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咏雪》优秀教学反思
范文

《咏雪》优秀教学反思(通用13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咏雪》优秀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咏雪》优秀教学反思 篇1

在《咏雪》一课的教学中,我与同学们正在交流谢公儿女谁的比喻更贴切。

生1:我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用得妙,无论从形还是从色上看,雪与盐颇相似,而且雪与盐都是向下落的,而柳絮是上飘的。

生2:我觉得“未必柳絮因风起”说得好,有意境,有诗的味道,“撒盐”太生硬,“柳絮因风起”令人想到了雪莱的诗“如果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对比“撒盐”,可谓妙不可言。(正在探讨时,窗外风起云涌,不一会儿大雪纷纷,学生立刻哗然,纷纷向外面望去)

师:“真是天公作美,为我们的课堂营造了一个浪漫场景”。(同学笑)“大家不要错过实地观赏之机,看看到底‘大雪纷纷何所似’会不会有更好的比喻?”(生聚精会神地观察,并以小组形式讨论起来)

由于天气突然变化,引起学生注意力分散,但教师并未制止学生的“溜号”行为,而是将教学内容与环境变化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感知课文内容。可谓“巧夺天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上可见,教学机智实际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折射,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理智地思考,才能让机智的灵光不断地闪烁于课堂,教师与学生的智慧才得以相互提升。

思考: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灵活地运用教学机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教学机智是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升华。教师高超精湛的教学机智是课堂教学实践中创造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境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冷静面对,善于思考,寻找对策

课堂上经常有偶发事件。如果教师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面对偶发事件,不能让理智战胜情绪,意气用事,便会错过因势利导教育学生的机会。因此,教师面对偶发事件,应该冷静应对,积极思维,随机应变,借机施教,化解尴尬。

二、真诚肯定,化解矛盾,因势利导

真诚是教师有效运用教学机智应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对于课堂上学生有意无意地干扰课堂秩序,如果教师只一味地训斥,只能破坏良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长此以往,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得不到安全感。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针对学生意外的说法或行为,采取幽默的方法,以真诚的爱心既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深化认识。

三、机智灵活,随机应变,柳暗花

教学机智是教师才情与灵感的瞬间迸发,这来源于教师丰厚知识底蕴和独特的教学个性。一个高明的教师经常能把课堂的偶发事件行云流水般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寥寥数语,巧妙地引导学生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做出相应的变动。”

《咏雪》优秀教学反思 篇2

《咏雪》是一篇小短文,内容极为简单,学生通过“读——再读——诵读”掌握了课文内容。于是我便讲古诗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补诗,将文中“白雪纷飞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三句看做是七绝的前三句,启发学生补出第四句,列在黑板上,学生开动脑筋写出了许多语句,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自然美景各相异”一句与前三句联在一起很顺口,而且还起到了总结全诗的作用,因而便选了这句构成了一首诗。

通过练习,学生学会了仿写古诗。迁移练习找出古诗中“咏雪”的名句,更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了观察的好处。学生们还将这些咏雪的名句加以整理,摘抄到了本子上,做为一种积累。

不足之处:

未找出咏雪方面其他体裁的文章,使学生失去了一次比较阅读的机会。

《咏雪》优秀教学反思 篇3

在新的学年里,带领新的班级,身为语文老师的我既紧张又欣喜。虽然只有一个班的语文课,但我对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和其他老师讨论、积极准备着。这次汇报课《咏雪》,文章篇幅短小,文意简单,文章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虽然没有直观评论,但文章最后对谢道韫身份的补充;让我们很快就可以了解到谁的更好。现阶段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较为简单,理解不是难事。

文章简短,自以为备课充分,预设环节清晰简洁,自然流畅。课前,我预设是:以诵读带领学生疏通文意。首先,听朗文。过程中我让学生注意生字词和朗读节奏,并整体感知课文。随后分小组齐读,找同学示读,在他们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读错的字,然后就写在黑板上,读完后给他们纠正。然而,由于我的疏忽朗文出现错误,同时多音字板书时没有将词语书写出来。没有做到严谨教学。将近十分钟的时间,我认为很有必要。读了几遍课文,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的内容有所感知。

