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 |
范文 |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1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词佳句。 3.感悟作者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式和用词准确、朴实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或注音理解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感悟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 具: 录音,灯片 教学方法: 引导朗读,有感情地读,品读,读评结合。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指导预习,了解主要内容 1.导入。 2.提出预习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 (2)想一想:作者对小城凤凰的印象如何? 3.检查预读情况。 二、创设情景,自主选读,感受小城之美 1.师:我是初次来小城凤凰的游客,想在这留影,了解这里更多的情况,以便在照片背面写明。你们能帮助我吗? 2.学生自主选择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至熟。 3.你最想推荐哪里,为什么? 指名说,在说理由的时候随机总结出“美”的关键处。 通过朗读竞赛等形式,激励学生展开想象,读出自豪、骄傲之情。 在说、读时相机出示有关图片、音像、文字资料,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谈一谈感受,激发骄傲之情。 (老师小结) 三、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小结练习 1.练习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8.小城凤凰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领悟词句,品味语言特点 1.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读:把你觉得写的很美、很有触动的语句抄下来,想一想,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3.悟读:指名把自己摘录的语段读一读,说一说摘抄的理由。感悟。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合作研读,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小凤凰之美的 1.默读每个自然段,归纳段意,想想从中感悟到的美。并作好批注。 2.小组交流,互相提示。 3.全班交流。 4.教师点拨。 5.自愿组合6人,成立“小导游团”。按课文的段落来介绍小城凤凰。 三、课外延伸,指导练笔 1.了解学生课前所收集的有关家乡的情况资料。 2.拟好一个题目,写一篇反映家乡景观、人文风俗的小习作。采用“总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来构稿。 3.将组织评讲反馈。 四、课堂总结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2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概括三个小故事主要内容,初步感受课文中心。 2.掌握6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重难点: 了解课文大意,概括三个小故事主要内容,初步感受课文中心。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揭示课题,审题质疑。 (1)读了课题,有什么要问的?(布衣元帅指谁?为什么是“布衣”元帅?课文写了哪些事? (2)引导:“布衣”是不是单指通常意义上穿布做的衣服? 请在阅读时找出课文理解的依据。 2.初读自学。(小黑板揭示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划出新词。 (2)划出解释“布衣”含义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3)课文写了哪几个小故事? 3.检查学生对课文熟悉情况。 (1)“布衣元帅”指谁?随机简介徐帅。 (2)你怎么理解“布衣”这个词的意思?(此间涉及中心理解,只要求找到课文依据,说出大致意思。要点:①指徐帅平时穿“蓝布旧衣”;②指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③指一生做“人民的公仆”。) (3)课文哪些情节使你感动?(展开议论,三个小故事都应涉及,通过议论,交流课文内容。) (4)凭借标题,说出三则小故事主要内容;完成作业本第5题。(基础好的班级也可以先独立归纳,再交流。) 4.自学字词井检查。 (1)拼读生字,同桌互查生字认读。 (2)小黑板揭示练习要求。 ①查下列带点宇,把意思旁注在书上。 功高盖世战功赫赫喃喃自语告诫 ②根据意思写词语。 朴素、踏实,不浮夸。( 朴实无华) 自以为有功劳而骄傲自大。(居功自傲) 左看看,右看看。(左顾右盼) 描写、刻画。(写照) (3)课堂交流。 ①读生字和词语,正音:埋怨mán 告辞cí 身着zhuó蓝布旧衣。 ②解释带点字及整个词语的意思;检查落实第②题带点字的意思。 ③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随机引导联系句子加以理解。 ④总结。怎样理解词语。学到了什么。 5.作业。 (1)读课文10分钟。 (2)根据自己的实际,抄写生字、词语。 (3)完成作业本1、2两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三则小故事,训练朗读,感受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子女的品质。 重难点: 阅读三则小故事,训练朗读,感受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子女的品质。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指导阅读“一块地毯”。 (1)自由读课文后,述说故事主要内容。 (2)揭示句子:“这……”秘书很不情愿。” ①句子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欲言又止。) 他本来想说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意思把秘书想说而没说出的话写出来。 ②动笔后交流。(要点:秘书的想法——元帅家铺地毯并不过分;招待所也不缺地毯。) (3)开始不情愿的秘书,为什么当天就把地毯送到了三座门招待所?(徐帅的解释感动了他。) 指导朗读徐帅的话。平静但坚决。速度略慢。“穷”、“都应该”、“建设上”读得稍重些。 (4)分角色朗读徐帅和秘书的对话。(从朗读中体会徐帅送地毯的原因——想到的是国家。) 2.指导阅读“看门老人”。 (1)默读,标出写新娘想法的句子,比较新娘想法前后有什么不同,想法的变化说明什么。 自学思考一小组议论。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理解程度。 (2)小黑板揭示句子: 做梦也没想到徐帅会是这样,比普通人还普通呢! 读句后理解: ①“这样”指怎么样?(讨论。要点:穿蓝布旧衣;住小胡同,大门脱落了油漆;会给他们开门;门口没有哨兵……) ②“元帅会是这样,比普通人还普通”,仅仅指生活上朴素吗?圈出描写徐帅神态的词。(和蔼,慈祥,亲切,体会平易近人,待人朴实无华。) (3)说话。联系课文内容,用上“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竟然……”或“她怎么也没有想到……竟然……”说一句话。(展开讨论,注意纠正递进的语病。) (4)朗读课文。读出新娘想法变化的感情层次:激动一几乎惊叫一喃哺自语。 自由读体会一指名选读,评价引导一齐读o (5)课文是写徐帅的,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新娘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侧面反映徐帅朴实无华o) 3.指导阅读“路是人走出来的”。 (1)这则故事的标题和前面学的两则有什么不同?(引用徐帅的话作标题。)划出课文原句,读第1节。 (1)理解句子。 ①“铺路”上的引号是什么意思?(表示特定的称谓。) ②用课文中的句子解释“铺路”的意思。(靠着爸爸的名声要房子;搞不正当的活动为个人谋取好处。) ③“告诫”的近义词有哪些? (教育、教训、警告、劝告……)这些近义词能不能替换“告诫”?为什么?(引导体会用词的优劣。可以替代,但不及“告诫”既有警告,又有劝导的意思,表达徐帅对于女的严格要求更准确。) ④“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什么用惊叹号?(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去闯。加惊叹号,强调其严肃性,语重心长。) 试读这句话。 (3)在换房问题上徐帅又一次告诫子女。分角色朗读饭桌上的对话。(指导点拨徐帅的口气应是认真、严肃的。) (4)明明是一次谈话,为什么用“审问”这个词?(体会引号作用:严肃查问的特定说法,反映徐帅严格要求子女。) 4.质疑。 5.作业,选择一题。 (1)用“……没想到……竟是……”这样的句式写两句话。 (2)给第3N仙、故事的直接对话补上人物的神情、动作(提示语位置应有变化),表达徐帅对子女的严格和厚爱。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第1小节,体会作用,领悟课文中心。 2.选择一则小故事复述,完成作业。 重难点: 领悟课文中心。选择一则小故事复述。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回顾课文内容,探究人物品质。 读了三则小故事,你觉得徐帅是怎样一个人?(鼓励联系课文,多角度演说。如不图享受,事事想到国家,生活朴素,平易近人,对子女严格要求等。) 2.学习第1小节,体会作用,领悟中心。 (1)默读,思考每句话的意思。 (2)读第1句。这句话讲了哪两层意思? 说说“功高盖世”和“朴实无华”的意思。对比着写强调什么?(始终保持革命者的本色——本来面貌。) (3)第2句话写什么? 怎么理解“人民的公仆”就是他一生品质写照这句话’(他用这句话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时时、事事做人民的公仆。) (4)这一节与三个小故事反映徐帅的品质有什么联系?(是全文的总起。概括了徐帅的品质:一生朴实无华,做人民的公仆。) (5)读第1自然段,完成作业本习题6。交流,议论为什么排除选项(1)(2)。[选项(1)不是本课内容的中心;选项(2)只概括了第1则小故事反映的品质,不全面。] (6)再审题。联系第1自然段,说明为什么称徐帅是“布衣元帅”?“布衣”这个词和中心有什么联系?(含蓄点出中心。) (7)小结,领悟课文中心思想最基本的方法是理解主要内容。设想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要赞扬什么。除这个方法外,有时还可以注意文章有没有点出中心的句子。注意审查题目。 3.选择一个故事,详细复述。 (1)提示要求。详细复述可以理解为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因此要保留情节。准备的时候记住情节要点,按要点讲,不要背课文,可以根据需要对句序、句式作调整。讲的时候态度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语言连贯、流畅。 (2)准备一指名引路(评价)一四人小组交流。 4.作业。 (1)听写词语。 (2)完成作业本3、4两题。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3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从中学到利用拟人化手法来介绍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2、领会本次习作要求,采用“ 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重点: 读懂例文,从中学到利用拟人化手法来介绍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领会本次习作要求,采用“ 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闹钟。 2、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小闹钟在说话。)说的是什么? 3.揭题:自述(自己述说自己的事情)。 二、听读 1.听一听:朗读。 2.议一议。听了,讨论:闹钟的自述与我们平时介绍闹钟的有什么不一样? 3.说一说:自愿上台交流。 教师提示:要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就是这一事物,用第一人称来介绍它的特点,使读者感到很有趣。 4.评一评。你觉得《小闹钟》这好在哪儿? 5.品读《小溪流的自述》,用笔画出写得好的词句,说说好在哪儿? 三、练写自述 1.启发谈话,开拓选材思路。 2、独立选材,分组互议。 出示题目《 的自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印象补充题目,然后分组讨论、交流。 3、练习写稿,教师巡视指导。 4、修改评议。 板书设计: 的自述 要求: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4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情读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知班会的“趣”味,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的内涵,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这次班会的主题是什么? 二、走进“有趣的班会”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11自然段。 2、学生就课文内容质疑。 3、全班汇报,归纳。 (1)在班会上陈思同学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同学们提出了哪些奇思妙想? 4、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小组交流。 5、全班汇报。 (1)爱迪生年幼时和同伴做让人充气升天实验的故事。(人们根据这个实验发明了送人上天的气球) (2)幻灯出示: 奇思妙想特点 发明像金箍棒似的书包 能变大变小 发明会说话的钥匙 能自己说话 发明像气球一样的旅行 袋能悬在空中 发明不怕摔的眼镜摔到地上 能自动弹到手 给马路安个拉链 可以随时打开 我也想发明………… ①从同学们的奇思妙想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②把自己的奇思妙想也写出来,与同学们一起探究吧! 三、领悟班会的主旨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说说对班主任那段话的理解。(学生交流) 3、与小组同学一起说说自己的奇思妙想。 4、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感悟这次班会的“趣”。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自己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的收获和方法。 板书设计: 有趣的班会 能大能小的书包 奇思妙想 会说话的钥匙 发明,从不拒绝 能悬在空中的旅行袋 出发明 不怕摔的眼镜 奇思妙想 给马路安个拉链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5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做批注笔记,抓住人物语言描写体悟人物高尚品质,在读中理解人物思想变化。 3、体会课文含义较深的语句,进行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人文熏陶。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含义较深的语句。 教学难点: 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题质疑,直奔中心。 1、孩子们,我们学过《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盲姑娘安静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要想使安静重见光明需要一样东西——眼角膜(出示),眼角膜是眼睛前端一层透明的薄膜,相当于相机的镜头,捐赠眼角膜可以使盲人重见光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与“捐赠眼角膜”有关的课文——18、《永生的眼睛》课题前有一个“”,说明这是略读课文,我们将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它学完。 2、齐读课题。什么的眼睛?读——;永生的是什么,读—— 3、质疑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 预设:永生是什么意思?眼睛怎么能永生呢?谁的眼睛得到了永生?课文是题目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评价:会提问说明你们会思考,我喜欢爱思考的孩子。那么你们觉得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多读读课文内容,你一定有收获。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 课文读完了,刚才提的问题解决了吗?先来看看你能不能过“词语”这一关。谁敢读? 捐赠盲人痛苦难忍给予与世长辞遵从热泪盈眶重见天日 (个人读,处理多音字,齐读。) 2、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都是有谁?(琳达、父亲、母亲和温迪)简单的说就是“琳达一家人”,他们做了什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琳达一家人捐赠眼角膜的事。) 你们的确很棒,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一种概括文章的方法“要素归纳法”,即什么人做了什么。这是我们班的发现,就命名为“班要素归纳法”。 会读词语了,也能概括课文内容,那么现在就来想一想“永生的眼睛”的含义是什么? (预设:1、这是你的看法,说明你在用心读书,但是要想深刻理解它的含义,还要细细读读课文,品味品味。2、不知道没关系,有我呢,老师出马,一个顶俩!) 其实编书的叔叔阿姨们在单元导读中已经告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了,就是要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关键的词语来学习。那么这一课又怎么学呢?请看86页课前导读。 三、紧扣“骄傲”,探究文本。 1、请找出来文中含有“骄傲”的句子读一读。出示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骄傲”一词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1、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2、自豪。那么“骄傲”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呢?请自豪地读一读这两句话。 2、想一想这两句话分别是谁为谁骄傲?温迪为“我”和外公而骄傲,我们先想一想外公值得温迪骄傲吗?外公的那些言行值得骄傲,请画出描写相关语句。 ⑴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我们家,对父亲说:“先生,您同意医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吗?” “当然可以。”