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 ||||||||||||||||||||||||||||||||||||||||||||||||||||||||||||||||||||||||||||
范文 |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品味精妙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品味精妙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 品味精妙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自主预习案】 1、文章里面有你不熟悉的字词吧,通过努力,你能掌握吗?赶快动笔吧,亲爱的孩子! 水zǎo( ) chéng( )清 宽chǎng ( ) 水藻( ) 狭窄 ( ) 宽敞 ( ) 贮蓄( ) 澄清( ) 济南( ) 镶上 ( ) 髻 ( ) 看护妇( ) 2、解释下列词语 响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选出下面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吗?( )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C、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D、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4、《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创设情境,激情投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一提起冬天,我们脑子里浮现的恰是北风怒号、白雪皑皑、万木萧条的画面。但济南的冬天却是与众不同的,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更是别有情趣,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那么济南的冬天到底有什么特别的美感呢?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美的呢?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板书课题) ※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效果。 二、学案引导,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一)听读课文,感受济南美景 请大家借着美妙的音乐,循着课文的范读录音,驰骋你丰富的想象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美。 想想,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体印象如何?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来吗? 温晴、慈善 (二)美读课文,欣赏冬天美景 1.浏览课文,想想作者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来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呢?这些景物又各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以“济南冬天美,美在……”的句式为开头说一段话吗? 比如:济南冬天美,美在温晴的天气,没有呼呼的风声,没有浓重惨淡的灰雾,没有毒辣辣的烈日,是响晴的宝地。 (学生自主探究) 济南冬天美,美在阳光朗照下的小山温情可爱,像个小摇篮;美在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秀美迷人,像位害羞的少女,美在城外的 远山素淡雅致,像幅小水墨画。 济南冬天美,美在耀眼的雪光、娇艳的雪色、娇美的雪态,翠松白雪相映生色,蓝天白雪相映生辉,白雪黄草,相映成趣。它娇美、秀气,情态可掬。 济南冬天美,美在小雪点染后的山色,树尖上顶着白雪,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上的白雪,好似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白 雪黄草组成彩色美景,又像是给山们穿上一件花衣,山腰上的雪被阳光斜射,好像害了羞,微露粉色。 济南冬天美,美在清亮透绿的水,它冒着点儿热气,水藻更 与碧蓝的晴交相辉映,像块蓝水晶,蕴蓄蓬勃生机,洋溢无限温情。 济南冬天美,美在秀美的睡态,它“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多么美妙的理想境界! 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三)悟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古人曰: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服务的。那么作者把济南冬天的山水写得如此之美,是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 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时,处处流露出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如:“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直接抒发感情)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创造意境,流露深情) “树尖上顶着一?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 学习这篇课文,除了抓住景物特征这个主要内容,还应该从词语的运用、修辞的运用等方面学习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景物的。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怎样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的? 分析:作者抓住济南“温晴”的特点,从地理环境、人们的表情与幻想和对小山、小雪、绿水的描写几个角度来写。第一幅画描绘了阳光下济南的全景。济南像被“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暖和安适地睡着”,多么恬静、多么安逸。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第二幅画描绘了秀美的雪景。矮松顶着白花,蓝天镶上银边,白雪夹着黄草,夕阳斜照薄雪,山坡卧着村庄,房顶卧点白雪,如同一幅极美的出自唐代名手的水墨画。第三幅画描绘了澄清温暖的河水。河水不结冰,还冒着热气;水中水藻绿意正浓,水边垂柳弯腰照影;一片清亮的天上,像块空灵的蓝水晶。这一幅幅美景,描绘出了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 2.作者是怎样描述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的? 分析: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了济南冬天的景色,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例如描绘济南小山雪景的那段文字中,作者用了“青黑”、“全白”、“银边”、“蓝天”、“草色”、“白”、“暗黄”、“微黄”、“粉色”等词语,色彩鲜明艳丽,恰到好处。同时又运用了十分确切的比喻、拟人,使景色形象化。通过“日本看护妇”、“花衣”的比喻和“露出肌肤”的拟人,使人感到小雪中的济南依然温暖如春。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抒发了作者对济南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怀。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读测试。 计时速读全文,答题,计算出阅读速度、理解率与阅读效率。 1.本文题目是:______;作者是:_______;本文写于:_______年以前。 2.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请你用三个词来概括。 3.作者通过哪三个比较来说明“济南真算是个宝地”? 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描写顺序? 5.本文是怎样描写阳光朗照下济南的山的? 6.本文是怎样描写小雪点染后的山的? 7.本文是怎样描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的? 8.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9.下面这些句子中,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B.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C.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10.