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关杜甫的故事
范文

关杜甫的故事(通用32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对故事都不陌生吧,故事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杜甫的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杜甫的故事 1

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大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杜甫36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试。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无遗贤”,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受到了无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经常为了吃饱肚子而四处奔波。754年诗人家居长安城南的'少陵,由于长安发生特大的雨灾,米价飞涨,诗人在长安无法生活,只好把妻儿迁到长安城北的奉先县去谋生。而更为可悲的是759年诗人一年就迁移了四次。从洛阳到华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杜甫在同谷县出发时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可见诗人奔波之苦。这种奔波,除避安史之乱外,主要就是为生活所迫。

甫当初决定去同谷时,就是因为得到同谷县令的信,说此地盛产一种薯类,吃饭问题好解决。可杜甫去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他在《同谷七歌》中写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手脚冻僵的杜甫苦苦寻找的“橡栗”,是一种不好吃的苦栗子,在庄子“齐物论”里养猴子的“狙公”就拿这个给猴子选择要“朝三”还是“暮四”。可见诗人的生活是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所以杜甫住了一个多月就只好离开,继续“流动”了。

李白与杜甫都经历过漂泊迁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况更加困难。李白漂泊时,常常是一条光棍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有多少,花多少,穷点富点,日子都好对付,何况自己账户上还有“五花马,千金裘”,手里有钱,心里不慌。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到了哪里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帮。经常瓮中无米,灶头无烟。连饿死孩子的惨剧都发生过。

关杜甫的故事 2

在巩义市站街镇有个名叫南窑湾的小村庄。南窑湾村背靠黄土岭,面临东泗河,满村青杨绿柳,竹篱瓦舍,风景十分秀丽。村中央的土岭上,由西向东冒出三个山头,很像一个老式笔架,这就是有名的笔架山。

笔架山下,砚池旁边,有一所院落,院内有几间瓦房、一孔土窑。院门西侧的墙上嵌着一块五尺多高的青石碑,上面刻着“诗圣故里”四个大字,这里就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诞生的地方。在这里,还留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杜甫从小聪颖过人,三岁能认字,五岁能背诗。七岁时的一天,他和同村的孩子在河湾里玩耍,突然看见从远远的南天飞来一只美丽的凤凰,越飞越近,飞着飞着,翩翩落在河滩上。杜甫跑到河滩看时却不见凤凰,只见河滩上放着一颗五彩鹅卵石。杜甫又惊又喜,急忙拾起来。同村的小伙伴们出于好奇,都围上来争夺着想要看看。杜甫生怕别人抢去,急中生智随手把卵石放到嘴里。谁知那卵石非常光滑,刚放进嘴里,“咕咚”一声咽进肚子里去了。孩子们都吓坏了,一窝蜂跑到杜家告诉了杜甫的母亲。杜母也吓得变了脸色,急忙叫人请医、灌药,想让杜甫把卵石吐出来。村里父老乡亲也都赶来,对天祷告,祈求保佑杜甫平安无事。就在这时,杜甫突然感到肚里有一股热气直往上涌,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哇”的一声呕吐起来。这一吐,只见满屋子五光十色。大家以为他把卵石吐出来了,可是仔细一看,哪里是卵石,而是一串串光彩夺目的诗句。

据说,这些诗句刚好组成了杜甫最早的《咏凤凰诗》。说也奇怪,从此,杜甫心里总有一股苦闷不平的气,只要看到人民受苦受难,心里就难受,就翻腾,一翻腾就顺口吟咏出感人的诗章,诉人民之苦,道百姓之难。杜甫就这样怀着苦闷不平的气,度过了一生,写出了许多同情人民群众的诗章。虽然他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但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总把杜甫视为眼中钉、肉中剌,极力诬蔑贬低,对杜甫的诞生地,更是无人问津。

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有个名叫张汉的举人上京应试。开科那天,他在考场上如坐针毡,咬着笔杆写不出来。正在他发愁的时候,恍惚间,看见一个方巾青衫老人飘然走来。那老者对张汉笑着说:“你怎么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呀?”说着顺手展开一张薄纸。张汉看时,原来是杜甫的五言律诗一首。老人指点之处,正是“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两句,这好像一把钥匙,使张汉茅塞顿开。张汉揉了揉眼睛,想仔细看看面前的老人。但是在静静的`考场上,哪里有什么老人?张汉顾不得多想,提笔做起文章来。结果三场得意,中了进士,钦点为河南府尹。于是,张汉兴高采烈地带着仆役随从,赴洛阳上任去了。

一天,走到窑湾红土沟,张汉隔轿看到一个老人走过轿去。张汉觉得这人老人十分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皱眉一想,猛然想了起来:这不正是考场里指点自己文思的老人吗?他赶忙命轿夫落轿。可是当张汉走出轿时,老人却没影了。询问左右人役,都说没看见什么老人。张汉心里狐疑,就步行来到村里打听附近有没有名人遗迹。老百姓指着笔架山下的院落说:“这个宅院,是唐朝杜工部诞生的地方。”张汉一听说杜工部,顿时恍然大悟,急忙掸衣整冠,入院拜谒。抬头望去,只见蒿草满院,十分冷落。张汉很自然地想到了杜甫忧国忧民、悲苦潦倒的一生,不禁长叹:“一代诗圣,身后竟萧条至此!真是文章憎命达啊!”又想起两次见到方巾青衣老人,断定是诗圣无疑。于是他焚香拜谒杜甫诞生的窑洞,瞻仰笔架山,然后登程上任,一路上感慨不止。

张汉到任后,不时想到杜甫,常常夜不能眠,就派人查寻杜甫后裔,还亲自主持为杜家建起家庙,把杜甫诞生的故居修葺一新,并在故里门前树起一块石碑,亲笔书写了“诗圣故里”四个大字,刻到碑上。

后来,张汉又带人去到康店的北邙岭上,把杜甫的坟墓修整了一番。从此,前往杜甫故里谒拜的人更多了。

关杜甫的故事 3

公元736年,年少轻狂的杜甫与好友何秀、严皋一起离家壮游,在泰山脚下,营救了正被官府追杀的幼女春雨。春雨一家的悲惨命运以及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凄凉景象,使杜甫立志做官,以报效国家、拯救黎民。

回乡苦读十年后,杜甫告别新婚妻子,怀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何秀一起赴长安应试。

事与愿违,主簿应试的吏部侍郎李霖适忌恨读书之人,勾结考官,将包括杜甫在内的所有应试者打入冷宫,并欺骗玄宗皇帝说民间已"野无遗贤"。

杜甫遭受挫折,心情沮丧,但他坚持在长安等待机会,过着贫困潦倒、艰难屈辱的辛酸生活。

在长安,他目睹了权贵的.浮华奢侈和百姓的悲戚疾苦,愤然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讽刺针砭朝廷的诗文。同时,他又为玄宗皇帝写了展示自己才华的《三大礼赋》,渴望早日被委以重任,幻想以己之力匡扶社稷、为民谋利。

何秀也渴望早日为官,但却选择了与杜甫截然不同的路径--通过向李霖适行贿和献媚,从而先于杜甫获取了官职。

杜甫直到数年之后,终因皇帝念其才华,才给了他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杜甫甚不得意,但总算踏上了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第一个台阶。

然而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逃回家乡,看到的尽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刚到家又"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官至县令的何秀此时却背叛大唐投靠了安禄山,将杜甫"请"到县衙,诱逼杜甫书写为安禄山歌功颂德、以正叛名的诗文,杜甫断然拒绝。

何秀早已垂涎于春雨的美貌,趁机威逼春雨嫁他为妻;春雨为救杜甫,答应了何秀。当春雨发现何秀的骗局后,为不再使何秀将自己作为要挟杜甫的筹码,纵身跳河。

杜甫逃出后,赶往凤翔"麻鞋见天子"。天子肃宗见他对朝廷如此忠诚,便封给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杜甫尽心履职,直言进谏,结果得罪了肃宗,被贬到华州做"司功参军"。在华州,他看到朝廷军队在到处抓丁补充兵力,连老翁老妪都不放过。儿子宗文深得父亲的教诲,挺身而出,自愿替老妪一家从军。杜甫悲愤难耐,写下《三吏三别》。

他终于明白,他所谓的政治抱负注定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如归去。

于是辞去官职,带着妻儿投靠在成都做剑南节度使的好友严皋,住在浣花溪边的一座草堂,与百姓为伴,以写诗为生,和相濡以沫的妻子过着隐居生活。(诗词 回首求官、做官、弃官的一路坎坷,郁愤难耐、百感交集,加之对春雨和儿子宗文的思念,无限悲凉涌上心头。在狂风暴雨中,他高吟《茅屋为大风所破歌》,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千古绝唱!公元765年,严皋病逝。杜甫思乡心切,携家人乘舟东下。在夔州江边,终于与已是出家之人的春雨相见……

大雪飞扬,天地苍茫。一只小舟行驶在长江水面,杜甫挽着妻子挺立船头,他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吟诵声伴随着滚滚波涛,在天际间回荡……

关杜甫的故事 4

杜甫是一位爱国者,毕生渴望为国效率,而运气并不眷顾他,以至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又是一位巨大的诗人,终生创作了大批反应事实的诗篇。他的爱国情怀集中体当初他的诗作中。

壬戌年到来的那个正月初一的清晨,对于瑶湾村来说是格外的喜庆,各种迎新辞旧的炮仗飞向落雪的天空绽放出比平时分外绚丽的颜色,炮仗的争相齐鸣将整个瑶湾村喜庆欢腾的序幕渐渐拉开。

在瑶湾村靠后山的一户人家的大门“吱—”一声被打开,一个十五岁左右俊朗的小伙子从门里跳出来。

他穿一身青色的新外套,脑袋上梳着漂亮端正的发髻。两只乌黑的眼睛在瞅着自家门口贴着那幅对联。

他一面看着对联,一面大声的朗读出来:“上联是:大地春风温我宅,下联是:座上嘉宾对酒歌,横批是:满院生辉。”

他很得意的看着对联心理想,有气氛衬托才能体现出更好的意境。

他又跳过去看看别家的春联,看了几家他跑了回来摇着脑袋自言自语的说:“还是我家的好,这可是我花了一天的时间摆弄出来的,等会让爹看看,说不定还会夸奖我的。”

他美滋滋的想着,一奔一跳的进了院门。

刚进院门,一声清脆的驴叫,吓了他一跳。

“笨驴灰灰,大清早你叫什么叫。”他边笑着说边走向驴圈。

那只灰色的驴子见到他格外的欢喜,摇头晃尾的向他撒欢。

“噢!原来你还没有吃早餐呀!难怪你叫的那么欢。”说着他将铡好的草料放进食槽里,驴子看见有草吃了,便埋下头狼吞虎咽起来。

“慢点!灰灰,我还有新年礼物给你呢!”说完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色的绒绣球把它扎在驴子的头上。

“呵呵!灰灰你漂亮多了!”他看着驴子的样子笑着说。

驴子还是低着头,打了个响鼻好象是回应他的戏谑。

“子美,你干什么呢?”

他回过头一看是父亲,忙回答道:“爹,我喂驴呢!”

“大过年的,你不吃饺子,喂驴干什么?”

“饺子,好,我马上来”他有给驴子抓了几把草料放了进去,顺便摸摸驴子的头说:“灰灰,先吃点草吧!等会给你带点饺子让你尝尝。”说完跑进屋里。

屋里,父亲座在八仙桌前,母亲正端来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他看见饺子,便高兴的叫起来“娘,我先来一个!”

“啪!”母亲打落他伸向盘子的手,说:“你忘了什么了吗?”

“噢!对了先给爹吃。”

“还有呢?”

“嘿嘿!我记得呢!”他说完后,洗净手,来到父亲面前,跪下磕头,一口气磕了10个,又到母亲前磕了10个,站起身来摸摸微红的额头说:“祝父亲母亲新年大吉大利,还有…”

母亲看着他可爱的样子,心疼的说:“好了,好了”

父亲也带着满意的笑容拿出一个红包说:“子美,来压岁钱!”

“谢谢,爹”杜甫欢喜的拿过去,又瞅瞅母亲,问:“娘,你的呢?”

“小机灵,你的头可值钱了。”说完笑着递给他一个红包。

“来,一块吃饺子吧!”父亲招呼着。

杜甫欢喜的跳上凳子,开始狼吞虎咽起来。

吃完饺子后,父亲对杜甫说:“子美,你现在去后山云寺给你师父拜年吧!”

杜甫一听师父,便来劲了。他使劲的点头说:“好的,好的马上去”

母亲给他一个装食物的篮子和一个包裹后,交代着“上山后规矩点,一定要给你师父拜年,顺便邀请他来家做客,记住没?”

“记住了,我走了。”说完一溜烟的出门了。

杜甫来到驴圈,解开驴子的`缰绳,拉着驴子走出家门。

他笑呵呵的摸着驴子的头,说:“灰灰,吃饱了吗?吃饱了就开工了,你是我的坐骑,新的一年你要载着我大展鸿图呀!”

