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说课稿 |
范文 | 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最大认识困难在于对碰撞过程中系统的能量是否守恒(动量守恒较容易),以及对碰撞中瞬时的过程性理解——即此过程从发生到结束虽然时间很短但依然是一个有初、末态的过程。为了深化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本节课从问题的提出、分析、讨论,再到应用,一以贯之的以定量的实验现象为基础去丰富学生的感知,以促进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有效认识并借此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学和牛顿定律;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等基础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运动状态和受力分析的意识和能力,但是能把物体的受力与运动状态有机的结合,进而根据原理的特征对过程进行有机分解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物体的受力和状态变化对运动过程进行有机分割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实验增强学生对碰撞过程中动量和机械能的守恒或不守恒的深层理解 3、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材处理: 在结构上,教材首先根据碰撞中能量是否守恒,将其分为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再详细讨论弹性碰撞中的各种情况,再介绍对心碰撞(正碰)与非对心碰撞(斜碰),总结碰撞的一般规律,并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碰撞进行分类;最后是拓展视野——展示生活生产中由宏观到微观等各个层面的碰撞。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以研究碰撞为主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基本的现象研究的思维过程。即为“观察实验→提出疑问→分析推理→总结规律”。先从观察生活中的碰撞总结碰撞特点,学生倍感兴趣和深有体会,能够在内心产生共鸣。后用一个经典的演示实验的分析,揭示了常见现象中的不寻常之处,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本节课的主体内容无疑是对弹性碰撞的理解,这个过程的基本步骤为“提出假设→理论推理→实验检验→总结规律”。在分析过程中,以问题为纽带,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直至最终推理得出规律。 本节课的亮点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 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第二, 设疑激发兴趣过程; 第三, 第三,理论分析推理过程。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71页例1、例2。 ㈡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倍的认识”是第三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从这里开始教学有关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应用题。例1、例2是首先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思维方法。教材以让学生实际操作为基础,联系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内容安排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㈢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是由两个数量比较得到的。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㈣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倍”的概念,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 难点:理解“倍”的概念与除法含义的联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法: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景,寓学于情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课的开始从比较梨和苹果的个数开始,让学生看图说话比较两数之间有比多比少的关系,引出要学习新课内容——倍数关系。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通过3个梨和6个苹果的比较,圈一圈,发现6个苹果即为2个3,从而引出苹果的个数是梨的2倍。接着再逐一减少梨的个数,让学生说一说苹果与梨的倍数关系,最后比较3次的变式提出:苹果都是6个,为什么每次分的个数都不一样呢?让学生思考、讨论 ,初步感受到苹果是梨的几倍,要以梨的个数为标准,苹果有几个这样的几份,就是梨的几倍。 2、感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画一画,让学生感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再画之前,让学生思考:怎么画才能一眼看出圆形是三角形的几倍? 再通过比较上面的两题:○的个数都是△的2倍,为什么第一次画4个,第二次画8个?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得出:△的个数不同,也就是标准不一样,所以它的几倍也不一样。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几。 (三)练习提高 巩固练习,是本节课学生消化知识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加深理解倍的概念的环节。我一共设计了四道练习,习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意图打开学生的思路,更让学生在分析、解决疑难时再一次明确几个几与几倍的关系。同时设计时注重一题多用,希望能最大的发挥习题的作用。 第一题练习让学生承接上面的画一画,自己编出一道倍数关系的图,在编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把谁当做一份,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再通过展示作品,在说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对倍的认识。 第二题练习设计为选择题,让学生在对与错的辨析中,进一步明确倍的概念。 第三题练习为说一说,出示4个数字,让学生选择两个数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从形象具体的图形到抽象的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小小的飞跃,通过这样的练习能锻炼学生的数感。 第四题的练习是一道提高练习,将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拓展到三个数,需要学生更有序的进行思考。 说课稿 篇3说教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以鸟语为线索,作者通过插叙的方法,回忆了乡村中云雀、麻雀的叫声,记下了作者所见识到的人们为追求鸟语而作的种种努力,用都市中散步时突然听到鸟叫声的感动来表明:人们正在为生态问题而做的不懈的努力。最后爱人的那句:“现在鸟的叫声好像多起来了。”实际上一语双关,既指月亮出来了,鸟儿归林了,也指经过人们的努力都市中的生态环境开始有了好转。整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 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品味文章的语言 二、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 导入新课 我的家在农村,门前有一个大大的池塘,一到夏天,池塘里开满了莲花,鸭子在莲梗间跳着优美的芭蕾。周围是大片的农田,屋子的四周有我亲手栽下的22课枇杷树,三九时节树上便会挂满白色的粉粉的花,来年的端午前后树上便会挂满果子,那时会有各种各样的鸟儿争吃树上的果子。你们说老师的家乡美不美? (二)分析课文 比较两种生活 问题1、 文章中也有两小节是写乡村生活的,请你找出这两小节,大声地朗读这两小节,用这两小节的内容为老师的家乡增彩。 [明确] 这里主要是文章的第8、9两小节,要注意文章对云雀、麻雀的细节描写。如:“大地上全是仰望的目光。”