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
范文 |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具体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熟练掌握其应用方法,明确应用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重点: 勾股定理的应用 难点: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案设计 一、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1.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1cm,2cm,则斜边长为_____________。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4,则另一条边长是______________。 3.三角形ABC中,AB=10,AC=17,BC边上的高线AD=8,求BC的长? 知识点2: 利用方程求线段长 1、如图,公路上A,B两点相距25km,C,D为两村庄,DA⊥AB于A,CB⊥AB于B,已知DA=15km,CB=10km,现在要在公路AB上建一车站E, (1)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相等,E站建在离A站多少km处? (2)DE与CE的位置关系 (3)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最短,E站建在离A站多少km处? 利用方程解决翻折问题 2、如图,用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进行折纸,已知该纸片宽AB为8cm,长BC为10cm.当折叠时,顶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AE).想一想,此时EC有多长? 3、在矩形纸片ABCD中,AD=4cm,AB=10cm,按图所示方式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折痕为EF,求DE的长。 4.如图,将一个边长分别为4、8的矩形形纸片ABCD折叠,使C点与A点重合,则EF的长是多少? 5、折叠矩形ABCD的一边AD,折痕为AE,且使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8cm,BC=10cm,以B点为原点,BC为x轴,BA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求点F和点E坐标。 6、边长为8和4的矩形OABC的两边分别在直角坐标系的x轴和y轴上,若沿对角线AC折叠后,点B落在第四象限B1处,设B1C交x轴于点D,求(1)三角形ADC的面积,(2)点B1的坐标,(3)AB1所在的直线解析式. 知识点3: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间接给出三边的长度或比例关系 1.(1).若一个三角形的周长12cm,一边长为3cm,其他两边之差为1cm,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____。 (2).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相同的倍数后,得到的三角形是____________。 (3)在ABC中,a:b:c=1:1:,那么ABC的确切形状是_____________。 2.如图,正方形ABCD中,边长为4,F为DC的中点,E为BC上一点,CE=BC,你能说明∠AFE是直角吗? 变式:如图,正方形ABCD中,F为DC的中点,E为BC上一点,且CE=BC,你能说明∠AFE是直角吗? 3.一位同学向西南走40米后,又走了50米,再走30米回到原地。问这位同学又走了50米后向哪个方向走了 二、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以上习题。 四、课后作业卷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了解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基础上学习勾股定理,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形结合的应用与理解。本节第一课时安排了对勾股定理的观察、计算、猜想、证明及简单应用的过程;第二课时是通过例题分析与讲解,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模型,强化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应用能力。 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差距,本节课安排了如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引入 对上节课勾股定理内容进行回顾,强调易错点。由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学生知识水平低,引入内容简短明了,花费时间短。 二、例题讲解,巩固练习,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活动一:用对媒体展示搬运工搬木板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交流合作,如何将木板运进门内?需要知道们的宽、高,还是其他的条件?学生展示交流结果,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书写板书。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及时的引导和强调。 活动二:解决例二梯子滑落的问题。学生自主讨论解决问题,书写过程,之后投影学生书写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修改解题过程。 活动三:学生讨论总结如何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利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是什么?如何作辅助线构造这一前提条件?在数学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巩固练习,熟练新知 通过测量旗杆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感受。 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由于本班学生能力的差距,本想着通过学生帮带活动,使学困生充分参与课堂,但在学生合作交流是由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所用时间短,而在整个环节设计中转接的快,未给学困生充分的时间,导致部分学生未能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2.课堂上质疑追问要起到好处,不要增加学生展示的难度,影响展示进程出现中断或偏离主题的现象。 3.对学生课堂展示的评价方式应体现生评生,师评生,及评价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相关数据在excel中的建立数据表格,并能创建相应的图表。 2.通过对excel图表的学习,理解并掌握图表(柱形图、折线图和饼图)类型的选择。 过程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等方法,掌握表格的建立、图表的创建。 2.通过在项目活动中的学习,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excel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等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利用图表向导建立图表的操作。 2.图表类型的选择(柱形图、折线图和饼图)。 3.图表源数据的选择。 教学难点:图表类型的选择与图表源数据的选择。 教学关键:对图表所要表现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任务驱动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学习。 四、教学过程 1.回顾对比引入 回顾ppt中图表的插入方法以及图表的作用,强调excel中首先建立数据表格,其次借助图表来更直观地展示。 此外,教师演示下载并交代本节课任务。 2.操作交流领悟 类比ppt中插入图表的方法,在阅读书本的基础上,在excel中绘制如下数据的图表,要求:绘制的图表位置在工作表任务1中,操作试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a:运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共有几步骤? 问题b:图表向导的.几个步骤分别完成哪些工作? 问题c:在创建图表的步骤中,可跳过不做的步骤有哪些? 问题d:倘若当前图表类型选择有误,怎样修改? 使用数据为: 世界大河水量径流模数比较 河流名称 尼罗河 长江 亚马逊河 密西西比河 刚果河 径流模数 0.79 17.6 17 5.8 10.6 达成目标:基本掌握创建图表的四个步骤:图表类型、源数据、选项和图表位置以及各步骤的功能作用及注意事项。 3.设问探究巩固 a、要求根据给定表格数据,自行选择图表类型绘制图表,并说明理由。 20xx年世界人口(单位:亿) 人口 亚洲 52.68 北美 3.92 欧洲 8.28 拉美 8.09 非洲 17.68 教师引导提问:你选择了什么图表类型?这种类型的图表所要反映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归纳得出选择图表类型的原则:为了对比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时可选择柱形图;为了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可选择折线图;而饼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根据以上结论,将上题补充完整,制作柱形图和饼图。 b、绘制世界人口随时间变化图 世界人口变化情况(单位:亿) 年份 人口 1957 30 1974 40 1987 50 1999 60 20xx 80 20xx 90 此处为学生常犯错误之所在,学生习惯性全选数据,而忽略有效数据的选择。图表中真正有效数据需要分析得出,此处由教师重点展开讲解(数据选择方面问题,系列选项卡中的“分类(x)轴标志”)。 达成目标:理解并掌握基本图表类型的选择以及图表数据源的选择(步骤1和步骤2)。 4.练习评价互助 利用教师给定的数据进行图表的创建。 此部分内容具体图表类型不指定,由学生根据需求自行选择并制作。 某地一天气温变化 时间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温度/℃ 25 24 23 25 26.5 29 30.5 33 30.5 28 26 25.5 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毫米 10 5 22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 地球陆地面积分布统计 大洋州 欧洲 南极洲 南美洲 北美洲 非洲 亚洲 6% 7.10% 9.30% 12% 16.10% 20.20% 29.30% 操作完成后提交作业至电子档案袋平台,并借助平台开展同学间互评,推荐优秀作业,展示交流。 互评尺度:任务1(10分)+任务2(2x10分+10分)+任务3(20x3分)=100分 图表类型错一处扣10分,图表源数据选择错一处扣10分,少做漏做不得分。 此外,可根据同学情况酌情加分,并说明加分理由。 达成目标:当堂开展学生检测,反馈课堂教学情况。 五、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他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2.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建立和编辑图表,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3[教材简析] 比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关系和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数量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对于“按比分配”的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终解决问题。 