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迷失之境散文
范文

迷失之境散文

对苏州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柔软。也许这是因为进入角度的不同。去杭州的时候,我从布满高楼大厦的新区进入西湖,一个多小时才抵达,就对苏州也做好了这样的准备。但我乘坐的汽车直接驶进了苏州的老城区。与杭州那些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相比,苏州老城区的建筑简直就像是在平面上铺开的。她竟然容忍一层二层这样高度的房屋存在。白墙、灰瓦也一下把我的思绪带进了古典的水乡意境。这时,天空还落着丝丝小雨,软化了我对一个没有到过的城市的陌生感,以及由此引发的紧张、焦虑,甚至担心:雨丝仿佛编织出了一个与梦境同构的风景。这让我对苏州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种印象与我的想象达成了默契,而我对苏州想象更多的是园林。这次抵达苏州,也就是为了观赏园林。第二天,我首先游的就是拙政园。在我的印象中,这是苏州园林中知名度最高的园林了。因为对苏州园林倾慕已久,我约略知道它的一些故事。如在拙政园的名字来历上,我就根据模糊的记忆对同行的人说,这是园主说自己拙于政治的意思。但我并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也许它只是我的一个杜撰,是我推己及人而得出的一个结论。但这个解释的确是与园林的主旨、意趣相符的。苏州园林大多是文人主持修建,拙政园也不例外。园林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搬到城市中的山林,而山林在文人的文化符号系统中,有着隐居的含义。文人将山林搬到城市之中,当然在审美的同时寄寓着归隐之意。把园林的名字起为“拙政”,几乎是对自己归隐意图的直白表露:因为拙于政治,所以归隐。而这里指的“政治”当然少不了勾心斗角、阿谀奉承等官场文化的负面内涵。在这种含义的对应之下,拙政园里的景物就不仅只是亭台楼阁、一草一木,还寄托着造园者内心高洁,孤芳自赏的自寓。后来,看了具体的介绍,我才知道拙政的意思是造园者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馈)……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但这并不妨碍上面说到的园林的主旨,且有相通之处,即在世俗城市中进行象征性的归隐。因为园主王献臣正是仕途失意,才筑此园的。拙政园为官场失意者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抚慰,官员和文人的双重身份所导致的分裂,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医治。值得一提的是,园主王献臣请了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参与了园林的设计。拙政园因此充满了浓郁的文人情怀,为道家的隐逸理念和儒家的独善其身思想提供了充裕的空间;与此同时,他们并未因理想而远离世俗生活。尤其在苏州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

按着这样的思路,我走进园中,从那亭台楼阁、楹联匾额、一草一木中,去体会造园者的精神寄托。但真正深入到景物中,我又完全忘却了那所谓的借景抒情。这些景观本身的美一点点地打动着我。因为是金秋,在西湖边闻过的桂香,在这里重又绽放了。而且因为园林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半封闭的空间,所以桂花的香味在我的印象中,几乎飘满了整个园林。

桂花香味是一种特殊的味道,最起码于我来说是。因为这种香味,我就像是飘在空中一般。而这样飘在空中的好处是:可以躲开蜂拥的人群。因为是节假日,所以园内人潮涌动。这种人满为患的游览方式,恰恰破坏了园林最重要的精神氛围。这精神氛围就是静、隐、逸。当我看着优雅的月亮门被人们排着队一个一个穿过时,那种优雅便成为了狭小和低矮;当人们鱼贯着走过湖上的仿佛纸折般的小桥时,那石桥的轻灵与小巧,便显得太窄,甚至像有安全的隐患。而在一些更加窄小的靠墙的回廊里,我都是被人群挤在中间,夹着走的。这种游览方式完全违背了造园者的初衷。园林里这些回廊、小桥、月亮门在修建时,所考虑的尺寸是园主一人行走,至多是三五好友一起行走赏玩。人多了之后,就完全超出了这些建筑承载诗意的度。所以,夹在人群中,我虽然看到了园林里的几乎每一处景观,但却丧失了应有的审美感受。因为所有这些景观里的诗意,所面向的都是安静、闲适的个体生命,这是造园者对园子最初的审美定位。组团式的观赏,只能是“到此一游”,而无法体会出这些景观的深义,也无法完全欣赏到它真正的美。我在人群中就没有真正体会到,仿佛和那些景物始终隔着一种无形的距离。而我自己的心也没有能够安静下来,相反,却是有些浮躁。

