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
范文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通用13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使学生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模型(符号例题要求)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提问: (1)什么叫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大约有多大(用手势来表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教师:你知道2平方厘米有多大吗?你怎么想? 要求学生: (1)用手比划大约有多大。 (2)说出想法。(包含有2个1平方厘米) 那么,6平方厘米有多大?2平方米有多大?你怎么想? 二、探索发现,获取新知 1、引导探究。 取出一个长方形学具: (1)请同学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2)取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排一排、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包含有几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启发谈话:如果要求长方形的面积,我的每一个都用面积单位来排一排,数一数,看它包含有几个面积单位,这样的方法可以吗?假如要计算较大操场的面积,我们应该怎么办?能不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呢?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3、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公式推导: 教师: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如果沿着长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沿着宽能摆几个?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小结:沿着长摆,摆的个数与长的厘米数相同;沿着宽摆,摆的排数与宽的厘米数相同。 说一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长的厘米数×宽的厘米数=长方形面积 这个推断对不对呢?其它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呢?我们自己拿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看。 通过自己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用公式计算: (3)即时训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15厘米,宽10厘米。 4、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出示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征?这个图形面积是多少? (2)想一想:怎样来算它的面积?正方形面积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引导小结并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5、指导看书,熟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材78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十九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3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通过计算自己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再由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推导出正方形的公式。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铺垫。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106~10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理解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 2.通过让学生自主调查、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3.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自主调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教材分析: 在学生学习了位置与方向、面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设计校园”的实践活动。通过设计学生熟悉的环境──“校园”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爱学校的良好情感。教材以重新设计校园为主题,从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设计方案三个方面安排了整个实践活动。 1.调查本学校和其他学校都有什么是学生收集信息和比较信息的过程,教材中通过画出整个校园的直观图来表现学生所收集的本学校的所有信息,为下面重新设计新校园打下了基础。比较信息是比较本学校和其他学校的具体情况,为设计新校园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收集和选择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 2.讨论学校应添设什么是分析信息的活动,教材展示了小组学生以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材的讨论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的,一是根据学生自己或教师的日常需要,二是与其他学校相比较。教材中具体举了四个例子,如操场应该扩大、操场旁边应有一个厕所,应该给老师准备一个车棚,希望有一些乒乓球台等。当然,教材中提到的仅是一些范例,实际讨论不必限制在这些方面,可以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及自己的需求加以分析与设计。这个讨论交流过程可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3.设计新校园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设计新校园的过程中,学生要根据综合调查和分析的结果,以及本校园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这里要涉及到一些需要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的问题──场地面积的大小,添设项目的形状和大小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去进行实际测量,在教材的'例子中对此进行了提示。除了教材提示的乒乓球台是否能够放得下的问题外,还会有其他的问题,如足球场上或操场上的铺草皮、羽毛球场、为低年级开设游戏区等问题。 4.“展示各小组的设计”。组织数学实践活动除了要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这一点在本实践活动中体现为设计新校园后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和交流,让学生找到本组和其他组设计的优缺点,体验学生之间的鼓励与赞美,获得同学的认同,同时也认同别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 教学课型: 活动课(设计、讨论) 教具准备: 某校校园平面图、本校校园平面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关方位的知识,请同学们想一下我们一共认识了几个方位?(8个)哪个同学愿意起来具体说一下?其他同学用手指一下好吗? 2、这是我们生活中的方位,但在地图上我们通常按什么规律来确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电脑展示某校校园平面示意图 ⑴老师这里有一幅某校校园的平面示意图,谁想说说这个校园的各个方位建筑物或教学设施?(指名答) ⑵这个校园设计得漂亮吗?合理吗?你有什么建议? ⑶如果能在设计漂亮、合理的学校里面学习,你们会有什么感想呢?