“许是云雀知道人们在看她”“尽往有粮食的地方钻”。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充分感受到鸟语花香的乡村生活的美好。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找几幅关于鸟的图片,找几支关于鸟的声音的音乐增强学生的这种感受。 问题2、与老师的家乡相比,作者生存的大都市是怎样的呢? [明确]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一般大都市钢筋、水泥、铁笼子的生存环境来描述作者的家乡。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到作者的家乡有鸟声,理由是和爱人一起散步听到鸟声,那么老师就由此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2-5)小节体会“新修”、“突然”、“一惊”、“最真切”、“几分感动”、“喜形于色”、“提神、镇痛、疗伤”这些词的表达作用。 [明确]这些词表明了都市中这几声鸟叫声来之不易。 问题3 、让学生说说喜欢作者家乡还是喜欢老师的家乡。 [明确]学生会分为两派,一派倾向于都市生活,因为都市生活现代。一派倾向于乡村生活因为它美丽、它贴近自然。 (三)分析课文 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生活 问题1、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生活是怎样的? [明确]让学生结合本文谈谈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生活是怎样的? 当然是“繁华大都市中的悠闲乡村生活” 问题2、人们为追寻“鸟语”作了怎样的努力? [明确]1、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 2、建人工的鸟语林 3、养宠物鸟 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在其中享受到的乐趣 (四)品味文章的语言 问题、文章的第五小节说“鸟语具有提神、镇痛、疗伤的作用”,从文中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例:置身于鸟语的梦幻中,一切都变得纯粹、优雅、安宁。 (五)结束全课 这么皎洁的月色,这么美妙的鸟语,让我们也一起来三个步。如果没有鸟语那是多么的冷清,好在“现在鸟的叫声好像多起来了”。让我们都来一起为之而努力吧! 说课稿 篇4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25号。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桂林山水》。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的文章,全文共四个自然段,以总分总的结构,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生动得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很显然,这是一篇适合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也在不断提高,能初步养成与他人阅读感受的习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会写澜、瑕、翡、峦等生词,理解并积累波澜壮阔、无瑕、峰峦雄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把握文章大意 3;领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培养学生通说读写能力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解并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关系,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第一我会利用导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用朗读感悟情境,用声音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入境动情!第二,我会采用“读、找、品、诵”为主要训练方式,鼓励学生多读,在读中促悟,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观察体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上课前,我会这样导入,先出示多张桂林山水美景的课件图片,然后问学生,这是哪里呢,你们觉得这里漂亮吗?揭示课题《桂林山水》。接着再问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桂林山水到底在祖国的哪里呢,它有哪些迷人的风景呢等等。在这这里,我通过出示图片,使他们进入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这样就能很自然的讲解下一环节的教学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引起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由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我会要求学生先听教师的配乐朗读,用声音渲染情境,尽量让学生做到身临其境。在这过程当中我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任务,学习本文的生字词和将文章分段。接着让学生自己流利、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读不通的句子,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在教室不断点拔得过程中,我们就会明白课文以总分总的关系共分为三大段 3、细读课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首先,我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并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观赏”又是什么意思,这一段在全文当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桂林的水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式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找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章的这句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率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提问,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四年级学生来水,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是司空见惯的,所以很快就能回来出来。 提问,课文明明是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的水呢?让学生明白,原来这里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漓江的水的特点更突出啊! 为了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的品读,诵读,我会通过教师的泛读,学生的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来感受漓江水的魅力 教师做总结,这段主要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漓江水的静,清,绿描写的如此生动形象。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要适时的运用 教学描写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我同样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式,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是学习对词语的理解,通过配乐朗读,出示课件图片等多个方法让学生声情并茂、有感情朗读,体会桂林山的奇特与魅力 最后是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会以读代讲,让学生找出描写山水的词语,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来有感情的朗读。