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①济()南②伦敦()③髻() ④镶()⑤贮()蓄⑥水藻()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1.本文一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说说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 3.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三)精读导引。 第1题要求在统摄全文内容的情况下,划分段落,以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做此题要注意在整体性阅读基础上进行分段。 第2、3题都是对写作特点的理解。应当结合自己的有关知识,深入分析体会。并注意随时吸收,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四)疑难讨论。 1.C√。因为从全文来看,写了三个方面内容:(1)济南的天气;(2)济南的山景;(3)济南冬天的水色。而第1自然段是写“天气”的,第5自然段是写“水色”的,中间三个自然段是写“山景”的。 2.本文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1)直接抒发作者赞美的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三个地区和济南的天气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以情动人。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流露出作者赞美的真情。 (3)用虚实结合的方法,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抒发作者的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十分传神。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冬天阳光下的济南出现“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的神情;小山说出“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的低语,薄雪“微微露出点粉色”的羞容;这些,不但非常传神,而且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3.这篇写景散文写得成功、动人是与作者善于运用各种语言技巧分不开的。 在修辞方面,比喻、拟人、对比都用得十分出色。例如,把济南比做婴儿,把城外山景比做出于“唐代名手画的”“水墨画”,那么清新明丽。这两个比喻都很精彩。作者还融生命与感情于景物之中,使景物活了起来,生动而逼真,这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至于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方面,放在一起相比较的一种修辞方法。本文以矮松的青黑,映衬树尖上顶着的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等,色彩鲜明悦目。 在词语的选用方面,也是十分讲究的。如,老城是“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句不仅用了拟人的方法,而且“晒”、“睡”、“醒”三个动词准确地勾画出济南温晴的气候特征。 老舍写作用纯正的北京话,简洁的短句,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朴实明快。 附:速读测试参考答案 1.《济南的冬天》;老舍;1934。 2.无风、晌晴、温晴。 3.写风同北京比;写日光同伦敦比;写日光的强度与热带地方比。 4.采用的是景物的排写顺序。第1段写天。以表现济南的冬天的暖;第2段写地,以表现济南冬天的舒适;第3、4段写山色,以表现济南冬天的秀气;第5段写水光,以表现济南冬天里孕合着的春色,并顺势用一句话勾勒了济南冬天的总体形象。 5.先是用一个设问句和一个反问句指出济南的“出奇”不单是因为经常有温暖的阳光,还因为它有迷人的山水;继而写济南的地理特征:是“山围城”;然后写济南人情态的特征:因为山就是依靠,山就是温暖,所以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6.先写山的色彩。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写到山腰,一步步地细看,一笔笔精心描绘。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它是银白,“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再写山的情态,“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那些小山太秀气!”这样,就写出了小雪点染的山的“妙”处。不仅使读者感受到小雪点染的山的外在美,也写出了其内在美。 7.写水,作者抓住一个“绿”字,着重写了自己对济南冬水的感受,概括水的鲜明形象。作者描绘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这其实都是写水的绿,写济南冬天里绿的精神,绿的生命。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写“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这实际上是把水艺术化了,感情化了。最后写“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济南冬景图。写出了这座有泉城之称的济南的特色。 8.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9.A.拟人;B.比喻;C.拟人 10.(1)jǐ(2)dūn(3)jì(4)xiāng(5)zhù(6)zǎo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朴素笔墨写景抒情,并抓住景物特征来写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写景,选用恰当比喻,朗读并背诵。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让学生谈谈所见过的北方的冬天的印象,再用老舍赞美之词引入 二、简介老舍 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三、正字音(见书、课件) Jǐ děi zhuó chǎng zhù chéng huó jì zǎo 济南得着落 宽敞贮蓄澄清暖和髻水藻 响晴(很晴朗,晴朗无云。)响亮(很明亮)。慈善(温和,合乎人心意。) 秀气(美丽而柔弱。)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分析 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济南冬天? ——先写异地之冬与济南的冬天对比(天气),再写冬天的济南(济南冬天的山和水),写山分别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 2、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无风声、无雾响晴、温情) 3、分析对比作用(三种感受之对比) ——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情,“宝地”表达爱济南的感情。 4、朗读分析第2段,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及自己对山的感受。 ——济南冬天的山在阳光照耀下给人感觉特别舒适温暖,作者用“晒、睡、醒”、“小摇篮”为比喻写出小山特别可爱,充满温情。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这段是紧扣“响晴”和“温晴”来写的,并分析形成这种特殊气候的原因是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5、怎样描写人们的感受。 ——不仅描绘笑容,而且突出心理活动(含笑、冬天慈善) 6、朗读分析第3段薄雪覆盖的小山,妙在哪里? ——作者按空间顺序描绘,用了系列比喻、拟人,把各处细部雪的光、色、态一一展现出来,有层次地写出秀美景色和娇美情态。 7、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山景? ——顶着“白花”的“看护妇”比喻雪光,“带水纹的花衣”比喻雪色,“山的肌肤”“镶银边”比喻雪态,“露出粉色”“害羞”拟人手法写出雪态。从上到下,如工笔画,描写出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特别的娇柔秀气。“顶、镶、穿、露”动词准确生动。 8、朗读,注意用较轻声和喜爱欣赏的语调读。 五小结、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济南城山的特点 二、分析 1 朗读分析第4段济南城外远山的特点 ——写出小山素淡雅致的特点,有如一幅小水墨画。“卧”写出一种恬静安逸的气氛。 2 济南冬天水的特点(“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可讲讲济南多地下热泉的特点) ——第一是暖,不但不结冰,不还冒着热气;二是绿,用绿萍、经水藻、柳影的绿烘托出水的绿,写出水的温暖多情,富于生机;三是活,十分清亮通透蓝汪汪,如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3 作者感情?