你们想不想也自己设计校园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设计校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一是复习前面所学知识,唤醒学生的已有记忆,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是以某校校园平面图为例,让学生谈想法、提建议,激发学生设计学校的图纸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调查汇报 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调查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哪些教学设施(板书:调查),你们完成了吗?谁来说说?(多指几名同学说) (设计意图:调查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什么,是学生收集信息和比较信息的过程。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收集和选择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 2、出示本校校园平面示意图 这是我们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哪位同学愿意起来用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一下?(指名说) 3、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你觉得我们学校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必须添置哪些设备等? (学生独立思考) 4、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讨论:(大屏幕出示) (1)应该在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设备? (2)绿化上面你有什么见解? (3)操场的大小或形状如何? (4)你还有哪些设想? 5、集体汇报交流。(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表本组的意见,教师可以鼓励性的评价,并对全体的意见予以总结。) (设计意图:这个讨论交流的过程可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6、小组合作,设计新校园。 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下面就请各小组在给定的白纸上总结出本组的最后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设计自己的新校园,要求每个小组分好记录、监督、绘图的人员。(学生合作动手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学生熟悉的环境—“校园”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爱学校的良好情感。) 7、展示各小组的设计。 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校园示意图,其它小组进行评价,找出每幅新校园图的优缺点。(利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 8、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同学们真棒!能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板书:分析)用你们小组的智慧设计出了自己喜欢的学校,真可称之为小设计师了,老师一定会把你们的想法传达给校长,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你们的设计将会被采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和交流,让学生找到本组和其它组设计的优缺点,体验学生之间的鼓励与赞美,获得同学的认同,同时也认同别人,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 三、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同学们,通过这节活动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如设计校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校园。 四、作业布置 自己设计一幅未来的现代化学校平面图。 板书设计: 设计学校 小学校园平面设计图 调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3教学内容: 教科书P27 28页的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学会对加减法进行验算。 2、经历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培养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3、通过加减法的验算,渗透加法交换律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 学会对加法进行验算 课前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语引入,从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情境。 二、探究体验: 1、在合作学习中,讨论加法的验算方法,从已有的`认识出发,去探索加法的验算方法。 2、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3、掌握两种验算方法: (1)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相同。 (2)用和减一个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三、实践应用:完成书上相关练习。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4一、教学内容 1、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2、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通过主题图的展示,使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使学生感觉到计算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 2、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本部分知识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材在教学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之前,先教学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体现弹性要求。 计算有余数除法时,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 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 教材上呈现了一个校园里的活动场景图,图中显示了一些表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情境,如每棵树之间都插着4面小旗子,跳绳的小朋友每4个人一组,篮球场上每5人为一组,黑板报下面的花每3盆摆一组,这些都为用除法计算提供了素材(因为都是平均分),至于分的结果是整除还是有余数除法,要具体看被除数和除数的数量关系而定。通过这样的情境展示,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就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例1(利用表内除法教学竖式)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2)利用学过的表内除法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教学时要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3、例2(有余数除法) (1)采用例1情境的延续。 (2)体现弹性要求,可以从图上看出结果,可以写成横式(口算),也可以用竖式计算,重点教学笔算,把横式和竖式对比,使学生了解余数的含义。 (3)教学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并注意两者所用的不同单位名称。 4、例3(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具体教学时,可以采用两种方式:除数不变,改变被除数;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 5、练习十二 第2题,与例3有所不同,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以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第3题是有余数除法的一种变式练习。 