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说课稿
范文

【精品】说课稿范文合集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一、活动背景:

这是一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将黑夜、太阳和各种颜色都赋予了生命,以轻松、明快的笔调描述了太阳被黑夜蒙住眼睛来找,各种颜色来躲的捉迷藏游戏的全过程。散文诗短小精悍,结构简单,意境优美,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又不乏大胆、奇特的想象,能将孩子带进一个无限遐想的世界,又能激发孩子欣赏和学协的热情,很适合中班的孩子欣赏、学习。中班的孩子开始留心周围美的事物,对自然界的变化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但往往无法用好的词句进行表达。《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根据以上分析,我指定如下目标:

1.在欣赏散文诗的基础上,理解散文诗内容。

2.初步感知拟人的表现手法,感受散文诗优美的意境。

3.能结合已有经验,创编散文诗内容。

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丰富的玩“捉迷藏”游戏的经验。

物质准备:散文诗多媒体课件,红、黄、绿、蓝、白颜色标记每人一个,草丛、菊花、天空等场景。

三、教学法:

本活动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画,其声、形、色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感官,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散文诗,感受其意境。

四、活动程序:

本活动我主要安排四个环节展开,第一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第二环节: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第三环节:游戏情境,尝试朗诵。四、创编诗歌,拓展延伸。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孩子,机智灵活地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提升语言,在与孩子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以朋友等身份走进孩子,以亲切交流,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孩子积极思维,大胆想象,踊跃发言。下面具体谈谈每一个环节的开展。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活动开始,组织幼儿回忆游戏“捉迷藏”的玩法,并和幼儿玩一玩这个游戏,以游戏导入,不仅能让孩子体验游戏的快乐,更直接地唤醒孩子的游戏经验,为理解散文诗的游戏情节奠定基础。

第二步:捉迷藏真好玩,太阳也想来玩这个游戏,他会和谁玩呢?怎么玩呢?这里幼儿的回答可能是希奇百怪的,教师给与幼儿充分思考、大胆想象的空间,鼓励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最后以:让我们来听一段好听的话,听听太阳到底和谁捉迷藏,怎么玩?进入下一环节。

第二环节:欣赏散文诗,理解散文诗的内容。这是本活动的重点部分,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欣赏散文诗。

教师结合动画,有感情的朗诵散文诗,老师的直接朗诵,其丰富的表情,合适的体态,贴切的语言能深深吸引孩子,有助于幼儿理解和感受散文诗。

第二步:初步理解散文诗。

教师提问:你听到这段好听的话里都有些谁?这里估计幼儿能顺利说出太阳、颜色这两个形象,如果一时说不到黑夜也没有关系,可以在下面的问题中解决。接着,教师呼应第一环节幼儿关于游戏的猜测,以释然的神情,好奇的口吻:原来太阳是要和颜色们玩捉迷藏的的游戏呢,那他们是怎么玩的呢?这个问题比较的宽泛,幼儿通过第一遍倾听肯定没法将这个问题说清楚,但是没有关系,我主要是反馈一下幼儿倾听散文诗的程度,估计幼儿能结合听到的,看到的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出一些零碎的片段,这是教师是一个微笑的倾听者,支持、鼓励、吸引幼儿大胆交流自己听到的内容,让幼儿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教师机智地抓住孩子的回答,帮助孩子理清太阳来找,颜色来躲的游戏关系。最后,教师小结:小朋友都听的很认真,在这段好听的话里都说了些什么呢?我们再来听一听。

第三步:再次欣赏

第2次欣赏了,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边放录音边欣赏画面,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结合的手段感知效果最佳,通过多媒体直接作用于幼儿的眼、耳等大大增加幼儿的感官刺激,加深对散文诗的理解,同时,老师专注的倾听态度在无形中给幼儿倾听起到了示范作用。

第四步:加深理解,感受散文诗的意境。

第2遍欣赏后,教室提问:在这段好听的话里,你最喜欢什么地方?这又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这里有3个要点:

(1)如果前面关于“黑夜”的问题没有解决,那么教师有必要引导幼儿再说说散文诗中捉迷藏的玩法,理清楚是黑夜蒙住了太阳眼睛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延伸提问:太阳被蒙住眼睛是什么时候?睁开眼睛又是什么时候?通过看动画演示,用自己的手把眼睛遮一遮等方式引导幼儿感知黑夜与白天的奇妙变化,同时感受散文诗的趣味性。