随后进入到了“译读课文”环节。我原本设定,先让同学提出预学阶段不理解的重点字词由学生协助讲解,随后小组讨论通篇文章的翻译。这样可以培养了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许是因为紧张看错时间,将学生展示时间缩短;同时又没有将“咏雪”的精采句子进行解析。随着铃声的响起,就不得不中间掐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做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需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成为一个合格的导学者。学习控制课堂、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经过这次的讲课和听课活动,感觉到了很大的差距。自己还有非常多需要修炼的地方,教学之任于我,任重而道远。感谢这堂课给了我反思自己的教学的机会。

《咏雪》优秀教学反思 篇4

今天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咏雪》,它是《〈世说新语〉两则》中的一则。为了完成教学重点,我要求学生借助于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基本上能够独立、自主地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其中,对“儿女”、“差”、“未若”、“因”这些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不太好,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注重每一堂课的积累与运用。

在了解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再整体感知。我设计的问题是“同学们,你们更欣赏谁对雪景的描绘?为什么?”。旨在指导学生品析名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局限于参考书时所给的赏析内容,不能充分展开想象,自己动脑筋去思考“白雪纷纷”是怎么样的一幅情景!这与学生平日里是否用心观察以及用心去品味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静下来,聆听心声,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件琐事。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相关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语文,重在积累、重在细细品味。它象一杯茶,只有正浓,才能散发出悠远的清香。若是你能够在某个日落的下午,映着余辉,慢慢品尝,用心去感悟,定能陶醉其中

《咏雪》优秀教学反思 篇5

课间得知电视台要到我班录制节目。校长交待课堂要具有观赏性和实效性。多体现学生的活动。于是原有的课堂小练习的计划搁浅。缘于即将开始的学校语文兴趣小组的教学,对课本剧的初探已有一段时日。但终究是自己懒惰,浅尝辄止,没有建构好知识上的体系。今天到有了这样的逼迫,于是开始构思课本剧《咏雪》的教学流程。

《咏雪》是一篇浅显的文言文,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全文微言大义,不足100字,却生动地记叙了东晋名士谢安与晚辈谢朗、谢道韫讲论文义,通过二晚辈回答的对比,赞赏了才女谢道韫的智慧和才华。文章在对人物的刻画以语言为主,摹写三人仅用三句对答,人物性格却跃然纸上。这点也正可以作为课本剧的突破口。拟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设计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以表演的形式,从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立体化。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内化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人记事的水平。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由于是第二课时。便在扼要的内容回顾和字词复习上,小结了人物的性格。结合记叙文六要素的梳理和刻画人物方法的总结,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角色,结合人物的特点,从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设计表演。在课上,我一共邀请了四组的同学进行了表演。小演员们力所能及的演绎着角色,得到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连最调皮的孩子也大胆的上台进行了表演。最后我们总结了表演的成功和不足。除去人物描写方法内化这一教学目标的落实。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学生们通过这节课,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所谓好学者不如乐学者,想必也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课后,看着手上的准备的关于《咏雪》的翻译小练习,感受颇多。经过多年的教学,应该说自己在课堂教学流程的操作上和具体教学技能的掌握上,还是比较的成熟。前几年,很重视课堂教学精心雅致的语言的锤炼,也醉心于化繁为简的课堂驾驭能力的学习。但近两年,教学上却越来越功利。常常通过练习检测让学生落实过手,夯实基础。在优化课堂教学,精细过程管理上下的功夫却越来越少。忽视了学生的智力参与和思维训练,忽视了熏陶渐染在母语习得中的重大作用。过分的强调了以练代讲,而有悖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感谢这堂课给了我反思自己的教学的机会。对许久浑噩的我无异于当头棒喝。真该多花点心思在自己的教学上,少点闲思闲话闲事。

《咏雪》优秀教学反思 篇6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采用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教学时紧扣华山的“高”,以读为主,辅以简笔画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领悟华山的雄伟壮丽和寇准的聪明才华。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课文紧扣“高”字,先以“艰难”暗示学生华山的陡峭和高峻,次以两个感叹号渲染华山的陡峭高峻,再具体描写华山。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自读自悟:你觉得华山怎么样?在学生各抒己见后,我顺势引出“艰难”这个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艰难”一词。

