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说课稿 |
范文 | 有关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说课稿 篇1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法》的第1课时。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设置了甲、乙两个水库的水位变化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一列算式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使他们自己发现、探索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术,由有理数的乘法的练习中引出倒数的概念,进一步探索出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及乘法运算律,使同学们真正地掌握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乘法(1)”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前几课的延伸与拓展,是有理数除法运算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有理数四则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 教学目标: 1. 能力目标:经常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 知识目标:会运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 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即为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运算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使学生在理解记忆乘法法则的基础上会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难点是确定多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及有一个为零时积的情况。 三、 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采取师生互动方式,并将分析、观察、验证相结合。通过学生主动性学习,教师的指导,练习的巩固层层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2. 学法: 事先让学生预习,有不懂的再在课堂上在教师引导下弄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观察、归纳、猜想、验证,并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新学知识,能熟练地进行乘法运算。 四、 教学过程分析: 1. 导入过程: 利用课本的问题的案例来导入,既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小学已学过的乘法知识,为后面学习负有理数的乘法做铺垫。 2. 探索新知过程: 首先,我引用课本的议一议和猜一猜中的两组式子,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规律,猜出结果,并自己归纳出乘法法则。其中利用导入中所书写的式子,节省课堂时间。 对于例题的选取,我先了两个例题,例题共五个小题,我先示范做一个题,其余让学生尝试用刚学的知识自己解决,这样做的目的是先示范做题的步骤和格式,再查看学生是否能正确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其中还利用例1引入有理数中倒数的概念。在例题的选取中,我还有意挑选了不同的题型的乘法计算题:例1是两个数相乘的,(1)小题是一负一正相乘,(2)小题是两个负整数相乘,(3)小题是两个负分数相乘的;例2是三个数相乘的,(1)小题含一个负数,(2)小题含2个负数。这样做既可让学生了解不同题型,也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准备。我还利用例2的第2小题添加“0”改变题目,让学生了解有一个因数为0时,积是0,我认为这样不但让学生了解了知识,也节省了课堂时间。 对于乘法中确定符号的问题,我引导学生通过对例题中式子的观察,以及对原有乘法知识的回顾,提示学生留意各个式子中负数的个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解决课本76页议一议中的积的符号的确定问题。 3. 随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题的选取中,我也有意选择了多种题型加以巩固,并增加了一个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的题型,让学生再次了解要先计算小括号中的加法,明确此类题型的计算顺序。 4. 小结: 以提问的形式大致回顾本节所学的内容,主要问了三个问题: (1)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些什么内容? (2)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什么? (3) 什么样的数互为倒数? 5. 作业: 作业我同样选取不同题型的五个计算题,目的是想查看学生学的效果如何,是否对哪类题型还留有疑问。 6. 自我评价: 这堂课我觉得满意的,是能够利用短暂的45分钟把要学的知识穿插在学与练当中,充分地利用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并且能让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 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我觉得自己对于课堂上学生做练习时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处理还没有能够处理得很好,我应该吸取经验教训,再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另外对于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的符号问题,我觉得自己归纳得还不是很到位,我想解决的办法是在以后的练习中再做些补充,让学生加深理解。从中我也得到一个教训,再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应该多学习教学方法,多思考如何归纳知识点,才能更好地帮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系统! 数学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一块重要基石,它在整个计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教材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将用乘法口诀求商分为两阶段学习。第一阶段,安排在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四册的第二单元:“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求商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安排在本册书的第四单元:“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即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除法算式,从而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3、巧设练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较熟练地用7、8、9的乘法口诀正确求商。 难点: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电脑、cAI课件、实物投影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迁移规律,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让学生通过观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抓迁移 好奇心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它往往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导火线。因而,一开课我就设计了抢答题。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地抢答,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抢答完毕老师马上设问:求商时是怎样想的呢?这样便唤起学生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回忆,为探究新知作好铺垫。当学生叙述求商的思路后教师接着说,前段时间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继续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从而揭示课题,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探究新知明思路 这一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中心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求商的基本方法。 