说完他翻身骑上驴背,驴子慢悠悠的走向后山。

杜甫看着驴子走的很慢,心里又着快点见到师父,不由的开始埋怨驴子走的慢,他开始数落驴子。

“灰灰,人家都说你是天底下跑的最快的驴子,怎么今天你好象乌龟一样的走着。”

驴子不理他,依旧走的很慢。

杜甫见激将法不管用,便笑着说:“噢!原来你在生气我没给你吃饺子呀!来早就准备好了。”

杜甫从篮子里掏出几个饺子喂到驴子的嘴里。

驴子好不客气的嚼起来,吃完后走的比以前快了点。

杜甫骑在驴背就郁闷着,心想这家伙还不满足,于是又喂驴子几个饺子,驴子吃完后又快了点,杜甫又喂它,驴子又快了点。连续几次,杜甫打开篮子一看,母亲给师父的两盘饺子只剩一盘了。心想不行,灰灰再吃就没有师父吃的了。

他大声的驴子说:“灰灰,不能给你吃饺子,否则没有饺子师父会骂我的。”

驴子沮丧的低着头慢慢的走着。

杜甫比以前更郁闷,怎么办呢?他咬着指头想,对了,给灰灰酒喝,灰灰喝了酒就会跑的快,可是灰灰喝了给师父的酒师父怎么办?有办法了,先去给师父买点好吃的和好酒。至于钱呢,父亲母亲给我的红包可以了,说着他拿出红包一看,哎!还是母亲给的多,母亲给了3两银子,父亲才2两,不过给师父买东西够了,师父虽然是个出家人,但是酒肉他都喜欢,就给他买多点肉多点酒,至于花去的钱,等会从他身上再赚回来。杜甫乐滋滋的想好

以后,骑着驴子来到村子的小酒店买好东西,继续向后山走着。

杜甫拿出一瓶酒让驴子闻一闻,驴子闻到酒香立刻欢叫起来,杜甫就给驴子灌了一壶酒。驴子开始兴奋起来速度也明显的快了。

杜甫看着驴子快多了,心里格外的欢喜,他边给驴子灌酒,边唱着“笨驴灰灰跑的慢,子美哥哥拿酒给他灌,笨驴灰灰一喝酒,子美哥哥速度快一倍……”

很快就到了云寺,云寺今天一扫往日的邋遢,寺门前被打扫的干干净净。杜甫着自己大年三十晚上的成绩微微笑起来。

“吱——”推开寺门,里面静悄悄地。杜甫喊“师父,子美给你拜年来了!”,但是没有回应。杜甫心想是不是师父再生气。他悄悄的溜进师父的卧室,只见师父躺在床上,唉声叹气的。杜甫正纳闷呢!师父又重重的叹了一声。杜甫暗咐原来是师父嫌我拜年完了。

杜甫眼睛一转,从篮子里拿出一瓶酒,打开酒盖,偷偷的向师父的鼻子凑去,果然师父的鼻子动起来,也不再叹气。一骨碌翻起身来,杜甫“腾”一下跪着接连磕了三个响头,嘴里叫着:“子美给师父拜年了~”。

“哈哈,你小子果然聪明,不枉我对你的教诲,还记得老和尚我好这口子,好了,起来吧!你的心意老和尚心领了。”师父边喝酒边拉起杜甫。

“不错!好酒!子美呀。这是不是村头酒馆里的酒?”师父问

“是的,师父,您老觉得怎么样?”杜甫开心的回答。

“觉得怎么样?告诉你这酒喝一辈子也是爽!哈哈~”师父说完开始牛饮起来。

杜甫将篮子揭开,对师父说:“师父,您瞧着!”

“哇!好徒弟,你就心疼老和尚我呀!老和尚的肚子正饿的咕咕叫呢!”师父兴奋的叫着。

“师父还有饺子呢!”

“哈哈~,老和尚本为出家人,看来还是免不了世俗之事,好你我师徒好好过个这个年初一”

“子美,遵命!”

杜甫年幼只是少许的陪师父喝了点酒,而师父却豪气的连干三碗,眼前这个老和尚,就是有着一种不同凡响的地方吸引着杜甫,杜甫打心眼里尊敬他,不只是他博学多才,还有他那一手惊世骇俗箭法。

“子美呀!你父母可好?”

“回师父,父母都好,劳您老挂念着。”

“您父母是个好人,这些东西一定是你父母让你送给老和尚的,对不对?”

“师父说的是,父母教导我一定要尊敬师父您老。”

“呵呵~,好人呢!”师父不再说话。

杜甫听师父说完,不仅想起自己幼儿时身体不太好,经常闹病,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长到十几岁时,已经健壮得像个‘黄牛犊‘,一天到晚欢蹦乱跳没个时闲.他家的院子里种有梨树和枣树,八月秋风送爽时,树上梨黄枣红,他简直就像只顽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欢声笑语飞满庭院……

“子美,想什么呢?”师父的话将杜甫从回忆中拉了回来。

“来来,子美,老和尚给你将故事。”

“好呀!师父,我最爱听您的故事了!”杜甫拍手大叫着

师父呷了一口酒,故事娓娓开来:“故事是春秋时鲁君对一妇人的赞称.据《列女传》载,齐军来攻鲁国,逼近郊外,见一妇人抱子携侄而行.妇人见形势危急,子侄不能两全,便舍弃儿子,抱起侄子逃难.齐军问其故,答曰:‘弃子而行义.‘齐军感慨道:‘鲁郊妇人犹能持节,何况朝廷!‘遂罢兵。”

杜甫听完后心潮澎湃,对那个鲁妇的义行开始崇敬起来。

“师父,这个故事好感人,鲁妇的义行使徒儿倍感崇敬。”

“孺子可教呀!要记着以后你做事要以‘义’为先,才能体现你的本色。也不枉老和尚的教导。”

“是,师父!徒儿一定牢记。”

“好了师父,给你一件礼物,权当过年的礼物。”

“不了,师父,您不是将‘灰灰’送给我了吗?我很知足了。”

“此礼物是你以后做大事,用着到的,你一定要珍惜。喏,这是老和尚一绝学‘连环追命十八箭’的秘籍,你以后要好好的练习,才能对你有利。”

“徒儿谢师父传授绝技!”杜甫跪拜道。

“好了,你下山去和你父母过年,记得要好好待他们,一年后来我这我要考考你”

“师父,还是让我陪你吧!”

“去吧……”

“师父~”

师父背过身,向杜甫示意离去,杜甫带着一点遗憾下山了。

杜甫骑着灰灰,回到家里,突然听到轻声的抽泣声。杜甫轻轻走到门口,从门缝里一看,父母对这一个灵位轻轻的抽泣,母亲带着幽怨的声音说:“相公,都是我不好,当年为救子美,而失去了我们的商儿。”

“唉!我理解你的心情,当初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你答应了你姐姐,要好好照顾子美,而现在子美又这么聪明懂事,你我也应该感到欣慰,我又怎么能怪你呢!”

“商儿”“为救子美”….这些犹如一个霹雷打在杜甫的头上。在记忆中,我好象有个弟弟,但是我后来怎么也没有见到过他……难道……这是怎么回事,杜甫急忙冲进去。

“爹,娘,您们说什么?!”

“子美,你怎么会….”

“爹,娘,你们告诉我怎么回事?我记得有个弟弟,他现在在哪?”杜甫激动的问

母亲开始哭了,父亲的眼角也见泪光。

“罢了,他始终会知道的,娘子你告诉他吧!”父亲含着泪向母亲说

母亲抽泣着说:“子美,你听好了我们杜氏家族世代奉儒守官.先世居于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你的十三世祖杜预,是晋代名将,著名学者,封当阳县侯.你的十世祖杜逊在东晋初年迁到襄阳(今湖北襄樊),任魏兴太守,你的曾祖杜依艺任巩县(今属河南)县令,遂迁居巩县.你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至膳部员外郎.你的父亲杜闲曾任兖州(今属山东)司马,奉天县(今陕西乾县)县令.

你的母亲是清河大族崔家的女儿,在你尚未记事时便死去了.你继母卢氏过门后,你寄养在我家.其实我不是你娘,是你的二姑母,当我看到幼小的你,想起你的母亲,我不忍心让你吃苦所以把你当自己的儿子养.你有一个表弟,叫商儿。有一次,你们两个孩子同时患天花,我为了保住你的性命,而疏忽了你表弟,不想他没有撑过来,就去了…….”

杜甫听到这已是泪如雨下,他嘴里喃喃的说:“不,不是这样……”

姑父看着杜甫这样,抹去眼角泪水,努力的笑着说:“子美,不要这样了,这些年来你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想想你6岁时在偃城(今属河南)见到的公孙大娘舞‘剑器‘.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剑器‘是一种戎装舞蹈,动作刚劲,节奏铿锵.当时你说公孙大娘的舞姿,忽而自空而落,光彩夺目,如同后羿射落的九个太阳;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飞腾,如同一群天帝驾着蛟龙飞翔;她上场时神情端庄,如同雷霆初止,天地一片肃穆;她收舞时英姿卓立,如同江海停止翻腾,凝聚着清冷的光辉.这些说明幼年的你就已对艺术有了较强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事后,公孙大娘教导你说舞蹈,书法,绘画,音乐,诗歌,是彼此相通的。

从此你便喜欢上了诗歌,在7岁的时候开始创作诗歌.儿童作诗,往往以动物为题材.记得初唐诗人骆宾王也是7岁时开始作诗,那首《咏鹅》诗确实写得不错.但是你所咏的却非平凡的鹅,而是神鸟凤凰(注:诗已失传).在古人心目中,凤凰是祥瑞之鸟,它象征着王朝的兴盛.你开口便咏凤,这足以说明在你幼小的心灵里,已萌生出对国家富强的期盼.中国有句老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现以你观之,此言不差.。

在你练习作诗的同时,姑父教你学写大字,你很勤奋,很刻苦,到9岁时,已写满了一口袋的习作,每年过年时门口的对联都是你所写。

还有你去云寺拜师,尽得你师父的真传

……

这些姑父和你姑母都感到很欣慰,我和你姑母没有辜负你们杜家所托,你日后必能将成大器。其实我们心里早以把你看成自己的儿子,我们希望你以后能做大事、成大事!”

杜甫声泪俱下,他每日朝夕相处的父母,原来竟是自己的姑父、姑母,还有姑父、姑母为救自己而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他感激他们、他崇敬他们、他爱他们……

他含泪跪拜,说:“姑父、姑母待侄儿恩重如山,从今以后我只尊您二老为我的生父生母!”

“孩子,起来吧!我们知道你的心意,但是我还得告诉你,你父亲还在人间,只是他多年清贫为官,不与徇私枉法的同僚苟同,现被人诬陷落狱十载。我儿现以成人,你要考取功名,将来救你父亲出狱。今年科举将要举行,我已经为你准备好了,你马上上路。”

“不,子美愿守侯父亲、母亲一辈子。”

关杜甫的故事 5

李白与杜甫相遇,在744年。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

其实,李白不仅在实际年龄上比杜甫大11岁,而且在诗坛辈分上整整先于杜甫一个时代。

两人见面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杜甫早就熟读过李白的很多名诗,此时一见真人,崇敬之情溢于言表。一个取得巨大社会声誉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别人无法模仿的轻松和洒脱,这种风范落在李白身上更是让他加倍地神采飞扬。眼前的杜甫恰恰是最能感受这种神采的,因此他一时全然着迷。

李白见到杜甫也是眼睛一亮。他历来不太懂得识人,经常上当受骗,但那是在官场和市井。如果要他来识别一个诗人,他却很难看错。即便完全不认识,只要吟诵几首,交谈几句,便能立即作出判断。杜甫令他惊叹,因此二人很快成为好友。他当然不能预知,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将与他一起成为执掌华夏文明诗歌王国数千年的最高君主而无人能够觊觎;但他已感受到,无法阻挡的天才之风正扑面而来。

他们喝了几通酒就骑上了马,决定一起去打猎。

他们的出发地也是见面地,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部,旧地名叫陈留。到哪儿去打猎呢?向东,再向东,经过现在的杞县、睢县、宁陵,到达商丘,从商丘往北,直到今天的山东地界,当时有一个大泽湿地,这便是我们的两位大诗人纵马打猎的地方。

当时与他们一起打猎的,还有一位著名诗人高适。高适比李白小3岁,属于同辈。这位能够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种慷慨佳句的诗人,当时正在这一带“混迹渔樵”“狂歌草泽”。也就是说,他空怀壮志在社会的最底层艰难谋生,无聊晃悠。这是他的“地盘”,沟沟壑壑都了然于心,由他来陪猎,再合适不过。

挤在他们三人身边的,还有一个年轻诗人,不太有名,叫贾至,比杜甫还小6岁,当时才26岁。年龄虽小,他倒是当地真正的主人,因为他在这片大泽湿地北边今天山东单县当县尉,张罗起来比较方便。贾至还带了一些当地人来凑热闹,其中也有几个能写诗的。

于是,一支马队形成了。在我的想象中,走在最前面的是高适,他带路;接着是李白,他是马队的主角,由贾至陪着;稍稍靠后的是杜甫,他又经常跨前两步与李白并驾齐驱;贾至带来的那些人,跟在后面。

当时的大泽湿地,野生动物很多。他们没走多远就挽弓射箭,扬鞭跃马,奔驰呼啸起来。高适和贾至还带来几只猎鹰,这时也像闪电般蹿入草丛。箭声响处,猎物倒地,大家齐声叫好,任何人的表情都不像此地沉默寡言的猎人,更像追逐嬉戏的小孩。马队中,喊得最响的是李白,而骑术最好的应该是高适。

猎物不少,大家觉得在野地架上火烤着吃,最香最新鲜,但贾至说早已在城里备好了酒席。盛情难却,那就到城里去吧。到了酒席上,几杯酒下肚,诗就出来了。即席吟诗的不是别人,是李白和杜甫,连高适也只能躲在一边了,真是奢侈至极。

诗有典雅的面容,但它的内质却是生命力的勃发——无论是诗的个体、诗的群体、诗的时代都是这样。没有生命力的典雅,就不是我们喜欢的诗。因此,由诗人用马蹄写诗的旷野,实在可以看作被我们遗落已久的宏大课本。

诗人用马蹄写诗的地方也不少,但这儿,是李白、杜甫一起在写,这如何了得。

在那次打猎活动中,高适长时间地与李白、杜甫在一起,并不断受到他们鼓舞,决定要改变一种活法。很快,他就离开这一带,游历去了。

李白和杜甫从秋天一直玩到冬天。分手后,第二年春天,二人又在山东见面,高适也适时地赶了过来。不久,又一次告别,又一次重逢,那已经是秋天了。当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候,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大诗人永久地别离了。

当时他们都不知道这是永诀,李白在分别之际还写了“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的诗,但金樽再也没有开启。因此,这两大诗人的交往期,一共也只有一年多一点,中间还有不少时间不在一起。

世间很多最珍贵的友情都是这样,看起来亲密得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细细一问却很少见面。相反,半辈子坐在一个办公室的,很可能尚未踏进友谊的最外层门槛。

就在李白、杜甫别离的整整10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那时,李白已经54岁,杜甫43岁。他们和唐代一样,都青春不再。

写在纸尿片上的求职信

我有一个朋友,现在是国际4A公司的创意副总监。说到她的求职经历,直到今天依旧有如传奇一般。

当时她27岁,想应聘广告员,但她在广告这个行业的经验等于零。可她对那些小广告公司却不感兴趣,当她说要进国际排行50强的4A公司时,所有的朋友都认为那是痴人说梦。

但,事实是,她做到了!