从人群密集的地方,到达人数稍少些的小花园时,我闻到子桂花的香气。这种香味使我的心一下子安静又飘浮了起来。本应由那些景观给我的视觉上的感受,由这些花朵在嗅觉上赐予了我。因为这些桂香,我仿佛一下子超越了那些人群。我后来在诗中写道:“季节的器官正被桂花的香气所充满/如同我的身体被自己的鼻子所牵引/那些绽放的桂花/就像是秋天的花神在园林里徜徉。”

因为我自己无法在园林里徜徉,所以只能以想象花神的徜徉来代替;因为有了花神的徜徉,我也得以让自己的内心在园林里拥有闲适、安宁、隐逸的状态了。这种心境的达到,被我命名为味道的超越。但我在拙政园里,不止经历了这种超越。

我在园林中游览的方式有紧随着人群的,也有躲着人群的;有盲无目的地看,也有下意识地寻找。因为这历史悠久被誉为江南第一园的园子里,必然汇聚了足够的江南才情,才成为风景与文化完美融合的地方。果然,我在园子里找到了唐伯虎题下的匾额,找到了郑板桥画的竹子。在“与谁同坐轩”找到了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找到了倪云林所书的“山花野鸟之间”的匾额,在一个小亭子里找到了文征明题写的楹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找到了他题写的匾额“远香堂”,找到了他在八十高龄用蝇头小楷题写的《王氏拙政园记》。然后,我又在园林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文征明手植的紫藤。这应该是我所见到的最大的紫藤了。它身姿矫健,爬上高高的墙壁“如履平地”,而它浓密的枝叶则用绿荫覆盖了整整一个院落。站在院子里,它的绿荫把我笼罩在一种独特的氛围之下。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年岁悠久,植株粗壮,在园子里,还有其它的树种同样有这种年龄,也有粗壮的植株。这独特氛围的产生是因为它为文征明所手植,这浓荫里,有文化和精神的因素。就像中国有句古语“大树底下好乘凉”,并不是仅仅在说大树一样。这紫藤的绿荫,同样也是文征明所留下的文化和精神绿荫。这样的绿荫不光荫庇了这个院子,同样荫庇了整个园林。

最后,我在梧竹幽居亭中找到了文征明题写的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这一幅对联,将我送入了一种独特的意境中,我在熙攘的人群中一下安静下来,仿佛只有我一人在这园中独坐,品味。这是整个拙政园园林意境的精髓和内核。虽然因为园子里拥挤的人群,我没有能够在游览中得到这种感觉,但最后,我在这样一句对联中,超越了那种熙攘与浮躁,抵达了这座园林气质的核心和境界的最高处。

发现忠王府就在拙政园的隔壁,让我颇有些惊讶。因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建筑。一个文人的桃花源,一个武将的王府,就像是两种极端,一对矛盾。但事实上,这对矛盾的确在苏州成为了矛盾的统一体。太平天国期间,忠王李秀成攻打下苏州,将拙政园及附近的几处宅院划为自己的府地,营建起了这忠王府。当时的拙政园其实只是忠王府的后花园。从这个角度说,我只是先欣赏了忠王府的后花园,才来欣赏它的前堂正殿。而我在这里所受到的震憾甚至要比拙政园还多。

带着拙政园的拥挤感受进入忠王府,觉得整个视野和空间一下子都开阔了。是的,这是王府,不是只供少数人玩赏的审美之地,而是受众人膜拜的权力空间。这个空间当然要比园林建筑高大宽阔,更加正式,容纳人数也更多。因为独自一人的空间是无法彰显权力的,只有容纳下其他人,容纳下空间上的不平等,才能够容纳下权力上的不平等。于是我看到了宽阔的庭院,看到了高大规整威武雄壮的正殿。甚至王府的后院也是宽大的。如果不是在拙政园的隔壁,我甚至会怀疑这是不是江南建筑。权力空间的地域色彩往往最淡。虽然对太平天国的历史不是太熟,但在我的印象里,太平天国的权力划分仍然是非常严格,而且等级鲜明的。正是这样的权力造就了忠王府的奢华。我在进入正殿及诸多殿堂内部的时候,不禁被它的华美所震摄:那些木雕、彩绘简直精美绝伦。

但在这样的感叹之余,一些对历史的反思也逐渐涌现。太平天国的首领之前都是普通的农民,在获得权力之后,就开始变得贪婪,也追求享受了。这正是太平天国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联系起他们之前的身世,对这样的华美绝可以称得上是奢华了。而有这个想法的,绝对不止我一个人。李鸿章在攻占苏州之后,都被忠王府的奢华所震惊。而那时,忠王府的修建仍然还没有完成。其实,在太平天国诸将领中,我对李秀成还是有颇多好感的。他有相当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他曾建议洪秀全放弃南京北上,就是一个颇具开创性和建设性的谋略。但已被奢华和享受泡软了骨头的洪秀全怎会轻易放弃南京的安乐窝?他最后的死很大程度上就是死在自己手里。由此,说起李秀成,我总会觉得有些惋惜之感。但到达忠王府之后,我也才知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当太平天国整个统治阶层开始贪图享受之时,李秀成也是其中的一份子。而李秀成尚且如此,那些毫无远见、热衷于争权力夺利的王呢?他们的王府又是什么样子?更不用说身为王中之王洪秀全的天王府了。