插图与文章相辅相成,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更有利于将学生带入那优美的画卷,让学生体会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再联系课后问题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以此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在这一部分当中,我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拓展练习,总结全文 在拓展练习当中,我会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句子,用课件出示这样的句子,公园的花真美啊,美得。。。。商场里的物品真多啊,多得。。。等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再以记者采访的形式,再次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桂林山水的感受。我趁势做总结,同学们,桂林的山,桂林的水真是美丽无比啊,最后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吧,最好能够把你喜欢的语段给背诵下来!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5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苏教三年级(上册)p61~62《认识周长》。 2、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这是一节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本课的教学将为下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难点: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易于学生掌握数学与客观规律的联系。 2、合作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将学生分为2或4人一组,在合作中认知,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 3、注重实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认识周长的含义,能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 三、教学材料: 老师准备城市广告牌上灯光闪耀的图片资料、三角形小旗、头饰纸带等用具,学生准备软尺、线、树叶、相片、直尺等用具。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境,初步感知周长 1、引出周长 (1)情境导入(多媒体出示城市夜晚灯光闪耀的图片),谈话:同学们瞧,这一片灯的世界,光的海洋你熟悉吗?在哪里?对,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城市——太仓。 (2)仔细观察并思考:这些灯在安装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被安装在广告牌面的边线上)(广告牌面上的边线闪烁) (3)提问;那你能分别指出数学书封面、课桌面和三角尺的边线吗?(请学生同桌互指再指名指一指) (4)小结:(师边演示边总结)象这样数学书封面边线的长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你能悄悄告诉同桌课桌面和三角尺的周长吗?再指名说说。 2、寻找周长 请学生很快找出教室里物体面上的周长并指名学生指一指、说一说。 3、进一步感知周长 (1)出示儿童游泳池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池口的周长在哪里? (2)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2~3个,能用一笔描出它的周长吗?看谁描得又快又好!有机选择几名学生展示,反思描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新知,将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二)创设操作情境,探索测量方法 1、探索求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 (1)提问:如果让你在广告牌上每隔20厘米安装一盏灯,需要多少盏灯呢?你该怎么办?(要知道广告牌的周长)用什么方法呢?(测量) (2)出示“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在4人小组中说说自己是怎样知道的。再指名交流。 (3)反思类推:如果要求一个五边形的周长你怎么办? (4)小结:所以平面图形的周长就是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 (5)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各图形的周长。指名回答说说不同方法的理由。 2、探索实物周长的测量方法 (1)测量树叶 谈话:秋天到了,树叶凋零了,今天树叶成了我们学习的好帮手。能用你手中的工具来测量出你准备的树叶的周长吗?同桌合作完成。 交流测量心得:说说你们是怎样做的?怎样知道树叶的周长?周长大约是多少?谈谈合作时的体会。 (2)测量腰围(胸围、臀围) 如果要测量一棵大树的树干有多宽,你想怎么办?能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吗?先在4人小组里讨论一下。(1、绳子围2、软尺量3、一柞量4、同学手拉手围圈等) 分别请同桌的一位同学做大树,另一位同学来测量这棵大树树干的周长。完成任务后再交换。 想想你们实际测量的是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探索测量方法分两个层面展开,由易到难,贴近学生知识发展的最近区域,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测量中假设将一名学生当作大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还使一题两用,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三)全课小结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学会了测量物体周长和计算周长的方法,你想用这些知识来做一番创作吗? (四)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围金边的小彩旗、镶纸框的像片、美丽的花朵头饰,象这样给彩旗围上金边、给像片镶上纸框,给同桌做一个美丽的头饰,需要多长的金边、纸框和纸带呢? 同桌选择一种合作完成,比比哪组同学的手最巧? 做完后思考:这过程中用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合作完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生活的情趣,并对全课知识做一定反思。) (五)全课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外作业 说课稿 篇6一、教材特点 (一)教材简说 《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围绕着“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整合教材内容。其中第21课《从现在开始》是一篇富有童趣、情节生动且富有浓郁现代气息的童话故事。 (二)设计理念 在这一堂课中,我力争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生字及词语,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三)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我主要进行识字教学,写字教学并感知课文。今天我主讲的是第一课时,用不同的方法,领读,齐读,开火车,猴子过河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本课的生字,词语进行反复的学习和巩固,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识记本课“我会写”的生字,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说学情 刚刚读二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大胆、独立,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朗读的方法,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注意的时间短,所以我采用动画、图片等多媒体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在这堂课中,通过老师的指导学习,学生能较容易的识记本课生字及词语。 三、教学目标及其重难点 1.知识目标: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力目标:在识字认字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识写生字。 