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直接表达作者喜爱、赞美济南的感情。 4 小结写作特点 ——1)善用比喻和拟人,写出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准确而恰到好处,予人美感。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直接抒情,或创设意境,流露深情,或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3)注意色调对比,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描写,既有简笔写意画,又有细腻的工笔画。 4)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唤起读者体验,仿如身临其境 三、板书 济南的冬天 老舍 一济南的天气 异地之冬 北平 伦敦 热带 (对比) 多风 多雾 日光毒,响亮 (奇迹) (怪事) (害怕) 济南的冬天 无风声 无雾响晴 温情 引出 “宝地”(喜爱) 二冬天的济南 济南冬天的山: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舒适、可爱、充满温情 (小摇篮) 薄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 (看护妇、镶银边、穿花衣、害羞) 城外远山—————素淡、雅致 (小水墨画) 济南冬天的水:暧——不结冰 绿——温暖多情,富于生机 (不忍冻) 活——清亮通透 (空灵的蓝水晶) 处处围绕“温晴”来写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4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带领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导读导议。 2.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3.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自身对祖国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2.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让学生查找作者的一些经历、创作,加强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给了济南。”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画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济南的冬天》,看大自然赐给了济南什么样绝美的景致,竟那样令作者心醉神迷,写出这样的评价。 课件展示图片和板书标题、作者。 【设计意图】带着疑问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读书,并设计相关问题: 1.师生同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多音字、形似字。 教师出示整理好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 2.生生自读讨论:作者如何概括赞誉济南的,济南冬天的总特征是什么? 3.分组讨论:围绕着总特点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文章结构脉络。 赞誉了“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的词语是“温晴”。 第一部分(1段)总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2~6段)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好的诗文当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写景、抒情散文的朗读,师生读,生生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文本中理解、解决问题。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1.文章开头,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2.感知作者的情感,互相交流预习中查找到的资料。 3.第二部分具体抓住了济南冬天的哪些自然景象来描写,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1.把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地方进行了对比的方法:北平的寒,济南的暖;伦敦的暗,济南的明;热带的热,济南的温;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2.教师点拨: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誉为人民艺术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其中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作者之所以用北平、伦敦、热带地方来对比,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老舍25岁以前生活在北京,1924年去英国,生活了6年,回国途中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一回国便到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在济南温晴宜人的冬季里,老舍感到惊异陶醉,不仅发自肺腑的抒情道:“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从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作文时一定要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感染人。 3.全文抓住了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写“响晴”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几个画面: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济南冬天的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内容,抓住重点,培养学生相互交流查找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景物的特点。 (四)语言运用与品味 1.教师导入并设计问题,请学生展示朗读,带着同学们再品析课文,思考问题。 语言是情感思想的载体。细细地品味语言,才能更好领会文章的内容。要善于抓住关键句子,再细细体会句中词语的意味。 (1)文中描绘了山、水、城、雪等多幅画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2)我认为 是最精彩传神的词语或句子,它妙在 。 2.教师在全班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1)语言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生动贴切。 举例: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个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同时,将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可爱、慈善,生动而巧妙地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重点分析:被风儿吹动;害了羞。 (2)词语选用上十分讲究。 举例: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设计意图】1.通过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了解品赏语言的角度。2.通过评析语言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五)活动学习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仿照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仿写。 2.说说自己家乡冬天的特征,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 3.《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六)布置作业 1.摘录比喻、拟人句,体会表达效果。 2.小写作《校园的冬天》,400字左右,恰当地使用修辞方法。 【设计意图】1.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效果。2.课堂知识的学以致用。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景物描述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预习: 1、背诵课文1-3段。