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
范文 |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集锦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熟悉全文故事线索,能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 (2)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2)鉴赏课文中由事推理的感悟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2)树立理想,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3)在阅读中感悟和思考生活哲理,激励起战胜艰难险阻的决心。 【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及生活哲理。 难点:多角度、有创意地研究课文内容,获得教益。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批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会遇到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而有些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了胜利的彼岸。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的故事。相信这个故事一定会对同学们有所启迪。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它吧。 二、默读课文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每分钟500字,本文大约1800字,要求5分半钟看完。到时老师要说“时间到”。 三、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提示: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提示:一个酷热的七月天。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 提示:和“我”一起的五个男孩子。 (4)那座悬崖有多高? 提示:只有60英尺左右。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的情况,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四、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五、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六、研讨主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是什么意思?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再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去。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距离远会让人产生畏难的心理,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给人以战胜艰难险阻的信心。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搜集一些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和同学们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批注 一、确定角度,创意阅读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1)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鼓励、指导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 (2)评价杰里。 (3)评价其他四个孩子的行为。 二、合作讨论,探究问题 1.哪些地方写到杰里?请一一加以评论。 在“我”爬上悬崖,陷入困难时,“‘全看你自己了。’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而后是杰里去把父亲找来的,说明他还是富于友情的。 2.评论其他四个孩子的行为。 文中其他四个孩子,在“我”陷入困境时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我”,这样对待一起玩的伙伴有些恶劣,没有患难与共的爱心。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我首先安慰作者,然后再叫大人来救作者。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如果我是作者,我首先保持冷静,用乐观的态度面对,最后一步一步地爬下去。 三、拓展延伸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请你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情节。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四、讨论: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五、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一、朗读思考: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二、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布置作业: 1.练习:一、二、 2.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3【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写法及意义,了解文学常识。 2、默读课文,能够抓住要素,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3、初步体会文章主旨,感悟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难点】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领会文章主旨,感悟人生哲理 【课前学习】 1、文学常识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国的作家()。 2、读一读,写一写,掌握下列词语。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上音,并把整个词语读几遍。 迂()回啜()泣纳罕()瘦骨嶙峋()()头晕目眩()落在后面()尽量() (2)用楷书把下列的词语工整,规范的写一遍,力求美观。 训诫耸立迂回凝视纳罕头晕目眩啜泣瘦骨嶙峋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3)结合文下注释或查字典,弄清上述词语的意思,并至少选择其中五个写一段连贯的话。 3、课文内容初探 (1)默读课文,便读便用笔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标出段序,全篇课文共有段。 ★★★(老师提示: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文有六个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所以,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注意这些主要信息。)★★★ (2)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人物)_ 有名字的是哪两个?_和 那座悬崖高___米,岩石架高____米。 (3)你能用简洁的语言讲讲课文中发生的故事吗?要求:既要把事情讲清楚,同时又要语言简洁。看谁做得好! 4、你知道这个故事是作者多大的时候写的吗?再次回忆童年往事,你觉得作者想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你在生活或者学习中有过类似的感受或体会吗?选择其中一件简要说说。 【课堂学习】 一、交流课前学习2; 二、听故事,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 …… 三、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1、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交流课前预习第3题,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 四、初步把握文章主旨 1、交流课前预习第4题; 2、找出本文的主旨句,反复朗读并体会其含义。 五、交流课前预习第5题。 六、今日作业 1、将课文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在作业本上写两遍。 2、请你展开想象,描写一下文中的“我”或者“父亲”的心理活动,写在作业本上。 (1)“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此刻,我想:“。” (2)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此刻,父亲想:“。” 七、【课外阅读】老师教你读名著 每一民族、每一时代的精神的精华,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名著”之中,其中的一部分经过历史的筛选,就成了民族与人类“经典”。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的名著、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 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经典”。 ——钱理群 从今天起,老师引领你踏上名著阅读之旅吧! 今天,老师想给你介绍的名著是冰心的《繁星春水》 1、认识作家: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冰心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孩子,把孩子看做“最神圣的人”,认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好好呵护。同时也成为了小读者的知心朋友,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美。 2、冰心名言 ★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了。什么苦楚,什么怨屈都受得了。 ★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也不觉是悲凉。 ★人生的道路,到底是平坦的少,崎岖的多。在平坦的路上,携手同行的时候,周围有温暖的春风,头上有明净的秋月。两颗心充分地享乐着宁静柔畅的“琴瑟和鸣”的音乐。在坎坷的路上,扶掖而行的时候,要坚忍地咽下各自的冤抑和痛苦,在荆棘遍地的路上,互慰互勉,相濡以沫。 ★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总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3、读一读课本179页——183页的内容吧,用你的零花钱买一本《繁星》《春水》,让名著伴随你的成长吧!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反复阅读,理解关键语句的意义。 2、能力目标: 复述故事情节。 3、情感目标: 深刻领会课文内容,从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学设想】 1、重点: 反复阅读从中获得启迪和熏陶。 2、难点: 深刻理解篇末所说的经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任务。 2、收集有关克服人生困难的名言警句。 3、收集自己日常生活中克服困难的事例和亲身感受。 4、教学设施:录音机、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交流收集如何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 (教师)再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许多影响深远的事情,这些事情能使我们获得做人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小时侯的遭遇及他的感受,希望大家从中有所收获。 二、整体感悟 1、听录音朗读、解决课文生字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声调、语速)。 3、挑选自己所喜欢的部分朗读。 4、理清课文结构及记叙的要素: 小结:第一部分(1~13段):遭遇险情。 第二部分(13~22段):脱离险情。 第三部分(23段):生发感悟。 三、合作、探索(教师投影问题组) 1、“我”遭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些困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我”是怎样解决困难的?解决困难的关键是什么? 3、最后一段“走一步,再走一步”怎样理解?这次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抓住本文的主题思想) ⑴ 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⑵ 学习代表发言。 ⑶ 教师小结。 四、体验、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进行评价) 1、假如你是亨特,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会怎么办? 2、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怎么办? 教师小结:当遇到困难时,首先要冷静。要分析所处的位置一些切实学习的办法解决,并且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要树立信心,鼓励自己,取得胜利。作为父母,应教给孩子解决困难中战胜自我,树立信心勇敢的走向“下一步”。 五、拓展、延伸 你有没有和文中的我类似的经历?那你是则样解决?请讲给同学们听。 1、学生课堂开展交流。 2、课后整理相关资料,写成一篇文章。 六、总结 作者通过我童年时的一次爬山遇险、脱险的经历,感悟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把他们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在于走好每一步,要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板书】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遭遇险情──脱离险情──生发感悟 主题:树立信心,战胜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5知识与能力: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情节。 2、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复述;自主、合作、探究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这篇课文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过困难吗?还记不记得那次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8岁的时候曾被困在山岩上,正是这次困难的解决方法让他受用一生。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检查预习: 由学生检查,如不全面教师补充 1、了解作者 莫顿·亨特(MortonHunt),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本文选自《当代少年》 2、生字 纳罕(nàhǎn)瘦骨嶙峋(shòugǔlínxún)小心翼翼(xiǎoxīnyìyì) 三、新授 听读课文,听读后抢答下列问题: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六个 4、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天气闷热,想找新花样玩。 5、爬上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6个。 6、那座悬崖有多高?大约20米高 7、岩石架有多高?大约六、七米高 8、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我”爬到小山道上,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小伙伴们都离“我”而去。 9、我是怎么脱险的?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顺利爬下悬崖 四.复述一下本文的故事情节。 五、探究主旨 1、我遇到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什么? 3、你如何理解父亲的做法? 4、文中几次写到啜泣?有何不同? 5、文中对暮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15、16) 6、“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什么? 文章主旨:课文通过写我童年一次冒险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怕,只要把大困难化为一个一个小困难,再各个击破,最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六、课堂小结 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七、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作业本)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故事:遇险──脱险 哲理:把困难分解再去克服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6【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树”的艺术形象,体味诗歌的内涵。 【相关资料】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学习字词。 注音:训诫(jiè)陡峭(qiào)嶙峋(lín)(xún)耸立(sng)啜泣(chuò)着眼(zhuó) 头晕目眩(xuàn)迂回(yū)纳罕(nà)(hǎn)小心翼翼(yì)闷热(mēn)屡次(lǚ) 【主题详解】 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在遇到巨大的困难时,既要冷静;又要化整为零,循序渐进,把危险和困难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然后把着眼点放在构成大目标的一个个小目标上,一步步地战胜困难,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使我们感受到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自主学习】 (1)把经历的事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几个部分在课文中标出记号。 (1)(一)、起因别出花样去爬悬崖 (二)、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 (2)概括这件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2)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一群孩子攀爬悬崖,在悬崖上下不下来,最后在爸爸的引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了悬崖,并且得到了珍贵的人生启示。