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砚边随想作文
范文

砚边随想作文

为什么其它文字的书写没有形成艺术的形式,唯独汉文字的书写会有这样的要求?这样的沿革?这样的发展?

分明只是正正方方的方块字,为何把它作为历史、政治、文化、哲学、精神来观照?分明只是表达思想语言的工具,何以在书写过程中,会发展成为“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形式?从帝王的宫殿,到文人的斋室;从长街通衢,到荒刹古寺,无处没有它的踪迹,它的灵光。三千年来,浩浩荡荡,从不辍绝。

分明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为何当作一个生命的形象来创造?分明只是简单的黑白二色,为何将它作为五彩的世界来营构?分明只是点画的挥运,为何会融天地阴阳变化之律,汇宇宙万物之理?为何会从有限中游离出无限,化实象为空灵?传达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思想、境遇、情绪和独得于心的生命风神?分明只是一种线条的组合,为何在一些人的手下,它惊天地、动鬼神,纵横八极,独来独往?为何在一些人的眼中它神秘诡异,稍纵即逝,不可端睨?“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我在这惚兮恍兮之中,悠思、沉醉、遐想、神往。

感谢生活!

感谢时代、社会、环境!

是这一切,使我一步步地进了点线、黑白所组成的奇妙世界,走进了艺术的象牙之塔,走进了这人之精神的自由舒卷之地。我的灵魂有了真正的皈依,主体的定位,生存的意义,终极价值,不再迷惘。

仿佛是造物主网开一面,我从先民的书迹中强烈地感觉到了人生的另一个境界,精神不知不觉离开了种种狭隘的存在方式,迅速地向上提升、超越。一股陶渊明式的自我救赎后的喜悦在心中荡漾:“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回到一切真正杰出的艺术之中去吧,这不单是为了获取审美的愉悦,更是为了挣脱卑俗、无聊、肮脏的生存状况。

有人云:“我们民族精神的大地上,还覆盖着厚厚的一层泥土,很难看清它的真实状况。”

假如你也这样认为,我建议不防走进书法艺术历史的长河之中去看看,这千秋一脉的艺术长河,定会向你展示中华民族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历史。你会明白恰恰是一种永不衰竭的民族精神,赋予了汉文字书写艺术伟大的生命力;你会明白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如何形成了秦汉的气、魏晋的`韵、南北朝的神、隋唐的法、宋人的意、元人的态、明人的趣、清人的朴;你会明白“人类的心理结构是一种历史积淀的产物,艺术作品的永恒性蕴藏了也提供着人类心理共同结构的秘密,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的文明,艺术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灵魂的心理学。”

探本索源。当我们把目光停留在距今三千三百多年的甲骨文上时,看到的是殷商先民那天真烂漫而又诚惶诚恐的心。

远古时期,浑沌初开,先民对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霜雨电,生老病死等等诸多现象盲然无知。

面对种种灾难、不幸、痛苦,他们惊慌恐惧,束手无策,于是只有仰天呼号,祈祷、占卜。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的习惯,无论大事小事,遇事必卜。凡祭祀、征战、田猎、疾病、风雨晦冥、年成丰欠、出入吉凶、旬夕安否无不求之占卜而请命于“帝”。今人称这些占卜文字为“卜辞”,因其系利器镌刻在龟甲兽骨上,故日“甲骨文”,而这甲骨文,亦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书法形态。然而,这最早的书法形态中所透露的种种美学特征,反而为今天主体意识早已觉醒了的书家所苦苦追求而难以企及,这是为何?

人的天真质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失落得太多了。

人在物化的世界面前被物化了。

理性精神主导着一切,我们进入了一个网络和程序化之中——每一分钟,每一行为,每一意念基本上都是被理性安排好了的。

于是我们的生命日益失去了自然形态,失去了感性特征,失去了个性特点。

天真烂漫,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自由天性得不到真诚、自然的展示,构成人的最基本要素之一的情感一而再地被压缩、被限制、被分割甚至被取消,个人独特的精神情感无所依附,源于生命底蕴的欲望冲动相当程度地减失。人,失却了血性之气,失却了鲜亮的原生色彩。——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酷爱甲骨、金文的原故吧?人们向往失落的天真质朴,在古老的艺术中发现找到了它。

先民在甲骨文中所表现出的质朴、自然、烂漫之美,正如儿童的天真稚朴一样,是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人类童年的天真,可以重返吗?