2、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解决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 2、了解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 掌握解题的关键。 [学习方法] 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3、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140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谈话引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各位同学,现在是橘子丰收的季节,大家来看看农场的一些丰收的场面。这些果子老师想把它们送给你们两个班的,怎么分配这些果子呢? 2、学生交流分配方案。 (1)平均分配,把橘子平均分给两个班 (2)按人数分配,人多的班分多点,人少的班分少点。 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抓住契机,适时提问。 (1)师:同学们的提议都很不错,其中认为按人数分配的更加细心和合理。 ( 2)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来分给这两个班,你们又怎样分呢?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1)用小棒进行实际的操作。 (2)分组进行操作,组长记录分配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3、提升认识,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种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问题—比的应用(板书课题)。 4、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师:如果这些橘子的个数刚好是140个,按刚才的比3:2进行分配,该怎么分?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方法。 (3)提问方法,学生板书。 方法一:3+2=5140÷5=28(个) 28×3=84(个) 28×2=56(个) 方法二:3+2=5140×3/5=84(个) 140×2/5=56(个) 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是可以的。第一位解法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了整数乘除法的问题。第二种解法是把各部分数的比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分数乘法的问题。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三、实践运用,巩固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现在有许多生活中的一些运用到比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一一解决。 1、课本75页试一试: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巧克力与奶的质量比是2:9。 2、笑笑帮妈妈洗碗,妈妈拿给笑笑一瓶浓缩液,要求笑笑按这瓶浓缩液上的比1:4加清水稀释成600毫升的稀释液洗碗,你能帮笑笑算出要用多少毫升的浓缩液和清水呢? 3、蛋糕师傅制作蛋糕时,分别使用鸡蛋、白糖和面粉三种原料配在一起,三种原料的比:18:9:8,这样一个7千克的面团需要多少鸡蛋,白糖和面粉呢? (1)引导学生选用喜欢的方法做题。 (2)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联系生活,介绍比的应用的广泛性。 1、举例 师:今天我们解决了这么多关于比的问题,其实比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说消毒药水中酒精和水分配,饮料中的各种配料的比……你能举个事例吗? 2、数学书第56页练一练第2题。 3、数学故事: 一个老地主临死时把他的11匹马分给三个儿子,老大继承二分之一,老二继承四分之一,老三继承六分之一,可是三个儿子不知道怎样分,你能帮助他吗? 孩子在学了按比例分配之后兴趣正在浓厚的时刻,在次给他增加难度,使他们的探究欲望再次得到升华。 五、回顾教学,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总结比的应用的一些方法。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我们班准备在班队会上进行一次制作水果沙拉的比赛。要求:选择几样水果,按照一定的比,设计制作500克一盘的水果沙拉。要求要简介设计的名称、思路,并计算出所需水果的数量。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方法一:3+2=5 方法二:3+2=5 140÷5=28(个)140×3/5=84(个) 28×3=84(个) 140×2/5=56(个) 28×2=56(个) 答:大班分到84个,小班分到56个。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一、充分挖掘教材,旧知迁移新知。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反思比的应用是平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课本重点例题当成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两种分法,这位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多媒体或教具,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主题、客体、媒体处于不断地先通过互作用和转换生成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常常发生难以预设和意料的变化。对此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是一个积极、热情的“旁观者”,时时充满着对学生的爱心关注,感受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审时度势地做出激励,调整,启迪,补充,提醒等及时引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学习高效而少费时。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以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使学生明白算理,从而明白按比例分配。由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猜想、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了新知,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情趣性,学生不仅为自己的发现而喜悦,也感受到数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教师在小结升华时讲解。 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汇报等具体的情景中明白了算理,学生已经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掌握的比较好,教师只要在小结时加以强调,:刚才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是可以的。第一位解法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了整数乘除法的问题。第二种解法是把各部分数的比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分数乘法的问题。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社会各领域的具体例子,理解控制的涵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注意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控制的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控制,研究控制的兴趣与热情。 4.理解控制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控制的涵义。 教学难点: 理解控制的涵义。 教学过程: 引入: 提出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重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好会考的复习准备。 [录像]通过卓别林的《城市之光》录像片段,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 一、控制是普遍存在。 用一些典型的、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控制是普遍存在,对控制有初步的认识,打破其神秘感。 现代社会中的例子: 生产、生活中的例子 古代社会中的例子: 案例1:大禹治水 请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问题:大禹治水过程中,通过什么手段实现治理好水患的目的? 通过“疏通河道,泄洪为主” 手段实现治理好水患的目的。 案例2:木牛流马 请学生讲述《木牛流马》的故事:“(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 据研究:木牛和流马是汉代独轮手推车的两种改进设计,通过改进使人的负重有所减轻。木牛是一种轮子稍小一些的独轮手推车,载重大,前由人拉、后由人推,运行较慢;流马载重小,轮子稍大一些,由一人推,运行速度很快。诸葛亮所说“木牛流马”应是比喻它们运行的灵便程度和载重量的大小:木牛行动较笨而慢,像牛;流马行动敏捷而快,像马。不是说它们外形像牛像马。 目的:帮助军队运送战略物资。 案例3:希罗自动门 希罗自动门的相关材料见教参P66或江苏版P107。 希罗自动门说明了什么道理? 道理是:利用气压和液压动力装置,实现自动开门、关门。 总结:事物发展的结果可能是人们预先期望的,也可能与预期的目标不相符,甚至是不希望得到的。如果人们想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就必须运用适当的手段来实现。 那么,运用什么手段来实现呢? (引入控制的概念) 二、控制的涵义 控制是根据自己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沿着某一确定方向发展的行为和过程。 结合事例(用音乐喷泉的事例),重点阐明控制的对象是什么;控制要达到什么目的;采取什么控制手段。 课本马上行动 控制事例 控制的对象 控制的目的 控制的手段 电风扇扇叶转速快慢的.控制 电风扇 调节速度 换档 音响的音量控制 音响 音量的调节 旋钮 燃气热水器温度的控制 热水器 调节出水口温度的高低 改变燃气火头的大小 用喷雾器喷洒农药 喷雾器 给庄稼治病 操作喷雾器的手柄 [探究活动] 请同学们说说你在生活学习中所见到的应用控制的事例。 如: 学校:学校的音乐铃声、多媒体教学系统、足球场草地自动喷淋系统、体育馆的自动伸缩坐椅等。 家庭:冰箱、电饭煲、微波炉等。 社会:交通信号灯、电子警察、电梯、程控电话交换机等 三、控制的分类 从控制过程中人工干预的情形来分: 人工控制:人工纺纱、普通自来水龙头,旋转按钮打开电灯、驾驶汽车等; 自动控制:数控机床、饮料自动装罐生产线、花房恒温控制、十字路口红绿灯的转换等 按照执行部件的不同,控制分为:机械控制、气动控制、液压控制、电子控制等 对于自动控制 按控制方式分为: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和复合控制。 3、控制的应用 控制的应用自古就有,并在近代得到迅速发展,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极其广泛的应用。 通过事例说明控制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应用。 案例1:汽车自动化生产线。 案例2:农业现代化设施。 案例3:现代网络家电。 小结与练习: 1、控制是普遍存在。要求学生能列举事例。 2、控制的涵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其控制的涵义。 3、控制的应用。