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
范文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抓捕,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习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李大钊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 三、迁移学法,自学自悟 过渡性语言:李大钊被捕后被关在牢房里,十多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有看见父亲,有一天,警察叫我们过去,说是提审,李大钊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平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李大钊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习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习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拓展练习,掌握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老师这里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能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吗? 开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习得方法。 4、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李大钊或李大钊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李大钊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会写“阀、避”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生字:阀 避 啪 瞪 僻 瞅 靴 魔 刑 哼 峻 绑 啃 袍 执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习,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 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李大钊的态度(结合课文) 2.学习被捕时部分。(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我”的惊恐、敌人的残暴、父亲的沉着和蔑视) 3.学习被审时部分。(关注人物外貌、神态)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安定、沉着”从容镇定,绝不动摇。 4.学习被害后部分。(读好对话) 对话表达出的感情。(牢记牺牲,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1.总结李大钊的精神品质,课件展示李大钊的事迹。 (李大钊同志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2.结合课文,自由说说感悟。 3.完成课后习题。 【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被捕遇害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展示了革命先烈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读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板书设计】 父亲的被害日 被捕前→局势严重—态度坚决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时→敌人残暴—安定沉着 前后照应 被审时——平静慈祥 被害后→记住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流畅质朴,课文中凝聚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激发。在讲解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感受文中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地方。学生参与文本后,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被李大钊同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震撼。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这种革命精神,所以我并没有将课文割裂开,而是整体感知,再重点讲解李大钊同志面对敌人的表现,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课前准备:阅读革命故事(看录象《烈火中永生》) 读熟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重点语句打印列出示屏展示仪 教学要求: 1、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这一年的4月28日,对于我们一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因为……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习第二段 (1)导语:于是,作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了十六年前的那些痛苦的往事。速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讲了什么? (2)李大钊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 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 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 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 自读,联系上文体会李大钊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李大钊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李大钊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李大钊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五、小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