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语文教案 |
范文 | 【精品】小学语文教案范文合集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6秋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读“稻”、“藏”、“催”三个字。 2、自己观察画面,初步理解图意,能从图中找出秋天的特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熟塘报落岸”。 2、初步理解图意,能从图中找出秋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秋天的录像片,然后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跟秋天有关的课文,教师板书课题:秋天,请同学们读一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蓝天池塘岸边电报运动场熟了当作底下金子往下落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蓝:上面是“草”字头,下面的“监”字第一笔是竖。注意与“篮”字区分。 塘:左右结构,部首是“土”字旁,右边是“唐”字。“唐”字的第七笔是竖,要出头。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熟: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左上是一点一横,左中是口;左下是“子”,第三笔要写成提;右上是“丸”字;下面是四点底。 报:左右结构,右边的笔顺是:横折钩竖横撇捺 落: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洛”字,这是一个上形下声的形声字。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理解词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5)认读“稻”、“藏”、“催”三个字。 稻:稻子,水稻。农作物的一种,我们吃的大米就是水稻脱壳后的米粒。 藏:捉迷藏,藏起来。就是躲着不让找到的意思。 催:急着、催促的意思。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四、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6秋天 熟塘报落岸蓝金池底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按照一定的顺序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秋天的的特点,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感受到秋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比较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秋天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叶子发黄落下,候鸟南飞等一些自然现象发生在秋天。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抓住秋天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 2、体会秋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摘苹果的游戏。谁摘下了苹果,就带着同学们读生字。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蓝天池塘岸边电报运动场 熟了当作底下金子往下落 二、学习课文 1、从整体入手学习,教师伴着音乐范读。 (1)让学生边听边在文中标出自然段。 (2)思考:秋天到了,自然界的景物有哪些变化? 2、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出示相应的插图,学生一边看插图一边读课文,图文对照。 3、逐段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看课文一边标出共有几句话。 (2)让学生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谈一谈读懂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秋天来了,天又高又蓝,还有一朵朵白云。教师板书:天:蓝高云:白 (3)教师出示句子让学生进行比较: 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A.学生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B.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使学生知道加上“高高的”使句子更具体。 C.指导朗读,突出蓝天的特点。 (4)让学生观看画面,欣赏秋天的天空。 (5)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文字体会秋天的美丽,读出语气。 让学生自己练习,而后指名读,大家进行评价。 第二自然段: (1)小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怎么样? 秋天,稻谷熟了,一片金黄,像是铺上了一层金子一样。 (2)让学生在书中画出喜欢的语句,谈看法,体会粮食丰产的景象。 (3)指名让学生谈想法,相互交流。 (4)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 “一眼望不到边”说明稻田所占面积大,是好大一片,使人看不到边际。 “黄澄澄”是写稻田的颜色,这是稻子成熟的表现,说明了粮食的丰产。 “铺了一地金子”说明稻子长得好,满地都是,用比喻的方式表明稻子成熟。 板书:稻田:一眼望不到边,一片金黄。 (5)师小结:秋天,稻子成熟了,大地一片金黄,远远的看不到边际,就像是金子洒满地,面对这一切你会想到什么,让学生运用读的方式,体会那种丰收的喜悦。而后指名读,进行评价。 第三、四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A.读这两个自然段。 B.想一想,告诉我们什么? 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和有关语句谈一谈秋天大自然的变化。 (2)各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一片一片树叶从树上落下,小鱼藏在落叶下边把落叶当作了伞,小蚂蚁在落叶上爬来爬去,来回跑着,把落叶当作了运动场。燕子看到了落叶,把落叶当作了电报,它们要到南方去过冬了。 板书:黄叶:落下来。小鱼——伞小蚂蚁——运动场燕子——电报 (3)师小结:这些语句使我们感受到:秋天来了,自然界里的小动物,小昆虫们那种欢快的心情,还有秋天那特有的迷人景色。 (4)练习朗读,边读边体会小动物、小昆虫们那种欢快的心情,还有秋天那特有的迷人景色。 注意指导: 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A.学生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B.