她没有用普通的信封投递求职信,而是用一只包裹。她向所有她中意的公司全部投递了这样一只巨大的包裹,并且直达公司总经理。

试想一下,一个包裹,在一堆千篇一律的信封中已经鹤立鸡群,一下就抓住了所有的好奇视线。打开那只包裹后,里面空空如也,只有一张薄薄的纸尿片,上面写了一句话,“在这个行业里,我只是个婴儿。”背面写了她的联系方式。

几乎所有收到这张纸尿片的广告公司老总都在第一时间内给她打了邀请面试的电话。无一例外,他们问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你要选择一张纸尿片?”她的回答同样富有创意。她说,我知道我不符合要求,因为我没有任何经验。但我就像这纸尿片一样,愿意学习,吸收性能特别强。并且,没有经验并不等于我是白纸一张,我希望你们能通过这个小小的细节看到我在创意上的能力。

她成功了。

杜甫卖药

公元678年早春,杨柳新绿,青竹吐翠。沙头镇的大街上,新近开设了一个“百草堂”中药铺,门首贴有一副独出心裁的对联:“人参独活灵芝草,远志当归何首乌。”

药铺的主人是年过半百的“诗圣”杜甫。他是刚从四川夔州东下,来到沙头镇定居的。

杜甫刚到沙头镇,就和荆沙一带的老友李之芳、郑审等人相会。他的弟弟杜观也将家眷接来,兄弟团聚,甚为欢洽。

恰逢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大兴土木,修建楼阁,杜甫特地献诗致贺:

楼上炎天冰雪生,

高飞燕雀贺新成。

碧窗宿雾蒙蒙湿,

朱拱浮云细细轻。

由此可见,这幢新建的大楼是十分壮观的。

杜甫献诗的目的,是希望卫伯玉能看中他的文才,象成都节度使严武那样重用他,甚至将他荐贤于朝廷。谁知卫伯玉不学无术,更不懂得爱惜人才,加上他的门客争风吃醋,从中挑拨,说杜甫自恃有才,清高孤傲,不把卫伯玉放在眼里,从此卫伯玉对杜甫怀恨在心。

俗话说:“立吃地陷,坐吃山空。”杜甫一家人来到沙头镇,生活无着,经常靠亲朋好友接济,毕竟是寄人篱下,不是长远之计。为了养家糊口,杜甫打算重操在长安时曾经“卖药都市”的营生。这个主意,立即得到了几个亲朋好友的资助,经过一番筹备,终于在沙头镇上开设起了一个中草药铺。

杜甫的药铺开张后,货真价实,童史无欺。他不仅卖药,还给顾客看病。若是穷苦人家有个三病两疼,小小药方就可以治好的,杜甫总是热心地替他们诊治,确实无钱付还药费的,他就免费赠送。因此很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一度生意兴隆。

常言道:“落毛凤凰不如鸡,虎落平原被犬欺。”杜甫在沙头镇开设药铺的生意一好,自然把市镇上其它几家药铺的生意抵垮了。正巧这几家药铺的老板,是当地的几户大财主,他们暗恨杜甫这个“外来户”抢走了生意,真是“同行是冤家”,于是他们串通起来,用银子收买了卫伯玉衙门里的一个书吏。

书吏是卫伯玉的亲信,专门为卫伯玉出鬼点子的。近来,这家伙在赌场上输了个精光,手头正缺钱。这时,碰巧有儿个“财神爷”送钱上门,说是要想方设法将杜甫撵走。书吏平时对杜甫也无好感,所以满口应承下来了。

一天,书吏乘机在卫伯玉的面前挑唆说:“老爷呵!你郎晓得杜老官儿在沙头镇上开药铺的`事吗?”

“嗯,晓得。”

“哎呀!这个杜老官儿可神气啦,他在药铺门口招揽顾客,夸下海口,说是‘百草堂’,天下的药材无所不有,其实,他是想把人家都压垮哩。”

“真有这等事吗?”卫伯玉疑惑地问。

书吏故弄玄虚地说:“还有一件事,小人不敢而讲。”

“呵!”卫伯玉更加奇怪:“有什么话,你只管讲吧!”

书吏凑上前去:“杜老官儿自以为才高学深,骂老爷目不识丁,占着茅坑不拉屎!”

卫伯玉终于被激怒,决心对杜甫施行报复。俩人合计了一会,由书吏出点子,开了一副中草药单,到“百草堂”去拣药。

“你将这副药单交给杜老官儿!”卫价玉交待说,“要他照单发药,若有则罢,没有就砸掉他的招牌,叫他滚蛋!”

书吏是“捡着解手纸当文书”,如获至宝,三步并着两步走,径直来到“百草堂”。

书吏跨进药铺,将药单往柜台上一甩,大声说:“这是卫大人急需的药品,赶快照单发药。”

有个老伙计对书吏陪着笑脸问道:“卫大人是请哪位高明郎中开的药方,怎么我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他娘的!你们开的是么事药铺?”书吏不等老伙计讲完,就破口大骂。“快给我把杜老官儿叫出来。若是配不齐卫大人的药方,我就要动手砸你们的招牌!”

伙计们不敢怠慢,腿快的早已将此事告知杜甫。杜一甫接过药单看了一眼,心里己经明白,这是卫伯玉在与他出难题。仔细啄磨,禁不住付之一笑,心想:“区区雕虫小技,也来班门弄斧,未免太不自量。”他胸有成竹,收起药单,要伙计用纸包了四味药,健步来到柜台前面。

杜一甫见了书吏,仍然以礼相待,拱手问道:“这位大哥请了,既然是卫大人关照小店,不知有何见教?”

书吏仍然目中无人,傲慢地说:“杜老官儿听了,我家老爷患有一种怪病,急需几味药品,必须照单发药,否则将要砸你招牌,赶你滚蛋!”

“哦!卫大人的病也确实患得蹊跷!”杜甫淡淡地一笑,讥讽地说,“不过,卫大人所需的药品,小店里应有尽有。”

“什么?”书吏大吃一惊,口气稍有缓和说,“你先拿给我看看。”

杜一甫不慌不忙,拿出用纸包好的四味药品,原来是一片萝卜干、一块生姜芽,一粒红皮李子,一枚干桃僵。

书吏一看傻了眼:“杜老官儿,你是惯跑江湖的,这算是什么药?”

杜甫笑道:“萝卜干是‘甘罗’的意思,甘罗十二岁就当了宰相,你说他是不是‘行运早’呢?”

“是!”

“生姜芽是‘姜子牙’之意,姜子牙八十三岁才遇周文王,你说他是不是‘行运迟’呢?”

“是!是!”

“这红皮李子,虽然酸不溜丢的,却正是日前市场上的紧俏货,所以说它是‘正行运’哩!”

“呵!”

“这干桃僵是隔年的桃子留在树上的,经过雪冻霜打,己算不得鲜果,只能入药,所以说它已‘不行运’了。”

书吏连连点头,无话可驳。

杜甫接着说:“我将这李子和桃僵还有一比咧!”

“比做什么?”

“这红皮李子好比你家的老爷,干桃僵好比是我。”杜甫一字一板地说,“卫大人虽然不学无术,是个大草包,却受朝廷的重用,戴乌纱,穿红袍,当是‘正行运’。我空有满腹文章,却是报国无门,所以‘不行运’了。当今朝廷重用奸臣,嫉贤妒能,正如俗话说的是李代桃僵,难道这不是事实吗?”

经杜甫这么点破,书吏才恍然大悟,暴跳如雷地说:“好哇!杜老官儿,莫非是吃了豹子胆,竟敢辱骂我们的老爷!等着瞧吧,管叫你吃不了兜着走……”

“随便。”说罢,杜甫头也不回,拂袖而去。

书吏气急败坏地回到卫府,将杜甫的一席话和盘告知了卫伯玉。卫伯玉只气得吹胡子,瞪眼睛。他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整治杜甫,只得将气都出在书吏的身上,把他臭骂了一通,并赶出了衙门。

在沙市居住期间,杜甫不仅未得到卫伯玉的荐用,反而受到嫉妒,自知不能久呆下去,只好收了药铺,雇了一只小船,离开了沙头镇沿江东下,继续过他那漂泊不定的水上生活去了。

杜甫智斗刁县令

唐代诗圣杜甫,一生坎坷,仕途艰难,50多岁时,携妻儿全家到了沙头镇。

他刚到沙头镇时,没有生活来源,虽有弟弟杜观及朋友们的接济,但毕竟是寄人篱下,非长久之计。于是,在众人的帮助下,他开了个百草堂中药铺,以卖药为业,聊度岁月。

药铺开张后,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有的穷人实在无钱付药费的,还免费赠送。当地百姓对此赞不绝口,都到这儿来买药。药铺门庭若市,生意兴拢这样一来,百草堂就得罪了另外几家药铺的主人。他们买通了当地县令,想砸杜甫的百草堂药铺。

有一天,天阴沉沉的,下起了小雨,百草堂药铺里顾客不多。这时,只听门咣当一响,进来一位书吏。只见他横眉立目,旁若无人,将手中的药单往柜台上一甩,大声说:“这是县令大人急需的药,赶快照单发药,若缺一味配不齐,你们休想再在此卖药!”药铺的伙计赶快拿过药单,一看都愣住了,只见上面开的四味药是:“行运早,行运迟,正行运,不行运。”

有个老伙计忙赔笑问道:“你老哥是请哪位高明郎中开的药方,怎么我们见都没见过?……”书吏不等他把话说完,开口就骂:“他娘的!你们开的是什么中药铺?快给我把杜老倌叫出来,要是配不齐县令大人的药,我就砸掉你们的招牌!”伙计们不敢怠慢,忙去把此事告诉杜甫。杜甫一听就知道这是来故意刁难的,拿过药单一看,便冷冷一笑,区区雕虫小技,也来班门弄斧,真是不自量力!随手取了四味药,走了出来。见了书吏,仍然以礼相待,拱手问道:“这位大哥请了,不知县令大人有何见教?”书吏并不看杜甫,只是傲慢地答道:“我们县令大人要你照单发药,否则就要砸你的招牌,要你滚蛋!”“哦,原来是这样,”杜甫不慌不忙地说:“县令大人需要的药,我们药铺应有尽有。”说着,杜甫拿出四味药:一片萝卜干,一块生姜芽,一只鲜李子,一颗干桃僵。

书吏一看傻了眼:“杜老倌,这怎是药单上的药?你想干什么?”杜甫道:“萝卜干是‘甘罗’之意,甘罗十二岁就当了丞相,你说他是否‘行运早’呢?”“是。”书吏忙答。

“生姜芽是‘姜子牙’之意。姜子牙八十三岁遇文王,是否‘行运迟’呢?”“是,是。”书吏又连声回答。

“你看这红皮李子,虽说酸不溜儿的,却正是目前市场上的俏货,可说是‘正行运’吧!”“啊!”书吏无可奈何。

“这是隔年的桃子,经过雪冻霜打,算不得鲜果,只能入药,所以说‘不行运’了。”书吏无话可驳,只得连连点头,拿起这几味“药”,灰溜溜地回去交差了。

老板是条狗

春天的早晨,树叶发芽,花儿吐俏,可顾小小无心欣赏这大好的春光,他一心只想怎么样把现在的老板炒掉,用最报复的方式--因为他找到更好的工作了!

顾小小今年大学毕业,学的是室内设计专业。从大二开始他就到处找活干,从这个公司到那个公司,开始向做室内设计专业的事,可发现这个来钱太慢,又想做销售,因为销售赚钱快。

他不停的跑这跑那的,就是没成功签下一个单子,就这样不知不觉的两年过去了,可他的月薪从来没超过三位数。

昨天傍晚,他接到一个公司录用通知。这是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的市场部,待遇优厚。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人做梦都不敢想得到这个职位。

这不,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顾小小今天上班就是来炒老板鱿鱼的。

一进门,前台的小姐就喊:“顾小小!老板都在了,你才来?!快把你们办公室的垃圾倒了--”顾小小瞅了她一眼,没理她。其实他心里想:穿得跟个坐台小姐一样,xiajian,不搭理你!

顾小小直接走进老板的办公室,可办公室里没有老板,只有一个美女在打着电话。美女是金姐,二十七八岁的漂亮少妇,平时没少勾引顾小小,当然都是背着老板。

老板不在,公司的大小事务都是由金姐说了算。

一会儿,金姐打完了电话,看到顾小小,便问:“有什么事?”“我要辞职了。”“为什么?”“这里没什么发展,我外面重新找了个……”“待遇怎么样?”“比这里好很多。”“哦,行,和老板打个招呼吧。”“老板,在哪?”“呵呵,就在你脚下,老板,老板快过来。”只见一只白色哈士奇从顾小小脚下钻出来,一蹦一跳的跑向金姐.................

顾小小的愤怒已经无法用语言描述了,他想的所有炒老板高招都用不上了,被一只狗给耍了。

顾小小冲出了老板办公室,从二楼往下大喊:“你们都TM不是人!让一只狗当老板,你们都会狗语呀!你们狗杂交啊!老子再也不回来了--”

顾小小头也不回,十几天的工资也不想要了,心想我终于咸鱼翻身了,要发大财了,到新公司一定好好干,做出一番大事业来,把前台的小妖精给包了……

……

顾小小的电话响起。“喂,你好。”

“你好,我是昨天打电话通知你上班的那位。”

“哦~你好你好,有什么事么?”

“很抱歉,昨天我打错电话了,被录用的不是你……”

顾小小傻了……

关杜甫的故事 6

李白嗜酒,自称酒仙,杜甫的嗜酒不亚于李白,被人誉为酒圣。据郭沫若先生统计,在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谈到酒的有三百多首。

杜甫十四五岁时,就是一位酒豪了,这在他写的《壮游》一诗中,有充分的证明: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

前两句是说,十四五岁时,就和文人、官场打交道了。中间两句是说,性格豪爽,喜欢喝酒;而且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后两句是说,喝醉了酒,俯视四面八方,全是平庸之辈。这不是充分说明杜甫在青少年时期就是一名酒豪了吗?

