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弹力》的课程教学设计 |
范文 | 《弹力》的课程教学设计 篇一:《弹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弹力的概念是力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学生对它已有初步认识,在高中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它的理解。本节课将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的产生及产生条件、作用点和方向以及大小,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知道常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弄清弹力的发生、作用点和方向,还要让学生经历对问题的探究过程,领悟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归纳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理性思维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要想理解弹力这一抽象概念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4.通过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 5。了解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胡克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及弹力方向的确定。关于弹簧弹力的多解问题。 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观察、分析,加深对形变的认识,通过学生亲手实验, 体会弹力的产生,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弹力的概念。然后对常见的推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特殊弹力进行归类分析总结弹力的方向,在介绍特殊的方法分析弹力的有无,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用具: 1。演示形变用的橡皮泥、棉线、橡皮条、弹簧、小车、砝码、小竹竿、输液瓶(红墨水)、细导管、钢锯条 2。演示胡克定律用的直尺、弹簧、钩码等。 3。视频录像。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每个同学用一个小弹簧轻轻的拉一拉、压一压,有什么感受? 有没有感觉到你的手受到一个力的作用?(有) 那么,这又是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又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问题。 2、新课 (1)形变 教师演示几个小实验 用手捏橡皮泥 用力拉橡皮筋 用力将小竹竿、钢锯条弯曲。 学生:讨论观察到的各种实验现象中的共性与区别,发表看法(他们的形状发 生了变化,有的是体积发生了变化) 师生讨论、总结 形变: 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板书) 师生讨论、实验总结 弹性形变――(弹性限度) 微小形变――(用带细导管输液瓶) (看书本:桌面的微小形变课后自己做) (2)弹力 1.弹力产生的原因。 提出问题: 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外力,如果物体受力后发生的是弹性形变,那么发生弹 性形变后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动手做实验讨论总结:用弹簧、小车组成实验工具如课本本P55图) 结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一种使物体恢复原状的力) 弹力概念: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称为弹力。(板书) 2.弹力的特点: A:弹性形变 B:成对出现:形变物体对与它接触的物体的弹力和与它接触的物体对它的弹力(使形变物体恢复原状的力) C:弹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而言的 常见的弹力:支持力、压力、拉力 弹力的方向如何?(分组讨论) 事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本,分析书与桌面之间的弹力 形变物 施力物 受力物 俗称 方向 书形变产生弹力 木板形变产生弹力 事例2 分析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与电线之间的弹力 形变物 施力物 受力物 俗称 方向 电灯形变产生弹力 电线形变产生弹力 事例3 压缩、拉伸弹簧 形变物 施力物 受力物 方向 弹簧形变产生弹力 物体形变产生弹力 总结:弹力的方向总是跟施力物恢复原形状的方向一致或与受力物恢复原形状的方向相反 3.弹力的大小 先让学生动手拉弹簧,定性感受弹力的大小跟物体形变程度的关系。 再让学生做实验,定量地研究弹簧弹力的大小跟弹簧形变量大小的关系。 方案1、学生自行探索:在一个后面附有长度刻度的弹簧上面挂钩码,当钩码数量增加时,弹簧中的弹力增大,伸长量增大,把读数记录在表中 分析实验数据,得结论: 板书:胡克定律:在弹簧弹性限度内,弹性体弹力的大小跟弹性体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公式:f=kx 理解: 1.x――伸长(或压缩)的长度,区别与弹性体本身长度关系。 2.x-―劲度系数,跟弹性体的粗细、材料长度等有关,反映了弹性体本身的特 性,与f和x无关。 八、板书设计 形变与弹力 (一)形变 九、作业: 课后作业:2、3 十、小结: 引导学生在小组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纲要,提高学习的水平。 【总结】a.形变和弹性形变 b.弹力的概念 c.弹力的有无与弹力方向的 d.胡克定律的表达式,劲度系数的单位、符号及物理意义 e.确定弹簧弹力大小的计算 【课外研究】我们在物理中会碰到许多弹力,但他们的方向是有共同规律的,你能不能找出? 这个问题希望大家根据书本在课后去找资料、同学间相互讨论来完成一篇关于 更一般的弹力方向的规律的小论文。 课后反思: 我总体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落实到位,学生参与较积极,教学互动较好,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课堂上,我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老师互动,用课件显示微小形变实验,让同学们感受形变无处不在,然后提问光点位置发生变化说明什么?还播放了弓箭、蹦床、撑杆跳等视频,力图从生活实践引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效果,果然,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且视频非常精彩,使得学生注意力迅速转到课堂上来,于是我从这一实际提问,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齐声回答问题。这样,我花很少时间就引入了课题。 篇二:弹力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叫艾买提江·尼牙孜,是尉犁县第一中学物理教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和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弹力》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从前后联系来看,弹力的认识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和力的三要素的认识。而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还能为今后学习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为后面力和运动的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让学生体会到许多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二、学情分析:弹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但学生对弹性、弹性形变没有全面的理解,所以对弹力的教学应循序渐进。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知道弹性和塑性的性质的不同; 2)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3)知道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4)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从实验数据归纳结论;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从教材体系上看,学生已学习力的基本概念、并且在生活中接触过一些关于弹力的生活事例,如弓箭、气球、跳板等等,为学习弹力打下了基础。并且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对于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思想上、心理上还不太成熟,思维的敏捷度还不够高。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的难点。 教学难点: 弹性、弹力及产生条件;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的关系。