爸爸痛快地回答。 引导:哪个地方让你骄傲?(痛快) 师生对话。 预设评价:你的回答毫不犹豫。你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⑵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个人读。男生读。 你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而父亲则认为最珍贵的是“身体的一部分”,“身体的一部分”是什么呀?为什么这些东西是最珍贵的?而父亲和母亲愿意死后捐赠这些最珍贵的东西,是因为他们认为(引读)——如果我们的死…… 同学们,我理解此刻你们的感动之情,但是此时的父亲并没有如此激情澎湃的说话,而是——平静地说。母亲去世了,此时的父亲伤心吗?伤心的父亲却又“平静的说”是因为他觉得(引读)——如果我们的死…… ⑶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①你知道“美妙”的近义词吗?(神奇,美好,奇妙),盲童重见光明,美妙吗?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来感受吧。想象你就是一个盲童(配乐叙述)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只要你轻轻推开它,你就能看见多姿多彩的世界。但对于现在的你来说是一扇永远打不开的窗。你的眼前除了黑暗还是黑暗,你看不到老师,看不到同学,看不到爸爸妈妈……如果这种痛苦延长到一天,一个月,一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此刻你最渴望什么?(光明)突然有一天你得到别人的帮助重建了光明,快来睁开眼睛看看这美丽的世界——(课件) ②重见光明后美妙吗?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美妙吧,读——如果一个盲童…… 帮助盲人重见光明自豪吗?让我们自豪地再读这句话——如果一个盲童…… ③此时此刻,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同学们,在第四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安静、熟悉了珍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杏林子,那么,亲爱的孩子们,你除了感受到父亲这些可贵的品质外,你觉得父亲对生命又有一种怎样的情怀。) 这样的人值得温迪骄傲吗?难怪温迪会这样说——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3、外公让温迪感到骄傲,而“我”值得温迪骄傲吗?刚开始的“我”对捐赠眼角膜可是极力反对呀。 “我”也是值得温迪骄傲的,因为“我遵从父亲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也正因此温迪会这样说——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4、文中还有一处含“骄傲”的句子: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出示)那么,温迪有什么值得“我”骄傲呢? ①温迪有为他人着想的品质,是“我”的骄傲,读—— ②对比出示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温迪而骄傲。 你发现了什么?琳达为什么要强调这个“14岁”呀?浏览全文,你有什么惊奇的发现?是啊,孩子们,14岁的琳达面对角膜捐赠表现的是拒绝、是哭喊,而同样的14岁,温迪的表现却如此不同。在对比中温迪在精神是如此可贵,难怪琳达会感慨,读—— 四、拓展升华,主题回归。 1、琳达一家人的品质感动。其实有许许多多的人像父亲一样捐赠眼角膜,比如王飞越,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医生,当她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不久于人世的时候,竟然做出了一个震惊的决定:(看录像)。 你想对他们中谁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XXXXXXX,我想多你说:XXXXXXXXXX(琳达、父亲、母亲、温迪……) 2、亲爱的孩子们,你琳达对捐赠眼角膜的态度之所以能有360°大转弯,温迪小小的年龄就有如此的奉献精神,都是受一个人的影响,对,是父亲,是父亲深深影响了“我”和温迪,也就是——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出示) 那父亲留下的是什么呢,谁能说一说? 3、课前我们提出“永生”是什么意思现在你明白了吗?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把?变成!)齐读课题——用心读——再读,把你的感悟送进去,把你的感情送进去,把这份情送给琳达一家人,送给王飞越,送给千千万万有爱心的人。 五、补充结尾,延伸情思。 课文学到这儿结束了吗?原文的结尾是这样的(出示)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6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会生字、生词,理解词语意思。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能够复述故事内容。 二、过程和方法 抓住重点词语,讨论南郭先生混在吹竽队里成功以及失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掌握寓言的寓意,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查资料。 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滥竽充数成功的原因:?齐宣王喜欢讲排场,叫三百人一齐吹竽。? 南郭先生很会弄虚作假,钻人家的空子。滥竽充数失败的原因:?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吹竽。?南郭先生本来就不会吹竽。说明了什么:没有真才实学而弄虚作假的人,最终总要败露的。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同学们,成语故事大家都知道一些,有谁说说你所知道的成语故事。问题的设置,引出所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和视频,以此创设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引入教学主题。 新课教学: 一、揭题解题 1、揭题:滥竽充数 2、教师简介“竽”,课文出处,寓言简介。 二、初读课文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读破句。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2、学生反馈:指名读,齐读。解释字词。 三、问绕问题,自学课文 1、教师朗读,让学生回答问题。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吹竽队里,而又不被发现的?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1)讨论交流:?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出很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很高的待遇。?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2)小结: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成功的原因?齐宣王喜欢讲排场,叫三百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很会弄虚作假,钻人家的空子。过渡:南郭先生这样滥竽充数能够长远的呆在吹竽队里吗? (3)下面请看后面两段。在文中找找,后来南郭先生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齐湣王喜欢听人一个一个地吹。) (4)请你想象一下当时他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南郭先生见此景,他想:XXXXX于是他XXXXX (5)小结: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失败的原因?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吹竽。?南郭先生本来就不会吹竽。 四、理解寓意 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读完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了?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 五、课后延伸作业 续写故事南郭先生逃走以后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7设计理念: 着力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用心去读书、用情去体验,让学生真正读进课文里去,把课文读进自己的心里去,读出韵味,读出思考,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会课后9个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体会课后习题3中带点的词在表达上的作用,并能积累下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选择地背诵课文有关段落。 3、读懂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并能通过朗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 4、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分步揭示课题,质疑《触摸春天》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随学生回答,板书:春天)课前,老师和大家一起到校园里去找春天,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怎么找到的?