(2)帮助幼儿理解“静悄悄”的躲,在交流喜欢的地方是幼儿肯定会说到颜色的“躲”,太阳的“找”,那这里就可以创设一个黑夜的情境,教师作太阳幼儿作颜色来形成一个师幼互动,通过游戏体验,切实感受静悄悄的意思。游戏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说说散文诗里的句子。

(3)关于颜色们躲的地方。幼儿说到这里时,教师提问:颜色躲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帮助幼儿理解颜色们都躲在跟自身颜色相同的东西里,这里理解没有难度,重点可以放在用诗歌里句子说一说,通过图片提示,帮助幼儿按散文诗里的顺序说一说,最后教师小结:这段话可真好听,把太阳、黑夜、颜色说成是可爱的小朋友在玩捉迷藏的游戏,还告诉我们白天和黑夜的区别,真奇妙呀!以教师浅显、精练的总结、提升,帮助幼儿感知拟人的文学手法。

第三环节:游戏情境,尝试朗诵。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这一环节教师就创设游戏的情境,让每位孩子都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标记,集体玩一玩这个游戏,边玩边尝试用散文里的句子说一说,并根据幼儿兴趣可以交换颜色卡组织幼儿2-3次游戏。每次游戏后教师都要对幼儿在朗诵方面做出有针对性的,逐步提高的要求,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引导幼儿在玩玩、说说中感受诗歌意境。

第四环节:创编诗歌,拓展延伸。

绿色除了躲在草丛里还会躲在哪里?黄色除了躲在菊花里还可以躲在哪里?那我们去户外找一找,看能不能一下子就把他们都找出来!带领幼儿到更自由、开阔环境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看看、说说、创编诗歌。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点、直线、射线、线段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也是后面要学习的三角形、四边形、圆、锐角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的必备基础。因此学习本节内容对后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2、教学目标分析

国家新的课程标准规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融为一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形成,建立几何中的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两种描述以及四种表示方法,会进行度、分、秒的换算(知识与技能)

2、通过观察、探索、类比、转化、猜想等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利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实际问题概括数学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3、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的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交流中获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通过课堂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拓展能力。(行为与创新)

目标制定的依据:

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3、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应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四种表示方法以及角度制之间的转换。因此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角的两种定义,四种表示方法,角度制之间的转换。难点是正确理解角的概念。教学关键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正确理解角的两种定义。

二、教学程序分析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落实这几点,我按以下五个阶段完成本节课: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迎接挑战。复习直线、射线、线段有几个端点,为后面给角下定义埋下伏笔,出示一组实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哪种基本的几何图形?从而引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角。那么角有哪些最基本的图形组成呢?试着给角下定义?让学生相互交流,说一说怎样给角下定义。

教师巡回检查,看看学习参与活动的情况,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出角的第一种定义。此时,给学生分析角的组成元素,组成角的两边是两条射线,公共的端点是角的顶点,并介绍角的表示符号。通过学生的活动,就突破了角的第一种定义这个难点。

来一起看,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如果不是,请说出错误的理由。既加深了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又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理解了角的第一定义。

第二阶段:启发探究,启迪思维。

教师出示了由一个端点引发的三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让学生通过数角,进而探究角的四种表示方法:

(1)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角,表示顶点的字母要写在中间;

(2)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角;

(3)用小写希腊字母表示单独一个角;

(4)用数字表示单独一个角。

并分析这四种表示方法的易错点。在例题的处理中,强化了学生对角的表示方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检测出了学生的课堂的学习效果。

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设计了一组动画,演示了锐角、直角、平角、周角是怎样由一条射线沿其端点旋转形成的过程。这样,从运动变化的观点,给角下第二种定义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动画演示,学生形象的理解了角的第二种定义,也体现了多媒体对课堂教学带来的独特魅力。

通过教师演示两个度数相近的角,让学生说出用什么方法区别出这个两个角的大小,引入度量角的方法,在这里,我感到非常吃惊的是,学生不仅说出了使用量角器度量角,还说出了重叠法度量角的方法。顺势我就让学生自学教材,学出一度角是怎样得到的,从中引入度分秒之间的换算方法,给学生介绍角度制,并简要介绍弧度制与密位制,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接下来通过一组由浅入深的针对性练习,强化了学生对角度制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的理解。

角度制是初中阶段中的一个特殊的重要的度量制度。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长度、面积、体积等单位之间的换算,对单位与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对度(°)、分(′)、秒(″)之间的角度制之间的换算还是第一次接触。让学生明确角度制是60进制,区别于10进制、100进制、1000进制是一个关键。

第三阶段:引导落实,习题检测。

教师通过出示一组检测题,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变式训练,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这组习题中,教师重点要强调讲解后两道训练角的表示方法的习题,这是针对学生的易错点设计的。