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同学描述本地春天的感受,由此引出北中国的冬天,由于学生没去过,可造成疑问,激发学习欲望。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 1、学生背书片断 2、学生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师生共同评价。 四、解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五、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混读,随机停顿,请其他学生接力。这样可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六、理清文章脉络: 1.问题设计: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2.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订正归纳小结。 参考:天气 山景 水色 七、分析第一部分: 1、问题设计: (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2)用了什么写法? 教学过程 2、学生思考(方法同上)。 3、抽签提问 4、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 参考:温晴: 对比:北平(大风) 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八、堂上练习: 九、小结课文,提示学生热爱祖国的河山。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后半部分: 2、巩固生字生词。 3、完成课后练习二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品读课文,发现并感悟济南的冬之美。 教学难点: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立冬将至,寒意便迈着步子来到了我们身边,天气一下子冷了许多。北中国的冬天即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想起这些,不禁也令人心生寒意。身处寒冬的人们总是渴望春天早日来临。然而,生活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确是面上含笑的,他们好像并不渴望春天早日来临,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啦,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著名写景散文名篇《济南的冬天》,也许从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二、整体把握 1、走进作者 学习老舍先生的文章,我们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老舍先生,请看大屏幕,掌声请出老舍先生。(投影作者简介,学生齐读)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1930年,作者回国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担任教授。从此在山东工作生活了七年之久。作者称山东是自己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为1931年在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 2、听录音,说感知,解字词。 就是这个对济南有着特殊感情的人,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听配音朗读课文。(投影要求:注视画面、用心倾听、展开想像的翅膀,感受济南的意境美。) 听了录音,你心中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用一句话说出来。(学生活动,老师评价。) 好的文章三分赏析七分读,只听了一遍,同学们就发现了这么多济南冬天的好处,下面请同学们仔细的读一下课文,在阅读的时候,我希望同学们能注意下面这几个生字词: 济(jǐ)南伦敦(dūn)镶(xiāng) 贮(zhù)蓄水藻(zǎo)髻(jì) 3、感知简析,展示才华 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正如同学们说的那样,意境是相当的美,下面老师准备了一些思考题,请看投影,请同学们迅速浏览文章,回答问题:(投影展示) 作者笔下济南的冬天和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特点?作者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学生合作讨论思考解决,教师板书:济南的冬天) 请同学们把思考所得告诉大家,展示你的才华。 教师逐步疏导,简析文意并简明板书。 特点:温晴。景物:山、水具体又写:阳光下的山,小雪后的山,城外远山 三、美文品读,展现风采 过渡语:课文整体内容我们已经把握住了,那文章的意境美我们又如何才能感知呢?请分组思考第二个问题:(投影展示) 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段,你认为用得最准确的词语和最生动的句子有哪些,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启示: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一下就有两个或是更多的思想和智慧。 要求:小声读,并动笔圈点批注。 抽生回答,教师以图画为引导,分别展示2、3、4、5、自然段景致,引出其中精美词句,从修辞、写法、情趣等方面品读妙处。(安排一段配音朗诵表演) 学生可能找出的句子: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四、悟景、激情、写美 过渡: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的的确确很美,你想,为什么他笔下的景就这样的美,这样的惹人喜爱呢?如果文章单为写景而写景,会不会打动人,会不会感动我们?这景里面还有什么呀?(抽生回答)正因为这景里面融进了情,融进了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喜爱之情,所以他的文章才这样的动人。这种写法叫做“情景交融”,真好个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呀。 激情、写美:老舍笔下的景如此的美,如此的惹人喜爱,我们三穗,我们家乡四季的景也不错呀。请你写一写或说一处我们三穗,我们家乡你认为最美的景致。 五、小结课堂。 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学习到处都蕴含着美,让我们用我们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的美,让我们用我们的生花妙笔去描绘生活中的美,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七年级(7)班的同学会有像老舍这样的大家驰骋在文坛的圈子里。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7知识目标: 1、掌握生字词,背诵第3节。 2、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2、学习并运用由里往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情感目标: 1、在品析课文中感受自然之美,丰富学生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描述景物并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及重点朗读感知感情基调;第二课时:重点评析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以及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我们这儿的冬天的特点,进而导入新课《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课文1、接龙朗读感知课文生字词并考察熟练程度。 济(jǐ)南发髻(jì)镶(xiāng) 澄(chéng)清贮(zhù)蓄 2、自由朗读感知课文感情基调。 ⑴学生讨论发言如何朗读课文。 ⑵师生归纳:要读出喜爱之情,语速较慢,语调要柔和,语气要亲切。 ⑶学生按照提示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自由朗读,然后然后进行朗读比赛。 A、学生互评朗读中优缺点 B、让评析较好的学生来朗读 C、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特别是重点的字词句的朗读。 3、感知济南的冬天的总体感受。 ⑴齐读第1段。 ⑵你从第1段捕捉到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⑶师要做好指导工作,特别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学生赏析济南冬天的山和水[第2课时]㈠感受济南冬天的山 1、比较感受阳光下的小山和小雪后的小山以及城外远山的不同之处。 2、说说你喜欢哪一幅画面的小山。 3、美点品析 ⑴美词品析 ⑵美句品析 ㈡感受济南冬天的水 1、小组讨论归纳:如何写济南冬天的水?