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分析解答有关倍数的三步应用题、 (二)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三)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树是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2、全班同学根据线段图提问题、 先编题,再列式、 (1)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有排球多少个? 20x3=60(个) (2)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篮球比排球多多少个? 20x3—20=40(个)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篮球、排球共有多少个? 20x3+20=80(个) 编题后把问题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 订正板演题时要说出解题思路、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把复习题增加一个条件,即“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把问题改成“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像这样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板书:应用题) 2、出示例5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树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读题,理解题意、读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和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地方不同 (2)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三年级栽56棵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的2倍 五年级栽棵10棵 (3)学生独立思考,试算、 (4)集体讨论、互相交流,说思路、 教师提出要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根据题里给的条件能直接算出来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叙述自己的思路、 (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三、四年级栽多少棵、三年级栽树的棵数已经知道,四年级栽树棵数没直接告诉,所以先求四年级栽多少棵,算式为56x2=112(棵),再求三、四年级的总数,算式为56+112=168(棵)、因为五年级栽的棵数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所以最后用总数减去10棵:168—10=158(棵)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1)四年级栽多少棵? 56x2=112(棵) (2)三、四年级共栽多少棵? 56+112=168(棵) (3)五年级栽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158棵、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如果题中五年级栽树的条件改为“五年级栽树的棵数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多10棵”,怎样求五年级栽的棵数? (用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加10棵,168+10=178(棵)、) (5)求三、四年级栽树的总数还有别的比较简便的方法吗? 提示:从倍数关系上考虑,谁是1倍数?三、四年级的总数是几倍数?怎样求三、四年级的总数? (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栽的2倍,三年级栽的是1倍数,四年级栽的是2倍数,三、四年级栽的总数是 2+1=3倍数:56x(2+1)=168(棵),然后再加上10棵,就是五年级栽的棵数:168+10=178(棵)、) 小结 解答应用题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是基础,分析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采用什么方法分析要因题而异,由于解题思路的不同,解题方法也不一样,解题步骤也不一样,因此要灵活运用、 (三)巩固反馈 1先画图,再解答、 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的3倍,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 2、看图解答、 3、条件有变化、先讨论、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学校里有柳树36棵,松树比柳树少12棵,杨树的棵数等于松树和柳树总数的4倍、有杨树多少棵? 订正时可以明确,题目要求“杨树有多少棵?”这句问话本身数量关系不明显,因此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的关系找出新的数量,直到所求的问题、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说出怎样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五)作业 练习五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三步应用题是在学生学过的有关倍数的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的,两步应用题增加一个条件,改变其问题,就是三步应用题、本节课仍以思路教学为重点,通过画线段图,学会分析数量关系,以掌握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着重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画线段图虽不作教学要求,但它比文字叙述的题要具体的多,在分析数量关系中,恰当地运用线段图是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因此无论是复习、新课、练习都十分重视画图、看图分析的训练、 2、重视学生叙述思维过程的练习、应用题不但要注重结果的正确性,还要重视思维过程的逻辑性,因此解答应用题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口述出思维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手段、 3、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发展和变化、把复习题改变条件可使两步题变成三步题,条件变化了,解题方法也变了,让学生在分析不同的数量关系中,掌握解题思路,达到举一返三的目的 4、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先基本、后变化、先易后难,把说思路、画线段图贯穿于全课中、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练习,达到熟悉数量关系,掌握不同的思路,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例5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四年级栽多少棵? 56x2=112(棵) (2)三、四年级共栽多少棵? 56+112=168(棵) (3)五年级栽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158棵、 简便算法: 56x(2+1)=168(棵) 168—10=158(棵) 练习、看图解答 (1)小强集邮多少张? 45x5—20 =225—20 =205(张) (2)两人共集邮多少张? 45+205=250(张) 答:两人共集邮250张、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辨证观点,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何种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难点:利用正反比例意义正确列出等式,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铺垫孕伏,建立表象;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归纳总结,揭示意义;巩固练习,考考自己;分层练习,深化新知) 一、铺垫孕伏,建立表象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 ○4每小时耕地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经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从上面可以看出,日常生活生产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我们学习比例的应用(板题)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课件演示)让学生读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师: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自由回答) (提问:我们怎样解答的?(板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学生解答如下几种: 解法一:140÷2×5=70×5=350千米 解法二:140×(5÷2)=140×2.5=350千米 如果有学生用比例方法解,老师及时给以肯定,如果没有,老师给以引导性的问题: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固定不变),你是怎么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是一定的.) C它们有什么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D题中“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 一定,那么 和 成 比例关系?因此 和 的 是相等的。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 解法三:(用比例方法,怎样列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总路长X千米 140 X 或 140:2=X:5 2 5 2X=140×5 X=350 答:甲乙两地之间公路长350千米。 小结:这一类型题,我们不仅可用过去的归一法、倍比法来解,还可用比例方法来解。 2、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呢? 3、变式练习改编题 出示改编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证,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4、教学例2(课件演示)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提问: (1)以前我们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速度×时间=路程)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谁能仿照例1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例2来试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练习后提问怎样想的?速度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解答。 70×5÷4=350÷4=87.5(千米)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怎样想,怎样做的?(课件演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 和 成 比例,所以两次行驶的 和 的 是相等的。 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行驶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式。 (4)设每小时行驶X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X=70×5 X=70×5/4 X=87.5 答:每小时行驶87.5千米。 师:A)该题中三个量有什么关系?其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B)题中哪一种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看出来? C)它们有什么关系? D)这道题的 一定, 和 成 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驶的和是相等的。 (5)变式练习(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集体订证,说说怎样想,根据什么列式。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解:设需要x小时到达 87.5x=70×5 x=4 答:需要4小时到达。 三、归纳总结,揭示意义 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说解题思路。 指出: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四、巩固练习,考考自己(课件演示) 请你们按照刚才学习例题的方法去分析,只要列出式子就行。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以上1、2两题,学生做完将鼠标移到“看看做对了没有”进行自我判断。 3、先想想下面各题中存在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 , ?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 ? 4、四选一,每题只能选一次 (1)体积是30立方分米的钢体重150千克,重1200千克的这种钢材,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d) a.150×30=1200x b.30:150=1200:x c.150x=30×1200 d.150:30=1200:x (2)机器厂制造一个零件所用的时间由原来8分钟减少到3分钟,过去每天生产零件60个,现在每天生产多少个?(a) a.60×8=3x b.60:8=3:x c.60×8=(8-3)x d.3:x=8:60 (3)机器厂生产一种零件,每制造5个零件需要40分钟,一天工作480分钟,能制造多少个零件?(b) a.5×40=480x b.5:40=x:480 c.40x=5×480 d.40:5=x:480 (4)托儿所给小朋友分糖,原来中班24人每人可分5块,最近又调进6人,每人可分多少块糖?(c) a.24×5=6x b.24:5=6:x c.(24+6)x=24×5 d.(24+6):x=24:5 (5)小红从甲地到乙地,3小时行了全程的75%,几小时可以走一个来回?(b) a.3×75%=2x b.75%:3=2:x c.75%x=2×3 d.3:75%=2:x 五、分层练习,深化新知 ○1修一条长6400米的公路,修了20天后,还剩下480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路要修多少天?(6400-4800):20=4800:x ○2工人装一批电杆,每天装12根,30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多装6根,几天能够完成? 12×30=(12+6)×X ○3农具厂生产一批小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120件,28天可完成任务,实际每天多生产了20件,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120×28=(120+20)×X 六、全课总结,温故知新 解比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学生自己用语言叙述) 一般方法和步骤: 1、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2、设未知量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3、列出比例式,并解比例式; 4、检查后写出答案; 5、特别注意所得答案是否符合实际。 七、课后反馈,挑战难题 小明受老师委托,编一些比例应用题,于是他前往“数学超市”选购了一些条件: “计划每天生产30辆”、“实际每天生产40辆”、“计划25天完成”、“实际20天完成”、“计划一共生产了900辆”、“实际一共生产了1000辆” 小明需要你的帮助,你会怎样编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7有些好的教学片段,往往在不经意间被你瞬间捕捉。而一堂精彩的数学课,必须有教学理念的支撑,教学方法的落实,学生思维的启发。 比例分配应用题刚上完。我对此有些想法,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积累一点有用的东西,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一、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导课问题有价值。我处理如下,有45只苹果分给六(1)班的男女同学,你们自己打算怎样分。这样的问题比较开放,不以条条框框限制学生思维,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体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引导问题有价值。如能否根据比例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来解决比例分配应用题等。问题必须提在点子上,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解释问题的解决。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就在于师生之间的解释清晰明了的程度。 二、营造机会,寻找思维的切入口 联系导课问题,营造机会。抓住按男女生人数来分作为契机,六(1)班男生21人,女生24人,以班级实际联系比的知识,让学生自编符合课时要求的应用题。拉进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启发学生思维,创造距离机会。 创设跳一跳摘“桃子”的机会,以小坡度多元化来解决问题。如运用多种方法解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引导。看一下班级的具体人数能解决问题吗?这种是什么方法呢? 三、提供线索条件,让学生尝试摸索 如比例分配应用题解答方法不是一种,赛一赛谁的方法多,并给自己的方法取个名好吗?再如男女生人数比是7比8,你知道了什么?也可以接着给予提示。教学就是要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思考、讨论、想象。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方法。 四、倡导学生相互解释,验证方案地可行性 现在的学习,是多渠道、多元化、提倡终身学习的学习。学生最终必须得依赖自己,而不是教师,因此他们不得不学会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尽量避免教师的绝对权威,判断学生的是非。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应用一些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来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 最后,针对自己不足提些疑问,希望我的教学反思上交后,帮助我解决一个疑问。再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1)、课文规定一课时的内容我能否分两课时上,比如情况出现在公开课。 (2)、方法多样化,是否能够照顾到后近生。 (3)、上课时,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有时学生的方法确实可行,但你不能很好的解释,该如何处理。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8一、教材分析 《比例的应用》为全日制聋校数学第十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三部分内容,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从构建上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养成和知识的运用。把通过三个相关联的量求第四个量的运算,用方程的方法呈现为比例的形式,这样从视觉上更附和了聋生的认识特点,同时也把复杂的等量关系更清晰的更简单的体现在比例的内容里。让学生轻松的理解比例就是在等号两边表示两组相等的比。这样的方法也是比例应用题的一大特点。同时更有助于学生从理论知识到技能操作的转变,使新课程理念融入于特教课堂。 二、教学方法 情趣导入法、总结法、问题导入法及指导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应用题中比例的意义,并根据比例的性质解决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应用题中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分析并确定数量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求解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求知欲。 4、缺陷补偿: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重点:利用比例的意义确定等量关系。难点:数量间的运算关系。 四、教学流程: 1、兴趣入题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毕业后未来的生活呢?现在我请大家为自己的.将来设想一下,你准备做什么呢?”。 2、初探新知 出示根据学生的理想加工的题例。 董健昕同学经营一服装店,卖3件衣服可以盈利150元,按这样的收入计算,每月卖出80件可以盈利多少元? 让学生运用“三步”解题法,分析问题。 1看 已知条件包括:3件、盈利150元、80件求知条件:盈利多少元? 2找 从名数看包括四种数量:件数、盈利总额、件数、盈利总额。且四种数量是两两重复的。 确定数量关系:总额与件数间的关系是除法,进一步确定比例关系,总额:件数=总额:件数。 等号左边的总额为150元,件数为3件,等号的右边总额为?,件数为80件。 3解 解:设盈利?元。 150:3=?:80 3?=150×80?=150×80÷3?=4000答:可以盈利4000元。 巩固方法: 出示文本中的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让邻座的学生间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数量及数量间的关系并求解。 即时小结: 比例的形式就是:比=比,应用题中的比例即为:左边的数量关系等于右边数量关系。如何利用比例来解应用题就是看是否有两两相对的数量,并确定对应的数量间是否存在正、反比例关系。让学生从抽象到直观的掌握方法。 课业布置: 紧扣学生的理想出示题例二:职业课上,每天做8面国旗,要10天完成,如果每天做10面要几天完成呢?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1看:(已知:3件、盈利150元、80件)(未知:盈利?元?)2找:(总额:件数=总额:件数)3解 解:设盈利?元。 150:3=?:80 3?=150×80?=4000答:可以盈利4000元。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9今天上了一元一次方程的专题复习——行程问题,设计思路如下: 学生首先回顾了行程问题的三个基本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乘以时间),及有上述关系式得到的其它式。然后由学生上台讲解预习提纲中学生认为有疑问的题目(上课前通过抽查学生预习提纲获得的信息),题目如下:一列火车从A站开往B站,已知A,B两地相距500千米,若火车以8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能准时到达B站,现火车以65千米/时的速度行驶了2小时30分后把速度提高到95千米/时,通过计算说明该火车能否准时到达B站。若不能准点到达,则应在2小时30分后把速度变为多少才能准点到达?(学生讲解时教师示意用线段图辅助)。 再次以四人小组互助研讨预习中存在的个案问题,教师深入各小组(特别是比较薄弱的小组进行题目的个别指导),然后学生把预习题目分类,总结行程问题的类型及每类问题常用的等量关系。