内容。 学生自主尝试根据提示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问题。 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数法:从开始时刻往后数时间,一直数到结束时刻,分针走过3大格,每大格表示5分,一共经过15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9时45分-9时30分=15分引导学生注意单位相同才能相减。 师:求出来的15分也是时刻吗?师生共同探讨时刻和时间的区别:时刻是指一天中某一特定的时间点; 时间是指从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的间隔。 2、师:通过自主学习,我们知道了聪聪玩碰碰车用了15分。如果老师还想知道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学生找出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同样我们可以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这个问题。先来试试数数法吧。 先让学生尝试数出分针走了几大格,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师:大部分学生没有数出来,没关系,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小妙招:先找出一个中间时刻,把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数,再相加。我们就能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了。想不想试一试?请学生拿出学习单,根据学习指导二自学这一部分内容。 在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一数:从开始时间9:10数到中间时刻10:00,经过50分,在从10:00数到结束时刻10:30,经过30分,一共经过80分。 还可以从9:10数到10:10,经过60分,再从10:10数到10:30,经过20分,一共经过80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10时30分-9时10分=1时20分师:为什么数数法和计算法得出的结果不一样?是算错了吗?引导学生推导出80分=1时20分。 3、师:你们真聪明,老师想考考大家,如果聪聪和爸爸因为堵车9:50才进入公园,还是10:30离开,你能用计算法求出来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吗?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习单上吧。 10时30分-9时50分=40分分不够减,要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小结:我们通过自学探讨了计算法的两种情况,当结束时刻里的分够减,直接相减; 当结束时刻里的分不够减,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3、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自主学习,你们肯定对时间有了一定的概念。接下来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一估聪聪做下面事情需要多长时间吗?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 1、生自主完成练习单上习题1。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计算过程。 2、师:请你们当时间小管家,安排一下自己的时间吧。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时间安排。 四、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货?你有什么想对时间说的吗?生自由回答。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