教学难点:分析易错的生字,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四、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怎么坚持“以人为本”和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呢?首先要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呈现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使教学互动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课,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运用小组合作,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小组的力量,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2.结合课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图片,游戏等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总之,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构建开放的、民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学会方法,逐步提高。 说课稿 篇7当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去读一个故事的时候,对故事都会有不同的独特感悟;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去读一个故事的时候,更会有一个个知识点的在我们眼前涌动。我认为语文教师此时面对文本,应该考虑的是预测学生阅读这个文本时,会对什么最感兴趣;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后,给学生最终留下点什么?下面我就我上的这堂课说一说我的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夸父追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三年级下册的课文,集体备课时,我在阅读文本后产生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夸父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夸父心中的宏愿“希望太阳永远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至死也未能如愿。读后让人有一种淡淡的酸楚,深深的遗憾。夸父虽败犹荣,他的精神与天地同在。这不禁让人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荆轲可谓英雄也!项羽自刎乌江,壮志未酬,然他仍是一代枭雄。真是成亦英雄,败也英雄。 观点二:神话故事描述时所展示出来的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应该是课文的精髓。阅读的兴趣点应该在故事的神奇之处。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上得了天,入得了地,下得进海,令人非常羡慕;女娲用泥土捏出个泥人,仙气一吹便成了真人,这是神奇。课文《夸父追日》也是一个这么神奇的神话故事,学生的兴趣点会在何处呢?应该不会在于夸父是否是英雄?而在于故事的神奇在哪里? 根据本单元课文都是神话故事的特点,我确定了第二种思路。根据本文的重点、难点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有所感受。 2、细读课文,从读夸父的神奇到感受夸父为追求光明,实现愿望的决心和意志。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意图从神话故事的神奇处着眼,循着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原需求出发,把对故事的认识和感受寓于读故事中的神奇句子中,并逐渐的认识神话中的神奇人物——夸父,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这种以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阅读的兴趣点为基点组织课堂,又不失教师的引领,如此更能够赢得学生的欢迎,更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力图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适意安居”。淡化了教学行为,淡化了僵硬的学习,让学生却学得那样轻松自然,愉快充实。让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课堂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发现。通过几个重点句子:1.“第二天早晨,当太阳……夸父的手杖变成的。”;2.“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一眨眼跑了两千里。感受速度快得神奇,并明白为什么要奔跑得如此快。引出句子:“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3.“夸父伏下身子……可是还没止住口渴。”感受喝水速度快得神奇,肚量大;4.(重点处理)“他还没大泽就像……闭上眼睛长眠了。”(抛)的指导, 让学生通过读、辨、悟,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愿望。尊重学生经历了可贵的情感体验。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展示了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是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课上,我始终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国家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主战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注重朗读、默读等综合感知的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说教学过程: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本堂课的教学过程是抓住一条主线辐射全程:你从哪里感受到神奇?让学生自己去找有关句子,去读去理解,去感悟。 2.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前谈话,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古老和厚重,神话故事的神奇。 3.课后拓展:引用〈山海经〉中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文,感受这个故事的悠久历史。 说课稿 篇8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负荆请罪》,这课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历史小话剧,是一个两幕剧。第一幕讲述了蔺相如的门客不满蔺相如在廉颇面前表现的懦弱,蔺相如解释了自己不与廉颇计较的原因。第二幕讲的是廉颇明白蔺相如的良苦用心,背着荆条去蔺府登门谢罪的事。赞扬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以及廉颇勇于改错的精神,也赞扬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联系课文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法 具体教法是:自主学习法,讨论法,表演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以课前一曲《骊歌》入手,让学生回忆林海音勇于改错的精神,引入新课。 2.先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然后板书课题,你知道是谁向谁请罪?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 3.请罪背景:“负荆请罪”这则故事是有缘由的,廉颇为什么会和蔺相如闹不和呢?这事起于蔺相如的地位。原本是一官员家门客的蔺相如,凭着他的足智多谋为赵国屡立奇功,深得赵王的器重,一步步高升,最后做了职位比廉颇还大的上卿(相当于宰相)。 (二)检查自学效果 指名读词语 指名读课文,正音,理解词语 厉害:难以对付 宽恕:宽容 惧怕:害怕 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 谁向谁请罪? 