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我采用了如下教法与学法: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节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讲解、讨论、探究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以上教法与学法,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具体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感悟收获,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首先,我通过复习上节所学习的力的作用效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层面出发做几个小实验。实验前请同学们听清两个要求:一是用老师给你准备好的弹簧、橡皮筋、气球、橡皮泥、面团、钢尺等器材来做实验;二是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注意分析找出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 第二环节——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请各小组讨论把上面的实验现象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特点(老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指导)总结出弹性和塑性的定义。 2.弹力概念:在学生对形变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结合刚才的实验,分析两个实例,一是:撑竿跳的竿子是用玻璃钢做的,玻璃钢有什么性质?,二是:如果用橡皮泥做的竿子会怎么样?。同时回忆压弹簧、拉橡皮筋时手的感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发生形变的弹簧能给物体以力的作用,发掘出这个力就是弹力,从而得出弹力的定义。 弹力的产生条件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先引导学生阅读弹力定义,从定义中找出弹力产生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再举出几个具体实例,向学生们展示桌面上的书和吊于电线下的灯这两个模型让学生分析,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绳的拉力也是弹力。 3.测力工具—弹簧测力计。 我通过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方法,使同学们认识弹簧测力计,并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7页的实验。通过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并总结使用方法。最后,利用图片让同学们认识常见的弹簧测力计。 第三个环节——课时小结,巩固练习 为了让学生们能对这节课所学的新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指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复习小结。 第四个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作业为课后习题和课外活动,目的是巩固、拓展所学重点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并引导学生解答相关例题,使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升华。 七、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板书是依据教学目标、以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记忆为出发点,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效果精心设计的,为了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7.2弹力 弹簧测力计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1)弹性和弹性形变。 (2)塑性和塑性形变。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的力叫弹力。 3弹性限度 二、弹簧测力计 1认识弹簧测力计: (1)弹簧计力计的主要部件。 (2)弹簧测力计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八、结束语:以上是我对“弹力”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批评和指正,谢谢! 篇三:弹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弹力是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这一节分两课时,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弹力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弹力方向的确定。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杆的弹力这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对“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也对弹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理论基础。在高中教学中要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对弹力的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把握的问题。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三、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2.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常见弹力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和实验过程中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激发学生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愿望。 3.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教学难点:弹力方向的判断。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引导发现法、探索法。 (二)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具:弹簧、橡皮泥、平面镜、激光源、支架、玻璃瓶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学生实验)用小弹簧轻轻地拉一拉或压一压,感受弹簧被拉伸或压缩的同时,手受到了力的作用。 【学生探究】 【思考】这种力是什么性质的力?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又如何呢?让学生亲身感受弹力的存在,从而揭示课题《弹力》。 通过感受弹簧拉伸或压缩,及揉捏橡皮泥时各自发生的形状的改变。从而得出什么是形变? (小组讨论)上面的这些形变有什么特点:有的形变可以恢复原状,有的不可以恢复原状 【结论】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范性形变。 思考问题:拉开的弹簧是否都能恢复原状呢? (演示实验)弹簧在较大的力作用下始终处于拉伸状态,不能恢复原状。(引出弹性限度) 引导得到原因,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是有条件的,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即使撤去力的作用,也不会恢复原状,这种限度叫做弹性限度。从而说明,弹簧秤不能称量过大的物体的原因。 让学生举例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现或观察到的一些形变,看看哪些是弹性形变哪些是非弹性形变。 【学生探究】 一本书放在桌子上,我们知道书本对桌子有压力,桌子对书本有支持力。 那么压力和支持力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会不会也象弹簧一样由于物体的形变而产生的呢?若有这个形变与弹簧、橡皮条的形变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猜想】没有,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我们怎样来体现微小的形变量。通过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引 导渗透微观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设计微小形变实验,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用小型激光源发射激光照射平面镜M,用力压桌面,让一束光依次被两面镜子反射,通过反光镜的放大原理可以使墙上的光点移动很大的距离。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都会发生形变的事实。 得出结论:形变按显著程度可分为:1、显著形变;2、微小形变 【学生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P51“观察思考”,其中人、箭、小车都受到了弹力的作用,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它的定义又是怎样 的? 通过个人自主观察学习,思考,分析,然后两两讨论,小组讨论分析,从而 得出结论,弹力的定义: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同时,让小组内同学观察讨论总结各幅图中弹力的方向是怎样的?