到了壮年时期,杜甫和李白、高适相遇,同游梁宋齐鲁,一同饮酒赋诗,打猎访古,气味十分相投。杜甫和李白的感情特别深厚,他们是有酒同醉,有被同盖,携手同游,比一般的兄弟还要亲热。所谓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天宝六年(747),杜甫赴长安应试,由于权臣李林甫从中作梗,没有被录取。这时,他认识了一位酒友,是广文馆博士郑虔。郑虔多才多艺对诗、画、书法、音乐乃至星历、医药、兵法无所不通。此时,他和杜甫一样,生活困顿,时时向朋友讨钱买酒。一个酒字,把他俩结为好友。杜甫在《醉时歌》中回忆他俩喝酒的情况说: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又说: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意思是说,一人得钱,即买酒找对方同饮,毫不迟疑。你我不拘形迹,彼此亲呢,你的酒量,实在是我的老师。不去管古人的遭遇,只要我们活着,就要饮酒作乐。

杜甫嗜酒的习性,从少年老年,甚至临终,都没有改变。

根据记载,杜甫死于牛肉白酒。大历五年(770)夏天,杜甫因避兵乱到衡州。中途到了耒阳,恰遇大水,船只好泊在方田驿。因无食物,挨饿了十天左右。宋阳县令聂某得知后,送来了牛肉白酒。杜甫吃得过多,就在一个晚上死了。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说聂县令所送的牛肉一定很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时在暑天,冷藏不好,容易腐化。腐肉是有毒的,杜甫中毒而死是完全有可能的。

关杜甫的故事 7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家人历经磨难,终于逃难到四川。他的好朋友们为他在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杜甫终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八月份的一天,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草堂上的'茅草被风刮得四处乱飞,有的高高地挂在树梢上,有的落进了泥塘里。杜甫急得手足无措,跌跌撞撞冲出屋子。

在林子边,有几个孩子笑嘻嘻地抱着茅草,跑进了林子。有个男孩很调皮,对杜甫说:“杜老头,我家的茅草也刮走了,怎么说茅草是你的呢?”杜甫累得气喘吁吁,却又哭笑不得,只好悻悻离去。

过了一会,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开始还好,屋里漏的雨不算大,勉强用盆子,罐子还可以接住,后来却越下越大,屋子里床被打湿了,被子也被打湿了,一家人蜷缩在一起,难以入睡。

在这个难眠的雨夜里,杜甫百感交集。自从安史之乱开始,杜甫报国无门,只好四处颠沛流离,从来没睡过一宿安稳觉。杜甫望着漏雨的房顶,不禁浮想联翩,如果能有一座风吹不动,雨打不坏的大厦,让天下穷苦的读书人住进去,多好啊,他们将来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百姓就不会遭这么多罪了。

杜甫想着,想着天亮了,他望着那轮喷薄而出的朝阳,自言自语道:“如果我的愿望实现了,就我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

千古以来,谁能像杜甫这样想呢,他真是当之无愧的诗圣啊!

关杜甫的故事 8

白居易与杜甫,一个是“诗魔”,一个是“诗圣”;一个是北斗,一个是泰山,都各自在所擅长的诗歌领域为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按理来说,他们都不会做出抄袭别人作品的事,毕竟抄袭是属于技不如人之辈的专利。可白居易居然就真的那么干了,他抄袭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杜甫。诸位如果不信,请看实例。

杜甫在《漫成二首》里吟:“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白居易《仲夏斋居偶题八韵寄微之及崔湖州》:“眼前无俗物,身外即僧居。”

杜甫在《曲江二首 其二》里感慨:“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白居易《感秋咏意》:“旧语相传聊滋味,世间七十古来稀。”

杜甫在《醉时歌(赠广文馆博士郑虔)》里唱:“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白居易《春寒》:“靖节先生樽长空,广文先生饭不足。”

从以上可以看出,白抄杜的诗句,几乎是一字不差的照抄。那么,白居易为什么要抄呢?照我想来,无非是以下几点:

一、杜甫比白居易大了六十岁,在他去世后两年,白居易才出生,白居易抄他的诗,可以不必担心正主儿找麻烦。

二、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在诗歌的遣词造句上,他老人家可以说是已经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白居易不抄就心痒难搔。所以抄!

三、杜甫这几句诗的思想、情感、意境、内容正好与白居易做那几首诗时的情形相仿,所以他信手抄来。

四、杜甫的.这几句诗都不太有名和重要,抄了也没人关注,所以白居易抄。

五、白居易的确是太佩服太佩服杜甫了,所以抄他几句小诗向前辈致敬!

六、这一点是我认为最接近事实真相的一点。古时信息不发达,杜甫所作的这几句诗不为人所知,而古代只有极少人能得到接触知识的机会,白居易仗着自己手头上资料的方便,把杜的诗神不知鬼不觉地据为己有。这一假设如果成立的话,估计此时的白居易就再也躺不安稳了。

关杜甫的故事 9

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子者揽延人才一种手段。总体来看,科举考试还算比较公平,改变了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用人体制,让更多的社会低层才俊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当然,历史上也有几次科举考试十分荒唐,我们姑且称为零纪录的考试,至今仍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零录取率的考试。公元746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初到长安求官,当时唐玄宗正沉湎盛世的繁华和温柔的富贵梦里,已经懒得亲自处理政事,把“外朝”交给李林甫,“内朝”交给高力士。第二年,即公元747年,杜甫等一大批当时杰出的才子参加玄宗为选拔人才而设的`“制举”考试。

当时担任主考官的是李林甫,他是当朝宰相,但却是个嫉贤妒能的小人,对于朝中百官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或者官位要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的除去,像张九龄、严挺之、贺知章、李邕、李适之、房绾等一大批杰出人物都受到了李林甫的迫害甚至暗杀。他尤其嫉恨因为文学才能而得到封赏进官的士人,害怕朝外的贤士得以接触皇帝的机会,上书揭露他的本来面目,痛陈他的奸恶。

所以这个“口有蜜,腹有剑”的宰相便千方百计的阻塞言路。结果参加“制举”考试的人,没有一个被录取,也就是说那次考试结果的录取率为零。为了掩盖自己的阴谋,对考试结果,他自己还向玄宗上表祝贺:天下贤士都在为国报效而没有遗漏,这是多么的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啊!

连尧舜明君都不能如此的明察秋毫吧!而更加可悲的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李隆基竟然默认了这样的考试结果。参加那次考试被受到愚弄的还有著名诗人高适和元结。在人类考试的历史上,零录取率的记录恐怕至今也没有谁能够打破的了。

零岁考生录取的记录(不满一岁的考生)。一代奸臣秦桧先后把持朝政十九年之久,他自立门户,收揽奸佞,排除异己,陷害忠良,架空宋高宗赵构,独掌朝纲,“由是中外大权尽归于桧,非桧亲党及昏庸谀佞者,则不得仕宦,忠正之士,多避山林间。”不但如此,在绍兴二十四年(1154)的一次科举考试中,秦桧还为其年龄不到一岁(只有九个月)的孙子秦埙谋夺状元

他利用手中权力,任命其亲信御史中承魏师逊、权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汤思退、右正言郑仲熊、吏部郎中权太常少卿沈虚中、监察御史董德元、张士襄等人为考试官。这些考官对秦桧的意图心领神会,他们想借此机会来讨好秦桧,从而可以取得高官厚绿。于是,他们就窜同作弊,准备录取秦埙为状元。

后经人揭发,状元没有当成,但也高中榜眼(第二名),这对于那些穷数十年时间皓首穷经的举子们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讽刺,更有甚者,在这次科举考试中,由于秦桧的营私舞弊,其侄子秦焞、秦焴、姻亲沈兴杰、朋党周夤等人,都得到了进士的头衔,无怪乎“天下为之切齿”。

零活着回家考生的考试。张献忠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崇祯十七年(1644年)8月9日攻破成都,起义军号称六十万大军进入成都,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州、县,在成都张献忠先号称秦王,接着宣告建立大西国,改元大顺,后称帝,以成都为西京,8月16日登基王位,成为大顺第一任皇帝。

这年秋,眼看着清朝军事节节胜利,自己的大顺政权摇摇欲坠,为了不给新正权留下人才,张献忠发诏举办“特科”,征集四川各地举人、贡士、监生、民间才俊、医卜僧道、隐士应试,有不愿意参加考试的,就被“军法严催上路,不至者杀,比坐邻里教官”。到了成都后,他以方便管理为名,将所有考生集中在成都青羊宫,一个不留,全部坑杀,自谓“无为后人有也”,制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关杜甫的故事 10

少年时代,虽失母爱,豪情的杜甫:"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

青年时代,历时十年漫游。他说: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流。杜甫似乎没有得到任何达官贵人的推荐。他自己则满怀信心,认为凭借自己的实力完全可以轻松取得进士。

中年时代,开元二十九年(74),杜甫结束了0年的漫游,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巩县。陆浑山庄距离洛阳较近,杜甫经常从这里前往洛阳,去拜访洛阳的名士和诗人等,希望能通过他们的帮助和举荐,在政治上找到出路。他成熟了。

事实上,在后来人生的道路上,杜甫身上的傲然骨气虽然迫于现实的各种压力不在溢于言表,但却始终未曾磨灭。

开元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些比较正直、耿介、有才华的人士,几乎没有一个不遭受李林甫的暗算与陷害的。杜甫所推崇的张九龄、严挺之等人,都被他排挤,被迫离开京师,不久便先后死去;惊赏李白的天才、相与金龟换酒的贺知章也上疏请度为道士,归还乡里;随后,李邕在北海太守的任上也被李林甫派出的特务杀害……等他与长安的现实渐渐接触后,他的豪放情绪便逐渐有所收敛了。

一个陷阱:全国大规模的招贤考试竟然没有一个人被选上。原来,这只是一场阴谋而已。一场考试下来,没有一个中第,这就是"野无遗贤"。也就是说,有才能的、该选的,早都被选上来了,山野间已经没有贤人可选了。那充满朝气的浪漫的壮年时代已经离他远去,凄凉、落魄、感受生活困境的中年时代提前到来了。考试落榜后,杜甫在长安的生活也日渐穷困落魄。为维持生活,他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充作几个贵族府邸中的"宾客"——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一点星光:这是杜甫在长安0年中最为炫耀的一个时期。他在一天之内便声名大噪,考试时,集贤院里的学士们都围绕着观看他。杜甫在回忆当时的盛景时这样写到: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可是,这一幸运转瞬间便过去了。考核完后,杜甫兴致勃勃地等候分发,结果却永无下文。当然,这也是李林甫在从中作祟。

从天子到谏臣,凡是一个书生所能想到的办法,杜甫都试过了,但却没有起到一点效果。偌大的一个朝廷,竟然没有一处诗人的安身之地。

一次打击:他那还未满周岁的小儿子刚刚饿死了!志士仁人莫怨嗟,古来才大难为用。——(唐)杜甫

携家留亡时代:唐肃宗见到杜甫后,对杜甫的`行为颇为赞许。757年5月6日,肃宗授予杜甫左拾遗官职。杜甫为人正直,处世公正,但他的至诚至爱不但没有得到肯定和赞许,反而还给自己招来了祸患,这让他无论如何都想不通。这个令他遗恨的问题,也一直缠绕了他很多年。晚年时期,他在《祭故相国清河房公文》和《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等诗中,都一再提及此事,称自己"伏奏无成,终身愧耻"。但是他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来。杜甫当时是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了朝廷的昏庸与黑暗。

文字伴他一生,只有在写诗的时候,诗人杜甫才能暂时忘记愁闷、哀伤、思念,才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栖身的快乐之地。然而,也因为写诗,诗人才会比其他同样沉浸于痛苦中的人更加痛苦,创作逼着他一遍一遍地咀嚼着伤痛——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依然没有放弃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社会责任,依然在不断反映人民的生活。他说,他老年看花,模糊不清,好像在雾里观看一般,但他看到湘江一带人民的痛苦,却看得与从前一样清晰。

杜甫当时在除了肺病、疟疾、头风、糖尿病之外,又新添了一病——右臂瘫痪,故而只能用左手写字了——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杜甫一生共写过三首《望岳》,这三首诗也清晰地记录了他的思想历程。第一首是望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中是无神的;第二首是望华山,"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仕途不顺,诗人要向神讨教讨教;这一首是对衡岳神提出质疑,何以久享牲璧而不降福于人?由无神到问神,再到疑神,标志着杜甫由青年时期的浪漫、到中年时期的困惑、再到晚年时期的清醒这三步历程。

说到杜甫,不得不提李白。因为李白可以说是杜甫的梦想中的生活。杜甫对凡俗平庸的"俗物"极为轻视,他向往的是勇敢向前、奋发向上、快意豪放的英雄生活。他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宝三年(744)的春夏之际,杜甫在洛阳第一次遇到了大诗人李白。当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天宝三年秋,两人一起辞别洛阳,渡过波涛汹涌的黄河,到王屋山去拜访著名道士华盖君。745年,李邕从孙李之芳出任齐州司马。这年夏天,出任北海太守的李邕也来到齐州,早已彼此闻名的李邕与杜甫老少两人终于见面了。临别时,李白送给杜甫一首诗:醉别复几月?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还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在长安时,杜甫说"白也诗无敌";在秦州时,他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成都时,他说李白"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再也不说李白的诗只像阴铿了。

背负的才名越盛,承受的苦难也越多。或许谁的人生都是这样,人生实苦,自得其乐。

关杜甫的故事 11

人们一想起杜甫,脑海浮现的多半是一位忧国忧民、朴实谦和的长者。但长者也曾年轻,温厚的人也有狂放的一面。如果不是命运的捉弄,杜甫在后人面前呈现的,也许是另一种面貌。

交游:因为狂傲差点被杀

杜甫和李白的相遇,被称为文学史上的大事。他们一起在山东一带漫游,一起拜访当时著名的道士。杜甫这样形容他们的日子:痛饮狂歌,飞扬跋扈。即便多少有点夸张,那也是狂放不羁了一一这就是青年时期的杜甫。在盛唐这样一个时代,人们胸襟开阔宏大,思想生气勃勃,狂放被认为是自信健康的一种美,所以李白的洒脱那样受人景仰,所以杜甫也自然流露着时代的骄傲。他们一起登临高台,慷慨怀古、纵论天下,令周围的人艳羡,又令人们觉得高深莫测。

杜甫自己也曾经回忆年少时的“轻狂”,那是一个踌躇满志的杜甫。和李白一样,杜甫也是满腔治国平天下的狂想。不同的是,当时的李白已经从长安铩羽而归,而杜甫却正怀着一肚子好梦准备去碰碰运气。

杜甫在长安四处碰到的都是墙壁。即使这样,他依旧带着几分年轻的狂傲。在给唐明皇的上书中,毫不含糊地自称才华绝不在汉代的文学大家杨雄,枚皋之下。在今天看来,杨雄、枚皋的成就声名远不及杜甫,但在当时,杜甫的这种说法,就好比现在某人自称和鲁迅不相上下一样。杜甫目空一切的气势,实在也不比李白差多少。