(请多名学生说说) 学习的方法莫过于联系生活实际,课前带学生寻找春天,既积累了语言,又调动了情感,使学生上课时有话可说,有情可表。从学生已知的入手,学生很快就能进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拉近了文本与生活、学习与生活距离,使学生学得自然、学得轻松。 2、是的,我们可以用眼睛去观赏春天,用耳朵去聆听春天,用鼻子去嗅闻春天,用嘴巴去描述春天。然而,有一位女孩却要用双手去触摸春天。(板书:触摸)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触摸春天》。请大家读课题,一定能读出不少疑问。(指名交流) 二、走进《触摸春天》,整体把握全文 1、是的,春天可以看,可以听,可以闻,可以说,难道还可以触摸?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按这样的说法,表达你对课文的初步了解。(出示) 2、学生浏览课文后,指名说。 安静(谁)在用手(心)触摸花、蝴蝶(春天)。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盲童安静。 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能力。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于此。 3、仅仅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当然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要想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用心读书、用情体验。下面请大家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4、检查读书情况,教师相机点评。 三、品读《触摸春天》,读出个人感受 1、同学们,请选出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默读,并至少提出一个问题。 2、读好了吗?问题想好了吗?谁愿意来说一说。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以下重点句段,引导学生理解感受。 3、出示第三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什么地方触动了你的心,打动了你的情? (2)你理解“穿梭”吗?能来表演一下吗?(请学生在桌子之间的过道表演“穿梭”) (3)安静是个盲童,盲人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再请刚才表演的同学闭上眼睛再“穿梭”给大家看看。学生各自谈感受。 在阅读中,只有用心去读书、用情去体验,才能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走近主人公,与他们产生共鸣,想他们所想,感他们所感。 (4)从“穿梭”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5)一个盲孩子能够这样穿梭于花丛之中,这样地喜爱她根本看不到的、也不曾看过的鲜花,着实令人感动!这一自然段中还有令你感动的吗? (6)(随着学生的回答,给“极其准确”加点)从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指名交流) (7)指导朗读。 4、出示第四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什么地方触动了你的心,打动了你的情? (2)(随着学生的回答,给“竟然”加点)“竟然”这个词用得多好,这是作者所没有想到的,他没有想到什么? (3)用作者的话说——这真是一个奇迹!(给“奇迹”加点)你是如何理解“奇迹”的? (4)同学们,如果你是安静,此时此刻,你的内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老师的朗读慢慢体会体会。(学生闭上眼睛,教师配乐朗读安静拢住蝴蝶的语段。) (请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增强学生对主题的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5)是的,这种经历、这种体验,安静以前不曾有过,此时此刻,她是多么惊讶,又是多么激动!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走进安静的内心,和她一起去触摸春天!(学生配乐朗读3、4自然段) 5、出示第六自然段。 (1)就请你把这种感动告诉大家。(读第六自然段) (2)“安静”所感受到的春光是什么样的?(指名交流) (3)(出示蝴蝶飞翔的画面)教师读: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给“张望”加点)同学们,你们说,安静能望见飞走的蝴蝶吗?(引导学生讨论:看不见,因为她是一个盲人;看见,因为她在心里已经看见了)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预设一些冲突,可以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同时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争论中认识得到升华。 (4)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四、再读《触摸春天》,感受生命美好 1、同学们,这篇课文能够触动我们的心,打动我们感情的地方太多太多。其实,安静是在用她的心读懂春天,作者是在用自己的心读懂安静。你们都读懂了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试着用这样的语言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出示) 2、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3、是的,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4、(配乐出示舞蹈《千手观音》图片)同学们一定对这些图片不陌生吧,还记得它是什么节目吗?站在最前面的这位叫邰丽华,她被评为20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节目表演得精彩,更是因为表演这一节目的演员都是聋哑人。他们在无声的世界里,创造出如此精彩的缤纷世界,并把它献给了亿万观念,感动了亿万观众。 这一环节的拓展,对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的主题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他们真正懂得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5、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句话。(生读:“谁都有……缤纷世界。”) 6、同学们,触摸春天的安静是个盲童,表演《千手观音》的演员们都是聋哑人,虽然他们的身体有缺陷,但是,他们依然像正常人一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为自己也为社会弹奏着动听和谐的生命乐章。 五、走出《触摸春天》,热爱永恒生命 1、搜集有关“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资料,办一份小报。 2、读了文章,你一定有许多感受,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3、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一次中队主题会,主题是:我们的生活如此缤纷。 (以上作业,任选一项完成) 个性化作业,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8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充数是—不住的。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 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故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 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读题:成语故事三则就是什么?成语故事三个,成语故事三篇 3、谁能来读读这三则成语故事的题目?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其中的第二则: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齐读句子。 你能结合这个句子来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 滥竽:吹不成调的竽。(结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说) 充数:凑数。 说整个词的意思。 三、理解课文 师口述出示的句子,板书:混 1、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 让学生谈:(1)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 打听情况: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感到有机可乘(外部环境) 跟随别人一起蒙混进去可谈谈南郭先生的心里想法(本人心术不正) (2)混的情况: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学生做做样子,用词来形容:装模作样装腔作势 还会有什么表现? (3)混的结果: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理解: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混的时间很长, 2、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和别人拿一样多俸禄的南郭先生当时肯定很,你能用这种语气读好这一部分吗?