为什么要请罪? 结果怎样? 2. 品读感悟 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从行动和语言两方面来找。 3.表演剧本 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的台词,可以有两个层次的品读方法:一是抓住人物的台词、小括号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来品读好人物的台词;二是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属于人物个人的东西来品悟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品读好人物的台词。表演时,我认为可以边演边学,也可以学后再演。适合学生的,有效的就是最好的!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六、说板书 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为了赵国的利益(爱国精神) 说课稿 篇9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选自劳动教育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通用教材版语文第七单元《古代诗词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犹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它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中起点的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有: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敢于表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学习兴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欠缺。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结 协作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悲秋的真正含义,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五、教法、学法分析 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生将采用诵读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法开展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分析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自读课文,信息整合,分组合作,推选代表四步骤。 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班级QQ群进行课前预习,然后让学生运用手机、图书馆 资料查找跟杜甫相关的知识信息,接着以寝室为单位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每个寝室推 选一位学生代表作为课堂发言人。 (设计理念:旨在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提 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独自登高的场景,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诗人登高,引领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 (二)知人论世 本环节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任务自主完成,设计一个问题: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 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经历和他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情怀,引入本诗写作背景。 (设计理念:为下文的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三)、沉浸文本、整体感悟 在整体感悟环节,以学生自主品读为主。我会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 首先我会配音听读诗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萧瑟的水墨动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了解杜甫律诗抑扬顿挫的形式美。 其次学生自由诵读、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再次角色饰演、移情诵读,师生点评,体会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的吟诵让学生体会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 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领悟情境美。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诗人如何写“悲”?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设计理念:旨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点。) (五)、合作交流,探讨情感 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通过诵读,感受诗中展现的人物形象,在此环节设计一个问题:诗人“悲”什么? 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命将尽而事业无成。在重阳佳节这天,诗人独自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悲叹景色之秋,悲叹个人命运之秋时,更加悲叹国家之秋。.这一过程,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大多数学生只能领悟诗人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过程,教师把握教学难点,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诗人为何而悲”,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以“艰难苦恨”的理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提升。 (设计理念:通过思考、合作、点拨、体悟这一逐层深化的过程,完成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度。) (六)拓展延伸 秋天是中国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意象,想一想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关秋天诗句的描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设计理念:体会不同诗人对待秋的不同情感,强化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回顾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八)、作业 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字数不少于100字。 七、板书设计分析 写景: 首联: 风、天、猿 (悲自然之秋) 渚、沙、鸟 颔联: 落木 长江 抒情: 颈联: 万里、多病、独登台 (悲人生之秋) 尾联:艰难苦恨、潦倒新亭 (悲国家之秋) (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发展。) 八、教学反思分析 在本堂课授课结束后,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文章,让学生沉浸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2、通过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3、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个别学生没能深刻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