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合集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篇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内容。 3、自主阅读,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课前准备挂图、课件、投影执笔人林中坤 教学过程:改进方法 第1教时 一、激趣导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一篇写景的课文,板书:2、三亚落日。 出示中国地图,介绍三亚的地理位置,指出三亚是观看日落的好地方,课文写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范读课文(要对学生提出聆听时的要求。) 三、初读指导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利用工具书联系课文理解课文词语。(参考) 美妙绝伦硕大无比收敛涨溢赤朱丹彤热带风情悄然无声笑颜 2、交流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赤朱丹彤溅出收敛光芒硕大无比玫瑰涨溢 一盏蘸椰子树摇曳搔着醉醺醺软软 (2)指名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搔是平舌音。 (3)自主交流感兴趣的词语意思,教师视情况点拨:(以下词语意思必须掌握:)赤朱丹彤悄然无声硕大无朋美妙绝伦收敛 3、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句子。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3-5节)课文第1、2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学生分段、简要说说段意。 四、再度课文 1、自由轻读,画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然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感悟、理解的(板书:真有诗意)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朗读指导:重点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 (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多种形式朗读。 五、写字指导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读一读,再抄写4遍。 第2教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到三亚观赏那富有诗意,美妙绝伦的日落的景象。 二、精读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 1、(出示投影三亚风光)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情。)(板书:热带风情)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上作记号。交流: ①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等词语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态美。 ②挺拔俊秀等词语突出了椰子树的姿态美。 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子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瑰丽画面的想象。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蘸搔拟人手法的运用。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4)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三、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夕阳滑落的美景。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2、交流:(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板书:像孩童) 投影: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研读:a、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红扑扑、抖落、溅出) b、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c、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d、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研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 ①投影: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学法:a、轻读这一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b、指名说。(板书:像灯笼)C、指导朗读第2句。 四、小结 五、作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3教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精读第三段,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继续精读第三段 ②读夕阳在还面上蹦跳的句子。 a、你怎么理解句子中的再一次?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c、想象夕阳海面蹦跳的情景。 d、指导朗读。 ③投影: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小组合作研究:a、品读感悟,比较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b、第二句运用了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 c、组内交流。选派代表,综合大家意见。 B、大组交流。(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板书:像跳水员) C、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 D、激情赏读。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看落日的神情,请画出有关语句读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3、通读全段,再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4、指导背诵第三段。 四、学习第5节 1、自由轻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你想用什么话语赞赏? 