中年之后,杜甫仍然不时露出狂态。他在四川的生活,是后半生为数不多的安定日子,这全靠他的故交、剑南节度使严武的照应。但是,杜甫对严武也经常漫不经心。和严武见面的时候,杜甫经常连帽子都不戴,这在当时是极其失礼的举动。传说中最邪门的一次,喝醉的杜甫坐上严武的座位,瞪着严武说:“严挺之还有这样的儿子!”直呼别人父亲的名讳,同样也是当时的大忌。杜甫这完全是借酒撒疯了。

严武对杜甫虽然一贯友善,但身为一方军阀,严武脾气暴躁是出了名的,为小事杀人那是常事。杜甫这样没事就摸老虎须子玩,严武尽管没有马上发作,心里却动了杀机。一天,严武召集部下准备去杀了杜甫,要不是严武的母亲及时救杜甫,我们今天就看不到“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样的诗句了。

在杜甫的吟诵中,人们总是看到一个关心民间疾苦、善良又热心肠的老人,很难把那和那种轻狂对照起来。或许,人性的复杂多面正是这样吧。

从政:最后只好消极引退

杜甫的诗歌时常出现放歌纵酒的描述,中间多少能够体现出一点他的疏狂。而他的固执倔强,好像却不容易看到。

安史之乱爆发后,宰相房琯率兵与叛军大战失利,被朝廷罢官。杜甫此时刚刚当上了负责进谏的左拾遗,就向同样登基不久的唐肃宗上疏,认为房琯没有大罪过,应该仍旧给予重任。这还不算,在朝廷上面见唐肃宗时,杜甫盯着这件事情不放,纠缠不休。

除了态度非常坚决外,大约他又犯了老毛病。说话有点没上没下,终于把唐肃宗弄火了。下令审讯杜甫。这次是宰相和御史出面求情,大意是杜甫说话虽然没分寸,但也算尽职尽责,杜甫这才免了刑罚之灾。

而侥幸逃过一劫后的杜甫居然还不见好就收,再次上疏为房琯的事情喋喋不休,很有点不知死活的劲头。这种不屈不挠的脾气和唐朝初年的名臣魏征非常相似,不达目的决不收手。但魏征风云际会、恰逢明主,遇到了唐太宗这样千古少见的.头脑清楚的皇帝,才成就了一代谏臣的名声。纵然如此。唐太宗还经常被气得嚷嚷,要杀了这个不知进退的家伙。

杜甫碰到的唐肃宗可就没那么明白了,从此就不怎么搭理杜甫,不久便找了个借口远远地把他打发了事。在严武手下当差时,杜甫还是旧习不改。杜甫和严武幕府的同僚不和,干了一段就不耐烦了,请求严武批准辞职。严武没有答应,杜甫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报告申请。碰上这样的倔脾气,严武大概也被磨得受不了,只能让杜甫回草堂当平民了。

这个事件看来是杜甫一生的一个转折,从在唐肃宗中央政府的积极进取,到在严武地方政府的消极请辞,杜甫从政的热情似乎消退了。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对国乱民困的忧虑始终如一。

生存:一半饿死一半撑死

政治上不得志是一种不幸,但杜甫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他生活的潦倒,他后半生最大的敌人竟然是饥饿。

初到长安不久,父亲去世使杜甫失去了经济来源,很快生活就陷于困窘。他曾采草药出售以糊口。曾经去买救济灾民而低价出售的粮食。但这些都救不了穷,十来天没米下锅的情形也不少见,他不得不奔走于豪门和亲友之间,乞求一点援助。

杜甫在长安有一个晚辈,为了蹭一顿饭,杜甫时时到那里走动。这个晚辈混得也一般,杜甫去的多了,他虽然表面上不便说什么,给人气受的事情难免做点出来。偶尔运气好了,有人同情杜甫的处境,热情招待他一次,就足以让杜甫感激不尽了。

这种生活状态,杜甫在长安坚持了10年。等杜甫弄到一个小官的职位时,已经有点太晚了。他上任不久回家探亲,进门听到的是小儿子活活饿死的噩耗。一代“诗圣”流落到这步惨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原来不只是眼见,还是切身之痛。

安史之乱时,“饿”依然是杜甫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流离失所的岁月里,他拾过橡栗、挖过野芋,辗转挣扎到四川时,已经一身是病。在杜甫的诗中,流露出对贫苦民众那么真切的同情哀怜。又何尝不是他本人的付出太过沉重了。

杜甫的死也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当晚就因为醉饱过度而辞世了。

杰出诗人却落得如此下场,大概令后人感到不安,于是人们对杜甫的死因做了种种解释,并推断出溺死、病死等各种说法。然而,纵然真是这样,对诗人本身的痛苦也没有任何补益。他以他的颠沛痛楚见证了盛世唐朝的没落,他那些伟大诗篇,就是他一生悲苦的哀鸣,也是一个辉煌时代走向终结的哀歌。

关杜甫的故事 12

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大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杜甫36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试。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无遗贤”,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受到了无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经常为了吃饱肚子而四处奔波。754年诗人家居长安城南的少陵,由于长安发生特大的雨灾,米价飞涨,诗人在长安无法生活,只好把妻儿迁到长安城北的奉先县去谋生。而更为可悲的是759年诗人一年就迁移了四次。从洛阳到华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杜甫在同谷县出发时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可见诗人奔波之苦。这种奔波,除避安史之乱外,主要就是为生活所迫。

杜甫当初决定去同谷时,就是因为得到同谷县令的信,说此地盛产一种薯类,吃饭问题好解决。可杜甫去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他在《同谷七歌》中写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手脚冻僵的杜甫苦苦寻找的“橡栗”,是一种不好吃的苦栗子,在庄子“齐物论”里养猴子的“狙公”就拿这个给猴子选择要“朝三”还是“暮四”。可见诗人的生活是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所以杜甫住了一个多月就只好离开,继续“流动”了。

李白与杜甫都经历过漂泊迁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况更加困难。李白漂泊时,常常是一条光棍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有多少,花多少,穷点富点,日子都好对付,何况自己账户上还有“五花马,千金裘”,手里有钱,心里不慌。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到了哪里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帮。经常瓮中无米,灶头无烟。连饿死孩子的惨剧都发生过。

关杜甫的故事 13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其先代由原藉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安禄山陷长安时,杜逃至凤翔,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唐肃宗还京。不久即弃官,居秦州。又移居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后由剑南节度使严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于湘江途中。他身经安史之乱,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有深切的认识,对人民的苦难寄予同情。通过许多优秀作品忠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形式上,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现能力。对后世影响很大。着有《杜工部集》。

沙市中山路中段,有一条石板路的古老狭巷,相传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在这里住过。沙市在唐代叫沙头镇。

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的早春,杨柳泛绿,新竹吐翠。沙头镇大街上新近开设了一个“百草堂”中药店。门首贴着一副独出心裁的对联:“独活灵芝草,当归何首乌”。店主就是年已五十多岁的诗圣杜甫。他刚从四川夔州东下,来到沙头镇定居下来,就和荆沙一带的.老友李之芳、郑审相会,他弟弟杜观也将家眷接来,兄弟团聚,甚为欢洽。当时,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在楚国宋玉的故宅旁边新盖一座住宅,杜甫特地致诗述怀: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杜甫本想借题发挥,希望卫伯玉象严武一样地把他荐用于朝廷。岂知卫伯玉不学无术,更不懂爱惜人才;加以他的门客从中挑拨,说杜甫自比宋玉,怀才不遇;把你比做楚王,不识人才,最终将和楚宫一样泯灭。从此,卫伯玉对杜甫怀恨在心。

杜甫刚来时由于生活穷困,虽有杜观等亲友接济,毕竟是“寄人衣食”,非长久之计。于是,就以卖药为业,聊度岁月。

药铺开张后,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甚至实在无钱付还药费的,也就免费赠送。因此百姓称赞,生意兴隆。

常说:“落毛的凤凰不如鸡”。杜甫的药铺生意一好,其它几家药店的生意自然冷落下来。这几家老板暗恨杜甫这个“外来户”抢了他们的生意。于是串通起来,用金钱收买了卫伯玉衙门里一个书吏。这家伙近来在赌场输得精光,正好有人送财上门,自然满口应承。一天他乘机在卫伯玉面前挑拨道:“老爷啊!你晓得有个杜老倌在镇上开药铺的事吗?”

“嗯!晓得。”

“哎呀!这个杜老倌可神气啦!他在药铺门口招揽顾客,夸下海口,说‘百草堂’里天下药材无所不有,其实,他是想把人家都压垮哩!”

卫伯玉疑惑地问道:“真有这等事吗?”

书吏故弄玄虚地说:“还有一句话,小人不敢讲。”

“啊!”卫伯玉更加奇怪,“什么话?快快讲来!”

书吏凑上前去:“杜老倌自以为才高学深,连老爷你也瞧不起啦!”

卫伯玉终于被激怒,又勾起他对杜甫那首诗的不满,决心报复。于是开了一副药单,对书吏交代:“你将这药单拿给杜老倌,要他照单发药,如有则罢,没有你就砸掉他的招牌,要他滚蛋!”

书吏连忙来到“百草堂”,将药单往柜台上一甩,大声说:“这是卫大人急需的药,赶快照单发药。”

伙计接过药单一看都愣住了,原来是他们从未见过的四味药名:

行运早,行运迟,

正行运,不行运。

有个老伙计对书吏陪笑问道:“你老哥是请哪位高明郎中开的药方,怎么我们见都没有见过?……”

书吏不等别个说完,开口就骂:“他娘的!你们开的是什么中药铺?快给我把杜老倌叫出来,要是配不齐卫大人要的药,我就砸掉你们的招牌!”

伙计们不敢怠慢,忙把此事告知杜甫。杜甫心里明白,这是卫伯玉故意对他刁难;及至看了药单,不禁付之一笑,区区雕虫小技,也来班门弄斧,未免太不自量了!随即顺手办好四味草药,来到柜台里。见了书吏,仍然以礼相待,拱手问道:“这位大哥请了,不知你家大人有何见教?”

书吏目中无人,仍旧傲慢地答道:“杜老倌听了,我们老爷要你照单发药,否则就要砸你的招牌,要你滚蛋!”

“哦!原来如此。”杜甫胸有成竹地说,“卫大人需要的药,小店应有尽有。”

“什么?”书吏大吃一惊,口气也缓和下来:“你先拿给我看看。”

杜甫不慌不忙地拿出四味药草,原来是:一片罗卜干,一块生姜芽,一粒鲜李子,一颗干桃僵。

书吏一看傻了眼:“杜老倌,这可不是跑江湖!这算什么药?”

杜甫道:“罗卜干是‘甘罗’之意,甘罗十二岁就当了丞相,你说他是否‘行运早’呢?”

“是。”

“生姜芽是‘姜子牙’之意,姜子牙八十三岁遇文王,是否‘行运迟’呢?”

“是,是。”

“你看这红皮李子,虽说酸不溜儿的,却正是目前市场上的俏货,可说是‘正行运’吧!”

“啊!”

“这是隔年的桃子,经过雪冻霜打的算不得鲜果,只能入药,所以说‘不行运’了。”

书吏连连点头,无话可驳。杜甫接着说道:“这红皮李子,好比你家老爷‘正行运’;这桃僵,好比我己‘不行运’了。当今朝廷重用奸臣,嫉贤妒能,正如俗话所说‘李代桃僵’,难道不是真的吗?”

经杜甫这么一点破,书吏才恍然大悟,马上跳起来说:“好哇!杜老倌莫非吃了豹子胆,竞敢辱骂我们老爷!管叫你吃不了兜着走!”

杜甫淡然一笑说:“随便!”说罢拂袖而去,理都不理。

书吏气冲冲地回到卫府,将杜甫给的四味药草和一席话当面禀明。卫伯玉自知理亏,只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干着急,可就是想不出一点办法来对付杜甫。

关杜甫的故事 14

唐代诗圣杜甫,一生坎坷,仕途艰难,50多岁时,携妻儿全家到了沙头镇。

他刚到沙头镇时,没有生活来源,虽有弟弟杜观及朋友们的接济,但毕竟是寄人篱下,非长久之计。于是,在众人的帮助下,他开了个百草堂中药铺,以卖药为业,聊度岁月。

药铺开张后,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有的穷人实在无钱付药费的,还免费赠送。当地百姓对此赞不绝口,都到这儿来买药。药铺门庭若市,生意兴拢这样一来,百草堂就得罪了另外几家药铺的主人。他们买通了当地县令,想砸杜甫的百草堂药铺。

有一天,天阴沉沉的,下起了小雨,百草堂药铺里顾客不多。这时,只听门咣当一响,进来一位书吏。只见他横眉立目,旁若无人,将手中的药单往柜台上一甩,大声说:“这是县令大人急需的药,赶快照单发药,若缺一味配不齐,你们休想再在此卖药!”药铺的伙计赶快拿过药单,一看都愣住了,只见上面开的四味药是:“行运早,行运迟,正行运,不行运。”

有个老伙计忙赔笑问道:“你老哥是请哪位高明郎中开的药方,怎么我们见都没见过?……”书吏不等他把话说完,开口就骂:“他娘的!你们开的是什么中药铺?快给我把杜老倌叫出来,要是配不齐县令大人的药,我就砸掉你们的招牌!”伙计们不敢怠慢,忙去把此事告诉杜甫。

杜甫一听就知道这是来故意刁难的,拿过药单一看,便冷冷一笑,区区雕虫小技,也来班门弄斧,真是不自量力!随手取了四味药,走了出来。见了书吏,仍然以礼相待,拱手问道:“这位大哥请了,不知县令大人有何见教?”书吏并不看杜甫,只是傲慢地答道:“我们县令大人要你照单发药,否则就要砸你的招牌,要你滚蛋!”“哦,原来是这样,”杜甫不慌不忙地说:“县令大人需要的药,我们药铺应有尽有。”说着,杜甫拿出四味药:一片萝卜干,一块生姜芽,一只鲜李子,一颗干桃僵。