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或:南郭先生一直混得这样幸福吗?他最后怎样?(板书“逃”)) 对于这个“逃”,读了文章,你有话要说吗? (1)逃的原因: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外部环境不适合“混”了) 其他人为何没“逃”呢? (2)想象逃之前会有些什么表现?会想些什么? 4、“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 四、指导行为 1、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这样的事呢?指名说 生活中:假冒违劣商品害人还影响声誉 校园里: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害人又害已 师说明:一个学生不好影响的是他自己和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不好影响的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好影响的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声誉,社会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 2、你愿意做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做? 3、理解“滥竽充数”的另一种用法 出示句子:李强擅长打乒乓球,当大家推选他参加区乒乓球队时,他说:“我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表示自谦) 五、齐读课文 过渡: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齐来读好这则故事,我想这一回再也不会有滥竽充数的人了。 六、拓展延伸 师: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 扩写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9教学《高大的皂荚树》,我紧紧围绕课题的“高大”来设计教学过程,“高大”乃全文的主线,顺此下去,穿珠引玉,带动全文。具体做法如下: 一、紧扣题眼,整体感知 1.结合课文内容提问:皂荚树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的?作者按什么顺序进行观察的?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皂荚树为同学们了哪些方便? 2.“高大”体现在皂荚树的哪些方面?教师抓住课文进行点拨、板书,帮助学生理解。 二、理清思路,抓住特点 1.细读课文,提问: (1)课文是怎样写皂荚树的干、枝、叶的?突出了皂荚树的什么特点?(高大) (2)皂荚树为什么能给人们方便?这由它的什么决定的?(特点) 2.点明顺序,细细品味。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着重写了皂荚树哪些部分?(叶子和果实) 3.借板书理清思路。 三、析文明理,归纳 1.默读课文 思考:课文围绕“高大”重点写了皂荚树的什么?(一年四季给同学们方便) 2.质疑问难。 “高大”这里如何理解,是否仅指皂荚树的外表形象?(干、枝、叶)教师点拨、引导:“高大”不仅是说皂荚树的外表形象,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在——无私奉献的高尚风格令人敬仰、赞美。 3.析句点题,揭示中心。 为什么“我的心里,好像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这颗“种子”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教师让学生讨论后归纳。 4.引申激励。 问:我们周围有没有像皂荚树一样的事物?举例品评、体会。 5.学习章法,模仿运用。 按《高大的皂荚树》的写法,赞美一样事物,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这种事物的特点,并说清为什么要赞美它。练习说话。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10一、教材分析 《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本是魏国的谋臣季梁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劝安厘王以大业为重放弃伐赵,故事后被广为流传下来。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文章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路人强调的是:既然方向错了,就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而要去楚国的那个人强调的是:虽然方向错了,但是他有跑得习快马、很多的路费和驾呈技好的车夫,所以一定会到达目的地。 从人物的对话的过程中和文章结尾的点睛这笔中,学生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则寓言常用来比喻行动和目的是相反的。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熟读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寓言的主要内容。 2、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3、在熟读课文和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做事时要选准方向再去做,让行动和目的保持一致,否则一事无成。 4、加强读写训练,练习扩写《南辕北辙》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南辕北辙》的寓意,课后读写小练笔。 教学难点:在理解《南辕北辙》寓意的基础上,写好课好小练笔。 四、教学建议 (一)教学好生字“辕”和“辙”,有助于成语“南辕北辙”寓意的理解。 本课生字认的和写的都比较少,但字意和字形的把握还是有难点的。 “辕”和“辙”都是学生在生活中不常见的生字,“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如果教学中单单告诉学生字典中的解释,学生可能理解得并不清楚,如果能通过具体的车马的图片或教师在黑板上画的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效果会更好,学生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对“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意思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的。成语中,“辕”向南表示行动的方向与目标,“辙”向北表示向北走,从而可以理解出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行动与目标相反,结果只能是离目标越来越远。可见,讲生字时理解好“辕”和“辙”这两个字的意思,对讲读课文时,理解课文内容,进而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意思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抓好文中人物对话的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适合于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而熟练的朗读便于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其中的寓意。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对话,读一读,演一演,从两个人的对话中,引导学生体会路人的好言相劝、苦口婆心和去楚国那个人的毫不领情和一意孤行所形成的鲜明的对比。朗读教学中,要注意先让学生揣摩这两个人的心理,然后再指导朗读。在读中让学生先要理解那人所说的“马跑得快”、“路费多”、“驾车技术好”这些是不是那个人要到达楚国的有利条件,而他却把这些有利的条件用反了,会有什么后果?再引导学生仔细读一读路人说的几句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路人所要表达的意思。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关键所在,当目标和行动相反时,只能是背道而驰,永远不可能实现目标。 (三)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内容 1、引号的用法。课后练习第二题是填标点,思考引号的不同用法,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引号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第一小题是介绍引号能引用人物的语言的作用;第二小题讲的是引号还能引用特定的词语,表“水”是重点要描述的对象。对引号的第二种用法,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在你接触到的语言文字中,什么地方还出现过引号的这种用法,源于学生自己的思考,才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课后题既可在课上理解课中渗透训练,也可在课后单独练习。 