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3)(顺叙) 【合作探究】 (1)本文内容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练习一)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文章写的是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寄寓的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可见,凡是能充分表现中心材料详写。 (2)朗读在岩石上的部分,划出有关心理描写的句子。(第八页) 将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毫无信心:害怕会摔死—啼哭 萌发信心:似乎能办到——移、探 信心大增:是能办到的——啜泣 (3)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用文章中的话概括我是怎样脱险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4)时隔57年后,一位65岁的老人,仅仅是为了写在悬崖上这么一次经历吗?如果不是,又是因为什么? 明确: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1.悬崖就像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困难一样,面对困难,不畏惧害怕,要冷静分析,循序渐进,克服困难。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小事做起,小进步会积累成大成功。 “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齐读第四部分。 (5)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6)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7)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大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8)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明确: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9)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明确: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当堂训练】 一、基础部分 1.下边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啜泣(chuò)一堵墙(dǔ)峭壁(qiào)耸立(sǒnɡ) B.崩土(bēnɡ)蓬乱(pénɡ)颤抖(zhàn)嶙峋(xún) C.凝视(nínɡ)嘲笑(cháo)头晕(yūn)目眩(xuàn) D.陡峭(dǒu)动弹(tɑn)摔死(shuāi)翼翼(yì)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悬崖:高而陡的山崖训诫:告诫,教导 B.嶙峋:形容人瘦削灌木:灌溉树木 C.目眩:眼睛昏花啜泣:抽抽搭搭地哭 D.纳罕:惊奇,诧异小心翼翼:谨慎小心 3.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莫顿亨特是美国作家。 B.“我”在伙伴的怂恿下爬悬崖。 C.伙伴们勇敢地一个接一个地爬了上去。 D.我终于爬了上去并跟他们一块艰难地下来了。 4.用课文中词语填空。 那座悬崖就________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________垂直的________,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灌木。 阅读下文,完成5~10题。? ①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_________(啜泣、哭泣),正_______(纳罕、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②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_______(恐惧、害怕)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③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④“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⑤“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⑥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 ⑦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⑧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⑨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5.将①②段空缺处填上合适的词。 6.第③段画线处运用了_______描写。 7.第④段中画线句与下文哪句照应? 8.写出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每往下爬一步的心理感受。 9.第⑨段中你认为哪一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请写出来。 10.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你将怎么办?请讲给你的同桌好吗? 参考答案: 一、1.B2.B3.D? 4.耸立一堵峭壁岩石崩土蓬乱? 5.略6.景物? 7.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8.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9.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10.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掌握眩、嶙峋、迂回等生字词。 2、能力训练: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二、迈开脚步,走近课文 (一)勇闯词语关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圈点标注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读完后,先两人一组自行解决字词疑难点,无法解决的再提交全班集体解决。 出示重点词语,找学生读并纠错 (二)速读课文 掌握了重点词语,我们再向前走一步请同学们在3分钟内快速读完全文,阅读时留意并圈点出有关环境、人物及情节的语句为下面的“闯关”做好准备!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开始! 生速读课文。 1、看谁抢得快 (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完全后同学们自由发言,根据投影中的显示以及对全文的第一次感觉或总体印象,用这样一种形式来填充) 1、在____(时间)在____身上发生了____事。 2、在____(地点)在____身上发生了____事。 3、在____(环境)下在____身上发生了____事。 师:同学们,可以从三点中选择任意的一项表达自己的看法。 生: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五个小男孩爬悬崖。 师:五个小孩课本中都提到了谁? 生:“我”、内德、杰利。 师:真棒,对于课文的把握十分到位。 生:在悬崖边我不敢往下爬。 师:结果呢? 生:在父亲的帮助下我脱离了险境。 师:父亲是怎样帮助我的? 生: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一小步,你就能办得到。 师:父亲对我的鼓励不是一句就能达到效果了,我希望同学们能用具体的语言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生复述(略) 2、我要来帮忙 同学们的闯关又快又顺利,可现在有一个同学却遇到了麻烦 下面是一位同学为本文取的小标题,可是他忘记把具体段落标上了哪位同学能来帮帮他呢? 决心爬崖( ) 陷入险境( ) 脱离险境( ) 脱险有感( ) 三、质疑激趣,再走一步 师:咱们同学还真是和这位同学英雄所见略同啊!可是,有人认为前6自然段占篇幅太多,建议大刀阔斧地砍去,将其提炼成“费城7月的一天,我和我的5个小伙伴一起决定爬悬崖”然后就进入第二部分,大家看可以吗? (不可以。原文开头的巧妙和功效是修改后的“一句话”所不具备的,理由有二:首先是“呼应内容,作好铺垫”比如,“闷热”的天气要素的交代,不光是引发后面爬悬崖情节的要素之一——天气的异常,让人更加烦躁,也预兆着其后事态的发展其次是“引发悬念,激发兴趣”比如,身体方面自小的孱弱及母亲训诫的内容交代,会引起读者关于作者遭遇内容的欲望和好奇心一系列的问题,会如同“钩子”一样,将读者阅读的欲念牵引向后续的阅读) 四、仔细思考,走近人物 师:原来这前6段有着这么重要的作用啊!下面我们再向前走一步,结合7至15段,完成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述“我”的遭遇,再尝试用一个字来概括文中“险境”的特点 2、用“‘我’是一个 的小男孩,因为”的句式来谈谈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参考: 1、“我”的遭遇是“我”在悬崖上一个狭小的岩石架上进退两难,陷入困境 这个“困难”的特点是:“陡”“高” “险” 2、“我”是一个“身体瘦弱,性格软弱”的小男孩,因为第8段 第11段 第14段 师:这样一个身体瘦弱,性格软弱的8岁的孩子,却陷入这样一个有着“陡”“高”“险”特征的“险境”,但结果却出乎意料,他最后成功脱离了险境,这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来与文中的“我”一起,重温这段经历及此后的感悟吧! 