五、总结全文 1、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包含着作者对这大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 2、播放课文录音,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观。 六、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综合实践活动:之(1)组织学生阅读补充教材上的巴金《海上日出》。 之(2)从光、色、日、霞四个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资料,进行课题研究。 板书设计或教后感 像孩童 2、三亚落日真有诗意像灯笼 像跳水员 教学设计方案篇2设计理念 《和时间赛跑》是一篇清新、淡雅而又略带淡淡优伤痕迹的散文。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力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自读自悟来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等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词卡、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录音导入,激发兴趣 1.CAI播放配乐朗诵《匆匆》片断(第三节)。 2.谈话导入。 同学们,每当我们聆听《匆匆》这一名篇时,总会油然而生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是啊,时光一去不复返!说说看,你每天是怎样安排时间的?你是否想过珍惜有限的时间呢?你是怎样珍惜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到这个课文标题,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自由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自学。 (2)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 3.教师利用词卡、CAI课件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4.指导学生当堂正确书写生字。 5.指名分节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6.想想课文讲了哪些事?作者通过和时间赛跑明白了什么道理?(牵引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7.听录音,联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的初步感受。 三、学习1—5小节 1.默读1—5小节,说说这部分讲了几层意思。 2.指名读一、二两节。 (1)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事? (2)这部分的生字新词比较多,请大家小组合作解决,如果仍有困难,请提交全班讨论。 (3)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这一部分?(引导学生采用“读—悟”法来自读自悟。) (4)指导学生用“持续”“与其……不如……”造句。 (5)从一、二节中找一个词来概括这部分的感情基调。(忧伤)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价他人的朗读。 3.齐读一、二两节。 4.默读三、四两节。 (1)画出你最难理解的句子。(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2)先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 (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的爸爸是怎样解释的? (4)文中的小作者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6)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平时生活中,你有过这种感受吗?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四两节。 5.自读第五节。 (1)说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谚语的意思。 (2)你在平时课外阅读中还收集了哪些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成语?全班交流。 (3)“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滋味?(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6.说说看,你平时是怎样珍惜时间的?今后,你准备怎样珍惜时间?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 3.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故事等。 教学设计方案篇3同学们步入学校的大门已近七、八个年头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谈一谈学习知识时的感受,特别是升人中学以来在求知过程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说得很好,每个人接受新知识都要有一个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过程,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过渡呢?用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训来说,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准确直译文章,掌握重点实词。 3.学习本课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4.把握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见文下注解)并解题《为学》 为——做学——学问。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读音;并掌握其意思 速怠迄屏鄙恃钵语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以段为单位,每个学生讲一段,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出示投影,将重点词句及难句对学生再次进行训练。(亦——也,逮——及,赶得上,怠——懒散,迄——等到,屏——摒,常——常规,语——对……说,钵——和尚用的碗,之——到……去,恃——凭借,犹——仍然,还,鄙——边境)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学生来概述段意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 第二段讲道理说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与聪敏置换。