我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再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男女生读、齐读等形式反复朗读,而“除了、都、远远近近的山、山腰间、那么近、朵朵白云”等重点词语通过简笔画来理解,感悟、品味,并把感悟运用到朗读中去,课文自然就能读透。“华山真高哇!”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在教学中我紧扣这句话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华山的高。学生一次次地读,感情得到一次次提升和升华,最后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华山真高哇!”,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读书,主动思考,尽情表达。《新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中是多么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必须从创造情境,激发兴趣开始。

在吟诵古诗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寇准来吟诵古诗,摇头晃脑,用富有童趣的肢体语言演绎着华山的壮美,加上我的适时评价,学生吟诵古诗的情绪高涨,课堂增加了情趣,调动了气氛。

但是在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到位,朗读指导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从这些方面努力。

《咏雪》优秀教学反思 篇7

当教学完成后,写这篇教学反思的时候,心中涌动的是浓浓的感谢和感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很难定位,仅仅将古诗作为识字的载体,教学时满足于一遍一遍地读,缺失了发展学生思维、语言的重要环节,形同囫囵吞枣,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研讨,对于学生来讲,又是强人所难,丧失情趣。我想在二年级古诗教学中,应从情趣化入手,更符合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古诗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解读古诗时,想象更是不可或缺,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古诗教学情趣化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注意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描绘的场景、画面,丰富作品

中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融情于境,入境悟情。”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结合关键词深入理解古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柳树的样子——高,绿,柔软,茂密,美丽等,从而引出“高”“绿丝绦”“妆”“万条”“垂”等关键词。

2、淡化诗意,寓诗意教学于无形:如设计贺知章和老船夫的对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思维。

4、结合图片,激发向往:在这节课上,我多次通过图片,让学生欣赏春天,并力争通过优美的语言使学生产生“春天真美呀”!

从而与作者贺知章产生共鸣——表面是赞美柳树,实际上是在赞

美这催生万物复苏的春天。

6、旁征博引,指导积累:让学生汇报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古诗。不足之处:

1、在语文课上求大求全,想展示的东西太多,导致主题不突出,思路不清晰。

2、教师本人,表现过于紧张,缺乏从容,导致课堂死板。

3、在备课前一定要充分研究学生,同样一节课,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孩子。

《咏雪》优秀教学反思 篇8

反思这堂课,如何通过筛选适宜的教学内容,并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深化改造,成为真正适宜学生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呢?

一、要遵循“生本”的原则

出现教学内容的不适宜,归根究底还是教师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还是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去左右学生的思维。如果对学生知识结构、人格修养、技能技巧等的完善和提高没有帮助,那么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生本”原则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适度、深度,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规律,学生需要什么,我们便教什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即可,不要去过度拔高学生,哪怕是实验班的优秀学生。

《世说新语》这本书记叙的是从西汉、魏、晋到宋初名人们的遗闻轶事。书分36门,共1128则,其中关于少年儿童的记载有70则左右,并专设有《夙惠》一门,单写少年儿童的智慧言行。这些记载让我们通过作者对当时少年儿童言谈、仪态、思想、行为的品评了解到作者和当时人们的素质观,以及围绕这种观念人们对少年儿童进行的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对此书感兴趣,少年的智慧故事远比“林下风”更能让初一学生接受。

二、要理解编者意图

除了课文的特点外,课文在这个单元的地位、价值,教师也需仔细琢磨、推敲。此篇课文编者编入初一册的第六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咏雪》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同时选入的还有《陈太丘与友期》表现魏晋时期小孩子的聪颖机智。魏晋时期少年儿童活跃的思维、机智的论辩,是以比较丰富的历史、文学知识为基础的,这与当时家庭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重视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二次教学中,教学目标确定为能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自己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背诵这则短文;感受魏晋时期小孩子的聪颖和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三、要大胆取舍