从这个角度来看,甲骨文是书史上一朵“无意璀璨”的神秘之花。

说甲骨文神秘,除它与巫术、占卜等原始宗教有直接的联系外,还有很多让人诧异的东西。

它是用什么刀镌刻的?

当时先民们使用的工具仅是石器或铜器,而在坚硬的甲骨上,为什么能刻出那样精巧美观的文字?你看字大者径逾半寸,字小时细如芝麻。要达到这样高度的艺术造诣,非一般人所能为。即便是现代人使用篆刻刀也很难达到如此的境界。

再如它是先书写后刻还是直接用刀信手刻成的?

据史学考证,甲骨文是信手刻上去的,并非是先书后刻。这就愈显得刻字者操刀运笔的技巧是何等的高超,对汉字的结体与通篇的布局是何等的纯熟于心。难怪郭沫若如此叹日:“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技欲其精,则练之须熟,今世用笔墨者犹然,何况用刀骨耶?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自然形态的甲骨文是巫史文化的载体,完全是以实用为目的。当我们以自觉的意识——用书法艺术的视野去观照甲骨文时,发现构成书法艺术美的基本因素,在这里已经确定:

——字形的方块化已经构成;

——字迹的笔画化已经形成;

——自上而下,从右到左的章法已成定势。

方块化,笔画化是汉字与其它文字的根本区别。它们为汉字造型的艺术化演进提供了最初的基本单位,即上下、左右、前后、里外、对称、平衡、点线、粗细......诸种关系,进而在实用的过程中,逐步演化成了稳与险、疏与密、纵与敛、轻与重、向与背、虚与实、方与圆、长与短、曲与直、大与小等等辩证统一的规律。

如果说《周易》、《老子》的“八卦”、“太极”、“两仪”、“阴阳”等辩证法思想正在努力阐述宇宙的有机演变,那么殷商先民已经悄然无声地将辩证思想施于甲骨文的创造之中,他们用炯炯慧眼和溢满灵智的心,灵觅、表现着“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为宙”的秘密。

在古老的甲骨文中,为什么自上而下,从右到左的书写章法已成常规?是什么内在的机制使甲骨文书刻者几乎一开始就选择了这种章法秩序?又是什么超稳定的机制使这种章法秩序沿用了三千多年,并至今还是书法章法的不二法门?历史发展的辨证告法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内容积淀为形式。

有什么样的文字,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观念,就会产生和形成什么样的形式。这正如有什么样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就会有什么样的植物、动物的道理一样。甲骨文由上而下的字序,由右而左的行序,是有其历史的原因的,它牵涉到了原始刻写的文字、材料及先民的观念等等。

我们知道,殷商甲骨文是以原始象形文字进化而来的初文,它虽然象形意味较浓,但由于这些文字是用尖利的工具锲刻在较硬的龟甲兽骨上,刻划时易作直笔,难作曲笔,故笔画瘦硬坚劲,锋芒毕露。由于龟甲兽骨的表现很不平正,其分子结构是直丝纹的,加上文字笔顺是先上后下,因此锲刻起来自然宜于竖刻而不适于横刻。取纵势的甲骨文字锲刻在宜于竖刻的龟甲兽骨上,于是字序便由上而下了。至于行序,那是由于汉民族观念一向是以右为尊,左为上的原故。

我们知道,汉字的演变机制是求简、求速、求准,再加上一个求美。而求简、求速、求准、求美的字体和书体演变进程就是在自上而下的直行书写实践中完成的,甲骨文章法的形态意义,无论对文字学还是书法艺术来讲,实在无可估量。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 2: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