2、在讲读中注意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为读写训练做铺垫。 (四)读写训练建议 本则寓言,短小精悍,寓意也相对简单,学生一读就懂,对这样的小文,如果我们教师能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结合这篇寓言的语言文字的特点,建议课下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练笔。 1、写读后感,发表自己对人物做法的议论,联系生活学习的实际理解寓意。比如在课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想象表达:“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劝那个去楚国的人?你还可以用这些话劝劝谁呀?” 2、扩写成300字多字的习作,在原文的基础上,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合理的想象,丰富课文的语言材料,使语言文字更加生动形象。比如:加上人物的心理描写;为故事续写结果。 3、还可以让学生改变课文的描写方式,把对话描写改成叙述性文字,从中锤炼自己的使用语言文字进行叙述性描写的能力。 四、源于本课的备课思考,给出简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三)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1)出示古代车马的图片,了解“辕”和“辙”的字意。并把这两个字放在成语“南辕北辙”中,初步体会成语的大意,这对学习课文内容会有帮助的。 (2)指导书写:注意“袁”的上部是“土”不是“士”。 “辕”和“猿”对照学习。“紧”字强调下半部别写错了。 (四)以读带讲,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寓言的深刻含义。 (1)通过课下预习,说说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文中的楚国在太行山的南面,那人却往北走,会怎样? (3)组织学生不同方式、多角度读课文,读中感悟。 想一想文中要去楚国那个人有不哪些有利的条件? 他在对话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而路人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劝说他的? 注意文中对话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 (4)引读思考:要去楚国的那个人把那些有利的条件用反了,会有什么后果? 再引导学生仔细读一读路人说的几句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路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关键所在,当目标和行动相反时,只能是背道而驰,永远不可能实现目标。 (5)课外延伸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南辕北辙”的事情? (五)课堂读写小练笔 (六)课后作业:完成课堂读写小练笔。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11第一单元复习 单元要点: 1领略祖国山水的美丽风光,激发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情感,培养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生词。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默写指定的课文及段落。 4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诵读品味语言中,感悟语言的魅力,提高表达能力、积累优美词句。 一、字词 洞庭 江南 玩赏 无瑕 扩散 攀登 泰山 骆驼 屏障 浙江 油桐 拥挤 孔隙 仰卧 臀部 稍微 额角 擦伤 蜿蜒 依据 敬亭山 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峰峦雄伟 红叶似火 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 连绵不断 突兀森郁 描写山的词语:峰峦雄伟 红叶似火 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危峰兀立连绵不断 突兀森郁 ABB: 白皑皑 AABB:重重叠叠 斑斑点点 多音字:卷[juàn][juǎǖ] 似[sì][shì]转[zhuàn][zhǎun] 重[chóng][zhòng] 二、 日积月累 1、 背诵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2、背诵第二课《桂林山水》全文; 3、 背诵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自己喜欢的段落。(建议选背课文第七自然段) 4、 背诵园地中描写祖国山水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祯)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 三、课文重点内容 《古诗词三首》, 1、读古诗词,说说词与古诗的不同。默写古诗。注意“亭”与“庭”的区别,写好“庭” 2、注意个别字词的意思。厌?;闲?;和?潭面?谙?蓝?尽:完;胜:强过超过;如:如同;谣望:远看。 3.、说诗句的意思。课后三句。 4、体会作者的情感: 《独坐敬亭山》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当时因怀才不遇而孤独寂寞的心情,其中最能表现这份心情的诗句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尤其是尽、孤、独、闲。 《望洞庭》诗人用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秋月洞庭图,表达了作者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的感情。“白银盘”指的是洞庭湖,“青螺”指的是君山。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洞庭山水秀美的诗句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忆江南》是诗人对江南的赞美,“能不忆江南?”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怀念的感情。 运用:清晨,我来到洞庭湖,远远看到君山迷人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吟颂起刘禹锡的诗句: ;近看湖水被朝霞染得通红,又吟颂起白居易的诗句: 。 《桂林山水》,采用一步一景、再把所看到的景融为一体的方法来描写桂林山水的,还要学习把“……比作……”的形象的描写方法,发现排比句式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对身边一二处景物的描述中。 1、读课文,记生字,注意“谰、瑕、攀、泰、峦、绵”的写法,“红叶似火画卷倒映迷蒙”的读音 2、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突出漓江的水的特点静、清、绿;桂林的山的特点奇、秀、险,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课文将大海、西湖与漓江水进行比较,将泰山、香山与桂林的山进行比较,是为了说明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的意思是天下第一。 3、桂林山水真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画卷中有山、水、竹筏小舟、云雾、绿树红花等景物,让产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与这句有前后照应的是“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4、仿照课文第二三段仿写,读读。 5、《课堂》P3第4题P4第6题第(1)题,(可讲可不讲) 《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让学生复习作者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以及初步了解有详有略的叙述方法。 1、读课文,记生字。注意“浙、臀、擦、蜿、蜒”《课堂》P6第4.5.6题 2、作者游览的顺序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文中还有一条线索:作者多次写到了水。途中“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口流出来的”;“在外洞找了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 作者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先描写了洞口外的景色,特点是很有气势,再写了洞口,特点是很宽,然后写了外洞,特点是大。 “孔隙”的特点是窄小。表现在:a小得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见书b船的进出方式是: ,c乘船必须 d通过孔隙时的感受是 内洞的特点是黑、大、奇,重点写了奇的特点。 3、读句子,说说从带点的部分体会到了什么。见书P11 《七月的天山》,在写法上既按照浏览的先后顺序,又体现了一步一景的描写方法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注意生字 2、填空: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第2段从高到低,由近及远,依次写了天山的雪峰、雪水、雪水汇成的溪流(向我们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又解释了盛夏进入天山凉爽的原因)。第3段依次写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第4段着重写天山深处的景象:山色柔嫩,山形柔美。 