五、深入思考,走进中心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第16至23段,小组合作来说说阅读的收获、感悟 1、“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圈画出表现心理变化的词句。 2、读完作者的感受,课题如何理解?我受到的启发是()。 参考: 1、最初:毫无信心 “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 “这似乎是能办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 “我”能办到 最后:激动啜泣 结合原文第21段、第22段、第23段 2、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谈 从心态角度上来说,意味着面对困难,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的良好心态。 从方法的角度来说,只有把大目标分解成如同一步一步的小步骤,才可能完成。 从意志力角度来说,展现了意志的坚定,乃实现人生目标的必要因素之一。 从人生境界来说,感受到一个朴实而又极致的道理:非凡的成就,往往也是由平凡的点滴积累而成的。 六、品读“父亲” 师:我们一步一步走到这里,当我们为主人公的表现而感动不已时,是不是忽略了一个人呢?其实,指导“我”走出困境并收获成长的“父亲”形象,也有着让我们感动的地方。 请大家带着自己对“父亲”形象的思考,仔细品读文中描写父亲的语句,依照下面的示例,为文中的父亲写一则颁奖词。 示例:高淑珍颁奖词 你用粗糙的手,支起课桌;你用宽阔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学生写完后展示 七、小结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走一步,再走一步”,你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八、拓展阅读,小练笔。 1、阅读吴强《走一步,再走一步》 2、请同学们写一段心理描写的话,例如发试卷前的心理,来学校报到前的心理等,写在日记本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以小见大、从切身体验的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理的写法。 2、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的阅读文章及正确使用工具书阅读的方法,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3、感受我终于能够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步的克服困难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2、教学难点: 从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哲理写法,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我是如何由胆小怕事到能够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转化过程,从而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小到大,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有些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忘了,尤其是到了老师这个年龄。但是有些事情,不管过去多长时间,却永远也忘不了。同学们,你们遇到过令你难忘的事吗?(引导学生谈)这些事情之所以难忘,是因为他深深地影响了你。尽管有些事情可能给你带来过辛酸和痛苦,但同时也许给你带来过启发与深思,有些甚至会成为你一生都享用不完的宝贵财富。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体会作者是如何从一件难忘的小事中感悟到人生哲理的。 二、默读课文,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试用两到三句话概括文中的故事。 (提示:第一小题小组合作,将疑难字词分头查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第二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将思考结果与小组交流,共同完善。两个问题都学要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 检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 1、字词方面还有疑难吗?老师考考大家: (出示幻灯片) 2、读读写写用用: 训诫 陡峭 嶙峋 啜泣 着眼 纳罕 凝视 小心翼翼 头晕目眩 3、解释: 训诫 嶙峋 纳罕 啜泣 小心翼翼 4、提问第二个问题。 明确:文章写了我童年时父亲帮我脱险的一件事。 教师进一步启发:能说说我是怎样脱险的吗? 明确: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步走下悬崖的。是啊,对困难、对问题都需要一点点去解决。今天,老师就把这篇文章交给大家,请大家一点点去解决你认为应该解决的疑难,去理解你认为应该理解的道理。 三、速读课文 要求(幻灯片): 用你敏锐的眼光去发现: 1、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 2、发现精彩的字词句段。 3、发现你认为有争议、值得探究的问题。 (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去发现) (提示:把你的发现先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如果属于疑难问题,可以与小组的同学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四、指导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的的发现与全班同学共享 明确:学生可以自由谈,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现重点引导解决以下问题: (学生如果发现不了,教师可以以发现者的身份提出重点问题) 1、如果学生发现了用得好的字词句段,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心理描写的精妙,如: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的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啜泣、恐惧、纳罕等语句写出了我爬上悬崖时的恐惧与害怕,开头第一段中的至今感觉到写出了这件事给我的印象之深、影响之大。指导学生重点朗读心理描写的段落,体会我当时的心情,并记下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如果有的学生发现我的小朋友的做法值得争议,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假如你是那群小朋友中的一个,你会怎样做?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品质。 3、如果有的学生对父亲的做法产生异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父亲帮我脱险那一段,理解父亲是如何进一步让我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的,从而认识到正是由于父亲的正确引导,才使得我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4、疑难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对最后一段或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教师可以顺势引导: 八岁时遇到的一个小小的困难,从而改变了作者的一生,你能谈一谈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吗?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明确: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对待困难只要不畏惧,一点点克服,持之以恒,我们一定会是一个强者。 五、大家谈体会 脱险的经历,影响了作者的一生,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同样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读,你读了以后,有何感想?用简练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提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文章。)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谈感想,小组长归纳汇总,并有代表性的感悟写到黑板上。) (齐读,进一步感受。) 六、归纳小结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正是由于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与波折,我们才一步步快速长大起来,老师赠给大家一句话:用心去感受生活,你一定会得到生活丰厚的回报。 七、推荐作业 1、一篇作品:课后阅读《盼望》,注意与本文比较着读,也许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2、一个活动: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班里出一期专栏。 【设计思路】 1、导入: 由学生生活中的切身经历入手导入课文,目的在引起学生的共鸣。 