练习中还编排了一些乘加的题目,如第5(4)题、第8题,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乘加和有余数除法的互逆关系,为利用乘加来检验有余数除法打好基础。 6、例4(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同样体现弹性的要求,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 7、P55“做一做” 体现开放性,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8、练习十三 在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合理性。 第5题,其中一个条件隐含在图中(每张桌子能坐4只小动物),解决问题的角度可以不同,可以用乘法算出9张桌子最多可以坐多少人,也可以算出35只小动物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 第6、7题都是要注意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如第6题,44除以5,商8余4,但实际需要租9条船。第7题,可以在教材问题基础上接着提问“到底需要多少个房间?怎样安排房间比较合理?”让学生以数学的解决为基础再结合实际的因素加以解决。 第8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生活经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不能简单地用总的枝数除以每束花的枝数,也不能凭某一种花的情况来决定,而是要分别考虑三种花的情况,再综合解决。 五、教学建议 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虽然除法竖式在这儿是第一次出现,但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要让他们自己探索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教学时,也可以对表内乘除法进行适当的复习。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5设计说明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容易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本节课教学重视利用主题图创设情境,在对情境中数学信息的分析上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1.情境激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玩”是儿童的天性,在设计本节课时,注重让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中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练”,完成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借助小棒,边操作边进行归纳总结,将直观操作和抽象概括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操作、观察、分析,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质疑引新 1.课件出示游乐园主题图及游乐项目价格表。 2.引导学生看图及价格表,收集并汇报信息。 3.组内讨论并汇报: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坐碰碰车每人20元,2人需要多少钱?坐旋转木马每人5元,4人需要多少钱) 设计意图:观察主题图,从图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学习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课件出示教材57页例1: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需要多少钱? (2)组内讨论,尝试列式,然后汇报。 (要解决3人需要多少钱,就是求3个2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3×20或20×3) (3)摆一摆小棒,想一想:3×20或20×3的结果是多少? (4)课件展示学生摆小棒图,组长汇报,教师板书:20×3=60(元)或3×20=60(元)。 (5)各组组长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小组一:把它看成20+20+20来计算。 小组二: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小组三:把20看成2个十,因为2×3=6,所以20×3=60。 (6)小组讨论:为什么可以把20看成2个十呢? (20里面的2表示2个十,2个十乘3就是6个十,就是60) (7)引导学生尝试计算200×3,组内汇报,集体交流。 (把200×3看成2个100乘3,就等于6个100,也就是600) (8)小结算法。 ①课件出示习题: 3×7 30×7 300×7 3000×7 (学生集体说得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6《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页~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2、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 3、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遵守、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第59页主题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和观众们都在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他们正在倒计时:十、九、八、七、……二、一) 2、老师提问:人们倒计时时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个数字之间经历多长时间?(1秒) 师小结: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就来认识秒。 二、学习新知: 1、出示独立学习任务单: 请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钟的哪一根指针叫做秒针吗?你知道它是怎样计时的呢? (1)通过观察,我知道秒针是钟上的那一根。 (2)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秒,从12走到1就是走了秒,从2走到4走了秒。 (3)秒针走一圈就是走了秒,也就是分钟。 (4)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格。也就是1分=______秒。 学生汇报 出示课件,演示秒针走一圈,同时板书:1分=60秒 2、感受一下1秒钟有多长。 (1)拍手练习:跟着钟表的“嘀嗒”声,每秒拍一下手。 (2)你能在1秒钟里做什么事呢?先试一试,再告诉同桌。 3、出示有秒针的实物钟表,共同感受1分钟有多长。 请同学们谈感受。(1分钟比1秒钟长,但1分钟也过得很快) 4、出示课本61页做一做第2题,了解1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 你能在1分钟里做几道口算题呢?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大约每天睡9() 穿衣服大约需要20() 烧一壳开水大约需要25() 2、了解一下自己小组同学的50米跑的成绩,并记录下来。 3、填一填。 人1分钟脉搏跳()下,1分钟做()道题 1分钟写()个字。 4、填空: 深呼吸1次用()秒,15秒内能深呼吸()次。 从1数到30用了()秒。 1分=()秒,120秒=()分 5、绕操场跑1圈,*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谁快些?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秒的认识,知道了1分=60秒,还感受了1分、1秒有多少长,常言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同学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时间的主人吧。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7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2.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能在掌握的计算方法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来计算,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7×9=30×8=90×7=6×60=300×5=7×700= 2.