抓住了水的什么特征? 2、交流发言。 3、师生质疑。 ㈢评析最后一段 1、结构上有变化(体现作者匠心) 2、冬天修饰济南,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济南的总观感。 3、济南和开头宝地照应,点题,抒发了作者喜爱,赞美之情。 ㈣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学习本文后的感受(可以就不同方面,任选一个角度) 四、布置作业1、让学生搜集有关描写冬景和雪景的古诗句 2、请描绘一下我们家乡的冬天: ⑴抓住景物特点,适当运用修辞; ⑵写好后,用一定的语气语调读一读; ⑶300字左右。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8一、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请学生各抒己见) 我们的省会“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的冬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简介作者、作品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本文写于1931年春。 2、词语教学:读背“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3、思考并分析 (1)、济南的冬天是(?)(把自己读了课文后对济南冬天的印 象填上去,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加以印证。) (2)、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济南的特点?(冬天的山,冬天的水) 4、朗读 课文 要求用普 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济南冬天的总体特 点是什么?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 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 、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 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 2 、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 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 体写。 五、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 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六、布置作业。掌握字词。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贯串全文 对济南的总感受:“温暖安适”的“理想境 界” 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城外远处的山如诗似画 冬天的水色——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济南冬天总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语言,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2、仿照第3段中的写景方法,仿写片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写景方法学以致用,进行片断仿写 教学方法: 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上帝把春天的艺术赐给西湖,把夏天的赐给瑞士,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我们刚刚学过朱自清的《春》和梁衡的《夏感》,他们笔下的春和夏都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生命力、勃勃生机;热烈、紧张、急促)。没得上帝赏赐的春和夏就已经那么迷人了,这个深得上帝厚爱的济南它的冬天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跟随老舍去领略一下济南的冬景吧! 二、整体感知 (听范读,思考问题) 1、作者的眼中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怎样的?能不能用文中的词来概括? 温晴 2、济南冬天的这个特点作者是通过哪两种景物来体现的? 山(2、3、4)水(5) 三、文本研读 1、老舍先生抓住“温晴”这一主线,虽然只选取了山和水两种景物,但是却向我们呈现了四幅美丽的济南冬景图,你能为这些风景图取一个动听的名字吗? 老师先来示范一下:第一幅图主要写的是阳光照耀下的小山,取名阳光朗照图,其他三幅图请同学来取? 阳光朗照图、薄雪覆盖图、城外远山图、空灵水晶图 2、四幅景物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 过渡:同学们描述的每幅图都非常的美,老师都喜欢。但如果一定要说最喜欢的话,那老师会选择第二幅图——薄雪下的山景图。为什么呢?我们一起从这幅图画中找寻答案吧。 3、集体朗读 一般说来,冬天凛冽的寒风已经让给人感觉很冷了,而下雪过后的冬天更增添一份寒意,作者是不是也是这样认为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 4、为什么作者会认为下点小雪后会更妙呢,这个妙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快速阅读,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小雪之后的小山更妙的词句,并说说妙在哪里呢?) ①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运用比喻,松的青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形象写出了小雪后矮松的秀美形态。 顶:准确表现了“一髻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并暗指这是“小雪”,既有“在树尖上”。又有““一小堆”的意思;“顶”字又引起下文把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护土)的比喻 ②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 运用比喻,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仿佛给蓝天镶上了银边。 镶: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这里的“镶”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景观。暗指是小雪,如果是大雪,也决非仅山尖是白的 ③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运用比喻,白雪和暗黄的草色组成了彩色的景象,互相映衬 运用拟人,(想象)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写出了草色半露不露的动人的形态 穿:准确表现了雪、草覆盖山坡的状态,又引起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比喻 ④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写出夕阳映照下雪娇美的颜色和情态,以及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师总结:作者通过矮松、白雪、草色、斜阳这些景物来衬托雪的颜色与情态,从而生动形象的体现小雪后的小山更妙的。这是对小山妙的一个具体分析,那么文中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这薄雪后小山的妙,也就是薄雪小山图的特点——秀气。作者就是抓住秀气这个主要特征,通过一系列妙景来体现来突出。 5、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过程中,作者采用了一种怎样的描写顺序?(找出表示顺序的词) 从高到低——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6、通过刚才的赏析,同学们觉得我们能从这段中学到哪写景的方法? 师生归纳板书: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顺序,修辞运用,用词的正确、虚实结合 7、其实,作者之所以能把薄雪覆盖下的山描写得如此亮丽多彩,除了刚才我们所说的要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写景的顺序和修辞运用之外,老师觉得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哪一点呢?(融入作者的情感,对景物的热爱) 补充作者经历及简介:本文约写于1931年间,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他从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七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被成为他的“第二故乡”。