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柳永雨霖铃营造的意境 |
范文 | 柳永雨霖铃营造的意境 雨霖铃,词牌名,又名“雨淋铃”“雨淋铃慢”,原为唐教坊曲名。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柳永雨霖铃营造的意境,一起来看看吧。 柳永的《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永的代表作和宋词婉约派的名作之一。这篇作品,词人将他离开汴京(北宋京都,今河南开封)时与爱人惜别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饯行时难分难舍的情景,抒发离情别绪。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画幕。起首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点明离别的时间和地点,并用“寒蝉”、“长亭”、刚停息的“骤雨”渲染环境和气氛。准确地将爱人分别时的心情烘托出来,为整首词定下了凄凉伤感的调子;字字写景,景中含情。“都门帐饮无绪”,极写饯行时依依惜别的心情;“无绪”两字写出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别的心绪,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以致饮酒索然无味。而正在无绪饮酒,难分难舍之际,“留恋处”却又“兰舟催发”。天色已晚,船夫阵阵催促;出发上路即刻就是无情的离别现实,可想而知,词人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对恋人,执手相拥,泪眼相视;千言万语,无从诉说。这两句使用白描的手法,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一对恋人失魂伤别的情状,跃然纸上。此处的“竟”,加重气氛;“凝噎”两字把此时的别绪刻画到至极,为神来之笔。而此时,离别的双方虽已“凝噎”“无语”,但词人的内心却百感交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近情远景相融,实情虚景相交。词人把黯淡的心情与沉沉的暮霭融在一起,给别后的思念,抹上了厚重的阴影。这两句表面是写景,但实则句句寓情于景,用虚景烘托出别时、别后的思念心情;表明旅人前程茫茫,情人再会将遥遥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一个“念”字,说明写景只是想象的。 “去去”是指分别后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忍离去,而又不得不离去,包含了离别的无奈和无限的'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沉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远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片抒怀,承“念”而来,设想别后的情景和思念的凄楚。换头起首两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以情起句,叹息古往今来多情离别之可哀;从普遍现象到个体情状,点明“多情”就会“伤离别”。“自古”两字,把“离愁别绪”从特殊提升到普遍,扩大了词的意义。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个“更”字,强调自己所承受的痛苦比常人、比古人更多。这句用眼前的“清秋节”,来形象地说明这种痛苦的程度,同时又呼应上片的“寒蝉”,构成寒秋时节凄冷的协调意象。那么,词人这种甚堪于常人、古人的别痛,又将是怎样的情形呢?接下来,词人用很具象的言语渲染出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其精之处,在于用景写情,虚景实写,以景染情,融情于景;景语即情语。此两句与上片的“念去去”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更为甚者,“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的“都门帐饮”,足见词人虽“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柳”与“留”谐音,写出了难留的离情;晓风的凄冷,写出了别后的寒心;残月的破碎,写出了今后难圆的预感。这两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凄清冷落的怀人意境;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成为宋词名句。“此去经年”以下四句,推想别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能熬得过去呢?即使有再多的良辰美景,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享,也形同虚设;再退一步,即便对良辰美景有些许的感觉,有无尽的缠情蜜意,又能向谁去诉说呢?这几句,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反复,又一气贯注,抒泻了无尽的愁思,也传达了彼此关切的心情。词人用反问的形式结句,并嵌入一“纵”一“更”的副词,使情感的表达更为强烈。 