估算 401×9798×7295×6502×2498×4 3.笔算 87×66×4567×79987×3254×6 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题中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告诉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这些地砖铺5间会议室够不够,要思考哪些问题?思考一下,要求地砖够不够,这是用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在现有的地砖和要用的地砖这两个数量中,哪个数量我们不知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考虑铺地砖时的损耗问题,但是为了减少解题难度,我们在这里把地砖的'损耗省略不计。下面需要同学们考虑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方法来计算,是选择口算呢?还是选择笔算或估算?说一说你的理由。 你准备怎样估算? 用估算出的结果与已有的地砖数量进行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如果每间会议室在铺地砖时需要680千克水泥,这5间会议室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水泥? 这次你选择了什么计算方法? 这次同学们选择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你们认为谁选得对? 请两个同学分别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口算或笔算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知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2.教学练习五第6题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条件与哪个条件是有联系的, (2)学生独立解答,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选择什么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并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3)提出新的问题:这辆车如果刚好满员,一共可以运送多少旅客? (5)指导学生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8题第1问 2.和学生一起讨论第8题第2问 四、课堂小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8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9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时、分、秒”和“千米和吨”的知识加以巩固,提高计算和估算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克千克和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各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进行各单位之间的简单计算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相互交流 1、谈话引导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数学中我们已经学了几组表示事物及其特征的特定单位。你们知道有哪些单位吗? 如:表示时间的单位有哪些?还有表示什么的单位? 2、小组讨论 由小组长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展示 并评出哪一组记录的最完整。 二、加深体验,建立观念 1、数一数 出示时间单位时、分、秒。讨论:怎样才能感受和记忆这些时间单位? 让学生从钟面的认识,1时、1分、1秒内所干的事情,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等方面复习时间知识。 2、比一比 出示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米和千米 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长度单位? 让学生通过用手比划,以及用语言描述,全面复习所学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知识系统化。 3、估一估 出示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 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质量单位? 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全面复习所学的质量单位及其进率。 三 、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算一算 出示课本第122页的第9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独立解答。最后交流自己的算法。 2、 猜一猜 结合课本第10页的第4题,让学生根据路程的远近,猜一猜他们是步行、乘车还是乘飞机? 3、 估一估 通过第125的第8题,使学生掌握千克与吨之间的计算与估算。 四、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第122页的第10题,集体核对。 五、总结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掌握的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0教学目标: 1、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 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小棋子若干、转盘、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一定、不可能、可能” (师出示两盒棋子,1号盒有6个蓝棋子,2号盒有1个蓝棋子,5个红棋子。) 师: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蓝棋子? 生:1号盒一定能摸出蓝棋子。 师:哪个盒子不可能摸出红棋子? 生:1号盒不可能摸出红棋子。 师:哪个盒子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蓝棋子? 生:2号盒子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蓝棋子。 2、导入 师:现在老师如果从2号盒内摸一个棋子,同学们猜一下会是什么颜色?(生大部分猜红棋子) 师:为什么猜红棋子的多,猜蓝棋子的少呢?真是这样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可能性(二)(板书课题:可能性二)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复习了旧知,而且还生成了新的数学问题,从而自然的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3 (课件出示例3第一幅图) 师:下面请各小组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让我们通过摸棋子游戏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测吧。(盒里装着5红1蓝6个棋子) (生跃跃欲试) 1、小组合作验证猜测结果 师:请同学们先认真看一下活动要求 (1)出示活动要求: A:组长分好工有摸棋子的`,有记录的,组员按顺序轮流摸棋子。 B:每次摸棋子前先将棋子摇匀,摸棋子时不能偷看。 C:摸出一个棋子记录好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D:在摸棋子的过程中想一想:你们组摸到棋子的情况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设计意图:将活动要求展示出来加以强调,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小组活动 A:学生摸棋子并记录结果。(师巡视,随机指导) B:组内交流 师:现在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组内交流,师巡视,随机参与讨论) (讨论中让学生明确:每次摸棋子的时候,每个棋子都有被摸出的可能;每次摸到棋子的颜色是不确定的,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蓝棋子。) (3)集体汇报交流 A:小组汇报 师:你愿意把你们组交流的情况展示给大家吗?(生:愿意) 师:你是第一个上来的,真勇敢! 生1:我们摸到的棋子,有红色的也有蓝色的,因为盒内既有红棋子也有蓝棋子。 师:其他小组有补充吗? 