书吏一看傻了眼:“杜老倌,这怎是药单上的'药?你想干什么?”杜甫道:“萝卜干是‘甘罗’之意,甘罗十二岁就当了丞相,你说他是否‘行运早’呢?”“是。”书吏忙答。

“生姜芽是‘姜子牙’之意。姜子牙八十三岁遇文王,是否‘行运迟’呢?”“是,是。”书吏又连声回答。

“你看这红皮李子,虽说酸不溜儿的,却正是目前市场上的俏货,可说是‘正行运’吧!”“啊!”书吏无可奈何。

“这是隔年的桃子,经过雪冻霜打,算不得鲜果,只能入药,所以说‘不行运’了。”书吏无话可驳,只得连连点头,拿起这几味“药”,灰溜溜地回去交差了。

关杜甫的故事 15

酒仙这个称号好像是李白的专利,所以老辈儿的人喝了酒就敢说有李白的感觉,随便一个酒楼都敢叫“太白楼”。还有很多李白喝酒的小故事,让人称赞喝酒的境 界。比如泾川豪士汪伦,久慕李白大名,非常希望有机会一睹这位大诗人的风采。他听说李白将要到安徽来游玩,就修书一封,邀请李白赴泾川游历。其中写道: “先生喜欢旅游吗?这里有十里桃花的美景;先生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供您痛饮。”李白读后,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泾川,却根本没有看到什么十里桃花和万 家酒店。汪伦告诉他:“花是潭水名,并无桃花;万家是一位店主的姓,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哈哈大笑,尽欢而散。其实喝酒能达到仙人级别的有的是,杜甫 写的那个《酒中八仙歌》里面八个人都可以叫酒仙。就连诗人杜甫自己,不但是“诗圣”,也是个“酒圣”,他嗜酒的程度并不亚于李白。

杜甫嗜酒,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的。据他自己说:“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十四五岁的杜甫已 经是位酒豪了。到了壮年时期,杜甫同李白交往,二人在一起有景同赏,有酒同醉,亲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杜甫在长安任左拾遗,仍然和往常一 样纵酒作乐。“朝回日日典青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当时的杜甫已到了要典当衣服来换酒喝的地步了,每次都要喝得“尽 醉”。没有衣服只好赊债,而且处处都有酒债。看来杜甫并没有指望活到七十岁,只要拼命喝酒就好了。

杜甫穷困潦倒的时候,仍然嗜酒如命。“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径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亦不辞!…… 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这位白发老人嗜酒的雄心不减当年,即使用大杯受罚百次也在所不辞,喝醉了无处归身,只管自己独立在苍茫之中放声诵诗。 后来杜甫一次醉后骑马,不料马失前蹄,将诗圣摔下马来。诗人卧床养伤,许多朋友前来慰问,更加够朋友的是,他们都是带着酒肉来的,宾主便开怀畅饮。“酒肉 如山又一时,初筵哀丝动豪竹。共指西日不相贷,喧呼且覆怀中禄。”酒肉如山,又有琵琶和羌笛的.合奏,宾主们欢呼痛饮,不管太阳是否西坠,诗人也完全忘记了 伤痛。

进入暮年的杜甫,嗜酒的欲望愈强。“酒酣耳热忘白头,感君意气无所惜。”杜甫靠贵人和朋友的接济,还要拼命痛饮。直到他喝了过多的酒,衰弱的身体实在 承受不了,就在一个晚上与世长辞了。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统计杜甫现存诗文1400首,写饮酒的300首,占总数的21%。

关杜甫的故事 16

在久远的唐代,杜甫是被称为“诗圣”的名人。

黑夜退去,扑面而来的是晴朗的天空。

又是一个晴天,风,不时吹来,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与惬意。阳光强的要命,让人不得不停止手中的工作,杜甫也一样。

原本与周公下棋的他停止休克,摸一摸被罩,他自信地点点头,自言自语到:“呃,可以煎鸡蛋了嘛,哎呦,早上起床啦!”

杜甫看了看日历,一群道士都说今天是吉星高照日,果然啊,阳光够充足。

伸了伸懒腰,杜甫自言自语到:“早上真是闹鬼了,天气这么好,除非是我大唐收复蓟北了,呵呵。”说完,做了一套杜甫自创“广播体操,”然后直奔书房。

书房里书真多,记得昨……昨,昨天看到了孙子兵法吧?是吧……孙子兵……

“叮叮当当叮叮当当!”

“某个人啊!混蛋!大清早你敲敲敲,敲什么门哪!哪家耍猴的换地方了?”杜甫骂骂咧咧地走向大门,只见大门外有此人——

“耍猴的”身穿大红袍,红袍上印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字样,口中还滔滔不绝,“尊敬的杜甫先生,我大唐信使向您报喜——我国收复蓟北了!”

妻子正在教女儿绣花,儿子在读书,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儿子女儿纷纷捧着杜甫的腿感动得潸然泪下,可是——

两个孩子在抱完以后的一瞬间都不约而同地闻了闻自己的双手,然后哭丧着小脸异口同声地说:“爸……爸,您去换一身衣服吧……”

杜甫的妻子流着泪说:“快点收拾东西走人吧!”于是全家人就开始收拾。尤其是杜甫,他把以前视如珍宝的书全部搓巴搓巴扔进箱子,然后叫来申通快递全部运到蓟北。

白天,他们一家纵情歌唱,听:

儿子唱:“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

女儿唱:“我独自走在郊外的小路上,我把糕点带给外婆尝一尝……”

妻子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杜甫唱:“到底为什么,都是我的错,都把爱情想得太美现实太诱惑……”

全村人,无语哽咽。

杜甫家族卡拉OK大赛结束之后,他们就立即出发,从巴峡乘船到达襄阳,再坐飞机到达洛阳。

天,依旧晴朗。

只不过某人在巴峡港码头,大喊:“回家了……”

关杜甫的故事 17

安史之乱结束了。这对于饱受战乱痛苦、盼望安定的百姓来说,毕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当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过流亡生活的诗人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欣喜若狂,泪流满面。

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在文学史上,把他们合称“李杜”。杜甫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下苦功读书,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的诗歌。三十几岁的时候,他在洛阳,遇见了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

后来,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那时候正是奸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

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把科举作为谋出路的途径,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懊丧的心情就不用说了。他在长安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亲眼看到权贵的豪华奢侈和穷人受冻挨饿的凄惨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愤慨,就用诗歌控诉这种不平的现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写下的不朽诗句。

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刚刚封他一个官职,安史之乱爆发了。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杜甫的一家,也挤在难民的行列里,吃尽了千辛万苦,好容易找到一个农村,把家安顿下来。正在这时候,他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军,被抓到长安。

长安已经陷落在叛军手里,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宫殿和民房在大火中熊熊燃烧。唐王朝的官员,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军解送到洛阳去。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叛军的头目看他不像什么大官,就把他放了。

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打听到唐肃宗已经到凤翔(今陕西凤翔),就赶到凤翔去见肃宗。那个时候,杜甫已经穷得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脚上穿的是一双旧麻鞋。唐肃宗对杜甫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派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左拾遗是个谏官。唐肃宗虽然给杜甫这个官职,可并没重用他的意思。杜甫却认真地办起事来,过了不久,宰相房琯(音guǎn)被唐肃宗撤了,杜甫认为房琯很有才能,不该把他罢免,就上了奏章向肃宗进谏。这一来,得罪了肃宗,亏得有人在唐肃宗面前说了好话,才把他放回家去。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第二年,他辞去了华州的官职。接着,关中闹了一场大旱灾,杜甫在那里穷得过不下去,带了全家流亡到成都,依靠朋友的帮助,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造了一座草堂,在那里过了将近四年的隐居生活。后来,因为他的朋友死去,在成都没有依靠,又带了全家向东流亡。公元770年,竟因贫困和疾病,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把他在成都住过的地方保存起来,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关杜甫的故事 18

杜甫的爱国是出了名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爱国的前提下,要先修身齐家,而杜甫的品格是众所周知的,那么他对自己的家庭如何呢?

这个现实派的诗人被称为诗史,他即使贫困潦倒,依旧不忘心系国家。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无数人濆泪。

杜甫的仕途并不顺利,但是因为李林甫的暗中操作,通过考试考取功名的道路并不可行。有趣的是,杜甫辗转贵门,投赠干谒,但终究不如意。在我看来,官宦仕途不必多说,今天来说说杜甫的感情史。

杜甫被梁启超称为情圣,这又是依据什么而言呢?梁启超这样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在诗中的蛛丝马迹中,除了杜甫满满的爱国之情,还掩藏对妻子的深情款款。

在诗中“经年至茅庐,妻子衣百结”,满满是对妻子的愧疚,以及没有给她好生活的无奈与辛酸。说道杜甫的妻子,历史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只知道姓杨。那时候杜甫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又恰好认识了志同道合的诗仙李白,游山玩水好不快乐!

就是在这个时间段,杜甫认识了自己的妻子杨氏杨夫人。杜甫娶了杨怡的女儿,那时候杨夫人才19岁,花季少女,又有着娇美容颜,怎能叫杜甫不忘怀?而且杨夫人也算是家境不错,书香门第,她的父亲用现在的职位来说,应该算是副局长。婚后的`杜甫为娇妻写了不少诗句,盛赞她的美丽可爱,情深意切,可见两人十分恩爱。

但是好景不长,安史之乱,颠沛流离,杨氏夫人应该算是苦难比快乐多,但是他们都不离不弃。在苦难中酝酿出快乐的果实。

根据史记记载,杜甫一共有八个孩子,在那个年代,可见杨氏夫人的不容易。但是杜甫对这位妻子也是疼爱有加。“何日干戈金尽,飘飘愧老妻”,虽然容颜不再,杜甫称她为老妻,但是厚重的爱意却有增无减。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妻妾成群的年代,细心的人就会发现杜甫并没有纳妾,终其一生唯有杨氏夫人相伴。不仅如此,死后他们还葬在一起,可谓千古佳话。

关杜甫的故事 19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号称诗圣的伟大诗人,出生于公元712年,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曾祖迁居河南巩县。

对于杜甫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唐代大文学家元稹在《杜甫墓志铭》中说:“诗人以来,没有能比得上子美的。”唐朝另一位大文学家韩愈则认为他与李白齐名,称赞他们的诗篇是“光芒万丈长”。

杜甫之所以能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除了他的天资聪颖、学习条件优越外,更重要的还是他从小刻苦学习、锲而不舍的结果。

杜甫的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也是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他的远祖叫杜预,在晋朝时任征南大将军,还是个著名的文史学家,有著作《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流传于世。他的祖父叫杜审言,武则天时官至迁膳部员外郎,也是大诗人,与沈俭期、宋之问齐名,有文集三十卷传世。他的父亲叫杜闲,又是个名副其实的读书人,官职虽然不高,但却很有学问。杜甫出生那年,杜闲已经年满三十岁,膝下尚无儿女。因此,杜甫的出世,给家中增添了空前的欢乐,官宦名流、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

满月这一日,家中张灯结彩,热闹非常,杜家大摆宴席,招待宾客。待酒至半酣,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兴奋不已,当场为孙子取名叫甫,又起了个表字叫子美,希望孙子能有金玉一样的品性,而且能锦心绣口,继承和发扬杜氏家风。

按当地风俗,孩子一岁的时候兴抓彩,以预测孩子的前途如何。杜甫周岁这天,他的祖父杜审言令家人找来各行各业有代表性的器物和日常生活物品,放入盘中,让杜甫去抓。结果,在上百件物品中,杜甫对其他东西看也不看,却伸出小手,单单去抓了一本《诗》,杜审言看后,不禁哈哈大笑道:“我杜氏事业后继有人了!”

杜甫自幼聪明灵慧。在他刚刚会说话时,母亲教他识字,他过目不忘;教他吟诗,一遍就会背。到他三四岁的.时候,就已能背诵许多著名诗篇了。但不幸的是,在他三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了。父亲在外任职,又续了弦,只好把杜甫寄养在洛阳城里的二姑母家中。

公元718年,杜甫的二姑母和姑父去河郾城办事,顺便也把杜甫带了去。有一天,姑父、姑母和杜甫到市里游览,突然发现一个地方锣鼓喧天,围得人山人海,他们便凑了过去。杜甫由于个子矮小,看不见,就让姑父把他抱起来往里看。只见一个女子正在舞剑,那杨柳似的身段、优美的舞姿、超群的剑术,不时引来观众阵阵的喝彩声。

就听有人议论说:“这是哪里来的女子,舞姿如此优美?”

另外一个人则抢着说:“你们不知道她吗?她不就是宫廷艺坊的公孙大娘吗?宫中除了她有这么好的舞技,其他还有谁呢?”

又有人仔细地端详了一番,突然像发现奇迹似地惊喜道:“看出来了,是她!就是她!我十几年前在宫中曾见过她一面,也看过她的舞蹈,但没有想到她都四十多的人了,还是这么妩媚英武!你们知道她现在表演的这个舞叫什么名吗?我过去就看过,叫‘剑器浑脱’,是从西域传来的。”

小子美看着看着,猛然惊奇地大声叫道:“凤凰!凤凰!看这段舞姿,多么像一只凤凰在展翅飞翔呀!”众人听他一喊,也都一齐叫起来:“对,是凤凰在飞翔!”

这次公孙大娘的精彩表演,深深印在了小子美的心中。第二天,他便根据公孙大娘的表演,展开丰富的想像力,写出了一首题目叫《咏凤凰》的诗。这年,他才七岁。

他的二姑母看后称赞说:“好诗!好诗!凤凰是百鸟之王,歌声最动听,你将来做了诗国中的凤凰,肯定比任何人唱得都好听!”

《咏凤凰》诗传到了父亲杜闲手中,他看后也感到儿子的才华的确匪浅,便把子美从姑母家叫来说:“这首诗写得很不错。不过,一个人学会写诗并不难,但是要写出好的诗作可就不容易了。”

父亲稍微沉吟了一下接着说:“你也许从读过的书中还能记得,东汉有个著名的辞赋家叫扬雄,有一次,有人问他怎样才能把赋写得好,扬雄回答说:‘读赋千首,方能下笔。’辞赋家张衡,为写好《二京赋》,整整花了十年的功夫。所以,你今后要想成为你爷爷那样的大诗人,还得下苦功才行啊!”