第四阶段:小结深化,建构认知。

通过对学生的做题及发言情况进行点评,由此小结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然后,让学生指出教师上课还须改进之处,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五阶段:布置作业,实践创新。

在课外拓展练习中,我特意设计了一道必做题,一道选做题,一个数角的课外探索题,鼓励学习探索数角的规律。这样设计,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共同的提高。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合作学习,采用了启发引导法、课堂研讨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可以从以下二方面得到体现:

1、通过让学生观察、演示、尝试、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达到了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有机统一。

2、本节课我的指导思想是:体现自主性,不强制灌输,重在引导点悟;体现针对性,不主观臆想,根据学情有的放矢;体现操作性,不笼统抽象,尽量具体直观;体现巩固性,不一蹴而就,而是梯度练习,反复强化,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初一是学生由小学到初中的一个过渡阶段,与小学相比,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上,还是在能力的要求上,都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通过指导,让学生改进或完善原来的学法,吸纳和采用新的学法,从而尽快地适应新的学段的学习,促使学习过程形成良性循环。

本节课中,我始终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发挥主导作用这一理念,寻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我十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性格特征和价值观念,让学生敢说,敢想,敢问,敢创新,促使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的学法进行了指导:

个体探究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达到独立思考与适当交流的统一;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达到教师讲与学生思、学生练的有机统一;课堂练习与课外拓展相结合,达到学法于课内,提高在课外的有机统一;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达到数学与生活的的有机统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参与小组合作相结合,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品质与团协协作相结合。

  四、教学效果与思路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角的两种定义,四种表示方法,说明了我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比较到位的。上得到了圆满的解。但是在进行角度制的转换时,个别学生还是不够熟练,但由于本节课只是第一课时,后边还要深入的学习,相信这个问题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让学生经历观察,演示,动手操作,启发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采用启发引导,体现自主性,不强制灌输;通过自主探索,体现操作性,重在引导点拨;通过梯度练习,体现巩固性,发挥主体作用;采用形象演示,体现趣味性,尽量具体直观;学法于课内,拓展于课外,构建数学大课堂。

说课稿 篇3

《我们在生长》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

生长发育是生命的象征,也是每一个学生都在亲身经历的事。虽然生长现象是学生所熟悉的,但毕竟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这是较为抽象的,如何才能提高他们对于研究自己的身体的兴趣?另外,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并没有对自己的生长情况作过系统的记录,所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生长情况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是比较困难的。

根据以上对学生情况的初步分析,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一系列的游戏和动手活动,既引起学生研究自己身体的兴趣,也从活动中调动学生的记忆和已有经验、常识,并通过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分析、整理,从而获取有关我们在生长的证据。

对于初次接触《科学》科目的三年级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教会他们一种科学的,有条理的思维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使他们在日后的科学探究道路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新的处理,把该课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在研究生长过程中种种变化特征的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的科学思维;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的测量、记录、分析表格活动,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测量记录自己身体生长的变化,并能在课后坚持定期测量、记录、积累数据,通过分析比较这些数据,关注自己的成长,而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本课的第一课时。

根据以上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我为该课的教学制定了如下目标:而该教学目标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要体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一定的情景,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有效的科学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是相吻合的。

科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长大的相关事实。

科学探究:学会系统分析我们在生长变化的感性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对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知道珍惜健康,知道成长的重要。

围绕着教学目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学的整个流程,以及每个步骤我的设计意图。

在课的引入环节中,以游戏——为动物和植物的生长顺序排序,并让学生联系身边的生物找出生长的科学规律。《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并向他们提供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在这个环节中由浅入深,通过游戏让学生唤起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也会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兴奋感,其探究的欲望和自信也就更为强烈,同时也使学生回忆起由小变大这一生长的最基本特征,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接下来的科学探究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把它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人的生长特征变化;第二部分:探讨能记录下自己生长变化的方法。