生2:我发现我们组有时摸出红棋子有时摸出蓝棋子,但是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多,因为盒内的红棋子比蓝棋子多。 师:说得不错!谁还想说? 生3:我发现我们组摸出的棋子既有红色的也有蓝色的,红棋子多所以摸到红棋子的机会大。 生…… 师:说得真不错!其他小组也是这种结果吗?(生:是) B: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师:通过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思考) 生1:虽然各小组摸到红棋子与白棋子的次数不一定相同,但都是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多,摸出蓝棋子的次数少。 师:说得好! 生2: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红棋子的次数比摸出蓝棋子的次数多,摸出蓝棋子的次数比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少。 师:说的很详细!还有要说的吗? 生3:各小组摸棋子的情况都说明,红棋子多所以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多。 师:嗯,简单明了。 生…… 师强调:同学们说的“摸出红棋子次数多摸出蓝棋子次数少”,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可能性大小”(板书:可能性大小) 师小结:每一个棋子被摸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红棋子和蓝棋子的数量不一样,所以摸出红棋子的可能性与摸出蓝棋子的可能性大小就不一样。多次试验证明红棋子的数量多摸到红棋子的可能性大;相反,蓝棋子的数量少摸到蓝棋子的可能性就小。(随机板书)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设计意图: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通过“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2、根据结论推测 师:如果现在让你再摸一次,你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吗? 生:不一定。 师:下面请同学们实际摸摸看(生每人摸一次) (可能既有摸到红棋子的,也有摸到蓝棋子的) 师:虽然我们知道了摸出红棋子的可能性大,但在单次试验中我们并不能确定会摸出红棋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摸一次,引起认知冲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体会概率虽然能帮我们了解不确定现象的规律,但并不能提供准确无误的结论。) 3、应用 师:下面看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了? A:(课件出示p106做一做左题) 师:你知道每种颜色占整个圆的几分之几吗?生答 师:那么指针停在哪个区域的可能性大呢?生答 B:独立解决右题,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既让学生明确数量多少与可能性大小的联系,也为以后学习可能性的精确值作铺垫。) (二)教学例4 (课件出示例4插图) 师:请同学们看例4,刚才我们解决了两种颜色的问题,现在是三种颜色的了,你敢挑战吗?(生:敢) 师:很好!如果让你只摸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生交流) 指名汇报:如果只摸一个棋子可能是红色的,可能是蓝色的,也可能是绿色的。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1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初步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421×4=726×7=285×4=561×2=478×4= 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算式结果,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这是我们在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但前一节课只算了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这里还有这么多的商品呢?你能看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来大家解决吗?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第29页看着第4题,请你帮助这些小动物判断一下,它们的计算究竟对不对?如果有错,错在什么地方?又该怎样克服呢? 2.教学练习五第5题 (1)让学生在书上计算出结果,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3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7题。 四、课堂小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德育渗透: 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方法: 实践体会 学习方法: 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许昌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四、小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3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1、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请你也来摆一摆: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想:1倍该怎么摆? 3、题目要求我们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谁来说一说第二行圆片摆了()个()。 4、完整地说一说: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2个3。 5、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6、巩固练习: (1)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再说一说。) (2)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独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说一说。) (3)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4)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三、教学例4、例5 1、教学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谁来说一说: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个2朵,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如果我们把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花带子的长就是这样的4份,(老师边讲边将花带子与灰带子进行比较)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4倍。 (4)在花带子的后面再添上一段,现在花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那么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呢?再添上2段呢? (5)在灰带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现在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6)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是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又是怎样想的? 四、应用拓展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倍。 2、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老师要求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给白皮球加上一段) 4、请你也来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人根据同桌的意思画一画,摆一摆,再说一说。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