2、整体感知: 扫除字词障碍,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目的有二:一是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使用工具书,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疑难:二是从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锻炼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学会从文章中抓取主干,概括要点。 3、发现探究: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把课本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去发现文章的疑点,挖掘文章的亮点,探究文章的异点。本环节中教师的思维要紧跟着学生的思维走,但要适时调控,不是事先做好套子,让学生网教师设计的套子里钻,教师做学生学习的指导与合作者。 4、成果共享: 在学生自己学习与探究的基础上,把学习的结果与大家共享,交流体会,交流问题,共谈收获。收获可以从不同角度谈,目的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文章,感悟道理。 5、拓展学习: 该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与技巧,帮助学生确立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 【反思】 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浅显的故事,对初一学生来讲,读懂并不难,但读到什么程度却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无论是从知识水平,还是从生活阅历讲,学生有各自的差异,正是由于这个考虑,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想放手把文章交给学生,让学生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去学习、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真正 读懂文章。 就这节课的设计来看,有几个问题还值得探讨: 1、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没有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因此,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则显得有点杂乱无章。 2、这节课设计有两个优点:一是我爬上悬崖时的心理描写,对这个点的处理,使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我当时的惊恐、紧张、害怕;二是父亲帮我脱险时的语言描写,原计划是分角色朗读,但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得恰到好处,只好布置学生可下降对话编成课本短剧。 3、和学生共同学了了这篇文章以后,也许学生对怎样去阅读类似的文章把握了一定的技巧,但总感举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有散、乱之感,平平淡淡,缺乏高潮。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 教师: 1、备课时,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借助幻灯片、小卡片等辅助工具。 【设计思路】 课文叙事性较强,足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时,可以从事与理的角度入手,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意更值得体味。教学时应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课文,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参考导语设计: 1、故事导入: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 (大屏幕显示实验内容,老师讲述) 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慨?能简要谈谈吗? (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许你能从中有更多人生的启示。 2、温故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3、谈话式导入: 谈谈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并说说为什么印象最深刻? 老师讲述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先讲述后总结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幻灯显示多一份经历,多一份明智。生畅谈看法。师明确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总结经验。 二、过渡 我们的经历毕竟有限,还可通过听别人的故事,使自己更明智。板书课题、作者。 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要求:看清读准、边读边思、圈点勾画、记住内容。注音:训诫(jiè)陡峭(qiào)嶙峋(línxún)耸立(sǒng)啜泣(chuò)着眼(zhuó)头晕目眩(xuàn)迂回(yū)纳罕(nàhǎn)小心翼翼(yì)解释:训诫嶙峋纳罕小心翼翼啜泣 2、复述课文内容: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求: A、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B、突出重点,尤其是脱险部分。 C、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参考答案 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我,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经历和收获。 3、课堂交流: 组织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四、研读与赏析 1、有感情地朗读16~23节。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A、读音准确,语速适中,停顿合理,语调抑扬。 B、把握好人物的心态和情态,语气恰当,感情真挚。 2、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教师点拨。学生在体会动作、心理描写时,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总结。 附投影片: 爬下悬崖动作心理哭信心全无伸、探、踩有了信心又照着做信心大增移动、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 3、读最后一段,体会文章的主旨。 五、体验与反思(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1、质疑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师生间可互相质疑,讨论交流。 大屏幕展示思考题: 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 2、如何评价杰利及其他四个孩子? 2、拓展延伸: ⑴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怎么办? ⑵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⑶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理想? 六、拓展练习 多角度阅读《信念的力量》: 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姜村只有一所小学校,每一个年级一个班。以前的时候,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不同了,方圆十几个村,只要与村里有亲戚的,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 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 假如你去问姜村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秘密似乎也一无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音乐家;有的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 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刻苦,老师说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 家长们都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不会其他的。 这个教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孩子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 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 听说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 七、阅读指导 1、从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 2、从姜村村民的角度看:提示了适宜的教子方略。 3、从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导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7~22段,背诵最后一段。 