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题西林壁教案 |
范文 | 【精品】题西林壁教案四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西林壁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题西林壁教案 篇1课 时 备 课 【本学期总第 5 课时】 【本单 元 第 5 课时】 【课 题】:古诗两首 【课 型】:新授课 【主 备 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 学 目 标 】: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 难 点关 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 具 准 备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 学 内 容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 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可在小组内交流)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教 学 反 思 】: 课时备课 【本学期总第 6 课时】 【本单 元 第 6 课时】 【课 题】:古诗两首 【课 型】:新授课 【主 备 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 学 目 标 】: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 难 点关 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 具 准 备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 学 内 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名背诵 2、默写《望天门山》 二、学习《题西林壁》 1、屏幕显示庐山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2)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3)教师解答归纳。 5、步学习理解诗的内容,讨论交流。 (1)老师朗读诗文或听录音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7、拓展阅读: 搜集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8、作业 (1)会默写其中的一首古诗。 (2)给其中一首古诗配画,在班中展出。 题西林壁教案 篇2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 峰feng 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可以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知道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同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原因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是因为。。”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因为。。。。所以”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 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阅读。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同解度看。 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 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6、现在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齐读) 7、想试着背背吗?你可以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可以合上书背,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 9、老师这里还有几首描写庐山的诗,请读一读吧! 题西林壁教案 篇3《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后采用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看所感记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本设计对古诗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主要教学程序如下: 一、谈话与导入 1、师生谈话: 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2、师板书: 庐山。 生跟读两遍。 3、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 4、师生共同观看风光片《庐山》。 5、小组交流观后的感受。 6、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庐山,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 二、初学与感知 1、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西林寺的图片和《题西林壁》这首诗,师配乐朗读。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4、教音: 岭(lǐng) 峰(fēng) 不识(bù shí) 只缘(zhǐ yuán) 5、指名两生和两组读。 6、认识“缘”字: ⑴ 请学生自己通过部首查字典来认识该字。 ⑵ 完成填空: “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 部首,再查 画。第四笔是 ,名称是 ,第五笔是 ,名称是 。 ⑶ 多媒体演示“缘”字的书写顺序,学生再跟写一遍。 ⑷ 学生在自己纸上练写“缘”字。 7、再读全诗,要求读流利。 8、学生练习后,小组比赛读。 9、请学生把全诗分成两部分,并说说理由。 三、理解与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⑴ 齐读一、二句诗。 ⑵ 自查字典,理解“岭”“峰”的意思。 ⑶ 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纸上画出“岭”“峰”,请两生在黑板上 画。 (岭: 峰:) ⑷ 说说“岭”“峰”的区别。 ⑸ 小组讨论: 同样的山,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 (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 ⑹ 继续讨论: 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来观看庐山的? ⑺ 体会“横看”“侧”“远近高低”的意思。 ⑻ 配合相应的风景图片,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 ;从上往下看,庐山是 ;从远处看庐山,像 ;从近处看庐山,像 ;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 ;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 。 ⑼ 在小组中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 2、学习第二部分: ⑴ 自读。 ⑵ 同座讨论,完成填空: ① ,是因为 。 ② 因为 ,所以 。 ③ ,所以 。 ④ 之所以 ,是因为 。 ⑶ 指名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句式来说。 ⑷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⑸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⑹ 质疑。 四、朗读与背诵 1、按自己的理解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感情。 2、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读后评价。 3、提供四段背景音乐: ⑴ 古琴曲《高山流水》; ⑵ 古筝曲《渔舟唱晚》; ⑶ 二胡曲《二泉映月》; ⑷ 江南丝竹《茉莉花》),学生自主选择音乐,配乐朗读。 4、学生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把这首诗根据自己熟悉、喜爱的曲调唱出来。 五、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4、介绍有关庐山的诗: 《望庐山瀑布》《登庐山》《庐山诗》。 题西林壁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题释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咱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 2、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叫《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借助注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二、初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如:“岭”“此”等。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三、再读,感受“不同”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子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 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横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苏轼还身在何处?理解苏轼身处位置不同。 5、教师: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课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理解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庐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课件,教师引读。 四、品读,感悟“不识” 1、看到庐山的这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指名读。 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3、链接作者简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可是,我都身在庐山之中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观察了呀,怎么还会“不识”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 五、升华,积累运用 1、结合生活经历运用诗句谈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 3、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 侧 远 近 各不同 客观全面 高 低 不识 只缘 认识事物 ( 果 ) ( 因)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