第一部分,我大胆地让学生制作虚拟人物——小明的两个不同生长时期的模型。让他们通过模型设计、制作及比较,回忆人在成长过程中身体的种种变化;通过动手做模型,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供一个形象的实体,理解身体的变化情况;通过对自做模型的介绍,在老师的点拨下,从外到内来探究研讨生长过程中的身体内外变化的种种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做的模型可以很简单,但必须得反映出虚拟人物的两个不同时期。在学生对自己组模型的介绍时引导他们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可以看到学生对人生长过程中种种变化的表述是丰富的。比如他们利用模型的比较向同学介绍人在生长过程中体重、身高、四肢、躯干等表面的生长变化。在完成了身体表面的生长变化的探究后,“那么哪些时在做模型过程中不能反映出来的呢?”学生在我这一句问话的点拨下继而如火如荼地转入到对身体生长过程中内部变化的研究中去。在此,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知识层面下的学生对身体内部变化的表述也不同,从“脑发育了”、“肺功能增强了”等等到一些较为专业的身体变化术语学生都谈及到了,使课堂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在探讨记录自己的生长变化的方法部分。在小组讨论举例后,教会学生应用发明技法中的“头脑风暴法”在规定时间里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尽可能多地写出(形式不限可以用图画或文字表示)能记录生长变化的方法。我认为该环节的设计突出了探究科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对于研究成长现象这些较为单调的问题上,在形式上若处理不好就会变成师生之间单调的一问一答。要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那么教师必须要精心创设一个情景让全体学生带着兴趣深挖下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游戏、讨论、创设情境动手做等形式不仅丰富了课堂,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科学方法的掌握为学生以后的实践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总结环节中,教师利用学生的评价,对这些自行设计的方法进行分析,鼓励学生不断反思,让学生明白每个方法的使用优点与不足。“怎样才能准确地记录自己的生长”,就是这节课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也是下一课时继续进行的教学探讨活动。课后我让学生就本课自己组的表现,互评,自评,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和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课件,用铃声及“时间到”的组合图片有效地控制每一次学生活动的开始与结束,使整个课堂做到收放自如。

总的来说这样的设计使之做到,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在课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思维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这类以思维训练为主的讲授课不再停留在沉闷,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使我们的科学课堂活起来!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朱自清的《背影》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教学反思九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从单元课文的内容来说,都是写普通人的,让学生对人世间亿万普通人民有更深刻的认识。主题是吁唤“让世界充满爱”,可以让学生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感受课文中一些人物的善良。通过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启示。从全套书的编排思路看,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处于第二阶段,主要由记叙类作品组成,着重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从课文中学习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了解叙述、描写的功能和特点,应是教学的重点。

2、教材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课文,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特定角度的背影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之情。文章的语言极为朴实,饱含情感,而且贴近生活,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但能让人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有着打动人心的感人力量。

依据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课文特点,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内容,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陶冶情操。同时,在诵读中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现在的学生从小娇生惯养,缺少感恩思想,尤其初中学生对父爱母爱大多认为理所应当,没有多少学生能从内心深深的感受父母之爱,写起关于父爱母爱的文章更是缺乏鲜活的材料,大多材料雷同,或缺少真挚感情。《背影》这篇课文正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通过阅读训练,感受浓浓的亲情,引导学生以一颗感恩之心,以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为写作中如何写人记事进行必要的指导。初二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记叙文知识,加之本文语言朴素,可以侧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品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地位及具体学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作品,在理解积累生字词。

2、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品味刻画背影的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的表达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会感恩。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抒真情,善于观察作为教学的重点,将在诵读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朴实而饱 含深情的语言的表达作用作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互动探究、个性展示的方法,以感悟文章思想感情为切入点,以品味语言为突破口,将诵读、适时点拨的方法融入其中。

六、说学法

根据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结合我县推广的五步三查教学法,课堂教学中拟定以下学习方法:

1、诵读法

2、圈点、勾画、批注法

3、自主探究法

4、小组展示法

七、说教学过程

本课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侧重扫清字词障碍,在有感情的诵读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悟浓浓的父子之情。第二课时重在品味刻画背影的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的表达作用。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多媒体播放关于父爱的四张图片并伴以刘和刚的歌曲《父亲》

师:人们大都歌颂母爱,看着这感人的图片,听着优美的歌曲----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我们每个人都被着浓浓的父爱之情所浸染。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优美散文《背影》,再次感受父爱的伟大。

(二)检查

作者介绍、字词、诵读并通过初读感悟文章内容。

(三)合作探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

3、文中一共写了几个背影?

4、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5、儿子对父亲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6、这篇文章表现什么主题?

(四)课堂检测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二)探究及展示

1、赏背影——精读第五段,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作者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这样详细?