2、美词妙语积累。 3、练笔:请把你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经验教训用100~300字写下来。 【教学反思】 有一些学生不能理解有些书面用语的含义,如纳罕、训诫等,我通过让他们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等方法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明白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字词教学仍然是一个重点。 本节课中,我初步感受到了合作、交流的好处。而且本课设计的多角度阅读。学生的潜力很大,真正感受到了教学相长。在多角度阅读中,学生创见性地从母亲的角度来谈自己的看法,在备课中我就忽视了,借机顺势让学生想象如果是母亲来救我,那会是如何的情形?学生结合母亲的教育方式绘声绘色的谈了母亲的歇斯底里的表现,并预测到母亲的这种教育会让我一辈子没出息。继而与父亲的教育方式作比,体验到严厉的父爱背后深深的期盼和深沉的明智。甚至有些学生结合自己家的教育来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教学环节预料不到,但在课堂上掀起了小高潮。我深刻感受到,新教材的课堂不再一成不变,僵死固定,而是灵动多变,较难把握。老师只有精心全方位备课尤其是备学生的可能,才能游刃有余。 设计课后小练笔的目的是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切身的感受,让学生明白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口语表达与写作思维紧密联系,自觉地在头脑中树立大语文的概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0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情分析: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学法指导: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准备:查阅作者相关资料 查阅有关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及故事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明确: 1、他就是作者莫顿亨特,刚开始他非常怕死,但是他自己改变了想法,认为自己现在在英国沃顿空军基地起飞,只要飞起来就行。第二步飞二十分钟就可以轻松到达荷兰,第三步不用多想就可以飞到德国,终于完成了任务,成了孤胆英雄。 2、他所采用的方法就跟课文题目一样,采用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困难变成小困难,逐一克服,终于取得成功。 二、整体感知:学生先默读文章(小组内部完成以下问题)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训诫 迂回 凝视 啜泣 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2、组织学生复述课文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复述抢答:(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 a、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b、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c、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d、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三、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我”是怎样一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的有什么不同 (“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健康强壮)。 2、是“我”当时的处境,有没有人帮助“我”,鼓励“我”?这对“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无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丢下“我”走了,还嘲笑“我”;这无疑增加了困难对“我”的心理压力,“我”会很难过,很伤心,也会更加害怕)。 3、找找描写“我”爬悬崖时心理感受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 4、朗读第四段,思考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朗读课文后,在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四、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听母亲告诫,在外冒险,陷入困境,你父亲会……”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当堂检测 进入情境,想像作文: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反馈矫正 1.变换角度复述故事。要求:尽量运用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随着叙述人的变换,叙述的内容要重新整合,有所创造。 ①从内德的角度(以内德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事情的起因 ②从杰利的角度(以杰利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悬崖陷入困境的经过 ③从父亲的角度(以父亲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经过 2. “我”是靠什么从悬崖上下来的?“我”这次成功的感觉怎样?它对“我”的影响是什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1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评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思想情感目标: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二、学情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外国文章,通过作者自身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对具体的故事情节作的最高概括,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高度的。但是引导学生通过在具体的环境中感知故事内容,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能够体会出文章的含义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论理及其详略安排。 2.教学难点:记叙文中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我”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坚毅精神。 四、教学时间: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要点提示1、2、3。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莫顿·亨特,他早年曾加入美国空军,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驾驶飞机深入德国完成极其危险的侦察任务。他告诫自己,现在,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保持这个航向就可以了,这个,不难做到。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需想更多的事。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二、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形容十分恐惧不安。() 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丧失信心,意志消沉,不能振作。() 2.给下列词语注音 ①训诫()②屡次()③迂回()④啜泣() ⑤耸立()⑥纳罕()⑦颤抖()⑧瘦骨嶙峋() ⑨头晕目眩()⑩落下() 三、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四、作业 (l)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准备交流。 (2)思考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从不同的角度来阅读课文。 不断提高我们的阅读质量、提高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 2.站在不同的位置来看待事情。 3.理解本文写作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我”的心电图(情绪变化) 学生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加以分析。 二、心理描写: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三、景物描写 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说说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用:1.渲染气氛2.