作者就是这样重点从天山的水、树、花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天山的美景。 (水:无限生机;树:相映成趣;花:耀眼绚烂) 4、第5段换种说法。 《语文园地一》 1、词语盘点:读词语,听写 2、口语交际:略 习作:即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3、我的发现:排比句式,这样写,不仅使语言优美,而且使文章生动形象具体。 4、日积月累: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背一背,用一用 5、宽带网:是本组走进千山万水的拓展内容,了解五岳,五湖 第二单元复习 单元要点: 1懂得诚实、首信比金钱更重要。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生词。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默写指定的课文及段落。 4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诵读品味语言中,感悟语言的魅力,提高表达能力、积累优美词句。 一、字词 维持 财富 精湛 器重 属于 百货 情形 道德 号码 橡皮 尊严 逃难 善良 朴实 款待 例外 喉结 赞赏 捶背 僵硬 许配 拨电话 缓缓驶过 闷闷不乐 迷惑不解 面呈菜色 疲惫不堪狼吞虎咽 骨瘦如柴 AABC:缓缓驶过 闷闷不乐 多音字:卷[juàn][juǎn] 似[sì][shì]转[zhuàn][zhǎun] 重[chóng][zhòng] 二、 日积月累 1、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学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颜渊》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 广陵思王荆传》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离娄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梁惠王上》 2、说“信” 确实地相信叫确信。非常地相信叫深信。 坚决地相信叫坚信。忠实地信仰叫笃信。 对自己怀有信心叫自信。履行自己的诺言叫守信。 取得别人的信任叫取信。讲究诚实和信用叫诚信。 三、课文重点内容 专题是“以诚待人”。四篇都是写人记事的课文。训练的重点是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讨论解决;初步了解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方法。 《中彩那天》,找出母亲讲的话和描写父亲的神态、动作语句, 1、读课文,记生字,注意“德、属、驶、惑、拨” 2、找出文中“我”心情变化的句子。说说“闷闷不乐、迷惑不解”的意思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12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2、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4、理解成语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德育目标: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课前准备 1、整理本组课文收集的相关资料。 2、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的延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吧。 二、自主准备 1、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投影出示: 内容: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 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 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3、回忆本组学习的几篇课文,浏览搜集的资料,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文字。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想一想自己打算怎样说。 5、自己轻声练习讲述。 三、畅所欲言 1、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指正。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 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真、安静地倾听。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四、总结评价 1、自我评价:自己在这节课中发言是否踊跃,表达是否清晰,态度是否大方,思维是否敏捷,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是否积极等。 2、学生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为什么? 3、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老师认为大家的发言都很有见地。把你们所谈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 2、投影出示习作要求: 内容具体; 写出真实感受; 题目自定。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 五、誊写作文,制作墙报 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再抄写在作文本上。 2、整理习作和资料,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专题的板报。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卡中的词语。 2、听写其中的词语。 二、我的发现 1、同学们,学习完本组课文后,你发现一些句子有较深的含义吗?下面请同学们先来看看小林和小东都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小林和小东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理解句子较深含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方法。如:仔细想、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抓法。 3、快速浏览本组课文,你还能发现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 三、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先指导学生读正确,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或认识,之后请学生快速背诵。 2、教师补充出示一些名言,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a、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b、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c、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d、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e、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3、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共同进行赏评。 4、鼓励学生课下将自己最喜欢的生命格言制成书签。 四、成语故事 1、自己读故事,感受句子的含义,画出不懂之处。 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故事的理解,互相质疑解难。 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成语故事蕴含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 4、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第六组 教学内容本组教材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精读课文有《乡下人家》《古诗词三首》,略读课文有《牧场之家》《麦哨》。课后还安排了本册教材的第二次综合性学习。还有一个词语盘点、一个学习园地。 教学目标 1、重视积累优美语言,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田园生活画面。 2、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和自己学习课文所懂得的道理。 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措施本单元教学按搜集资料、初步感知——课文具体解读——读练综合运用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教学时数。10—14课时,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13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词语“贫民窟、干涸、祈祷、爱心”等。 