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使学生知道加上“一片一片的”能够说明树叶是怎样落下来的,是一片接着一片往下落,陆陆续续的感觉。) C.教师和学生一起用实物演示。 D.指导朗读,突出落叶的特点。大家评议。 三、组织学生观看秋天的录像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秋天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看图说说图的意思。 2、在小组内练习朗读课文,而后互评。 附:板书设计 7我要的是葫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读“藤”、“哇”、“蚜”三个字。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挂、怪”。 2、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实物——葫芦,让学生认一认,这是什么?葫芦可以作中药,能治病。 2、今天我们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纠正读音:芦:字音是l*,第二声。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跟着老师再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义,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葫芦挂些怕盯邻居治奇怪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葫芦一些挂着雪白邻居奇怪治一治自言自语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芦:上面是“草”字头,下面的“户”字第一笔是点,注意与“卢”字区分,“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 盯:左右结构,部首是“目”字旁,右边是“丁”字。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表示目不转睛地看。 怪: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上是“又”字,下面是“土”字,注意与“经”字区分。 挂:第六笔是横,不是竖,两个“土”字上下排着。 些:上下结构,上面的笔顺是:竖横竖提撇竖弯钩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理解词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赛过:胜过。本课指种葫芦的人希望葫芦长得比南瓜还要大。 挂:本课是结(ji5)的意思。 蚜虫:昆虫,身体卵圆形,绿色,黄色或棕色,腹部大。吸取植物的汁液,是农作物的害虫。俗称:腻虫。 奇怪:纳闷,不理解。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的事。这个人不知道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他只注意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不管,邻居劝他,他也不听,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也都落了。 四、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7我要的是葫芦 芦盯挂怪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让学生结合生字表自己读读生字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葫芦一些挂着雪白邻居奇怪治一治自言自语 二、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让学生在文中标出自然段。 2、教师出示课文内容的插图,学生一边看插图一边读课文,图文对照,看哪段文字描述了哪幅图的内容。与同桌练习说一说。 3、逐段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标出共有几句话。 (2)让学生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谈一谈读懂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讲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藤上长了叶子,开了花,结了小葫芦,他非常高兴。 (3)教师强调两点: A.第一句中的葫芦是指一种植物,课题中的葫芦指的是葫芦的果实。 B.让学生观察画面,结合第二句中作者在描写时用到的几个词语谈自己的体会:细长的葫芦藤、绿色的叶子、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这说明葫芦长得很好。板书:长满绿色的叶子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文字体会那个人高兴的心情,“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读出那个人喜爱小葫芦的语气。 让学生自己练习,而后指名读,大家进行评价。 第二自然段: (1)小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一点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 (2)让学生在书中画出那个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而后练习读一读,谈一谈应读出什么语气。自己先思考,遇到问题与同桌商量商量。 (3)指名让学生谈想法,相互交流。 (4)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 “有几个蚜虫怕什么?”那个人满不在乎,在读书时要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种葫芦的人希望小葫芦长得比南瓜还要大,要读出满怀希望的语气。 (5)让学生练习读,而后指名读,进行评价。 (6)思考:同学们想一想叶子和葫芦有什么关系? 学生们结合一些资料谈自己的认识,而后教师再加以补充。叶子是植物营养器官之一,植物通过叶子吸收太阳光和二氧化碳,再与根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成为植物的营养,叶子死了葫芦也活不了。 第三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练习分角色朗读,边读边体会邻居和种葫芦的人的看法。 (2)进行交流:“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意思是:种葫芦的人认为叶子上的虫根本不用治,为什么叶子上的虫不用治呢?理由是:“我要的是葫芦。”读这些语句时要读出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我要的是葫芦。”要读重些,是肯定的语气。结合学生说的,板书:蚜虫,不治) 邻居的话要读出诚恳的语气,表示自己的建议。 (3)分角色朗读,大家评议。 第四自然段: (1)让学生默读,思考:葫芦为什么掉了?板书:落了 (2)引导学生交流:葫芦藤上先长叶子,再开花,最后结果实。