二姑母的夸奖、父亲的教诲,使小子美看到了希望,受到了鼓舞,得到了鞭策。从此,他对古今名家作品,朝吟夕诵,反复咀嚼,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背得滚瓜烂熟,对内涵全部理解,对写作手法和技巧全部领会为止。对诗、赋,他不再仅仅限于模仿,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发展和创新上,整日琢磨,通宵思考,如醉如痴地沉浸在创作的海洋中。这使他在成为“诗圣”的道路上,加快了步伐。

杜甫七岁能写诗,九岁写就一手好书法,到他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能与当时的文人一同吟诗作赋,即兴应答。这时他所写出的诗,已经以持重凝练受到了世人的一致称赞。

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结识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大诗人李白。虽然两人年龄相差十余岁,却一见如故,结成至交。

后来,杜甫被任命为参军。“安史之乱”后他投奔唐肃宗,曾写下了《春望》一诗。不久,杜甫又去凤翔,被唐肃宗封为左拾遗,后又被派到华州做官。在这一时期,他前后写下了“三吏”(即《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和“三别”(即《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名篇,受到高度评价,被冠以 “诗史”的美誉。

以后,杜甫辞去官职,过了几年安定生活。这时期,他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既是他当时生活困境的真实写照,又显示了他崇高的情怀、感人的品质。

关杜甫的故事 20

前天夜半,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劈头就问:“你知道杜甫最近为什么很忙吗?”

大千世界,忙人何其多。英国人不久前刚刚忙完了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纪念日的庆典,俄罗斯人忙着对刚刚当选的普京指手画脚……国内郭美美们忙着炫富,方舟子们忙着打假,演艺明星忙着吵架,作家们忙着和“苹果”较劲,普通市民忙着储备大葱,网友们忙着传递这些消息,传统媒体忙着跟进深挖……忙的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几千年来的智慧凝练成的那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芸芸众生,所为无非生计、名利。但是杜甫他老人家,沉睡了1200多年,而且,我也没听说哪里发现了杜甫墓需要查验DNA确定真假这类的消息,最重要的是,他没有时光机器,也没有被雷电劈到的机会了,既不能穿越朝代,更不能穿越生死,“忙”这个字,跟他还真没什么关系。

我愣怔了足有一分钟,认定朋友在跟我玩脑筋急转弯。想了想我回答说:“找房地产商谈判去了。”这次轮到朋友发愣了。我洋洋自得地解释说:“他老人家的心愿,不是‘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吗?宏观调控都挡不住房价疯涨,要得‘广厦’,除了去求房地产商,他还有什么戏唱?”朋友说了声“佩服”就挂断了电话,留下我忙着思索问题的标准答案——杜甫为什么很忙?

第二天早晨,习惯性地打开电脑刷微博,才发现杜甫确实非常忙——高中二年级人教版的《语文》中收录有杜甫的名篇《登高》,右侧配有其侧坐望天的半身像,就是这张照片,引发了网友的涂鸦热情,一时间,杜甫时而“开完摩托骑白马,打完机枪卖西瓜”,时而变身为海盗、火影忍者、宠物小精灵等动漫形象,与他一贯的忧国忧民形象相碰撞,擦出了颇具喜感的火花——在60多万网友的关注下,“杜甫最近非常忙”这一话题已盖过了林书豪、油价哥、小偷开年会,连续几天在热门话题榜中占有一席之地。

杜甫火了,而且是大火。但据我估计,杜甫可不像曾经的.小胖那样具有娱乐精神,被PS恶搞后仍能够坦然处之,更不像巴不得被恶搞好成全其“明星梦”的那些人。后人曾把苏轼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划归到杜甫名下,可见杜甫老先生是很在意自己形象的,才给后人造成了这种误解。倘若他真能复活,如果不够豁达,这“大火”必然会让他“火大”。这不,连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都不淡定了,其官方微博在转发了一组“杜甫很忙”的涂鸦图后,配上了韩愈的《调张籍》一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我继续思索着“杜甫为什么很忙”,却始终不得要领,眼看着整整一个上午就在围观杜甫涂鸦图的过程中悄然逝去,我打算跟帖调侃几句了事,手放在键盘上的那一刻,福灵心至,突然想起一句话:名人背后有推手,忙人背后有闲人,杜甫很忙,就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我这样闲得发慌的人。

我打电话给朋友,交流这一心得。朋友想了片刻,回答说:“杜甫‘被’很忙。”她说的是个病句,但是意思我懂。

关杜甫的故事 21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由瀼西草堂搬到东屯茅屋去住,将瀼西草堂让给一个姓吴的晚辈亲戚暂住。吴郎自忠州而来,到夔州任司法参军,一搬进草堂,便在草堂周围插上了篱笆。

秋天到了,草堂前的那棵枣树上红彤彤的枣子已经快要成熟了,那些垂涎欲滴的小孩子早就迫不及待地打起了枣子的注意。唉,这些孩子们呀,也真是难为他们了,连年的战乱,脸上都成菜色,不插上篱笆的话,又是跟人家借住的房子,枣树上的枣子丢了,怎对得起房屋的主人呢。

想不到的是,吴郎在房屋周围插上一圈篱笆,竟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原来,那位以前常去瀼西草堂打枣的老妇向房屋的主人杜甫诉苦,说新主人一来就插上篱笆,不让她再打枣了。

杜甫对这位老妇深表同情。是啊,这位以前的老邻居,无儿无女,老伴早已去世,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生活,衣食无着,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以往杜甫在瀼西草堂居住时,是任凭她在枣熟之后来打枣的,从来都不予以干涉,就像是她家的枣树一样。“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就是那么一个热心肠的人,听到老妇的诉说,杜甫提笔给吴郎写下了一张便条。

在便条上,杜甫说:瀼西草堂的那个老妇人----我的`老邻居----见你一来就插上了篱笆,便疑心是你不再让她再打枣了,虽然未免多心过虑;但你刚到草堂住下就就插上篱笆,却也很像是真的拒绝她呢。吴郎呀,我的那位老邻居若不是穷得实在没办法,又何至于去打别人家的枣儿呢?当此战乱之际,我的那些邻居们穷得一贫如洗,经常来向我倾诉,除了深深的同情之外,我能做的就是“枣熟从人打”、“药许邻人斫”、“拾穗许村童”,吴郎,对这样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寡妇,为何还吝惜几颗枣子而不救她一命呢!拔掉篱笆,让她打吧!你这位远客定有不体贴处,难怪她疑心你。

诗人曾说:“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张便条便是他这种情怀的具体表现。

关杜甫的故事 22

我正坐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读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忽然,一阵恍惚间,我竟来到了另一个地方。

狂风怒吼,把一间茅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翻飞,散落在江间,挂在高高的树梢上,甚至落在深塘的水边。这时,不知哪里冒出了一群孩童,竟公开把散落在地上的茅草抱走了,溜入竹林里去。一个老人拄着拐杖,叫得唇焦口燥,以至于不能再呼喊,于是又拄着拐杖回去,独自叹息。

我嘞个去,这……这是?穿越了!

由于提前预习过课文,我知道,不一会儿就要下雨了。果不其然,风停了,天空乌云密布,如麻似的密集的雨点下个不停。我急得团团转,想找个避雨之地,却发现自己一点都没湿。我的身体竟逐渐透明,我惊讶极了,我还有特异功能呢!

我看着杜甫那被风吹破的茅屋,不禁为他担心。快步走进他的茅屋,看见破烂的屋顶正一直往下滴水。杜甫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沉痛地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我想,这就是他深切的祈愿吧。

我情不自禁被感动,为杜甫那博大的'胸襟,为杜甫那奉献的精神。他在如此悲惨的遭遇中,想的不是自己,而是饱经苦难的他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值得人们歌颂。

“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老师的声音在耳边回响。咦?我竟又回来了,遇见杜甫,这奇妙的经历让我更好地理解了这篇文章。

关杜甫的故事 23

梦回盛唐,眼前满是长安如潮水般的繁荣景象,人群与车马川流不息,正是这样的繁盛,和祖国的壮丽河山哺育了无数的文人骚客。其中就有闻名中外的诗圣——杜甫。

《望岳》

此时的杜甫正直少年,眉眼之间的稚气还未完全褪去。开元23年,年少的杜甫,参加科举,却落地而归。游历到泰山脚下的他,不禁被泰山的巍峨雄阔、神奇秀丽所震撼。山腰间层层叠落的云群掩住了泰山的半面,直耸入云的山尖将天空撕裂成阴阳两半。杜甫陶醉于美景之中,顿时感到雄心壮阔,豪情荡漾。欲登顶,将雄伟的泰山踩在脚下,一览祖国河山的壮丽,俯瞰远处绵延不绝的山脉和近处绮丽秀美的山峰。呼啸的山峰回荡在杜甫耳畔,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和希望。

《春望》

原本车水马龙的繁荣集市转眼间就变成了荒芜破乱,野草丛生。杜甫望着这些因战乱而破碎的家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愤,但他却对眼前的一切无能为力。春天万物复苏的生机勃勃也被这朵名为战争的`阴云所笼罩。路旁轻轻摇曳的花朵也感到悲伤,垂下头悄悄落泪;天边展翅飞翔的黑夜,也觉得不幸,发出悠长凄凉的啼叫。战火连月,杜甫是多么盼望能够收到一份家书啊!国愁家忧齐上心头,连绵的忧愁染白了杜甫的发鬓。长安在春天里衰败,杜甫心中充溢离情,苦闷哀愁涌上心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老年的杜甫定居在成都近郊的一座破旧茅草屋八月秋风呼啸,卷袭了屋上的茅草,四处散乱,仿佛杜甫内心的愁情。嬉戏的群童抱走了茅草,年老的杜甫,无力追赶,只好倚着拐杖,轻轻叹息。深秋天色昏暗,屋檐连夜漏雨,衣被冻似寒铁,杜甫无法入眠,只好倚在床头,盼着天明,但即便是如此窘情,杜甫也心怀国家,宁愿自己多受苦,也希望国家能够太平,人民能够安宁。

杜甫一生凄凉无依,漂泊无定,他只好将情感抒发在诗中,向文字倾诉自己的苦闷。但就算命运如此不公,他心中的那份赤热之血也丝毫未减。

关杜甫的故事 24

一张穿越千年的白纸,抹上谁的一生?

杜甫,生于盛唐,却唱不出盛唐的繁华。他的一生,是逃亡的一生。

往日清脆的鸟鸣变得刺耳,这是长安城的悲鸣。破败不堪的街道,人情凉薄的世道。他拨开唐王朝光鲜亮丽的外表,看见了百姓的苦难和统治者的痴迷,还有那硝烟四起的战场,血流成河,白骨森森。朱门里的贵人们骄奢无度,朱门外的百姓们尸骨未寒,他无能为力。他不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圣人;也不是权倾天下,号令朝野的皇帝。他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乱世诗人罢了。

一张穿越千年的白纸,迷雾重重。

磅礴的江水拍打岸边的岩石,他愁。愁那血雨腥风的朝廷,愁那苦不堪言的百姓,愁那无家可归的寒士,唯独没有愁过自己。即使他茅屋破,妻子亡,他关心的还是黎民百姓和腐败王朝。

绵绵细雨落在盛开的鲜花上,他喜。喜那滋润万物的春雨,喜那失而复得的故乡,喜那浣花溪畔的草堂。他从未这样喜过,没有为别人而喜,是为自己而喜。

少陵野老,喜忧无常。

一张穿越千年的白纸,微光显现。

大雨倾盆,打湿了他的茅草屋。屋里甚至没有一处落脚之地。冰冷的雨水落在他身上,他仿佛感受不到那份寒冷,因为他的心正跳得火热。安史之乱,王朝苦难。伤的却是他,是他的黎民百姓,是他的天下苍生。这是悲伤的`春天,和悲伤的他。他佝偻的背影,在连绵的烽火下显得那么弱小。可这与心中那腔热情并无关系。他要去拯救,拯救他那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王朝,在生命尽头,在黑暗深处。他只愿自己那渺小的光芒,能够照亮唐王朝的漫漫长夜,即使他知道,他的焰火终将熄灭。

一张穿越千年的白纸,终画上杜子美传奇又失败的一生。

关杜甫的故事 25

那站在泰山前观望的背影凄凉的人是谁呢?原来是诗圣杜甫呀。即使他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贬谪,即使国家再出现安史之乱期间,即使与自己亲人离别许久,会经常看到他独自看景来转移注意,那神色凄凉,但终究纸包不住火。那爱国烈火涌上心头,踏上了那爱国之路。

一览众山小

在唐玄宗开国20年,杜甫曾在齐,赵两国间不羁地漫游生活,望到那泰山,真可谓是气势磅礴,高大巍峨,神奇秀丽!看到的那山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虽然你常遇到挑战的失败,但最后仍有那兼怀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说那泰山远近观看仅有所不同。远望那泰山是雄伟壮词,近望那泰山是绚丽秀美,细望则是神奇缥缈,可真是妙哇!也难怪你会心胸震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

恨别鸟惊心

在唐肃宗至德元载在8月期间,也是正在爆发安史之乱时,你写了首诗词,感慨在那期间,祖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你的命运也饱受波折,可是但仍然阻止不了你忧国心切。自己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可是不幸被叛军俘虏,困居在长安,看到你满脸愁苦,忧国思家的心情透露出来,也想帮你解决一部分离愁和惆怅。

独破受冻死亦足

你来到成都时,已是唐肃宗乾元三年的春天,在成都盖了个茅屋,可那狂风吹破了茅屋,大雨也接踵而至。风猛屋破又有什么办法呢?那战乱带来的灾难让你又开始焦虑和愤怒。在暗淡的氛围下,你那愁苦的心情有禁不住溢出来,虽然你自己生活就万分艰难,可是你却在经受生活精神上的痛苦时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广大人民所遭受的灾难,愿解决任何人的`困难。这想法既天真有真挚,也就只有你敢于表达,有舍己为人吧。

真的好希望你那望岳的背影可以不再那么凄凉痛苦,可是你那青丝变白发,头发日渐稀少,但我会永远记住你这位爱国人士的。

关杜甫的故事 26

每每想到那位曾在泰山下放言“会当凌绝顶”的少年,到了暮年却面对着寒秋中滚滚而来的江水写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悲凉诗句,我总是感慨不已。杜甫,你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困苦艰辛,流离无定,却又壮志满怀,心系家国,常怀一颗赤子之心。当我翻开你的诗集,一次次低吟着你那些记录着盛世崩陨时代的诗句,你拉我走近你的身边,你炽热的情怀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你年少饱读诗书,离乡云游,却应试不第,即使投赠诗篇,也只收到寥寥回复。你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却“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与风尘”;你立志“一览众山小”,末了却只能嗟叹“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蹉跎了鼎盛年华的你寫下《壮游》,其中所含的却是一个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才子对自己壮志满怀岁月的艰难回望,带着眷恋、希冀和感伤。在这蹉跎岁月里,只有你那“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般的好友李白才能让你一展胸襟,开怀大笑吧。但当安史的虎狼之军席卷了中原,兵戈捣碎了你的陋室,烽火蹂躏你的家园,狼烟拆散你的家庭时,你形单影只,紧蹙眉头写下“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你的痛苦又有谁来分担!离开长安,奔波中你看见离开关中的辚辚车马,看见潼关的疲倦守卒,看见石壕的征妪之吏,一幅幅凄凉的画面涌入你的眼!你仓皇奔波到荆楚,刚刚安顿就又为兵戈所驱,最终无所寄居的你只得寄身舟楫,浮游江上。凄楚如你!可谁曾想,“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那危樯独夜之悲里却有着阔大雄浑的意境;“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那漂泊天涯无处安身之时淌下的纵横老泪却是为了家国!