教学中,每篇文章的教学内容多如牛毛,让人眼花缭乱,与其“眉毛胡子一起抓”,不如抓住其中最为精彩的一点,把它讲清、讲细、讲透,一课一得。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从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增加课外材料根据具体课文的需要,并非每一篇课文都需要援引资料,引用材料也不在多,在于精练、适合、有启发作用。根据教学需要,删去了刘伶和谢安谢道韫的三则材料,选用孔融“小时了了”故事来激趣,由于人物故事熟悉,内容容易理解,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拓展部分选用《文学》一则:“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公曰:“讦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因为从这个故事中可见谢安经常召集子侄辈聚会,亲自同他们“讲论文义”,并循循善诱地培养孩子们的想像能力、比喻技巧、造句叶韵的本领,力图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水平。结合“(1)公如何评价咏雪句?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2)理解“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你认为谢家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理解有这样优越的人文环境,就难怪谢家出现了个才女谢道蕴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咏雪》优秀教学反思 篇9

新学期伊始,伴着初为人师的喜悦,我对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准备着。虽然只有一个班的语文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上课的积极性,反而更让我在这一次次“彩排”的过程中对初中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今天,我和七年十班的同学们一起上了开学以来准备了很久的青年教师汇报课。之前我也在这个班级代过课,对班里的学生也多少有过一些了解。代课的时候,上课时学生不愿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很沉闷,无论我怎么激情满怀的讲,他们似乎总也提不起兴致来,所以常常让我有一种好像在自娱自乐的感觉。这很让我犯愁。

今天由于这节课是下午的课,而又在录播教室上,我很担心学生不适应那里的气氛。正式上课后,我先以一段有关描写雪的情景导入,让学生们回想此前所了解的古诗词当中有哪些是关于雪的,由于学生们提前预习过的缘故,所以有几个同学很快反应过来,背诵了几首关于描写雪的诗句,但是大部分同学还没有进入到状态中。我也在反思,是不是我们应在语文课前开展一些活动,能够激活孩子们的思维,去唤醒他们呢?这是一群充满朝气的孩子,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的沉闷,难道他们没有思想吗?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的麻木?作为教育者,我们该怎么去做呢?

课前三分钟结束后,我们来学新课《咏雪》,简单地介绍了本课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后,我们进入第一板块“吟读课文”。首先是我范读,过程中我让学生注意生字词和朗读节奏,并整体感知课文。随后全部齐读,找同学示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在他们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读错的字,然后就写在黑板上,读完后给他们纠正。作为最初的读,虽然用了将近十分钟的时间,我认为很有必要,要读就把文章读透,接下来的工作才好进行。读了几遍课文,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的内容有所感知。

读过了文章以后,进入到了“译读课文”环节,前几次课上,我直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样虽然结果很好,学生通过组内的研究讨论,也能够弄懂弄会文章,但是我忽略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于是到了这节课,我临时决定,先让每个同学自己默默再读一遍课文,思考大屏幕上的重点字词和通篇文章的翻译,并标注自己觉得有疑义的地方,随后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安排后,我觉得学生讨论起来会更有针对性。我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走到学生中间,我发现学生讨论的果然都是书下注解所没有的,我心里暗自得意起来。随后我让学生自由发问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问完后,我没有急于做出回答,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问其他学生有没有谁能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个环节,我发现大部分的问题其他学生都能够解答,实在答不上来的,我再帮忙解答。我认为让学生问学生答这个环节设置的很好,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避免了老师直接讲的这种“填鸭式”教学。

理解了文章的大意以后,进入到了“析读课文”环节。我将本文的两个需要重点解析的问题出示在大屏幕上,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这个班级的学生课前预习工作做的很好,查阅了很多的教辅书,虽然对于所给的问题很多参考书上都有了相应的解析,但这同时也阻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发散性思维。所以我现在仍然觉得很困惑的一个问题是,到底学生的预习工作应不应该进行,有些人预习完了,上课的听课效果反而不好。对于第一个涉及到文中的两个比喻句的问题,举手发言的学生纷纷表示第二个比喻句好,并从雪花飞扬的状态,意境等很多方面给出了相应的依据,不得不佩服刘主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们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启发和引导,学生们对意境的把握。但是这同时也难住了我,因为我的教学预设方面,是学生有喜欢第一个比喻句的。我灵机一动说,看来大家还是更倾情于第二个比喻句,那么我们大家一起来赏析第一个比喻句。呵呵不知道这种避开尴尬的设置是不是够巧妙。分别分析并总结了这两个比喻句后,进入到了第二个问题,对于文章的结尾处交代谢道韫身份的作用,学生们虽然讨论的火热,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竟然全班没有人举手,这是最让我痛苦的场面,于是我不得不启发引导,直到最后一个人理顺了这个问题。