首先课件出示“欢乐的六.一儿童节”情境图,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发现数学信息,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图意。这样可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沟通语文数学学科的联系,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听、说能力,同时训练学生从活动中获取有效数学信息的能力。接下来课件出示第一幅主题图,学生从主题图获取的数学信息能自然、流畅地诱发学生思考问题:平均每行挂几面? 有了问题,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于是我便让学生4人小组合作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 然后小组汇报,引导学生着重说出求商的思路,教师随机板书算式和口诀。当学生解决了“平均每行挂几面?”这个问题后,教师有意识地改变条件:若挂7行,平均每行又能挂几面呢?留出空白让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在主题图中分别引出第2组和第3组的主题图。引出49÷7=727÷9=3计算。在此,给足空间,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问题进行解决。通过以上的活动,使学生真正熟练掌握用7、8、9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三)巩固练习,促内化 这一环节是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掌握解题思路、形成技能的重要环也是实践的环节。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于是我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了形式多样、富有童趣、不同层次的练习,使程度不一的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发展能力,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 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49页的“做一做”(课件出示题目),利用实物投影集体订正。然后教师设问:竖着的三道算式间有联系吗?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同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从而揭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加深理解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形成比较牢固的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 接下来的练习2则显示一棵挂满仙桃的桃树,先让学生人人动笔在书上独立完成,然后分小组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爬梯摘桃比赛。将枯燥的计算变得活泼有趣,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⑵小猪吹泡泡,这是一组用乘法口诀求商练习,通过这个练习提高学生应用口诀进行计算的熟练程度, ⑶生活中的应用:二(2)班一共有32位同学,每小组有8位同学,可以分成几个小组呢? (四)发展评价扬个性 让学生自由畅谈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和收获,给他们充分表现的机会,使其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说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 想:七八五十六 56÷7=8 49÷7=7 七七四十九 27÷9=3 三九二十七 通过板书让学生直观发现“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一句口诀可求两道除法算式的商,从而归纳出“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数学说课稿 篇3一.学生状况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直观的讨论过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前阶段又学习了直线方程和圆的方程。本节课主要以问题为载体,帮助学生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通过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有关的数学思想,培养“数形结合”的意识。 二.教学任务分析 1、地位和作用 解析几何的本质是利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这节课我们就要用代数方法来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样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阶段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优越性,用解析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的开始,也为后面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打好基础,这节课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直线与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决问题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通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方程组的解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能够解决直线和圆的相关的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类比——概括——抽象等思维过程,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分为六个教学环节:复习引入、构建新知、例题讲解、拓展提高、应用演练、归纳小结 环节1:复习引入 1、平面几何中,直线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在初中,我们怎样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平面几何中,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直线与圆相交; (2)直线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直线与圆相切; (3)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直线与圆相离. 两种方法,①根据定义②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大小关系。 反过来,直线与圆相交,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 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有一个公共点 直线与圆相离,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 2、现在,如何用直线方程和圆的方程判断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先看以下问题,看看你能否从问题中总结来.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载体,帮助学生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结构,带着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2:构建新知 分析:根据初中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种方法,我们可以利用d和r的大小关系或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来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坐标即满足直线方程又满足圆的方程,把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联立, (设计意图:由较简单的问题导出这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探究用坐标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阶段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用代数思想研究几何问题的优越性) 3、构建新知 回顾我们前面提出的问题:如何用直线和圆的方程判断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方法: 几何法: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关系来判断.如果d 如果d=r,直线与圆相切;如果d>r,直线与圆相离. 代数法:根据直线与圆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解的情况来判断.