教师点拨行程问题可用画线段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示来理解题意。 最后,学生做拓展提升题目,教师进行面批指导。 反思:本节课能充分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自主展示、合作交流中锻炼了思维,提升了智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天空。但也有一点点担心: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是否每个学生都能把题目本身和思想方法通过交流悟透呢。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0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列方程解应用题。 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引导学生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能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要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复习准备呈现解应用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用算术法解和用方程解,并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解法的根本区别点,是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还是从等量关系出发思考问题,第二个环节就要求学生运用这两种方法分析同一道题,让学生理解用等量关系分析这类应用题要简单、容易得多,从中切实理解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提高学生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三个环节就紧紧抓住等量关系这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从中掌握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四个环节是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解题步骤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放手给学生一个实践机会,形成在层次、有坡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知识发展逻辑顺序的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学解应用题工程问题思路指点 工程问题是研究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应用题。我们通常所说的:“工程问题”,一般是把工作总量作为单位“1”,因此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它们的基本关系式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程问题是小学分数应用题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下面列举有关练习中常见的几种题型,分别进行思路分析,并加以简要的评点,旨在使同学们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例1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12天,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两队共同修建需要多少天? [思路说明]①把这项工程的工作总量看作“1”。甲队修建需要12天,修建1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2;乙队修建需要20天,修建1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20。甲、乙两队共同修建1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2+1/20=2/15,工作总量“1”中包含了多少个2/15,就是两队共同修建完成这项工程所需要的天数。 1÷(1/12+1/20)=1÷2/15=15/2(天) ②设这项工程的全部工作量为60(12和20的最小公倍数),甲队一天的工作量为60÷12=5,乙队一天的工作量为60÷20=3,甲、乙两队合建一天的工作量为5+3=8。用工作总量除以两队合建一天的工作量,就是两队合建的天数。 60÷(60÷12+60÷20)=60÷(5+3) =60÷8=15/2(天) 评点这是一道工程问题的基本题,也是工程问题中常见的题型。上面列举的两种解题方法,前者比较简便。这种解法把工作量看作“1”,用完成工作总量所需的时间的倒数作为工作效率,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和,就可以求出完成这项工程所需的时间。工程问题一般采用这种方法求解。 练习: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要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要12天完成,丙队单独修要15天完成,甲、乙、丙三队合修,需要几天完成? 例2一项工程,甲队独做8天完成,乙队独做10天完成,两队合做,多少天完成全部工程的3/4? [思路说明]①把这项工程的工作总量看作“1”,甲队独做8天完成,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8;乙队独做10天完成,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0。甲、乙两队合做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8+1/10=9/40,工作总量“1”中包含多少个甲乙效率之和,就是甲乙合做所需要的天数。甲乙合做所需时间的3/4,就是甲乙合做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的时间。 1÷(1/8+1/10)×3/4 =1÷9/40×3/4=10/3(天) ②把甲、乙两队合做的工作量3/4,除以甲、乙两队的效率之和1/8+1/10=9/40,就是甲乙合做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要的时间。 3/4÷(1/8+1/10)=3/4÷9/40=10/3(天) 评点思路①是先求出两队合做一项工程所需的时间,再用乘法求出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的时间。思路②是把“3/4”看作工作总量,工作总量除以两队效率之和,就可以求出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的时间。两种思路简捷、清晰,都是很好的解法。 练习:一项工程,单独完成,甲队需8天,乙队需12天。两队合干了一段时间后,还剩这项工程的1/6没完成。问甲、乙两队合干了几天? 例3东西两镇,甲从东镇出发,2小时行全程的1/3,乙队从西镇出发,2小时行了全程的1/2。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几小时才能相遇? [思路说明]①由甲2小时行全程的1/3。可知甲行完全程要2÷1/3=6(小时);由乙2小时行全程的1/2,可知乙行完全程要2÷1/2=4(小时)。求出了甲、乙行完全程各需要的时间,时间的倒数便是各自的速度,进而可求出两人速度之和,把东西两镇的路程看作“1”,除以速度之和,就可求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相遇时间。 综合算式: 1÷(1/(2÷1/3)+1/(2÷1/2)) =1÷(1/6+1/4)=1÷5/12=12/5(小时) ②由甲2小时行了全程的1/3,可知甲每小时行全程的1/3÷2=1/6;由乙2小时行全程的1/2,可知乙每小时行全程的1/2÷2=1/4。把东西两镇的路程“1”,除以甲、乙的速度之和,就可得到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相遇时间。 综合算式: 1÷(1/3÷2+1/2÷2) =1÷(1/6+1/4)=1÷5/12=12/5(小时) 评点本题没有直接告诉甲、乙行完全程各需的时间,所以求出甲、乙行完全程各需的时间或各自的速度,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练习:打印一份稿件,小张5小时可以打完份稿件的1/3,小李3小时可以打完这份稿件的1/4,如果两人合打多少小时完成? 例4一项工程,甲、乙合做6天可以完成。甲独做18天可以完成,乙独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思路说明]把一项工程的工作总量看作“1”,甲、乙合做6天可以完成,甲、乙合做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6,甲独做18天可以完成,甲做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8。把甲、乙工作效率之和,减去甲的工作效率1/18,就可得到乙的工作效率:1/6-1/18=1/9。工作总量“1”中包含了多少个乙的工作效率,就是乙独做这项工程的需要的时间。 1÷(1/6-1/18)=1÷1/9=9(天) 评点这是一道较复杂的工程问题,是工程问题的主要题型之一。主要考查同学们运用分数的基本知识及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工程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独做的队或个人的工作效率,然后用工作总量“1”除以一个队或个人的工作效率,就可以求出一个队或个人独做的工作时间。 有的同学在解这道题时,由于审题马虎,而且受基本工程问题解法的影响,错误地列成:1÷(1/6+1/18),这是同学们应引起注意的地方。 练习:一批货物,用大小两辆卡车同时运送,5小时可以运完。如果用小卡车单独运,15小时可以运完。问大卡车单独运几小时可以运完? 例5加工一批零件,单独1人做,甲要10天完成,乙要15天完成,丙要12天完成。如果先由甲、乙两人合做5天后,剩下的由丙1人做,还要几天完成? [思路说明]题目要求剩下的工作量由丙1人做,还要几天完成,必须知道剩下的工作量和丙的.工作效率。 加工一批零件,单独1人做,甲要10天完成,甲一天加工一批零件的1/10;乙要15天完成,乙一天加工一批零件的1/15;丙要12天完成,丙一天加工一批零件的1/12。甲、乙合做一天,完成这批零件的1/10+1/15=1/6,合做5天完成这批零件的1/6×5=5/6,工作总量“1”减去甲、乙合做5天的工作量,就得到剩下的工作量。把剩下的工作量除以丙的工作效率,就可以求出剩下的工作量由丙1人做还要几天完成。 综合算式: [1-(1/10+1/15)×5]÷1/12 =[1-1/6×5]÷1/12 =1/6÷1/12=2(天) 评点这是一道较复杂的工程问题,是工程问题中的主要题型之一,也是升学或毕业考试中最常见的试题之一。它的特点是求剩余部分的工作量完成的时间。关键是正确求出剩余部分的工作量。从工作总量“1”中减去已完成的工作量,就是剩余部分的工作量。有的同学由于审题不细,又受前面几例工程问题的解法的影响,容易错误地列成:[1÷(1/10+1/15)×5]÷1/12. 练习:加工一批零件,甲独做要8天完成,乙独做要7天完成,丙独做要14天完成,三人合作2天后,甲因病休息,乙、丙两人继续合做还要几天完成? 例6一件工程,甲、乙合作6天可以完成。现在甲、乙合作2天后,余下的工程由乙独做又用8天正好做完。这件工程如果由甲单独做,需要几天完成? [思路说明]一件工程,甲、乙合作6天可以完成,可知甲、乙合作1天完成这件工程的1/6,甲、乙合作2天,完成这件工程的1/6×2=1/3。用工作总量“1”减去甲、乙合作2天的工作量1/3,所得的差1-1/3=2/3,就是余下的工作量。又知余下的工程由乙独做用了8天正好做完,用余下的工作量除以8,就可以求出1天的工作量,即乙的工作效率。把甲、乙工作效率之和减去乙的工作效率,就可得到甲的工作效率。求出了甲的工作效率,只要把工作总量“1”除以甲的工作效率,就可得到甲独做这件工程所需要的天数了。 综合算式: 1÷[1/6-(1-1/6×2)÷8] =1÷[1/6-(1-1/3)÷8]=1÷[1/6-2/3÷8] =1÷[1/6-1/12]=1÷1/12=12(天) 评点这也是一道复杂的工程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求出甲的工作效率。要求出甲的工作效率,解题的步骤较多,只有熟悉和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熟练掌握前面5道例题的解题方法及解题的技能、技巧,才能正确顺利地解答本题。 