对于学生们上课不爱发言这件事,我也在不断地反省,是不是我又变成“话痨”了?由于我说的过多,讲的过细,导致学生没有时间思考了?我有在课上不断讲话的毛病,所以这节课我已经尽可能控制自己的语速和说话的内容了,但是无论怎样启发,全班沉默这件事,我还得多和我师父请教请教该怎么解决。

在第四板块“诵读课文”环节,几乎没有任何障碍,学生们很顺利地就背下来了,看来某些方面的很多时候,课前预习真的是很有必要。

对本文的关于雪的描写分析完了以后,我又拓展延伸了一首课外的关于雪的描写的诗歌,本来想让学生来分析的,鉴于全班沉默的状态,我只好将诗歌大意理顺了一下,然后让学生们赏析后两句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赏析的很好,这个班级的学生语文素养是很高的。

青年教师汇报课上完了,如释重负,但同时压力倍增。做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需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这样才会成为学生灵魂的导游者。在课堂上组织教学也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学生们往往在小组讨论完问题后不能马上进入到听我讲课的状态,这个时候适时组织一下课堂,学生的听课效率也会有所提高。这个月在市内听了很多优秀语文教师的课,感觉到了很大的差距,自己距离名师还有非常多需要修炼的地方,教学之任于我,任重而道远。

《咏雪》优秀教学反思 篇10

《咏雪》选自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古代小说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咏雪》一文篇幅短小,辞意简单,文章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语言”不好,一望而知。七年级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虽不多,但读懂此文亦不是难事。在教学之前,我预设的教学流程是:读通(读准字音)——读顺(理解内容)——读美(再现情景)。

文章简短,自以为备课充分,预设环节清晰简洁,自然流畅,那天天气虽冷,外面一直飘着雨,可我心中豪情万丈,在脑中将教学过程回顾了一遍,信心十足的走进了课堂,引领学生直面文本。

师导: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有才气少年的故事。

学生纷纷举手,一学生讲述了“曹植七岁做诗”的故事。

师:同学们,其实像曹植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教学环节有条不紊,我因势利导,带着学生读准字音,默读课文注释,消灭了重点字词的意思,说了译文,去掉标点检验了学生的朗读,接着,准备评析课文内容。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写出了……”,或“……表现了……”“……说明了……”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说一句话。

生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写出了故事发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生2:“俄而雪骤”说明了雪是由小到大,也写出了谢太傅出题的原因。

……

生3:“公大笑乐”表现了谢太傅对他们的回答很满意。

生4:“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句说明谢太傅其实更喜欢“未若柳絮因风起”。

师:为什么呢?

生5:因为文章只介绍了兄女,而不介绍兄子。

生6:“公大笑乐”写在“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后,是不是也是因为这句才大笑呢?

整堂课正向我所预设的方向发展,我将带着学生们欣赏这后一句比前一句美在哪里,我意气风发:“那么,你们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一阵沉默,我继续引导道:“柳絮风一吹,四处飘舞,雪花呢,也是飘飘洒洒……”我伸开双手,模仿雪花飘舞的样子,试图带动学生的想象力,可学生仍是有些茫然。我有些急了:“看过下雪吗?”学生这次倒是很整齐地摇摇头,大声回答:“没有!”我愣住了,是呀,我们青田地处江南,又是近海地区,冬暖夏凉,下雪?实在是难得一见!突然,有个声音冒出来:“看过了!好像是二年级还是三年级的时候……”同学们纷纷点头,我正暗自庆幸,谁知学生马上又因为是二年级还是三年级开始争论起来!我急忙拉回他们:“想想看,那时下雪是怎样的情景,或是回忆一下,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下雪的情景?”学生又是面面相觑。这时,一只手怯生生的举了起来:“老师,我去年到哈尔滨旅游,看到过雪!”我大喜过望:“快说说看!”“可是……”“没关系,大胆说!”学生受了鼓舞,大声地说:“老师,我觉得‘撒盐空中差可拟’更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竖起了耳朵,“因为那雪,用手抓起来,是冰晶一般的,更像盐!”