2、品语言——体会父亲送儿子上车时说的四句话所表达的感情,体会语言简洁朴素的特点。

3、悟亲情——文章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体会思想感情)

4、道真情——第五段作者一再说自己“太聪明”、“聪明过分”,为什么?你在自己长辈面前有无自作聪明的情况,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5、谈收获——你觉得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借鉴之处?(引导学生懂得:1、情到深处自然浓,写作要倾注真情,2、善于观察,抓住生活中的感人之处)

(五)总结

父母对我们的爱无处不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唠叨,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年幼无知的我们却浑然不觉,认为理所应当,甚或有过误解,只有人到中年,向作者一样才会有负疚之情。学习本文后,我们应对父母多一点理解,学会感恩。

(六)作业

倾注真情,写一件最令感动的事。

说课稿 篇5

一、教学重点的定位

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身边的强者,收集名人自强的事迹和名言,做到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做生活的强者,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二)能力目标

能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通到的困难和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三)知识目标

知道学习和生活中会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

“知道遇到困难时,只要不轻言放弃,想办法去克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强者。”这是本课的重点。本课重点体现在课程内容标准“不畏困难和挫折,努力向上,积极生活的理念,引导儿童珍爱自己,学习做生活的强者”。 从本课教材来看,本课由感受“强者”精神、深入了解“强者”所具有的精神、学习做“强者”的行为引导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课件应出示相关教材图片),教材三个方面的主题部分都是围绕我们这一教学重点采取层层递进方式设计的。

说教学难点:

让学生最终成为生活的强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让他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能做到是很难的,它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磨练。

二、教学重点的分析

本课教材侧重体现课程标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课标角度)。

教师用书对本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指出,“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别人宽容。”这是本单元第一课的教学重点;“体会残疾人群生活的艰辛,了解社会对残障等弱势人群的关怀,反省自己的行为,尊重、关爱、帮助他们。”这是本单元第二课的教学重点;“知道遇到困难时,只要不轻言放弃,想办法去克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强者。” 这是本课的重点(本单元目标的角度)。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育心理学角度)。从当前四年级的学生状况来看,很多学生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遇到困难,想办法去克服却缺乏体验,因此,帮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学习,感受并了解强者的精神,学习做一个生活的强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从学生实际的角度)

三、说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与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与过程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实施:

(一)我们拟通过环节一,让学生感受“强者”精神。

我们先出示《美哉,英雄少年》这首诗歌,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接着播放“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和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式及运动员奋力拼搏的视频片段,展示更多强者的事迹和精神。

(设计理念:通过该环节,使大家在反复朗诵中更深刻地感受到英雄少年在大灾面前自强不息的强者精神,并让学生在情景、事迹、行动中体验“强者”精神和品质,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强者”的可敬,可贵!)

(二)我们拟通过环节二、让学生深入了解“强者”精神。

我们首先让学生阅读书中材料“因为我是班长“和“病房里的小小志愿者”;

接着让学生说说还了解到哪些“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事迹,并从他们的身上,你怎样理解“做生活强者”的意义;最后分小组介绍自己课前收集到的身边强者的事迹,每小组再推选一名代表发言,说说从这些身边的强者的故事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学习,感受和学习强者的精神品质,深入了解“强者”所具有的精神品质。)

(二)我们拟通过环节三、让学生学习做“强者”的行为引导。

我们先让学生阅读书中13页的三份材料,说说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接着让学生说说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打算怎样学习英雄和楷模的优秀品质;最后完成计划书,设计自己也要成为强者的方向。

(设计理念:通过事例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能积极面对、努力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增强做生活强者的信心和行为能力。)

四、课后延伸:

最后,我们布置学生课外收集古今中外有关坚强勇敢、自强不息、奋力进取的名言警句进行课后延伸,把重点落实到平时的生活中,努力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内化成学生的实际行动,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 。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晏子使楚》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本文主要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本文层次清晰,结构明了,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第二部分详细记叙了事情的经过,第三部分交代了事情的结果。本文语言通俗易懂、浅显朴实,适合积累,能有效的丰富学生的语言世界。阅读楚王和晏子的对话,品味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感受晏子的魅力是本文语言学习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了解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和侮辱的结果。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内容结构。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内容结构。

三、说教法

对于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是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实际学习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本课我打算采用以读为主、紧扣语言文字,通过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说到齐国就会让人想起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婴”,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说明“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晏子使楚》(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使”是什么意思?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我采用了简介历史背景,板书课题导入了新课,关注了课题。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即文眼。从题目入手往往能生发教学的切入点,因此,我刚才让同学说说你从“晏子使楚”这个题目中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晏子出使楚国这样一件事情就是力图体现“课未始,已成基调”的教学节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2)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通过让学生用心地初读课文,教者帮助他扫清阅读障碍。我主要从字音、字形、字义三方面予以重点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新词(纠偏字音:乘(第二声)机 枳(翘舌,第三声)大夫(注意多音字,现在读“dài fu”,是“医生”的意思,过去读“dàfū”,是官职的称呼。)