如果有两组实数解时,直线与圆相交; 有一组实数解时,直线与圆相切;无实数解时,直线与圆相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概括出利用直线与圆的方程来判断它们位置关系的两种方法,可以自己把课堂上所学的零碎的知识点连成知识线,从而加深了学习的印象.) 环节3例题讲解 分析:依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长的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分析:根据直线l与圆C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解的情况来判断 这里是利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来解题,已知直线与圆相切,可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直线与圆有一个公共点。 求出交点的坐标目的在于认识到方程组解得意义。让学生体会出用何法解题更为方便。例2让学生运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解题)结合图形,无论m为何值,点(0,2)的坐标恒满足直线方程,直线恒过这个定点, m是直线的斜率,满足题目条件的直线就是图上的这两条直线,左边这条直线的方程 是,右边直线的方程为 (设计意图:例1让学生及时的巩固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以期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环节4、拓展提高 另解:(1)因为l:y=a(x-1)+4过定点N(1,4) N与圆心C(2,4)相距为1 显然N在圆C内部,故直线l与圆C恒相交 (2)在y=ax+4-a中,a为斜率,当a=0时,l过圆心, 显然弦AB的最大值为直径的长,等于6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提升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5、应用演练 练习1、 2、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的目的在于及时巩固重点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掌握. 同时强调规范的书写和准确的运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数学学习习惯.) 环节6、归纳小结 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几何法: 代数法 : 1、确定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r 1、把直线方程带入圆的方程 2、计算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2、得到一元二次方程 3、判断d与圆半径r的大小关系 3、求出△的值 d>r,直线与圆相离,直线与圆相交 d=r,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相切 d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节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巩固知识,明确方法.) 作业: 3.已知⊙C:(x-1)2+(y-2)2=2,P(2,-1),过P作⊙C的切线,求切线方程。 (设计意图:,第1、2题是基础题,为了复习巩固这节课的内容,第3题是弹性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 环节6、课后反思与点评: 1、新的课标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作为独立的章节,说明新课标对这节内容要求有所提高。 2、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了防止计算量过大,一般采取几何的方法,但用方程思想解决几何问题 是解析几何的精髓,是以后处理圆锥曲线问题的通法,掌握好方程的方法有利于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3、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相关问题如:弦长的求法、圆的切线方程求法以后还要补充。 4、用代数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不必求出方程组的解,利用根的判别式即可。 一、课题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年级( )册第( )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知识 二、说教材、目标 在学习本课内容以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 ),已经有了( )的经验,本节课教材首先出示( )场景图,列举了( )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联系已在生活中的感性经验,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 基本理念,制定了如下目标: 1、 2、 3、 本课时的重难点是: 三、说教学流程 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分()大环节进行: (下面就以上四大环节做具体的阐述)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引出问题、发现问题,激疑导入) 这一环节我通过创设( )情景,让学生主动提出( )问题,从而引出课题( )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经常问学生“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意识与习惯,从而促使学生在下面的环节中进行研讨、探究、思考,也为以下解决问题的环节做好铺垫。)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这种导入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就如在其“思维的水池”中投以一片砖石,激起思维的波澜,收到“一石冲开水底天”的效果。 第二环节:自主合作、探索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分( )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独立思考、(互相讨论)说说方法 第二层次,选择方法,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第三层次,互相交流,比较分析,进行小结 (这样的设计,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落脚点,让学生从事主动的观察,猜测,推理,实验,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的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感染,从而进一步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在分析比较中,感悟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恰如教育家文兰森所说:最不完美的创新也要比完善的守陈伟大一百倍。 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 (放手让学生操作,并把学生的操作与语言、思维联系起来,这样的操作就不仅仅是操作,而是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源泉,让学生凸现真实的个性,他们在操作中求新、求异,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巩固深化( 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 结合书中练习,分( )层次进行巩固 1、 2、 3、 4、 (在这些多层次的练习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思维的又一次拓展,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第四环节:总结提炼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总结,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并把学习的触角向外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整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触摸”数学。 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而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的前提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待点燃的火把。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交流、探索新知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探索和建构自己的数学意义,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并通过比较各种策略与算法的特点,选择优化适合自己的策略与算法。