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第四段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 (四)总结、扩展 初读文言文,同学们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要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读准字音,注意文言实词的积累。 (五)布置作业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教学设计方案篇4教学要求: 1、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独立学习课文中的相似小节。 2、懂得萝卜、白菜、西红柿和马铃薯的食用部分,知道不同的蔬菜的食用部位是不同的,对学生进行认真学习,勤于观察的教育。 3、学习区分:“不好吃、不能吃、最好吃”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4、进行仿写练习,培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教——扶——放,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己学习相似小节,知道不同的蔬菜的食用部位是不同的。 2、进行段的仿写练习。 3、辨别词语的意思,并学习用“带着”“跟着”说话。 教学难点: 1、通过学法指导,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课文。 2、进行段的仿写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九课《熊妈妈收菜》的生字,通读了课文,并给课文分了小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2、复习: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二、从扶到放,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学习第一节 1、过渡: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听老师来读课文的第一节。 “菜园里的蔬菜都长大了,熊妈妈带着小熊去收菜。” 出示:熊妈妈带着小熊去收菜。 练习:问:“带着”可以用什么词替换?(领着) 读一读 能否说:“小熊带着熊妈妈去收菜”?为什么? 应该用哪个词来表达?(跟着) 请用“带着”、“跟着”各说一句话。(老师示范,学生练习) 2、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和小熊一起跟着熊妈妈去收菜呢? 听录音,看课文,熊妈妈带着小熊都来到了哪里? 生:回答 板书:萝卜、白菜、西红柿、马铃薯(四幅图) (二)、学习第二节,掌握学习方法 1、过渡:在收菜过程中,小熊都增长了哪些知识呢?让我们来学习第二小节 2、集体读第二节:数数有几句话?每句讲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1)熊妈妈和小熊走到什么地方?熊妈妈干什么? 2)小熊要怎么样? 3)熊妈妈说什么? 4、根据以上问题引读,板书:叶子、根(最好吃) 5、学习了第二节,你懂得了什么? (三)、归纳学法,小组学习第三、四节 1、刚才,我们是按怎样的步骤学习第二节的? 2、按这样的学习方法,四人小组学习第三、四节,并同时完成第43页上的填空1-3题。 3、请二位同学上来,完成第三、四节的板书 4、分别请两个学习小组的同学演示学习成果,并派代表给全班同学引读。 (四)、学生独立学习第五节 1、学生自学,完成填空第4题 2、请一个同学上黑板完成板书,并带领大家学习 三、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老师想考考你:这里有三个词:“最好吃、不好吃、不能吃”他们在使用时有什么区别? 2、是啊,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的蔬菜,他们的食用部位也各不相同。 四、课外扩展 1、你们知道还有哪些蔬菜,它们分别吃什么部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蔬菜图 2、你能照课文继续编故事吗? 四人小组仿写练习 全班交流 3、课外阅读 《长颈鹿的家》P60 9、熊妈妈收菜 小熊(图)熊妈妈(图) 萝卜(图)叶子根(最好吃) 白菜(图)根(不好吃)叶子 西红柿(图)叶子(不能吃)果实 马铃薯(图)果实(不能吃)块茎(才好吃) 教学设计方案篇5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认识到母爱的无私。 3.结合课文内容,继续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文中的两份账单。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说一说你为爸爸、妈妈做了什么事,或准备做什么事。 明确阅读要求 1.指名读课文前面的导语,边听边想: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 2.要求为:a.读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b.想想妈妈为什么写的都是0芬尼;c.小彼得看到**的账单是怎么想的。 自读课文,同桌交流 认真读课文,把两份账单多读几遍,对比着思考三个阅读要求,把自己的体会和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 1.先提出你在读书中发现的问题。(如,词句方面:报酬款项如愿以偿蹑手蹑脚芬尼小心翼翼各是什么意思?妈妈在看到小彼得的账单时为什么什么话也没说?内容方面:课文为什么用《**的账单》做题目,而不用《账单》或《儿子的账单》?**的账单算账单吗) 2.出示两份账单。 儿子的账单**的账单 母亲欠她儿子彼得如下款项: 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把挂号件送往邮局10芬尼 在花园帮助大人干活20芬尼 彼得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10芬尼 共计:60芬尼彼得欠他的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 共计:0芬尼 a.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份账单,看你能否解决自己的疑问或别人提出的问题。(如,报酬就是付出劳动后得到的酬劳,比如小彼得帮妈妈取回生活用品要20芬尼;款项就是每一个项目多少钱;如愿以偿就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芬尼是德国货币单位1马克=100芬尼;蹑手蹑脚就是轻手轻脚,不弄出一点儿声音;小心翼翼是特别小心、认真) b.根据两份账单来汇报你读懂的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小彼得开出账单向妈妈索要报酬。妈妈让他如愿以偿并开列一份特殊的账单,使小彼得将钱还回的事情。 对比两份账单,可以看出妈妈为小彼得付出的太多太多,而儿子所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妈妈把自己十年中的辛苦付出都写上0芬尼,表明了母爱的无私与崇高,同时也告诉小彼得:亲情是无价的。 3.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现在,让我们同桌之间把自己分别想象成小彼得和母亲,在看到对方的账单时,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妈妈:真没想到,我的小彼得会给我开出一张账单来。他懂得了要劳有所获,但是他还不明白什么叫爱的奉献,世间有些情感是金钱所无法衡量的。批评他吗?教育他吗?不,我要想一个更好的办法,让他自己明白这个道理) (彼得:啊,我得到钱了,真是太高兴了!