衬托人物的心情 四、主旨研讨 (1)“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 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2)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五、本文写作特点,方法借鉴: 1.叙事技巧娴熟,前后呼应,设伏笔。议论结尾,画龙点睛,深化文章思想感情; 2.以小见大,以事喻理; 3.详略舍得当: 本文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不写。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文章写的是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寄寓的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可见,凡是能充分表现中心材料详写。 六、作业 练笔:同学们,“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莫顿·亨特能够从儿时的一件小事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面对生活,你们也会有诸多的感受,试以“那件事告诉了我____”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2【指导思想】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二、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三、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⑴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⑵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⑶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⑷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四、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五、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六、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七、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八、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⑴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⑵ 评论杰利。 ⑶ 评论四个孩子。 3、探究问题: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⑴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⑵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⑶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⑷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二、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 1、时隔年_______,__________。 2、我一直牢记着____叫我不要的____训诫。 3、向____攀爬。 4、______有人啜泣。 5、______正纳罕。 6、暮色开始四合,__________。 7、暮色苍茫,__________。 8、__________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带着__________的口气说 。 10、我小心翼翼地__________。 11、____我的信心大增。 12、____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三、练笔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 当堂没有完成的,课外完成。组织同学布置专栏。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3【课型】 阅读课。 【教具】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掌握文中生字生词。 ⑵ 学习多角度思考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语言美。 ⑵ 理解、体会课文揭示的人生哲理。 3、情感目标: 引领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斗志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难点: 确立角度进行阅读。 【采取措施】 反复朗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恰当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并讨论分析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学们,在生活中,当你遇到困难时,你是怎么做的?(同学畅谈,老师一一给以评价)。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小男孩曾经遇到了一个对于他来说是天大的困难,在他看来他是无论如何也克服不了这个困难的,可是,结果怎么样呢?他不但克服了困难,而且从中获得了一笔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这个故事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一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这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时写的一篇文章。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前的提示语。(学生读,教师趁势引导)“提示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陷入险境的?又是怎么脱险的呢?时隔五十多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听录音,要求: ⑴ 注意停顿、语速。 ⑵ 在文中标示出生疏的字、词。 2、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教师着重检查如下内容: 板书: lín xún xuàn chuò 生字:嶙 峋 眩目 啜泣 生词:训诫 耸立 迂回 凝视 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准备复述文章中的故事情节。默读时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投影显示: 1、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4、请两名同学复述课文,要求其余同学仔细听,记录复述的优劣,准备进行评价。 复述完毕,请同学进行评价交流,引导复述的同学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今后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总结一下经验。 5、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语调、语速。 6、现在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我们读课文之前的一系列疑问。 摘要板书: 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陷入险境的?又是怎么脱险的呢?时隔五十多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前四个问题,最后一问学生很难回答出,教师就势引领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深入研读课文 1、课文主旨探究: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⑴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⑵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⑶ 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⑷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小组讨论分析,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老师因势利导给以明示。 本文蕴含的哲理是: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的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2、多角度阅读。 ⑴ 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的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克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⑵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确立角度,提出问题。 教师巡回了解情况,并适时启发:着眼于人可确立哪些角度?着眼于情节可确立哪些角度?确立了某一角度,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提出的问题给你带来了什么收获? ⑶ 小组代表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矫正补充,特别注意强调着眼于父亲这一人物进行阅读,我们可以获益很大。 