小葫芦开始长得很好,后来生了蚜虫,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蚜虫越长越多,最后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 (3)让学生观察画面,结合画面展开想象:那个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个都掉了想些什么?他会做些什么呢? (4)指名读这个自然段,教师小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再后悔。 三、布置作业 1、看图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2、在小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而后互评。 附: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参加讨论,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参加讨论,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 2、打开书,按照田字格规范书写汉字,教师检查,及时进行板演。 3、填空,再读一读。 ()的小花()的蚜虫 ()的葫芦藤()的小葫芦 让学生先自己练习填写,然后再订正,最后读一读。 ()的小花雪白美丽可爱红艳艳 ()的蚜虫害人讨厌可气 ()的葫芦藤细长美丽绿色 ()的小葫芦可爱绿色 二、朗读练习。 1、读句子: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怕。 2、比较每组句子有什么不同?与同桌讨论,而后进行交流。这两组句子在表达上,意思是一样的,不同之处是:每组中的第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是陈述句,第一句所表达的意思比第二句更强烈些。 3、练习读一读。 4、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而后互评。 5、想一想通过读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再后悔。 三、发散思维练习。 请学生给这篇寓言故事续加结尾。 1、自己先练习。 2、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由各小组选出优胜者参与班级展示。 3、进行展示。 四、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读书 2、预习下一课 小学语文教案 篇2学习目标: 1、 认识“立刀旁”;认识11个生字;描写其中的“到、刮、浅、谈”。 2、 积累12个词语。 3、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重点和难点: 1、 识记本课11个生字。 2、 能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说说“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说话时做到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表达清楚。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大自然到处是一片绿色。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色?学生交流,绿色的( )。 2、出示课题:绿 二、自学课文,学习生字 1、自学课文:课文中绿色指什么? (1) 自由轻声读课文,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把课文读正确。 2、小组合作,巧记生字。 3、 交流自学情况 (1)游戏:谁的反应快,你说我猜。 (2)指导书写“到” 4、巩固识字 (1) 游戏:你做动作我来猜 (2)去拼音后读生字 (3)变换字序读生字 5、分节指名读课文,正音。 二、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课文中的绿指的是什么? (1) 出示图片 学生交流:风中的 是绿的。 雨中的 是绿的。 阳光下的 也是绿的。 (2)出示第三小节,指导朗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再读读课文,选你最喜欢的小节,读给你的好朋友听。 (1)选节读课文。 (2)按兴趣分小组。 (3)交流,用各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小节。 (4)师生评价。 四、熟读成诵,感受全文。 1、配上音乐,朗读课文。 2、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校园里 。 公园里 。 田野里 。 五、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游戏:“蜜蜂采蜜忙” 读词语:绿色 倒翻 到处 哪儿 找 浅绿 淡绿 粉绿 出奇 刮 挤 指挥 2、描写“到、刮” 小学语文教案 篇3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理解课文表达的主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吴望尧简介 今天我们学习吴望尧先生的太阳船,要注意体会作者的风格,以及通过独特的意象表达的言外之意。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诗歌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诗歌的意象,找出作者写作的思路, 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明确:作者是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从早晨写到日落时分。 太阳升高以后,光芒万丈 穿过云层之后,霞光一片 没入云层之后,银星千颗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课堂探究,理解文意 1.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金色(早晨)——白色(升高到日落前)——红色(日落时分) 2.“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明确:当太阳升高以后,太阳没有的任何阻挡,发出了万丈光芒。 3.“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比喻。作者用“白银”比喻阳光,用“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用“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 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的,给人以美感及想像的空间。 4.“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 第三步、背诵课文,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诗歌的意象以及寄托作者情感或主旨的诗句;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诗言志,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寄托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 明确:寄托自己对光明与幸福的渴望,对故乡与大陆的思念。 