怎么,妈妈也给我开了账单?十年的幸福生活十年的吃喝这该是一笔多么庞大的数字呀;还有妈妈在生病时无微不至的照顾,一直那样的慈爱,她付出了多少辛劳,这是我一生都无法回报的,可妈妈只写了0芬尼。妈妈,我明白了,亲情是无价的,是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的。我真为自己的做法感到羞愧。妈妈,我错了,我要把钱还给您,您还会像原来一样爱自己的儿子吗) 讨论深化 1.课文为什么以《**的账单》做题目?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白,这不是一份普通的账单,而是包含着教育技巧和爱的表达的账单,有着**的良苦用心。 2.若给课文换个题目,你想换什么?(如《爱的账单》《无价的账单》《可贵的账单》《无法偿还的账单》等) 随文练笔 (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想一想她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同桌间说一说,再写下来。 教学设计方案篇6【教学设想】 结合《劝学》总结文言文的基本学法:读通(搬字音、查字音),读懂(搬词义、问老师),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释),决心(树立学好文言文的决心)。本课拟采用目标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既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也让学生便于总结他们掌握了什么。作为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要力求把它当作现代文来上,把重点词义的解释放在理解课文中去进行。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放在背诵前进行。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牵引学生进入文本采用问读法进行。 【教学过程】 一、预习安排 利用词典和课下的注释,把课文读通,读畅。并且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课堂进程 1、老师介绍文学常识。抓住如下中心词介绍: 韩愈、古文运动、写作背景、解题。 2、老师出示案例,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入文章。 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 (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老师的宽泛定义,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 3、齐读文章,学生活动:你能大致地说一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吗?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陋习。 4、学习第一段: ⑴朗读:点读第一段──老师纠音,并指明朗读中的缺陷──学生齐读。 ⑵老师出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进入文本,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本,然后参与三个问题的讨论。理解与翻译中要注意下列词的用法与意义:必、受、师(6个)、是故。 ①老师是干什么的? ②人为什么需要老师? ③选择老师需不需要考虑他的年龄大小? ⑶各自背诵第一段──点背──齐背。 ⑷老师总结: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总之,这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人们从师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并阐明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5、学习第二段: ⑴朗读:点读──师正音──齐读。 ⑵理解文本: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弄懂这一段所写的内容,参与下面问题的讨论,并且在理解与翻译的过程中掌握下列几个词的意义:出、下、耻师、句读、不、族、相若。 ①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在从师学习的态度上有何区别?为什么圣益圣,愚益愚? ②今之众人对自己和对孩子在从师的态度上有何区别?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的态度上有何不同? ④本段文字所写的内容是?(抨击了耻学于师的陋习。) ⑤本段文字论证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对比。) ⑶熟读──背诵──齐背。 ⑷老师总结:本段运用了三个对比,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陋习,这是结合当时的现象从反面进行批判。文段上是首尾照应的,前面提出师道之不传,欲人之无惑的现实,然后通过三个对比来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尾两句与首句照应,再次说明了师道之不复的原因。 5、学习第三段: ⑴朗读:点读──齐读。 ⑵理解文本: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内容,掌握重点词语有:常、师、之徒、专攻。讨论下列问题: ①作者列举孔子拜师一事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孔子为什么我们要拜这些人为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⑶各自背──齐背。 ⑷老师总结:这一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大圣人、大学者孔子的例子,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还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 6、学习第四段: ⑴朗读:点读──齐读。 ⑵理解文本: 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内容,应掌握的重点词语有:传、拘、嘉、贻。并参与讨论一个问题: 作者写《师说》这篇文章的直接动因是什么? ⑶各自背──齐背。 ⑷老师总结:这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附记来写,而是围绕中心论点来写:他赞扬李蟠不拘于时(与上层士大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就是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论点。 7、理解全文结构: (这是为学生背诵课文作准备。)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并形成如下板书: 段意 论点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感也难矣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分论点:圣人无常师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结论:向后学号召。 