注意字形:晏 辱 (都为上下结构)柑橘 枳(注意偏旁同为:木)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二是在学生初读过后,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与把握。我就是让学生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概括总结,达成感知的目标。

(三)、研读楚王,感受前后变化

1、齐读课文一、二自然段,你知道了些什么?(楚王想乘机侮辱晏子)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楚王几次侮辱晏子?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3、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楚王对晏子侮辱到了极点。挖狗洞让晏子钻,讽刺他身材矮小。说齐国没有人,就是说晏子无能。故意在晏子面前审问盗贼,嘲笑齐国人没出息。而且从“瞅”、“冷笑”、“笑嘻嘻”等词也可以看出楚王的傲慢、目空一切,对晏子及齐国的侮辱。楚王的用意很明显,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以达到长楚国威风的目的。)

4、有感情地朗读。

5、他的目的达到了吗?请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6、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三句话中都有“只好”一词,说明楚王不得不甘拜下风。)

7、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一、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理清了课文内容结构,很好地突破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二、通过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此时楚王说话的语气、神态等,加深学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小结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回应教学目标。

五、说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

钻狗洞 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 只好陪着笑

没出息 只好赔不是

说课稿 篇7

.1、教学分析:本单元是诗歌单元,重点在于鉴赏诗歌方法的掌握和兴趣的积累

2、学情分析:学生鉴赏诗歌倾向于对诗歌一种主旨的把握,《锦瑟》的多主旨为鉴赏诗歌丰富了内容,在此基础上培养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诗歌鉴赏的灵活性有很大帮助

3、在落实知识点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的必要,在文学的熏陶中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所以走进作者,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所以我们以“名词对接”的方法导入新课

一导语、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名诗对接:(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大家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今天我们一起揭开《锦瑟》神秘的面纱。

二、作者简介:(见课件)解说: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以及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我们鉴赏全诗的一个窗口,是我们了解作者创作风格和语言特点的一个基础。

三、教学生方法:赏诗三步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悟:体味意境,换位移情。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让学生了解鉴赏基本鉴赏方法)

四、教师引导:教师1、题解 “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着两字。

是一首广为传诵的有人认为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诗,或有人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之外,大抵是表现封建士大夫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 2、品典 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品典四:蓝田晶暖玉生烟 (见课件)

五、课堂活动(师生互动)(解说:鉴赏诗歌第一步诵读)

活动一:诵读诗歌,初步感知。1、学生听教师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2、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活动二:理解主旨(探究性学习,理解解诗的换位移情法,这是这堂课重点)(解说,对多主题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和作者心灵的交流,换位移情,理解诗歌主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精神)

教师提示:常见的几种理解: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2、亡妻的深情悼念;

3、作者的自伤。(解说:自由发言,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让学生理解李诗的创作风格,理解诗歌因为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理解的差异对诗歌主旨的把握不同,让学生从中明白诗歌鉴赏是重新走进,要灵活、要思考、要体味。)

活动三:(解说,诗歌的语言独具魅力,品味语言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赏析技巧是一个借鉴和学习的过程)

引导:这首诗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还有哪些艺术特色?请同学们从它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再作分析、讨论、交流。

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诗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沧海月明铸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重点句赏析

小结诗歌艺术特色:1、哀怨的基调2、 凄迷的意境 3、 华美的语言

活动四 :整体朗读(解说;再次感受诗歌诗韵诗意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小结并布置作业:(解说,突出重点用情感和古人交流,走进作者心灵世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对课堂内容的巩固,锻炼文字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作业:请将今天所学进行整理,任选一主旨,写成一篇赏析性的短文。

板书如下 首联:年已半百,感慨万千(比喻)

锦瑟 颔联:思念至深,其苦难言(典故、传说)

颈联:沧海桑田,美玉生烟(典故、传说)

尾联:事过境迁,此情难待(直抒胸臆)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鉴赏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理解的能力

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换位移情

[教学难点]

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译写法,点读法。

.自读导言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自读程序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理解内容,赏析意境。

诗词之美多美在意境的塑造。所以诗词赏析重在其意境的塑造。自读时在初步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去品味意境。

3、背诵。

自读点拨

1、背景说明

2、总体内容把握

《锦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开始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弦?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佳人锦瑟,一工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境,不复成寐,无限悲感,难言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此时,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珠、泪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蓝田山日光煦照,山中玉气冉冉升腾(古人认为事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了。