因了这样一些思考,我对忠王府华美的欣赏,与对拙政园的欣赏不同,更多的是对历史兴衰的感叹。但我走到忠王府的后院,面对那同样优美的花园,池塘,我还是忍不住忘却了历史。也许因为忠王府游人较拙政园少,我能在这宽阔的庭院里,静静欣赏着清澈池水里的锦鲤。这一刻,水一般的柔情重又注入到我的内心之中。后来,我回忆起忠王府的时候,一直难以忘记的就有忠王府后院锦鲤游动的画面。也许真得有些东西是可以超越历史和利害的。也许当年的李秀成也那样观赏过它们。

在狮子林,我才真正观赏到了苏州园林的妙处。这并不是说狮子林要比拙政园好,而是说,我在狮子林,得以以欣赏园林的方式来欣赏它。走进狮子林时,天空落下了小雨,雨滴让园子显得空旷起来,因为许多游人都站在屋檐下躲起了雨,而我还拿着从杭州买的伞。因为这把伞,我得以在雨中悠闲而惬意地游览这个园子。

虽然狮子林远远没有拙政园大,但因为这场雨,它在我的感觉里,要比拙政园宽敞得多。雨不仅削减了游人的密度,而且让整个园林也变得有生气起来。园林里的诸多植物与一池湖水,甚至园林里的一些建筑,都像是一并活了起来。植物的绿叶因为雨水而越发嫩绿。虽已是秋天,但江南的雨却未显露凉意,而是感觉依然像春雨一样润物。庭院里的那个小小湖泊,因为细雨的落下,泛出丝丝水晕和波纹,像是与雨进行的细密的耳语。整个湖泊一下子生动了起来。而那些瓦片、屋檐,以及亭子的飞檐,因为雨的冲刷,而显得更加乌黑,与白色的墙壁构成色泽上更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让整个园子更像是一幅水墨画。

同样乌黑的还有紫藤粗大的茎,它攀爬在园林白色的墙壁上,就像是用画笔描绘上去的。而同样洁白的,除了墙壁,还有满园的太湖石假山。这些堆积在一起的太湖石假山,应该是我见过的规模最大的太湖石假山了,而且也是形态姿势最为丰富的假山。有人还曾经把狮子林的命名认为是因为这些假山酷似狮子。虽然这可能不是狮子林命名的真正原因,作为一种解释和描述却是恰当的。狮子林命名的另外一个说法,是因为这里原属佛教地盘,因天如禅师的'师承而取佛教“狮子座”之意,取名为“狮子林”。时过境迁,狮子林因流转为私家园林,而去除了佛教色彩,这些狮子状的假山怪石却从未变过。所以怪石如狮子的说法更广为人知一些。如果说这些太湖石在形态上的千姿百态让人心动的话,那么它颜色的洁白也出乎我的预料。而雨水的落,也将它们洗得更白了。这让它们更像是一幅水墨画中的底色。整个园子也都因为这种黑白的对比,而像是一幅大千世界尽在其中的水墨画了。

除此之外,雨水从屋檐上滴落,让平素沉默的屋檐像是在一句句地对这风景叮咛着什么。而平常看来无用的攀山靠墙的廻廊,此际因为雨的到来,将它的审美和实用功能同时发挥了出来。也许这正是园林之美比绘画之美更有意思的地方:每一处眼睛看到的美,都可以实际触摸到。

江南园林是适合在雨中欣赏的。如果说雨水稀释了拥挤的游客,冲淡了浮躁的气息是“意外收获”的话,这江南园林从建造之时就考虑了多雨的天气,必是有意之举。且不提上面书写过的因为雨水而变得生动的景观,仅仅是池塘中的荷叶就有为擎雨而种的蓄谋;更不要提几乎每个园林都可见的芭蕉了。虽然也在北方见过许多次芭蕉,但当在这苏州的园林中见到这芭蕉宽大肥厚的蕉叶,我就知道这才是适合它们生长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大小节奏都最适合的雨声,而且它们种植的地方也往往紧靠着窗户。这正是最适宜的谛听与最恰到好处的演奏。怪不得古曲《雨打芭蕉》就诞生在这南方。在《红楼梦》里,大观园地处金陵,离苏州不远。有人说,曹雪芹对大观园的书写,就是以苏州园林为蓝本的。这样的说法的确是有根据的。而探春因为大观园中芭蕉较多又格外喜欢而取别号为“蕉下客”,似乎也是一个软证据吧。