1、不拘于时; 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点 8、背诵全文: 在学生理解了全文写作的结构之后,要求学生快速地背下全文。 9、课后拓展: ⑴学了本文你思想上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⑵现在我们还需不需要老师?请谈谈你的见解。 教学设计方案篇7教学目标 1运用喜欢的识字方法,会认莫、汪、乘、踏、深5个生字,会认、会写董、雁、君、赠、伦、潭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音韵的和谐、情感的丰富。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想象及交流意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增加积累。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音乐、挂图学生:收集高适、李白的有关资料,收集描写离别的诗词。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整体感悟 1配乐配画朗读两首诗,整体感悟,激发学习兴趣。 2出示课文题目(根据学生自愿,选择先学哪一首诗),交流对作者的了解情况,教师适时补充。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自由练读古诗《别董大》,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借助拼音,与老师、同学交流记住生字的方法及你不认识的字、词的读音,记住要求掌握的生字的字形。(注音字雁读yàn不读àn。君字的部首是口。) 3抽生读、小组读、男女生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流利。 三、细读古诗,感悟诗情画意 1结合注解或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试着自己感受诗意,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解决部分疑问。 3全班交流,通过自己读诗,你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教师适时补充。)交流预设: (1)我联系下文明白了题目告诉我们作者与董大分手时的情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值得学习。) (2)我从诗句中读懂了前两句是写分别时的景,后两句是分别时作者对朋友董大的真诚相劝。(你能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吗?)教师适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古诗。 (3)读了1、2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此时正值日落黄昏,天色昏暗,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我是先理解这两句话中的重点词黄云、曛,然后用从词到句的方法理解。指导朗读这两句,评议,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通过交流体会诗的背景。 (4)重点指导最后两句: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讨论莫愁、知己、君、识的意思。再抽生读,并在评议读中感受诗意,感悟诗情。(朋友间那份真诚,那份深情和那依依惜别之情。) (5)齐读,男女生读,师读,全班读,朗读中反复揣摩,体味诗情。 4用心朗读,理解背诵。 (1)对诗意方面的疑难可让学生相互交流解答。 (2)对诗的表现手法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略作指导,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领悟。例:生若提到为什么要写他们在这么坏的环境中分手,教师可适时介绍作者高适,介绍他的朋友董大,帮助体会诗境。指导朗读。(更慢、更缓。) (3)师读整首诗,3、4句诗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并故意夸张一点。生学着读。 (4)生再读,抓别字展开,谈谈你的体会。在反复揣摩中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不断感悟,感悟诗的韵味美,体会诗的节奏美,读出音调起伏与情感升降。感悟诗中蕴含的朋友间的真诚和诗人慷慨大度的气势。 5指导背诵。(结合图画,结合体会,结合想象或是提示的方法均可。) 6抽生表演。 四、学习第二首诗,更放手让生自读自悟 1欣赏古诗,整体感知。 2交流作者资料,交流题目。(因作者对学生来说较为熟悉,题目也简单。) 3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注音。深读shen不读shēnɡ;乘读chénɡ,不读shénɡ;踏读tà,不读tā;潭字的书写右边上短下长。 (2)抽生读,小组读。(检查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细读古诗,感悟诗情画意。 (1)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抓1、2句体会形式特别的分别场面。重点理解3、4句。抓送、深,谈谈体会。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中韵味、节奏及其间蕴含的情感。) 5指导背诵。 6课堂小结。他们根据你的朗读理解,想象当时李白送汪伦的场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写成一篇小短文。 五、课后选作题 你还读过哪些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课后收集,下节课进行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篇8学习目标 1.了解标点在句子中的作用。 2.学习用换偏旁的方法识字,在搭配词语、读节气歌中巩固识字,积累词语,并了解二十四个节气。 3.感知动物的奇妙,能把自己了解的动物讲给同学听,并能把说的内容写出来。 4.通过课内外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细心观察、了解自然的习惯。 课前准备 1.有关二十四个节气、动物世界的音像或课件。 2.制作语文园地中出现的生字词卡片。 3.自然界的虚拟网站课件制作。 教学设计 我的发现 学习这部分内容,要借助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字相同的两句话,由于标点不同,句子的意思也不同,使学生了解标点的用处。教学环节: 1.学生自读书中的句子,同桌交流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发现,交流后归纳出:同样的内容,标点不同,句子的意思就不同。 3.拓展。进一步发现:同样的内容,标点标在不同的位置,句子的意思也不同。如: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日积月累 本部分包括读读认认我会连和读读背背三项内容。学习用换偏旁的方法识字,准确运用词语,了解我国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在读背和运用词语中巩固识字,积累语言。 1.读读认认。 a.轻声读读8组形近字和生字带出的词语。 b.小组交流识记10个生字的方法。 c.