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运动场。 3、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数学学习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丛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与实际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4、始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评价,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形成的发展,让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成为学生们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让问题解决的过程,成为学生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的过程。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充满人文气息,充满师生的灵性与共性。 各位评委,以上所说的,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灵性发挥而随机生成的。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结合。 说课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导,同时希望各位评委能给我一个实践的机会,谢谢! 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第2节的内容,它包括了分数除法的各种情况,学生理解了这个计算法则,就能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本册第二单元中分数乘法,是在学生已经知道如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例1,2分数除法中除数是整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通过例1例2让学生具有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概念及之前学习的分数乘法的经验,这些都是本课学习基础。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中解决问题、比的重要基础,学习的过程中用到了转化、归纳、数形结合、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本课时通过例3使学生学会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结合以上的分析和课标的要求,根据6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经历归纳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抽象、观察、概括、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法与学法: 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始终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将“图”与“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从而在发挥直观形象思维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支持作用的同时,让学生逐渐感受数形结合的优势。根据高年级儿童已初步从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认知特点,按照布鲁纳关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的三个表征系统的阶段,或奥苏泊尔意义学习的理论,或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寻找计算方法,并通过发现、总结、运用法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思考解答 1.2小时行驶90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通过复习,使学生回忆起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有目的地引发学生利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意识) 2.1小时有()个1/3小时,1小时有()个1/12小时? (对算法推导过程的两个关键点,设计该填空题。) 二.教学新课 小明2/3小时行2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说出列式依据下面问题思考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2÷2/3 (2)小组探索算法 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可以用综合算式,也可以分步列式。通过交流汇报,学生反馈结果如下: (1)2÷2/3=(2×3/2)÷(2/3×3/2)=3÷1=3(商不变规律和倒数的认识) (2)2÷2/3=2÷(2÷3)=2÷2×3=1×3=3(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2÷2/3=2×3/2=3(由分数除以整数推想) (4)先画线段分析图,再列式解答 2÷2=1(千米)1×3=3(千米) 在这四种情况中适当地组织学生讨论,通过问题的讨论,使每一个学生对此题做一个重新的分析。 教师讲解并有选择地加以板书,展现推算的全过程: (3)教师板书线段图 借助线段图引导学生思考,已知2/3小时走了2km,可以先算么? 启发学生明确计算思路: ①已知2/3小时走了2km,可以先求出1/3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1/2; ②再求1小时即3个1/3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是:2×1/2×3 在讲解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板书中约分的时候让学生说原被除数2约分得到的3,有什么具体含义,是线段图上的哪一段。然后观察、比较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正确认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并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随机事件的特点辨别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体验中去感受数学,喜欢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并掌握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变化规律。 难点:1、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2、探究随机事件可能性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课件、口袋、小球、扑克牌、骰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篮球比赛前,有这样一位新裁判员想以抽签方式决定两支球队的进攻方向,他准备了三根形状、大小相同的纸签。上面分别写有1、0、0,在看不到纸签上的数字情况下,让其中一方队长从三根纸签中任意地抽取一根,抽到数字是1的纸签则拥有选择权,抽到数字是0的纸签则选择权给对方。 [师生行为]结合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队长会去抽吗?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谈谈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学完本节课内容后用严谨的数学知识可以解答。 [设计意图] 从篮球比赛中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活动1:猜牌游戏 1、展示四张红桃A,然后洗牌抽出一张,让学生猜这张是什么A?问可能是黑桃A吗? 2、展示红桃A、黑桃A、方块A、梅花A各一张,然后洗牌抽出一张,猜是什么A?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互动游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归纳出在一定条件下判断事件发生的结果有三种情况:可能、不可能、一定。 三、活动2:投掷一个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骰子六个面上分别刻有1到6的点数,每位学生掷10次并记录每次向上一面骰子的点数。 问:(1)通过实验推断老师任意的投掷一次骰子而向上一面可能出现哪些点数? (2)出现的点数大于0。 (3)出现的点数会是7。 (4)出现的点数会是4。 在(2)(3)(4)三种结果中哪些是必然(一定)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哪些是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的?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游戏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解决数学问题,引出三个概念: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四、活动3:我说你判断 在一个袋中有4个黄球,2个白球,任意摸出一个球是白球,它是随机事件吗? [师生行为] 实验论证: (1)袋中每个白球都变了形的前提下摸白球是必然事件。 (2)在形状、大小、质地等相同的情况下,让学生看到并摸出白球,也是必然事件。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中发现原题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完善题目,得出一个结论:随机事件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活动4:我能说 让学生在生活中举出随机事件的实例。 [师生行为]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举例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在举例与判断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 六、活动5: (1)袋子中装有4个黄球,2个白球,这些球的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在看不到球的条件下,随机地从袋子中摸出一个球是白球。 (2)袋子中装有4个黄球,2个白球,这些球的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在看不到球的条件下,随机地从袋子中摸出一个球是黄球。 [师生行为] 教师让一部分学生动手操作并把摸出的白、黄球分成两类。让学生通过它们数量差异归纳结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小。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概括出所感知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并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出结论:随机事件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有可能不同。 七、活动6:练习 1、说一说:下列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在地球上抛向空中的球会下落。 (2)度量三角形的内角和,结果是360度。 (3)经过城市中一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遇到红灯。 2、想一想:已知地球上陆地面积与海洋面积之比为3:7,如果宇宙中飞来一块陨石落在地球上,可能性大的是落在海洋里还是落在陆地上? 3、议一议:在[活动1]中为了使抽签公平,你能帮助裁判改进方法吗? [师生行为]学生口答,教师要注意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判断,巩固新知,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八、 活动7:砸蛋游戏 在三个蛋中隐藏一幅田园风光图,让学生积极参加活动: 蛋1:小结谈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蛋2:一幅田园风光图 蛋3:一幅漫画 作业:P138练习 [师生行为]让学生自由选择每个蛋,在砸蛋游戏中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1、小结使学生知识系统化。 2、结合田园风光图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陶冶情操。 3、在漫画中隐藏了一个数学问题,把课堂引申到课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板书设计: 25.1随机事件 定义:在一定条件,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性质:一般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同的 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可能不同。 探究:机会均等 关于教案设计的说明 教学思想: 数学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打破纯数学知识教学给学生带来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在教师创设的篮球比赛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猜牌游戏、投掷骰子活动、摸球游戏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各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教师安排的砸蛋游戏中进行知识的梳理,通过田园风光图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情操。同时在一幅漫画中引发思考把课堂引申到课外。 教学流程: 1、通过一幅篮球比赛的图片引出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凭生活经验进行解答,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可以更准确地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在猜牌游戏中得出判断事件发生结果的三种情况:可能、不可能、一定。 3、让全班学生动手操作投掷骰子,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引出三个定义: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4、在教师安排的摸球游戏中让学生不断完善题目,从而逐步完善随机事件的定义。 5、让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例举出生活中随机事件的实例,让数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6、再次通过摸球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师生活动中自主构建数学知识,得出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变化规律。 7、在练习中让学生巩固新知,提升技能。 8、在砸蛋游戏中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在一幅美丽的乡村油菜花图片中陶冶情操(环境很美,我们要用心呵护它,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心旷神怡;数学不难,我们要努力学好它,因为它可以为我们生活服务)。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把学生从课堂引申到课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提供了思维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来展开的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形成正确的表象,并会应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2、情感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3、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表象。 2、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法、学法。 1、活动教学法: 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行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2、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识的起点。教学中要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直观经验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两把不同的尺子,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来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 (二)探索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观察身边的很多物提,比如黑板、红旗、桌椅、书本等,让学生指出他们的表面在哪? (2)让学生比较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便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板书)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课件出示各种规则及不规则封闭图形,让学生说出什么是封闭图形。 (2)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概念: 通过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和封闭图形大小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面积的概念。