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最感动我的一本书主题征文 |
范文 | 最感动我的一本书主题征文2017 在一本书中,你会读出什么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征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最感动我的一本书曾经感觉周国平是个深刻而又严肃的男人,可是读了《妞妞》之后,我的心被触动到了那个最柔软的角落。我读到了他的温情,他的平凡,那是拂尽繁华,一位父亲对女儿的伟大的爱! 他在写女儿的一首诗中说:女儿是水/在父亲的心里温柔/把荆棘丛生的记忆温柔成一种倒影/女儿是春天/在父亲的岁月里鲜艳/把没有彩虹的道路鲜艳成一片风景 周国平的女儿在人世间仅仅存活了几个月,这个从一出生就受尽了病痛折磨的小生命,在父亲的眼里却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宝贝,即使知道这是个注定无法挽回的生命,他也从来没有放弃对她的爱! 周国平是一个思想深邃的作家,但是面对妞妞,他只是一个平凡的父亲,仅仅希望女儿健康快乐的父亲!丝丝白发儿女债,缕缕深纹岁月痕。”父亲的爱宽广而深邃,就像朱自清的《背影》,感动了那么多双眼睛,温暖了那么多颗漂泊的游子的心,只是因为那蹒跚的背影后面的一颗父亲的心呀! 周国平曾在自序中说,这本书并没有指望会受到读者的关注与认可,这只是他的私事,可是后来《妞妞》一版再版。有位读者朋友还去信告诉他,陪他的寂寞坐着的还有更深的寂寞。而对此,周国平说,《妞妞》之所以这样吸引人,原因一定就是人人都摆脱不了的无奈。一个小生命还没有尝到生活的滋味就过早地离开了,爱女心切的父亲是怎样的'痛,怎样的恨啊!他说,生命和世界,多么不同的东西,当生命通过世界时,怎么能不被磕着呢?”生命愈是纯净就愈是遭到世界的抗斥,妞妞不明白为什么世界总是磕着她,磕得越来越疼,疼得受不了。她的疼何尝不是父亲的疼呢?她的伤口何尝不是父亲的伤口呢?灯光下,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儿被病痛折磨,身为父亲的周国平更是感同身受,在女儿离开很长的一段时间后,他才鼓起勇气提笔写关于女儿的文章。写出的是文字,诉不尽的是父亲对女儿那深深的爱啊! 《妞妞》――一位父亲的札记,让我更深地体会到了爱的伟大,周国平的女儿一辈子,只有一次生日,也只有一次飘零,”可父亲的爱同样是漫长的一生一世。天下父母亲的爱不都是如此吗?只不过作家可以用笔淋漓尽致地表达那份爱,而万万千千平凡的父母拙于言辞”,而他们爱的分量是一样的,同样重得无法称量!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喜欢读《妞妞》。 第二篇:最感动我的一本书上世纪70年代中,一个热情而迷惘的山村青年,不仅面对缺衣少食的窘困,还备受精神饥饿的折磨。乡下的寂寥与空旷,与我骚动的青春心灵与饥渴的困顿目光,形成巨大冲撞。那些日子,情绪好不低落,真不知今后的路该怎样走。 这时,我在姐姐那儿看到了慕湘写的长篇小说《晋阳秋》,就好奇地翻阅起来。也许那时干裂的心田需要浇灌,空荡的大脑需要填充,我很快被吸引了,一看而不可收。小说以共产党员郭松赴太原县开展牺盟会工作,组织发动群众进行反劣绅、反投降、反封建斗争为主线,以郭松与兰蓉、江明波的感情纠葛为辅线,生动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组建到壮大的艰难历程,烘托出革命加爱情”这样一个主题,从而为后人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全新的审美视角与价值参照。 书中,兰蓉、李凝芳历尽千难万险对光明和对美好爱情的顽强追求深深感动了我。兰蓉和凝芳都是太原县女师教员,前者是郭松的恋人,后者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她们美丽而聪慧,热情而善良,对未来对生活充满憧憬。然而,她们的遭遇和处境都很不幸,在幸福的道路上横亘着巨大障碍。但她们单薄的身躯内蕴藏着巨大的力量,敢于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去创造美丽的人生,以勇敢无畏改变不幸的命运。她们的故事激发出我对生活的热望和对爱情的憧憬。