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墨市粤韵莞邑情散文
范文

墨市粤韵莞邑情散文

澳大利亚是一个只有100多年历史由100多个国家、地区民族移民组成的国家。由于移民来自世界各地,所以在这里就形成了,一个由多个国家民族,不同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多元文化。

据不完全统计,华人只占全澳人口的3.5%,在华人中,以广东人居多。广东人对粤剧之爱好,十分深厚,几乎凡有广东人居住之处,就有广东粤剧曲艺。约在1959年至1960年间,在悉尼致公堂,当地华人组织了粤剧曲艺演唱班。当时,由于移民条例是白澳政策,华人无带家眷之权利,所以全是男班,花旦只好由男角反串扮演.由于华侨生活单调,全无正常娱乐,因此,粤剧曲艺就成了唯一的寄托。尽管大家都是门外汉,无一人是科班出身,不过在故乡多年,耳闻目染,

今日到了异国他乡,也就斗胆粉墨登场。而观众全是来自故乡的同仁、乡里,所以,无论其唱腔、演技如何,一曲粤韵,就引起强烈的反响。很快就得到了广大华侨的认同,纷纷解囊资助.热情参与。购置戏服制作布景道具、使粤剧曲艺之花,在异国开放起来。

后来,来澳华侨日益增多,流动性广。墨尔本市的华侨在悉尼华侨的帮助下,亦鸣锣开场,开始了粤剧曲艺的排演。至今墨尔本已有粤剧曲社约8个。以冈州粤剧曲艺社为最先,人数最多,服装、道具、布景配备最齐全。经常上演的剧目有“胡不归”、“碧容探监”、“帝女花”、“仕九戏人心”、“王宝釧”、“一把存忠剑”等。平时排练,多是跟录音带或录像带学,如有外地或从大陆来的行家.就请教。有时也赴大陆观摩学习,在墨尔本的8个粤剧曲艺社中,有不少是东莞

籍华人,如许彩屏女士,原祖籍东莞石龙,自幼随父跟戏班学艺,10岁入门学掌板,多者一打三,即连锣、鼓、?一起打,有时也唱平喉,来墨市已40多年。袁兴信先生,原祖籍东莞麻涌,自称是袁崇焕第27代传人,小提琴拉得很好,在粤剧中拉头架高胡。陈玉堂先生,原祖籍东莞厚街,现年80多岁,仍掌板。周庆华女士原祖籍东莞石龙,唱平喉,反串文武生。谭玉晶先生,东莞太平人,司扬琴。以及侨友社主席,医学教授卢济新,原籍东莞常平冯汉杰先生,原籍东莞牛墩等,都是墨尔本市的粤剧中坚分子。在澳洲的粤剧爱好者,对粤剧曲艺的痴情与倾心,全靠无私的奉献。首先,他们参与粤剧曲艺的排练演出都是无任伺报酬的,所用的服装,头饰、道具、器乐全部由个人自己购置。而每个参与者的工作,居住地,离排练场均在数十公里以外。每到集中排练的时候,他们就放下手中的工作。自己驾车,或乘火车,甚至搭飞机,前来集中排练。每次演出活动,都是无报酬的慈善义演。

今年三月是澳大利亚冈州同乡会成立l60的'周年,暨冈州粤剧曲艺社成立40周年纪念,该社排练了大型锣鼓粤剧“再世红梅记”上演。这是墨尔本市开埠以来,华人首次上演的大型长剧。而剧中的主要演员,正印花旦胡庆元女士,原祖箱就是东莞人。她在剧中饰李慧娘,卢昭容两角色,她本人虽未进过科班,全凭自学,但在剧中,把两个不同性格的角色,塑造得谁妙推肖,无论唱腔、扮相、身段均表演得恰到火候,在同行与观众中获得好评。

我此次来到墨市,就是应邀前往协助演出的。当他们知道我是来自东莞时,就格外亲切起来,他们中有不少人离乡多年了,但依然清楚地记得东莞人出门搭的渡船,太平的泥泞马路,道滘的粽,大朗的荔枝等等。我向他们介绍了道滘、麻涌最近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及粤剧曲艺在东莞开展话动的情况,他们表示了莫大的欣慰。并表示有机会一定回家乡来,听一听、看一看正宗地道的广东粤剧。我代表“中国曲艺之乡”的父老乡亲,对他们身在异国,还为宏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粤剧曲艺的发扬光大,数十年来所作的无私奉献,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感谢。他们说:“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让广东粤剧曲艺之花,在一个多元化的国土上,占上一席之地,与异国文化同放异彩,是他们应尽的责任。我再次祝愿他们,在澳大利亚,让粤剧曲艺之花放出更璀璨的光彩。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