留园是我与虎丘比较之后选择的去处。事实上,这种比较一直持续到我到达虎丘山门口。因为我决定在这一天回到上海,所以我必须在他们之间做一个选择。抵达虎丘之后,我决定还是去园林。留园因为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所以当然成为首选。因为之前园林留在内心里的印象,我更愿意把它比作文化的迷宫。我的心还没有从这“迷宫”中走出来。因为这园林直接印象的丰富,倒反衬出虎丘间接印象的单调。在这种对比之下,虎丘便仅仅是一座山和一座塔,而留园则有更多的可能性。于是我选择了留园。

乘坐公交车抵达留园,看到园外与虎丘相比,竟是一番冷清。与拙政园相比,显得更加冷清。这让我有点诧异,但还有点小小的窃喜。因为游人满园的景观正是我所不愿意看到的。进入园子之后,首先碰到的就是湖泊假山,湖水相较狮子林显得小多了。对面的亭子里,放着古筝等乐器。我停下来静听他们演奏了一曲。古筝与箫共同演绎了一支古曲。演奏者也身着戏服般的古典服饰。这让我产生了近乎入戏的感觉,仿佛这一池秋水与假山小亭同样也成为了这“戏”的一部分,而变得生动起来。因为这种古典的感觉,湖的小,也不再是小,而成为了精致。那小亭子和假山的搭配,便成为了精巧。

而后,我便走进了留园悠长的回廊和曲折的院落。

但这种感觉并没有被很好地延续。甚至,留园让我产生了对园林的另一种感受。也许是因为少了雨这个感性的容器,让这些景物统统都暴露在了理性轻易触及的空气中;也许是因为昨晚没有睡好;也许是因为想起了朱大可对于园林的一段论述。事实上,那是朱大可对别人对园林评价的引述。他首先引述了一个印度人对某中国园林的好的评价:“见过的最奇妙的地方,是世界一个小巧玲珑的盆景”。另一个是澳州人的评价:“我从没有见过如此矫饰的园林,它是一种虚假的自然,并且从头到尾都是一场视觉的骗局。”这是东方和西方观念的错位,但当时我顺着后者的思路和角度来观察了一番园林:将山林野趣乃至大千世界引入一个小小的院子,并把亭子或山石等都赋予种种象征,的确显得有些做作。一个人认为是自然的事物,同时被另一个人认为是做作,这也许正是园林本身多义性的解读。但我由这个想法而进入了一种带有批判色彩的欣赏和观察角度里。

这种视角就是将园林拆分,试图一个部位一个部位,一个角度一个角度地去观赏和理解园林。这样园林只剩下了一个一个零件,而丧失了整体。丧失了整体之后,园林的确就显得做作了。它由一个一个部件堆积木一样拼帖而成,然后用文字来将这些部件一一命名。似乎一经命名,这些建筑部件便拥有了人格或美的属性。而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这种命名里的诗意或伦理同建筑美感的产生并不同步。因此,这时的做作,可以说是美的接受上的问题。现代人和古典的隔膜,语言与形象之间的距离,导致美的接受上的断层与卡壳。这是现代和古代的错位。

当曲折的院落,长长的回廊和幽深的居室让我不断迷路的时候,我便感觉自己丧失了对它整体性的把握。于是整座园林,只有那些小小细节流露出的美感,整体上味道寡然。事实上,以我一上午的时间想要完整地把握这个园林,是有些奢求。也许,以前的主人在这里居住一辈子也不能够完全把握这个园林的整体。当我想要以一个游客的身份来体会主人生活于其中的心境,显然,是一种错位。是时间的错位,也是心境的错位。

不独整体,有些细节于我来说,也是错位的。如果一个巨大的太湖石被当成一座山去欣赏,那对于我来说,肯定会导致审美的失落。因为身居北方,见惯了雄浑的大山,这样玲珑的山石肯定无法调动我的观山之思。就像曾经沧海难为水一样。这是北方和南方的错位。

这种情况在冠云峰那里,仍然被延续。因为观石经验的不足,导致我真以观山的经验来观看这块高高的太湖石。它的高度对于一座山来说,的确是可以被忽略的。于是,我以小小的失落感走到了留园的后院。按说这是整个游览的高潮,但却没有激起我强烈的反应。这是经验的错位。