我蓦然觉得,眼前的一切并非那么讨厌,贫穷的'山村不再死气沉沉。我对一切都充满兴趣和热情,似乎变了个人。 这本书改变了我的性情。以前我性格内向,言辞不多,不善交往,读了《晋阳秋》后,我被那惊心动魄的时代所吸引,为主人公的爱国热忱而感奋,为他们高尚纯洁的爱情而垂泪。书排解了孤独与寂寞,丰富了思想和语言,我给朋友们讲述故事情节,与大家分享读书的快乐,这样友谊更深了,朋友变多了,我也开始健谈了。书使生活纯净明快,书使我轻松愉悦,书让我信心满怀。从此,我与书结下难解之缘,品尝着阅读的甜蜜与神秘。这些变化对我后来融入社会非常重要。 如烟的岁月匆匆而过,如今我在故乡的城市料理一份平凡的日子。拔地而起的建筑和铺天盖地的商品令人恍若隔世,长久注视这两样东西让人不免感觉怪诞。多年前苦恼我的那些问题,如人该怎样面对困难和压力,怎样面对挫折和风险等等,又以新的形式质问着我的意志。每每这时,我便会深情地回忆起《晋阳秋》,回忆起这本小说所牵连的那段岁月,总能重获自信和力量。 第三篇:最感动我的一本书我常常感到缺少快乐。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家庭的压力,还有太多难以满足的欲望,使我如同卡在一个夹层当中,不论是向上向下,还是向左向右,可以自由伸缩的空间都是那么的狭窄,一不小心就会磕痛这里那里。 很多时候,我觉得满目里都是悲哀,每天演的都是悲剧,欲哭无泪。 改革开放初期,个体经济开始放开,读过高中的父亲和一天都没进过学校的母亲做起了小买卖。他们黑天白夜地忙,拼死拼活地干,连陪我说说话的空闲都没有。他们都是从饥馑年月里走过的人,最怕的就是我吃不饱穿不暖,以为吃好穿好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却从未想过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看看,孩子到底缺的是什么。记得当我数学考得一塌糊涂时,母亲含着眼泪说,比比别家,学费啥的从没短着你的,咋就这么不争气呢。语气里全是埋怨和不解。 佛说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我相信,坏孩子一定不是天生的,总是一点点改变的。正如对活着的厌倦,也是接触一事一物,日积月累,慢慢形成的。 偶遇余华的《活着》,甫一掀开就被深深攫住,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妄叫富贵啊富贵,你吃喝嫖赌败家气死爹,仅能算是不肖子孙罢了,而当一无所有的浪子回头,仅剩一个残缺不全的家庭时,对两头羊都那么心善的儿子有庆,活活被抽干了血死去,这一幕太过残忍,真的让人难以接受。在余华残忍的”笔下,富贵的亲人一个又一个可怜地死去,最后他孤独一人,暮年只能与一头老牛苟延残喘地活着。 读了《活着》,我才清醒认识到我对活着的厌倦,其实厌倦的是活着的苦难。我一直在怕和逃避的都是苦难。余华在自序中说: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明确感受着自我分裂。”在余华生活的年代,他强烈感受到了这种活着的苦难。作为一个找寻真理的作家、一个努力用作品展示高尚的作家,他享受着苦难,并把学会承受苦难教给世人。 活着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余华试图告诉人们这个简单的道理。活着终究脱离不了时代,一个人的活着会印有时代的鲜明烙印。如同我的父亲母亲,他们的思维认识也局限于那个时代。 作家阎真也有一部探讨活着的作品——《活着之上》,是写当代知识分子的困境更无解”了,曾获首届路遥文学奖、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如果说余华的《活着》除了落泪还能使我警醒外,阎真的《活着之上》更多是体现人们在精神层面的挣扎和撕裂。 活着,及活着之上,都现实存在着,身在其中的人们,无法漠视和逃避。 活着的每一天,我们一直都在努力改变,让自身和周围看起来更好。对于能改变的,我们倾尽全力,对于不能改变的,我们何须抱怨,对于根本达不到的,我们更无须患得患失。 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何须斤斤计较其他。 看似一无所有的富贵,只要好好活着,不也还有那头牛的陪伴吗?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