练习: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做9天完成,乙、丙两队合做12天完成,现在甲、乙两队合做了3天,接着乙、丙两队又合做了6天,最后由丙队单独12天完成了整个工程。如果整个工程由甲、丙两队合做需要几天完成?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1《平面连杆机构》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中的重要内容,《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及应用》是该章中的重点和难点。铰链四杆机构是平面连杆机构中最为典型的机构,它可以演化为“曲柄滑块机构、导杆机构”,多年教学发现,学生的基础不同,虽然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过程及应用”知识时表现出的困难程度有差别,但由于缺乏直观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均会存在一定的难度!笔者针对现在所任教的单招学生教学对象,设计了一堂课堂教学并进行了实施,本文对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等方面进行教学反思,以在今后教学中有所借鉴,提高教学效果! 教情、学情分析:任教学生为“单招班”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与学习态度较不是太好。本节课是一堂复习课,在第一轮新课教学中主要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因学生对“机构的应用”缺少感性认识,理解时表现出一定的难度。本节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加直观)、采用“课堂自主—研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力图使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掌握更加透彻! “教学目的”的制定:1.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过程及演化机构的结构组成及运动原理(认知目标);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他们能在实习或生产中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能力目标);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师生互动、交流、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进行热爱专业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情感目标)。 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选择:本节课采取课堂自主——研究的教学方法,课前让学生先进行自学,课堂上教师对总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在讲解每个知识点时,采用“引导教学法”代替传统的“填鸭式”,先示出引导问题,让每个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层层递进,逐个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总结、训练和拓展;为弥补学生想像能力的欠缺、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对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过程可采用flash软件制作课件,对演化机构的应用(结构组成和运动原理)可从Internet上搜索多种教学素材(录像、实物等),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如下: 一、思维引入: 1.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类型及判断方式? 2.急回特性判定及其应用意义? 3.曲柄摇杆机构死点产生条件、位置、克服方法、应用? 4.列举实际生产生活中三种典型铰链四杆机构的应用实例?还存在哪些其他形式的四杆机构? 二、思维启发演绎: (一)曲柄滑块机构 1.演化 通过演示,让学生观察,分析曲柄滑块机构是曲柄摇杆机构的演化形式。 [多媒体] 观察曲柄摇杆机构中,连杆BC与摇杆CD的铰接点C的运动轨迹(标记)圆弧的半径即为摇杆CD长。 观察机构改变:(1)出现圆弧槽;(2)用滑块替换摇杆CD,滑块在圆弧槽内运动。 演示C点的运动轨迹,得出结论:C点运动轨迹不变。 启发学生思考:若摇杆半径变大,圆弧槽越趋平直时,C点运动轨迹。 [多媒体] 当曲导轨变为直导轨时,C点的运动轨迹是一直线,机构运动形式改变了,曲柄滑块机构。 分析曲柄滑块机构的组成和运动原理 得出结论:曲柄滑块机构组成(曲柄、连杆、滑块、机架四部分) 运动形式为:曲柄(转动)→滑块(移动) (二)导杆机构 三、思维训练与反馈: 从基础知识、应用解答及技能训练三方面进行思维训练(具体问题略),以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掌握情况。 四、思维拓展: 布置课外作业及思考题,进一步思维拓展(题略)。 教学效果的估测:本节课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成功与不足并存,下面对此逐一谈谈个人的体会。 成功之处: 1.机械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可称为理实一体化),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难度。笔者从教十多年,跨出大学的门槛,随即踏入中等职业学校的门槛,自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很多是从书本上学来的,实践经验较少,受条件限制(硬件和软件),课堂教学中不能够给学生提供直观的认知媒介,在教学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机构的组成和应用内容时,教师感觉到讲得很吃力,学生听起来也觉得晦涩难懂,很多时候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笔者在课后对10名(共35名)学生进行谈话,并对全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他们普遍认为此堂课上得非常好,较多学生上了此堂课后,不自觉地改变了一些观点。他们说,他们以前一直认为机械基础知识空洞、枯燥无味、难于接受,学了没有什么用。课件中用动画模拟将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过程生动地展示出来,帮助他们更好理解知识,对知识的记忆保持较长的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件中通过录像演示了各种演化机构在机器中的工作过程,帮助学生掌握铰链四杆机构演化机构的组成和运动原理,特别是各种演化机构的应用,如内燃机中曲柄滑块机构、牛头刨床中摆动导杆机构、汽车翻斗自卸装置中曲柄摇块机构等,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机械专业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并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更新,无论将来是进一步到高校深造,还是直接参加就业,他们都应该学好机械专业基础知识。 3.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指导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使教学方法和原则的选用更具有科学性。奥苏伯尔提出,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基础进行教学,乃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原理。无论从纵向还是从横向对生源进行比较,同一专业的学生都有可能在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千篇一律,重复同样的教学过程。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将认知方面的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大类,当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知识来同化学习材料时(尽管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学生出现机械学习是不可避免的,这时,教师应了解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4.采用自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已养成一定的“学习惰性”,如若教师对此种现象不加干涉,认为学不学是“学生的事情”,那就糟了,对教、学双方都是“双输”!“跳一跳,摘桃子”。教学中采用自主教学模式时,给学生设定的思维问题,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常常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更强的学习欲望! 不足之处(需改进): 1.专业课有着与文化课不同的特点,理实一体化是近年来一直倡导的'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因条件有限,将专业理论、生产实践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还很不够,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资源共享需加强,为了制作“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及应用”课件,笔者准备了很长的时间,其他教师也深有此种体会。要制作一个高质量的机械专业课件,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既需要扎实的机械专业知识,又需要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很多教师往往因此而退缩(有时也会有时间方面的问题),因此,教研组应起到一定的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团队能力,创造出的成果在教学中资源共享,对每个教师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3.改革传统上专业课程教案的撰写理念迫在眉睫。传统教案往往以内容是否详细、书写是否工整论优劣,对中等职业教育来说,专业内容多,知识不断地更新,用传统教案的评价方法来评价教案,已远远不合适,迫切需要把教师从繁重的教案写作中解脱出来,变传统抄书为实际意义的备课。 4.因操作电脑出现一次失误,导致课堂教学不够连贯,表现出缺憾。运用多媒体或理实一体上课,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把一堂课45分钟充分利用起来,提高教学效率! 5.此堂课还有一方面缺憾就是,教师的精神状态不够饱满,语言缺少一定的激情和感染力,今后还有待加强。 再教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和应用》这节内容教学中,不仅将信息技术与机械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还可能将课堂搬到车间里,上让学生不仅能“看到”,更要能“摸到”,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被批判,提倡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尤其显得重要,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作为机械专业老师,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的教学资源,极力给学生营造直观的认知环境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他们推到学习的前台,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年版。 