2、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道理:一个人的成长既要有别人的爱心,也要有自己爱心的奉献,只知道被人爱,不知道爱别人,他绝不可能幸福,更不可能成材。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道理。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搜集贝利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出示图片,猜猜他是谁? ( ) 2、 简介贝利相关资料。 ( ) 3、揭示课题 导语:贝利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人们称他为“足球皇帝”是对他的认可。可是在他成为天才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的事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贝利回顾他的“天才之路”。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感悟。 1、 自读课文,思考:天才之路是指什么? 2、 默读课文,用“——”划出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3、 交流出示最后一节(指导朗读)。 “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的,并且在铺成这条路的爱心中有天才自己的一颗。” 4、 小组学习:怎样理解句中的“爱心”?你觉得它包含哪些方面? 5、 学生交流。 (1)“爱心”——一颗乐于帮助别人、关心别人的善良的心。 (2)既包括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也包括自己的一颗感恩的心。文中具体指贝利的一颗对足球的热爱之心、教练对贝利的关爱之心以及贝利对教练的感恩之心。 三、品读课文,重点学习。 1、师小结,包含三方面内容:贝利对足球的热爱 教练对贝利的无私关爱 贝利对教练知恩图报 2、学习课文第1节,感受贝利对足球的热爱之心。 (1)导语:从哪里可以看出贝利非常热爱足球? (2)学生默读课文,要求:用“——”划出文中描写贝利执迷足球的句子并试着以朗读理解。 (3)出示:“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捡来的椰子壳。” “他在巷子里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3、学习第2节,感受教练对贝利的无私关爱。 (1) 学生默读课文第2节,思考:教练是怎样帮助贝利的? (2) 组织交流活动。 “他发现这男孩踢得很是那么回事,就主动提出送给他一只足球。” (3) 认真读第2节,找出贝利在受到教练的帮助后,具体的表现。 出示:“小男孩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力了。” “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的随意摆放的一只水桶里。” 4、学习课文第3-5节,了解贝利对教练的感恩之心。 (1)默读课文第3-5节,概括贝利做了一件什么事? (圣诞节时为教练的圣诞树挖了一个树坑,为教练祈祷祝福。) (2)讨论教练所说的“的礼物”是指什么? (是贝利的一颗感恩之心。) (3)说话练习。小男孩抬起满是汗珠的脸蛋,( )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你,我愿给你的圣诞树挖一个树坑。” 教练把小男孩从树坑里拉上来,( )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的礼物。明天你到我的训练场去吧。” 5、师小结,引出贝利最后的辉煌成就。 导语:教练被小贝利的一颗善良的心感动了,提出带小贝利进入训练场的要求,这对小贝利来说,无疑是打开他通向天才之路的大门,这是小贝利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当然也离不开教练。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帮助,小贝利终于成功了引读第7节。 四、升华情感,拓展实践。 1、回顾课文,总结内容。 出示贝利成名后做的对社会有意义的事例,激发学生的认知。 2、学习完小贝利的故事后,要求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将平时难以开口的感激写下来,作为情感上的共鸣。 板书设计: 天才之路 贝利 不为人知 传遍世界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14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感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发挥想象力,设计一栋你心目中的电脑住宅。 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电脑住宅所具有的其他功能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我们通过电脑学习、工作,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这节课,我们要去参观一栋由电脑控制、指挥的住宅,它与我们普通的住宅有什么不同呢? (二)初读感知 1.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再读课文,思考:电脑住宅与普通住宅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电脑住宅有哪些奇妙的功能?边读边想,用笔在相应的段落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2.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 (1)根据室外的气象资料进行调节,为主人提供舒适的家居环境。 (2)大门具有保安功能,防止不明人物进入住宅。 (3)通过电脑,可以调运屋内自己需要的物品。 (4)厨房有一套教人做菜的电脑装置。 (5)主人休息时,电脑给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 (6)浴室里,可通过电脑“预约”洗澡的时间。 4.高科技化的电脑住宅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在同学们所了解的其它的电脑住宅,还具有其它不同的功能吗?(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5.是啊,正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才有了这一栋栋神奇的电脑住宅,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人人都能住进这具有奇妙功能的电脑住宅。 (四)课外拓展 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想一想,写下来,在全班交流时一起来评一评,谁设计的是我们心目中的最佳住宅。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15【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 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生字、新词。 2、能力训练: 初步了解肖像、对话、心理等描写手法的作用;初步学会赏析和有表情地朗读民间故事,注意描述语言的正确运用。 3、思想情感教育: 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重点、难点】 1、重点: 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渔夫是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劳动者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觉醒过程,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魔鬼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 2、难点: 把握渔夫和魔鬼的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教学方法】 讨论式、电教辅助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民间故事的特征 二、检查课后练习四、进行正音 渔 yu 锡 xi 撬 qiao 魔 mo 耸 song 桅 wei 唆 sou 吻 wen 三、板书课题,解题并介绍《天方夜谭》 四、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 五、理清文章思路、分析结构 1、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他觉得非常奇怪”)描写渔夫捕鱼捞到一个黄铜瓶。 2、第二部分(从“隔了一会儿”至“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的“)具体写渔夫同魔鬼的斗争过程。 3、第三部分(最后一节)交代斗争的结果。 六、组织学生讨论故事的细节描写 1、渔夫第四次撒网的动作描写: 撒──捞──拉拢来──拉不动──跳下水──拖上岸──打开网──发现瓶 2、魔鬼的心理活动描写: 第一个世纪──第二个世纪──第三个世纪──整整四百年…… 3、渔夫的心理活动描写: 捞起黄铜瓶时的想法:魔鬼告诉渔夫“非死不可时”渔夫的心理活动。 4、魔鬼的外貌描写: 结合练习三,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学生朗读有关细节描写的语句。 七、分角度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八、布置作业 1、归纳本文的寓意 2、分析渔夫同魔鬼的对话描写 3、准备“正义战胜邪恶”的有关故事。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