3、重、难点分析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首句前二字为题,看似咏物,实乃一篇借锦瑟以隐题的咏怀之作。

一、导入。

由《无题》“青鸟殷勤为探看”引出作者。

二、解题

1. 字义山,号玉溪生,河南沁阳人。

2. (注释1)主题:悼亡之作。

3. 特色:典故雅致精工;基调哀怨悲愁;意境迷离凄婉;语言清丽隽永。

三、教师范读

四、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颂读

五、思考:

1 “五十弦”的锦瑟会联想到什么?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自己年近半百。传统的比兴手法。

2 典故分析:庄周梦蝶——美好 扑朔迷离

望帝化鹃——相思

南海蛟人——破灭

蓝山暖玉——迷惘

六、主旨归纳:请同学据自己的感受自由谈,可发挥想象和联想。

执著一念的美好情感的破灭;才情不为人知的悲哀;悼亡之作??

七 、背诵

八、作业: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 1课时。

旧唐书本纪第九,记马嵬兵变:“……丙辰(按:辰应为申字之误)次马嵬驿。诸卫顿军不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曰:?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会吐番使二十一人遮国忠告诉于驿门,众呼曰:?杨国忠连蕃人谋逆兵士围驿四合,乃诛杨国忠,众方退。一族兵犹未解,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新唐书本纪第五,记马嵬兵变云:“……丙申,行在望贤宫,丁酉次马嵬;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杀杨国忠及御史大夫魏方进,太常卿杨暄;赐贵妃杨氏死……” (按:杨暄为杨国忠之子;二书所记载,以新唐书确。)

又:旧唐书五十一,列传卷第一;后妃上:“玄宗杨贵妃”云:“……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军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得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新唐书杨贵妃传所载略同,文字稍有出入,有如下数语:“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表达修改我的习作》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下册第一板块的第一次表达训练。本次表达的内容是“修改我的习作,换个方式表达”。是利用从前掌握的修改符号,结合这个表达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引导学生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从而使学生养成认真修改的好习惯。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课标和本册教材对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和表达的要求和本班学生实际,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情境图,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

2.在习作修改的对比中,体会习作修改的好处,感受到修改习作的快乐。

3.养成乐于修改的好习惯,从而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重点: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问题,会动手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说教学理念:

本课的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做法有:

1.故事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激起爱学、乐学的愿望;

2.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质疑并自己寻找答案,提出的问题,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尝试解决,解决不了的到书中寻找答案,有遗漏的教师再进行补充;

3.注重总结归纳、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4.培养独立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同学间的合作和交流。

四、说教学过程

主要有六大环节:

(一)故事导入,引出本课课题,明确为什么要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主要方法为学生质疑,学生解决,然后教师通过对中外知名作家反复修改自己作品的例子,让学生知道好文章都是反复修改出来的,从中体会到修改习作的好处。

(二)教给修改习作的方法

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回答开讲时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回答不上,再看书中的情景图寻找答案,回答不全教师再进行补充,然后大屏幕打出小学生修改自己习作应做到的五点基本要求,也即是修改方法。教师再由问题过度:怎样才能发现自己习作中的毛病?仍是先由学生尝试回答,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大屏幕打出,使学生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

(三)复习学过的修改符号,为修改习作做准备。

(四)师生共同修改一篇习作,由领到导到放,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五)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习作,然后同桌合作,进行互改,再将改过的个别文章拿到全班进行交流,检验学习效果,为其他同学做示范。

(六)教师对本课学习情况、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

说课稿 篇9

一、教学设计理念: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在歌曲教学《理发师》一课中,我根据五年级学生所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设计了先听音乐自由律动、激发起学生兴趣后,师生合作,创编歌谣、学习歌词、为了保持学唱的兴趣,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欣赏儿童新发型作为拓展的教学流程,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式、探究式、情感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上浓厚的兴趣如磁石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课堂中让学生体会的不仅仅是音乐,还是美的享受,更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领悟“劳动最光荣” 的道理,树立“爱劳动”的意识,培养学生大胆表现的信心和与人合作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理发师》是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音乐第九册的歌曲。这首歌是一首热情、欢快的澳大利亚民歌。旋律采用了八度大跳、同音反复等发展手法,并将模拟理发的“咔嚓咔嚓”、“沙沙沙沙”声与有规律的节奏性相配合,生动表现了理发师认真、快速、愉快地忙碌着的形象,把理发师为他人服务时愉快的心情表现得栩栩如生。

三、学生情况分析:

特殊学校智障学五年级。该班共13人,其中能力好的2人,包括有智障、自闭症,他们对于培智教材的学习内容基本能够掌握;能力较差的6人,包括智障、多动症、精神一级、唐氏等,他们平时的学习需要老师进行个别辅导或需要降低学习难度才能完成学习内容;能力最差的4人,脑瘫1人, 3人智力重度缺陷。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外国儿童歌曲《理发师》的内容,学习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来表现歌曲的内容,体会歌曲的情绪,理解劳动的愉快。

2、感受澳大利民歌所描绘的理发师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培养学生大胆表现的信心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尝试根据剪刀、电吹风、喷雾器等理发工具的声音特征,进行歌谣的创编,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2、通过活动,体验理发师的劳动过程的快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歌曲,引导学生领悟“劳动最光荣”的道理,树立“爱劳动”的意识,并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大胆表现的信心和与人合作的习惯。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来表现歌曲的内容,体会歌曲的情绪,理解劳动的愉快。

2、学生勇于参与实践活动,学会与人合作。

六、课时安排:共四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七、教学准备:

理发工具(电吹风、梳子、喷雾、围裙、剪刀、镜子)、课件、音乐伴奏

八、教学过程:

(一)入室:听音乐做喜欢的动作

[设计思路]播放《理发师》的音乐,把学生带入情境,初步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思路]兴趣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上课教师就创设情景,让学生完整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节拍,体会音乐的快乐。并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在听音乐时做自己喜欢的动作,又能让学生初步熟悉歌曲旋律,调动学习兴趣。在学生快乐的动起来中,揭示这段音乐来自快乐理发店的音乐,并引领学生走进这家理发店,学做一名理发师。

(三)师生合作,创编歌谣

1、师生共同创编歌谣

教师通过提问“理发师工作时候需要哪些理发工具”引导学生讲出各种理发工具,当学生讲到一种工具时,教师就出示实物,并指导学生聆听理工工具发出的声音。例如学生说“剪刀”教师出示剪刀,并说“你们听听剪刀理发师的声音是怎样的?”学生会说“咔嚓咔嚓”教师就为它配上音高,变成“咔嚓 咔嚓”。然后教师把几种理发工具的声音编成小歌谣,更加以接唱的形式,带领学生模仿。

2、展示课件,欣赏歌曲

3、配合音乐师生接唱活动

巩固刚才的小歌谣,教师领唱歌词,学生接唱(咔嚓、沙沙、吱吱),后面歌词部分用母音“啦”,这种趣味性的哼唱旋律方法,让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有进一步的印象的同时,也不会感受枯燥。

4、师生共同表演

[设计思路]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游戏中师生共同创编小歌谣,让学生有兴趣的表演,为学唱歌曲制造氛围。再通过随音乐按节奏读歌谣,利用音乐的弥漫性,在无意注意中渗透歌曲的旋律。更在师生共同表演中感受节奏,进一步熟悉歌曲旋律和歌词。

(四)学习歌曲

1、为了激起学生学习歌词的兴趣,教师在范唱时就特别说“你会唱那一句,待会请你做小老师”然后就让请小老师教同学们分句学唱歌曲,再整首歌曲练唱。

[设计思路]学唱歌词时,采用让学生做小老师的分句学唱形式,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并在学生掌握歌词的基础上,学习歌曲动作。

2、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发师工作,教师请一名学生出来当顾客,现场为其设计发型,在教师演示的时候,让学生唱着歌曲为教师打气。然后请学生两人一组,一个做顾客,一个做理发师分角色表演,感受愉快的理发劳动现场。

[设计思路]通过教师现场为学生做发型,激发学生分角色表演,让学生尽情地投入理发师快乐的工作中。

(五)拓展:通过课件展示各种儿童发型设计,让学生欣赏。

[设计思路]拓展部分让学生观赏儿童的发型设计,除了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享受劳动成果的喜悦,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劳动快乐、劳动光荣的思想教育。

(六)小结、离室

最后教师简单小结:“今天我们体验了理发师劳动的过程,享受了劳动带来的快乐”,就带领学生随着音乐走出快乐的理发店,在欢乐的歌声和气氛中结束本节课。

板书:

咔嚓 咔嚓 呜呜 呜呜

沙沙 沙沙 吱吱 吱吱

教学流程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听音乐做动作 揭示课题

二、师生合作、创编歌词

提问理发工具 以歌谣形式模仿工具声音

欣赏课件

师生接唱歌谣

师生表演歌谣

三、学习歌曲

教师范唱歌曲

分句学唱歌曲

整首连唱歌曲

四、拓展,欣赏发型设计

五、小结、离室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5 21: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