2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3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2、过程与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感受这些方法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解决生活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体育室花19.4元买来一筒羽毛球,每筒12个,平均每个多少元? (1)学生独立解答。 (2)汇报讲评: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算钱时可以保留几位小数,为什么? 2、引入: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12(1) (1)出示题目: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列式计算。 (3)汇报:2.5÷0.4=6.25(个) (4)设疑:我们算到的结果是6.25个瓶,那在我们的生活中能找到6.25个瓶子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里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得数应该保留什么数? (5)小组讨论:根据实际情况,这里需要准备几个瓶?为什么? (6)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7)演示多媒体课件,验证结果。 边演示课件,边提问:如果是用我们以前的“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就需要准备几个瓶子?能装得下2.5千克的香油吗?6个瓶子只能装多少千克香油?所以要准备几个瓶子? (8)小结:在这道题里,应用我们以前学习的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能解决问题吗?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不满5也需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方法我们把它叫做“进一法”。 (9)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像这样的情况吗?请你说一说。 2、填一填 (1)五年级有210个同学,需租车到东莞参观学习,每辆车最多可坐40人,需要租几辆车? 列式为:210÷40=5.25≈( )辆应用( )法取近似值。 (2)把一包150千克的大米平均分成每袋40千克,需要准备几个袋子? 列式为:150÷40=3.75≈( )个应用( )法取近似值。 3、学习例12(2) (1)出示题目: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要求这个问题,要用什么方法列式?怎样列? (3)思考:①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要求“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得数应保留什么数? ②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或“进一法”取近似值,结果是多少?这些丝带够吗?那么这些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4)小结:在这道题里,出现了满5也要把尾数舍去的.情况,我们把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5)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像这样的情况吗?请你说一说。 4、选一选 (1)做一套衣服要用布2.5m,现有30.5m的布,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衣服?列式为:() A、30.5÷2.5=12.2≈12(套)B、30.5÷2.5=12.2≈13(套) (2)同学们把75.5厘米的纸条按每6厘米裁成一段做圆环,这个纸条最多能做成几个圆环?列式为:() A、75.5÷6=12.58≈13(个)B、75.5÷6=12.58≈12(个) 5、学生看书本P33的内容,质疑。 6、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有的时候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也有的时候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近似值,总之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练习提高。 1、P33“做一做”的题目。 2、P35第7题。 3、大家今天的表现真不错,现在老师给大家介绍个漂亮的地方。(出示漂亮的桂林山水的风景)这么美的地方,你想去游览吗?这里有一种既开心刺激又经济实惠的游览方式——“乘坐竹筏游漓江”。请看:(1)一个竹筏一天租金220元,可乘6人。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后,学生列式解答,讲评时让学生说说这里用了什么方法取近似值,为什么。) (2)我们班有47人,准备乘坐竹筏游漓江,已知每个竹筏可乘6人,得租几个竹筏?(学生列式解答,讲评时让学生说说这里用了什么方法取近似值,为什么。) (3)同学们,朴实的桂林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造出一个个精美的竹筏,为桂林的旅游事业争光添彩。我还了解到了一个信息:做一个竹筏需要10根竹子,请问96根符合要求的竹子能做几个这样的竹筏?(学生列式解答,讲评时让学生说说这里用了什么方法取近似值,为什么。) (4)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没想到吧,在愉快的旅游之中随处都可以见到数学,由此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 课本P35第6、8、9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3学习目标: 1、应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重点:应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教材处理: 六年级学生在明晰了比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后,完全能自己找到按比分配的方法。教师在本节课中要起到启发、点拨、深化引导的作用。在教材处理上,有意由两个量的比过渡到三个量的比,旨在归纳出按比分配前提下,无论是两项或是三项,它们的分配方法是一样的。 教学准备:水杯、水、鲜奶、茶、秤、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分配礼物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节课,老师想送给大家一些特别的礼物,猜猜是什么? 1、想一想 ① 我将礼物的一半给男生、另一半给女生,你们说怎么样? ② 如果你觉得不太合理,那你们认为我应当怎样分呢 ③ 调查班级男女生人数 ④ 假设所带礼物的数量,(不等同于人数),该怎么分呢? 如男生30人,女生20人,我只有5个礼物怎么分给男生和女生呢?每个人得到的是多少呢?如果我带10个、15个、50个礼物呢?…… ⑤ 为什么这么多的分法你们都认为合理呢?, 师:因为按人数的比来分,落实到每个人手中的礼物就是一样的,这才最合理。 【设计意图:给学生分礼物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好奇心立刻被激发。教师直接抛出平均分配是否合理的问题,小学生天真的心理决定了他们一定认为不合理,因为男女生人数不同。教师不断的假设,学生不断的思考,无形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又一按比分的可能,并在对比中理解到为什么按人数比来分配是最合理的。】 2、分一分(教师拿出纸杯) ① 不知道有多少杯子,你建议怎么分呢? ② 依照学生的建议分杯。 教师依照学生的提议逐次分杯。分后让提议查总数的人核算分配的结果 ③各种分杯建议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④这些分杯的方法哪一种最好? 师: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如果知道总的数量,就直接按比来分;如果不知道总数或不方便查总数时,我们就按比来逐次分,来确保分配的合理。 3、比一比 ① 出示“两袋鲜奶”。直接给男生一袋、女生一袋 思考:这是平均分呢?还是按比分呢?(生答) ② 其实,平均分也是按比分的一种,这个比就是1:1。 ③ 现在,我们人手一只杯子,但鲜奶只有两袋,想要全班同学都能品尝到鲜奶,你有什么好办法吗?(推出配饮品的建议) 【设计意图:分礼物的情境是从分橘子的情境中蜕变出来的,我先让学生们想一想,体味按比分是合理的;再让学生实际分一分,感受逐次分和按比分的结果相同;最后让学生比一比,肯定平均分也是按比分的一种。材料发放完毕了,制作奶茶的需求也随之产生了,学生的激情被又一次点燃。】 二、配制奶茶 1、制茶前明确: A、 制作奶茶需要什么材料? B、你打算怎么来制作奶茶?是随便放吗?想想你怎样确定一下这三个材料的用量? C、那你们想想要按着怎样的比来配呢?谁来提议一下? D、 谁理解这个比的含义了? E、哪一个单位最合适呢? 2、回归具体的量 A、 顺势提问:如果我有3克奶,要配多少茶?多少水呢?奶茶一共多少克? B、逆势提问:如果我想配制2500克 奶茶,要多少奶?多少茶?多少水呢?(板书) 想一想,你要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在明确单位后,顺势提问问题为的是理清数量关系,顺势思维的模型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紧接着的逆势提问与顺势形成强烈的对比,学生会马上领悟到其中的.不同,“2500克是总量”的意识很清楚地纳入到学生的脑海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也就应运而生。】 C、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再汇报后 方法1:联系除法 方法2:联系分数 方法3:综合方法 方法4:方程方法 【设计意图:在以往,指导学生计算是重点内容,可是,在这里这一部分内容成了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结合他们对分数、除法知识的理解,选择自己的解决方法。这里没有最好,最适合自己思维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老师鼓励多种思维形式并存。】 C、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再汇报后 方法1:联系除法 方法2:联系分数 方法3:综合方法 方法4:方程方法 【设计意图:在以往,指导学生计算是重点内容,可是,在这里这一部分内容成了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结合他们对分数、除法知识的理解,选择自己的解决方法。这里没有最好,最适合自己思维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老师鼓励多种思维形式并存。】 4、品尝奶茶后的思考 A、感觉怎么样?有什么改进的建议? B、如果在这壶(没被品尝)奶茶中加一勺糖,这时,糖就可以说是这个比中的1份了吗 师:我这一勺是多少你才认为可以在这个比中占1份呢? C 、小结:的确, 几个量之间的比,必须在单位统一的前提下,才能成比,否则,每一份的量都不同,就失去了比的意义了。既然前面的一份茶,就是?克,那么这里的1份糖也应当是?克,这样,糖才能以1份的身份站在这里。现在我就将?克的糖防入奶茶中。我想,此时不仅是奶茶的味道变得甘甜了,还有什么改变了呢? D、这时,再问要加多少水,你会怎样列式呢?(口头列式就可) E、师小结:同学们敏捷的思维令老师欣赏,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依据比,我们合理分配了礼物;依据比,我们又配制成醇香美味的奶茶了,这就是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初次品尝后的学生们是兴奋的,甚至有些人已经觉得新知识如此简单,骄傲起来,教师依据学生的需求添上一勺糖,就势将话题延伸,1勺是否能在这里充当1份呢?这个小小的转折点,会使学生的注意力立即集中起来,投入到新的问题的研究中,更深入地理解了比中各个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心中已经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去解答新的问题了。】 三、回归生活 师:其实,比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下面就让我们到各行各业中,走一走,看一看,哪些问题我们能帮助解决呢? 