正因为融入了他的故乡之情,所以将济南的山色描写得如此得富有魅力。那么对于老舍,同学们还知道关于他的哪些资料吗?(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 四、学以致用 刚刚我们通过赏析第二幅图,总结了一些写景作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学习的目的就是能够运用,下面请同学们仿照这幅图,借鉴其中的一些写法,学以致用。 1、改写下面的句子,使其更形象生动。(比喻、拟人、动词选择) 群山把小山村围在中间 山伸出长长的、弯弯的手臂,把村庄温柔地拥在怀里。(拟人、动词地选择) 2、片断仿写:描写我们校园秋天的景象,用你的笔来表达你对校园的热爱吧! 要求:字数150字左右,抓住景物特征,运用修辞手法(1-2)种,注意用词正确 学生当堂练习,教师挑选2-3篇进行点评 五、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学了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写作方面的) 教师总结:领略到了老舍笔下的北国之城济南与众不同的冬季景观,尤其是薄雪下的小山景观,此外通过本文的学习还学到很多写景的方法,比如抓住特征,注意写景顺序,运用修辞等等,希望本节课的归纳的写作方法能运用到你的作文中。 六、作业布置 1.试用所学雪景图的方法来品读其他三幅冬景图。 2.没完成的同学课后仿写完,完成的课后修改。 课后评析: 本教学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采用了读写结合的方法,就一个重点语段作为阅读分析的范本,然后从中总结写作方法进行学以致用。。 教学结构上设置了“整体感知”、“文本研读”、“学以致用”等三大教学板块,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老舍《济南的秋天》里的一段话作为导入,引起学生好奇的好奇的心理。本文赏析过程中,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十分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和指导性。其间穿插相关的优美图片,激发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互动性较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有效的训练。学以致用部分对所学的写作方法进行运用,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熟悉课文,同时使学生都觉得这样的片断写作有章可循,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并且通过自己作品与课文比较,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到名家作品的意蕴。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析精彩语言,体味优美意境。 2、能力目标: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有条理地描写景物和移步换景的手法。 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精彩语言,体味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移步换景的描写景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展示大明湖、千佛山等济南特有风景,引用清代诗人刘凤诰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导入课题。 二、检查预习。 (一)夯实基础,展示多媒体让学生正确的读加点字的音,然后口头解释词语。 ① 济南( ) 伦敦( ) 镶( ) 水藻( )贮蓄( ) 发髻( ) 澄清( ) 着落( ) 看护( ) ②解词: 设若——— 水墨画——— 贮蓄——— 空灵——— 响晴——— (二)学生展示自己所查阅的关于老舍的生平及代表作品的资料。①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②师生交流:教师做重点补充,学生把重点记录。 三、整体感知。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思考:①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济南的冬天? ②济南的冬天有哪些特点?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讨论解决,教师指导总结。 四、美文细品。 速读课文,利用圈点标注法画出你认为生动的句子,仔细体会,并说说你的理由。(从修辞手法、遣词造句、色彩、手法的虚实等方面着手) 小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教师引导、总结。 五、移步换景的手法。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概括本文的写作手法,如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景,虚实结合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第三段,思考:本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矮松、山尖、山色、薄雪。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然后告诉学生随着观察者观察点的不同,所写的景物也随着变化这就叫做“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帐。 六、反馈练习。 假设你要给一个从没有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从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些精彩的片段,选取一个简略讲讲。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可以检验学生对文中重点段落的掌握情况。学生先在组内展示,然后每组推举出一名学生回答。 七、布置作业。 以《……秋天》为题写一篇500字的作文。要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抓住景物的特点,利用各种所学手法,用生动形象的笔墨进行描写。注意将景物写活,做到情景交融。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11学习目标: 1。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济南冬天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 2。能说出济南冬天的特点,发现它独特的美。 3。欣赏并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语言技巧。 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这些山形成了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候截然不同。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注意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情趣和丰富的情感,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成良好的语感。 教学设想: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我认为本文的教学切入点应该是要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领会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把教学重点落到老舍先生的高明之处就是能够把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的写法上。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盼望万紫千红的春,我们迷恋果实飘香的秋,可那白雪翩飞的冬,虽然寒风凛冽,可那树尖上顶着一朵白花的美丽又怎么不令人神往呢?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就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它给人留下的不再是萧瑟,不再是寒气袭人,它那里充满了温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温情吧。 二、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1。先由学生介绍他们了解的老舍以及他的作品和语言风格。 老舍,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戏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被誉为“人名艺术家”。 2。