不要说学生纷纷点头,我更是意想不到——刚才这一切,都是我备课时疏忽了的问题!

天气越来越冷了,学生们继续争辩着。面对教学中出现的这个突发事件,我该怎么办呢?

也许是天公作美,窗外居然零零落落地在雨丝中飘起了些许雪花,渐渐的,白色主宰了天空,下雪了!!

一个学生尖叫起来,其他人都来了兴致,纷纷把头朝向窗外,个个喜出望外。

我当机立断说:“同学们,那么接下去的时间,我们就去外面欣赏雪景!”顿时响起了一片欢呼声。我继续说:“我们边欣赏,边思考,究竟哪个比喻更好,同时,我们也再想想,还能不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学生一涌而出,沉浸在了喜悦的气氛中……

第二天,我再次走进了教室,看着孩子们跃跃欲试的眼神,心中不由一阵激动!

师:昨天,我们欣赏了雪景,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生1:我觉得“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比喻比较好,因为盐撒下来,和我们昨天观看的下雪相比,速度太快,雪应该是飘,和柳絮更像,而盐只能是用落!

生2:我也同意这个观点,我还觉得盐下落的路线太直,雪会随风起舞!

生3:我倒觉得“撒盐空中差可拟”更好,雪落在手心里的感觉,是冰的,手感和盐相似,而柳絮应该是暖的。

……

生4:我的想法和大家都不一样,我觉得两种比喻都非常高明。从物质上分析,雪更像盐,而从感觉上分析,雪像柳絮,只不过因为两个人比喻的角度不同罢了。而且,我觉得出现这两种不同的比喻,和两个人的性别有关系,女孩子更浪漫些,而男生比较理性,所以有盐和柳絮两种截然不同的比喻!

我不仅为和学生们为他的精彩发言一起鼓掌大笑起来,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接着,学生们又读了他们写的形容飞雪的比喻。

生1:雪,像是一群白色的小精灵,漫天飞舞着,来到人间,扑进大地母亲的环抱里!

生2:飞雪,如不惧人的小蝴蝶,扇动着着翅膀,随着风,四处乱撞!

生3:雪,像蒲公英,似鹅毛,又如芦花般,在天空中飘飞!

有学生反对了:你怎么一个人把所有的比喻说完了?学生们又哈哈大笑起来!

看着学生们开心的样子,我也忍不住内心的喜悦,心想:多亏了这一场雪呀!

教学反思:

(一)备课也要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发展和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教师已经预设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形。在本课教学中,我本想利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读与说,顺势说出“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较之前者更胜一筹,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学生们老老实实地说出了自己的情况——“忘记下雪时的情景了”,并且根据自己的认识,指出“撒盐空中差可拟”这比喻更好!这样的回答符合他们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符合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我想,出现这种情况,还是由于教师在面对新课程改革时,并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起的,还是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去左右学生的思维,备课时,也就没有充分的去考虑学生的学情,须知,备课也要备学生!

(二)让学生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

心理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表现的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环境里,在禁锢的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而学生,对老师或多或少都存在一种本能的戒备心理,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朋友关系,在中国这个特别重视师道尊严的国度里,似乎很难产生!学生往往顺着教师设计的思路,向着教师预定的目标前进,生怕触犯了教师的权威,这样,必然会限制他们的思维!本堂课的教学,原本一课时就能完成,但学生并没有按我的预设前进,他们所说的,是我没有想到的;但是他们说出了真话,我想,“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何况,从学生语文积累的角度来讲,通过第二课时对雪的再分析,取得的效果定然比我原先设计的要好!更何况,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以创设出良好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轻松、和谐、愉快的空间,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既是如此,两节课又何妨?!

(三)就地取材,使预设与生成完美结合

在教学设计时,我原本是想通过文言文的三读“读通,读顺,读美”来达成教学目标,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把语文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上!谁知学生居然对雪没有具体的概念!当发现阅读主体的个人体验游离文本之外,我一下子没有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有点慌但却想不能阻止学生们的声音,所以继续请同学们说下去,而学生居然又说出了一个与教师预设完全不同的声音,并且完全基于自己对生活的认识,预设与生成产生了偏差!幸好,一场及时的雪,使学生在有趣的观察和实践中得到更多的认识,这堂课总算是有了一条漂亮的尾巴!可是,如果没有那场及时雪呢?看来,“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绝不能成为一句口号!