接着小组进行展示。 得出结论: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 然后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这些弹力的产生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从而得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1、直接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 【学生探究】 学生互动环节,请同学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弹力有哪些?它们是怎样产生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先小组讨论,后进行个人展示。 生活中常见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独立完成: 1.压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它发生的形变? 2.压力是怎么产生的?方向如何? 结论:压力方向垂直于接触面与施力物体(书)的形变方向相反。 小组讨论: 1.拉力是一种什么力? 2.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怎么产生的? 3.拉力方向是怎样的? 学生展示: 得出: 绳子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子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请同学做出以下各个图中小球受到杆的弹力方向。 得出结论: 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着杆的方向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知识结构。 六、板书设计 1、形变 (1)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 (2)分类:恢复度: 1、弹性形变 2、范性形变 显著度: 1、显著形变 2、微小形变 2、弹力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 作用。 (2)产生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总是与引起形变的作用力方向相反 教学反思:我根据教学大纲,认真设计了教学过程,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通过观察、类比、归纳等手段达到教学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例题分析和练的训练,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设计,符合了学生了认知规律。 再如,如何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 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删减教学内容,这两个方面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我会及时在后续教学中加以修正和改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谢谢! 篇四:弹力说课稿 3.2 弹力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分析 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教材处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本章知识是学习后续知识压 强、功、机械效率的基础,因此本章是初中物理基础的一章。力 弹力 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教学关键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为后几节教学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⑵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⑷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⑵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四、教学用具 ⑴演示用具:弹簧、细竹竿、、已拉坏了的弹簧、钢尺。 五、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形变 教师演示: ①弹簧的压缩形变; ②弹簧的拉伸形变; ③视频播放:竹竿形变、钢丝的扭转形变。 得出形变的概念及各类形变。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作铺垫。] 设问:用手压桌子,发生形变吗? 演示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由于这种形变不容易观察,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到底有没有发生形变?解决的办法是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以微型形变视频作为教学方式,让学生观察视频理解微小形变。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探索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演示弹簧拉伸,压缩都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被压缩后不能恢复原状。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概念。 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和橡皮筋,结果被拉坏了。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教师引导总结规范概念。 [设计意图:演示生活例子,多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知识,自主概括概念,最后老师总结;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探索弹力 演示实验:(播放视频) 1.弹力的概念。 总结产生弹力的条件 (例题) 2.常见弹力及其方向的确定。 ⑴压力;⑵支持力;⑶绳子的弹力 让学生知道桌面受到的压力是由于拳头形变产生的,拳头受到的支持力是由于桌面形变产生的。 接着引导学生探索绳子弹力的产生及其方向的确定。 相互接触的A、B两小球间是否有相互作用的弹力。 在黑板上画出此图。 采用“假设法”分析,让学生知道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弹力。 [设计意图:利用放大法分析压力和支持力的产生原因,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让学生学会方法的迁移,同时感受到探索物理问题的成就,从而顺利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重点对弹力的判断和体力的方向进行讲解,主要是以画图形式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方向,同时弹力的判断引入直接法和假设法。 (五)弹力的应用(图片,视频播放:射箭) (六)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①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课外布置:自制弹簧秤,并组织评比。 六、板书设计 弹性形变 有些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__________,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概念: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成为弹力 性质:按照力的性质分类 弹力产生的条件: 相互接触 发生弹性形变(发生挤压) 是否产生的弹力 弹力的方向 篇五:力弹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常见的事例或实验,了解力、弹力。会测量力的大小”。从本课的内容上看,首先初步建立力的概念,再进一步学习生活中常见力——弹力,弹簧测力计是力学中重要的测量仪器,是今后研究重力、摩擦力、浮力、机械效率的基础,通过看说明书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可以起到方法上的指导,这节课的内容和方法在教材中可以说起到关键的作用;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弹力比重力和摩擦力更抽象更难理解。 依据课标要求、学生实际及本课内容特点:确定出本课的难点是弹力的概念,本课的重点是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二.教法 这节课可以采用实验探究与自主看书、自主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我把这节课的内容分成“力是什么”“形变和弹力”“力的测量”三个部分来进行。 首先从生活场景出发引出力的概念。然后通过探究实验增强感性认识,使学生理解弹性形变、弹力以及外力与形变之间的定性关系。最后采用先自学而后讨论疑问和关键点,最后再动手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学反思:由于本节课知识容量过大,所以在最后阶段的胡克定律的延伸中,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我考虑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本节课知识容量作出相应的调整。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