教师结合学生介绍作适当补充,突出《济南的冬天》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文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一些印象》是老舍一系列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散文作品中最早的一篇,也是他回国后最早创作和发表的作品之一。从1930年夏秋至1931年春夏,随写随发表,全文共一万字左右。本文就是其中的一段。 三、感知课文 1。借助于《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清楚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领会本文应该怎样朗读。 归纳:要读出喜爱的感情,语速较慢,语调要柔和,语气要亲切。 3。听名家朗读课文。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用温和、亲切、喜爱的语气语调朗读。 四、按描写的不同景物,给文章分段,归纳大意。 (一)(1)写济南的冬天的天气特点。 (二)(2—4)写济南冬天的山景。 阳光朗照下的山 山薄雪覆盖下的山 城外远山 (三)(5)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注音组词:得、着、薄、和 第二课时 一、投影两段有关北方冬天的描述,让学生读一读,说说北方冬天给人的印象,以此引入课文分析。济南的冬天是寒冷的吗? 二、齐读全文,思考问题 1。济南冬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一特点的? 2。济南冬天的山水有何特点? 三、分析全文 (一)第一段 济南 北平(有大风)无风声 伦敦(有浓雾)响晴“宝地”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独特:温晴 热带(日光毒)温晴 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 注:作者之所以用北京、伦敦、热带来对比,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老舍25岁钱一直生活在北京,1924年应邀去英国任教,在伦敦生活了6年,在离英国回途中又在地处热带的新加坡住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而一回国便到了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沐浴在济南温情宜人的冬天里,老舍感到惊异陶醉,不禁发自肺腑地抒情道:“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从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作文时一定要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感染人。 (二)针对第二段提问:济南的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作者怎样写出阳光下的小山特别可爱?人们的感受如何? (三)研读第三段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遍这段文字,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说说理由。 1。哪句话直接抒发作者对雪后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2。作者写景的空间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3。作者采用那些修辞手法来写景的? 体会比喻、拟人对写景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写出景物的特点,寄寓作者的赞美之情。 比喻 (1)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这句话含有两个比喻,一是将“”比作“白花”; 二是将“”比作“日本看护妇”。 (2)指出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 (3)若将“顶着白雪的矮松”比作“守卫边关的战士”,行吗? (4)引用几句学生作文中的比喻句,让同学们讨论比喻是否恰当。 明确:比喻一定要贴切。 拟人 比较下列两句话,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明确:拟人手法赋予薄雪以少女“害羞”的情态,写出雪的娇羞美丽。 4。看看作者写景的句子中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美景,景中抒发了作者对这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情景交融。 5。如果我们要根据此段文字画一幅画,画上应该画些什么景物,景物的色彩如何? 6。熟读背诵 (四)城外远山——小水墨画 (五)水的特点——绿、暖、清亮 四、再读全文,语调要柔和,语气要亲切,读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1。直接抒发感情。 如“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那些小山太秀气。” 2。通过创设美好意境,流露作者深情。如“请闭上眼睛,……这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境界?”烘托出舒适温暖的意境,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五、创设情境,仿作练习。 当你被济南的冬天深深吸引的时候,也许你沉睡的关于冬天的记忆在被唤醒,也许你神往的某地的冬天也童话般浮现在你的脑海里,那么就让我们也拿起笔,抓住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景象,运用你刚刚学到的语言技巧,写下你心中最美的一处冬天。 教师结束语: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 六、作业 1、摘录比喻、拟人句 2、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济南 北平(有大风)无风声 伦敦(有浓雾)响晴“宝地”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独特:温晴 热带(日光毒)温晴 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安适 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 城外远山——小水墨画 水——绿暖清亮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12一、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指导。 1、背诵课文1——3段。 2、解决生字词。 (二)三分钟演讲。 1、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一同学描述此地春天的感受,由此引出北中国的冬天,由于学生没去过,可造成疑问,激发学习欲望。 2、作者简介。 3、检查预习。 (1)6人背书片断。 (2)5人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师生共同评价。 (四)解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五)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混读,随机停顿,请其他学生接力。这样可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六)理清文章脉络: 1、问题设计: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2、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的举手,直到绝大多数学生行了进行提问。 3、提问若干人,保证各种答案都有,言无不尽。 4、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订正归纳小结。 天气、山景、水色。 (七)分析第一部分: 1、问题设计: (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2)用了什么写法? 2、学生思考(方法同上)。 3、抽签提问。 4、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 (1)温晴。 (2)对比: 北平(大风)—— 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八)堂上练习: (九)小结课文,提示学生热爱祖国的河山。 完成课后练习二。 教师视察后核对答案。 (十)布置作业 : 1、背诵课文后半部分。 2、巩固生字生词。 五、说课精要。 未学之前首先背诵,此做法很好地保证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和写作及语言的积累。其次解决课文采用先总后分法,易于总体把握。 第二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写景文章,要学会分析写的是什么景,是怎样写景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分析才能懂得文章主旨,对自己今后写作也会有收益。 (三)学习新课。 