1、第一站:某大学后勤部 今年大学共招收1500人,其中男女生的比是4:1,现有5栋宿舍楼,该怎么分呢?(口答) 2、第二站:四丰农药加工厂 农药厂要生产新型农药,药与水的比是3:50,现在已经准备好药30千克,需要加水多少千克?(口答) 3、第三站:木材加工厂配料车间 下料通知单:本月要生产教学用的三角板,有长80厘米的木料若干根,将每根木料按着5:2:1分成三部分,搭制成一个三角板,请预算每条边的长度,以便调试机器。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三角形三边定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严谨思维的品质。】 4、第四站: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厅 案情介绍:一年前,李某和王某合资开了一家文具厂,一年后工厂获利5.39 万元,两个人由于没事先约定,发生争执,提出诉讼。 ① 你们想要什么条件呢? ② 材料提供:1、建厂时,李某出资5万元,王某出资3万元。 2、经营时,李某出勤10个月,王某出勤12个月。 3、创效益,李某签定6万元合同,王某签定8万元合同。 ③你会选择哪一条做为判决的依据呢?具体应当怎样分配呢? 提供法律依据:合伙企业法第33条规定 “ 合伙企业的利润分配、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办理;合伙协议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由合伙人协商决定;协商不成的,由合伙人按照实缴出资比例分配;无法确定出资比例的,由合伙人平均分配。” ⑤ 现在你知道法官怎么分配财产的了吗? 【设计意图:开放的条件,开放的情景,将分配的权利留给了学生。学生会结合自己对各个条件的理解和重视程度,选择不同的分配方法,这里没有对错之分,每一种想法都是智慧的体现,可以说,这时已经超越了数学,对学生更是一次综合能力的考验。最后回归法律,将有法可依的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四、总结反思 ①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现在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自由发挥) ② 师总结:掌握按比分的方法并不困难,难的是我们怎样运用它去解决现实中问题,只有丰富自己各项知识,才能更好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4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练习十二第8~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答加、减法简单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及解题的步骤,能正确地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减法一步计算应用题。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有关的加、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小黑板出示练习十二第8题,指名学生口算。 2.列含有未知数j的方法解文字题。 (1)一个数减去170后得150,这个数是多少? (2)280加上某数后等于400,求某数。 (3)135比什么数多287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这类题时,都要先用刀表示未知数,再根据题意列出等式,然后求出未知数x。 3.揭示课题。 我们在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减法应用题时,也是按这样的步骤来解答的。今天这节课,就来练习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解应用题练习 1.练习十二第9题。 指名读题。 提问:按照题意,这道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 你能用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吗?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 提问:解答这道应用题时你是分哪几步的?x一720=280是根据什么列出来的?谁能说一说最重要的是哪一步? 2.根据下面的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 (1)一批货物,运走30吨,还剩15吨。 (2)原有货物30吨,运来一批后,一共45吨。 (3)原有货物45吨,运走一批后,还剩30吨。 (4)篮球比足球多20个。 (5)科技书比故事书少100本。 3.练习补充题。 (1)同学们植树,四年级植96棵,比三年级多植18棵,三年级植多少棵? (2)同学们植树,四年级植96棵,比五年级少植18棵,五年级植多少棵?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列等式时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两道题列的等式,为什么第(1)题是x+18=96,而第(2)题要用x一18=967(或第(1)题是96一x=18,而第(2)题要用 x一96=187) 小结: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比多、少的应用题时,一定要根据谁比谁多(少)几的条件想数量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等式解答。 4.练习十二第11题。 学生读题,然后要求用直接列算式计算和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两种方法解答。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直接列算式时你是怎样想的?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时你是怎样想的?哪一种方法是顺着题意想的? 小结: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时,一般只要顺着题意想数量关系式,列出等式来解答。这样想,思考过程比较容易。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谁来说一说,用这种方法解答应用题时要分哪几步?怎样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10、12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 ÷ 数量 = 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 ÷ 3 = 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25 × 5 = 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 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 6个、9个、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 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 ÷(75 ÷ 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0 ÷ 2 = 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35 × 7 = 245(千米) 70 ÷ 2 × 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250 ÷ 5 = 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1750 ÷ 50 = 35(时) 1750 ÷(250 ÷ 5) 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例 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 A.300 ÷ 5 × 720 B.720 ÷(300 ÷ 5) C.720 ÷ 5 ÷ 300 D.720 ÷ 300 ÷ 5 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 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A.300 × 5 × 15 B.300 ×(15 ÷ 5) C.300 ÷ 5 × 1 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教学反思: “归一问题”实际上是数量间成正比例关系的问题。这种问题通常用算术方法解答比较简单。同学掌握了算术解法,可以巩固前面学过的常见数量关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函数打下初步基础,也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归一问题做了准备。归一问题是在除法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键是先用除法求出“单位数量”是多少,然后把它作为固定不变的数量(题里一般都说明“照这样计算”),进行推算。 一种类型是求出单位数量是多少后,再求几个这样的单位数量是多少;第二种类型是求出单位数量是多少后,再求有几个这样的单位。在教学这种应用题时,小标题只要求同学口述,不必写出来。通过例题,使同学弄清怎样利用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在第五册是老师和同学一起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这里开始训练同学独立画线段图,为今后借助线段图这种直观手段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根据归一题的特点,用两条线段表示较清楚。如第一题,第一条线段先表示出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第二条线段再表示5个书架用多少元。两条线段中,要用同样长的线段表示每个书架的单价。教材中突出引导同学想,要求5个书架用多少元要先算什么,弄清解答归一题的关键是先求出单位数量(在这里具体地说是单价)。例8先分步列式解答,然后再列综合 算式解答。这是为了能跟线段图配合,便于同学分析数量关系。以后应使同学既会用分步列式解答,又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但同学做题时除了有指定要求的以外,不限制同学必需用哪一种方法解答。 第二题仍是买书架的问题,以便于同第一题的数量关系和解法进行比较。通过线段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前两个条件完全相同,只是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因此解答这种 应用题的关键也是先求出单位数量(单价)。这样就可以使同学更好地掌握这种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在做完两道题之后,引导同学对两个例题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 一起点,使同学弄清它们的前两个条件相同,明确解题的关键都是先求出单位数量。 在“做一做”里,让同学仿照例题的解答方法独立完成,使同学熟悉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为了突出解答两种归一题的第一步都要先算出“单位数量”,教材的编排注意把两种题对比出现(如第7、9、10题)。第8题通过表格形式 渗透函数思想,使同学通过解答初步体会到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另外,还注意带着复习已学的两步应用题、口算以和混合运算等内容。 “归一问题”实际上是数量间成正比例关系的问题。这种问题通常用算术方法解答比较简单。同学掌握了算术解法,可以巩固前面学过的常见数量关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函数打下初步基础,也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归一问题做了准备。归一问题是在除法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键是先用除法求出“单位数量”是多少,然后把它作为固定不变的数量(题里一般都说明“照这样计算”),进行推算。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