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难面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请写一个片段。 写完以后,指名班上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五、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请同学总结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师给以评价并总结。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完成课后练习二。目的是巩固本课基础知识。 2、抄写文章中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进行评析。目的在于扩大积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lín xún xuàn chuò 嶙 峋 眩目 啜泣 脱险经历:冒险 → 脱险 ↓ 蕴含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的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多角度阅读:人物 故事情节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2)领会“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勇于克服战胜困难的品格。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 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 (1)教师组织、参与、点拨;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感悟,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蜗牛》之歌引入,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莫顿亨特,去体验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蜗牛历程,去分享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智慧。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默读全文,圈点勾画相关的字词语句。 2.结合文章进行字词教学,并根据重要字词复述文章。 三、析“啜泣” (一)“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1.“我”啜泣的原因? 明确:这是“我”在爬悬崖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害怕、恐惧 2. 阅读第7-15节,思考: (1) 找出“我”爬悬崖的动词及表现“我”害怕和恐惧的短语并加以体会。 (2) 这是一个怎样的险境?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介绍“我”眼中的险境。从中说明 “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1.“我”啜泣的原因? 2.阅读第16-22节,思考: (1)在父亲到来之后,“我”的心理有没有发生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来回答。 (2)“我”什么动作让“我”有了信心?找出原文语句。 3.“我”从一个“胆小鬼”蜕变为一个“勇敢者”,这一华丽转身的秘诀是什么? 四、悟经历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让我们一起分享“我”的成功经验,读原句。 1. 为什么“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 2. 假如我们把“下悬崖之路”比作我们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那么大的苦难,我们应该如何战胜? 3.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主”意味着什么? 4. 再读原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普遍含义。 五、写经历 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教训?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毫无信心(被困悬崖) 走一步 有了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爬下悬崖)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5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1、在默读和朗读的基础上掌握生字新词,积累语言,并能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重难点句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正确把握的思想内涵。 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 重点难点:重点在于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落实(复述、多角度阅读); 难点是对最后一节的理解及对文章主旨的正确把握。 教学方法:读、说、议结合,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看谁能最先从课文中找到作者小时候的那段经历给他的启示。齐读找到的句子。 2、那么,这到底是一件怎样的小事呢?默读课文,准备抢答与复述。 先明确复述要求。学生先讲,教师补充: (1)、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注意详略)。 (2)、复述要求:要抓住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注意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3、学生用5分钟时间默读课文。 4、抢答: (1)、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5、复述课文(可分“冒险”与“脱险”两部分),师生共同评议,注意如何突出文章重点。 6、结合复述穿插字词教学。 7、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并特别注意复述中疏漏的重点字、词、句。 三、交流探讨: 教师出示课文主旨研讨题: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3)故事蕴含了什么生活哲理? 四、小结: 在人生道路上,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可以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五、布置作业: 1、巩固字词,朗读课文,熟读或背诵富有哲理的句段。 2、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课文还给了你哪些启示? 3、思考“研讨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检查字词。 二、多角度阅读: 同学们还记得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吗?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山姿,视角不同,进入视野的山的形象也就有了差异。同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章,也会有不同的感觉和发现,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可以着眼于某个任务,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就文中的人物、情节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先确定角度(如:如何面对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的角度、如何和朋友相处的角度、父母应该如何教子的角度、做事应该量力而行的角度、鼓励人的角度等等),然后探究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加以整理、补充,如: (1)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 学生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三、体验反思: 1、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2、读下面一段文字,你有何感受?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心理学家做过一次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攻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了。 3、学生稍做准备,然后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 步》这两篇课文一定带给了你很多思考。初中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想在这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五、布置作业: 结合课堂讨论内容,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写一篇读书笔记,或仿照课文的写法详细记述自己战胜困难的一件小事(注意心理描写)。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