1、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提问: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讨论并归纳: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 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6、提问;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7、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8、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9、提问: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l)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协…··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四)小结。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五)堂上练习: 1、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 2、写完交流。 (六)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2题,第二大题。 2、完成掌握语文本课的有关内容。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13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识记本文的生字词,了解本文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 3、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 4、积累本文的佳词妙句,达到熟能成诵 学习重点与难点 1、结合重点词句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 2、学习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导学过程: 一、回顾有关冬天的诗句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原名______,字______。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现代著名作家。是语言大师,被誉为 “____________”。著名作品小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戏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话剧《___________》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1、脉络填空(※典型景物的典型特点) 第一部分,(1段)济南冬天 的天气特点,具体:无 、无 、无 。 第二部分,(2、3、4段)济南冬天的山景。 一层;写阳光照耀下的山景。 特点: 二层:写雪后的山景。 特点: 三层:写城外远山。 特点: 第三部分(5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特点 2、文章第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简要说明。 二、【课堂研讨】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标划生字词并掌握。 (1)注音:济南()镶()水藻()贮蓄( )发髻()澄清( )着落() 看护( ) (2)释义:响晴: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2.本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你能用第一段的一个词语说明它的总体特征吗? 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对景物进行描绘,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5.全文的结束语和课文标题有怎样的联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三、细读课文,探究文意 1、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主完成。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9、“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妙,理由是: 四、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领悟思想感情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读,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结合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五、【学习反思】 六、【教师批阅】 时间: 等级或分数: 七、【奖励记录】 优胜学习小组: 优胜展示小组(个人): 优胜点评小组(个人):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14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15一:《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本文是继朱自清的《春》之后的第二篇优美的散文。作者老舍细致观察济南的冬景,把心中对济南冬景的喜爱以及对自然山河的赞赏之情通过笔墨描绘出来,创作出这么一篇优美的散文。本课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大自然。通过反复朗读本课文,在学习《春》之后继续加强朗读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加强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认识,阅读更多的文章来加深体会文中细腻的描写,进一步体会写景抒情的文学创作方法。 三:学情分析 初一新生在上一节课了解了文学作品中自然的描写,赏析了优美的语言,发挥想象,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重点学习了比喻对文学语言的润色功能,一定程度上锻炼了理解文学语言的思维能力。对于朗读方面仍需加强学习,体会文中感情。 四:教学目标 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以及喜爱之情。 初步分析作者笔下冬日里带有温情的济南山水,发挥想象,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重点 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以及喜爱之情。 初步分析作者笔下冬日里带有温情的济南山水,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六:教学难点: 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想象文中描绘出的景观,体会文学作品的语言对空间的塑造以及传达情感的魅力。 七:教学时间 40min 八:教学设计 立足点:“看”(顺着老舍先生的目光,在想象的世界里观览冬日里的济南。) 导入:5min 冬天的电影场景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顺着老舍先生的目光,一起认识冬天里的济南,在想象的世界里观览冬日里的济南。 检查预习:5min 借助注释,了解作者背景。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字词,读三遍。(基础巩固) 朗读技巧学习:10min 跟着录音,低声跟读,注意感情起伏,重音及停连。(初步感知作者细腻文笔及对济南,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问题一:5min+12min 顺着老舍先生的眼光,你看到了什么自然美景?各自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把你在文中看到的地名、自然景观在文中用笔画出来,五分钟之后请同学来分享所得,用自己的话简单描叙出来。(鼓励积极发言,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理清文章层次: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总体感受、济南的小城、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山以及冬日里的水) 课堂总结:3min 了解作者背景生平等、字词巩固、朗读初步学习以及对文章层次的梳理。 九: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一遍,朗读第三段三遍。 找出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的句子,试着思考一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十: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