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介绍识字方法。 d.变序抽取字卡,以竞赛的形式认读、扩词。 2.我会连。 a.明确。 b.动手连一连。 c.同桌交换,互相订正。补充练习: 追赶羽毛 搅拌羊群 抖动水泥 晴朗的馒头 香甜的财富 宝贵的天空 3.读读背背。 a.看课件或文字补充材料,了解二十四个节气。 b.读节气歌和二十四个节气。 c.借助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节气歌的意思。 d.背诵节气歌。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奇妙的动物世界,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习的兴趣,展现对动物世界的认识与热爱。 1.进入动物王国。 播放《动物世界》的片段,让学生谈想法。 2.学做解说员。 a.示范引导:我们听听一只刺猬的自我介绍吧 b.选择一种自己熟悉并喜欢的动物,想想它的生活习性、可爱之处,以及自己和这个动物之间发生过的一些趣事,准备发言。 c.分小组交流,在交流中听的同学可以提高,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 d.小组推荐代表比赛交流。 写话 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让同学评一评自己写得怎么样。 展示台 这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展示台,既可以展示收集的谚语,又可以展示自己查阅的有关自然知识的资料,还可以介绍自己收集的动植物标本。学生既动口,又动手。形式上可让学生自己组织展示,体现自主性,发挥创造性。 1.在教学有关课文时,鼓励学生查询、积累资料。 2.布置动物、植物展示天地。(教室中可悬挂谚语,桌子上摆放标本、资料卡片等) 3.学生从不同方面展示才能。 百科知识问答、谚语擂台赛、标本解说员、《我与动物趣事》讲演等。 宽带网 教学这部分内容,有条件的可带学生到电脑房上课,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自读书中的短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自然界其他的奇异现象。 3.进入虚拟宽带网,去自然界遨游。内容包括: a.动物、植物的图片资料。 b.有关的文字资料。 c.人类仿生学的一些浅显例子。 1.把自己从中了解到的感兴趣的内容说给家长听。 2.建议学生到动物园、植物园、图书馆参观学习,了解更多的知识。 建议这次语文园地教学用4课时,其中口语交际和写话用1~2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篇9《秋天里》是第三册复习二安排的口语交际训练题。教学时,必须把握三点:一是紧扣题目,从内容入手启发引导。打开“说路”二是根据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力求让学生说好。首先,注意让学生说出秋天特有的景色和有趣的事。其次,结合教材描写景物的三句话中含有“远处、近处”的实际,引导学生最好把话说得有条理些。再次,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相机引导学生把话说规范。三是创造条件,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交际。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教学流程安排如下: 一、课前绘画,丰富话源 教学本课时,正值秋天。如果是城里的学校,组织一次郊游,乡村的学生则让学生留心周围的景物,让每一位学生用彩笔画两张画儿,分别把所看到的印象最深的景色和人的活动描绘下来。意在以此提供源头活水,为学生交际时的有话可说创造物质基础。 二、歌曲导入,启发说路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教师引导:同学们,歌曲里的小朋友们是在什么地方找到春天的呢?为什么从这个地方可以找到春天?让学生以同桌为小组展开讨论,个别汇报,小结:从“红花”、“绿草”、“黄鹂”等景物中,我们可以找到春天,因为“红花”在春天里开放,“绿草”在春天里发芽,“黄鹂”在春天里歌唱。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来读一段话,看看从这段话中,能不能找到春天。媒体出示:“远处稻田一片金黄,庄稼成熟了。树下有落叶,孩了们在捡红叶。近处有葡萄架,两个孩子帮大人摘葡萄。”让学生齐读一遍,然后同桌一组展开讨论: ①我们能否从中找到春天?为什么? ②我们从中能够找到什么?是怎么找到的? 让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相机板书“秋天里”。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就以“秋天里”为题进行口语交际。就这个题目,我们能说些什么?让学生讨论,汇报,一小结,可以说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说秋天里的景色,比如,“远处稻田一片金黄,庄稼成熟了”,“树下有落叶”,这是秋天才会有的景色。二是说秋天里人的活动,比如,“孩子们在捡红叶”,“两个孩子帮大人摘葡萄”,这是秋天里才有的人的活动。 通过上述环节,意在让学生打开思路、有话可说并且说的时候能抓住秋天的特点。 三、就近交流,借画学说 1.以同桌同学为一组,就课前自己绘画的内容互相说说画中秋天的景色、要求:①让对方听了以后能明白说的是秋天的景色。②刚才所读的几个句子见了“远处”、“近处”显得有条理,大家说的时候,最好也能这样有条理。 在学生充分参与交流的基础上,让一对同桌同学到讲台前汇报。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台上的同学说的是不是秋天的景色,说得是不是比较有条理。组织学生评议。评议着重围绕上述两点要求展开,对发言同学表达是否清楚明白和语言是否规范也应予以适当的评价,同时,对是否恰当运用礼貌用语和体态语也应予以一定的评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接着,另请一对同桌同学汇报,除了上述要求外,教师还可以提出“说的景色和说法最好与前一对同学不一样”的要求,以鼓励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语言表达的创造性。随后,可以提出“他们说的好在哪里”、“他们说的什么地方你最欣赏”“你认为他们说的有不足的地方吗”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2.以前后桌同学为一组,就绘画的内容,互相说说秋天里人的活动。要求:①说的必须是秋天里才有的人的活动。②说的活动要有人物、时间、地点。 学生练说,先后两次指名汇报,组织评议。评议时,以上述两点要求为侧重点,但应兼顾语言的规范性,以及听说态度等。 四、自由组合,深入练说 让学生三三两两,自由组合,互相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画中以外的秋天的景色或者发生在秋天里的有趣的事。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汇报。 五、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让学生回家以后,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邻居小朋友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秋天的景色或者秋天里有趣的事。意在沟通课内外联系,学用结合,在日常生活的交际中经受实际锻炼,养成真正的交际能力。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