你挣扎了一生,你苦痛,但你在苦痛中仰起头颅高歌济世之志;你辛劳,但你在辛劳中低下头去体恤黎民的苦难。长夜沾湿,你叩问苍天安得广厦;终身酸嘶,你痛书何以为民。你在黎民之间,你在天地之际,你看到青海头的白骨,你看到潼关前的壮士,你看到捣破贼军的`官兵。

你深深地扎根在那个时代,用你凝重的笔和赤诚的灵魂记录下那个时代风云深处的情景。你失去官职,失去家园,失去友人,失去子弟,但是你留下了诗篇,那里有你的灵魂!从泰山之下,到川中草堂,你从不忘却国家和百姓,你从不放弃呼喊与挣扎。在闾巷之左,江湖之间,你的心始终牵挂着这个国家,牵挂着这个国家的百姓。哭泣,是当哭泣,天地间独旋的沙鸥,哪一只不怅然地哀鸣?然而你真正为之畅哭的,是“剑外忽传收蓟北”之信,是安史乱军如“穴蚁作何逃”之时。当我看到许多你在喜不自胜时写下的诗句,我不禁一笑,没想到酷爱炼字的你也会这样直白吐露自己的情怀。而后我又沉默,因为我明白你那颗赤子之心永远在泣血。哭吧,你对百姓的悲悯,对国家的热爱,对这天下怀有的所有感情,还有那将这些情感摧折并刺进你心头的苦难!让它们涌出,来年江畔的落木也将滋润于你的泪水。

翻开那一页又一页的诗集,我离你越来越近。杜甫,我被震撼,我于是明晰:不泯于苦难的赤子之心是世上最可贵的。它超越耕犁,也超越硝烟,它凌驾在苦难之上。苦难与带血的歌唱凝结成你那千秋回响的绝响,使得挣扎不再是屈辱,而是一道光亮。这道长长的光芒将把我前行的路照亮!

关杜甫的故事 27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的磨难与挫折,但是当他经历这些的时候,他却先想到的是祖国,是人民。因此,他写了许多的诗来记录这些。

登高望岳

泰山又名岱山,是五岳之一,它高大巍峨,神奇秀丽的景色,吸引了杜甫的视线,而他此时正是在唐玄宗开元23年的科举考试落败后,开始了他放荡不羁的生活中,在途中看到的,所以写下了一首《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唐肃宗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爆发,山流破碎,民不聊生,唐朝由盛转衰,而杜甫将妻子家小安置好后,只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困居长安,到了次年三月,没能逃过战乱的清扰,因离别而怨恨,国破家亡而悲哀,写下了《春望》,其中“国破山河在,陈春草木深”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和悲伤的情感。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肃宗乾元三年的春天,杜甫到成都,在远郊盖了茅草屋,有的栖身之所。但没过多久,狂风吹破茅屋,大雨接踵而至,感慨万千,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诗人自己在经受生活苦难,精神上的痛苦时,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广大人民遭受的灾难的广大胸襟。

自己身处苦难,却心想他人,心怀国家,真不愧是诗圣——杜甫。

关杜甫的故事 28

成都,浣花溪畔。

凛风呼啸,骤雨倾盆,他的茅草屋摇摇欲坠,他却在风雨中喊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一千多年过去了,他的夙愿似乎还未彻底实现。

只是,杜甫之后再无杜甫,老了一片苦心,碎了一纸愁情。

“诗人”本应是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词。你看李白,他想成仙,便吟诵“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赏山游水,也豪情四溅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他哪怕有一点郁闷孤寂,就会高举酒杯浪漫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将诗人的浪漫飘逸演绎得淋漓尽致,仿佛已经羽化成仙。陶渊明仕途失意尚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似乎进退都不曾伤筋动骨。

而同为诗人的杜甫,却偏不如此,既不欲成仙自娱自乐,又不甘自守清高,他心系苍生,只想着社稷,宁愿背负着太多太多的疾苦,与个人肤浅的快乐绝缘。

杜甫年轻的时候,理应也有诗人的洒脱。他曾北游齐赵,南下吴越。登山则情满于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观水则情溢于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望日则寄情于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听雨则情融于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或者说,那时的杜甫,还只是个诗人。

他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来到长安,不想宏图未展竟奔走流落,投诗自荐却尽受冷遇。寓居长安十年,看尽人世悲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刺痛了他的心。于是他抛却了作为诗人的小情怀,真正地走进民间,他渴望的不再是卓越政绩,而是一座能容天下百姓的楼宇。

或许,他偶尔也会想起十二年前,与李白初遇洛阳的情形。“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是否让杜甫羡慕?羡慕他“飘然思不群”,羡慕他曾“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羡慕他“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羡慕他沐浴了盛唐的芬芳?而这所有的一切,杜甫都无缘享有。

继而安史之乱爆发,他空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却只能在兵荒马乱之中寻求安身之所。或许正是那些日子,逐渐将杜甫雕琢成今天我们熟知的杜甫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

我看到了杜甫蘸着泪与血,在残垣断壁上挥洒着自己的愤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时的杜甫怕已白发苍苍,步履维艰。他守着成都的茅屋,自始至终都不曾忘记天下百姓。

杜甫生活的地方,如今被叫“杜甫草堂”。十年前,年幼无知的我也曾游览于此,只是看到的不是茅屋,而是300亩园林,雕廊画栋宏伟气派。我们早已看不见杜甫曾经的苦难,他的负薪采栗、食不果腹早已被茂密的竹林、被小园香径所抹去。唯一没有背叛杜甫的,只有那流传千古的文字。

我想起了一句话“不惊扰便是尊重”。杜甫的精神,必永存于那破败的茅屋中,注视着星移斗转,期盼着天下太平。我的思绪离开了杜甫草堂,想着一千多年前杜甫离开这里,沿江而下,辗转流离,以舟为家,最后带着无尽的忧愁离开了这个他深爱又无力改变的世界。

关杜甫的故事 29

一生坎坷!少年之时,不愿富贵,不求高官,只欲为国奉献!为民谋利!奈何官场黑暗,政治腐朽,使他初次考取功名而失败,外出游历,泰山脚下重拾信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山顶感受泰山高大磅礴的气势及神奇秀丽的景色时,冲淡了他落榜的遗憾!被困长安,一夜青丝变白发。骤雨之夜,草屋之中,立宏愿,述大志!手握一卷诗集,无声注视!我看到一位青年叠山望远,一位中年泪流满面,注视远方;一位老人倚仗叹息,晃忽之间,三人是合为一体!

少年轻狂不惧险阻

玄宗二十三年初次进京赶考的杜甫落笫而归,应友人之请前去泰山游玩,以舒缓心情。看泰山层升起,使人心胸震荡!登泰山小天下之感,让人为之所迷。“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的'造化似是全集中在此山中,山势之高又像将天地阴阳分离。吟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吾。志在天下,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登峰之上,你说“待我功成名就,必将造福天下”。

饱经战乱不忘初心

天宝年间战乱不停,百姓流离失所,你于心不忍,前往长安,欲寻求一条救国救民之道。却在途中被俘,逃脱之后,追随肃宗。安史之乱扰乱了一片祥和,只剩下破碎的山河,民不聊生!想到妻儿,担忧之情涌上心头可他无法归去,身后便是万千百姓他不会退也没法退,青丝变白发一句“白头搔更短”他的担忧从心涌到到笔尖。

骤雨之夜叹息时事

乾元三年,战乱仍未平息。江郊旁一座孤独的茅草屋立在此,狂风仍在怒号,倾盆大雨,雨中却有一群小童前来,就是为了屋上的茅草,杜甫呼呼叫不得,只能倚仗叹息!因何叹息!因天下战乱未平叹息,因自身未实现少年壮志而叹息。他愿以自身屋破冻死为代价,换取天下寒士的住所。使其“大庇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人影逐渐清晰我问:“如此,你悔吗”?他答到:“为民奉献,为国捐躯”无悔!只恨,不能做的更多!不知“现在天下百姓过的如何”?我笑了笑说“现在人人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万千学子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也有学校老师为其解惑,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凡所宜有之书皆可寻到”。他面向太阳笑笑说,“如此我便安心了,转身向远方走去”……

关杜甫的故事 30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题记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支乐队,那么,那些满腹经纶的诗人们每个人都奏出了属于自己的乐章。陈子昂的悲慨,王昌龄的雄浑,王维的秀丽,李白的飘逸,刘禹锡的清俊,柳宗元的简淡,韩愈的险怪……但有一个乐章,它时而狂羁豪放,时而沉郁顿挫,一直在我脑际萦绕回旋。它有时充满着豪情斗志,有时人生多艰的感慨,有时是忧国忧民的叹息。这个乐章的主人就是我心中的圣人——杜甫。

我站在时光的尽头,望向他。

巍巍泰山,何其壮美!看!他意气风发,独立于世,单薄的身躯中满腔热血,他对着渺渺云海,写下了《望岳》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年少时的凌云壮志,尽寓其中。

靡靡丝竹音传来,他皱了皱眉头,心中无比痛恨朝朝只知沉浸在酒池肉林中的纨绔子弟。他不愿与朝中奸臣同流合污,可无奈奸佞当道。叹了口气,赫然看见不远处的累累白骨,心在揪痛,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来表达他此时的愤懑。

岁月蹉跎,时光不再,转眼间,物是人非。曾经繁荣昌盛的唐朝不复存在。国破人亡,山河易主,不知此时的杜甫是怎样的心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许,只有读到此句的人,才能明白他的悲痛,他的`君主是否为没能重用这样的人才而后悔?

时光流转,四处漂泊。他早已穷困潦倒,却仍心系他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的一生都在为别人付出,自己身处困境又有何妨。中国的文人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他无论穷达,都心怀苍生,兼济天下,何其伟大!

一个人在世上有很多种选择,高尚或卑劣,清雅或粗俗,博大或狭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而杜甫选择了前者。

在他的诗,哪里有洒脱飘逸,也没有南山采菊的悠闲,也没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得意,但他有的是满腔热血,壮志报国情怀。

杜甫,我心中的圣人!

关杜甫的故事 31

不论生活给了我们多少的挫折和变故,只要我们保留着不灭的信念,人生总会有意义,总会有遇到美的风景。

题记

杜甫,是在如今能与李白齐名的人,他被称为诗圣,在当年,谁知道他曾经多么不引人注意。他小心地步入诗坛,悄悄地,如同他的为人。

他小心翼翼地坐在诗坛的最角落处,他想与各位在诗坛呼风唤雨的大佬结交朋友,他颤抖着,讪讪地伸出了双手:您好,幸会。可对于那些在诗界中叱咤风云的人来说,与这样的无名小卒结交真是不值得。所以,杜甫就这样一直孤独着,直到另一个人的出现。

他踩着一身月光,无比潇洒地走入门,向杜甫伸出手:子美,幸会!他就是李白。

李白和杜甫,可谓千古第一好基友,杜甫可称得上是李白的头号粉丝,对李白无比崇拜。他写诗称赞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他把自己的整个生命用来思念着自己的偶像,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不管什么时候,他的心一定向着自己的偶像那个人的位置,不停地努力。

其实,我们停下来仔细想想,杜甫就是一个我们努力的鲜活的影子,他不停地认真写诗,不停地仔细记录着当时发生的事。

他去世的那天,他乘坐的那叶小舟还在江中漂泊:生涯相汩没,时物正萧森。他溘然闭上双目已经几百年过去了,才有一个叫元稹的人发现了他:天哪,这个人是多么有才啊!他发现,杜甫的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还是一部史诗,一部用自己的心血换来的`命运赞歌。直到这时,人们才发现了了这位一直被埋没的天才。

一眼万年,杜甫这位诗圣的一篇篇诗就是用他的心血而换来的,不管世事如何,不管自己是不是妇孺皆知,不管命运是否待他温柔,他一直在不停地歌颂着,歌颂奋斗,歌颂生命,歌颂着一个个在生命之路上如他一般坚持的我们。

关杜甫的故事 32

在书架上随意抽出一本唐诗。凝神聚视,仿佛隐约看到,在书的扉页中走出一位白须飘飘的老者,手中的拐杖一敲,一本《诗圣人生三部曲》便呈现在眼前,老者消失了。

良久,我方才醒悟,刚才的老者便是杜甫呀--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这份欣喜使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

立志

泰山巍峨,屹立在朗朗乾坤之间,其实如此磅礴,却仍然比不上一代诗圣的豪壮誓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多么豪放不羁!此时此刻,他的思绪在无限翻飞,他设想着自己的宏伟蓝图--有朝一日能在诗坛上一展风采。无志不成材,正是他的雄心壮志成就了一代诗圣,奠定了杜甫在唐诗上的深刻造诣。

这份激情,我欣赏!

自然

杜甫不仅有李白的豪情四溢,他还有一种李白没有的柔情和细腻:“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盛唐之期,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让他无比陶醉,独自漫步江畔,“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流连戏碟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多么清爽的意境啊!杜甫的诗把美源自自然的观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份自然,我喜欢!

爱国

安史之乱,彻底打破了杜甫少年时代的美好梦想。于是,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献给了祖国人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又有以文人的眼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忧愤。他关注社会,关注人民,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一足”为人民安饱,不惜自己冻死。杜甫用文字,诗句抨击了没落的黑暗现实。他的爱国,又使他因收河南河北之事,写出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复蓟北而欣喜若狂,可见杜甫对国家何等忠贞。

这份诚挚,我独爱!

合上书,掩面而思。杜甫,你的豪情壮志,你的.轻柔细腻,你的忧国忧民,让我如此钦佩,如此崇敬。你蘸一笔浓墨,写下心中的供养。你是我心中的一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你不愧为一代诗圣--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朦胧之中,那位老者的身影又浅浅显现,既而渐远离去。可最后的那一抹背影,永远在我的心海中,定格。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7: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