回顾这次课堂教学因疏忽带来的意外,从最初的胸有成竹,到后来的慌乱、紧张和当机立断,以及最后的惊喜,我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决不应拘泥于原有的教学设计,要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自由翱翔!要知道,学生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视野就有多大!而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更应在深入研读和挖掘文本的同时,全面了解把握学习主体的情况,正确使用和处理文本,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根据课堂教学的发展实际,灵活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超越预设、创造精彩!

《咏雪》优秀教学反思 篇11

环节操作中能够渗透“少教多学”理念,贯穿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代教的原则,尝试运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逐渐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此堂课这一点实施的比较好,能通过生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但本节课也有不足,诵读贯彻不到位,未能实现大多数学生当堂背诵的目标,在诵读形式上也显单一。

另外,研读课文环节,概括层次时教师应拿第一层做示范,让学生明白是用一句话归纳解析内容,这样就不会导致学生不明就里,在此处过多花费时间。也就能节省出时间借助板书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咏雪》优秀教学反思 篇12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中有一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笔者读后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即兴教学,联系生活

文中说太傅给侄子们讲诗文,他并没有正襟危坐、严肃刻板地按即定计划进行教学。而是即景生情,设疑、引导学生设喻描写当时的雪景,把所学的知识用在生活实践中。

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一下子雪下大了,孩子们可能把注意力转向了门外的雪景。他没有批评孩子们的不专心,而是接着讲他的诗文,因情设疑,让孩子们用刚才学的知识描写此情此景。学用结合,以用促学,以用深化所学的知识,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把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教学。在新课程标准指导的背景下,我们应有所启示: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一定要死板地只教教科书上的内容,可以联系生活进行教学。课中可以停下来随机引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使教学生动有趣,生活与教学联系起来、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教学要因势利导,即景教学,即兴提问,即兴作答,既开发学生思维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是一个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教学实例。在新课程标准下指导的教学,就需要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教科书,而忽视学生主体和学生的已有经验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个体差异及当时的教学情景进行教学。

二、自由讨论,平等对话

在太傅出题后,胡儿与道韫都回答了问题,他们各自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自由的讨论,这样的回答也许很多,但作者只录下了这两个,太傅对这两种回答,只是“大笑乐”,并没有明确表示谁对谁错,谁优谁劣,十分耐人寻味。在学生回答意思基本正确的前提下,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辨别优劣,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他们平等对话,自由表达,自然地发展,自豪地做人,不要人为地给孩子划分优劣的等次。特别是在学生答错的时候,不要怒目呵斥,更要耐心启发、悉心引导。报之以微笑,鼓励学生再来一次,重试一次。

三、问题开放,自由回答

文中的问题:“白雪纷纷何所似?”就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有无穷无尽的答案,而学生可以自由的回答,只要符合生活实际就行了。我们以往的提问往往只设定一个“标准答案”,把学生往自己设好的圈圈内引,把学生往一个目标带,限定学生的思维,打击学生的创造力,把许多天才扼杀在摇篮中。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们在教学中更应该深入反思自己,尽力设计开放的问题,多角度、多层次训练学生的思维。

《咏雪》优秀教学反思 篇13

《咏雪》是《〈世说新语〉两则》中的一则,讲述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咏雪之才。那这一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以及学习古人的智慧。

为了完成教学重点,我要求学生借助于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基本上能够独立、自主地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其中,对“儿女”、“差”、“未若”、“因”这些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不太好,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注重每一堂课的积累与运用。

在了解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再整体感知。我设计的问题是“同学们,你们更欣赏谁对雪景的描绘?为什么?”。旨在指导学生品析名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局限于参考书时所给的赏析内容,不能充分展开想象,自己动脑筋去思考“白雪纷纷”是怎么样的一幅情景!这与学生平日里是否用心观察以及用心去品味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静下来,聆听心声,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件琐事。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相关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语文,重在积累、重在细细品味。它象一杯茶,只有正浓,才能散发出悠远的清香。若是你能够在某个日落的下午,映着余辉,慢慢品尝,用心去感悟,定能陶醉其中!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