2.本诗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明确: 四、质疑问难,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1.你对本课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2.你对本课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总结固趣: 你学习本课之后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预习《女娲造人/袁珂》,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小学语文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理解难点句子,知道“一个人常常感激,才会幸福,才会快乐,心灵才会充满阳光。”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一个人常常感激,才会幸福,才会快乐,心灵才会充满阳光。”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事物值得感激:父母把我养育大,我感激;老师教我知识,我感激;同学给我友谊,我感激;学习让我的生活充实,我感激;儿子给我开门,拿鞋,我感激 生活中,有你感激的人和感激的事吗?(指名交流) 同学们说得可真好,看得出大家都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有一个小女孩,每天都要在心里默默地感激三个人或三件事,连花儿开了,她都感激。 (板书课题,生齐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把不懂的词句勾画出来。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预设; ①爸爸为什么要蓝蓝感激三个人或三件事? ②为什么花开了就感激? 同学们提的问题真有价值,老师把这些问题也进行了梳理,下面请看自探提示。 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爸爸为什么要蓝蓝感激三个人或三件事? ②为什么花开了就感激? ③你如何理解“一个人常常感激,才会幸福,才会快乐,心灵才会充满阳光。”这句话的意思? 4、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二、解疑合探 同桌交流 互相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要认真倾听,纠正和补充。 班级汇报 感悟爸爸特殊安排的目的。 师:爸爸为什么要安排蓝蓝感激三个人或三件事? 生汇报 出示:爸爸让她从小学会看到人生的美好,并真心地感激。 1、爸爸给蓝蓝安排这个任务的目的是----(齐读) 2、那这天晚上,蓝蓝感激了哪三个人或三件事呢? 3、蓝蓝是不是像爸爸说的那样真心地感激呢? 请仔细默读3、4自然段,勾画相关的词语。 学生交流,你勾画了哪些词?为什么这些词语能说明蓝蓝是在真心地感激? 齐读,把蓝蓝的真心感激读出来。 讨论感谢花开的原因。 1、为什么花开了蓝蓝就感激?哪一段讲的?学生朗读 2、你们感受到蓝蓝的快乐了吗?回忆一下,你见过花开吗?有什么感受? 出示花儿图片,谈感受。 (是呀,花儿赏心悦目,芳香醉人,所以蓝蓝才觉得阳台上的茉莉花开了,给她带来了快乐。谁来朗读这一段,分享蓝蓝的快乐? (指名读、评价、齐读) 3、原来,让我们快乐的事就值得去感激,蓝蓝以前懂得这个道理吗?她现在知道了,还有哪些是值得去感激的? (奶奶:这是蓝蓝的亲人;钢琴老师:这是给蓝蓝知识,帮助她成长的人。) ①同桌交流。 ②指名回答,注意学生的评价补充。 小结:获得亲人的疼爱,获得别人的帮助是人生中美好的事,只要令我们快乐,令我们有收获的事物,都值得我们去感激,所以爸爸就是要蓝蓝(出示朗读)“从小学会看到人生的美好,并真心地感激。” 4、爸爸目的达到了,因为“9岁的蓝蓝已开始会感激花开,到了”引读第6自然段。 到了冬天,蓝蓝还会感激什么呢?(指名) 体会句子深刻的道理。 出示“一个人常常感激,才会幸福,才会快乐,心灵才会充满阳光。”请你用心读读这句话,联系上下文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四人小组讨论。 2、指名回答,学生评价补充。 是呀,因为感激,所以幸福;因为感激,所以快乐,因为幸福快乐,心灵就会充满阳光,就会形成乐观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这句话。(指名,齐读) 课外延伸 开始上课的时候,有的孩子感谢了亲人,感谢了帮助过自己的人,学了课文我们知道让我们快乐、令我们有收获、有启示的一切美好都值得我们去感激。那么,你现在最想感激什么呢? 三、质疑再探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那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预设:你快乐别人不快乐的事也感激吗? 2、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 1、同学们这节课的的收获可真不少,那么你想设计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 (1)学生出题测试自己或同学。 (2)教师选出有价值的测试题在班级交流。 (写一段自己所感激人或事,并写明感激的原因) 2、小结:感激可以让我们幸福快乐,感激能让我们看到人生的美好;感激能让我们心灵充满阳光,请你学会感激吧! 小学语文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认识“元、汉、桌、爷、毛、笔、您、事、表、示、休、息、啦”13个字;会写“毛、笔、元、示、写、字、太”7个字。学习新偏旁“竹字头”、“秃宝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感悟汉字的表意功能,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感悟汉字的表意功能。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古人造汉字的有关资料。 2.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猜字 (1)出示课件。(甲骨文的“马”字) 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字?(这是“马”)这就是我们祖先最早创造的文字。谁知道叫什么?(甲骨文) (2)出示“甲骨文”课件,教师适当讲解。 2.课件出示教材p20中的图。 请你们看一幅图画,发现什么了? (1)我发现图上有两个人在走,旁边的字像两个“人”字。 出示课件“从”叠在两个人身上。 (2)我看见一个小孩靠在树旁休息,旁边的字像一个人靠在树旁。我觉得那个字像“休息”的“休”。 出示课件:“休”,“亻”叠在小孩身上,“木”叠在树上。 3.板书课题(有趣的汉字) 4.读课题,说说“有趣”是什么意思。 二、读文识字 汉字怎么有趣?你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1.自由读课文、识字。 要求:(1)遇到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准字音,记住这个字。 (2)找找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看看课后生字表里的生字都认识了吗?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3.利用课件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带生字的词语 ①小老师教读 ②学生轮读 (2)课件出示本课的认读生字。 ①学生轮读 ②游戏巩固生字 三、读文,初步了解汉字有趣的造字规律。 1.这课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告诉老师。(四) 2.请四名同学读课丈,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些汉字怎么有趣? 3.小组交流,说说汉字怎么有趣。 4.集体汇报,交流学习情况,理解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读、议一、二自然段,了解象形字的造字规律。 ①从第一自然段中学生读出古人写字象画画。 ②从第二自然段中学生读出古人是用图画出事物的。 ③课件演示“山、羊”这两个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象形字很有趣。 ④教师贴用图画出事物 ⑤指导朗读一、二自然段,使学生感悟到这种造字方法很有趣。 ⑥启发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汉字和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拓展。 你们知道古人“用图画出事物”的还有哪些字? (2)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了解会意字的造字规律。 ①通过读、议学生知道有些意思画不出来的时候,古人就把两个字合在一起,造出一个新字。 ②演示课件“鸣、休”的造字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会意字也很有趣。 ③教师贴把两个字合在一起 ④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使学生感悟到这种造字方法很有趣。 ⑤启发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汉字和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拓展。 你们还知道哪些字也是这样造出来的? (3)小结谈话,齐读第四自然段。 (4)总结谈话,分角色朗读全文。 ①通过元元和爷爷的对话,我们知道了两种有趣的造字方法。一种是——,另一种是——。(教师指板书) ②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进一步感悟汉字的有趣。 四、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毛”字。 (1)课件出示“毛”,让学生仔细观察“毛”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说,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竖弯钧从竖中线的左边起笔。 (3)学生练习书写“毛”。 2.指导书写“笔”。 (1)出示实物毛笔。问:笔头、笔杆都是什么做的?然后课件出示“毛”“竹”。 (2)让学生说“笔”字怎么写?课件出示“笔”。上边竹字头,下边是毛,合在一起就是毛笔的“笔”。 (3)学习新偏旁“竹字头”。 课件出示“?”,和“竹”比较,哪些笔画发生了什么变化? (4)课件出示“毛”和“笔”,让学生观察“毛”和“笔”这两个字里的“毛”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练习书写“笔”字 3.指导书写“元、太、字、写、示”。 (1)学生自己观察字形。 (2)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把这几个字写好看。 ①“元”和“示”进行比较。 “元”字第二横稍微向右上斜一点,“竖弯钩”从横中线和竖中线交又处稍向上一点起笔。 ②“写”与“字”进行比较。 a“写”的偏旁是“秃宝盖”,提醒学生注意“秃宝盖”与“宝盖头”的区别。 b“写”的第四笔是“竖折折钧”,注意这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练习书写。 4.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字,并进行评议。 〈附〉板书 1有趣的汉字 山羊 用图画出事物 鸣休 把两个字合在一起 指导教师:南征高惠先 课后点评 我认为王老师整节课的设计突显了教学目标,课上得有特色,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精神,有些地方值得大家借鉴: 一、我们先从学科知识上看: 首先,王老师引领学生依托《有趣的汉字》这篇课文,紧紧地围绕汉字的有趣,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使学生从小就热爱祖国的,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写字,并自我要求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奠定情感基础。 其次:王老师在课文中挖掘空间让学生将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进行交流,拓展了课文中的信息,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课内课外的知识信息相互融合,当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并使学生在参与交流中增强了对汉字的喜爱之情。 再有:当学生对汉字产生了兴趣以后,王老师抓住最好时机马上引领学生进入汉字的书写环节,使学生把比较枯燥的书写变成了一种情绪的体验。这种环节上的设计非常贴近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也只有这样老师在书写指导时学生才能积极有效地摹仿和记忆。在指导书写时,王老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抓住点点滴滴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老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意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时时提醒学生的读、写姿势,这对低年级学生尤为重要。 二、从学生学习方式看: 王老师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这其中有师生交流,更重要的是生生交流。学生们在交流中都是面对面的,这样在交流中不仅是信息的交流,而且也是情感的传递,它是多功能的。学生在与同伴交流中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就慢慢培养起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大家研究: 1.在学习中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全员参与问题。 2.对学生查找的大量资料的运用还要加以研究。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