因为这些错位,整个审美历程被大打折扣。这个大大的园林,甚至没有狮子林给我的审美感觉愉悦。

虽然园林中的无数细节也给了我美好的感受,但当游览结束,我从留园中走出时,却有一种很强失落感。这是因为我无法完整地把握它的美,在批判的角度来说,我也无法进行犀利的批判。朱大可说到了对园林评价的两种极端,一种是极度赞扬,一种是彻底批判。但这两者我都无法达到。在留园,我成为了矛盾的统一体。留园,就像一座真正的迷宫,让我的审美迷失在里面。

网师园是我此次去的最后一个园林。本来想去沧浪亭,但因为在一个纪录片里看过雨中的网师园,并且我喜欢的一个建筑家王澎也经常去那里,所以对网师园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我就选择了网师园。

与沧浪亭的命名同义,网师同样也是隐喻着归隐。网师,也就是渔翁之义。与之同义的“渔父”就是隐居的同义词。而中国古曲《渔樵问答》中,渔樵当然也是隐士,否则单纯的渔樵不可能理解这样琴箫合奏的高雅之音。而在这些传统的解释之外,我还从现代的角度想到了一个解释。那就是著名诗人北岛曾以“生活”为题作诗,而全诗只有一个字:“网”。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网师便是懂得生活的大师了。

这个说法虽然有调侃之嫌,但我在进入网师园之后,又想起这种说法。即:懂得生活的大师,才会造出这样的园子,才会在其中居住。

也许是因为小的缘故,我在留园得到的无法把握的失落没有在这里重演。我轻易就找到了它美的核心,那就是那面院落中的湖泊。因为它水面的阔大,相较留园的池子,还有整个园林与水面的比例来说,都可以称作是湖泊。与狮子林以假山为中心不同,网师园完全是以湖泊为中心。而围绕着湖泊,亭台楼阁依次排列,但却并不显得多,更不显得杂乱。因为这种布局和结构的简单,我轻易地把握住了它;也因为这种简单,这里更像是直接的生活现场。真正的生活,是没有那样复杂的。但它又绝对不简单。因为这一面湖泊的存在。

湖就像一面镜子,让真实的园林景观衍生出了一个副产品,即它的倒影。如果说那些小亭子和回廊还是有实用性,在功利世界坚硬地存在的话,那么它们在水中的倒影则完全摆脱了实用的范畴,而直接归入了审美。因为这面湖的阔大,几乎整个园林都在其中投下了自己的影子,都有现实存在之外,纯粹审美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面湖就像一个镜子,把一个园林复制成了两个。这种复制又不是机械地复制,而更像是进一步地提纯。这个镜子把原物所拥有的审美属性进一步提炼,提纯出一个纯粹的审美对象和意境。经过了这种提纯,观赏者可以跨过理性认识,而直接进入审美境界。由湖水中的景观,再回到园林建筑本身,也不会彻底回到现实和理性层面,因为这面湖的存在,观者的理性和感性始终是平分秋色的。在这里,我也才似乎明白,我在留园的理性膨胀,应该就是因为它的水面太小,只在入口有一个水池般的小湖。与留园面积的大比起来,那面湖简直不值一提了。就是它直接导致了我感性的干涸,审美的缺位,而这些症状,都在网师园得到了治愈。

湖水的清澈不仅倒映了那些园林建筑和花草树木,更呈现了湖水本身的丰富。那些游动的硕大的锦鲤,就是水中生物最好的代表。它们几乎是我见过的最大的锦鲤。它们的嬉戏游动,它们的无忧无虑,它们的肥硕,不仅呈现出这片湖水勃勃的生机,更倒映出了整个院落的生机。那些高高的白墙因为倒映在水中显得更白,也显得更高。那水边的小亭子也像是在水上漂着一样。如果有雨的话,整个园子会显得更美。我在纪录片里看到的网师园就是下着雨的。那绵密的雨滴落在湖面上,水晕不断泛起,就像在织着一个绿色的网。而此刻,在湖畔的窗边观赏,宽阔水面尽收眼底,每一个细小的波纹也都尽收眼底。一个园林因为一面湖而景色变幻万千。

我长时间地呆在网师园,坐在湖边,沉浸在它的美的境界中。所有园林的元素在这个小小的园子里都是自然而生动的。它们巧妙地排列成最完美的状态。而这一切所构成的美,都在我的审美所能够掌控的范围之内。我在一种忘我的状态里,觉得自己仍是懂得园林之美的;而园林,更拥有着神奇无限的魅力。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7: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