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识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 ①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比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②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土地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指定不需要学生的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四)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五)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六、说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表面 封闭图形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积的概念和常见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组织比赛》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在一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过分类、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等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进而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这与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相关的知识作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统计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依据信息作出判断和决策。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可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激趣法、鼓励探索、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内容,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我把学生分成5个学习小组进行交流活动,并以奖奖品的形式激励学生,同时也为课堂的练习作铺垫。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安排了以下这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为了让学生乐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我先播放一段动物奔跑的视频:“这些动物跑得真快,它们想去哪呢?哦,原来在大森林里狮子大王组织动物们进行运动比赛,动物们都赶去参加!你们也想去看看吗?”我顺势引出课题:组织比赛(板书)。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中“我们班同学最喜欢什么活动”改为“组织动物比赛”,这样,学习的知识更贴近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具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统计知识的欲望。】 (二)参与操作,体验过程。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通过三个活动来完成。 活动一:数一数,填一填——收集整理数据。 沿着新课导入所创设的动物组织比赛的情境:“动物们有的说喜欢跳绳,有的说喜欢跑步,也有的喜欢拍球!哎,狮子大王可头疼了!到底组织什么比赛呢?”我引导学生说出喜欢哪一项比赛的动物最多就组织哪一项。我出示统计表,指导学生根据课件填写,喜欢哪一项比赛的小动物有几只,就在下面的( )里填几。观察统计表,比较后得出喜欢拍球的小动物最多。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主要让学生感受整理数据的必要性,并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 活动二:数一数,涂一涂——认识条形统计图。 这时,我说:“老师有一个更好的办法能让狮子大王一眼就看出喜欢什么比赛的动物最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注意力又一下子集中起来。我接着出示条形统计图,指出----“这是条形统计图”(板书),并让学生观察,并明确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1。我一边讲解一边根据统计表来示范完成条形统计图中的一项,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动手完成统计图。从统计图中,一眼就看出喜欢拍球比赛的动物最多,“狮子大王”就决定组织拍球比赛。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边动手一边思考,实现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的设计意图。】 活动三:想一想,说一说——分析条形统计图。 现代教育论认为,让学生在亲身感受数学中提出问题,在经历数学中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形成技能的最佳方式。 我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想一想并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再请学生说说“根据这个条形统计图,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在想一想、说一说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探究习惯,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开展比赛,反馈深化。 首要教学原理指出,当要求学习者运用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时,才能促进学习。对低年级儿童来说,适宜的方法是把问题情趣化,生活化。因此,我请孩子们进行拍球比赛,先提出这样的比赛规则,根据比赛规则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比赛。学生通过拍球——数数——记录——完成统计表等学习活动,收集整理数据,并完成手中的条形统计图。我根据条形统计图,宣布比赛的冠军。再引导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提出并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知识。】 (四)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下面这一环节中我紧抓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巩固,加以拓展。 1、体会生活中统计的广泛应用。 我让学生说说身边哪些问题要用统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然后,我就地取材,进入下一个练习。 2、统计课堂评价情况,应用提高。 “这节课哪个小组表现得最好呢?你能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我请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奖品,完成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3、调查最爱看的动画片。 我让学生观察“最爱看的动画片条形统计图”,提出并解决其中的数学问题,同时也使学生对统计的认识上升一个新的高度。 (五)互动评价,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总结,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总结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发展。】 (六)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一位数学教学家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所以,我继续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了拓展延伸,让学生把数学应用于生活:请调查我们班的同学最喜欢什么活动,把调查结果记录下来,并完成课本第85页的条形统计图。 四、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洁性,既突出了重点,又击破难点。 纵观整节课的设计,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自己的具体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经历一个“体验--感知--理解--概括--运用--提高”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我立足发展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在探索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交流、澄清,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就。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