这首《雨霖铃》是描写离情别绪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被列为宋词“十大金曲”之一。它出自柳永之手,不是偶然的。这不仅仅因为柳永的文才超强,更与柳永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联。 词牌沿革 雨霖铃,原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始见于宋柳永《乐章集》。《乐章集》入双调(夹钟商)。“雨霖铃”曾载入唐崔令钦《教坊记》曲名。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云:“《雨霖铃》者,因唐明皇驾回至骆谷,闻雨淋銮铃,因令张野狐撰为曲名。”唐郑处诲《明皇杂录》:“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人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善吹觜篥者张野狐,惟此人从至蜀。上因以其曲授野狐。洎至德中,车驾复幸华清官,从官嫔御多非旧人。上于望京楼下命野狐奏《雨霖铃》曲,未半,上四顾凄凉,不觉流涕。左右感动,与之欺欷。其曲今传于法部。”据此可知,此曲是唐玄宗安史之乱后奔蜀途中所作,由于在“马嵬之变”中处死了杨贵妃,玄宗作此曲以寄思念之情、死别之恨。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曾引唐代罗隐、杜牧、张祜诗,详作考证。罗隐诗“细雨霏微宿上亭,雨中因感雨淋铃”,言闻铃之地在四川梓桐。杜牧诗“行云不下朝元阁,一曲《淋铃》泪数行”,写返京后奏曲情景。张祜诗“雨霖铃夜却归秦,犹是张徽一曲新”,言明皇入蜀时作此曲,至归秦后,犹是张野狐向来新曲。中唐时,元稹作《琵琶歌》,中有“因兹弹作《雨霖铃》,风雨萧条鬼神泣”,可知此曲之悲伤幽怨。王灼并云:“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宋人借旧曲之名,另倚新声。柳永词抒写离情别绪,词情哀怨,与调情相符。宋人用此调亦多写离情。王安石晚年佞佛,为词论以以阐明所感悟之禅理,其词云:“孜孜石乞砣。向无明里,强作窠窟,浮名浮利何济,堪留恋处,轮回仓猝。幸有明空妙觉,可弹指超出。缘底事、抛了全潮,认一浮沤作瀛渤。本源自性天真佛。祗些些、妄想中埋没。贪他眼花阳艳,谁信道、本来无物。一旦茫然,终被阎罗老子相屈。但纵有、千种机筹,怎免伊唐突。”王词是以柳词之声韵格律为准而填制的,其模拟之痕迹可见,但却完全与此调之哀怨声情相背离。凡用此调者当以柳词为准。此调为换头曲,前后段句式组合全异。前段起三个四字句,继一个六字句,两个四字句,故迂缓沉滞;结句为两个七字句而使调情流畅。后段起两个七字句,继为六字句与七字句,故调情在过变后再呈奔放之势,但结为上三下四之七字句和五字句,则使调势归于收敛。 格律说明 正体,双调一百零三字,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九句五仄韵。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代表。此调以此词为正体,王安石“孜孜矻矻”词正与此同。若王词、黄词之句读小异,乃变格也。 按王安石词前段第四句“浮名浮利何济”,下“浮”字平声。 变体一,双调一百零三字,前后段各九句、五仄韵。以王庭圭《雨霖铃·琼楼玉宇》为代表。此与柳词同,惟前段第二、三句作八字一句异。 变体二,双调一百零三字,前后段各九句、五仄韵。以黄裳《雨霖铃·天南游客》为代表。此词与王词校,前段第六句四字,第七句、第八句、结句俱作上三下四七字句异。 格律对照 正体 格律对照例词:《雨霖铃·寒蝉凄切》 平平中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中中中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中仄,仄平中平仄。仄仄中、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中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中平仄中中仄?中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中平仄。仄仄仄、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变体一 格律对照例词:《雨霖铃·琼楼玉宇》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琼楼玉宇,满人寰、似海边洲渚。蓬莱又还水浅,鲸涛静见,银宫如许。紫极鸣箫声断,望霓舟何处?待夜深、重倚层霄,认得瑶池广寒路。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郢中旧曲谁能度,恨歌声、响入青云去。西湖近时绝唱,总不道、月梅盐絮。暗想当年,宾从毫端,有惊人句。漫说向、枚叟邹生,共作梁园赋。 变体二 格律对照例词:《雨霖铃·天南游客》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天南游客,甚而今、却送君南国。西风万里无限,吟蝉暗续,离情如织。秣马脂车,去即去、多少人惜。望百里、烟惨云山,送两程、愁作行色。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飞帆过浙西封域,到秋深、且舣荷花泽。就船买得鲈鳜,新榖破、雪堆香粒。此兴谁同,须记东秦,有客相忆。愿听了、一阕歌声,醉倒拌今日。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